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老北京飲食風俗

老北京飲食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3 23:33:14

1、北京人喜食蔥蒜愛看皮黃,這些食物有何特別的故事?

北京人喜食蔥蒜,愛看皮黃,這些食物和皮黃確實有一些特別的故事,下面咱們就來講一講,在老北京的街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兩句話一口京腔,兩句皮黃,三餐佳餚,四季衣裳。

這在以前是判斷一個人是否是真北京人的重要標准。因此,可以看出京劇和菜餚在北京人心中的地位。北京人喜食蔥蒜愛看皮黃,其實也是有一個故事的。在1922年左右出版的一本風俗地質裡面就有講到老北京人喜愛吃蔥蒜,皮黃。當中有一段描述說是北方人比較遲鈍所以才喜愛吃蔥蒜。

北京人愛看皮黃是有悠久歷史的。聽京劇唱京劇是老北京人最喜歡的休閑方式之一。北京有很多梨園戲院的。特別有名氣的比如說北京長安大戲院,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梨園劇場,等等。這些都有悠久的歷史,從這些戲院可以看出,老北京人從古代就開始,喜歡這些京劇了。而京劇也是由多種戲曲流派融合而成,京劇的唱腔主要以二黃,西皮為主。所以說老北京人經常說看皮黃就是這樣由來的。

在清代左右,京劇就已經非常的火了。上到達官貴人,下到販夫走卒,都能隨便哼出個兩三句來。所以說,看皮黃也是老北京的一個傳承吧!至於說的北京人喜歡吃蔥蒜。這里給大家講一個比較搞笑的故事。1922年左右出版的,這本風俗地質里有這樣一段話。蓋北方人民感覺遲鈍無蔥蒜,咋舌之味覺不愉快。從這段話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是說北方人民,感覺天生上比較遲鈍,所以說比較喜歡吃蔥蒜這類的東西。吃了蔥蒜之類的東西,可以刺激人們的味蕾。從這段話里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對北方人有一些貶低的。不過北京人喜歡蔥蒜。也算是一種傳承,給傳承下來了。今天的故事就到此結束了!以上內容。屬於作者個人觀點。如果有其它觀點歡迎評論區評論。

2、北京的地方傳統風俗?

