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風俗展品

風俗展品

發布時間: 2022-10-24 05:46:03

1、閩台緣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一樓民間工藝展品
精品展設在一樓西臨時展廳,集中展示描建與台灣丁藝美術界歷年來創作的工藝精品,展示閩台民間文化交流活動的盛況,並現場製作展示,讓參觀者參與互動。
展品由泉州市民間丁藝美術家協會各會員單位提供,展品種類有惠安石雕、惠安木雕、泉州木偁、泉州刺綉、德化瓷器、永春漆籃、泉州脫胎工藝品、神將盔帽、泉州花燈、竹編工藝、銅制器具。台灣工藝美術品取設有金門陶藝、琉璃工藝、交趾陶藝、木偶、宗教、木雕、石雕、琉璃。還有閩台民俗宗教展品,有神將陣頭、盔帽、陣仗、銅器、綉仗、文轎、武轎、神像等,以及宗教慶典的各類道具。
二樓「閩台緣」主題館
第一部分:遠古家園———福建與台灣一水相連,閩台兩地原始文化密切聯系,共同開辟了遠古的家園。
第二部分:血脈相親———閩台兩地同根同宗,血脈相連,骨肉相親。
第三部分:隸屬與共———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
第四部分:開發同工,數以百萬計身強力壯的福建移民,渡台把寶島從荒蕪之地開發為富庶之區。
第五部分:文脈相承———今天台灣的方言、祭器、民間工藝、手工技術等,仍保留著濃郁的閩南和客家傳統。
第六部分:諸神同祀———福建移民赴台,帶去祖籍地的神像或香火。台灣民間供奉的各種神靈,絕大部分由福建傳入,其祖廟皆在福建。
第七部分:風俗相通———台灣與福建尤其是閩南,風俗相通,習慣相同。
在這七部分前還設置了序廳,展示了古(清)代閩台的地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還通過「前言」對該館所要展示的內容以及閩台兩地深厚的「五緣」關系進行提示。在主題館共展出了1500多件文物文獻,這些珍貴的文物文獻見證了閩台兩地深厚的歷史淵源,將再現閩台骨肉親的種種歷史場景。
三樓「鄉土閩台」專題館
「鄉土閩台」專題展面積1500平方米,按照「春、夏、秋、冬」四個時節,通過全場景式的陳列手法,展現閩台兩地共同的民俗風貌。臨時展廳面積1500多平方米,可舉辦各類臨時展覽及活動,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展示、合作、互動的平台。
著名畫家作品展
竣工開館慶典之際,中國閩台緣博物館三樓東展廳將集中展示余承堯、沈耀初、李碩卿、魏傳義、黃達德、王武龍、蔡金章、陳一峰、張自生、方照華、唐敏達、蔡國強、郭寧等10多位閩台著名畫家100多幅作品

2、雲南保山的習俗

雲南省是一個具有特色的美麗地方,有多個少數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省內的各個市區也有著不同的風俗與文化。保山就是一個異彩紛呈的美麗城市,一個不一樣的特色地方。特色齊聚,多彩多姿,悠久的民族民間文化,搖曳的本土風情,訴說著這個城市的源遠流長。

一、「趕」花街
說起特色,那不得不說說傳統習俗:齊「趕」花街。雲南保山端陽花市素有「滿城皆花,如錦如雲」的美譽,至今已有130多年歷史。在每年五月端午,保山人包粽子、逛花街、郊遊遠足、走親訪友。我們市區將傳統的民間文化節日賦予了新內涵,成為了集節慶、旅遊、文化、商貿為一體的大型盛會,已成為雲南省商貿旅遊文化較有影響的品牌。過去百姓民間習俗的趕花街,如今已成為文化、旅遊、商貿同唱大戲的舞台,特別是隨著「橋頭堡」戰略的實施,「百年花市」還將迎來發展的春天。

端午時節,「趕」花街是最隆重最盛行的事情。花街前夕,人們就在准備著慶祝節日,布置花街。家家戶戶喜氣洋洋,鞭炮聲、喜悅聲凝聚一堂,洋溢在每一處氣息中。一條條的花街上,擺滿了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生活用品,服裝,花,葯等等。平時可以見到的,見不到的,應有盡有。走進梨園路東段,撲面而來的,是濃郁的民族民間文化氣息:琳琅滿目的竹篾製品、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式樣各異的民族樂器、別致典雅的工藝精品、庄嚴威武的民族圖騰等等。五縣區的這些展品,實在讓人驚嘆叫絕。
1.民族藝術

隆陽區展出了苗、彝、傣、傈僳四個民族的服飾以及樂器、日常用品:長號、吹號、二胡、三弦、四弦,弩子、長刀,動物頭骨,還有木製手工紡織機、600公斤的大香爐等,把個民族文化擺弄得風情搖曳。龍陵的黃龍玉精品依然熾手可熱,成為遊客們的「鍾愛」;還有原生態產品草包土雞蛋,也十分暢銷。昌寧的苗族服飾作為保山市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自然成為外地遊客們首選參觀和合影的對象。施甸的腌臘展台前擠滿了前來咨詢的家庭主婦,她們一一記錄著腌制醬菜的原料、流程。騰沖的葯品、茶葉也非常搶手,果脯成為外地遊客帶回去饋贈親友的佳品。

永昌古樂端陽夜,在燈火輝煌的易羅池內,端陽期間每天晚上8點半以後,由陶祖武醫生發動組織起來的團隊都會傾力為觀眾演奏出經典的保山洞經古曲。洞經是流傳久遠的傳統古樂,經文精深、音律莊重、優美動聽,是高尚、吉祥的象徵。8年前,陶醫生邀約十多個古樂愛好者,借市歌舞團的場地組建了博南藝術團,經過幾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有了50多名團員,他們當中,年紀最小的50歲,最大的已經68歲了。這其中有文工團退休的專業演員,更多的卻是來自各行各業的業余愛好者。他們自己花錢定製服裝、買樂器、維持團隊日常消費,條件是艱苦了點,但平日里卻是嚴格的專業水準訓練。工夫不負有心人,這支團隊多次參加省級比賽、赴大理等地演出,獲得了省內外遊客的好評,聽眾們親切的稱他們為「紅夕陽」、「俏夕陽」。

2.特色藝術

另外,端陽花街上的了另一大特色就是葯業的豐富。保山端陽花街,舊時俗稱「葯街」。「葯市」之上,各種草葯在保山天津中學附近的四條大街上,琳琅滿目,爭奇斗艷,盡顯「葯王」風流。被稱為「植物王國」的雲南省,中草葯的種類達6000多種,保山葯市上的草葯種類絕不會低於4000多種,其品種之繁多讓人們大開眼界。街上,不僅賣中草葯的人增多,買中草葯的人也增多。買葯人有買葯人的「說法」,賣葯人有賣葯人的「道理」,因此形成了花街上葯市極為繁榮的景象。

除此之外,在這條街上,還可以領略保山戲劇演出團演出的端陽大戲:民族舞蹈、古典舞蹈,滇戲、花燈、京劇等,都是名舞名劇,是一場正宗的「視聽大宴」。當然,百米長的大街上展品自是數不勝數,唯有親自觀光一趟,才能感受到保山豐富多彩的民樂、飲食、陶器、古道、服飾等民族民間「瑰寶」!

3、各地的木版年畫各有什麼特色呢??

