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威信縣風俗

威信縣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4 05:43:48

1、威信婚嫁習俗是什麼?

結婚風俗就是結婚的禮節。中國古代有「六禮」之說,現今部分地區也有這個習俗,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實際上各地區民間約定成俗的婚禮習俗並不完全為這六禮所限,它將相親、訂婚階段的過程簡化,比如,將請期(商定迎娶日期)並於納吉(送禮訂婚)中。

而親迎之後的合巹(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鬧洞房和婚後的「回門」等儀禮過程受到更加的重視。

2、威信縣西環路好耍不

威信縣西路很好玩的。
威信縣位於雲南省東北隅,地處川滇黔三省結合部,素有「雞鳴三省」之稱,威信是紅軍長征經過的地方,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35年2月,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威信並在此召開了著名的「扎西會議」(扎西系威信原名)。
威信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境內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眾多,有記載著紅軍長征時從事革命活動的「扎西會議」會址。這里有傳統的風俗民情,很值得去玩耍去放鬆心情。

3、三峽地區特殊的埋葬習俗有哪些?、

三峽地區墓葬資料內容豐富,從目前三峽地區考古發現的墓葬資料獲知,歷史上三峽地區的人們安葬死者的方式大致上有三種葬法:一為土坑葬;二為瓮棺(罐)葬;三為崖葬墓。其中發現一種特殊的埋葬習俗——懸棺。

關鍵詞:三峽地區;埋葬習俗;懸棺

在我國的東南方的武夷山地區,西南的雲南、貴州、四川一帶,北至重慶的小三峽,大約有10多個省市,發現了放置在懸崖絕壁上的棺木,甚至於近來在陝西的商洛地區,也發現了類似的崖葬。懸棺不僅中國有,在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也有。這些懸棺或崖葬,有的在崖洞中,有的擱在橫木上,有的近貼水面,有的高離水面,遙遙在上。這些懸棺或崖葬是什麼時代的?它們屬於什麼人的葬俗?又因為有的懸棺或崖葬處在離水面60至100米的絕壁或絕壁的洞中,就使人們不禁要問,它們是怎樣被放置進去的?這些問題就成了千古之謎。

一、三峽流域懸棺出現的時間
小三峽位於重慶市巫山縣境內,是長江支流大寧河風光最秀美的一段。這里也散布著許多懸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考古學家在大寧河上游取下一具棺木,從棺木的主人和殉葬品判斷,這具棺木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四川珙縣麻塘壩和蘇麻灣兩地的僰人懸棺,起於秦,止於明。四川內江發現的古代崖墓,其年代為東漢。

二、何人留下的懸棺葬
秦漢時期,武夷山屬閩越,是閩越人的活動中心。三千年前,《周禮·夏官》記載:「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之民。」「七閩」,經學家鄭玄註解:「七乃周所服之因子。」《逸周書》載周成王二十五年大會諸侯於東部,四方貢獻方物:「東越海直(蛤),頤人蟬(繕)蛇」。 再上溯《商書·伊尹朝獻》中記伊尹為四方令,管理四方部族,正東有「漚(頤)深之民等九夷十蠻,越漚(頤)箭(剪)發文身……」武夷山可歸入越漚之中,這是三干五百年前。因而就推斷,武夷山的懸棺是閩越人的遺物了。春秋、戰國之際的江西貴溪龍虎山船棺,據考察推斷也是越人遺跡。陝西商洛一帶的崖葬,據推斷是古巴人的葬俗。重慶巫山小三峽的懸棺,據推斷當屬古代巴人所為了。東漢至唐,湘、川、黔、鄂邊境的五溪蠻,有懸棺葬之俗,為古三苗後裔所為。三國時浙江臨海境內的「安家族」,葬俗與武夷相似。明代,四川珙縣懸棺屬於僰人。也有人把僰人和古越人關聯了起來。
有人據於懸棺或崖葬風俗的沿續性考慮,認為散布在全國各地及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的懸棺或崖葬都是古越人及其後人所為,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考慮到進行這種葬俗的民族的生產生活環境影響。
人類的許多風俗是自然形成的。越是在早期,人類就越受到當時的生產條件、生活環境所制約,他們不可能去作對自己來說很不便的事,或者不容易辦到的事。據此認識,我認為,我們已發現的這些懸棺或崖葬大都是古代一些漁民所為,至少他們的勞動與生活是和船有關
其一、從已發現的懸棺或崖葬來看,均在溪流的懸崖上,且大都在大江大河支流及其末端,兩岸高山峻嶺、斷崖絕壁,中間溪水流淌,在這樣的環境中,只有漁民才有可能在此生產和生活。而且,這些地方都遠離農耕區域,這就可以排除農耕民所為的可能性
其二、在福建武夷山、江西龍虎山的懸棺中,有幾具船形棺。可以設想:懸棺的主人是以船為家,也就把棺槨造成船形了,使死去的人能像活著時一樣生活;或者在最早時,就是以船作棺來存放屍體的,漸而成俗。考古工作者曾對一具船形棺進行研究,發現隨葬品中有龜形木盤和許多魚骨,棺的主人生前很可能是個漁民了。
其三、葬制規格低,除了處在崖洞和懸崖外,葬法簡單。陪葬品少或無陪葬品。這種葬制符合山溪漁民的社會結構。這種山溪漁民的社會組織基本以家族為主,家族與家族之間無隸屬關系,也就無嚴密的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也就無極富和極窮,所以除極個別可能有什麼特殊性外,葬制很平淡。這很符合山間小溪漁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江西龍虎山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或許有人把懸棺葬與道教文化聯系了起來。但是本人認為,懸棺葬與道教文化基本無關。其一,懸棺葬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現今發現的最早的已是商周時期了,而道教作為一種宗教要到東漢才形成;其二,作為道教的思想道家雖然在春秋戰國已經形成,但它的影響主要是在黃河流域,並且,道家的思想是無為,薄葬,與懸棺葬不相容;其三,同為道文化發祥地之一,並且就在龍虎山北鄰的三清山,有同樣的懸崖絕壁——西海岸,卻並未發現懸棺葬或崖墓葬。

三、懸棺是如何放置的
確定了懸棺和崖葬是古代山溪漁民所為後,對我們認識這些漁民為什麼要把棺木放置在山崖和怎樣把棺木放上去很有幫助。作為漁民,他們特有的本領是造船和織網了,而在建築、農具製造、手工工具製作等方面,肯定要落後於農耕民了。所以,同時代農耕民已有的技術,漁民不大可能具備。像現在大家所推崇的吊裝法,需要有技術、物資、人力和財力,以家族為主的漁民很顯然無法辦到。而且,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僅僅是為把棺木草草地放置到天然的崖洞中或簡單地擱置在插入崖壁的兩橫木上究竟又為了什麼?所以,我們就不能以農耕文明來設想山溪漁民的生產生活狀況。也許,他們放置的方法是極其簡單的。
當來到小三峽,一定會被展現在眼前的景象所吸引,禁不住要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網上查這種特殊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結果是由於水流等外力沿岩層裂隙的沖刷作用,當下部或底部岩層(塊)被沖蝕或側蝕掉,上部岩塊失去了下部或側部的承載體,在重力作用下,只要被觸發就會沿構造紋理或裂隙而發生崩塌作用,沿裂隙或軟弱岩層面,岩塊不斷的自由崩落,殘余形成了懸崖絕壁。
山體崩塌,這種局部的地質地貌的變遷,使我們的先民有了「安身」之處——懸崖。山體崩塌還會出現一些獨特的景象。在長江三峽大壩未建之前,國家年年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加固三峽地段兩岸的山體,以防止山體崩塌。設想,三峽中的某一山體如果崩塌了,那麼,水運不通,下泄的水流被堵,從崩塌處往上游,水位抬高,兩岸被淹,河道變寬,還會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這啟示我們,山體崩塌還會使河道堵塞,形成天然的水壩。水壩以上的水位抬高,形成湖泊,而且完全有可能將水面抬升幾十米乃至百米。這當然要看山體崩塌的位置和崩塌的規模了。龍虎山懸崖上的天然洞穴就證明水位曾到過近百米的高度。因為據地質專家推斷,這些洞穴就是由水流沖刷而形成的。溪流一旦成為湖泊,經過幾年的積蓄,水美魚肥,能不吸引漁民嗎?而且這樣的湖泊肯定會持續一段時間存在著。
早期湖泊的形成為早先的漁民提供了生存的空間,但死後葬到哪裡呢?崖壁上不是有天然的洞穴嗎?漁民從船上把棺木抬上去一放。最早來到這些地方的先民不會用深奧的思想去考慮怎樣安葬死去的親人更符合本民族的特性。還要說明的是,他們用的木材也是就地取材的。棺木上發現的手柄就是為扛抬的方便而設的,發現的繩索也是抬棺木用的。
但是這種早期湖泊形成的水壩是不牢固的,隨著溢出壩體的水流作用,壩體的高度漸漸下降,水面也跟著下降,到最終達到現在這樣。在水面的下降過程中,也自然要有人死去,親人們也會依照先例,把他們放置到崖壁上。但水位已經下降,也就自然地把棺木安放到低一點的位置上了。這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有序」排列了。而早先貼近水面的洞穴,現在看來也就高高在上了。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山體崩塌,山體形成直上直下的懸崖,塌下的泥石在溪流中形成天然的堤壩,堵塞水流,水位抬升,形成湖泊,漁民或船工生產生活於此,過世後就把棺木放置在臨近水面的懸崖上,堤壩漸次下降,棺木也往下排列,到堤壩全部垮塌,這些棺木就成了後人所見到的懸棺,有的高至百米。先民的這種葬制無需奇思妙想,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葬制。
重慶巫山小三峽崖葬,就可以解釋了。假如在大寧河匯入長江處的靈芝峰一帶出現山體崩塌,那麼,從靈芝峰往上,水位將大大提高,大寧河就成了一個水庫,成為湖泊。這樣,大寧河就成了漁民捕魚的理想之地。於是就有一批漁民在此長期「捕魚為業」了,死了就「近水樓台先得月」,葬在岸邊,即現在的山崖。至於古棧道,也有可能是在山體崩塌後,為了行船拉纖的需要而作的。從大寧河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古棧道直達陝西鎮平、湖北竹溪的情況來看,大寧河是古代關中通往巴蜀的一條水上通道,可能在軍事和經濟上曾承擔過重要的作用。當大寧河的水位抬升後,遷道就不得不作在了崖壁上,而在塌下的泥石被沖走後,這些古棧道就自然地高高在上了,留下了一道景觀和一個千古之謎。
當然,在人們的葬俗觀念形成後,特別是在社會發展到具備了一定的技術和人力物力後,可能有一些人為了某種追求,採用某種方法把棺木放置到高處。但那肯定是屬於後來的事。
至於認為葬得高為求吉利的觀點,也是後人在解釋前人行為時產生的一種臆想。在雲南昭通市威信縣,有幾處僰人懸棺,所處的懸崖下有可至棺木的斜坡,明顯有人工開鑿的痕跡。在四川的珙縣,有幾座懸棺所在山,人是能很方便地爬上去的,當然也就能安裝「天車」了。但這肯定是在懸棺葬的風俗形成且已有一定的技術和物質條件後才能做到的。而且,那時這些早先的漁民可能已經上岸成為農耕民了。懸棺葬的最初目的已經發生改變了。

參考文獻:
1.湖北省博物館.宜昌前坪戰國兩漢墓三峽考古之發現.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2.東南文化200年第三期長江三峽地區遠古人類埋葬習俗(墓葬)資料的考古發現與研究 楊華
3.參觀重慶三峽博物館
4.中國國家地理西南區
5.三峽旅遊指南

4、四川有哪些民俗?並寫出這些民俗所蘊含的意義。謝謝!