北京的民俗文化底蘊還是非常豐富的,說不全,拿兒歌舉個春節的例子吧: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二十三糖倌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鍋柔、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另外的很多民俗和北方地區都差不多,比如什麼迎客餃子送行面;什麼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破五吃餃子;臘月二十三,灶王爺升天,上天言好事,地下保平安(祭拜灶王爺);
像我國很多作為有身後文化底蘊和傳承的城市一樣,北京的民俗確實太多了。也確實很值得搜集整理並繼承發揚。
臘月初八,臘八粥「送信兒」 這個吃,吃的就是「臘八粥」。
每年臘月初八這天,老北京人家會熬一鍋「臘八粥」,原料主要有豆、米、紅棗、葡萄乾、桂圓等多種雜糧乾果,寓意「五穀豐登」。
熬得粘糊糊,香噴噴的「臘八粥」,在舊時是用來供奉神靈「灶王爺」的。過去食為天,灶王爺地位可了不得。
如今的「臘八粥」,老北京會自家熬上一鍋,鄰里之間相互贈嘗,然後一家人團聚,盡情享用,其樂融融。
喝了這給年「送信兒」的「臘八粥」,老北京這就步入了過年的日程。購吃食,買新衣,備年貨,規整屋子,迎接年三十兒的到來。
細心的同事還指出,這「送信兒」還有另一層意思:自臘八節這天起,「放賬的開始收賬,欠債的必須還錢」。如此,既給那些放賬的一個討債的理由,又給那些欠債的提個醒兒,別死賴著不還,難不成還要把這賬熬成隔年飯?出來混遲早要還,最好年前一把還清,也好一身輕松過新年。
臘八這天,老北京人也不會忘記用醋浸泡一些大蒜,以備在大年初一時吃餃子佐食,這蒜就俗稱「臘八蒜」。
日子一年年過,這熬「臘八粥」與腌「臘八蒜」的習俗,在如今的北京城還很盛行。
臘月二十三,「糖瓜兒粘」
臘月二十三,是老北京人過年帷幔的真正拉開,俗稱「小年」,日子追啊追,正經的「大年」不遠了。
這「小年」,在老北京民俗里有個「二十三糖瓜兒粘」的說法。所謂「糖瓜兒」,就是用麥芽糖做成的糖果。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老北京家家要祭灶,灶王爺給哄開心了,在玉皇大帝跟前 「口兒一甜」,便給這家人家帶去整年的庇佑,平安康泰;又一說,那糖瓜兒是拿來粘住灶王爺嘴的,以糖封口,見了玉帝乾脆一言不發,防他言多必失。
「二十三糖瓜兒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掃房日」就是大掃除,不過可不像我們學生時代掃掃地、擦擦窗那麼簡單。老北京除了徹底清掃屋裡屋外平日掃不到的那些死角灰網,還有換年畫,粉刷糊裱牆壁等工作要做。
「糊窗戶」的景象,現在在北京市區怕是很難再現了,所以策劃部的同事建議改成「擦玻璃」得了。老北京四合院兒都是木窗戶,過年前得糊上白凈的新窗紙,窗戶上還要貼上「福」字、窗花、剪紙,掛上「吉祥結」之類的象徵平安如意的手工藝品掛件。
遙想當年家家戶戶紅艷艷的景象,過年的熱鬧不難想像。而這天的最重要環節,就是給自家的各道門上貼上紅紙黑字(金字)的春聯。春聯一出,年的氛圍就頓時濃烈了。
「燉大肉」、「殺公雞」、「發面」、「蒸饅頭」,一天一項,是這工程浩大的過年倒計時中,香噴噴的環節。在那飲食清淡的年月里,肉香是一種妙不可言的誘惑。這種讓身心溫暖的追求,是我兒時活色生香的記憶,今天崇尚素食或者一切以減肥為本的年輕人,不知還能否體會。
按照老北京的規矩,這些豐盛的過年飯菜,必須提前做好。因為老北京有個忌諱,在歲月新舊交替之際,是不能動刀的,否則不吉利,會招災惹禍。
除了刀,連剪子針線也一概別動,免生口角,免長針眼。這么多禁忌,還不早早在年前就把食物准備停當。直到「破五」(過完大年初五)之後,才能動刀剁肉切菜。
大年三十兒,「熬」一宿
大年三十兒是過年的最高潮,所有的積聚和准備,彷彿都是為了這一天的「狂歡」。不過在含蓄沉穩的老北京這里,這「狂歡」因為京味兒的家常質朴,而備添實在。
在這一天,老北京必須將吃剩的葯渣拋到門外,並把自家正用的葯方燒掉,據說,如此可以「丟百病」。
此外,家裡要備酒宴,穿新衣,鄰居親朋相互探訪拜年,晚輩叩拜尊長,俗稱「辭歲」。尤其是新婚的夫婦必須在丈母娘家「辭歲」,不然就是不恭不孝。
大年初一,扭一扭
守歲直到天明,可還不能就寢。洗漱順溜,收拾干凈利索了,還得給長輩作揖拜年,磕頭送祝福去。
大年初一小孩子最喜歡的,這作揖磕頭,可以換來一個個壓歲錢紅包。我小時候,鄰居小朋友逢人便作揖,見人便磕頭,頗有經濟意識,就算把頭磕破了,那也是經濟頭腦。後來果然當上經濟學家。
新年從這一天開始,孩子們打開那新年的紅包,也打開紅紅火火的一年。
最具北京特色的中秋習俗
1.拜月 老北京家家都要設置拜月台,用於祭祀。而其中,重點擺的是團圓月餅,還要擺水果。當然,水果的擺放很有講究。桃和石榴要放在一起,過去老百姓認為,多子多孫才是多福多壽;栗子和柿子擺放在一起,名曰「利於商家的繁榮」,撒上一把桂圓,意在「貴在團圓」,遠方的遊子無法回家,擺上藕,意喻「藕斷絲連」。 2.玩月 玩月在老北京也很盛行。玩月有兩種,一種叫文玩,就是賞月,寫詩作畫猜燈謎;另一種叫武玩,就是到湖邊,看月光投在水中;住四合院,院里有缸,盛滿水,看著覺得不過癮,撿起小石子往水裡扔,波瀾四起。北京孩子還愛在胡同里追著月亮跑,那叫「追月」。 3.賞花 賞花文化在中秋節也很有特點,家家戶戶都愛把花堆在窗檯上,擺成「花山」。在崇文、宣武一帶還有花市,各種花朵增添了歡樂的氣氛。此外,老北京的燈市也同樣熱鬧。 4.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一種泥塑玩具。其形狀是人形而有兔嘴兔耳。典型的或者說正統的兔兒爺是一身武將打扮:身披金盔金甲、大紅戰袍,大的背插一把傘蓋,小的背插兩面護背旗,手上拿著刀,或左手托臼,右手持杵,或懷中抱杵,或手中什麼也不拿。 5.喝團圓酒、吃團圓餅 中秋節自然也離不開飲食文化,吃首先就是月餅,喝要喝桂花酒。老北京人往往習慣自己動手做月餅,有的加豆陷,有的加棗泥陷,月餅一般叫」團圓餅