山東濰縣年畫產地集中於寒亭的楊家埠和倉上幾個村鎮。其中以寒亭(今濰坊市的一縣級區)楊家埠的產品名列前茅。按:寒亭舊稱「寒亭店」,古代為寒國之都城。《後漢書•郡國志》稱:「夏時,諸侯有寒浞;名浞,封於寒,故名。」漢代濰縣尚無名,為平壽、下密二縣之地。到了隋代,始置濰縣,省卻了平壽。 寒亭年畫題材豐富,各家作坊都有自己的畫樣,無一重復。即使作坊之間同有一個題材畫樣者,但在構圖和色彩方面,亦略有區分。因此,濰縣寒亭的年畫銷路也廣。除山東本省各縣外,南至長江流域,北越渤海到遼東半島南岸的東北各地區,往西直到河南鄭州一帶,寒亭木版年畫行銷既廣獲利亦可觀,繼而外地翻印盜版的復刻品也多了起來,可知其影響之深遠。

色又鮮,紙又白,年畫打從武強來……」河北省武強縣素有「年畫之鄉」之稱,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武強年畫,興起於十五世紀初葉,十八世紀是它的全盛時期,鼎盛時有畫店幾百家,縣城周圍幾十個村還有很多畫業作坊,每年中秋節以後,這里的畫市十分熱鬧,那些掛在街道兩旁的年畫,有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童話、喜壽祝辭、人情風俗、兒童婦女、花卉山水等。為數眾多的歷畫、門畫、燈畫、窗畫、對聯、條屏、中堂等年畫,大多寓吉慶之意。常見的有《喜鵲登梅》、《春牛圖》、《獅子滾綉球》、《耕織圖》以及《男十忙》、《女十忙》等,最近又推出走俏的沙發圖。

在武強還有一種木版年畫,它是以杜木或梨木刻板,以黑、紅、紫、綠、黃、粉等顏色套印。通過繪稿、刻版、印三道工序來完成。其構圖緊湊飽滿,刻版線條粗放、穩健、清晰,既運用黑白效果,又不失古雅質朴的風格,武強木版年畫主要工序用手工操作,具有傳統的世間工藝特色。

武強年畫在用色上以單純的顏色、套出豐富的效果。色彩強烈,濃艷而不凝滯,用色雖少數變化多端。達到對比鮮明而又統一的效果。這是其特點之一。特點之二是在造型上具有較高的藝術表現力。比如,在刻畫人物時,著力表現頭部和眼睛,寥寥幾筆,就能使人的神情畢現。所表現的人物大都在中、近景處,並且以正臉出現,這樣易表現人物的感情,突出故事情節。

圖文並茂也是武強年畫的一個特點,很多畫都配有風趣,詼諧的詩詞等。

近年來,有部分年畫改進為絲絹印線,人口敷色和宣約要板套印的高檔年畫,並鑲綾邊托裱成畫片和軸畫,是一種珍藏品。

武強年畫,早在1979年,就被河北省命名為名牌產品,遠銷日本、美國、法國、德國及東南亞各國。

天津楊柳青畫社成立於1958年,以研究、創作和出版具有300餘年歷史的楊柳青木版年畫而著稱,是天津市文化局所屬的文化事業經營單位,國家新聞出版署核定的美術圖書出版單位和國家文物局認定的文物經營單位。天津楊柳青畫社保存著自明代以來的年畫以及古版,保護著中國古老的木版年畫印刷技藝,完整保留了楊柳青木版年畫勾、刻、印、繪的傳統工藝。在中國現存的年畫藝術中,天津楊柳青畫社保存的楊柳青木版年畫以藏品豐富、技藝精湛、傳承完整,被公推為「中國年畫之首」。同時,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溝通了國際性的文化往來和交流,成為中國「年文化」的重要代表。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在中國民間年畫中以印繪結合的特點獨樹一幟,它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對中國各系種年畫影響深遠,具備歷史積淀的厚重和文化連續性,被稱為來自民間的「大百科全書」。它的內容充分表現了勞動人民在生活中追求理想精神的實質,把農耕社會的文明審美觀和生存體驗表達得淋漓盡致,把中華民族傳統的思想道德觀念廣播人心。2004年,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被中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此次展覽將由天津楊柳青畫社成立初保護的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的重要傳承人進行現場藝術演示。展品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資料。包括建國初對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進行大規模徵集、搶救的案頭資料、檔案卡片、徵收憑據,各階段工作總結。第二部分:古版。展出清代至民國的古舊木版30套。第三部分:年畫。展出明代至民國時期的彩繪稿、線版稿、冊頁、片、燈芯畫、粗活等年畫形式,150幅左右。

桃花塢,位於蘇州閶門內北城下,自古以來便是蘇州城裡一個風景秀麗的去處。明代,風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築桃花庵,並作《桃花庵歌》。

明清時期,隨著蘇州城市經濟的發展,閶門一帶集中了許多工藝作坊,以年畫鋪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間木版年畫,更使桃花塢名聞天下。桃花塢木版年畫以其豐富的題材、儒雅的畫面和清秀的色彩所顯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歡迎,與天津的楊柳青木版年畫、山東濰坊的木版年畫一起,成為明清時期中國民間木版年畫藝術的代表。

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在明代時就已經產生、並已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現在最早的桃花塢木版年畫,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畫圖錄》中收錄的「壽星圖」,畫面上刻有「萬曆念五年(1597年)」的刊記。從其畫面來看,作品的構圖、刻工、印製均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明末清初,是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的繁盛時期,當時的畫鋪約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設在楓橋、山塘街、虎丘和閶門內桃花塢至報恩寺塔一帶。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除銷到江蘇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東、河南、東北三省外,還隨著商船遠銷到南洋等地,其藝術成就,曾對日本浮世繪藝術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處於萎靡不振的狀態。直到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對桃花塢木版年畫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並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配備專業畫師,招收徒工,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從現存的作品來看,早期的桃花塢年畫風格是較為雅緻的,在處理仁女、什景、花卉等題材時,多採用傳統的立軸和冊頁的構圖形成,在畫面的經營上,可以看出宋代院體畫、明代界畫和文人畫的影響。在雍正、乾隆年間,還出現了不少模仿西洋銅版雕刻風格的作品,如《蘇州萬年橋》、《陶朱致富圖》、《西湖十景》、《山塘普濟橋》、《三百六十行》、《百子圖》、《三美人圖》等,有的還在畫面上題明「法泰西筆法」、「仿泰西筆法」、「仿泰西筆意」。這一類的作品在畫面上,多彩用焦點透視,除人物面部外,衣紋、樹石、房屋、動物的羽毛等均用明暗來表現,顯得夾生。到乾隆以後,這樣的作品已不多見,取而代之還是以傳統技法表現的作品。與早期的作品相比,畫面構圖簡練大方,線條剛勁有力,色彩也開始鮮明起來。如《五子登科》、《莊子傳》、《珍珠塔》、《盪湖船》、《拜月圖》等,從這些畫面上,可以看出早期金陵派刻版風格和新安派刻版風格的影響。

鴉片戰爭以後,石印年畫和膠印年畫的大量發行,使得桃花塢年畫的傳統市場日趨縮小。為了生存,各年畫鋪開始將他們的銷售重點轉向農村。作品的題材除了原有的以外,增加了不少反映農村生活及與農事有關的內容。在畫面上,對形象多採用富有裝飾性的誇張手法來處理,線條簡練剛挺,尤其是在色彩的運用上,以成塊的大紅、桃紅、黃、綠、紫(或藍,一般的是用紫不用藍,用藍不用紫)和淡墨組成基本色調,使畫面更為鮮艷明快,豐滿熱鬧,富有裝飾美和節奏感。其藝術風格在氣質上與勞動者更為貼近,因而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桃花塢木版年畫的題材主要有如下幾類:

(一)、祈福迎祥如《和氣致祥》、《天官賜福》、《萬寶祥瑞》、《花開富貴》、《福壽雙全》、《八仙慶壽》、《金雞報曉》等;

(二)、驅凶避邪如《門神》、《灶君》、《關公》、《鍾馗》、《姜太公》、《張天師》、《張仙》等;

(三)、時事風俗如《法人求和》、《蘇州火車開往吳淞》、《劉軍克復宣泰大獲全勝》、《春牛圖》、《十美踢球圖》、《姑蘇報恩寺進香圖》、《洋燈美人》、《合家歡》、《黃貓銜鼠》等;

(四)、戲曲故事如《楊家將》、《忠義堂》、《西廂記》、《孫悟空大鬧天宮》、《白蛇傳》、《穆桂英大破天門陣》、《三笑煙緣》、《定軍山》、《苦肉記》、《戰北原》等。

年畫畫幅的尺寸,直幅的有大至四尺的「中堂」、小至五寸左右的「神馬紙」及二寸大小的「蛋面(貼在蛋面上的小畫片)」;橫幅中最大的有三張一套的「全景床幃」,最小的是五寸左右的「燈面」。刻印的神像、風景、什景圖等一般有大、中、小三種,供顧客選用。戲曲故事年畫多為對開橫幅,品種繁多,都是群眾所熟悉的。

