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雲南山區葬禮風俗視頻

雲南山區葬禮風俗視頻

發布時間: 2022-10-23 23:32:18

1、納西族的喪葬習俗有哪些

納西族的葬禮風俗
一、納西族的喪葬風俗概況:
自古以來,納西族以不畏死而怕不行火葬之禮聞名於世。但改土歸流後,納西族在滿漢文化的強力沖擊下逐步改變了火葬的習俗而改實行土葬。隨著土葬的盛行,納西族的喪葬禮儀注入了諸多的滿漢習俗。但因納西族生活的地區多在高原壩區及大江大河的河谷地帶,不便利的交通,加之納西族固有的傳統文化觀念,造成了各地不同的習俗。麗江拉市壩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納西族的喪葬禮儀中既有明顯的滿漢喪葬禮儀痕跡,也保留了許多納西族古老的傳統。
(一)、臨終前的「盡孝禮」及「放含口」接氣的習俗:
納西族十分講究對老人的孝道,除了老人在健康時的關心照顧外,老人一旦到了花甲之年,就會為老人籌辦好去世時用的棺木。棺木上好的為柏樹木板,現在一般用松樹木板。先製成厚重的木板形狀,存在樓上通風遮蔭之處,等到用時再製作成棺材。也有的人家直接製作成棺材等候使用。民間普遍認為這樣做可以為老人祈求更多的壽辰。
當老人病重時,所有的子女都會回到老人身邊,一起照顧老人直至含笑九泉。老人離開人世時,親人要按照納西人的傳統習慣,進行「颯撒克」儀式,即為死者「接氣」活動。一般在老人即將離開人世時,親屬就會為其准備「含口」。納西族語叫:「颯撒」。如果死者是男性則用九根茶、大米九粒(解放前用五穀)、白銀少許,如果死者是女性則用七根茶、大米七粒、白銀少許。製作「含口」的材料配好後用紅紙包好,再用黑線扎口拴好後即做成「颯撒(含口)」。當老者壽終正寢,張嘴咽氣的瞬間將「颯撒」放到死者的舌頭下,即完成了「颯撒克」這個儀式。
「颯」(氣的意思)在納西族的傳統觀念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納西族東巴經中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由「氣」生成,它不僅是萬物之源,同樣是人的生命之源。楊傑宏先生在《溪村社會》中對學者們對「颯」(即納西族對「氣」這個概念)的研究,作了簡要的歸納:「『紹』是一種主觀存在的生命初始物質,它是納西族生命觀的一個基本命題,始終是納西族宗教的一個基本觀念。它有以下三個特點:
(1)它與『萬物有靈』的原始思維有聯系。
(2)作為特定靈魂及生命來源的標志,它意味著每一種有生命的物質都有一種特殊的同一性——靈魂不死。
(3)在不同的發展時空中,作為不同性質的生命體具有不同的靈魂特徵,同時也有共融性,傳承性,統一性。」
正是因為這些特點及納西族原始宗教中對「颯」的認識,使得納西人認為人死後,活人之「氣」就會慢慢散去,如果沒有親人幫其鎖住「人氣」,並在死時帶上通往祖居地各關口送給鬼的禮物,就會被鬼氣侵襲,沖散僅存的人氣成為孤魂野鬼。如果,老人死後長時間沒有舉行此儀式,或者說意外遇難者,都屬於沒有接到神「氣」,鎖住人「氣」而無力通往祖居地,也不會被祖先的靈魂所接受的而成為到處游盪的野鬼。凡遇到這種情況,死者的屍體不能從正門入內,而要把圍牆拆開一個口,從這個口子里擺運到家中。
對這類死者還要舉行「艾拿艾颯余」(既用雞來當替代死者來重新進行接氣活動)這種非正常死亡的接氣活動。舉行這種活動時,如果死者是男性則首先要准備一隻准備開鳴的小公雞,和與上述所說到的一份「含口」。准備好後,到死者的遇難地,一邊把雞掐死一邊喊著死者的名字,把含口放入雞嘴中。然後,一路喊著:「某某,某某,我們一起回家吧!」,按先前的運屍路線,邊招魂邊返回死者家裡。到家後,用白紙將死雞包好,放在死者的枕頭邊。入棺時,將此雞隨死者一同放進棺內。為什麼要用雞來當作死者的替代物,納西族東巴經中有關十二生肖來源的論述中說,當所有動物前去東神處要壽命時,因人晚到而只獲得三年的壽命,這樣人類無法完成生兒育女、起房蓋等大事,以至於傷心得大哭了起來。而雞則因為早到獲得了六十年的壽命,雞擔心這樣長的壽辰,會使自己的牙齒磨盡,而無法去吃食物,也傷心得大哭起來。後來,人與雞商議對換了壽辰,兩者皆大歡喜。納西族的傳統觀念中因此認為雞的靈魂能使人的靈魂獲得新生。
(二)、「停靈」、報喪及有關禮儀:
完成了接氣活動後,就進入「停靈」階段。在拉市海南吉余等村落,完成「颯撒克」儀式後,就會給死者穿壽衣。穿壽衣時,一般會讓死者端坐在一張長凳子上,由人扶著讓其象徵性的左手拿著長明燈,右手拿著刀子。准備好後,由東巴或家族中精通傳統習俗的老者念誦的開路祭詞。而在靠近海邊的海北一帶的納西族村落,則要另選吉時為死者穿壽衣。
如果家中老人去世,人們會把死者停在母房的堂屋位置。女性則略把靈柩停放在中軸的右邊;男性則放在堂屋的正中位置。如果死者屬於英年早逝,還有父母,則會停在側房。停好後用白紙蒙住死者面孔,象徵生者與死者已隔兩界,彼此語言已經無法溝通。再在死者的腹部放一個鐵犁。納西族的傳統觀念中犁有翻九層地的威力,用犁壓住屍體,妖魔就不敢前來侵襲,同時也有防止長期時間停屍時屍體腹部腫脹的功效。另外,民間也有藉此防止家貓從死屍體上跳過,引起靜電作用而驚嚇生者的說法。
停好屍後,先上一桌祭品,再點上三根香和長明燈。長明燈的燃料用食用香油。祭品由雞蛋、臘肉、香腸、臘排骨及一碗米飯五樣組成。米飯上插上一根筷子,與此筷子成十字再擺上一根筷子。正堂外走廊兩側外邊放上若干床草席,就成了簡易的靈堂。停屍後要守孝,孝男坐靈堂的左邊,孝女坐靈堂的右邊,一律以席地而坐。夜晚附近親戚會自帶簡易的被子到死者家通宵守靈,直至出靈。