3、老北京特色小吃的特點

你好!

北京小吃特點很獨特,與其它地區小吃最大的不同在於,除了來自民間以外,另有部分取自民間,後又被皇家選中,作為宮廷小吃,然後,又從宮廷散落到民間, 這個過程很獨特。

下面從幾個方面說說:

一、北京地方小吃有明顯的民族特性

北京有長達3000多年的都城歷史,長期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稱贊北京是13世紀「最富庶的都市」,「城內人戶繁多……皆有華屋巨室……百物輸入之眾,有如川流不息」。還說:「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能與比。」中國六大古都之一的北京,特別是元明清成為都城之後,各族人民紛紛聚集於此,他們帶來了自己民族的風味食品。特別是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滿族,人主中原後,他們將民族風味食品也帶人北京。元帝國是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發動對外侵略戰爭、「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忽必烈,出身游牧民族,長於騎射,作戰行動迅速,金戈鐵馬的軍旅中,不宜精烹細作。士兵將頭盔倒過來盛水置於火上,放人現宰的羊肉涮後簡單加佐料食用,十分快速方便,終於演變為風靡京城的涮羊肉。還帶來以乳酪為原料製作成的奶茶、以油麵奶皮為茶的麵茶。《燕京民間食貨資料》中記載,嘉慶癸酉年(1813),碩亭撰寫的竹枝詞有:「奶茶有鋪獨京華,乳酪如冰浸齒牙。名喚喀拉顏色黑,一文錢買一杯茶。」原註:「奶茶鋪所賣惟乳酪可食,其餘以奶為茶,曰奶茶,以油麵奶皮為茶,曰麵茶。熬茶曰喀拉茶,喀拉為蒙古語也。」還有一種用湯煮糙米為飯的茶叫孩兒茶,「其法始自蒙古,而士人仿為之」。明永樂年間,都城由南京遷到北京,祖籍在長江兩岸的御林軍退役後定居北京,還有隨著遷都進京的農民、商人,帶來了南方稻米種植技藝和製作年糕的烹調方法,北京也就有了以米為原料的小吃製品。後來為回族所借鑒,移植於清真回民小吃,成為特有清真食品。清兵入關,特別是定都北京之後,滿族小吃也隨之進京,典型品種如薩其馬,其製作要經切、碼兩工序,「切」滿語為薩其非,「碼」為碼拉木壁,因此取其頭兩個詞音薩其馬。有人說北京小吃是北京歷史畫冊中的一幅畫圖,色彩紛呈,如今北京流傳下來的小吃,正如北京作家肖復興所說:「大多是旗人之濫觴」,認為北京小吃主要起源清朝宮廷御膳。據考證,焦圈、豌豆黃、肉末燒餅、小窩頭等,確實是從清宮御膳房流入民間的。