4、誰知道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
1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文物第一號。器高47cm,1978年河南省汝州閻村出土,此缸本是盛放人骨所用,上畫鸛鳥叼魚及石斧。中國的石器時代圖畫極其罕見,而這幅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史前圖畫,價值無可估量。
2 陶鷹鼎,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1993年洛桑申奧展覽會七件代表中國文化的文物之一,中國史前雕塑的代表作。這個陶鷹鼎威武雄壯,鷹胸為鼎腹,器口開於鷹背,鷹的雙足和尾部為鼎足,後收的雙翅圍過鼎的中後部,形成一種前撲的動勢。是中國史前文物中絕無僅有的神品。
3 後母戊鼎,也稱司母戊鼎。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中國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中國古代對財富的標準是計重製,越重越值錢。大鼎重達832.84公斤,在當時屬於國之重器了。器身飾獸面紋及夔龍紋,耳外廓飾雙虎食人紋。腹內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雄健豐腴。該鼎是商王為了祭祀其母「戊」而作。大鼎於1939年3月在安陽出土,險些被切割賣走。村民將其埋在土裡,終於熬過了八年抗戰。戰後大鼎被運到南京,由於太重,沒被運到台灣。1959年轉交國博。
4 四羊方尊,商代最大方尊。肩部聳出四個卷角羊頭,尊腹為羊的前胸。此尊集線雕、圓雕、浮雕等各種技巧,端莊典雅,鑄造精細,是商代泥范法鑄造工藝的巔峰之作。這個器物解放前出土於湖南寧鄉,抗戰期間隨湖南省銀行內遷沅陵的途中,車隊遭到日寇轟炸,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塊。之後這些碎片就一直被丟棄在湖南省銀行倉庫的一隻木箱內,直到解放後才被修復,現在幾乎看不到破損的痕跡了。
5 利簋,西周。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簋為盛放黍稻之用,常與鼎組合使用,是重要禮器,天子可以用八簋。此簋是西周最早的青銅器,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記載武王征商,在甲子日早晨獲勝,取得了政權,是唯一跟武王伐紂直接相關的歷史實物,價值無可估量。
6 大盂鼎,西周。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西周前期重器,鼎為圓體,口沿下環飾六個曲折角獸面紋,足上端飾卷角獸面紋,襯以雷紋為地,內壁鑄銘文19行291字,銘文字體雄渾,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該鼎於清道光年間出土,曾被左宗棠收藏,是清末海內三寶之一。
7 虢季子白盤,西周。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盤為水器,此盤為先秦最大銅盤,堪稱西周青銅器的魁首。它重400多斤,圓角長方形,盤內底部鑄有銘文8行110字,通篇用韻,四字一句,句式工整,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此盤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被劉銘傳發現,當時是一個馬槽,後來劉家後人將其埋入土中,秘不示人,直到解放後捐獻給國家。
8 九龍九鳳冠,明代。明神宗(萬曆皇帝)孝靖王皇後鳳冠。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出土於定陵。帽胎以漆竹紮成,覆蓋以絲帛面料,鳳冠正面飾以九條等大的騰雲金龍,均口銜珍珠寶石做成的珠滴,與九龍對應的是八隻同樣口銜珠滴的金鳳,加上鳳冠後側正中的一條金鳳,一共是九龍九鳳。這件鳳冠上嵌有寶石百餘顆,珍珠五千多粒,華麗貴重之極。
9 太平天國玉璽,清代。國博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革命博物館,裡面都是近現代文物,所以我在近代和現代文物中各選了一個代表。這個洪秀全的玉璽是中國歷代農民戰爭史中最重要的文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上首當其沖的重要史料文物。玉璽為清白玉質,印紐兩側均刻著精緻丹鳳朝陽的圖案,四周刻有雙龍雙鳳。璽面長、寬均各二十厘米,比清代皇帝的所有玉璽都大。印面上刻有吉利韻語11句44個字,和歷代國璽都不一樣,十分奇特。該璽在天京陷落後被曾國藩得到,一直藏於軍機處,解放後歸於中國革命博物館。
10 開國大典油畫。中國現代史上的最重要文物。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1953年董希文作。董希文是國家文物局規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師之一。此畫曾被多次修改,見證了建國初期的歷史。1955年,高崗集團被清算,於是高崗的原位以一盆鮮花代替。文革期間,國家主席劉少奇被批鬥致死,於是在油畫上也被抹去,換成了董必武。1979年,畫家閻振鐸受命,另畫了一幅修改前的原始版本,繼續對外展示。而記載了各種重大歷史事件的原畫,則成了國博現代史文物中的扛鼎之作,國博新館開館前從未對外展示過。

5、中國記憶中的展品包括了哪幾類藝術品

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
展覽時間:2008年7月29日——10月7日
開館時間:9:00—17:00(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
展覽地點:首都博物館B展廳(西區一層)

前 言

這是一個源遠流長的東方文明,無論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南下,還是西方列強的闖入,都未曾中斷文明的傳承與進程,卓爾不群、獨立遠東。
這是一個神奇瑰麗的東方文明,在西方人眼中,既有「絲國」(塞里斯、Seres、∑ηρε)到「瓷國」的嬗變,也有「漢人」到「唐人」的演繹,在馬可·波羅等冒險旅遊家頗具傳奇的游記中,是令人嚮往的神奇世界。
這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東方文明,以華夏文明為主體,吸納、融合各區域文明匯聚而成。宛如海納百川,奔流不息。
這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東方文明,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以無與倫比的包容和再生力,實現自身的創新和發展,並推動著世界文明整體的進程。
這就是中華文明,蘊含著「和」的文明。以禮明序,以樂和群,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期達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古老的中華文明,從遙遠的時空中走來,如今在這里向您展示中華文明昨夜燦爛星辰中最為耀眼的明星,也是最能喚醒那塵封已久的美好記憶的文物瑰寶。

第一部分 曙光初照

(史前時期 公元前21世紀以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先人在求得生存的過程中,逐漸認識自然和自身,也進化著自己。從茹毛飲血到鑽木取火,從採集野果到種植莊稼,從穴居山洞到建造房屋,從與野獸相爭到馴養家畜,從結繩記事到刻畫文字元號,從實用器到禮儀用具,從氏族到城邦,邁進文明的門檻。由南方的西樵山文化至北方的紅山文化,從東方的良渚文化到西方的馬家窯文化,文明曙光初照中華大地。

本單元展品詳細信息 -->

第二部分 禮樂安邦

(公元前21世紀~前3世紀)

伴隨著國家的出現,中華文明迎來了第一個發展高峰。夏商周為穩固其統治,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禮樂制度,以禮明序,定尊卑;以樂調節心靈,融和上下、群體關系。由此而生的禮樂器造就了高度發達的青銅文化。當西周王室衰微、諸侯逐漸勢力強大,伴隨而來的是區域文明的長足發展和繁榮。秦的大一統,也統一了區域文明。秦祚雖然短暫,但作為中華文明規范體系的典章卻垂範近二千年。

一、禮儀的沉澱
(公元前21世紀~前8世紀)
公元前2100年前後,夏禹在治水中脫穎而出,建立夏朝,「禪讓」變為「世襲」。商周時期,禮樂漸趨興盛,並伴隨頻繁的祭祀。從大量出土的精美的青銅禮樂器中,可以遙感當年禮儀的庄嚴與繁復。甲骨文、金文則記錄著這一文明的進程。

本單元展品詳細信息 -->

二、區域文明各領風騷
(公元前8世紀~前3世紀)
高度發達的禮樂文明,不僅成就了自身的輝煌,也輻射到周邊地區。受其影響,周邊地區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自身文化中孕育出獨具魅力的區域文明,相同材質造就了不同的器形,蘊含著不同的文化符號。

本單元展品詳細信息 -->

三、百川終入海
(公元前3世紀末)
地處西戎邊陲的小國秦,經商鞅變法後,逐漸強大,橫掃六合,建立了疆域廣袤的秦帝國。車同軌、書同文,促進各區域文明的進一步融合,協調發展,匯流成中華文明的發展主軸。秦朝雖僅存15年,但其所奠定的政治文明卻垂範後世、傳承千年。

本單元展品詳細信息 -->

第三部分 盛世華章

(西漢至隋唐五代 公元前3世紀~公元10世紀)

漢在秦統一的基礎上開拓進取,呈現出新興帝國的朝氣蓬勃氣象。絲綢之路的開通,將東亞與西亞、歐洲文明連在一起,中土文明在影響對方的同時,也受對方影響。漢朝雄強的流風余緒延續到魏晉,伴隨著豪傑並起,風流紛爭,北方民族相繼南遷,各民族互相碰撞、融合。國力強盛的唐朝借西來「胡風」的熏陶,吸納各種外來文明,再一次顯示出勃勃的生機和闊大的氣象。強漢盛唐,綿延著原生創造,兼容並蓄各種外來文明,呈現出新風異彩,祥和燦爛,為歷代盛世所稱頌。

一.時代的定格
(公元前3世紀—公元3世紀)
秦統一後區域文明的重組,在漢代煥發出新的活力。「文景之治」開啟了兩漢盛世,與歐洲的羅馬帝國並肩稱雄東、西方。創造這一盛世的人們及其語言文字也被定格,即漢人、漢語和漢字。

