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儀隴風俗祭祖

儀隴風俗祭祖

發布時間: 2022-10-24 02:01:00

1、過年祭祖儀式怎樣舉行?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國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之一。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餚,進行拜祭。
在東北的農耕地區,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動一般都是在歲末舉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臘月二十八至除夕這幾天。祭祀的形式依條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興旺、財力殷實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稱「家廟」,他們祭祖活動則集中在這里舉行。在祭祖的日子,當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員齊集家廟,事先已將應用的供器擦洗干凈、供品預備齊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畫像(俗稱影像)按輩份順序擺掛。隨後在族長主持下,所有人按輩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
各家各戶的祭祖則雖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飯前進行。先是到自家的墳塋地祭祀,有的只是磕頭,有的還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稱為「給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順序當然是從墳地中輩份最高者開始。把炕桌擺在墳前,磕頭行禮,再倒一盅酒於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後,把飯菜埋進土裡,算是給祖宗們「送去」了,同時還要在墳前燒紙,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
主要的祭祀則是在家中進行,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後,民間稱之為「接老祖宗回家過年」。因為傳說死者的魂靈不能在白天行動,所以要等天黑以後進行,以滿族人家的做法比較典型。先將香爐、香筒、燭台 (俗稱五供)或者木香碟,擺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蓋上,將平時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譜「譜單」(世系表)請出打開掛在西牆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長房主枝沒有譜單,則按照譜書的記載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諱」寫在一張長紙條上張掛,俗稱「祖宗條子」或「譜條子」,也有的是擺放木牌位。擺掛好後開始上香擺供,全家大小依次磕頭行禮。所擺的供品一般是麵食和水果之類。許多人家專門為除夕祭祖蒸白面饅頭,每個上面點一個紅色的圓點,每兩個平面相合摞在一起為一組,一般是三至五級,各盛放在白色瓷盤當中。這些供品一直擺到正月初五,而且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譜單)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行禮後把「老祖宗」送走,即將譜單或牌位收歸原處。還有一些地區在除夕晚上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舉行一些祭奠儀式。比較有特點的是將其生前穿過的衣服疊好擺在炕上,然後晚輩們跪下磕頭,嘴裡還要說「xx(對長輩的稱呼)回家來過年吧」。另有在房山頭「落地式」煙筒根處燒紙祭奠,因民間傳說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靈常棲身之處。燒紙時嘴裡還要「叨咕」一些寄託思念和請求保佑的話語,而且相信祖先們一定會聽到,給家裡人帶來幸福和安康。

2、祭祖一般是什麼時候

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除、清、九、盂),是漢族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 國人有慎終追遠的傳統,過節總不會忘記祭拜祖先。 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漢族流傳至今的傳統風俗之一。一方面是源於「百善孝為先」和「慎終追遠」的傳統觀念,在辭舊迎新之際對祖宗先輩表示孝敬之意和表達懷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於人們深信祖先神靈可以保佑子孫後代,使子孫後代興旺發達。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每逢除夕總要舉行祭祀儀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過去,祭祖儀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舉行,身穿盛裝的同一姓氏宗族參加,儀式較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團年飯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龕面前擺起美酒佳餚,進行拜祭。
在東北的農耕地區,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動一般都是在歲末舉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臘月二十八至除夕這幾天。祭祀的形式依條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興旺、財力殷實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稱「家廟」,他們祭祖活動則集中在這里舉行。在祭祖的日子,當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員齊集家廟,事先已將應用的供器擦洗干凈、供品預備齊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畫像(俗稱影像)按輩份順序擺掛。隨後在族長主持下,所有人按輩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禮。
各家各戶的祭祖則雖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飯前進行。先是到自家的墳塋地祭祀,有的只是磕頭,有的還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稱為「給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順序當然是從墳地中輩份最高者開始。把炕桌擺在墳前,磕頭行禮,再倒一盅酒於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後,把飯菜埋進土裡,算是給祖宗們「送去」了,同時還要在墳前燒紙,算是孝敬祖先們過年期間的「零花錢」。
主要的祭祀則是在家中進行,時間多是在除夕晚飯前後,民間稱之為「接老祖宗回家過年」。因為傳說死者的魂靈不能在白天行動,所以要等天黑以後進行。先將香爐、香筒、燭台 (俗稱五供)或者木香碟,擺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蓋上,將平時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譜「譜單」(世系表)請出打開掛在西牆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長房主枝沒有譜單,則按照譜書的記載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諱」寫在一張長紙條上張掛,俗稱「祖宗條子」或「譜條子」,也有的是擺放木牌位。擺掛好後開始上香擺供,全家大小依次磕頭行禮。所擺的供品一般是麵食和水果之類。許多人家專門為除夕祭祖蒸白面饅頭,每個上面點一個紅色的圓點,每兩個平面相合摞在一起為一組,一般是三至五級,各盛放在白色瓷盤當中。這些供品一直擺到正月初五,而且從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兩次在祖先神位(譜單)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經行禮後把「老祖宗」送走,即將譜單或牌位收歸原處。還有一些地區在除夕晚上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舉行一些祭奠儀式。比較有特點的是將其生前穿過的衣服疊好擺在炕上,然後晚輩們跪下磕頭,嘴裡還要說「xx(對長輩的稱呼)回家來過年吧」。另有在房山頭「落地式」煙筒根處燒紙祭奠,因民間傳說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靈常棲身之處。燒紙時嘴裡還要「叨咕」一些寄託思念和請求保佑的話語,而且相信祖先們一定會聽到,給家裡人帶來幸福和安康。