說到北京小吃不能不提到清真回民小吃。據居住在北京牛街、對清真飲食文化頗有研究的馬靜女士稱,唐永徽二年(651),以第一個阿拉伯使者到唐都長安會見唐高宗為標記,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大批商人到中國做生意,經營珠寶葯材,還帶來飲食調料中的香料,如豆蔻、胡椒、茴香、肉桂等,促進飲食調味品的豐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烹飪以味為核心的內涵。北京的伊斯蘭信徒隨著元代成吉思汗大舉西征的結果,數十萬阿拉伯人、波斯人被迫東遷,在中國入戶,北京牛街就是其落戶地點之一。伊斯蘭清真食品也隨之傳到北京,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中收編了大量的回民食品,就是證明。回族同胞勤勞智慧,充滿創造力。在形成自己民族飲食文化的同時,善於吸收兄弟民族烹飪文化的精華,創造出有別於其它民族的清真飲食文化,小吃就是其中的瑰寶。清朝廷實行對回民的歧視政策,形成牛街回民貧窮和缺少文化的落後現象,為了糊口,也形成了回族「兩把刀、八根繩」的職業特點。但為了生計,手藝越來越精巧,經營也越來越精明,出現標新立異、爭奇斗艷的優特小吃品種。由於世代相傳,也出現了以品種名在前姓氏在後的北京小吃特有現象,如「羊頭馬」、「豆汁張」、「爆肚石」、「切糕楊」等。回民小吃極大地豐富了北京小吃,並形成了北京風味小吃以回民小吃為主的格局。當然北京小吃中也有其它民族小吃的精品。如漢族小吃中的炒肝、鹵煮小腸、豬油年糕等,也很有特色。還有些小吃品種與北京成為科舉會考地點有關,例如湯羊肉,是咸豐年間進京會考的一位紹興客,因不弟孝廉,就以家傳秘方泡製的湯羊肉,在前門外深溝南口外路北開設珍珠齋,供應湯羊肉。類似湯羊肉進京的漢族食品,還有王致和臭豆腐。這種北京特有現象是其它城市沒有的。改革開放以來,八方風味聚京華已成為趨勢。例如傣族的風情飲食,藏族的高原風味食品,西域新疆的烤全羊、烤羊肉串、手抓肉,朝鮮族古老的燒烤食品,都已出現在北京的街頭小巷,成為北京風味小吃的組成部分。北京小吃各族風味食品薈萃,與其說是烹飪本身的發展,需要社會交流的頻繁活動來促成,不如說出現在北京街頭的各民族風味食品,是各民族向心力的團結的表現,56個民族情系北京,是北京民族小吃發展的內在原因。

二、北京地方小吃有明顯的地方習俗文化性

北京歷史悠久,老北京人的生活也豐富多彩。老北京人的習俗風情文化,幾乎都能與小吃品種發生聯系,從而為北京小吃文化注入了濃厚的地方性色彩。中國從過年到守歲,各種傳統節日甚多,北京也不例外。過什麼節吃什麼食品,都有講究,並提到「禮」的高度來認識。如大年初一要吃「扁食」,就是水餃。立春要用熱水燙面加香油烙成雙合餅,吃時兩片平鋪,放入餅菜,捲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餅菜很有講究,要用碧綠的剛出尖的羊角蔥和甜面醬,加熟肉切成的絲捲入餅;或者吃「炒和菜」,用豆芽菜、乾粉絲或炒或拌,更有用菠菜和韭菜、金針菜、木耳等炒和的菜。碧綠的青菜,意欲留住大好春光,寓寄吉祥,故吃春餅稱「咬春」。正月吃年糕,以討得「年年高」的吉祥如意,明代劉若愚的《明宮史》中也說:「二月初二,各家採用黍面棗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攤為煎餅,名曰『薰蟲』。三月十八東岳廟進香之日,吃燒筍雞,吃涼糕,糯米面蒸,加糖、碎芝麻,即糍巴也。」明代史玄的《舊京遺事》中記載:「京朝官端午賜食粽,重陽賜食糕。」同治三年(1864),甲子伴花齋所刻《都門雜詠》載王嘉誠詠月餅和花糕詞曰:「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京城。」「中秋才過近重陽,又見花糕各處忙。面夾雙層多棗栗,當筵題句傲劉郎。」還有書記載說:「臘月初八前,捶紅棗破皮泡湯,至初八加粳米、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為『臘八粥』。」上述資料提供了北京什麼節日吃什麼小吃的情景,應了孔子在《論語•鄉黨篇》中有關飲食「不時不食」的論述。這種「不時不食」的習俗甚至在一天中也有表現,據張江載先生的《燕京民間食貨史料》中記載:「每晨各大街小巷所叫賣之杏仁茶、豆腐漿、茶湯、切糕、豆腐腦,下午所叫賣之豆渣兒糕、蒸雲豆、豆汁粥、老豆腐,夜間叫賣之硬面餑餑、茶雞子、炒豆腐之類,其製法新奇,亦惟此土所獨有耳。」其實「惟此土所獨有」的品種還有不少,例如涮羊肉鍋,也是此種。光緒十八年(1892),曾在北京居住過的浙江桐鄉人嚴辰緇寫的《憶京都詞》中,就將涮羊肉與南方進行對比:「憶京都冬窗不透風,圍爐聚飲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不似此間風滿屋,熱炭又嫌櫻火毒。」他在這里把親朋團聚在密封小屋內吃火鍋的情趣寫了出來。涮羊肉火鍋發展到現在,其原料品種已不限羊肉,也不限於只有冬天才吃了。火鍋也有很大改進,在涮的基礎上,增加了集涮烤於一體的噴泉火鍋,並風靡京城,說明烹飪炊具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向前發展,推動了小吃烹飪文化的進步。涮火鍋受青睞,也成為北京地方的一大特色。