本單元展品詳細信息 -->

二、南北民族、東西文化大交融
(公元3世紀~6世紀)
漢末亂世經晉的短暫統一後,又出現了較長期的南北分治局面。漢文化在南方得到延伸和發展,青瓷造型及釉色之美,也成為人們情感的新載體。北方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相繼南遷,其風俗文化與漢文化在不斷的碰撞、融會。夾雜著佛教的東漸,以及波斯和希臘文化的羼(chàn)入,它們逐漸融入中華原生文明之中,散發出存異趨同的獨特魅力。

本單元展品詳細信息 -->

三、黃金時代
(公元6世紀~10世紀)
唐朝的開明政治和民族融合,開創了社會的繁榮。開放的社會,使唐朝成為各種民族、宗教、文化的匯聚地,「絲綢之路」引來的不只是諸國「胡商」,各種文化藝術也紛至沓來,這是空前的文化交流與大融合。融會南北,貫通中西,把唐代推向中世紀世界文明之巔峰。

本單元展品詳細信息 -->

第四部分 古典終結

(公元10世紀~19世紀)

宋在唐代文明的基礎上峰迴路轉,時代精神從追求外在雄偉華麗轉向內在的寧靜愉悅,由世間轉向心境,講求雅緻和細膩入微的感官享受。琴棋書畫成為文人的情感載體,品茶論酒成為時尚雅趣;「以玉比德」觀在理學的倡導下再次提升,瓷器是否類玉成為評判優劣的標准。但北方游牧民族仍相繼南下,重文輕武的社會已不能抵擋游牧民族的剽悍及其鐵騎,故有女真、蒙古、滿族相繼入主中原,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當中華文明沿著自己的軌跡發展、完善並推向極致時,西歐諸國卻走出中世紀,生產力迅猛發展,邁進近代文明,改變了世界格局,也改變了中國文明的進程。

一. 寧靜中的愉悅
(公元10世紀~13世紀)
黃袍加身後取得政權的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實現了文人治國的理念。經前朝絢爛文明之極後歸於平淡的宋,重文輕武,追求心靈的寧和,生活的安逸。前有西夏、遼夾肩,後被女真所逼偏安一隅,仍能「酣睡於卧榻」。盡管它缺乏英雄氣概,但其對人生、世事的哲學感悟,卻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宋瓷神韻中可領略時人的儒雅心境。

本單元展品詳細信息 -->

二、民族融合譜新曲
(公元10世紀~14 世紀)
皚皚雪原,金戈鐵馬;小橋流水,西廂風月。北宋國力不夠強盛,其文明卻為周邊民族所傾慕,西北黨項、東北契丹,後來的女真、蒙古族,或爭得一角,或入主半壁江山,或一統中國,但最終為中華民族所融入,同時也為中華文明又增添了新的色彩。

本單元展品詳細信息 -->

三.盛世余暉
(公元14世紀~19世紀)
在明清近五百年的歲月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強化,文明被推到了極致,並成就了古典最後一個盛世。清高宗更是躊躇滿志,將紫禁城主殿更名「太和」。然而這正是西歐列國空前巨變、日新月異地迅猛發展時期,明清也隨著時代的脈搏在跳動,先是經傳教士傳入一些近代科學知識,後在西方列強向外擴張的強大壓力下轉向閉關自守。

本單元展品詳細信息 -->

結 語
「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由國家文物局、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上海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遼寧省人民政府、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江蘇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江西省人民政府、山東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人民政府、廣東省人民政府、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雲南省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陝西省人民政府、甘肅省人民政府、青海省人民政府、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主辦(註:排序按照政府網站公布的排序序列)。
北京市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及其他省市文化廳(文物局)協辦。
故宮博物館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研究所、首都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北京市定陵博物館、北京市白塔寺管理處、遼寧省博物館、天津博物館、上海博物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河北定州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博物館、內蒙古敖漢旗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四川省綿陽博物館、四川省成都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南京市博物館、江蘇省徐州市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荊州博物館、湖北省武漢市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安徽省岳西縣文物管理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湖南省長沙市博物館、湖南省衡陽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江西省景德鎮陶瓷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博物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陝西省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陝西省漢陽陵博物館、陝西省周原博物館、山西博物院、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管理處、西藏自治區羅布林卡管理處、雲南省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承辦(排名不分先後)。
首都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為展覽的承製單位。

國寶文物講述5000年文明

文章來源:北京晚報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過的文明,無論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南下,還是西方列強的闖入,都未曾中斷文明的傳承與進程,卓爾不群、獨立遠東。
它是一個神奇瑰麗的東方文明,在西方人眼中,既有「絲國」到「瓷國」的嬗變,也有「漢人」到「唐人」的演繹,在馬可·波羅等冒險旅遊家頗具傳奇的游記中,是令人嚮往的神奇世界;它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東方文明,以華夏文明為主體,吸納、融合各區域文明匯聚而成。宛如海納百川,奔流不息;它是一個歷久彌新的東方文明,在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碰撞中,以無與倫比的包容和再生力,實現自身的創新和發展,並推動著世界文明整體的進程。
《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位於首都博物館方廳一層,展廳面積1400平方米,共上展的169組件文物,是從中央及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所屬科研院所、博物館、考古所等55家文物收藏單位挑選出的,具有鮮明時代性,能夠代表一個歷史時期文化藝術最高成就,或者能夠代表一個區域文明特色的國寶級文物,它們中絕大多數是考古斷代中的標准器和藝術史上著名的藝術精品。

中國最早的「太陽神」
太陽神紋石刻

代表長江中游太陽神崇拜的湖北秭歸出土的距今約7000多年的「太陽神紋石刻」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刻畫太陽神形象的實物。這件石刻用寫意的手法雕刻出一位身軀修長、兩手下垂、雙足分立的人,頭頂上刻有23 條光芒的太陽,腰部兩側的圓點似行星在宇宙中運行。它不僅反映了一個地區太陽神崇拜的情況,人們還能從這個形象中看到先民們按照人類自己的形象刻畫心目中的「神」,反映出在生產力不發達,環境艱苦的條件下,對發展人類自身能力的渴望以及對人主宰世界的信心。

千年奇「臉」——人面紋銅方鼎

人面紋銅方鼎出土於湖南省寧鄉,為商代晚期作品。鼎為飪食器,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該器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以人面作為主體裝飾的方鼎。器腹四面各高浮雕人面,雖大小不一,但五官部位、臉部表情如出一范,可見鑄造者擁有十分高明的技巧,也許當時已經掌握了放大縮小的技術。人面寫實逼真,表情肅穆,給人以庄嚴神秘的感覺,這可能是中國南方3000多年前商代人的面貌寫真,而其耳上有雲勾角狀物,下有手爪形飾,又有認為這是古代文獻中的「饕餮」( tāotiè)形象。鼎腹內壁鑄有「大禾」二字銘文,「禾」字如穀子抽穗時的植株形象,結合器壁的人面形象,有學者認為是對祭祀、祈禱穀物豐收的一種紀念。這件方鼎是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該館的標志就是依此設計的。

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太陽神鳥金飾

太陽神鳥金飾出土於成都金沙遺址,屬商代晚期作品。圖案採用鏤空方式表現,分內外兩層,內層周圍等距分布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由四隻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四隻鳥首足相接,朝同一方向飛行,與內層漩渦旋轉方向相反。外層4鳥既代表4鳥負日,也代表春夏秋冬四季輪回,內層12道芒紋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周而復始。是古代蜀人崇拜太陽的物證,也說明古蜀人已經掌握了歲、時、月的概念以及形成的原因。太陽神鳥圖案表達著追求光明、團結奮進、和諧包容的精神寓意,而且構圖嚴謹、線條流暢、極富美感。

周武王伐商的見證物——銅利簋

銅利簋出土於陝西臨潼。在眾多青銅器精品中,特別要提到的是陝西臨潼出土的「利簋」, 這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也是西周初年金文中敘述武王伐商的唯一珍貴史料。腹內底部鑄銘文4行32字,大意為: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歲星正當其位,宜於征伐;戰勝商朝八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軍隊駐地賞賜貴重金屬銅給有功之臣——利,利就用銅來鑄造寶器以作紀念。銘文載武王伐商的時間是甲子日;並且反映了從開戰後的第八天,就對有關人員進行獎勵,說明戰爭持續的時間不長。這些與文獻《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所載的載周武王在甲子日征伐商王相吻合。它是夏商周斷代工程斷定武王伐商的器物之一。