清明祭祖
在清明掃墓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到先人的墳墓,會親自察看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 [9] 。
清明祭祖掃墓,是漢族敦親睦族、行孝報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國家與文明的歷史,靠個人與家庭的傳續來完成;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抽象而沒有人情味的;清明節的祭奠儀式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聖。「追遠」不僅有「民德歸厚」的教化意義,還會讓人們獲得面向未來的力量,確定個體與時代的歷史位置。在崇拜「新」與「未來」的今天,這是必不可少的儀式。人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斗乃是人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
中國人對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是表達情感的詩意之舉,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馮友蘭曾說,「行祭禮並不是因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於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禮的意義是詩的,不是宗教的」。誰都清楚,祭奠的酒饌「一滴何曾到九泉」,但人們卻相信親人、先祖能夠領受人們的情意與祭奠,這種莊重的儀式是一種情感的、詩意的、道德意義上的真實。「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面對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達濃濃的思念和真誠的敬意,是人們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動力。

中元祭祖
祭祖在中元節,也稱為「七月半」祭祖。那時盛夏已經過去,秋涼剛剛開始。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

重陽祭祖
重陽節是我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祈求神靈降福,並推行敬老活動,傳承孝道文化。重陽節之時,我國很多地方都有祭祖活動。不過,這些祭祖活動也會因地域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形式。 [10] 重陽祭祖廣東俗語稱為「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參加。重陽節的拜祭,是出於作物收成後,祭謝祖先恩德,並祈求祖先保佑,所以氣氛是輕松愉悅的,不會有「行人慾斷魂」般的哀傷。掃墓祭祖有很多規矩講究,先拜大眾祖公,然後依次拜分房祖公,最後才各家拜自家先人。全村族人,不管是否遷出分居,都一起共同拜祭太祖公。

3、春節祭祖風俗

春節祭祖有講究

祭祖也是要講究規矩的。首先,一般要用木棍或者石塊繞著祖墳畫一個圈,在圈內擺上各種各樣的祭品,焚燒紙錢。燒紙錢的時候要注意,一定要燒全燒透,不能有殘留。

然後,再把酒灑在地上祭奠一下,為祖宗敬獻鮮花或者紙花。有的地方,還要在祖墳前燃放鞭炮,渲染出一種熱鬧喜慶的氣氛,告訴祖宗要過年了,家裡的子孫後代都挺好的。

祭祖磕頭有規矩

以上事情做完後,就是磕頭了。磕頭可沒那麼簡單,是有規矩的。先說次數,分別有磕一個頭、三個頭、九個頭三種。一般來說,多是磕一個頭,這樣比較簡單,表達到對祖宗的真誠敬意就行了。

當然,中國有三叩九拜的說法,這是為了充分表達對先人或者尊貴之人的虔誠和敬意。所以,也有磕三個頭的,但真正磕九個頭的卻不多見,因為這有些過於繁瑣,也浪費時間。只要心誠,磕一個頭不算少,磕三個頭也不算多。