北京居住的不同民族,在祭祀活動和婚喪嫁娶過程中,吃食習俗也不相同。如蒙族祭祖供品,要用牛油炒黃米,用樺木淺碗盛儲,叫「拉拉兒」;滿族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還要用黃米面和江米粉分別做成黃、白「頂針餑餑」;回族婚喪接待要吃用面炸出的油香,婚用油香是甜的,個兒要小一點,喪用油香個兒大,是加鹽油炸的。總之北京小吃以民情習俗應運而生,體現了它特有的地方性。

北京小吃的地方性還表現在食用形式上,如入秋以後,講補秋膘,要吃涮羊肉、炙子烤牛肉。老北京人吃烤牛肉在鐵炙子下架松柴,自烤自吃,吃時一隻腳立地,一隻腳蹬在長凳上,表現出特有的豪爽和剽悍。《都門雜詠》記載:「嚴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圍一遭。火炙最宜牛嗜嫩,雪天爭得醉燒刀。」(「燒刀」為酒名。)據金受申先生稱,大酒缸以前賣碗酒,用的是黑皮子馬蹄碗,頗有詩意古味。《故都食物百詠》中,把吃烤肉的情景寫得十分生動:「濃煙熏得涕潸潸,柴火光中照醉顏。盤滿生膻憑一炙,如斯嗜尚近夷蠻。」真可謂形容盡致,語無虛設了。

北京小吃的叫賣文化也與北京小吃文化一樣,富有北京地方性。做小吃買賣的人,為趕快把自己製作的小吃賣出去,不少品種都一邊製作一邊吆喝,韻腔很美。如深夜出售硬面餑餑的沿街叫賣,透過冬夜的寒風,送到居民院內。有人形容它的叫賣聲是:「餑餑沿街運巧腔,餘音嘹亮透燈窗,居然硬面傳清夜,驚破鴛鴦夢一雙。」北京街頭小巷,賣包子的小吃攤店甚多,他們一邊揭著籠蓋,一邊吆喝著:「剛出鍋——熱的吃——」透過熱氣騰騰的煙霧,把剛出鍋的信息傳入過路人的耳中,吸引顧客購買,也有人把此情景寫入詩中:「包兒種類最繁多,新屜聲聲現出鍋。葷素甜咸別回漢,嘗來幾個味如何?」北京小吃的叫賣聲運腔自如,韻調優美,勾起很多人兒時的回憶和對故土特有的思念,激發人們對北京的熱愛,但因時代的不同、銷售方式的改變,叫賣吆喝聲已成為稀有的歷史了。