通往天國之路
T形帛畫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具未腐爛的漢代女屍,此為墓主人辛追葬儀中用以表示招魂、導引後隨葬的旌幡,又稱「非衣」。畫面所描繪的內容自上而下可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部分。天上部分繪有人首蛇身的蛟龍、金烏、蟾蜍和玉兔、奔月的嫦娥等天國的神話傳說。金烏指代太陽,所謂「金烏海底初飛來,朱輝散射青霞開」即指此;人間部分繪有墓主人辛追在3個侍女的陪同下,正在飛升天國的路上,以及家人在祈求死者靈魂升天的祭祀場面;地下部分畫著神話中的鰲魚和異獸守衛死者的靈魂。帛畫以有序的層次展示了漢初人們觀念中的宇宙圖景,其主題思想,一般認為是「引魂升天」,但也有人認為是「招魂以復魄」,使死者安土。

漢代規格最高的葬服——金縷玉衣

這一金縷玉衣出土於江蘇省徐州獅子山楚王墓,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玉衣。全部用新疆和闐白玉、青玉組成,包括頭罩、前胸、後背、左右袖筒、左右褲管、左右手罩、左右腳罩等十餘部件,共使用玉片4248片,金縷1576克,需10萬人工才能完成。按照漢代的喪葬制度,玉衣是必需的喪葬品,因為漢人相信金玉可以保持屍體不朽。但只有帝王才能使用金縷玉衣,而此件玉衣的主人是第二代楚王劉郢客,即漢高祖劉邦的弟弟劉交之子。劉交深受劉邦之子、漢文帝劉恆寵信,致使其幾個兒子貴比皇子,故劉郢客死時能穿金縷玉衣。同時也說明西漢時期象徵地位和等級的玉衣縷質的使用並未形成嚴格的制度。

財富的夢想——銅搖錢樹

銅搖錢樹出土於四川省綿陽市何家山二號漢墓。整體由基座、樹干、樹冠等共29個部件銜接扣掛而成。以銅管作樹干,插在浮雕天綠、辟邪紋的陶座上,五組枝葉分插在樹干套管上,樹頂一人正將玉兔搗成的不死「神丸」置於雀嘴,樹枝上滿布銅錢,樹葉上還飾有西王母長生不老神仙故事及樂舞雜技者形象。樹葉婆娑,滿布銅錢,似乎只要搖動樹干,銅錢就會嘩嘩墜落,故名為「搖錢樹」。搖錢樹在東漢的墓葬中常有出土,人們在樹上掛滿銅錢,塑造神仙故事,祈盼它能像果實那樣可以不斷地「開花結果」,希望能像神仙一般長生不死。「大地有泉皆化酒,長林無樹不搖錢」,墓中隨葬搖錢樹,表達了漢人渴求財富的願望。
值得提出的是,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重災區綿陽的文物工作者顧不上自家人員和財產損失,緊急搶救文物。就在餘震未息之時,這件東漢搖錢樹運抵北京,體現了四川人民對北京奧運盛會的大力支持。

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錯金銀牛形銅燈

漢代「彩繪雁魚銅燈」、「錯金銀牛形銅燈」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的動物形象部分為儲水容器,燈點燃時產生的油煙經過燈罩收集,由彎管將煙塵導入水中吸收,避免室內空氣的污染,它們合理的除煙設計折射出我國古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造物理念。在歐洲,直至15世紀,這種除煙設計才在達·芬奇的設計手稿中出現。漢代,這種燈應用較為普遍,在廣西、湖南、河北等地均有考古發現。河北省博物館藏著名的「長信宮燈」也是依據同樣的設計原理製成。

兩千年前的滑稽藝人
擊鼓說唱陶俑

兩千年前的「擊鼓說唱陶俑」則從一個側面展示了盛世的生活。漢代民間極為盛行說唱表演。這件陶俑袒胸露腹,著褲赤足,左臂挾鼓,右手舉槌作擊鼓說唱表演,神態詼諧,動作誇張,是一件富有濃厚民間氣息和地方風貌的優秀雕塑作品。漢代這種說唱藝術稱為「俳優」,史書記載:「擊鼓歌唱,作俳優」。《漢書·司馬相如傳》顏師古註:「俳優侏儒,倡樂可狎(xiá)玩者也。」在漢代,往往以身材矮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表演者。陶俑雖為手工捏塑而成,但其神態生動、鮮活逼真,它彷彿從2000年前的歷史塵埃中走來,帶給我們漢代社會的音容笑貌,讓人忍俊不禁,過目難忘。

情意纏綿人神戀——絹本設色顧愷之《洛神賦圖》卷(摹本)

《洛神賦圖》是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繪畫名作(展品為宋摹本),是以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的名篇《洛神賦》為題材,描述曹植渡洛水時與洛水神女相遇而戀愛,終因人神路隔而無奈分離的動人故事。《洛神賦》原名《感鄄賦》,一般認為是因曹植被封甄城所作;亦作《感甄賦》,甄通鄄,但也有人認為其寫作牽涉到曹植與魏文帝曹丕之妃甄氏之間的一段錯綜復雜的感情。
該圖用具體生動的形象,完整地表現了浪漫主義文學作品《洛神賦》的內容,對人物心理刻劃的成功及善於表達情感內容的精深造詣,反映了這一時期中國繪畫的新發展。圖中人物畫的線描如「春蠶吐絲」,後人稱這種技法為「高古游絲描」,為人物畫技法十八描之一,對後世的中國畫線條藝術產生很大影響。

天下第一行書
絹本王羲之《蘭亭序》(摹本)

《蘭亭序》是大書法家王羲之(321~379年)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舉行「修契(xì)」宴會上,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當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行書第一」。
《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可惜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於世。現流傳於世的《蘭亭序》為唐人摹本。因這卷唐摹《蘭亭序》所用的是絹本,絹色雖陳舊泛褐,但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是極為珍貴的摹本。

流傳有緒的墨跡珍本
紙本歐陽詢《夢奠帖》

《夢奠帖》共9行78字,內容為書寫史事,唐著名書法家歐陽詢(557~641年)所作。《夢奠帖》保存南宋「紹興裝」,後有元代郭天錫、趙孟頫諸家跋,闡明此帖與當時其他歐書作品筆意一致。郭天錫說到,「此本勁嶮刻厲,森森然若武庫之戈戟,向背轉折,渾得二王風氣,世之歐行書第一書也。」 此帖用墨淡而不濃,且是禿筆疾書,轉折自如,無一筆不妥,無一筆凝滯,上下脈絡映帶清晰,結構穩重沉實,運筆從容,氣韻流暢,體方而筆圓,嫵媚而剛勁,為歐陽詢晚年所書。 歐陽詢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唐初四大家。該帖堪稱大家的經典之作。

平遠遼闊顯江巒
絹本設色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圖》卷

《夏景山口待渡圖》,無款,董其昌於卷前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卷後有元柯九思、虞集諸人題跋。曾入宋元內府收藏。入清為耿會侯所得,旋進入清內府收藏。俱鈐有鑒藏印記。經《宣和畫譜》、《石渠寶笈初編》等書著錄。歷代都被定為五代著名畫家董源的作品。
該圖描繪江南渡口夏日景色,開卷處平沙淺岸,江河橫陳,小舟往來其間,山巒疊起,叢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邊有待渡者,展現出平遠遼闊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點表現山巒林木,畫法與《瀟湘圖》基本一致,尺寸和質地似乎可與《瀟湘圖》相接,有學者因此認為兩圖本系一幅,是董源《河伯娶婦圖》中的兩個段落。畫面以平遠取勢構圖,在平平淡淡的渾朴真實里「得山川之神氣」,設色雅淡,藝術感染力得到了充分地發揮。

6、東南亞的民俗風情?