1999年9月,在國內貿易局組織開展的「全國大眾化名優菜點聯展聯銷月」活動中,由成都市選送的37個菜品一舉被評為「中國名菜」,8個小吃被評為「中國名點」,如果加上四川在歷屆全國和部門的比賽中獲獎的菜品及具有風味特色的名優菜點、風味小吃、快餐等,沒有人能說得出四川到底有多少個品種榜上有名。
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簡而言之,其意不過是說四川土地肥腴,氣候濕潤,歲無水旱之憂,因而出產豐饒。民既殷實,當然可作國之倉稟。
盆地之內,幾乎沒有什麼物種不可在此安家落戶,畜牧放養、農耕種植、野生物種,品類浩繁,這就為飲食所需的各種原料提供了充足的保證。
老天爺如此慷慨地為這方土地捧出了眾多的「食資源」,加之川人富足閑適的生活態度,便一步步將四川味道送上了歷史和現實食府的最高廳堂。
一地有一味,一菜有至味,任何一種菜品的形成都會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原料的選擇或變化,製作的精細及偶然的靈感,外來手藝的借鑒與改造,調料的重新搭配與生產……,這些菜與原料的獨特不無關系,再加上各地同樣獨特的調味品,如郫縣豆瓣、閬中保寧醋、犀浦醬油,蒲江豆腐乳、新繁泡菜、漢源花椒等,匠心獨運再加各種巧合,因而才能將味道調和到最佳。
川味以它獨具特色的魅力為大多數世人所青睞,但願它也能被您喜愛。

彝族服飾——
雞冠帽 用硬布剪成雞冠形狀,再用大小一千二百多顆銀泡鑲綉而成,戴在頭上象一隻「唔唔」啼鳴的雄雞。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對彝族青年,女的長得象妮尾綠(一種美麗的山花)一樣美麗。男的長得象金竹一樣標致。他們在一個月夜。來到森林中約會,被森林中的魔王發現了,小夥子被殺死,姑娘不願遭受魔王的凌辱而逃走。當姑娘跑到一個山寨時,寨中突然雄雞高叫,魔王聽到雞的叫聲,才停止追趕,美麗的姑娘才倖免落入魔掌。後來,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雞,就抱著一隻雄雞來到他們約會的地方。這時,雄雞高叫,她的情人立即蘇醒復活。他們結為夫妻,過著美滿幸福的生活。
雞冠帽,是彝家姑娘吉祥、幸福的象徵。因此,每年過「尼遮西」節時,彝家姑娘們都要綉制一兩頂雞冠帽。雞冠帽戴在頭上,表示雄雞永遠伴著姑娘。雞冠帽上的大小銀泡表示星星和月亮,永遠光明和幸福。
——藏族服飾——

藏族頭飾

藏帽

藏族男子
藏族廣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作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裝款式,種類很多,從衣服質地上可分錦緞、皮面、氆氌、素布等、藏袍花紋裝飾很講究,過去僧官不同品級,嚴格區分紋飾,用藏袍較長,一般都比身高還長,,穿時要把下部上提,下擺離腳面有三、四十公分高、紮上腰帶。藏袍可分牧區皮袍、色袖袍、農區為氆氌袍,式樣可分長袖皮袍,工布寬肩無袖、無袖女長袍和加珞花領氆氌袍,男女穿的襯衫有大襟和對襟兩種,男襯衫高領女式多翻領,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長40公分左右。跳舞時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優美。
幫典一一即圍裙,是藏族特有的裝束,是已婚婦女必備的裝飾品、裝飾品、幫典顏色相組合,或艷麗強烈,或素雅嫻靜。
藏帽式樣繁多,質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氌帽等一二十種.藏靴是藏族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常見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線皮革做的。
頭飾佩飾在藏裝中佔有重要位置,佩飾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飾品多與古代生息生產有關.講究的還鑲以金銀珠寶、頭飾的質地有銅、銀、金質雕鏤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寶。
——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反映了苗族歷史悠久、居住分散風俗多樣的特點,苗族支系與支系、縣與縣,易於寨與寨之間在服飾上都有嚴格區別。其服裝的主要色調亦不盡一致,所謂「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 其實,同一種稱呼之嚴,不同地域的婦女服飾也各各不同。同是「白苗」,麻栗坡一帶的人,上著圓領開襟窄袖青布衣,袖肘以三道黑布鑲襯,內著白色衣,領圍胸襟露出白衣,額部以白巾交叉而纏,白巾上又纏黑巾,黑白分明;而鎮雄、威信一帶的「白苗」,穿青黑色斜襟長衣,下著縐褶花裙,凡領邊、袖口、圍腰都以五色絲線鑲綉,以寬約五寸,長達丈余的青黑布纏頭,突出的白色在於裹白布綁腿。 苗族服裝大多遍施圖案,刺綉、挑花、蠟染、編織、鑲襯等多種方式並用,做工十分考究,令人眼花繚亂。尤其從刺綉圖案中往
苗族服飾
往可以尋出苗族的歷史和象徵意蘊,可謂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圓領斜襟窄袖衣的領邊、袖肘綉有紅、黃、藍、白等花紋,紋路多呈花狀、江水狀,據說這些花紋象徵著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紅、綠波浪花紋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錯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祿勸、武定、安寧一帶的大花苗愛披加花披肩,上綉三道方形圖案,與苗族古歌上「格蚩尤老練兵場廣花三道」的說法正相符,所以,傳說它象徵古代的練兵場和令旗,披肩兩頭的花紋代表過去京城的城市和街道……這些服飾的來由,大多與上古九黎三苗與黃帝逐鹿中原,戰敗後從黃河流域退到長江,又退到雲貴高原的歷史有關。因而,苗族的衣裝圖案並非每個能織會綉的男女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織綉,什麼地方飾什麼圖案,什麼圖案表示什麼,什麼身份年齡的人該飾什麼圖案,都有嚴格的規定。
苗族婦女大多佩戴手鐲、耳環,胸前有大項圈及銀鎖,有的在項圈與銀鎖上還垂下長短不同的銀質珠穗,顯得華貴富麗。