三、北京小吃的獨到技藝性

北京小吃的民族性、地方性的特色還表現在製作小吃的技藝性,如北京小吃的芝麻燒餅是大眾化食品,香脆可口,多少年來深得群眾喜愛。它的製作要求很高,例如面與麻醬的比例要合適,麻醬多了發苦,少了不香;面坯擀制的厚度及根據不同季節酵面發到什麼程度都有講究。符合要求的燒餅外表整齊,色澤黃爽,口感香脆,切開後內中要有二十幾層,才算合格。因此無技藝和經驗是做不好的,燒餅製作技藝是長期積累經驗的過程,也是烹飪文化沉積的過程。再如北京的白水羊頭,選料十分講究,當年出售羊頭肉的「羊頭馬」,每天僅出售20個。他親自到屠宰場選出必須是白毛的羊頭,羊齡要求嚴格,在一歲半左右。回來後,里外洗滌,要把羊舌抻出來,用刷子刷過,根據老嫩程度下鍋。椒鹽配製要用丁香、花椒、大鹽等精製,炒黃後,碾成細末,裝入不易受潮跑味的用牛角製成的容器內。出售時,用一把大彎片刀削羊頭肉,每片肉都要帶皮。出售羊頭肉時,圍觀者甚眾,競看他用片刀片肉和操作的技藝。羊頭肉口味極佳,贏得百姓和文化名人的贊賞。《燕京小食品雜詠》中記載:「十月燕京冷朔風,羊頭上市味無窮。鹽花灑得如雪飛,薄薄切成與紙同。」這要求極高的技藝,據小吃行家,北京翔達飲食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陳連生(原南來順經理)講,此技藝目前已無人能繼承,是很可惜的。無獨有偶,北京漢民中的豬頭肉是經煮後熏烤而成的小吃,但在北京不稱豬頭肉,而稱熏魚。其切片技藝也十分高超,有詩為證:「豬頭不叫叫熏魚,巧手切來片如紙。夾得火燒堪大嚼,夕陽紅櫃走街衢。」因賣此小吃的製作人每天夕陽時,身負紅櫃,嘴喊熏魚,走街串巷,故有「夕陽紅櫃走街衢」之說。《故都食物百詠》中有一首寫餡餅的詩:「居處長安未足憂,平民食物盡堪求。至今煤市街前過,猶有當年餡餅周。」說的是製作餡餅出名的前門外煤市街上開設的同聚館,掌櫃周小亭,因餡餅出色,被人尊稱為「餡餅周」。原來「餡餅周」的餡餅的投料要求極嚴格,要用鮮牛肉的鮮嫩部分,和純蔥白切末,肉要用刀剁成茸,製作的面和得稀,抓在手裡往下溜。用這樣稀的面團包出直徑在2寸、高1寸許的圓形餡餅,上鐺煎出,呈金黃色。薄皮大餡的餡餅,皮不破,餡不漏,咬一口,汁鮮肉香,外皮焦酥,確實不可多得,故成為一絕,享譽北京。漢族中也有不少精品,清代楊靜亭在《都門雜詠》中,曾寫過致美齋的餛飩、福興居的雞面、小有餘芳的蟹肉燒麥,稱贊說:「包得餛飩味勝常,……咽後方知滋味長。」雞面是「面白如銀細若絲,煮來雞汁味偏滋」;寫燒麥是「玉盤擎出堆如雪,皮薄還應蟹透紅」。把這幾個品種的味形都寫得令人垂涎了。若無高超烹飪製作技藝是不可能的。這種製作技藝體現了中國烹飪的色、香、味、形、滋(質地)、養(養生)和以味為核心的特色。它不單是個人製作技藝的表現,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對飲食烹飪經驗的積累和總結。

北京小吃以它經濟實惠、方便快捷和雅俗共賞的特點,成了人們聯系感情的紐帶和橋梁,充分地反映了越是民族性的東西越有世界性這一真理。

謝謝!

4、老北京的飲食文化有哪些?