東南亞 東南亞(Southeast Asi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才出現的一個新的地區名稱。該地區共有11個國家: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汶萊、菲律賓、東帝汶(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面積約45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6億。 民族服飾 顏色 說到東南亞的服飾顏色, 只能用色彩繽紛來形容。或許是亞熱帶與熱帶氣候的影響,很多東南亞國家的人們喜歡一些鮮艷的色彩。 比如,馬來西亞人的服飾偏好紅色、橙色和其他一些鮮艷的顏色,他們認為黑色屬於消極之色。所以馬來的服飾給你的感覺總是快樂奔放的,處處顯示熱帶風情。去過馬來西亞的人都有生動的回憶。一隊隊身著五顏六色紗籠的馬來婦女宛如一束束春日怒放的鮮花,把馬來西亞小城打扮得活色生香。 而柬埔寨人有個古老而美好的穿戴的習慣,他們喜歡用五彩繽粉的服飾色彩來表示日子。星期一喜歡用嫩黃色,星期二愛用紫色,星期三樂於用綠色,星期四用灰色或淺藍色,星期五紅色,星期六是黑色,星期天是紅色。上述習慣穿戴方式,在宗教活動中特別盛行,因此被譽為「七彩星期」。 平民從前的服裝顏色富地方色彩,北越婦女喜好茶色,中部婦女偏愛紫色,南越婦女多著白色或前面 綉花,但目前幾乎沒有分別。 特色 東南亞是一個具有多樣統一性的地域。大陸與島嶼並存,山地與平原同在的地理特點,亞熱帶與熱帶氣候逐漸過渡的自然條件,加上頻繁的民族遷徙和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構成了多樣的生活模式及多彩的民族服飾文化。 相較馬來西亞的其他服飾來說,「巴迪」(蠟染)可以說是其最具特色的服飾啦。男子穿的巴迪衣被譽為馬來西亞國服,「巴迪」設計優美,圖案繁多,款式別致,有的編織手法相當細膩,「巴迪」為長袖上衣,圖案講究對稱,圖案花紋不對稱者不算真正的「巴迪」,「巴迪」有的是由蠟染布製成,有的則由絲綢作原料,質地不同,但大多寬而大,薄而涼爽。「巴迪」有長袖、短袖之分,出席晚宴者穿著長袖「巴迪」。傳統的馬來婦女服飾分上衣和紗籠(筒裙),衣寬如袍,袖長,衣身長過臂部,紗籠十分寬大,通常長達足踝。馬來婦女穿著傳統服裝時,頭上披著一條薄薄艷麗的紗巾,紗巾垂掛至肩膀或胸前。她們的服飾習俗忌諱袒胸露臂。馬來族服飾造型、設計特點具有濃厚的民族情調。 菲律賓有一種男士穿的上衣,名字叫做「巴隆」。「巴隆」樣子像敞領襯衫,白色,可以是長袖的,也可以是短袖的。兩邊腰際開點岔,腰部略窄,前面有兩個大口袋,胸前兩邊各有一條織出來的垂直白色花紋。這是一種菲律賓的禮服,可以穿著參加宴會,或者重要會議。 菲律賓女土們愛穿西式裙子,在會議和宴會上也有穿民族服裝的,叫做「馬隆」,樣子有點像印度的紗麗。「馬隆」是一條寬長的布,有十幾種穿法。在身上圍好以後,布的末端是否搭過肩頭,若搭過肩頭又如何搭法,可以變化出許多式樣來。 菲律賓還有一種叫菠蘿服的。這是菲律賓人用菠蘿葉製成的衣服。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在枝葉繁茂的菠蘿種植園里,菠蘿葉喜獲豐收,菲律賓人用它製成一種透氣性好,不縮水又便於洗滌的布料,然後加工製作男襯衫、短衫和外衣以及檯布、門窗簾和餐巾等。但不是所有的菠蘿葉都能製作菠蘿服,只有在指定種植場栽培出的特殊品種——一種堅硬帶刺的菠蘿葉才能製作。菲律賓人在喜慶的日子裡,都愛穿菠蘿服。 服飾變化 一個民族的文化,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吸納外來文化和異族文化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必須的,只有這樣,她才顯得寬厚、豐滿。變革是必須的,但不是照搬而是完善自己,每一個民族文化的的產生和發展,都有一個脈承關系,都在這個定律中行進著。違背這個定律就會走向滅亡,就只有依賴於人,就會成為別人的附庸,對此在人類歷史上有證可考。以我為本,立足於構建民族文化發展的時代特徵,廣納外來文化的優秀成份,才使得本民族文化的特質更具個性,更具有活力,更加能豐富人類社會文明這個大框架。 「奧黛」(aodai)是越南最具傳統的民族服飾,多為絲綢製作,其最初的樣式借鑒了中國旗袍的特點,但又加入了越南人自己的民族特色。後來,包括法國設計師在內的不少服裝專家又對「奧黛」進行了修改。今天我們看到的「奧黛」,大概是在上世紀30年代時最終確定的。 很多人都覺得「奧黛」和中國的旗袍有些相像,但其實「奧黛」是融入了多種文化元素的一種服飾,它最能體現越南男子淳樸的性格,又能展示越南女孩子柔美的身材。 娘惹服飾,馬來西亞華人引以為傲的精緻與奢華。娘惹服飾是娘惹文化的另一個代表。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在馬來傳統服裝的基礎上,改成西洋風格的低胸襯肩,加上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就是娘惹服飾。娘惹服裝多為輕紗製作,典型的熱帶風格。其顏色,不僅有中國傳統的大紅粉紅,還有馬來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服裝上點綴裝飾的圖案,則是中國傳統的花鳥魚蟲龍鳳呈祥。 印度尼西亞以其絢麗多彩的染織文化而為世所周知。尤其表現在服裝上,傳統文化與殖民地文化交織在一起,逾發顯得多姿多彩。本民族固有文化與100年前品頓族文化重疊交叉,完美的體現在一幅布料上。受中國文化影響,旗袍也出現在印尼。經過改編,印尼人將它吸收到當地的傳統服飾中。至今,印尼服飾在染織圖案和刺綉手法上,還能明顯看出其受中國文化之顯著影響。印尼的服飾文化,在本民族固有文化的基礎上,受地域性文化(如「品頓文化」)、伊斯蘭文化、中國文化,及西洋文化的錯綜交叉影響,在其眾多島嶼上遍地開花。今天,以多樣化民族文化為主旋律的印尼流行服飾,正以其獨特的設計,向國際化發展。印尼人將各種文化,成功的融入到本民族文化中,形成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這,或許也就是印尼時裝今日能立足於國際的緣故吧 風情 緬甸人篤信佛教,參拜寺院寶塔必須脫鞋赤腳進入,表示對佛祖的尊敬。緬甸人視摸頭為一件不禮貌的事,因此不要隨便摸小孩子的頭。 越南是一個重視獨立與自主的國家,正致力於發展經濟。雖然目前仍然物質較為匱乏,但人與人之間還是以同志般的平等地位對待,即便是飯店的服務生,也要以禮相待,切不可擺出鄙視的態度,引起當地人的不滿。 泰國是個佛教盛行的國家,法律中有許多保障宗教的條文,故而不要對佛像不敬。