停屍後當晚死者直系親屬召開家族會議,商議發放「孝布」的范圍、需要去報喪的人家、製作棺材、購買有關物品等事宜。第二天,按家族會議的安排一部分人去完成報喪,一部分去購買治喪所需的物品,一部分人則留在家中製作棺材。聞訊後,親友會前來探望,一般會帶來二三十個雞蛋和一瓶酒。死者家屬會臨時准備飯菜酬謝前來探望的親友。
(三)、入棺、守孝及送魂的習俗:
死後第三天舉行入棺儀式。死者的親友都要到場參加這個儀式。拉市壩各地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入棺的時辰及方法也各有一些細小的差別。按人們的習慣,通常把拉市壩分為海南和海北兩大片區。海南片區基本都在傍晚太陽剛到山崗上的時候舉行,而海北一帶一般都在晚上星辰出現的時候舉行。拉市海北入棺前先要把棺材擺放在堂屋前的走廊上,而海南則擺放在堂屋前的屋檐滴水處,喻意為又回到水落地的地方,即落葉歸根之意。擺好後,先要用青刺枝掃一下棺材,邊掃邊念:「生肖相沖的,都掃到外邊;所有仇敵,都掃到旁邊。」象徵著把一切與死者有仇的敵人之魂及鬼魂全部趕走。掃完後,把孝子從九個(如死者是女性則要七家的灶灰)鄰居家裡要來的灶灰,均勻地灑在棺材底部。灑好後,還要看灶灰的紋路,紋路顯現出像什麼動物的形狀,死者的親人會認為死者的靈魂變成了什麼動物。之後再鋪上一層草紙,草紙上墊上被子等物即可入棺。
入棺時,由村裡東巴主持有關送魂開路儀式。現在拉市壩已經沒有專門的東巴祭師,但鄉村裡還有一些老人能主持這些儀式。主持此儀式時,先要把死者扶到一把凳子上成坐姿,讓其象徵性地左手抓住刀子,右手拿著油燈。一邊做這些工作一邊吟誦:「左手拿白鐵、右手拿燈火。前面有障礙,請不要膽怯;前面有仇敵,請不要膽怯。左邊來侵犯,砍了放左邊;右邊來侵犯,砍了放右邊。行路遇黑暗,有燈來照明,一照就光亮……」。在吟誦的同時,捉一隻雞,讓孝子(如孝子年幼則可由其它直系親屬代替)把雞在裝有麗江黑龍潭水的土罐里悶死(此水納西語叫愛納吉)。撥些雞毛放在土罐里,然後用雞毛沾取「安納吉」(安納意為黑雞,吉意為水)水象徵的行洗屍禮,並吟:「取來龍潭水,龍潭水來洗一洗就美凈……」等祭詞。隨後用酥油來擦臉,並念誦:「酥油來擦,一擦就潤澤……」。完成後念開路詞:「上路不能去,上路是白鹿和馬鹿路。下路不能去,下路是野雞和雉雞路。要走中間那條道,從下往上走,走到阿撒高,先祖會來接。此地是馬累下馱子之地,此地是人累來歇腳之地,此地是不種也會綠之地,不犁也可種之地,野雞當晨雞之地,白鹿當耕牛之地,紅虎當坐騎之地,要往此處去。如果到此地,就是你的住處了。我的送詞就到這里了。」誦完後,眾人七手八腳將死者放入棺材。將死者放入棺木內後再用銅錢線,校對屍體的位置。過去死者入棺後,不許孝男孝女看死者遺容。而現在除了生肖相沖的孝男女外都可以看死者的遺容,有些親友還在道別的同時在棺材裡放上一些錢物,以當作死者的零用錢(當然這僅是一種生者的心理寄託了)。入棺之前,任何人不得發出哭泣聲。等到入棺蓋板後,主持人就會宣傳:「現在就可以開始哭了」,結果當然是一片哭聲。民間認為如親友的眼淚不小心滴到死者的面容上,死者的靈魂就會依戀親人不能正常到祖居地而成不了祖魂。
蓋上棺蓋後,先由孝男象徵性地用木錘邊喊死者的稱謂邊釘木梢(「木梢子」是用來聯結蓋子與棺身用的。納西族將其稱之為「斯巴九」即「木青蛙之意」,與納西族精蛙五行學說有關)。然後,眾人一齊把木梢固定好並將棺材停放在中堂。擺放棺材的架子,前面用高八仙桌,後面一般用高桌子。停好棺材後擺上一桌祭品,納西人叫「吉子好(直譯為住新房子的飯之意)」。此桌祭品要有雞、魚等物有十碗也有十二碗不等,由孝女提供。解放前還要擺金童玉女,及左右兩匹紙制的冥馬(納西語稱為「神死六馬」。神死,納西語意為白紙之意,神死六馬的全意為用紙做的冥馬)。此類物件用白紙及竹子編扎製成。解放前擺放這些物件,布置靈堂,張貼對聯,要別選吉日進行,民間稱之為「懸白」。現在各個程序界線已經模糊。經濟條件好的還要擺上豬及牛頭等供品。豬等貴重的祭品一般由親家來上供。村子裡一般都會有專門用來擺豬等大型祭品的木盤子。用豬祭時,先把豬的內臟去刮洗干凈後,做成跪式造型,嘴上再插上兩朵花來做飾物。
擺好棺材後,要發孝布。孝布由白布製成,一般分八尺孝布和一丈孝布。前者發給比死者輩份小的一般親屬。後者則發給死者二代以內的直系親屬。如死者已有重孫,則重孫輩一律要發紅孝,以取四世同堂大吉大利之意。如果該領到的人沒有領到孝布或者晚發,人們就會認為此種孝布是不吉利的孝布,納西語稱之為「孝慢」,即晚發的孝布之意。如果發生這樣的事,死者家屬及領到這種孝布的人之間沒有人及時溝通說明事情的原由,常會引起不小的糾紛,甚至於一輩子不相往來。凡領到布孝的人,要當場把孝布戴在頭上,並向死者的靈柩行跪禮。孝布發完後,親友可以各自回家。
(四)、守孝及「雞鳴哭祭」:
靈柩停在家裡期間,還要舉行「雞鳴哭祭」(納西語稱為「艾局巴達批」)。民間認為,人死後不能復生,生者無法與死者交流,但在出殯前每天夜裡,在凌晨雞鳴時分,生者可以通過「哭祭」的方式與死者的靈魂進行交流,於是就產生了這個儀式。納西人通常運用這樣的一種方式,寄託人們哀思。更為可貴的是,哭祭者運用傳統的納西族傳統的「哭祭調」,對死者生前的生平事跡進行回憶,使親友永遠不忘死者的豐功偉績和優良品德,從而也具有民族傳統道德教育的作用。「雞鳴哭祭」一般由婦女完成,有個別的人家也有由男子去哭祭的。「雞鳴哭祭」有約定俗成的開場白,開場白是這樣的:「夜深烏雲黑,雞已鳴叫了。我的某某啊!你的愛女(或愛兒媳)兒,給您打來洗臉水,給您送來了飯。盡管您已不能吃,您已不喝,但請您來享用。世上有傳聞,黑夜雞鳴時,能與您交心,能與您傾訴。如您能聽到,請來聽我說……」。說完這些開場白後,哭祭者就死者勞作一生,但苦盡甘來時卻過早的離開了親人,讓孝男女來不及盡孝心就離開了人世的角度,及死者的生平事跡進行哭祭。哭祭時,還要在天明前,煮一土罐由米、油、鹽煮成的祭品,納西語為「巴達好」。「雞鳴哭祭」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不容易的原因有三個:第一,難在哭祭者運用典故時,不能有半點差錯;第二,難在祭者要對死者的生平十分熟悉;第三,祭者的情感要真摯,要真哭但又不能以難過的心情來影響表達的流暢。有些哭祭者,因為心裡壓力大,加上極度悲傷,剛道了開場白就出了錯:「雞也叫起來了,狗也叫起來了」(「狗也叫起來了」此時是不能用的,如用也就變成了笑話了)。聽到這些的哭祭,有些愛開玩笑的就會在被窩大聲喊到:「錯了,錯了!」哭祭者一聽,心頭一驚,順口說:「錯了嗎?」馬上就起身逃之夭夭,成了別人笑柄。這種場面,使那些睡在床上想靜聽哭祭調子的親友,暫時忘了失去親人的痛,換來會心的一笑,悲劇也就變成了短暫的喜劇。
(五)、出殯、喪宴及有關禮儀:
在出殯的當天,親友們會帶上大米、玉米等穀物及錢等物品前來祭奠,在進死者的家門前,還要放上一串鞭炮。將祭品放在靈前後要行以跪拜禮。行跪拜禮後,將錢和穀物拿到掛禮處一一登記。納西人講究禮尚往來,登記禮物是為了便於主人家當別人有事時前去看望還禮。親友來上祭時,孝女要在靈前大放悲聲,並用傳統的哭調,感謝親友,告慰亡靈。大意是「某某人來看望您了,如您還能看見,請您幫我,把小輩們託付給他們。」講究的人家會安排一名主持,主持人拉長聲調念唱:「獻茶——,獻飯——,獻酒——」等祭詞,逐一完成親友的「上祭」活動。
死者家屬要備喪宴,以酬謝前來弔唁的親友。喪宴多則近百桌,少也有二三十桌不等。因各家的經濟收入不同,所做的菜餚也各不相同,但有幾道菜是必備的:第一道是「豆芽煮五花肉片」,這是喪宴的標志性菜餚;第二道菜是大肉,此道菜紅白事都用,只是白事時不能上色;第三道是魚,一般做成酸辣味;第四道是蛋,一般用雞蛋,經濟條件好的也用鴨蛋。開宴前的第一桌飯要祭獻給死者。完成祭獻後,方能開喪宴。喪宴的最後一桌飯稱之為「靈前飯」,死者的直系親人要在死者的靈柩前席地而坐就餐,以示親人與死者共進的最後一餐飯。靈前飯後,進入出殯的儀式。如果家裡去世的老年過九旬,甚至是百歲老人時,死者的家屬要准備比正常喪宴多幾倍的小碗。因為拉市人與其它地方納西族一樣,參加這樣高齡老者的喪宴,人們會把宴席上用的小碗悄悄「偷」走。民間的說法是這樣做能分享到老者的福氣,求得長壽安康。
出殯的這天,要跳兩次「熱熱舞」(屬於納西族傳統的「哦熱熱」的一個種類),分別在出殯前和出殯的路上唱跳。出殯前,主持人會請在場的所有在場的男子一起唱跳熱熱舞。跳「熱熱」時,由一人領唱眾人跟合。出殯之前的唱詞是(以男性為例):「喂——他已經逝去了——喂;逝世的是您的父親——喂;一定要到上方去——喂;送就要送到上方去——喂,送到上方去——喂;音達(納西族喪家的尊稱)這一家的主人,已經去世了——喂,您的父親已經去世了——因喂;請來這里吧——喂,一起都來送靈——喂!」[4]場面往往十分熱烈,當到達群情振奮的高潮時,主持會手起刀落,將擺放在靈前的碗砍碎,大喊一聲:「起!」,眾人一起用力把棺材抬起,正式出殯。抬靈柩往墳地的路上,還要在路上抬著靈柩唱跳「熱熱舞」。也是採用一人領唱眾人跟合的方式進行。唱詞是(以男性為例):「您父已逝去——喂,逝世是您父——喂;起塵土——喂,一腳起塵土——喂,兩步起塵土——喂,您父已逝世——喂;送到上方去——喂,三步送上去——喂,送到上方去——喂」。在送靈柩到墳地的全程中,棺木不能落地,要一直抬到挖好的墳坑前,方能停下來。在整個行程中,還是一人領唱眾人合的方式,邁著沉重穩健而富有熱熱舞節奏的腳步緩緩行到墳地。這對前來送葬的人們的身體素質要求是很高的,同時也在考驗著這個家族,甚至這個村子人們聚集力。當靈柩抬到墳附近時,沒有抬棺材的人則一律要在附近找一塊石頭,抬到墳坑旁邊,用於建墳墓。送靈路上,每遇到有橋的地方或者交叉路口都要放上一串鞭炮,以示驅逐來侵襲死者的野鬼。凡路過死者的兩代以內直系親屬家門時,親屬還要准備一桌糖果,納西語稱之為「打尖」,與漢語同意。「打尖」有兩個意思:一為祭奠挽留死者之意,二是酬謝抬靈柩的人們。靈柩出發後,直系「孝男孝孫」要在離家門口不遠的地方,跪成一線,讓靈柩從頭上經過,俗稱「搭橋」。孝子由兩人攙扶走在送靈隊伍的最前面,並抬一招魂幡,之後為抬花圈隊,接下來是抬靈柩的隊伍,靈柩之後跟親友隊伍。孝女們則在人們在家門口捆梆棺材,准備抬棺時提前到離家門口較遠的地方,准備「搭橋」。靈柩從她們頭頂經過後就地哭祭,直至有人前來苦苦勸說時為止。婦女們不上山,第二天「復山(喪)」時才能上山祭拜。「打尖」、「搭橋」、「招魂幡」這些習俗主要來源於滿漢的土葬習俗,也借鑒了佛教的文化成分。
(六)、入葬、復喪及其它禮儀:
墳坑在靈柩到達之前要挖好。挖墳坑的人要由死者家屬去請,被請到幫忙挖墳坑的人,一般不能拒絕。挖墳坑的人一般是與死者沒有親戚關系的,同村世居的村民。在要出殯的當天早上,他們要自己准備好挖坑所需的工具,按主人預先的要求到墳地挖坑。拉市壩的墳墓,准心都對著麗江的象山。在挖墳坑的時候。孝男還要把一撮土藏好,並把這撮土當作棺材入地後蓋上的第一撮土。放這撮土的方法是:孝男捲起上衣後背將此土放好後,背著這撮土按逆時針方向灑向棺材,一邊灑一邊喊對死者的稱呼,直至灑完為止。完成這個儀式後,眾人一起合力蓋上土,周圍砌上石頭,就做成了墳墓。有條件的可以立上墓碑,碑上刻上家譜及死者的姓氏。立墓碑對於死者親戚來說,又是一件大事,應另選吉時進行,並宴請親友。墓建成後,前往墳地的人們,逐一行以跪拜禮即回。其中值注意的是,從拉市壩的墓碑上的刻字看,最早的也只是在清代,這也說明納西族只有受到滿漢文化深刻影響之後才有了「建墳立碑」的習俗。