還有,不管祖墳內的先人是否是合墳,都不能單獨磕、單獨算,是要合在一起的。所以要注意的是,絕對不能磕二、四、五、六、七、八等個數的頭

再說磕頭的姿勢,因為祖宗是故去的人,所以有一套約定俗成的磕頭章法。可以在心中默念祖宗,但不要出聲。

每磕一個頭,要先雙手合掌、下拜,然後屈膝跪在地面上或鋪就的物件上,雙手撐地,頭向下面磕。額頭不一定要觸地,但要盡量下探,以示虔誠。磕完一個頭以後,身子要直立起來,再做一次雙手合掌,然後按照同樣的姿勢繼續磕頭,最後站起來以雙手合掌收尾。

千萬不能為了省事,在磕完第一個頭以後,呈雞啄食一樣跪在那裡連著磕,要按章法一個一個地來。磕完頭,祭拜祖先的儀式就算正式完成了。

4、四川南充春節習俗

四川:「羌年節」

羌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現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壩州境內的茂縣、汶川、理縣以及松潘部分地區。

羌年節於每年農歷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四川客家春節習俗

客家人的不斷遷徙,使他們對故土更為留戀。對家鄉山水、習俗的懷念使他們緊緊地團結起來,戰勝了一次又一次的艱難困苦,傳統習俗成為聯系客家人的堅強紐帶。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

客家人對農歷新年極為重視。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並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有條件的客家鄉鎮從正月到二月要耍燈舞,燈的種類有龍燈、獅燈、蚌燈等,這是客家人在原籍的彩燈習俗流傳至今。此外,還要舉行大型慶典活動--舞龍,有彩龍、火龍、水龍、脫節龍和和上川龍之分。其中,尤以上川龍最有特色。上川龍是清初江西劉氏移民帶到川西的,由劉氏族人年年扎龍,年年舞龍,用於拜年沖喜,祈求風調雨順。上川龍巨大雄偉,由三五十人操作舞動,龍頭重達三五十斤,耍龍技巧性強、路數多。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面以祈求合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游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臘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四川人過年愛觀「燈」 蜀中大地一片燈火盛景

這邊廂,以「異國風情」為主題的自貢燈會才發散出陣陣「洋味」;那邊廂,傳統的成都燈會第三十五次變幻著迷人的流光。

而在川中的簡陽、川北的江油、川南的宜賓等地,三台風格迥異的新春燈會也次第亮燈。羊年新春的蜀中大地,一片燈火盛景。

燈會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民間文化活動,每逢過年過節時很多地方都有掛燈籠、辦燈會的傳統。而對愛熱鬧、尚祥和的四川人來說,過年不可無「燈」,燈會成了川人過年不可少的「年貨」。因此之故,四川燈會歷史悠久,水平高,被譽為「天下第一燈」、「中國燈會之首」。尤其是成都燈會和自貢燈會,氣勢之磅礴、構思之奇巧、工藝之精湛、地方風情之濃郁,成了中國地方燈會之翹楚。

羊年新春前夕,已有近千年歷史的自貢燈會,「變臉」唱「洋戲」,以「異國風情」為主題,在蜀中最先亮起了花燈。燈會上,希臘、羅馬、埃及三大文明古國的經典故事片段和名勝,如特洛伊之戰、埃及金字塔、天鵝湖等,通過中國傳統彩燈藝術的形式,得到了精彩和形象的「闡釋」。燈會設置的羅賓漢、蜘蛛俠、史努比等三十個外國卡通人物、動物的搞笑項目,讓人們頻展笑顏。除了濃濃的「洋味」,自貢燈會還首次引入北方的冰燈,將北方冰燈和南方彩燈在同一時空進行組合,引來無數看新鮮的人們。

在省會成都,今年新春燈會已是第三十五屆。於正月初一晚上正式開燈,璀璨綻放,流光溢彩,照耀著蓉城不眠的新春夜晚。文化公園內,水面、山體、建築、樹木全都披上了漂亮的燈飾,觀燈者如鯽;園外,去年才修葺一新的琴台故徑,在夜晚演繹著司馬相如與卓文君「鳳求凰」的愛情佳話,一樣是燈火輝煌,人流如織。

羊年的成都燈會「羊」氣十足,在四十二組大中型燈組和六組牌坊彩燈中,表現羊年喜慶的燈組佔了很大比例。從西大門和東大門入園觀燈,觸目即是羊年新春的濃濃氣息。西大門「三陽開泰、丹鳳朝陽」,吉祥之氣迎面而至;東大門,三隻羊采半浮雕式立在燈會的大門上,造型裝飾優美,看燈會就像進入了羊年的「如意之門」。觀燈人三五成群,笑聲盈耳,紛紛在燈組前拍照留影。和往常一樣,好吃的成都人總忘不了在觀燈之餘,到小吃展上大快朵頤,什麼烤肉串呀、肥腸粉啦都是美味,食攤前圍滿了人。