由於僧侶必須嚴格遵守小乘佛教教義,絕對禁止接觸女性或被女性觸摸,所以女性遊客在公共場合應避免碰觸僧侶。 回教是馬來西亞的國教,在傍晚的回教徒祈禱時間內不要打擾他們。另外,用食指指人在馬來西亞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最好以拇指代替;觸摸小孩子的頭也是不禮貌的行為。 建築 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10個東南亞國家集體驚艷亮相,無疑是世博園里一大看點。從金碧輝煌的宮殿式傳統建築、繽紛絢麗的民族服飾,到風情萬種的民族歌舞、獨具一格的生活方式,無不透露出濃濃的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獨特而神秘的風情。 東南亞館的建築風格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和自然、健康、休閑的特色。泰國館呈現給遊客一座古典泰式建築,從任何角度看都奪目的泰式尖塔。緬甸館亭台風格和神廟建築,展示了緬甸建築藝術的魅力。柬埔寨館展示文明古國的瑰寶「吳哥古跡」,有吳哥寺廟的女神浮雕和大吳哥的南門樓,讓遊客領略其建築文化、歷史遺產及輝煌燦爛的文明。越南館波浪形的竹子外牆和用竹子搭成的宮殿,吸引遊人的眼球。東帝汶洛斯帕洛斯風格的屋頂、刻有雕像的木門,構成了與眾不同的城市風貌。 「泰國色彩」——泰國國家館。泰國傳統的服飾,鮮艷的妝容,優美的舞姿,泰式的大餐,無不讓遊客著迷。來自哈爾濱的吳先生說,泰國傳統舞蹈很美,不僅是服飾上的美,舞姿上也很美,用舞蹈的方式來講述故事,讓人感覺很神秘。 東南亞館的民族服飾只能用色彩繽紛來形容。馬來西亞館入口處,展現代表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和該國其他民族的服飾。印尼多個民族的服飾、風俗習慣也在展館中充分的體現。汶萊的年輕男女身著傳統的純手工馬來族結婚禮服,在長者帶領下進入婚典舞台,舉行一系列馬來族傳統祝福儀式。 東南亞館的亞熱帶風光景色旖旎。馬爾地夫是世界最美島國之一,也是人們心目中的浪漫天堂,盛產金槍魚、鯉魚、鮫魚、龍蝦、海參、石斑魚、鯊魚、貝殼、海龜和玳瑁等。馬爾地夫館布景和各式展品充滿島國風情,呈現陽光海域,館內多種海產品展現了當地發達的漁業資源。印尼館「海底世界」,展示海洋、沙灘、河流等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展現了千島之國的萬種風情。 東南亞館的民族歌舞表演多姿多彩。馬來西亞館由全國多個民族的文化元素構成的歌舞表演,在世博會期里每天都會表演兩常泰國館由中音木琴、洋琴、響板等傳統樂器合奏民俗音樂,民間舞蹈有北部指甲舞、東北部手網舞、中部祝福舞和南部扇舞。柬埔寨呈現民族音樂的一大特色——滑音表演,在亞洲廣場伴著曼妙舞姿上演。菲律賓有高山部落民族的古老曲調,也有棉蘭老島婚禮上的穆斯林舞蹈。 飲食 泰國 泰國人的飲食習慣與我國南方大同小異。主食以大米為主,輔以麵粉,東北部人多習慣吃糯米,飯後喜歡水果和甜食。泰國素以酸辣著名,且一般較肥膩,因此,能吃辣的人吃泰國菜是不用擔心的。菜餚上也沒有太多禁忌,只是在南部穆斯林地區都吃清真菜,與我國回族人一樣。泰國菜所用調料很豐富,有辣椒、蝦醬、魚露、醬油、醋等。泰國華人較多,在一些大城市和旅遊地區,都有華人開設的中餐廳,南北風味齊全。 到泰國旅遊,品嘗海鮮也是重要活動項目之一。泰國南部兩面是海,漁業十分發達,熱帶海鮮品種豐富,物美價廉,而且有些海鮮在我國是少見的。但是吃海鮮不能貪食,特別是吃烤蝦、烤魚和生魚片、生蚝時要特別小心,一定要用按泰人習慣配製的調料吃,吃海鮮最好能喝點酒、多吃點蒜,以防拉肚子。 地道的泰國菜具有獨特的風味,通常選用新鮮的食品原料,菜的味道以辛辣為主,但也有些菜與中國南方菜(如粵菜、潮州菜)的味道相似。主要菜餚有烹飪海鮮、野味、蔬菜和涼拌菜,多有辣味。因菜餚中有一種調料叫"香茅草",有股異味,一般人不能接受,若能吃習慣了,也會喜歡其獨特的味道。泰菜中有一道名菜,泰語叫"冬洋宮",中文意為、酸辣蝦湯",由鮮蝦加上香茅草、野茄子、辣椒、鮮蘑菇等調味品煮制而成,很具泰國菜特色。另一美味菜餚――咖喱海鮮也值得一嘗,如咖喱蝦、咖喱蟹等,其味與"冬洋宮"不同,每個人都能接受。此外,涼拌菜品種也很多,但它多為生冷盤餚,且有異味,初時可能不習慣,因此,在吃自助餐選擇涼拌菜時可先嘗後取食。 泰國小吃很多,且物美價廉,全國各地大同小異。較普遍的有蓋澆飯、各式包子、各種湯類、甜品等。其中,以中餐館的小吃最具特色,類似我國廣東、香港的早茶食品。泰國的燒烤食品別具風味,如烤魷魚香脆可口,越嚼越香;炸香蕉味道獨特,香蕉去皮後油炸成咖啡色軟條,吃時感到甜中帶酸。香竹糯米飯更是芳香清甜,不可不嘗。此外還有烤牛肉片、烤雞胸肉、烤大蝦、烤雞翅,以及魚、香蕉干、芒果條、榴槤糕等水果、風味小吃等。 泰國人的飲料,一般為咖啡、涼開水或礦泉水,多數還要加冰塊,熱茶不多。因此到泰國旅行時,不習慣喝涼開水或冰水的遊客,可自帶茶葉、茶杯,用酒店准備的電熱水壺燒水沖茶,如旅館沒有,可請導游設法解決。 到泰國品嘗新鮮水果也是樂事,並可以果代水,因泰國盛產水果,一年到頭供應的水果十分豐富,其價格比我國香港便宜。泰國較有名的四季水果有:榴槤、山竺、紅毛丹、荔枝、龍眼、芒果、菠蘿、木瓜等,其中榴槤、山竺、紅毛丹最有特色。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的飲食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飲食相比,口味更加濃重一些,喜歡放咖喱和辣椒。因為當地氣候炎熱潮濕,吃一些辛辣的食物,人體排汗會感到爽快些。由於信奉伊斯蘭教,所以馬來人不吸煙,不吃豬肉、自死物或動物血液。馬來人習慣用右手抓飯,進餐前必把手洗干凈,用餐時十分衛生和禮節。 越南飲食 越南料理通常可以分為三個菜系。越南北部是越南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很多著名的菜餚(如越南河粉和越南粉卷)都源自北部地區。越南北部的菜餚更傳統並在對調料和原料的選擇上更嚴格。 越南南部菜餚在歷史上收到中國南方移民和法國殖民者的影響。越南南方人喜歡帶甜味的菜餚,作為一個更具多樣性的地區,越南南方菜使用更多種類的香草。 越南中部的飲食與南部和北部的相比差異明顯,越南中部料理使用更多的小配菜,也更具辣味。 外來的肉類,如蛇肉、軟殼龜(soft-shell turtle)肉,狗肉和羊肉多在飲酒時才使用,它們並不被視為日常菜餚。 鴨仔蛋,將孵了15至18天,快孵化成雛鴨的鴨蛋用開水煮熟,敲開蛋殼,加入鹽等調味,以小匙羹挖來吃。它通常與鮮鮮蔬菜如:越南香菜、食鹽、胡椒、青檸汁一起被食用。