第二天,要舉行復山(復喪),並行之以清明上墳時的全部禮節。之後,死者家屬還要以七天為一個祭日,行以一七、二七、三七之禮。祭日直系親戚都會到死者家行以祭禮。祭禮分為接死者之神位進行供養和送死者之神位回祖地兩道程序。死者家人還酬備五桌酒席以謝前來祭拜的的親友。前來祭拜的親友會帶上一到兩瓶酒。酒一律要擺有死者的神位前。在送死者的神位時,孝女還要行以哭祭之禮,並分批焚燒死者的遺物。四七為大祭,死者家人要酬辦幾十桌宴席把死者的三代以內的親戚請來,一起祭奠。四七過後,基本上意味著親戚對死者的祭奠活動告一段落。直到三年齋期滿時,則白事變紅事,完成了對死者應盡的孝道。有些人家也在做七七四十九天祭、百日祭,但為數很少。過去拉市壩納西族一律行之以火葬,在各自家族的火葬場行以火葬後,認為已變成祖先神,也就沒有此類的祭禮活動。這主要是改土歸流後學習滿漢土葬習俗之後的產物。當滿漢都已在簡化這種習俗的時候,拉市壩卻依然還完整的保留了這種守孝習俗,並隨著經濟的發展有越演越烈的趨勢。
改土歸流後,拉市壩普遍實行了土葬,吸納了滿漢及佛教等眾多外來文化因素,但改造後的葬禮中,依然還保留著本民族的傳統習俗,使拉市壩納西族的葬禮成了各民族多元文化交容的民族文化盛典,成為了納西族壩區文化、山地文化和現化文明交容、沖突後產生時代產物,濃縮了納西族傳統文化在各個時期產生發展和演變史。
二、麗江地區納西族的喪葬風俗:
納西族自古以來通行火葬,這在元代李京《雲南志略》等史籍中即有記載。經過清代初年改土歸流之後,麗江城鎮、壩區逐漸改為棺木土葬,但麗江山區及中甸三壩、維西山區、寧藻永寧等弛,仍實行火葬之俗。
納西族每家都有一塊墳地,墳地是要講風水的,一個家族有一個公共的墓地,嚴格按照輩份和大小排行劃地安葬,夫妻是合葬的。
老人們在50來歲時就准備好了棺木。棺木納西話叫「han bao」,棺木是不用釘子的,這樣不吉利,全部用榫口和木活鞘組裝,用松香水灌接縫,外面用松香水或土漆(既天然漆)漆成黑色,如果超過八十歲才去世,頂端就可漆成紅色。
按照麗江納西的規居,老人病重不治之後,親朋好友以及街坊鄰居們都要來慰問守侯,子女和親戚連日晝夜守護在旁,就是為了「紹沙墾」,就是接氣的意思。要准備好少許碎銀(現在用銅錢)、米粒和茶葉,男病人用九數,女病人用七數,用一點青梅紙(紅紙)包好,放在病人床頭。
待病人將咽氣時,有一家族長者要手持「紹沙」,作好投放的准備。並由一個熟知家庭歷史的才者(農村有的是東巴經師)為其指路,告訴他回老家的路線,以及先逝的父母名字,或早逝的配偶和先亡的子女名字。說「他們早走了,他們會招呼您。」並告訴他面前有三條路,上面一條是神路不能去,下面一條是鬼路也不能去,中間一條是人類去的路,您要走那條路。一咽氣,要迅速把「紹沙」放入口中,並輕托一下下巴,按一下上眼皮,使口眼閉合。傳統習俗認為老人家病逝於家中,又得「接氣」(放「紹沙」),叫做「好好的去逝」,既壽終正寢。如果死在外面,又不得「接氣」是不好的。
老人去世後,要停屍於正屋,設一個靈堂,頭和身上蓋白布或毯子,頭邊放供桌,要點上香、油燈和八大碗供品。家人穿孝衣,近親戴孝布。人去逝後,要立即告遍親友,並明確告訴他們出殯請客日子(一般是第三天),要請人料理各種喪事。小時候就是在這里聽到了納西古樂,那是一種很悲涼的音樂。
入棺一般是第二天晚上,所有的親屬要在旁向死者最後告別,然後封棺孝子釘上活木鞘祝老人無牽無掛地去,此時,女親屬們哭聲大作。
第三天是開喪出殯,來吊喪的客人一般除了錢以外,還會送一藍(盤)米,花生米等。一一都在靈前點唱祭祀。孝子跪在靈的兩邊還禮。
開過追悼會後,炮竹響了,要出殯了。棺材抬至大門用繩子捆綁好用8個人抬走,孝子要背著飯、肉、由人帶著走在前面,棺材要從他們頭上抬過,以後每過一座橋孝子都要跪送。希望逝者能平安的過奈何橋。
到了墓地後放棺材於坑內後,孝子用衣角捧起土,象徵性先撒第一把土,然後眾人壘墳,墳頭上要撒一些五穀種子。
次日親屬又到墳地再去修整一下,稱為「復喪」,一七、二七、三七、四七都要祭,四七是女兒主持。還有百日、三年齋都有祭。此後正式列入祖先里去了,只是過年過節才祭了。
三、納西族的禁忌:
納西族性格熱情開放。有著知書識禮、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 在公共場所忌高聲喧嘩、說粗話,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
◎ 不能登踏三腳架,不可蹺二郎腿;
◎ 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樓」,不能詢問「阿夏」的情況,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
◎ 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
◎ 有的地方 還忌在家裡唱山歌,吹口哨;
◎ 吃飯時忌敲碗筷、翻菜、連續夾菜;
◎ 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獵殺入家宅的小動物;
◎ 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