四川各民族的信仰
——漢族——
祭杜主 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川西平原等地。相傳,蜀國開國國王杜宇,號望帝,歸隱西山後化為杜鵑。杜鵑為提醒人們不忘農時而號鳴,直至「啼血」。人們感今他教民務農有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和七月初一祭祀他。今郫縣城南有他和叢帝的陵墓,稱望叢祠。每到祭之日,人們便紛紛趕來開展祭祀活動,同時,賽歌跳舞,演戲娛樂,十分熱鬧。在川西平原等地,當杜鵑鳴叫時,人們便認為這是望帝在提醒大家莫誤農時。
祭蠶蟲 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川西平原一帶。相傳,蜀中開國國王蠶叢教民養蠶,每年做金蠶數千頭,送給百姓,凡得到金蠶的人家,養蠶一定獲得豐收。他死後,人們因感恩而祭祀他。
葯王菩薩 葯王是民間對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尊稱。孫思邈本是京兆華原人。精通醫葯,醫德高尚。所著《備急千金要方》30卷,合方論5300首,被喻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網路全書之一。四川緊鄰陝西,孫思邈兩次入川行醫並采葯煉丹,其影響遍及全川。故四川民間供祀葯王的普遍程度在全國頗為著名。許多著名中葯店堂。如同仁堂等均敬奉葯王塑像。四川各地如新都、廣元、三台、蓬溪、石術等地均有葯王屆,將孫思邈作為葯王菩薩供祀。
寶光寺數羅漢 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新都縣一帶。位於縣城的寶光寺羅漢堂內有各種塑像577尊。來此上香和瀏覽的人們,都習慣要去數羅漢。踏進門檻第一步若為左腳,便從左數起,如為右腳,便從右腳數起。數到與自己年齡數字相同的那尊羅漢,以它的善惡美醜來判斷自己是否有福。
賄耳目神 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四川部分地區。耳目神即灶神。民間以為灶神是玉皇大帝的耳目,其職責是專門觀察人間發生的事情,然後上奏天庭。為使其不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壞話,給人間帶來禍殃,人們每逢農歷臘月二十四日晚便燃香點燭,賄以酒肉,計好於他。
除夕祭樹 漢族信仰習俗。流傳於岳池縣一帶。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飯菜端上桌後,首先敬神供祖,接著將每樣飯菜取一點出來,切細和勻後,由家長用盤子或小簸箕端到最大最好的一棵樹前祭樹。據說,這樣來年果樹能花繁果豐,帶來滾滾財源。祭樹後,全家才圍著桌子吃團年飯。
郊天 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川東渠縣一帶。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夜,各村農戶皆在村外南野外設置香案,擺上供品,焚香明燭,向上天跪拜叩首,祈求五穀豐收,人丁興旺。祭畢,觀察天象及其及變化,以此預測來年莊稼豐歉。
燒袱子 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由燒紙錢演化而來。民間在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祭祖或平常祭奠亡靈時,都要燒袱子。意在寄錢給祖先亡靈,好讓他們在陰間有錢用,更好地庇佑子孫。
慶壇 漢族信仰。流行於四川大部分地區。舊時,人們常將住宅或廟宇里舊有的一塊石頭一截磉磴奉為神靈,知名人士為壇神。逢年過節要向其燒香化紙,在上面淋雞血祭祀。平時,不準兒童、雞犬去踐踏。遇有災疾瘟疫,或為求吉利,要請僧道術士跳神「慶壇」。
下陰 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意即下到陰間與鬼魂溝通。主持者為端公、道士、巫婆等術士。如久病不愈或諸事不順等,便需舉行此儀式,向亡靈詢部原因及解決方法。
畫符水 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如遇家人生病,請巫師來家舉行此儀式。打一碗清水,巫師用手指在水中比劃符,口中念誦咒語,聲稱如此這般水中已有靈,病人喝了能除疾病。
送花盤 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舊時遇有家人生病時,需請端公或自家舉行此儀式。屆時,備好香燭紙錢,用碗裝一點米飯,置於一大盤中,再把盤送到病人床前踏板上,由端公或家屬進行祈禱。禱畢,將盤送到岔路口,祝祭一番後將盤中物品拋掉。據說,這樣可以送走瘟疫,使病人迅速恢復健康。該習俗現仍在一些山區流行。
--------------------------------------------------------------------------------
——彝族——
吉羅彝族信仰習俗。彝語音譯,意為寶貝。祖先遺留下來的某種東西或祖先喜愛的某種動物,人們認為附有祖先的神靈,可保佑家人的平安。
祭齊羅尼荷 彝族信仰習俗。齊羅尼荷為彝語音譯,意為五穀神。每年春種前或收獲時,用稻草扎制其偶像,置於家中後牆前祭祀。屆時,打牲獻祭,祭師誦經,將一個刻有鬼狀的木頭拋於門外以示鬼,把一些樹枝送往門外壩邊以示豐收。
凈宅 彝族信仰習俗。久病不起或家中遇到不吉之事,便認為家宅不潔凈,需請祭師舉行凈宅儀式。屆時,主人家准備一頭豬、一隻雞、一撮蕎麥和18根柳枝。祭師將柳枝插於門前平地上,將豬、雞放在一旁,一面念經一面掃倒樹枝,認為鬼魔、晦氣便被驅除了。
撈油鍋 舊時彝族的一種神判方式。失物者懷疑某人為偷盜堵而又無確切證據時,舉行此儀式。儀式由巫師主持,在高山上舉行。將菜油倒入鍋中燒開,巫師念咒語後向鍋內撒一把米,向油吹一口氣,然後令失物者和嫌疑者輪流赤手伸入鍋中撈。如嫌疑者撈出米而末被燙傷,為末偷;否則為偷了。失物者撈出米而末被燙傷為真失,否則為虛報。藏族也有此神判方式。
打雞卜 彝族信仰習俗。作以占卜吉凶社員禍福。用錘將一隻雞打死,拋出門外,觀雞身定吉凶。雞頭向外為吉,向內為凶。橫向為不吉不凶;雞身側卧或年地為凶,坐或立為最凶。
--------------------------------------------------------------------------------
——藏族——
造小塔 藏族信仰習俗。以印模壓制泥胎,經燒制而成。為上尖下大的錐形塔,大小不一,小者數寸,大者尺許。塔內有的裝密宗咒語紙條,有的裝少量青稞。一般用於敬神,放在大佛塔周圍或佛像及佛龕之前。在阿壩藏區,造小塔還作為祈求豐收的活動。每年藏歷二三月,春耕之前,人們將造好的小塔放置在村邊、路旁,或埋在田間,認為可以消滅蟲災,使糧食獲得豐收。
繞佛塔 藏族信仰習俗。佛塔為佛教重要標志之一,一般內藏佛經,外刻佛像,歷來為佛教徒所敬重。藏人每見佛塔,心按順時針方向繞塔一周,口念六字真言,手捻念珠,以求平安。有的人則繞塔數周,或在塔前置供品。
轉經輪 藏族信仰習俗。藏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即藏傳佛教。信教必須經常念經,但很多人不識字,於是便轉經輪,轉發一圈經輪,相當於念一遍。因此,轉經輪成為許多藏人的日常活動,許多人家都有手搖經輪。經輪有大小和質地的不同,但裡面都裝有經卷。轉經輪時,黃教信奉是非曲直時針方向轉,黑教信奉反時針方向轉,否則被為對菩薩不敬。
跳神 藏族信仰習俗,藏傳佛教祈福禳災的儀式。流行於阿壩州北部等藏族地區。每年藏歷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各寺院都要舉行驅除鬼魔、預慶吉祥如意的法會。會上,喇嘛身著古裝,頭戴面具,裝成各種神佛鬼怪,在廣場或寺院廳內隨著鈸、鼓、嗩吶、海螺等的伴奏,分批登場,自左至右,邊跳邊行,並高聲吶喊,以驅除鬼魔。當地民間以此驅邪鬼。
菩薩出嫁 藏族信仰習俗。流行於金川縣。當地藏族認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是菩薩出嫁的日子。因此,各寺喇嘛都要抬著木頭菩薩在村寨周圍轉一轉。據說,這樣可保一年順序。人們連著數日玩獅燈,跳猴戲。以示慶賀。
忌捕鷹雕 藏族信仰習俗。藏族人民認為鷹雕是神鳥,捕殺會不吉利。
白石崇拜 羌族信仰習俗。流行於茂縣、汶川、理縣、北川等地。羌族信仰的神靈很多,但均無銅像,統統以白石為象徵,供於屋頂的塔子上,屋裡的神龕上、火塘旁,村外的山頭上和神林中等。屋頂的白石代表天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頭上的白石代表天神,田地里的白石代表青苗土地神等。有的人家屋頂上立有多塊白石,除代表天神外,還代表別的神靈。羌族人常常向白石虔誠祈祝壽,燃香祭拜。
--------------------------------------------------------------------------------
——羌族——
搜山求雨 羌族信仰習俗。若遇天旱,人們便舉行搜山儀式,祈求降雨。屆時,禁止人們上山進行打獵、砍柴、挖葯等活動,違者將受譴責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巔舉持祈雨儀式。
神林 羌族信仰習俗。羌族每個村寨的山後都有一片神樹林,被視為山神之所在。神林禁止砍伐,也不能在其中放牧和割草,村寨定期進行化祭。
跳盔甲 羌族信仰習俗。又叫大葬舞。在為有功將士舉行葬禮時跳。參加者一般為幾人到十幾人,頭戴皮鎧甲,手持兵器,先圍成圈跳,接著形成兩排對陣,兵器飛舞,銅鈐叮當,吼聲震天,表現死者作戰時的威武氣概。
化翳子 羌族信仰習俗。眼睛被植物枝葉擦傷或由其他原因引起不適、流淚,以及眼球內出現白色障礙物,俗稱翳子,可請端公化解。
打油火 羌首長信仰習俗。當家中經常出現怪影或怪事時,須請端公舉行此儀式驅邪。屆時,端公將清油燒沸裝於碗內,碗中放一把湯匙。同時,點燃火把,盛一碗冷水備用。舀一匙熱油澆在火把上,然後向上面灑冷水,火把猛烈爆旺並劈啪作響,然後向上面灑冷水,火把猛烈爆旺並劈啪作響。端公手持火把在各間屋子裡走一遍,最後來到門外。這樣,邪魔便被驅逐出家門了。
踩鏵頭 羌族信仰習俗。當患肚痛、腹脹等疾病時,須請端公舉行此儀式冶病。一般情況下,端公將一鏵頭放在火塘中燒紅,取出後淬一碗水給病人喝即可。遇病情嚴重者,須將病人平睡在床上或火塘旁,端公將燒紅的鏵頭取出,赤腳踩上去跳舞,然後把腳踩在患者腹部,由下而上輕輕撫擦三次。
羊髀骨卜 羌族信仰習俗。由端公主持儀式,用以占卜運氣、病因、行人禍福、一年吉凶、戰爭勝負等,所用羊髀骨須取自於用以祭祀的羊身上,一般在羊宰殺後燒煮前取骨。
--------------------------------------------------------------------------------
——土家族——
敬梅山神 土家族信仰習俗。梅山神是土家族信奉的獵神,獵人出獵前都要先祭祀他。傳說,古時候有一名叫梅嫦的女子,上山打柴,遇到老虎。她在同老虎的搏鬥中,衣服被撕破,渾身受傷,但仍拼著力氣,最後打死老虎,為民除害。後來人們奉她為山神,加以祭祀。
跳曹蓋 白馬藏人信仰習俗。流行於平牙縣、南坪縣白馬藏區。每年農歷下月初六舉行。「曹蓋」系白馬藏語音譯,意為面具。跳曹蓋即戴著面具跳祭祀神鬼、驅災祈福的舞蹈。據說,這樣可將鬼怪趕出寨外,保一年人畜平安、五穀豐登。

四川茶文化
飲茶習俗
飲茶習慣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
一般來說,吃完早飯,而今天恰好沒什麼活生的人們或者是老人們便紛紛的湧向茶館。 .成都人飲茶有其獨特的蓋碗茶具,即:茶蓋、茶碗、茶船子。一張竹子制的靠椅,一張低低矮矮的小方桌子,還有茶館里跑堂的沏茶師傅的手藝,相信如果您有機會親自目睹,您一定會兀自驚訝不定的。
成都人尤其愛喝茶,愛泡茶館。坐在茶館中,茶客們可看川劇、可聽 清音、可溜鳥、可打盹兒或者看看閑書、錄像片、要麼就兩三個人 湊在一塊兒擺龍門陣,不時還有掏耳朵的、擦皮鞋的、算命看相的 遊走其間,大家都消遙自在,自得其樂,在這樣的環境中你可以深 深感受到社會群體的親和,感受到成都茶館兒的濃濃的地方特色。 此外成都茶館兒還有著不容小覷的社會功用,它起著「會客室」、 「俱樂部」和「民事糾紛調解處」的作用。舊時成都至般市民的住 處不寬敞,有客來時,談話不方便,於是主人手一揮:「走,吃茶去」 人們也習以為常。欣然前往。至於「俱樂部」,中山街茶館的「鴿市」, 「百老匯」的「雀雀兒市」自不必說了,它們本身就含有「信鴿」、 「雀雀兒市」俱樂部的性質,其他的比方說專門下各種棋的、唱「圍 鼓"的等形成的俱樂部茶館也很常見。

茶館

茶客

蓋碗茶

茶師傅的工夫

沏茶

茶藝
四川茶館
除了休閑之外,還是重要的社交場所。在舊社會,三教九流相聚在此,不同行業、各類社團在此了解行情、洽談生意、看貨交易;黑社會買賣槍支、鴉片也常在茶館進行;袍哥組織的「碼頭」也常設在茶館里。這些茶館大多還兼營飯館、旅店。每逢寒暑假,茶館又成為爭聘教師「六臘之戰」的戰場。可以說,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館當做結交聚會的好去處,茶館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舊社會的茶館還兼有調解社會糾紛的職能。親朋鄰里之間若出現了糾紛,雙方約定到某茶館「評理」。凡上茶館調解糾紛者,由雙方當事人出面,請當地頭面人物調解,雙方參加辯論的對手經過一番唇槍舌戰之後,由調解人仲裁。所謂「一張桌子四隻腳,說得脫來走得脫」。如果雙方各有不是,則各付一半茶錢;如是一方理虧,則要認輸賠禮,包付茶錢。
茶館的另一重要職能是作為社會文化娛樂場所。晚上茶館設有川劇「玩友」坐唱,俗稱「打圍鼓」。另外,有些茶館設有四川揚琴、評書、清音、金錢板等演出活動。坐茶館的人可以邊飲茶,邊欣賞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曲藝節目。
四川茶館除了賣茶,還賣糖果、香煙、瓜子、花生等小吃。解放後的茶館還增加了打牌、下棋、讀書看報、賞花賽鳥,以至於唱卡拉OK、看錄像節目等,內容愈來愈時髦、新穎,但它作為民間傳統社交活動場地的功能始終沒變。

漢族交通習俗。用兩根長竹竿紮成擔架,中間部位置一涼椅或坐篼供乘坐。舊時交通不變,抬滑竿十分盛行。現在,抬滑竿仍十分流行,仍在一些旅遊聖地如峨眉山、青城山等地流行,並變成當地一個旅遊項目。
背二哥 以背運東西為生的人。又稱背老二。見於一些交通不便的山區。所用工具為喇叭形背篼一個、繩架一副、丁字拐杖一個。一般背50千左右貨物,走累了,便用丁字拐杖置於背筐下支撐休息片刻。如果背運是集體行動,領頭的背二哥要呼吼節奏感強的號子,統一眾人的行動步伐。
雞公車
雞公車,木頭製成,兩個扶手,一個輪子,又稱獨輪車。車身微翹,形似公雞,推動時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音。居傳為諸葛亮所創(即木牛流馬),但無從考證。
解放前後的成都,除少量的汽車和黃包車外,城鎮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便是獨輪的雞公車。這種一個「磙磙」的雞公車,既可作貨運工具,又是一種獨特的客運工具。現今在一些交通非常不便的山區還能看到這種交通工具。

5、謝謝你告訴我關於貧窮孩子的事

我,來自偏遠的烏蒙山區農村;我,曾經是高考狀元;我,曾經是省級三好學生;我,畢業於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學......。我,曾經休過學;我,曾經歷經坎坷;我,曾經失落過;我,曾經沒有愛情;我,曾經受人歧視......。但是,我,從來沒有放棄過;我,一直堅持往前走,為了我的理想;我堅信:「只要不放棄,我就一定不會失敗,因為我還有希望,還有夢想。」