7、喬家大院反映了什麼民間風俗?

1986午,祁縣將有大院辟為祁縣民俗博物館,設立了以歲時節令、衣食住行、婚喪禮儀、農商活動為主題的42個展室,2000餘件展品,比較系統地反映了明清時期山西晉中一帶的民間風俗。從人的出生到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都在博物館內得到表現。有人參觀後感慨地說:「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

8、濰坊的民俗風情有哪些拜託了各位 謝謝

打鞦韆 濰城舊日打鞦韆的風俗與放風箏一樣流行,近年這項活動也在逐步恢復。 打鞦韆的活動在清明、寒食時節展開,有運動和娛樂的功能,也兼有信仰上的原由,俗諺曰:「悠一悠,不長秋」, 說是春天打了鞦韆,秋天不招瘟疫。以此,男女老少,都踴躍前來「悠一悠」。當年的鞦韆有兩種形式,一種叫「轉鞦韆」,一種叫「月鞦韆」。 「轉鞦韆」吊在城中白浪河沙灘上,民國《濰縣志稿》對「轉鞦韆」的盛況描寫甚詳:「白浪河邊沙灘上,坎地豎以木柱,上綴橫梁,四面繩系畫板,謂之『轉鞦韆』。小家女子,多著新衣,圍坐畫板上。柱下圍一木柵,內有人推柱使轉,節之以鑼。當鑼聲急時,推走如飛,畫板可篩出丈余,看似危險,而小女子則得意自若也。又於鞦韆柱頂上懸一小旗,並系以錢,則有多數勇健少年揉升而上,作 『猴兒坐殿』、『鴨鴨浮水』、『童子拜觀音』種種把戲,謂之『打故事』。捷足者得拔旗攜錢以歸,觀者乃誇贊呵好不絕」。 「月鞦韆」是一般人家所架的鞦韆。舊時習俗:清明逢在農歷二月間,從正月十六日吊鞦韆;若清明在三月, 就從二月二日吊鞦韆,總要跨一個月頭,所以叫「月鞦韆」。 「月鞦韆」的搭架,豎兩根粗壯的立柱,加兩對交叉的托樑柱,下端深埋土中,上端結實地綁扎粗壯橫梁。 拴鞦韆繩的環子用蠟條圈,穿套在樑上,名叫「拘」。打鞦韆之前,抓住兩條繩上的兩只拘向外甩開,名為「撇拘」。這種可移動的拘,就叫「活拘」。鞦韆初立,在立柱上貼對聯,如「花板潤沾紅杏雨,彩繩斜掛綠楊煙」,橫梁貼批,如「上樑大吉」。 有的還燒紙、焚自扎的「姑姑」,俗傳可避免摔傷事故,以保平安。鞦韆,俗稱「悠千」,游戲於鞦韆之上,叫「打鞦韆」(「打悠千」),或又稱「驅鞦韆」,「驅」,是用力躬身、屈腿、下蹲、直起、 挺身、擴胸一系列連續動作的總稱,這是訂鞦韆的最基本的動作。若自己「驅」不起來,靠別人執繩盪起,則名為「送」。鞦韆盪起,兩拘會逐漸向橫梁中間靠攏,這叫「並拘」。按習慣,「並拘」之後要停下來讓給別人。 大鞦韆的花樣很多,如「獨立」、「獨坐」、「單人跪驅」、「撈魚摸蝦」、「拾物件」、「懸棒槌」、「驅雙站」、「一驅一」、 「打胖孩兒」、「逛花園」、「青石板」、「串花心」等。有的動作還辦以歌謠,如「桃花開,杏花敗,李子開花翻過來」。 桃俗 青州盛產蜜桃,民間有敬桃習俗,當地旅遊部門籌辦了桃文化展室,每年秋天舉行壽桃節,還准備創建雲門山桃博物館。青州農村家家養花,各家花壇里必有一株「洋桃花」,又必有一株桃梅,俗信「花中有桃,百花興旺」"家有桃梅鬼不殃。」民間俗傳桃可避邪,因此,桃在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節日顯示桃文化:春節與元霄節掛桃形燈籠,掛「桃壽星圖」。端午節,大門兩旁插桃枝。建築用桃作裝飾:大門上掛匾,必用桃形釘。大門檐下要鑲刻有桃圖案的方磚。用具有雕桃八仙桌,桃形茶具。擺設有桃爺、桃娘、仙桃老人。 北城村滿族習俗 青州原有兩個城,府城之北,另有「青州駐防滿洲旗城」,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毀於1947年,俗稱北城或旗城。城毀之後,變為一村,村名「北城」。村中方言習俗都與周圍不同,宛若人海中獨立一島。村民至今自稱八旗子弟,家家戶戶正黃、正白、正藍、正紅、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八旗,分得清清楚楚。住屋起居沿襲長白山滿族習俗,大窗,前後出廈,室內西方為首。通炕,鍋灶設在房外屋檐下。子女未成人時,全家睡在一起。兒女稍長,炕中間以木箱間隔,成一「北炕頭」。兒子娶妻,將東房隔出東間,名為「東裡屋」。飲食保留「吃官糧」習慣,講究多樣化,一般早餐為豬油酸菜、面條,午飯與晚飯是牛肉粥。用餐時,炕上擺一個矮桌,長輩坐上首,兒女輪流端飯。入冬前家家腌酸白菜。定婚時,雙方母親將自己用的煙袋裝上好煙,送給對方,名為「換煙袋」。然後,女方的母親約四至八人走遍全村大街小巷,讓大家知道這件事,各為「走街筒」。迎親儀式在凌晨舉行。男家抬花轎,率樂隊至女家,新娘由長輩婦女抱入轎中,新娘的兩位兄弟,手提木製食品盒,內裝子孫餑餑、長壽面,扶轎桿送至男家。花轎到了男家門口,男家大門緊閉。女方送親的人叫門,門內回答三種民間喜慶曲牌名:「得勝會」、「喜聲歌」、「長生樂」。三支曲子奏畢,大門洞開,樂聲中新娘「跳火盆」、「過馬鞍」,進得大門。庭院中央設八仙桌,桌上放一隻裝滿糧食的斗,鬥上放一隻滿盛谷糧的升,升里插一支戟,名為「陡(斗)升三級」。新人拜過天地入洞房吃子孫餑餑,之後,拜見父母、長輩。此時,新娘兄嫂率人來接新娘,待吃過午飯,便接新娘回家去,名為「當日回門」。對新娘有驗貞習俗,驗貞白布在新婚第二日由新娘親自交給婆母。北城村近年建立了博物館,其中不少展品反映了村中的特殊風俗。 比較有名的風箏節,壽光的蔬菜節和青州的百花節等等。

9、雲南當地自然博物館開館,為什麼博物館這么吸引人?

我個人因為博物館裡面的擺放的展品是當地歷史的一個象徵,而歷史文化往往是許多人感興趣的,所以博物館有很大的吸引力。

首先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就是把當地的一些歷史文化和民族風俗用展品的方式展現出來,當然這些物品都是真實存在的,有的是幾百上千年製造的,也有近年來創造的,每一個展品背後都至少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博物館會在每個展品下用文字做出詳細的解讀,這樣方便遊客參觀,而且必要時也有專業的講解員給大家介紹,營造出一種很熱鬧的氛圍,還是比較吸引人的。

拿我自身來說,我也喜歡經常去合個城市旅遊,也對許多城市的歷史文化和風俗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去一個城市遊玩過程中,當地的博物館是必不可少的項目,我喜歡博物館那種充滿歷史氣息的感覺,很容易讓人陶醉其中,而且不同地方的文化不一樣,有的地方歷史是充滿傳奇意義的,我很享受了解這些文化多樣的過程,所以我覺得跟我一樣的遊客也不在少數,博物館是很有魅力的一個地方

另外,最重要的是博物館作為一個可供參觀和遊玩的景區,大部分城市都是免費提供給遊客的,這也是博物館比較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現在很多人出去旅遊都是三五成群,去博物館作為旅遊的其中一站是最好不過了,既能夠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開闊自己的視野,也能給自己省下不小的資金,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雲南當地自然博物館開館是一個很好的決策,在吸引大量遊客的同時,也能給自己所在的城市提高知名度,對於整個城市的發展也具有深遠意義。

10、風俗館是什麼

民俗館諸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早在多年前,越王勾踐的父親允常在此建都,自秦設縣至今,未曾有廢。

中文名稱
民俗館

開放時間
8:00~11:30,13:30~17:00

景點介紹
作為美人西施的故里,霸王勾踐的故里,愛國村姑鄭旦的故里,這里民性耿直,素來崇尚「耕讀傳家」民風淳樸,文化獨特。同時,諸暨又是典型的中北亞熱帶季風過渡區丘陵山地氣候特徵,溫度適中,四季分明,雨水較多,光照充足,年均無霜期達到236天。因而,這里山清水秀、物產豐盛,為漁米之鄉。稻米、石料、竹木、珍珠等豐富特產為這里的人民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產生活物質資料。製作的高粱酒、西施豆腐,編織的麥草扇名聲遐邇,民俗文化也由此顯現的更加豐富多彩。小山村裡的民俗館(圖文)
時間:2015-11-18 來源: 作者:田黃鎮 點擊數:392







在田黃鎮鹿山後村民俗館里,風箱、紡車、犁子、獨輪車等農村常見的老物件整齊地擺放著;牆上一幅幅精美的老照片、老宣傳畫、老電影海報,一本本紙張發黃的老連環畫,以及蒜臼子、籠嘴、煙袋等小物件,讓參觀者猶如踏上了時空隧道,傾聽著山鄉淳樸民風和濃郁風情的動人故事。
「現在的城市化發展太快了,大量農民進城,過去農村的一些生產、生活用具,還有一些民俗活動等,都慢慢被遺忘。而現在的年輕人又很少有機會了解和體驗過去農村的生活場景。還有一些進了城的農民,也想尋找曾經的記憶……所以,村裡整修了這所老石頭房子,開辦了咱山裡人自己的民俗館。」該村村主任兼民俗館管理員劉慶軍說,雖然館里的藏品並不貴重,都是過去當地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尋常物品,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極具濃郁鄉土氣息的物品就要消失,而這些草根藏品則見證了一個時代的發展,代表了一個地方的文化,讓年輕人了解歷史,懂得先輩們創業的艱辛,從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據劉慶軍介紹,民俗館共有展品200多件,4大類,即:生產用具、生活用品、器具用品和文化用品。為了廣泛搜集這些散落民間的民俗用品,他們耗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一件一件「挖」出來。民俗館外的那台笨重的石碾,是村民在一個背街小巷裡找到的,後來,村裡的幾個年輕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弄來。此外,為了搜集那些生活、文化方面的小件物品,他們挨家挨戶詢問、尋找。每找到一件有價值的民俗用品,他們都要進行一番清洗、整理,而後分門別類地擺放。
「這些老物件在街面上早都不見了,看見它們覺得很親切!」來自鄒城市區的一位遊客參觀了民俗館後深有感觸地說,這個民俗館是了解田黃以及鄒東農村風土人情的一個很好的窗口。這些「老擺設」、「舊家私」、「老古董」以前都很少見,況且「鄉土味」很濃。在這里,我們可以尋找到故土家園的「根」,記得住濃濃的鄉愁,留住那段美好的記憶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