2、我國各地的喪葬習俗

1、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2、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3、入殮儀式: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4、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5、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3、苗族的喪葬禮儀有哪些

1、報喪  

苗族死人實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樹棺木鹼屍,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氣時要燒「落氣錢」,同時要放三炮火,俗叫「啟程炮」。用桃樹葉或水菖蒲燒水洗澡,穿壽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2、守靈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舉哀,戴孝帕,大門貼上「當大事」字樣,晚上請道士「打繞棺」、念經,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3、擇日  

有的要擇「吉日」,看哪無忌諱才扶柩入土。靈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個年紀大的人,身纏二、三丈白布提著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孫也要頭戴孝帕,手執香紙,撇紙錢,抬喪不走彎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踐踏莊稼也不計較。  

4、下葬  

到墳地棺木入穴後,由孝子親手持鋤連挖三鋤,連呼死者三聲,然後眾人才動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門外放有一碗水泡飯,每人千拈兒粒,放在嘴邊吹散,才能進屋。對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論老幼,不能停屍屋內,多數不擇日子,隨死隨埋,喪事草率。  

(3)雲南山區葬禮風俗視頻擴展資料

苗族葬禮接客禮儀:

正戛那天,眾親友陸續前來。特別是娘舅 ( 或姑媽 ) 前來祭奠時,孝家要在路口邊鋪上一個竹墊,上呈三角形,放上三個草團,草團中間放上三個熄滅的柴火,旁邊擺三杯酒,還有一副竹卦,並請一能說會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媽 ) 家也請人領隊代言。

當客人一行來到竹墊邊,管事先斟酒給每個客人喝,然後主客家請來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問竹卦是否准備好。管事也用同樣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著朝後奠三杯酒給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後,向三個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進靈堂。

孝家跪在堂前迎接並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則預先安排了一戶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牽有牛或豬、羊來祭奠,則自己找管事並要一一講清楚方可收下,參加祭奠儀式也要請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親生女兒、女婿的哭訴,也要得到同意。

4、雲南漢族殯葬文化習俗

」但自古以來,衡量「孝」的普遍標准,主要是看其對父母「生養死葬」的態度。因此,磨子卡村喪葬儀禮一開始,其孝親的特色就十分顯著。展現了雲東北豐富的喪葬民俗特色。
村民正在下為逝世者做道場法事

親人為逝世者敬酒送行

逝世者的親人正在給紙人喂飯菜希望這些「傭人」在鬼神世界更好地為逝去的長輩服務

活著的親人正在將大把的「紙錢」放進紙房大院內,讓逝世者在鬼神世界裡有錢用

哭親人離去世

起棺出殯
出殯交響曲
幫忙抬送出殯的村民正在飲酒壯膽

逝世者出殯,小輩跪地過「三關」(抬著的棺木從跪送的小輩頭上通過)

逝世者出殯,小輩跪地過「三關」(抬著的棺木從跪送的小輩頭上通過)
村民正在將逝世者的棺木抬上山安葬

」但自古以來,衡量「孝」的普遍標准,主要是看其對父母「生養死葬」的態度。因此,磨子卡村喪葬儀禮一開始,其孝親的特色就十分顯著。展現了雲東北豐富的喪葬民俗特色。
村民正在「冥府大錢」下為逝世者做道場法事

村民正在下為逝世者做道場法事

親人為逝世者敬酒送行

喪葬大宴
逝世者的親人正在給紙人喂飯菜希望這些「傭人」在鬼神世界更好地為逝去的長輩服務

活著的親人正在將大把的「紙錢」放進紙房大院內,讓逝世者在鬼神世界裡有錢用
哭親人離去世
起棺出殯

出殯交響曲

幫忙抬送出殯的村民正在飲酒壯膽
逝世者出殯,小輩跪地過「三關」(抬著的棺木從跪送的小輩頭上通過)

逝世者出殯,小輩跪地過「三關」(抬著的棺木從跪送的小輩頭上通過)
村民正在將逝世者的棺木抬上山安葬

5、彝族的喪葬有什麼習俗?