「華燈入望眾星高」。在湖波盪漾、山色旖旎的簡陽三岔湖首次舉辦的「水上燈會」,槳聲伴燈別樣美。羊年正月初一,在連接了三岔湖的六個島嶼、三個半島,水陸面積達兩平方公里的水面上,燈會正式亮相。其觀燈路線長達六公里,視野之開闊為今年四川燈會之冠,另有兩百多艘各類旅遊船燈隨時待命。燈會上,目前國內獨立燈組最高的《空中玫瑰》(八十米)讓人仰首而視,嘆為觀止。

在詩仙李白故里的江油市太白公園,江油電力之光大型燈會正在上演。該燈會由一百五十多名自貢扎燈師設計製作,規模和數量創江油歷年燈會之最。在川南宜賓的蜀南竹海,這個全國唯一一處以竹林景觀為主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今年春節首次舉辦了大型燈會招徠遊客。蜀南竹海燈會突出竹海特色,幾乎所有的花燈都是用竹子製成,別具一格,其中「竹編東方龍」、「搖竹娘」等大型燈組更是一絕。萬頃竹海在燈火的映襯下,別有一番韻味。

5、什麼是中秋節祭祀祖先的風俗?

中秋節有祭祖的風俗。中秋節也叫祭月節、拜月節、團圓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是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的,於漢代普及,在唐朝定型,宋朝盛行。中秋節的主要習俗就是祭月、吃月餅、賞月、吃團圓飯等,祭祖也是比較常見的。現代人的生活節奏比較快,很多人的工作都比較忙碌,也有常年出門在外的,回鄉祭祖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情。因此,很多人都會趁著中秋、ㄓ這種節假日回鄉祭祖,以表對先人的思念之情。祭祖的時候要注意防火,避免引發山火,最好是不要帶火上山。

6、祭祖的規矩和儀式是什麼?

祭祖的規矩和儀式是上香,讀祝文,奉獻飯羹,奉茶,獻帛,獻酒,獻饌盒,獻胙肉,獻嘏辭,焚祝文,辭神叩拜等。在祭祀過程的重要環節,還幾次鳴鑼擊鼓或弦樂伴奏,為祭禮增添熱烈氣氛。祭祀先祖,是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中元節,是漢族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中國人祭祖是一種道德信仰,是表達情感的詩意之舉,是發自個體情感的感恩與緬懷。祭祖的意義是慎終追遠,更表現源遠流長,寄望於後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時,嚴肅,隆重,恭敬,誠摯,全發自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

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靈。供品主要有三牲飯菜,三茶五酒等。由家長主祭,燒三炷香,叩拜後,祈求豐收,最後燒紙,俗稱送錢糧。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習俗。

關於祭祖的其他簡介。

祭祖一般是在白天去的,具體時間是在5一7點,即卯時,具體時間可以根據當地的風俗。若要子孫後代興旺發達,一定要在上午12點之前完成祭拜活動。再就是有時間的時候,其實主要看自己的時間安排。

如果時間安排不上的話,無法上墳祭祀,在家裡燒香進行祭祀,也是可以表達後人對上輩人的思念之情。因為在古老的祭祀中,香成為聯系人與神的媒介,通過虔心焚香設拜,可以上達天聽,下及幽冥,感應道交。

7、祭祖要用什麼菜,燒什麼?風俗要求是什麼?

這要看當地風俗,祭食都煮熟了的,有的地方是整雞、整鴨,或沒切的豬肉(手掌大的方塊),當然也有選用逝者生前喜歡的食物。燒的可以在街上買現成的,品種很多,根據個人喜好定。其實,祭祖就是一種情思的懷念,只要真心誠意就可以了。