送給朋友們的話:「明天不一定會更好,但是更好的明天一定會到來,祝願天下正在經歷苦難的人們都幸福快樂!」

很早就想寫點關於自己的東西了,今天中午正好有空,所以就隨便寫點,就當是對自己過去的一點總結吧。作為一個西部偏遠山區的農村人,註定了我的成長過程總有許多不同於其他同年人的地方。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在烏蒙山區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的貧困的農民家裡出生了。為了討個吉利,父親給我取名「祥」。我是這個家裡的第二個孩子,我的到來給這個家庭增添了不少的喜悅,但是也給這個本來就貧窮的家庭增加了不少壓力。

在我的生命中,雖然歷經坎坷,但是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我的經歷與很多人的經歷都不太一樣,為了完整的告訴大家我的故事,我得從我的家庭說起。

我父親的父親的父親,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家道殷實,到了我爺爺這一輩,有六個兄弟,兩個姐妹。曾祖父是個開明的人,所有的子女,無論男女都送去上學。

爺爺,離開我們已經有兩年多了,早年在貴州省安順高級中學求學,但是在高二秋季學期末的時候,遇上了當時禁煙(當時很多人上學都不帶錢的,就帶上一些鴉片,當做上學的學費和生活費。)大隊的人,惹上麻煩,被學校開除。隨後,輾轉來到貴陽市修文高級中學(學校的學生,大多是當時由於日本入侵中國,從沿海來此避難的有錢人家的子弟。)上學,途中歷盡艱辛,等到了學校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春季學期的開學時間,只能有兩個選擇:要麼從高二開始重上(在安順已經學過半年),要麼從高三開始上(高二下半年還沒上),經過再三考慮,覺得應該把浪費的半年的補回來,所以就上了高三。沒想到的是,到了期末的時候,爺爺的成績不但趕上來了,而且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績。高中畢業後,爺爺來到了西南師范學校求學。畢業後,回到老家,做起了教書先生。解放後,遵照家鄉的風俗,長子不遠離,他放棄了去雲南省威信縣政府工作的機會,留在家裡。在文革期間,由於諸多原因:思想有問題(被誣陷的),奶奶的父親是當時雲南省鎮雄縣的大地主,奶奶的哥哥是蔣介石在上海吳淞戰區的師長,於是遭到批鬥。這一斗,就是很多年,從此,家道中落。直到1977年,父親結婚,利用外公家的關系,才得以出獄。爺爺出獄以後,年齡大了,沒了工作,不過爺爺的毛筆字很好,還寫得一手好文章,所以經常有人請他寫對聯、墓碑、墓誌銘等,日子過得也還不錯。爺爺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人,在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很多。謝謝您,親愛的爺爺。
奶奶比爺爺大十歲,她離開我們的時候,那時候我才五六歲,所以對她印象不是很深。但是,聽父親講,奶奶是個很能乾的女人,和爺爺感情很好,他們算得上是當地的模範夫妻了,當時村裡的很多大事小事,都是他們調解的。只是至今令我很遺憾的是,沒能和奶奶一起生活久一點。
爺爺有五個弟弟。最小的弟弟,因公遇難,永遠離開了我們。最大的弟弟,也是西南師范學校畢業的,後來參加了滇桂黔邊區縱隊,解放後,留在了雲南省文山州(相當於地級市,他是個大禹式的人物,即使三過家門,也不進屋的!所以,有一次父親和他開玩笑說,你還不如我們村的村長,至少村長還能照顧我一下,而你呢,什麼好處也沾不上!),歷任中學校長、縣長、縣委書記、文山州州委宣傳部部長等職。其他兩個弟弟,也上過學,後來在家鄉結婚生子過日子。還有兩個妹妹,出嫁後,日子過得也還不錯,最小的妹妹還培養出了我們親戚中第一個英語博士,現在在俄羅斯。
父親,是個直爽、善良、聰明、有遠見的人,但是因爺爺文革期間受到批鬥,故不能上學。父親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從我記事開始,就記得家裡每年常請大夫給父親看病,所以家道一直不是很好。父親這一生,為了養家,什麼都干過:做過生意、蓋過房子、建過高速、做過煙草公司倉管......。但令父親一生感到高興的事情也有很多:二十多歲的時候,父親貸款八百塊,蓋起了我們家的新房子(遺憾的事,由於華電在家門口蓋電廠,前幾個月被拆除了。);父親朋友很多,遇上事情總會有人幫忙;不管家庭條件有多難,父親總是堅持讓我們去上學......。父親,不愧是個偉大的父親。謝謝您,親愛的爸爸。
這幾年,隨著我們兄弟姐妹相繼畢業出來工作,我們的家庭經濟已經改善不少,但是父親依然閑不下來,一閑下來他就覺得不舒服,所以沒事就幫人蓋房子,我心裡很心疼他老人家,畢竟都快60歲的人了。我最擔心的就是他的身體,父親的身體一直就不好,能活到今天,真的算是奇跡。我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他晚年能夠過得幸福些,能夠多享受幾天的好日子。
母親,是一個心地善良,但喜歡嘮叨的女人。自從來到我們家,勤儉持家,任勞任怨,在家庭最困難的時候,為我們撐起了一片天,至今想起來,母親這一輩子,真不容易。其實,母親也是個最冤的人,嫁到我們家來,原本是沖著我們家有錢,但是她不知道的是,由於文革,我們家已經是個破落戶,還遇上個身體不好的丈夫。母親,大多數時間都在操持家務,唯一的一次做生意,是在父親病重的時候,家裡經濟緊張,母親在舅舅的幫助下,在街上擺了個水果攤。記得那時候,我們每天都盼著母親早點回來,(回來我們就有水果吃了),但是每次都很失望,因為,母親沒有一次帶回過水果。現在想起來,母親也夠辛苦的,也很堅強,她不愧是一個偉大的母親。
母親,身體一直很好。但是,由於年輕的時候,為了我們受苦受累,現在身體已經大不如以前,患有高血壓、風濕等病,一到天氣變化就渾身疼痛,有時候疼得晚上都難以入睡。真希望她老人家身體逐漸好起來,陪我們一起多過幾年的好日子。
還有就是我們兄弟姐妹了,我們一共四個兄弟,一個妹妹,我是老二。哥哥,十年前師范學校畢業,現在在家裡上班,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在外工作,還有一個弟弟(我最不放心的弟弟,折騰多次,現在總算懂事了,傢伙很有才華,獲得過國家勵志獎學金,校十大傑出青年等,現在正准備提前一年畢業。),還在上大學。
哥哥,其實是我們家很重要的人,在家庭最困難的時候,他和母親給我們撐起了一片天,給我們力量。哥哥也善於交際,朋友很多,在爺爺去世,還有他結婚的時候,來的賓客很多,給我們家爭足了面子。作為長子,家裡最累的活都被他做了。謝謝您,親愛的哥哥。
哥哥也是偉大的,1998年師范學校畢業後,就一直擔任月薪60元的代課教師(11年的收入恐怕還不及很多人一個月的收入!),一干就是整整11年,從未間斷。到了今年,也就是2009年3月才轉為公辦教師,在老家一所一師一校的教學點教書,他的任務很重,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課程都有他一個人負責,學校很偏遠,沒有通公路,沒有通電,更沒有電話信號。但是,為了孩子們,他默默的工作著,開心、快樂的工作著,他覺得他的工作很有意義。
還有就是我了,我從小就很懂事。但是我的身體素質是兄弟中最差的,所以,很小的時候,我就在思考,長大後我該怎麼辦?幸運的是,我天資聰慧,學習成績一直很好,從小就是鄰居們教育孩子的榜樣。
自從我開始懂事以後,我就一直記得我們家很窮,給我印象很深的有很多:別人家都住平房,我們家還在住瓦房;別人家有電視,我們家什麼電器也沒有;別人家用日光燈,我們家還在用15瓦的白熾燈;別人家過年殺豬是為了自己吃,而我們家過年殺豬是為了賣給別人;別人家把地租給別人種,而我們家每年都租種別人的地;別人家的孩子起床就吃早飯,我們家的孩子起床從來沒早飯吃;別人家的孩子到夏天就穿背心和涼鞋,我們家的孩子上高中了還沒穿過背心和涼鞋......。
我們家也是經常被人欺負的對象。從我記事開始,我就記得很多人無緣無故的欺負我們家。特別是有一次,村子裡有人結婚,父親母親去幫忙。在所有的事情弄完之後,按當地的風俗,也是出於禮貌,結婚的人家把幫忙的人都請去吃頓感謝飯。結果我父親剛坐下來,就被伯伯以及他們的孩子們抓住就打,不問青紅皂白。父親是個直爽老實的人,從來不會得罪任何人的,而且經常幫助別人。所以,我至今都不明白這些人想幹嘛?這樣的事情有很多,說也沒法說完。