葬俗彝族由於支分繁多,分布甚廣,所處地理環境各異。因此,喪葬習俗乃至儀禮在各地彝區,各個支系都不盡相同。從喪葬形式到喪禮程序都明顯地表現出地方差異和支系特色。僅以喪葬形式看,彝族歷史上曾有火葬,約在明代中葉後滇、黔、桂彝族改為棺木土葬。此外,彝族還有過樹葬、陶器葬、岩葬、水葬、天葬等。1.火葬。以火焚屍的喪葬方式。在彝區傳襲已久,嘉靖《貴州通志》載是當地彝人「焚於野,擲散其骸骨」;《越雟廳志·夷俗志》亦載:「喪葬不用棺槨,以火焚化,用土石掩蓋也。」《西昌縣志·夷族志》也有記載,彝族火化屍體以後,「收骨殖於瓮,命忠實年老娃子數人,負瓮荷鋤入深山崖洞密埋之,不令人知,防冤家盜掘也。」現雲南省的彝區火葬時,屍須蜷曲,男仰卧,女側卧,架起柴樓放火燒之。而後掘坑將余灰用壇裝起並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有的在壘墳後,堆子周圍砌一轉石頭。宣威縣有的彝人家的祖墳場就是火葬墓群。也有的在火化之後,將骨燼放入罐中送到岩洞里。這兩種葬法皆屬復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後再土葬,或火葬後再岩葬。傳統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襲得較為完整的和原始的是大小涼山。2.土葬。滇、黔、桂彝族明清以後逐漸以棺木土葬代替了傳統的火葬,土葬習俗與當地漢族類似。雲南撒尼彝族人死後一般停放兩天,由巫師頌經送魂,村裡人及女方親屬來「耍獅子」、「鬧猴子」、「跑鑼鼓」等。出殯當天,全村男女要去送葬,男人在棺前,女人在棺後,列隊送往墓地,每人自帶酒菜,喪家准備飯食。女的死後必須請娘家親屬來送終,出殯時母舅要交酒還人,表示斷絕以往的婚姻關系,如沒有娘家的人來送葬是不能出殯的。阿細 彝族人死後需停屍三天才出殯,全村人自備口糧,齊集在公房裡吃喝三天,表示祭祀。3.水葬、天葬、岩葬。為古代涼山彝族的特殊葬式。水葬,即將屍體投入河中沖走。天葬,即將屍體背到附近山頭,任飛禽走獸撕食。岩葬,即將屍體從懸岩上拋下。這些特殊葬法都是經畢摩根據死者的屬肖、命宮、死日查經掐算後決定執行的,現已廢止。4.陶器葬。又稱為「直葬」、「沖天葬」。即是在人死後,用六尺高的壇罐,將死者放入站直,埋在土裡,壘成墳堆。雲南路南撒尼支系的彝族歷史上曾實行過這種葬法。當地人認為是祖先傳下來的,人是站著走的,也要站著死,頭頂青天,腳踏大地,活著如此,死了也如此。5.樹葬。樹葬是彝族古老的一種葬俗。雲南彝區流傳著一則關於「樹葬」的傳說:「在漢代,諸葛亮在世的那個年代,彝族先祖孟獲大將軍的妾死了。孟獲讓屬下用帛緞裹屍,葬之在青松樹丫上。人們圍在樹下唱歌、跳舞,悼念這位美麗的妾」。

6、56個民族葬禮習俗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7、佤族都有何特殊的喪葬習俗?

佤族,中國、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佤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語支,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

佤族主要居住在中國雲南省西南部的滄源、西盟、孟連、耿馬、瀾滄、雙江、鎮康、永德等縣和緬甸的佤邦、撣邦等地,中國境內還有一部分佤族散居在保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昆明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

佤族的喪葬習俗主要以土葬為主,間有火葬、野葬等遺俗。

佤族把人死分為「永孟姆」(善終)和「永早敖」(凶死)兩類。

凡是正常死亡的,如老死病死的,並在家中死的為「永孟姆」,凡是意外死亡的,如刀、槍、水、火、自殺、難產以及死於外地者為「永早敖」。丈夫在妻子妊娠期病死的,也視為「永早敖」。

佤族對兩類死亡的喪俗有明顯區別,「永早敖」者不能和「永孟姆」者在一塊墓地,也不能實行同等規模與形式的葬禮。

阿佤山每個村寨都有兩塊墓地,一塊為葬「永孟姆」者的墓地,一塊為葬「永早敖」者的墓地,兩塊墓地在寨子西邊一公里左右,「永孟姆」者的墓地在上,「永早敖」者的墓地在下,相隔一定距離。

佤族的喪葬習俗中,墓穴的選擇有時用雞蛋占選,雞蛋拋起到人的頭頂,讓雞蛋落下,若雞蛋破碎,則表示死者願意埋在那個地方,若不破碎,則需另選,以雞蛋破碎為止。佤

族墓地真正體現了公有的性質,死者無論選擇墓地的哪一地點,都無「佔有權」,如再有死者葬在同一地點,仍有選擇的自由。

佤族村寨墓地的簡朴性也許是世界民族中的典型。

而且,佤族的傳統葬俗既不立碑、不起墳,也不舉行掃墓祭拜活動。

8、雲南網紅母親葬禮也要直播,網路直播為何「獵奇」不止?