8、移遷儀隴的客家人有哪些姓氏家族和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儀隴客家人
————儀隴縣教育科學研究室退休教師:張朝松
尊敬的客家鄉親,大家好!
在全國人民恭迎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際,我受《儀隴[客家話]語言傳承社》《喜馬拉雅FM直播》負責人━━我們的樂興老鄉黃九洲先生之約,讓我在這個平台給大家談談我對「儀隴客家人」的認識和體會,我是既高興又害怕。高興的是承蒙我們黃老鄉的厚愛和看得起,把這么光榮而艱巨任務交給了我,害怕的是由於我才疏學淺,嘴笨舌結,加之長期在外工作,很少與鄉親們,特別是客家鄉親們更多的接觸和交流,對客家人的生活習俗了解不多,知之甚少,害怕完不成這個任務。所以,從接到任務起,我就急忙搜集整理資料、攥寫文稿,並連夜列印成文,但由於時間倉促,任務艱巨,准備不充分,不妥之處,敬請鄉親們批評,恭請黃九洲和專家們斧正!
儀隴概況
儀隴縣地處四川盆地北部低山與川中丘陵過渡地帶,以低山為主,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位於四川省第二大城市南充市東北部,是川陝革命老根據地,「元帥出儀隴,旌旗滿大千」。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元帥和為人民服務光輝典範、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張思德同志的故鄉。東鄰平昌、營山,南銜蓬安,西同閬中、南部接壤,北與巴中、閬中毗鄰。幅員面積1800平方公里。人口110多萬,轄60個鄉鎮。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地勢復雜。地貌以低山深丘為主,山體切割較深,海拔高底差距308——793米。土地肥沃,氣候適宜,雨量充沛,動植物資源豐富。
儀隴客家人的由來、姓氏、人口及其分布
明末清初,西進四川的張獻中、明軍殘余、地主武裝、清兵入川,數十年的戰亂,加上瘟疫、天災、虎災,使一個民殷物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四川,成為了千里無人,良田慌蕪的中江近千里,四顧無人煙的窮山慌野……。為發展生產,清政府下令從河北、江西、廣東、廣西等十多個省中向四川開展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史稱「湖廣填四川」。
儀隴客家人的絕大多數都是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而來到儀隴定居的,主要來自廣東韶關乳源、翁源、樂昌一帶,且相互之間均為親戚。他們勤勞、勇敢、堅毅、聰明、機智,儀隴客家先民披荊斬棘,排除險阻,「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他們歷盡艱辛,經近400年的艱苦奮斗和繁衍生息,目前,儀隴客家人構成了一支有著數十萬人丁的興旺發達的民系群體。
據統計,移遷儀隴的客家人主要有朱、饒、陳、張、許、潘、丁、呂、林、鄭、羅、楊、鄧、彭、梁、王、肖、莫、余、繆等20多個姓氏家族。其分布大都是以樂興鄉為中心的周邊鄉鎮,主要有:樂興、丁字橋、周河、馬鞍、石佛、楊橋、武棚、芭蕉、鳳儀、大豐、碧泉為主要定居點。其中樂興鄉被稱為「儀隴縣客家第一鄉」,客家人佔全鄉總人口的90%以上,客家語言、客家習俗保存較為完好。
發展到現在,廣泛分布於鐵山、柳埡、三河、龍橋、日興、雙慶、馬路、福臨、五福、復興、雙盤、銅鼓、化馬、三蛟、九龍、大寅、文昌、永樂、磨盤等29個鄉鎮,人口30多萬,占儀隴縣全縣總人口的30%左右,成為四川的客家大縣。
儀隴客家人早已融入發展儀隴、建設儀隴這個大集體。儀隴客家人人口眾多,涌現出了許多類拔萃的客家精英,有乾隆時期的饒解元,有名震一世、功蓋寰宇的三軍總司令朱德,有《為人民服務》的光輝典範張思德,有新一代的許爾傑,有「感動儀隴」的著名愛心慈善民營企業家鄭大清等。他們不僅是客家人的驕傲,更是儀隴人、南充人和全國人民的驕傲。
2003年9月,儀隴縣成立了客家聯誼會,重點開展以增進客家鄉情為主要內容的學術研究、聯誼、祭祖、尋根等文化活動。時任該縣工商聯主席梁量、縣電力供電公司經理林盟欣等,先後深入廣東梅州、乳源、樂昌一帶為儀隴客家人尋根問祖,尋求共識。
自此以後,民間不少姓氏族人亦紛紛前往廣東去追根溯源,如樂興張姓族人張朝松、張剛等人也先後深入廣東韶關、乳源、樂昌一帶為儀隴客家人尋根問祖,共謀發展。
儀隴客家人恪守「寧賣祖宗田、不丟祖宗言」的祖訓,使得歷經滄桑的客家話、婚喪嫁娶、崇文重學等禮儀風俗至今在儀隴山旮旯里流傳不衰。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他人立場。系作者授權儀隴客家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二〇一七年十月十六日於儀隴金城鎮
上傳者劉豪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