小學一年級是在家門口上的。當時一個親戚在我家門口弄了個民師班,父親就把我送去上學了,沒想到我的學習成績比很多比我大的孩子還好,獲得了我人生的第一個獎品——一本作業本。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來到了離家三公里左右的另外一個民師班上學,成績依然很好,獲得了我人生的第二個獎品——一支圓珠筆。但是到此時,我一直以為學校就是找一間屋子,再找個人來講課就是了。直到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才到了我們村裡的小學,在姑姑的班裡上學。姑姑,是個很嚴格的教師。不過我很聽話,沒讓她失望。在這一年,我被評為三好學生。四年級的時候,由於姑姑不教四年級的課,我又轉到二年級時候的老師的班裡,我的成績也很不錯,期末的時候,老師獎勵給我一個筆記本。但是也是在這一年,語文老師說了一句令我一生都不能忘記的話:「你不夠踏實,以後要踏實些。」當時,不知道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只知道不是表揚。到了五年級的時候,姑姑找了關系,把我轉到了當時學校最好的班級,在這一年,我有悲有喜——第一次經歷數學考試不及格;第一次被評為校優秀學生,照片被貼到了學校的辦公室。
小學生活,整體上還是比較幸福的,當然也有失望的事情:從來沒有吃過早飯;也沒有吃過零食;從來沒有穿過背心,夏天依然穿著冬天的衣服;從來沒吃過饅頭、包子之類的東西(我們家地少人多,父親身體一直不是很好,能有飯吃就不錯了,所以每次看到鄰居的孩子吃包子、饅頭的時候心裡很難受),當然也很少吃到豬肉,更別說牛肉、魚肉了。我們家每年養的豬,到過年的時候就殺了,大部分豬肉賣給有錢人以換取來年的日常開支,剩下幾塊不是很好的豬肉留著過春節。最痛苦的是,要是養的豬病死的話,那麼就意味著我們來年很難吃到豬肉了,豬油也很難吃到,開水煮白菜的日子就多起來。偶爾也能吃到雞肉,因為農村人,一般都會養幾只母雞下蛋換點現金作為日常開銷。但是,有時候我們家的雞會跑到別人家的院子里吃東西,就免不了被人家追打,甚至被老鼠葯給毒死。這些被打死、被毒死的雞,家裡捨不得扔掉,就把它做來給我們吃。有時候想起來,也夠懸的,吃了那麼多毒死的雞,我居然還活著。
小學放學回家,我們是從來不看書的,也沒時間看書,每天出去打豬草、干農活。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幹完一天的農活,跑到河裡洗個澡,回到家裡,父母把幾個煮好的土豆拿給我們吃,並說上幾句令我們高興的話。
小學畢業後,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村裡的初中,當時我還不知道鎮上也有初中。後來經親戚幫忙,轉學到了鎮上的初中(這所初中,雖然地處鄉下,但是,在整個縣城名氣很大,曾經創下令人驚訝的業績:中專(那時候,成績最好的都上中專了,鐵飯碗阿。)、市一中錄取人數佔到了全縣的三分之一。),到了當時最好的班級。在初中三年中,也是有喜有悲:喜的是成績一直不錯,認識到了該認識的朋友,學會了自強不息;悲的是初三那年,父親突然犯病,病得不輕。至今依然清晰記得,在那個漆黑的夜晚,哥哥不知哪來的那麼大的勁,用弱小的身軀背起父親,走了好幾百米,把父親送上去醫院的汽車。父親這一病,就是很久,好在舅舅有汽車,每次都是他開車把父親來回的送到各大醫院。也就是在這一年,家庭經濟開始緊張起來,到了我們幾乎要退學的地步。還記得,這期間,有親戚還勸我們不要上學了。幸運的是,我有一個比較好的舅舅,在我們最無助的時候,給了我們最多的關心和幫助。謝謝您,舅舅。還有中考,現在想來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因中考語文考得太差,沒能上中專,結果來到了普通中學鎮雄二中。
初中三年也還算幸福,當然也有遺憾:從來沒有穿過雨鞋,去學校的路很遠,都是山路,每到雨天,路就很難走;也沒用過雨傘;也沒吃過早飯;也沒去過電影院;這段時間也有點郁悶,由於經濟原因,不能報考高中,所以,同桌經常開玩笑說:「等將來我有了孩子,就讓你教他小學,等你有了孩子,上高中的時候送到我這里來。」
上初中期間,我們逐漸長大,已經知道上學非常重要,所以很多時候會去找點課外的書看看,但是我們家很窮,買書是不可能的,怎麼辦呢?記得,那時候我們兄弟幾個喜歡養花,於是把那些心愛的花送給別人,以換來幾本舊書。我們每次一拿到書,就如獲至寶,躲在屋裡爭著看,至今想起來仍歷歷在目。
上了高中以後(高中三年我都住在舅舅家。),由於沒能就讀於理想中的高中,有些郁悶,一直想讓在教育局工作的舅舅把我轉到重點中學鎮雄一中,結果未能如願。但幸運的是,在二中,我遇到了最好的老師,我的物理老師、化學老師、英語老師,都是當時整個縣城最好的。還有我的班主任,她很負責,給了我很多表揚,所以,我的學習積極性越來越高,高中三年都被評為校三好學生,高三那年還被評為雲南省省級三好學生,並且以全校高考理科狀元、全縣高考理科第四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了百年名校——西安交通大學。
高中期間整體上是比較郁悶的,原本家庭就比較窮,根本就沒經濟能力上高中。為了讓我能上高中,母親幫助舅舅把剛出生的表弟從一歲養到八歲,換來的好處就是我免費在舅舅家吃住三年。當然也不是白吃的,每次回家,我得帶一些蔬菜回去,每天還得輔導表妹學習,有時候還會受氣。說實話,有些時候都快崩潰了,但是我心裡明白,我是沒有退路的,只能堅持下去,所以高中的三年,我真正的第一次體會到了寄人籬下的感覺,被人瞧不起、受人白眼的感覺......。
高中期間,也是比較艱苦的。每次回家,我是沒錢坐車的,只能走路回去,來回40多公里的山路。高中三年也沒錢吃早飯,所以造就了我今天的魔鬼身材。也很少有錢買課外書,上學期間我看得最多的課外讀物就是別人扔掉的廢報紙。就是靠著這些廢報紙,我高考的時候,語文取得了高分。
高中三年,為了省錢,我從來沒買過一雙襪子,別說是衣服、皮鞋了,每次回家都走路,來回40多公里的山路,不知道被我走了多少遍?就這樣,高中三年我大概省下了幾十塊錢,這些錢都用來買書了,所以我高中畢業時,除了幾本書和一身穿了三年的破衣服,什麼也沒有。
雖然舅舅對我還算不錯,但是畢竟我不是他們家的人。天天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上的還是個破中學,將來有沒有出息也不知道,所以免不了有時候說上幾句難聽的話,很多時候也瞧不起我。我記憶中,我的地位還不如當時在他們家幫忙的一個親戚(主要負責做飯、打掃衛生等。),吃的最差,幾乎天天都在吃酸菜煮土豆,要不就是開水煮白菜,肉是很難吃到的,早飯是沒有的。
大學以前,我在家生活了整整17年。17年間,至今想起來真的很艱苦。每到寒暑假,我們都得回家干農活。我最怕的就是去種土豆,因為山區大部分耕地都是山地,為了省錢,需要把農家肥背到山上。要知道我天生就那麼瘦弱,一天折磨下來,都感覺都塊崩潰了,何況是整個寒暑假呢?辛苦了一天,總要吃飯,平時,我們吃的都是開水煮白菜,開水煮酸菜,開水煮土豆,燒土豆,烤土豆,玉米飯。條件好點的時候可以吃上幾片肉,幾塊豆腐,吃上黃豆煮酸菜,當然這樣的好日子也不是很多,一年下來也就那麼幾次罷了。
為了讓我風風光光的去上大學,高三暑假那年,我第一次穿上了T恤衫,是爸爸在鎮上花了6塊錢給我買的;穿上了我第一雙皮鞋,是父親在鎮上給我定做的,30多塊錢;穿上了我人生的第一件新外套,父親在鎮上給買的;穿上了第一條新褲子,小姨送了幾尺布,母親在街上找人做的。
大學期間,我的成績一直都不錯,先後三次獲得獎學金,三次被評為優秀學生,畢業論文還獲得優秀畢業論文。但是,我人生第一次重大的考驗也跟著來了,大二期末的時候,我突然病倒了,病得很厲害,幸運的是,交大的老師很好,他們經常來看我。記得班主任李老師,每次來看我,還特意為我帶來自己煲的排骨湯、整箱牛奶等;我休學回家的時候,他還到火車站送我,給我買了很多吃的東西。休學期間,為了安慰我,還給我寫過幾次信。謝謝您,我親愛的老師。還有我們的陳副院長也去看過我。還有我的同學,他們真的很好,陪我度過了很多個白天黑夜,直到父親聞訊從雲南趕到西安。但是,遺憾的是:一個陪我度過很多個白天黑夜的同學,也是我的室友,畢業的時候遇到了麻煩,跳樓離開我們了。兄弟,謝謝你,你是個好人。就這樣,我在醫院呆了很久。父親在醫院附近租了一間房子,白天陪我,晚上回去。這段時間,父親瘦了很多。都是因為我,讓父親操碎了心。直到我工作後,第一次回家,聊天中,父親才告訴我,那段時間,他很少吃飯,唯一的想法就是讓我能吃的好一點,早點康復過來。多麼偉大的父親啊。謝謝您,親愛的爸爸。

至今,我還記得,我是2000年7月12號去校醫院看病的,這一看就把我看到西安的大醫院去了,一呆就一直呆到2000年的10月1號。期間的醫療費有從學校借來的,有班主任給的,還有父親為了救我,從老家親戚那裡求來的。到了10月份的時候,我的病已經開始好轉,但是還沒能出院,原本醫院還不讓出院的,但是此時我已經再也拿不出錢來看病了,向學校求助,向老師求助,他們都說:「我們也不寬裕,只能出力,出點小錢!」沒辦法,就在國慶節那天,這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含淚一個人離開了醫院,獨自坐上了回家的火車。班主任知道我要回家後,就跑來火車站送我,還責怪我:「回去也不說一聲。」當然也給我帶來了一些路上吃的東西,比如火腿腸之類的。我告訴他:「住院期間,很想同學們,回去過一次,可是同學們一見到我,就遠離我,像是見到瘟疫似的,所以很傷心。為了不再讓自己傷心,也為了不再麻煩同學,我就獨自回家了,當然我電話告訴過他們的。」
最後我休學了一年。在休學一年的時間里,我承受著別人的不理解,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要知道,上大學的學費都是從親戚朋友那裡借來的,要是我不能畢業;要是畢業後,我找不到工作,這些錢,我怎麼還人家,我後面的弟弟妹妹以後還能上學嗎?記得有一位親戚曾經說過:「別以為你是上大學的,說不定將來工作還不如人家上技校的呢?」(因為上技校的那個小女孩,家裡有關系。不過這個小女孩技校畢業後,好像也沒找到什麼好工作,很快就嫁人了。)所以,無論如何,我得活下來,我得努力的活下來,我得繼續我的學業,我得畢業,靠著這些信念,我在家等了好多個月。

休學的一年裡,老天似乎還在捉弄我們這個已經窮困潦倒的家庭。為了給我繼續治病,這一年父母租了別人的很多地種植煙草,奇怪的是這些煙草不管你怎麼伺候,就是長不大。就這樣,這一年我們家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還要搭上地租和成本。為了治好我的病,父母想盡了辦法:西葯肯定是買不起的,太貴!只得考慮吃中葯。我至今還記得,有一天父親幹活回來,告訴我:「有一種中葯很便宜,能治我的病。」我的心裡很高興,心裡想:「只要能活下去,什麼葯我都吃。」就這樣,我吃了將近1年的中葯,那時我也不知道這些葯能不能治我的病,所以一直擔心身體好不起來,不能復學。但是,老天似乎是有意的在折磨我,折磨中似乎也給予我一點恩惠。幾個月後,奇跡發生了,我的身體一天天的好起來,至今依然很好。

在熬過痛苦的將近1年的等待之後,我終於復學了。原本復學是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對我來講,卻要承受極大的心理壓力:別人不知道的說我怎麼留級了;知道的都不願意接近我,害怕被我傳染,昔日的同窗見我就像見到瘟疫,一個個走得遠遠的。這些都不是最大的麻煩,最麻煩的是,我休學那一年的學費還得交上,原本就交不起學費的我,這下又多了一年的學費。到這時終於知道上學期間學費交不清了——本想貸款,銀行沒有批准(估計是因為我休學過)。心情非常的郁悶,不過我是個很堅強的人,不管怎樣,我知道我的使命就是畢業,學費我交不起。只要學校不趕我走,我就一直死皮賴臉讀下去。幸運的是交大沒把我趕走,偶爾還會幫助我一下(在此,我感謝我的母校,感謝交大。),但這些都是杯水車薪,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時間也很快,一年多我就面臨著要畢業了,但是學費依然沒著落,按照學校規定,學費沒交清,就不給報到證、派遣證、畢業證、學位證。要是沒有這些,那我怎麼找工作,我借來上學的錢可怎麼還,我該如何向家人交代?無奈之下,我試著去找工作,並且給所有應聘單位都說明我的情況,希望他們能借錢給我把學費交清,等我工作後,慢慢的從我工資裡面扣,直到扣完為止。投了很多簡歷,說了很多好話,但是一直沒有消息,都快絕望了。就在我幾乎絕望了的時候,突然有一個高校的人事處給我來了電話,告訴我,他們同意我的要求,同意借錢給我把學費交清,就這樣我在離校的最後一天,也就是7月13日終於把手續全部辦完了,離開了我的母校,離開了交大。
後來,我才知道,單位之所以同意借錢給我交學費,還得感謝一個人,就是當時單位的郭校長。郭校長知道我的情況後,就立即做出批示,告訴人事處要想辦法把這件事情給辦好。謝謝您,郭校長,沒有您的幫助,就不會有我的今天。後來,為了感謝郭校長,在報到之前,我特意給他寫過一封感謝信,並且提出了很多學校建設的建議,後來到單位報到後,我驚奇的發現,這些建議幾乎都在慢慢的落實了。郭校長,謝謝你。你永遠是我們的好校長,我們的好領導。