網路直播就是要吸引人眼球,出新,獵奇的東西,才能賺足人氣和打賞。現在有些人已經為了追求那些所謂的虛榮心和人氣,賺錢,而忘記了自尊和底線。

諸如這樣的「獵奇」事件已經有多起了,就是一句話:有市場,有需求,有心理變態的人,就有人願意迎合作出一些出格的行為,真的讓人發指。

網路不是法外之地,應該需要有制約的規定,不是什麼人,什麼事都可以拿來直播,對於那些違法亂紀的直播行為應該給予處罰,該封閉的封閉,該報警的就報警。

我國的大多數網友還是能自我約束的,也是想見到那些高品質的直播節目的。

9、看過雲南阿怒一個小喇嘛葬禮的人進來告知詳細內容。求解釋。

怒江,雲南一個邊遠山區,在怒江的兩岸生活著怒族,傈僳族,獨龍族的人們,他們淳樸善良,他們沒有很多的慾望,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過著簡單的日子。在大山深處,遛索是他們主要的交通工具。 農布,一個生活在怒江地區普通人家的怒族的孩子,14歲時,北父母送往附近的普化寺學習喇嘛教藏經文。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幾年的時間里,小農布就成為了普化寺最優秀的喇嘛。每逢藏歷年或者喜慶的節日,都會請小農布主持法師或慶典。在當地,農布成了很受大家尊重的人 。 在片子的上集,看到的是農布的努力,農布的善良,農布靦腆的笑容。所有人都以為會有一個完美的結局,小農布會更加努力,有朝一日會成為德高望重德主持。可是他卻死了,在一個月色陰晦德夜裡..... 小農布得了感冒,他不想讓父母擔心,沒有告訴他們,也沒有去看醫生,因為沒有錢。他就躺在寺院里,後來他得朋友把他背回了家,在當天夜裡,他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不要以為這是在講故事,不要以為這是誰的安排,農布真的就這么去了,媽媽為他精心煮的一碗小米稀飯還沒喝完。。。。 在農布床頭木板上刻著一首詩,不知是他何時寫下的:思你的心兒醉了,唱你的歌兒笑了,等你的天兒亮了,可是,你卻不知道.... 我看到了村裡人的傷心,看到了吳阿姨的痛哭流涕,看到了農布父母的悲痛欲絕。。。 看著躺在床上農布平靜的臉龐,所有人都以為他睡著了,都想著他還會在某個瞬間忽然間站起來,露出他靦腆的笑容。。。。 可是農布真的就這么去了....... 在農布的第一次葬禮上,無論是信仰喇嘛教,還是天主教,基督教,都來了,帶著自家醉好的東西,一頭小豬,一隻小雞,半袋小米,他們來為農布送行,他們做最好的飯菜給農布「吃」 。他的舅舅對著躺在床上的農布說了好多好多話,他的喇嘛師傅開據經幡,為他指引通往「南木拉」(極樂世界)的路,大家都為他祈禱,說著好多好多我們聽不懂的話。。。 可是,我知道他們一定是希望他能到天堂,能開心,法事持續了三天的時間。 一個月之後,農布的第二次葬禮----「篤布」開始進行,又是三天,依然是庄嚴而隆重。。。 在過去的一個月的時間里,村子裡都是一片沉重,如今終於看到村裡人臉上少許的笑容,大家說:農布到天堂了,農布很開心,農布會保佑他的父母,農布會在天堂里為村裡人祈福。 農布的媽媽說:「死了的人死了,活著的還要活下去。」 。。。。。 片子結束了,你會以為我是在講故事嗎?不,這是被我們遺落在另一個世界的真實! 我看到了,看到什麼了? 我看到農布的善良,也看到村裡人的淳樸。。。 我看到面對無情的命運,大山裡人們無力的脆弱。。。。 我看到怒江人對生命的重視,對靈魂的敬畏。。。 我看到吳阿姨的酸甜苦辣。。。 我看到愛。。。 我看到大愛。。。 我看到真愛。。。 我看到。。。。 我看到。。。。。。

10、苗族葬禮都有那些程序你知道嗎?

報喪

苗族死人實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樹棺木鹼屍,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氣時要燒「落氣錢」,同時要放三炮火,俗叫「啟程炮」。用桃樹葉或水菖蒲燒水洗澡,穿壽衣上柳床,然度入棺。

守靈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舉哀,戴孝帕,大門貼上「當大事」字樣,晚上請道士「打繞棺」、念經,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擇日

有的要擇「吉日」,看哪無忌諱才扶柩入土。靈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個年紀大的人,身纏 二、三丈白布提著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孫也要頭戴孝帕,手執香紙,撇紙錢,抬喪不走彎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踐踏莊稼也不計較。

下葬

到墳地棺木入穴後,由孝子親手持鋤連挖三鋤,連呼死者三聲,然後眾人才動手埋葬。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門外放有一碗水泡飯,每人千拈兒粒,放在嘴邊吹散,才能進屋。對非正常死亡的人,不論老幼,不能停屍屋內,多數不擇日子,隨死隨埋,喪事草率。

苗族葬禮上的打戛儀式

納雍苗族凡有老人壽終過世都必定要以牛、羊、豬、雞交牲祭祀。這種習俗源於古代傳說和歷史遺俗。據任防《述異記》卷上載,苗族先民著名的部落首領蚩尤被古代民間描述成牛的模樣,「俗雲 ( 蚩尤 ) 人身牛蹄……秦漢間說:蚩尤耳鬢如劍戟,頭上有角。」這證明牛和苗族先民有特殊關系。《路史·後記四·蚩尤傳》又說,蚩尤死後,「祭蚩尤不用牛頭」,證明歷史上都有以牛祭祀的習俗。普遍的說法是,一是古禮古俗,代代遺傳;二是人在生之時,以牛耕作,飼養有家禽家畜,過世之後是到另一世界 ( 陰間 ) ,要備齊他在「陰間」需要的物品,才好一起去。打戛,即打牛 ( 殺牛祭祀 ) ,是苗族喪葬習俗中最濃烈、隆重的儀式。

籌辦喪事組建喪葬管事班子

首先由死者的家屬、家族長輩和寨老商議「做戛」的具體事項,確定管事班子成員,設總管事 1 人,副管事 1 ~ 2 人,服務人員若幹人,分內管事和外管事兩組。內管事主要負責喪事期間財物的備辦、錢糧的收支、伙食的安排等;外管事主要負責外客的通知、接待、用餐吃飯的部署、餐具的籌措、歸還等,還通知親友奔喪。