北京小吃種類各異 本人理解北京食品基本上分兩大類 第一就是像仿膳一類的官府菜-材料精細;做工講究;環境優美;價格不菲。 二是小吃 可以按民族分三大類--大教(漢民)小吃;回教(回民)小吃 宮廷小吃 按製作方法分--蒸、煮、煎、炸、烤、烙、爆、沖等 本人是第五輩兒北京人--深得家中傳統教育影響,很喜歡小吃 但是這個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為北京一部分小吃的材料多為動物內臟或者口味奇怪,故而外地人不一定能接受得了北京的小吃。
給你大概介紹一下什剎海-地安門一帶的名小吃(吃食)吧:
1.地安門十字樓口西南角秋栗香--千萬別在下班的點兒去那裡買乾果 排隊時間不下20分鍾 特色---各類炒乾果 糖炒栗子比較好吃(夏天不營業)
2.地安門路口往北100米路西新川涼面--這家店不算老字型大小 也不是北京小吃 但是這家店的總店在北京西城區的新街口路口,每天中午你會看到蔚為壯觀的景象---不到30平米的店裡全是人,座無虛席經常看到有人端著面在門口吃 特色---新川涼面;肉末擔擔面;面湯不要錢
3.後海銀錠橋旁烤肉季---北京老字型大小 其烤肉製作方法,是將切好的肉片用醬油、蝦油、香油、薑汁及醋等多種作料兌成鹵汁浸漬後,放在肉炙子上加蔥絲用果木炙烤。為使肉片香嫩可口,在炙烤是要不時灑上雞蛋液,熟後再撒上香菜段 特色---京式烤肉 "中華小吃"之榜首的芝麻燒餅
4.鼓樓東北角姚記炒肝---名不見經傳的小店經過多面的努力漸漸地被食客們承認 特色--炒肝;包子;鹵煮火燒;豆汁等(本人覺得都一般,外地人嘗嘗鮮還行,身為老北京人覺得普普通通)
5.西城區什剎海前海東沿17號爆肚張--爆肚是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鮮羊肚洗凈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 特色---就是爆肚 但是謹記喜歡吃這個東西可以,別吃太多,吃得多可以,吃完別喝涼的容易腸梗阻(有現實的例子)
其實那邊還有很多小吃啥的,但是根據個人口味不同喜歡的館子也不盡相同,這只是本人的一些些建議,敬請笑納能給分最好

5、老北京有什麼習俗??

1、羊肉臘八粥

按舊俗,一進臘月就開始忙碌著准備過春節了。正如老北京俗諺所雲:「小子,小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老北京的春節是由臘八拉開序幕的。

如今,在北京依舊保留著泡臘八蒜、熬臘八粥的習慣,也有人保留了到寺廟進香拜佛的習俗。但是,北京地區的臘八粥中,曾經的羊肉臘八粥則消逝了。

2、書春攤

過了臘八之後,各種民俗節目輪番上演,但有些民俗逐漸消逝,像「書春攤」在北京就永遠看不到了。據《燕京歲時記》記載:「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

貼掛春聯的習俗至今還保留著,但是今天的春聯大多是印刷品,很少有書寫的,昔日的「書春攤」的消失是很自然的。

春聯是我國獨有的楹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雖然有節令色彩,但是營造的「白雪映紅聯」氣氛,令年味大增。至於經營「書春攤」者並非全是什麼文人墨客,大多是破落文人乃至毛筆字寫好的中小學生。

3、天地桌

除夕天地桌,在《燕京歲時記》中有所記載:「每屆除夕,列長案於中庭,供以百分。百分者,乃諸天神聖之全圖也。百分之前,陳設蜜供一層,蘋果、乾果、饅頭、素菜、年糕各一層,謂之『全供』。

供上簽以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寶等,謂之『供佛花』。及接神時,將百分焚化,接遞燒香,至燈節而止,謂之『天地桌』。」這種年俗僅限於大戶人家,平民百姓涉及極少,它的消逝不會留下遺憾,作為歷史上的民俗現象,讓人們了解一下也是有意思的。

4、接神

所謂「接神」,在今天說起來也很有趣,在《京都風俗志》中有「除夕,夜靜更深,則爆竹之聲漸起,是即接神者。而昇平之世,於斯可見其概也」的記述。

看來,接神只是太平盛世、國泰民安的象徵,宗教的內容並不多,只是人們在新年來臨之際寄託美好願望的一種方式,因為「接神以後,即為新年」。

5、祭祖

所謂「祭祖」,形式很簡單,就是家人排輩分依次向逝去的祖宗影像或牌位燒香叩頭。在祭祀的供桌上要擺上供品,其中不可或缺的是蜜供。

《光緒順天府志》中就有記載:「蜜供,用面切細方條,長寸許,以蜜煎之,每歲暮祀神祭祖,用充供果。」老北京用來祭祖上供的蜜供,壘成寶塔形,上面還插「供花」,看起來十分莊重。