大學期間,我的生活也很艱苦,天天吃飯都得算著吃,每天生活費堅決不能超過五塊錢,早餐一塊,中飯、晚飯各兩塊,所以高中時期造就的魔鬼身材,繼續保持著。我的專業和計算機關系很密切,經常需要用電腦,但是我沒錢(獎學金都用來吃飯了),也就沒有參與同宿舍同學們一起買電腦,所以,我上學期間幾乎就沒摸過電腦(除了上課之外),也不會玩游戲。
我的大學也是沒有愛情的,因為我是農村來的,本來就窮,長的也不帥,還有病,沒有一個女孩子會接近我,會喜歡我。於是,我在孤獨和痛苦中渡過了那些讓我刻骨銘心的大學生活。
工作後,剛開始還是比較艱苦的。本來工資就不多,每個月還要還學費,偶爾還要給家裡寄點錢,我記得我最窮的是工作後的第三個月,也就是10月份。我這個月只剩下40多塊錢,沒辦法,只能天天喝稀飯,吃鹹菜,一直堅持了一個月。至今依然還記得,每天總感覺餓,所以每天要吃很多頓。
至今我還清楚的記得,我是八月份報到的,報到之前,我身上不到兩百塊錢,除去車費140塊,我剩下的錢不到60塊。沒辦法,為了省錢我買了從西安到洛陽的車票,剩下的車票就靠逃票,這是我平生唯一的一次逃票。等到了單位後,我們8月份的工資是要到9月初才發的,所以我靠著這50多塊錢渡過了我工作以來的最痛苦也最艱難的第一個月。
但總的來講,工作期間,我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學校發展不錯,被列為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高校。我也收獲很多: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獲得省教學成果獎兩次;發表學術論文數篇;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教練;中國不確定系統學會員......。 
至今,我依然保持著魔鬼身材,所以,每次碰到女孩子,她們就開玩笑說,要是我的身材也和你一樣好,就太好了。她們還開玩笑的問我,有什麼秘訣。我半開玩笑的說:「如果你也能像我一樣,從出生到工作前,每天不吃早飯,中飯和晚飯還要限量吃,那麼身材肯定超過我,成為天下最漂亮的女孩!」
不管怎樣,至今我還活著。我現在一直都覺得,我不是班上最差的,因為我的同班同學,也是我的室友,也是在我生病期間照顧我最多的同學,畢業前跳樓自殺,遺憾的離開了我們,而我還依然堅強的活著。

目前的我,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並為此努力拚搏,我堅信:「只要每天都前進一小步,將來就會往前邁出幾大步,我的目標也就不再是夢。」
最後,祝願我的家人、老師、同學、同事、朋友,來年一路走好,沒有你們,我不會走到今天,謝謝你們!


我的故鄉:滇東北某個不知名的小山村

6、雲南的風俗習慣

雲南少數民族年節習俗

雲南元陽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按照古老的彝族太陽歷,一年中要過兩次年。

彝族太陽歷將一年分為10個月。每月以鼠日為一個月起頭,12屬相循環3次,在豬日終結為月末,每月36天。一年360天,剩下五或六天為過年日,不計算在10個月之內。大年在每年夏至日,過三天。第一天為接祖日,第二天為祭祖日,第三天是送祖日。小年在冬至日,只過兩天,一天接祖,一天送祖,閏年加祭祖日過三天。

元陽縣彝族與漢族交往多起來後,也與漢族一起過春節,但仍然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點。春節前三天內,家家殺年豬。屋裡屋外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門前栽松樹,大小門頭、灶前廄旁都插上松枝,祝願來年生活美滿幸福。年三十晚上不在別人家過夜,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全部還清。

除夕之夜,嚴禁說不吉利的話,不準惡言穢語,不準打妻子小孩。父親或長子率領全家老小,用托盤托著酒、肉、飯、水等祭品,依次向祖宗、天地、土、水、日、月、龍、灶獻祭,然後又向門、柱、水缸、畜廄、大農具一一獻祭。全家入席後,將飯菜每樣取一點放到門外給無家可歸的野鬼。然後盛一碗飯給狗,傳說第一次洪水年裡莊稼全被淹死了,是狗從天神那裡討回了五穀種子,所以年節首先慰勞狗。等狗吃飽了,然後全家才吃年夜飯。

正月初一早上,雞剛打鳴,天還未亮,各家男子就鳴槍放炮,到水井祭祀水神,爭取第一個取回新水。天剛剛放亮,全家已經起床,穿上節日盛裝迎接財神,然後做湯圓獻祭各路諸神。再做一個湯圓貼在小孩子腦門上,表示孩子又長了一歲。元陽彝族把正月初一稱作「女皇日」,婦女不作或少作家務,做菜做飯全由男人操辦。飯甄子無論有多大,飯都要蒸得滿滿的,表示糧食全年有餘。初一全天都不動刀斧,不出寨門,不出門作客,不到菜園取菜。初二、初三才開始走親訪友,女人帶著孩子回娘家。

木刻「請柬」邀親友

在每年的冬月或臘月,獨龍族要過唯一的傳統節日,獨龍族語叫「卡雀哇」,是獨龍族的年節。節日的長短主要看食物的准備情況而定,一般是兩三天或四五天。節日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固定日期,各家各族自由選擇好吉日,就開始過年。

獨龍族居住在高黎貢山和擔當力卡雪山之間的獨龍江流域,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選定過年的吉日後,各家都邀請親友一起來過年。他們在特製的木條上刻上缺口,這就是「請柬」,派人送往邀請的村寨。木條上刻了幾個缺口,就表示再過幾天後要舉行儀式,慶祝年節。接到木刻「請柬」的人,要帶上各種食物,前往致意祝賀。賓主相見,要共同飲一筒水酒,相互對歌。晚上,全村的人都陪著客人歡聚一處,圍著篝火,一面品嘗食物,一面看青年男女跳「鍋庄舞」,共同慶賀一年一度的豐收。男子一邊祝詞,一邊喝酒,喝完酒就把酒碗拋入懸掛在火塘上空的竹架以卜禍福,碗口朝上為吉兆。

「女兒國」女人忙

「女兒國」雲南寧蒗彝族自治縣永寧鄉瀘沽湖畔的摩梭人,把春節叫「庫詩」,即新的一年。摩梭人過春節,意味著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日月和萬物,這是「女兒國」里婦女最忙碌的時候。

摩梭人保留著的母系社會,至今還實行以感情為唯一基礎的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習俗。在摩梭人中,母親的權威最高,因此被稱為「女兒國」。在摩梭家庭,由家中年紀最大、最有威信的老祖母或母親主持家政,全家每個人的收入都交給她,由她安排全家人的生活。過年前一個月,主持家政的婦女就要為全家每人買新衣褲,每人至少一套。接著,婦女們開始釀酒、榨油、做米花糖、舂米磨面,春節所需的松明子、柴禾也要准備齊。因為,按照摩梭人習俗,從正月初一到十六,不能動用繩子,否則新的一年會遇到蛇。臘月二十四日,所有摩梭人家的婦女都從屋頂屋角到門縫鋪下,進行徹底清掃。女人給孩子理發洗澡,換上乾乾凈凈的衣服。

正月初一,黎明剛剛來臨,摩梭婦女就背上木桶,到清泉或小溪邊背水,這叫「爭頭水」。誰起得最早並爭到頭水,意味著這家人在新的一年裡人畜興旺,財源茂盛。所以婦女很早就起床梳洗好,等到天邊泛白時候,爭先恐後來到山泉溪流邊。水背回來後,主婦准備好早餐,全家祭鍋庄,向祖宗和老人磕頭。太陽出山,母親帶著孩子,背籮里裝著豬膘、茶葉、酒,到同一「斯日」(同一母系血緣的各個家庭組成一個氏族)的長者家拜年。

過完大年就成人

對於年滿十三歲的普米族孩子來說,過大年對他們特別重要。因為過大年要為他們舉行「穿褲子」「穿裙子」禮,以後他們就是成年的小夥子、小姑娘了。

過大年是雲南普米族最主要的傳統節日,男女老少都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迎接新年。除夕之夜,滿了十三歲的孩子們,按照性別各自團聚在一起,通宵作樂,告別可愛的童年生活。一等雄雞高唱,東方吐白,他們立即回到自己家中,准備參加專為他們舉行的成年儀式。家裡人根據要舉行成年禮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在火塘邊的「男柱」或「女柱」旁,放好一袋糧食和一隻豬膘。豬膘是將殺好的豬掏空內臟、抽去骨頭,在豬肚子里抹上花椒、鹽巴後風干作成的,是普米族和摩梭人的特有食品。豬膘象徵財富,糧袋象徵豐收。

女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裙子禮」,由母親主持。小女孩走到火塘右前方的「女柱」旁,雙腳分別踩在糧袋和豬膘上,右手拿著耳環、串珠、手鐲等裝飾品,左手拿著麻紗、麻布等日常生活用品,手上的物品象徵婦女將有享受的權利和承擔家庭的義務。接著巫師向家祖和灶神祈禱,母親給女孩脫去麻布長衫,換上麻布短衣,穿上百褶長裙,繫上綉有圖案的腰帶。換上新裝的女兒向灶神和親友叩頭表示感謝,親友送給禮品表示祝福。

男孩的成年禮叫做「穿褲子禮」,由舅舅主持。普米族保留許多母系社會遺俗,舅舅在家中地位最高。小男孩走到火塘左前方的「男柱」邊,雙腳踩在豬膘和糧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徵勇敢;左手拿銀圓,象徵財富。巫師向灶神和家祖祈禱,舅舅把男孩的麻布長衫脫下來,給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長褲,繫上腰帶。換上新裝的男孩也要向女孩一樣給灶神和親友一一叩頭,用牛角酒杯向親友敬酒。親友們往往送他一隻羊,祝賀他日後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舉行「穿裙子禮」、「穿褲子禮」時,女孩或男孩的父母要舉行盛大宴會,招待參加的親友客人。他們端給客人每人一碗骨頭湯,一塊肉和一些豬心豬肝,表示大家是至親骨肉,心肝相連。宴會後,儀式才算結束。

舉行了「穿裙子禮」和「穿褲子禮」,小女孩和小男孩算是成人了,成了小姑娘和小夥子,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成為家族的正式成員。

7、在古代,哪些地方有懸棺的風俗?