凡死者的親戚,尤其作為主客的娘舅或姑媽 ( 即男死,姑媽是主客;女死,娘舅是主客 ) 和女婿。通知「主客」有一套特定的禮規,如姑媽過世,去舅家報喪的人要帶上一壺 (1 斤 ) 酒。快到家時,要在路旁插上一根樹枝 ( 象徵死者亡靈 ) 並交待在此等候。到舅家門口,經舅家以醋壇 ( 以燒紅的炭置於水中 ) 凈身後方能入屋。此時請舅坐好,去者以跪拜禮把酒遞上後說:「××家××老人已去世,叫我來報信,請於×日前往奔喪。」聽完報喪後,舅家要殺一隻雞接待。雞肉熟後,舀好飯、肉,請報喪者先入席。來者就到門外的一張小凳子上擺上飯、肉,並找來一個棒槌 ( 捶草棒 ) 立於小凳邊,象徵死者亡靈。然後口念供詞,先供奉舅家去世的祖輩,再供奉死者亡靈。供畢即回屋內共餐。後返回孝家,並將原插路旁的樹枝拔掉,表示死者亡靈已隨返其家。

備辦做戛必須的法器

棺木靈柩停於堂屋後,用一把弩掛在堂屋左邊或右邊壁頭上 ( 男左女右 ) ,砍數根 ( 男八女六 ) 長約 3 尺、大指頭般粗的茨竹 ( 有的用竹子 ) 放在大門背後 ( 男左女右 ) ,另砍一根薛刀把粗長約 4 尺左右的木棒,在頂部套上一把尖刀後,放在棺木後邊 ( 這些弓弩、刀棍是給死者護身防獸的象徵物,要在抬喪出門至戛房前,全部由孝家或親朋年輕人拿著轉戛直到出喪至戛房途中才將竹棍丟掉,刀弩則帶入戛房。要扎紙馬一匹、紙傘一把。要用一隻開卦雞,一隻蓋缽雞。開卦雞作製作卦等法器用,蓋缽雞作整個喪葬時期供奉之用。

法器的製作程序是:預先砍來一根茨竹或竹子,斷做三半節,根部一節長約 2 尺,作製做指路法器;中間一節約長 2 寸,作製做供奉法器——卦;巔上一節約長 3 尺,作隨靈柩法器,插於墳上。首先是制卦,把做卦的茨竹破為兩片,一端削成尖面斜口,祭師手拿一隻小雌雞捏死 ( 口念祭語 ) 並斟酒奠於地下後,卦即做成。其次是指路法器的製作,把茨竹從中間劃破 ( 半節 ) 成兩半,在破開處卡上一隻火麻絲和一個骨頭,祭師右手握竹根未破的一節,左手把一隻公雞捏 ( 頸 ) 死,口念專用指路詞,隨後把竹子從雞的屁股 ( 肛門 ) 穿入,直達雞嘴穿出即可。三是隨靈法器,仍然把竹子從中間劃成兩片,留一半不劃,用數綹火麻絲 ( 男九女七 ) 剪成 3 寸長許,卡在劃破處後放在棺木邊,待安葬完後,插在墳頭上。還有作供奉用的蓋缽雞和飯的製作。由祭師用手捏死一隻公雞,除毛去肚後,把整雞和雞肝煮熟,放於木缽里,還要做一鍋手捏九把米做的飯放於缽底,雞和飯都擺放在靈柩邊的桌子上,由祭師每次供奉亡靈之用。

請鼓和接鼓

做戛非吊大鼓不成。大鼓,有轉寨鼓和守家鼓兩種。轉寨鼓。就是誰家辦喪事鼓就存放他家,別戶遇喪才去接鼓;守家鼓則由一戶專門存放,誰家辦喪事用過後都要送回原處。請鼓接鼓都有一套固有的儀式。誰家辦喪,就派去 3 人 ( 有 1 人吹蘆笙 ) 提 1 斤酒到存鼓人家,對主人說明來意,主人把酒奠鼓並交待一番,才放下掛著的鼓交請鼓人 ( 鼓絕對不能著地 ) ,請鼓人把衣服蓋在鼓上後才背鼓上路。一路上,鼓聲、笙聲相隨不斷,背入孝家,吊掛在堂屋中柱上。

吊鼓、正戛

大鼓吊掛好後,進入正戛儀式,開始了正式的祭祀活動。祭祀活動從始至終都由族中的祭師 ( 一般稱作鬼師 ) 主持。各宗族的鬼師是一代一代地言傳身教的。他不僅熟悉本宗族喪葬程序和禮份,對其他不同宗族的規矩也略知一二。還要了解本宗族 5 代以上人員的分布、生卒龍脈及過世祖輩的名字。這樣,在祭祀每位壽終的人時才好指名供奉和交待。

苗族葬禮接客和指路

接客

正戛那天,眾親友陸續前來。特別是娘舅 ( 或姑媽 ) 前來祭奠時,孝家要在路口邊鋪上一個竹墊,上呈三角形,放上三個草團,草團中間放上三個熄滅的柴火,旁邊擺三杯酒,還有一副竹卦,並請一能說會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媽 ) 家也請人領隊代言。當客人一行來到竹墊邊,管事先斟酒給每個客人喝,然後主客家請來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問竹卦是否准備好。管事也用同樣方式一一作了回答。代言人拿起竹卦,唱著朝後奠三杯酒給死者及其三代祖宗後,向三個方向踢掉柴堆,客人哭進靈堂。孝家跪在堂前迎接並扶客人一同入堂。外管事則預先安排了一戶人家供孝家主客住宿。如有死者的女婿牽有牛或豬、羊來祭奠,則自己找管事並要一一講清楚方可收下,參加祭奠儀式也要請示管事同意,有的甚至親生女兒、女婿的哭訴,也要得到同意。但陽長、百興、樂治等一帶沒有此規矩,要是岳父母任何一人過世,作為女婿家,一定要拉牛來做戛,至少也要背豬、抱雞來祭奠,其哭訴之真誠、留念令人淚下。

指路

一般是在正戛的當天下午即舉行開路 ( 指路 ) 儀式,有的地方則是在辦完喪事,起山前才開路。指路一般都由專門的人念詞主持。有專門的指路詞語,一般是從死者火邊指向東方。指路師一手拿著指路法器,一手捏著一隻指路公雞,口中念道:「……巔巔做你的穿處 ( 指穿雞處 ) ,中間供你杵手,下邊做你的路標……」,每念一段,就用竹竿敲一下棺木,念完後把雞捏死,將指路的法器穿雞 ( 指路雞在出喪時丟在山上,孝家不能吃,但別的人家可吃 ) 。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