6、北京飲食文化特點?詳細點最好

一,大眾餐飲

大眾餐飲北京人以麵食為主,麵食的多樣化在北方城市中恐怕堪稱代表,諸如饅頭、窩頭、花捲、蒸餅、懶龍、絲糕、團子、糖三角、貼餅子以及面條、包子、餃子等等。

二,特色餐飲

北京的名小吃,現在還在活躍著的「爆肚馮」、「羊頭馬」、「年糕楊」、「餡餅周」、「乳酪魏」、「豆腐腦白」……幾乎全是回民創制的。除此之外,北京特色飲食中還有北京烤鴨、豆汁兒焦圈、鹵煮火燒、炒肝、灌腸,以及應時糕點、春餅、春卷等等。

三,多方匯聚

淮揚菜、粵菜、川菜、魯菜等菜系在北京的餐飲業齊聚一堂。

四,茶館特色

老北京的茶館遍及京城內外,各種茶館又有不同的形式與功用。老鄉京有許多書茶館,在這種茶館里,飲茶只是媒介,聽評書是主要內容。書茶館,直接把茶與文學相聯系,給人以歷史知識,又達到消閑、娛樂的目的,老少皆宜。

五,老字型大小眾多、

全聚德烤鴨店、烤肉季飯庄、鴻賓樓飯庄、東來順飯庄、白魁老號、便宜坊、都一處燒麥館、峨嵋酒家、護國寺小吃、厚德福酒樓等百年老字型大小。

7、北京的飲食文化是怎樣的?

在飲食文化方面,北京菜形成了「蔡萃百家、兼收並蓄、格調高雅、風格獨特、自成體系「的特點。

北京菜是由北京地方風味菜,以牛羊肉為主的清真菜,以明清皇家傳出的宮廷菜,及做工精細、善烹海味的譚家菜,還有其它省市的菜餚組成。

京菜由地方菜、清真菜、宮廷菜、官府菜等融合而成,口味濃厚清鱒,質感多樣,菜品繁多,四季分明,有完善、獨特的烹調技法,以爆、炒、熘、烤、涮、燜、蒸、氽、煮見長。形成京菜特色的主要原因是北京為全國首府,特化天寶,人傑地靈。全國各風味菜技師多匯於此,菜餚原料天南地北,山珍海味、時令蔬菜應有盡有。而以北京"填鴨"製成的烤鴨,更是馳名中外,還有以此為原料而製成的"全鴨席"更是名傳遐邇,名品如"火燎鴨心"、"燴鴨四寶"、"北京鴨卷",常單菜應席。

北京菜隨著社會的改革和發展,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烹飪技術的飛躍,京菜正以其古樸的文化,淳厚的風味,精淇湛的技藝,醇正的調味,絢麗多彩的特色為人們服務。

8、北京冬至吃哪些傳統食物

冬至是24節氣之一,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冬至習俗,在飲食上也有差異,那北京在冬至的時候吃什麼傳統食物呢?下面就來具體看看吧。
1 北京冬至吃什麼:餛飩 冬至這天,京師人家多食餛飩。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掃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2 北京冬至吃什麼:羊肉 北方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因為冬至過後天氣進入最冷的時期,在此時吃上一鍋燉羊肉,更有禦寒滋補的雙重功效。羊肉性溫,能抵禦風寒、補身體,對風寒氣喘、腎虧陽痿、氣血兩虧、腰膝酸軟、肢冷腹痛、面黃肌瘦等症狀有療效。冬季人體陽氣內藏,腎陽不足,容易出現手足冰冷,面目無華、體虛乏力等症狀,而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歷來被視為補陽佳品。冬季適當進食,可有效緩解上述症狀。
3 北京冬至吃什麼:餃子 對老北京人來說,過冬至,必不可少的吃食是餃子。對於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4 北京冬至吃什麼:狗肉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