懸棺目前官方認定的是我國春秋時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東北一帶的僰人人的 風俗,也 有可能是白僚、仡佬人的風俗作品。在雲南,今昭通地區沿金沙江、白水江、關河流域是分布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而巴蜀地區,尤其是三峽那片地區也有很多。大體上就是分布在 雲南,四川兩省地區

8、各個民族的民風民俗

一.苗族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獲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歷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歷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餚、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艷、風格各異、刺綉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綉有鴛鴦的錦花帶連接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 「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喂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斗。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獲的季節里,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里歡慶「吃新節」。
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里,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借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里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桿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游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谷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谷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一直傳下來。
節日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飯,天剛破曉,人們便帶上新米飯、酒、雞、鴨、魚、肉來到田間,祭過先人之後,宴席開始,大家圍成一個圓圈,每人將手中的酒杯舉到下一位的唇邊,老人一聲令下,大家接連歡呼三聲,便互相敬又酒,一飲而盡。頓時田間笑聲回盪,對歌、踩塘、跳蘆笙等傳統的文體活動開始,直到黃昏。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貴陽市附近苗族人民紀念古代英雄「亞努」的傳統節日。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休養生息,過著幸福、美滿、豐衣足食的生活。為了抵禦統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謀的首領「亞努」率眾英勇抗擊,給來犯者以沉重打擊,但終因寡不敵眾,不幸於四月初八犧牲,葬在「嘉八許」(今貴陽市噴水池附近)。為了紀念「亞努」英烈,至今每逢農歷四月初八,身穿節日盛裝的苗族人民,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貴陽市噴水池旁集會。
屆時,噴水池旁紅旗招展,人如潮湧,吹笙奏笛、對歌傳情、耍獅子、玩龍燈、打球、比武熱鬧非凡。小夥子的蘆笙比賽別有情趣,他們邊吹蘆笙邊做快速旋轉、矮步、倒立等技巧。夜晚,貴陽市和噴水池一帶燈火輝煌,如同白晝,到處歡歌曼舞,一派歡樂景象。
四月八的活動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廣為盛行。
舟溪蘆笙節
居住在凱里舟溪一帶的苗族。在農歷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過蘆笙節。蘆笙堂設在舟溪井坎邊的河沙壩上。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幾位主持蘆笙堂的老人,扛著蘆笙來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數千年來盛傳之娛樂活動。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紛紛仿效,以娛樂而賀新年,更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 念完後倒出葫蘆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中央,噴酒數口,各人又飲一大口,吹響了第一支蘆竺曲;這時帶著銀花首飾,穿著艷麗節日盛裝的姑娘和小夥子們隨著悅耳的曲調翩翩起舞。小夥子們向意中人索取花帶,姑娘們則將花帶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蘆笙管上。三天過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夥伴。這時主持蘆笙堂的老人,仍然背著米酒,在碑石上和蘆笙堂上噴灑米酒。堂中央插上草標。此後蘆笙高掛,直到五穀歸倉,農歷「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蘆笙節。第四天是鬧春,青年情侶,自由談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龍舟節
龍舟節是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時萬人盛裝,雲集江邊,參加龍舟出發前的獻祭活動。比賽開始,幾十條龍舟破浪前進,兩岸鑼鼓、禮炮齊鳴,觀眾吶喊驚天動地。岸上還舉行對歌、跳蘆笙舞等活動。入夜,余興未盡,青年男女相聚對歌,傾訴真情。
捕魚節
捕魚節是貴州中部獨木河及南明河兩岸苗族的節日。獨木河發源於雲霧山,在貴州境內北流至尤里、福來交界處與南明河匯合,再北流注入烏江。這個節日最初是在播種插秧需要水時,苗族人民在河邊祈禱龍王降雨的求雨節,但年長月久,就逐漸演變為捕魚節了。
節日時期各地不一,從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魚而有威信的「漁頭」商定。屆時,青壯男子都要前往山上採集樹葉作「鬧葯」,到河中鬧魚捕魚,婦女則在家中備辦臘肉、香腸、糯米飯和酒。中午時,全家老少都穿著盛裝,攜帶酒肉到河邊進餐。食畢,男吹蘆笙。女唱山歌,盡興歡樂。到夕陽西下時,才帶著鮮魚回家,另設宴招待親友或以魚饋贈他們。
吃信節
吃信節,是貴州省合江縣包寨一帶苗族人民的節日,歷時四天,時間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信」(戊)日(根據干支紀年計算)。屆時,遠嫁他鄉的苗家姑娘,極盡梳妝打扮,穿著如花似錦的衣裙,佩戴琳挪滿目的銀飾物,滿「載」節日禮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鄉親。節日期間,全寨歡騰,鼓樂齊鳴,吹起蘆笙,翩翩起舞,到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百嗄雅山腳、翁雅河畔,人聲鼎沸。鬥牛、斗雀、跳蘆笙、拔河、打球等比賽場上,喝彩聲此起彼落。鍾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樹林里,溪水邊對山歌,互相傾訴愛慕之情。
花山節
花山節,又稱「踩花山」、「耍花山」或。「踩山」,也叫「跳場」或「桃花」,是貴州省西部、中部,雲南省東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日期不盡相同,有的在農歷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節前,幾個苗寨聯合產生花山會的三人領導小組,連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場在地勢平坦的風水寶地。
屆時,披上節日盛裝的「花場」,燈籠高懸,彩旗飛舞。花桿矗立。身穿對襟短衣,頭纏青色長布,腰來大市帶的男子和身著節日盛裝、精心梳妝打扮的婦女,吹著蘆笙、吹吶,敲著銅鼓,載歌載舞,從四面八方雲集會場。蘆笙舞貫穿花會始末,賽歌是花會的主要項目,爬桿比賽最引人矚目。舞獅、武藝競賽、鬥牛、賽馬活動,各地不盡相同或兼而有之。蘆笙舞給人一種輕松活潑之感,衣著鮮艷的姑娘和著小夥子蘆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幾個男子一字排開,邊吹邊舞,姑娘們圍繞蘆笙隊,轉圈而跳;有的是小夥子吹笙在前,姑娘聯臂縱舞於後,或全場數百人隨樂齊舞,歌舞昇平,令人心曠神情。舞獅活動別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桿頂端懸掛一個豬頭(或一隻雞)、兩瓶美酒,舞獅畢,比賽爬花杯。花杯是用一棵剝皮的松樹製成,又高又滑又細,要想取勝是很困難的,人們常常採用人梯的辦法摘取勝利品。爬花桿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表演者邊吹笙,邊繞桿旋轉起舞。一個鷂於翻身上桿,頭朝下,雙腿交叉緊緊絞住桿子倒掛,吹奏蘆笙,一個鯉魚打挺,身體倒轉一百八十度,循環反復一直攀到桿頂亮相。表演者雙腳夾住花桿倒掛。吹著蘆笙下滑,距地面數尺時,一個筋斗翻下,輕盈自如,賽過體操運動員的技巧,博得全場喝采。婦女的績麻穿針比賽,饒有風趣,比賽搓麻繩、穿針引線的質量、速度。
勤勞、智慧的結晶為她們帶來節日歡樂。花山會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機會,鍾情的姑娘會被小夥子撐開的花傘攏去,互相依偎著,傾訴衷腸。花山會到處洋溢著節目的氣氛,充滿著真摯的友誼,純潔的愛情。
砍火星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干貴州關嶺一帶。節日內容主要是規定鄉規。根據不同姓氏,節日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大致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戶,輪流值年,值年負責召集大家商討鄉規和有關大事,然後值年家要備酒殺雞,請大家喝「合心酒」,並把雞頭敬給下一屆值年。循環輪流輪到誰家值年,就在誰家舉行聚議和飲"會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節。在農歷三十晚上,家人團聚,不許外人打攪。他們用半掩門放鞭炮以示此時來人不許入內。初一清晨繼續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惡。人們用兩手做欄牛、攔羊狀,嘴裡說:「趕牛,趕羊……」以示六畜興旺,然後吃年飯。初二開始身著盛裝的苗家人走鄉串戶,互相祝賀節日。好客的主人對來賓要敬酒三杯。家家洋溢著節日的歡樂。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還要舉行「踩花山」、「並牛」等活動。
晾橋節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苗鄉寨頭的傳統節日,也叫「二月二」。相傳寨頭人原住在也霧山,因寨頭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進寨頭。搬家那天,龍也要跟著搬,但石屏河水擋住了龍的去路,於是寨里的構羅(長老)們商議一下,決定架橋把龍接來,因龍象徵吉祥幸福。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這座橋就修了十二個橋墩。橋修好了起名為「接龍橋」,橋是農歷二月初二造的,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每年這一天寨頭苗家十二房各抬一頭豬,在橋上宰殺。
龍船節

龍船節,有的地方又稱「龍舟節」,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松桃苗族自治縣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一般在農歷五月初五舉行。屆時,清水江畔,彩旗飄舞,人如海,歌如潮,幾十隻裝飾一新的青、紅、黃龍舟一字排開,泊在爭相競發的起跑線上。「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旌旗迎風「嘩嘩」作響。每條船上三四十名運動健兒,上著對襟短衣,腰系綉花帶,下穿陰丹士林布褲,頭戴精巧的斗笠,個個精神抖擻,集中待命。德高望重的鼓師和標致英俊的少年擂鼓吶喊,指揮龍舟行進在寬闊的江面上,龍船似離弦飛箭,兩岸的歡呼聲,喝彩聲響徹天空。競賽結束,男女青年隨蘆笙、吹吶、竹笛、芒筒、月琴、木葉等樂曲聲翩翩起舞。跑馬、鬥牛、踩鼓和「遊方」活動相伴舉行,增加了節日濃郁的氣氛。節日里,出嫁的姑媲精滿載雞鴨、棕粑回娘家探望。
姊妹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地區。每年春天,那裡的苗族婦女要過一次「姊妹節」,吃上一餐「姊妹飯」。節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們便去田裡捉魚,准備「姊妹飯」、不管她們到哪家田裡捕撈,都會受到歡迎。婦女們吃完「姊妹飯」後,便各自帶上事先准備好的彩色糯米飯,到遊方場找小夥子對歌。小夥子想要吃到糯米飯,必須在對歌中取勝。除對歌以外,婦女們可以隨意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過「姊妹節」。
爬山節
苗族的爬山節亦稱「爬坡節」,形成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每年農歷的三月下旬里的「馬日」(古代用十二生肖記日),即農歷三月十九日這天舉行。屆時居住在黔東南凱里地區的苗族人民聚集在香爐山上,他們在山上對歌斗雀,歌山人海,熱鬧非凡。青年男女邊唱歌邊沿著曲曲彎彎的山間小路向山頂攀登。一路春風一路歌,苗族的飛歌、情歌、酒歌、古歌灑滿山坡,最先到達山頂的被譽為「爬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得到姑娘們的青睞。
相傳香爐山爬山節是紀念苗族的英俊青年阿補和玉帝小女兒阿別的。玉帝的小女兒阿別嚮往人間的自由生活,順著山頂飛下來,與聰明能幹、忠厚善良的阿補結為夫妻並生有三個女兒。一天黎明全家人正在高興之際忽然雞叫頭遍。玉帝規定每天雞叫三遍時為朝拜時,阿別若不能及時趕到,必有大禍臨頭。心急如火的阿別在山頂向天空飛奔時一腳將香爐山頂登垮了六層。香爐山沒了山頂,阿別再無法下凡了,玉帝也因沒有山頂不能享受人間香火,便罰阿補變為香爐,供燒香之用。為了紀念阿別和阿補的忠貞愛情,苗家人便在阿補變香爐這天過一年一度的爬山節。
殺魚節
居住在貴州省貴定一帶的苗族人民每年農歷三月初九都要過殺魚節。這天,人民起早來到河邊,叉起河裡的鮮魚,在河邊煮著吃,邊吃邊唱山歌,吹蘆堅,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挑蔥會節
是湘西保靖縣翁排坡苗族青年的集會。傳說很久以前,老鼻子苗寨土官的女兒阿達惹愛上了夯沙的苗家放牛郎岩諾。土官氣得要死,說:「鳳凰鳥哪能與釘釘雀共窩?」岩諾的老人也勸岩諾:「金銀花與地巴菜同不了一個心。」阿達惹被鎖在吊腳樓里,不能出去。岩諾每天黃昏趕牛回家,從夯沙跑到老鼻子寨來看心愛的姑娘。失去自由的阿達惹用歌聲唱道:「翠鳥關在竹籠籠里,掛牽山上花蓬蓬哩。鳥盼花,花盼鳥,清明采青才相逢哩。」「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在清明這天,上山挑葫蔥,求山神保佑。岩諾明白了姑娘的意思,忙唱道:「扯下樹的藤子卷在地哩,藤也枯葉也枯好孤凄哩,盼清明,發春雨哩,纏上村兒再莫離哩。」清明這天,兩人各自早出家門,正好走在葫蔥茂密的翁排坡上相遇。他倆忠貞相愛感動了葫蔥仙姑,促成了他們美好姻緣。因此,每年的清明節,苗族女青年穿上節日盛裝,帶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拿挑蔥刀,男青年拿著沙刀,都聚集在翁排坡上,對歌擇偶。這就是一年一度的「挑蔥會」。
祭鼓節
這是苗族的傳統祭祖節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傳說,人類的媽媽「妹榜妹留」是從楓樹的樹心裡生出來的,他們死後還要回到楓樹里去,人死後靈魂也要回到老家去才得安息。祖宗的老家在樹心裡,木鼓就是象徵祖宗安息的地方。後來祭祖,「祭祖」喊成了「祭鼓」了。沿襲到現在祭鼓就是祭祖了。祭鼓是以「韁略」為單位舉行的,一個「韁」是一個始祖傳下來的有血緣關系的親族,他們共同敬奉一個認為祖宗的靈魂住在裡面的木鼓。祭鼓節那天,每家准備一頭水粘牛,也可以幾家准備一頭,或買些牛肉。先放牛角斗,幾百頭牛一起角斗,場面是很壯觀的,然後再宰殺敬供。按習慣,不論是來慶賀的親友,還來看鬥牛的客人、過路的商販,一律留下,不準走,人越多,主人臉上越光彩。
跳花節
苗族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關嶺地區。這是關嶺地區苗族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節日。據說是為多年不生育的夫婦們舉行的娛樂盛會。現在遠超出這個范圍。節目多在正月舉行,為期三天左右。白天,吹蘆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對歌,談情說愛,老人圍在篝火旁飲酒暢談。參加者有時上萬人,男女老幼競相赴會。

二.瑤族

1. 瑤族歌舞
盤王節,又稱跳盤王,相傳瑤族祖先盤王的生日就是在農歷十月十六日,每年到這個時候,恰巧也是秋天收獲的時節,為紀念祖先和歡慶豐收,瑤家便於這天會聚一堂,舉行「耍歌堂」活動。節日的前一天,寨中就開始殺豬宰牛,備好雞鴨魚肉,磨豆腐,做糍粑,將釀米酒拿來招待四方來客。
盤王節場地是在大山中的谷底,稱為「歌堂坪」,非常寬敞。慶典當天,從上午開始,瑤族男女老少身著傳統盛裝走出山寨,他們按不同的身份,排成隊伍,匯集到南崗瑤寨的歌堂坪上,耍歌堂開始了。而外來的遊客也駕車前來觀看,山谷中熱鬧異常。
瑤族的耍歌堂進行游神、過九州、祭法真等儀式,同時還敲鑼打鼓、唱山歌、跳長鼓舞、放銃土炮,跳得百里瑤山震動起來。瑤胞們生活於大山之中,土地比別處更為貧瘠,他們的生活環境可謂艱辛,但他們也同樣張揚自己的快樂,從艱難的生活中感受歌舞的歡欣和鼓舞。
與眾多民俗節慶一樣,耍歌堂還是瑤族青年男女開始交往的機會。當青年男女開始對歌時,氣氛就更加熱烈了。在瑤家,男孩子叫阿貴,女孩子叫莎腰妹,對歌的時候也是他們相互表達情意的機會。
歌唱過,舞跳了,熱情的瑤家妹子將邀請外人、來賓一起共舞,到這個時候,來賓們也毫不羞澀,自在地與瑤家人一起舞動起來。
2.瑤族飲食
以玉米、大米、紅薯為主,芋、粟、麥為輔助食物。常食蔬菜有白西瓜、冬瓜、南瓜、蘿卜、白菜、芥菜、辣椒、茄子、豆角、番茄等。此外,還按季節採摘竹筍、蘑菇、木耳、香菌等作為菜食。瑤族喜歡自製豆腐,特別是湖南瑤族自製的"豆腐圓",鮮嫩可口,是節日必備佳餚。瑤族製作臘肉、熏肉及酢肉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腌制的"鳥酢",是一種著名的風味小吃。糍粑亦是瑤族傳統的風味小吃,是節日必備食品。瑤族有喝酒嗜好,不少地方男子飲酒用碗不用杯,特別是節日喜慶,終日痛飲。打油茶是瑤族一種飲食風俗。每天清早起來,燒開水後,架上茶鍋,放入一小撮茶葉加油鹽小炒,待茶葉香味撲鼻,沖上開水煮滾,即製成噴香油茶。每逢客至,主人常以油茶待客,以示敬意。
瑤族喜喝甜酒。凡有賓客臨門,主人先敬上一杯甜酒。還有一種瑤族女人坐月子時喝的甜酒,它與一般的甜酒不同,煮時需加薑片、紅糖和雞蛋,是很好的滋補品。坐月子的婦女喝這種甜酒,可收到強身補血和恢復健康的功效。

在我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彝族同胞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今年雨水充足。

壯族分布在廣西、貴州、雲南、廣東等地區的壯族同胞,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雲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葯,點燃以後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綉球」活動。凡接不住綉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願允愛情了。

土家族 春節期間,土家族人民要舉行隆重的擺手舞會。擺手舞會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包括狩獵、軍事、農事、宴會等70多個舞蹈動作,節奏鮮明,動作優美,舞姿朴實,情調健康,不用道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生活氣息。

傣族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目。穀雨開始那天定為「潑水節」。在三四天的節日里,人們相互潑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陳年舊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節到來,家家戶戶都要宰豬殺雞,擺上豐盛的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在一起吃「年飯」;席間全家還要歡唱「賀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壯年男子,還要舉行一次「春節圍獵」。這一天的獵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獵物時,先將全部獵物的一半發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婦可分得兩分,過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僳僳族僳僳族稱年節為「盍什」,他們大都做秈米粑、糯米粑和釀水酒,把第一臼舂出的粑粑放少許在桃、李等果樹上,祝願來年碩果累累。雲南怒江地區的僳僳族人民,先要給耕牛餵食鹽,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勞動。青年男女喜歡舉行春節打靶比賽。姑娘們把綉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搖動,請小夥子們射擊,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美酒作為獎品送到誰的嘴邊。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別重視糯米粑粑,除食用外,總要給牛吃一點,關在犁、鋤、砍刀等農具上擺上一點,以酬其一年來與主人合作,祝願新的一年裡創造更多的財富。
達斡爾族 居住在東北嫩江兩岸的達斡爾族,農歷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妝打扮,先向長輩請安、敬酒、行禮,然後逐戶拜年,每家都准備有蒸糕,拜年的人一進門就搶吃蒸糕,據說吃了之後,生產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里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獨龍族 唯一的節日就是先在冬臘月的「卡雀哇」節。最隆重的儀式是牛祭天。這天,族長把牛拴在廣場中央的木樁上。由青年婦女將鏈珠掛在牛角上,接著,一位勇猛強壯的小夥子,手持鋒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將牛刺倒死去。此刻,人們就跳起「牛鍋庄」舞,然後分吃牛肉。
鄂倫春族 在東北的鄂倫春同胞,春節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斟酒,幼者給長者叩頭,平輩則互相請安,初二、初三進行賽馬。正月十五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要進行相互抹黑臉的活動。青年人給老年人抹黑時要先叩頭。
赫哲族春節,赫哲語為「佛額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們穿上在帽耳、衣領、袖口、褲腿、圍裙、鞋面上綉著美麗的花紋、幾何圖案和花鳥等花邊的獸皮等服裝。在年節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種野生果「稠李子」製作成餅子,同時擺滿魚、獸類肉等食品。對待貴客,則用殺活魚,或把魚條烤熟,用這種「塔拉哈」招待。
基諾族 春節到來,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基諾族,口嚼檳榔的老翁揚頭打鈸,戴大尖帽的老嫗低首鳴鑼,由周巴(寨父)最先把鼓敲響,男女青年圍成一圈徒手跳舞。

9、宜賓有哪些民風民俗?

1、燈會

燈會起源於春天祭祀。燈最早是火把,原始人舉著火把上山、到河邊祭祀神靈。人們通過擺燈、掛燈來與神靈溝通。



2、祭杜主

祭杜主是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川西平原等地。十二月廿三夜是送「灶司菩薩」上天日。「灶司」又稱「灶神」,「灶君」,民間貼在灶上的紙馬稱為「東廚司命」。顧名思義,灶神,在魏晉以後逐漸成為與百姓朝夕相處的家神。

3、祭蠶蟲

祭蠶蟲屬於漢族信仰習俗,流行於川西平原一帶。相傳,蜀中開國國王蠶叢教民養蠶, 每年做金蠶數千頭,送給百姓。凡得到金蠶的人家,養蠶一定獲得豐收。他死後,人們因感恩而祭祀他。

(9)威信縣風俗擴展資料

宜賓文化特色:

1、酒文化

宜賓,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聚居此地的各族人民依託世代承傳的習俗和經驗,曾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釀制出了各具特色的歷史美酒。有史可考,諸如先秦時期僚人釀制的清酒、秦漢時期僰人釀制的蒟醬酒、三國時期鬏鬏苗人用野生小紅果釀制的果酒等。

2、竹文化

宜賓是一個以綠色竹子環繞起來的城市,因《卧虎藏龍》而名揚天下的蜀南竹海則是宜賓「竹之美景」的代表,120平方公里,清風徐來,極目之處,盡皆竹浪,北宋文人黃庭堅一句「壯哉,竹波萬里」道出了蜀南竹海的氣魄和雄渾。

10、公雞打鳴三省皆知,雲貴川省交界處雞鳴三省旅遊區有哪些特色?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喜歡外出旅遊,這樣可以感受到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看到不同的景色,也可以放鬆自己的心情。為了吸引到更多的遊客,國內很多地方都會打造屬於當地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雲貴川省交界處雞鳴三省旅遊區就非常有特色,吸引了不少人遊客前往參觀。

公雞打鳴三省皆知,其實就是說的雲南,貴州和四川,因為這個地址位於這三個省份的交界處,早上只要有一個雄雞打鳴,位於這旁邊的三個省份的地方就可以同時聽到,所以也有了"一雞鳴三省"這樣的說法,除此之外,還有"一腳踏三省"的說法,因為這里一腳下去,就是踏在了雲貴川三個省份的地界。也正因為有著這樣的特色,很多人專門開車來這里旅遊,就是為了來這里感受一下。

雲貴川三省交界處雞鳴三省旅遊區是位於昭通市鎮雄縣坡頭鎮德隆村,這里地理位置比較偏僻,但是景色卻非常優美,也有不少的特色。這里有很多的小景點,而且各個景點都有不同的特色。例如三岔河中心,這里其實就是"一腳踏三省"的中心,在這里可以看到很多大自然的景色,例如河流、懸崖、峽谷等,這些景色融合在一起,非常美,就好像一幅中國畫。在這里還可以拍到非常漂亮的照片,很多遊客專門來這里打卡。

除了三岔河中心之外,獻山小梯子也是非常獨具特色的一個地方,因為它像一座懸掛著的天梯,因此也叫獻山小梯子。獻山小梯子並不是自然而成的,而是人工修建的,主要是為了運煤以及去往四川,久而久之就成為了當地的一個景點。隨著生活水平的發展,這里的交通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運煤和去往四川的也有了新的路線,獻山小梯子最終成為了當地的獨特景點。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