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服飾風俗
1、湖北宜昌的民風民俗有那些
1、枝江民間吹打樂
枝江民間吹打樂由打擊樂器、絲弦樂器、嗩吶等結合在一起演奏的民間器樂體裁。其中打擊樂器包括鼓(大鼓、堂鼓、板鼓、書鼓、戰鼓等)、梆子(木魚、木梆、竹梆等)、鑼(大鑼、小鑼、蘇鑼、馬鑼、京鑼、雲鑼、虎音鑼等)、鈸(大鈸、小鈸、川鈸、小京鑔)等。
2、下堡坪民間故事
下堡坪鄉及周邊流傳的民間故事有兩千多個。這里能講50個故事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其中能講100個故事以上的有二十多人。
3、土家族撒葉兒嗬
清江中游地區土家族非常獨特的一種歌舞。歷史悠久,據《蠻書》記載,土家族先民古時就有「擊鼓以悼哀」、「其眾必跳」的風習。「撒葉兒嗬」是一種傳統祭祀歌舞,鄉親們聚在孝家堂屋裡的亡者靈柩前,男人載歌載舞,女人們穿戴著鮮亮服飾圍觀助興,這種活動往往通宵達旦的舉行。
4、興山民歌
興山民歌音調奇特,常常使受過現代音樂訓練的人誤認為「唱不準」。其實,它在音階結構中含有一個介於大、小三度之間的音程,被命名為「興山三度音程」。
5、青林寺謎語
青林寺村位於歷史悠久、地理環境獨特的湖北省宜昌市宜都高壩洲境內,其村名就是一個謎語。青林寺謎語是青林寺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保存和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是祖國民間文學園地中一支絢麗多姿的藝術奇葩。青林寺村民們擅長於制謎、猜謎,痴謎成風。
2、湖北的風俗有哪些?
湖北的風俗:
1、喝雞湯:雞湯象徵著「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雞湯,能給家人帶來好運與祝福。分
肉的也很有講究,當家做主的人要吃雞骨頭,表示「出人頭地」;主要勞動力則吃雞爪,表示「
抓財」;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吃雞翅,寓意著「展翅高飛」。
2、拜年:跨完年則開始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初三以後拜親友
要先拜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會步步高升。但在孝感,
民信奉的又是「拜年無大小」,來者皆是客。
3、湖北武昌以正月初四為「新婿賀年」,新女婿回岳家,必須忍受岳家人的戲弄而不得動
黃陂拜年的順序為「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家有親喪者,必以籃紙寫一服字貼
門口,謝絕賀年。
4、除夕,武漢人要貼對聯門神、貼福字、貼窗花,要祭祖,吃團年飯,一家人團團圍坐
邊吃邊咵,一直到轉鍾,才算完成了守歲。零點一到,就放鞭炮,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把
好的壓歲錢給伢兒們。
3、湖北的風俗有哪些?
1、「談年飯」
邊吃邊聊迎新年。等到了年三十這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上一頓豐盛的「談年飯」(如今多稱為「團年飯」)。武漢的年夜飯,一般要上「三全」(全雞、全鴨、全魚)、「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轉鍾,表示「越吃越亮」,既然是「談年」,還得邊吃飯邊聊天,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互表祝福。
2、除夕夜漫山遍野「點墳燈」
在湖北江漢平原上,特別是農村地區,每到除夕夜來臨之前,人們習慣給已故的親人「上墳燈」,也叫「送燈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墳上,再點上蠟燭祭祖。不過,這種風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
3、十五晚「趕毛狗」
在湖北的鄂西土家族中至今還流傳著「趕毛狗」的歌謠。毛狗就是狐狸。它原來和人是朋友,但卻常偷雞吃。激怒人類放火燒了它的老窩。從此就有了正月十五晚放爆竹燒草竹趕毛狗的風俗。「趕毛狗」的風俗非常古老,最早可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據說,只有趕走了毛狗才會六畜平安,田地不長雜草。
4、「利川燈歌」
起源於利川市柏楊一帶,距今有上百年歷史。利川燈歌中的眾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脈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藝術價值。有記載從清朝開始,群眾逢年過節、喜慶集會、玩龍船時都要唱燈歌,現在知名的「龍船調」前身就是利川燈歌。目前,《利川燈歌》已經成功進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5、唱「燈歌」
在龍船調的故鄉利川,正月十五晚,還有唱「燈歌」的風俗。一到十五的晚上,當地農民就會組成幾十人的隊伍,高舉著紮成龍形的花燈,走街串巷,經過誰家門口,誰家就放鞭炮,幾熱鬧。如果隊伍停在了誰家門口,就會開始唱「燈歌」,周圍會唱的人都會跟著唱。
6、荊州花鼓
荊州花鼓戲,湖北省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俗稱「花鼓子」,曾稱沔陽花鼓戲、天沔花鼓戲,亦稱「中路花鼓戲」。是明末以後在三棒鼓、踩高蹺、采蓮船等民間演唱形式上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聲腔和表演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鄉土戲曲。
4、湖北有哪些獨特的風俗?
湖北獨特的風俗有:
1、龍燈會:龍燈會是孝感民間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中心。人們一般從初八開始扎龍,還扎獅子、綵船、竹馬、高蹺、平台等樣式。
2、「三月三」廟會:廟會是融道家文化、武當武術、民俗風情為一體的民間文化活動,是傳統的道教節日。
3、「九月九」祖師聖壽會: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道教節日。每年這一天,武當山各大宮觀內張燈結綵,鍾鼓聲聲,道樂飄飄。節日活動有功夫表演、拜龍頭香、信物開光、祈福轉運等。
4、東湖梅花節:從1982年開始,每年的初春大概在2至3月間東湖便舉行大型梅展。1984年梅花被定為武漢市市花,在梅園舉辦過1991年國際梅花節、1997年全國第五屆梅花臘梅展、2002年中國武漢首屆梅花節等大型賞梅盛會。
5、武漢渡江節:節日期間,四海嘉賓雲集武漢,暢游長江,觀光三鎮,領略古楚文化,感受今日文明。渡江節的主要活動有搶渡、漂流、嘉年華等。
5、湖北利川市的古老的風俗
利川市代表性民俗風俗:
1、龍船調: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秀民歌之一;
2、利川土家服飾:史書稱之「溪布」或「峒布」,本地稱「家機布」或「龍頭寬布」,衣著顏色基本為青、藍、白三色;
3、土家婚俗「過禮「:土家族十分重視婚姻嫁娶的禮儀,婚俗中的陪十姊妹、發親、拜堂、鬧洞房等習俗,都展現出原汁原味的土家族風情。
利川為縣級市,隸屬於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中國湖北省西南部,以土家族、苗族、漢族為主。
6、湖北省的習俗
1、喜歡吃稻米
楚人以稻米為主食,在楚紀南城內,發現五外有火燒過的稻米遺跡,最大的一處長約3.5米,寬約1.5米,厚約5—8厘米。楚人的基本副食品有魚類、肉類和蔬菜類。楚國的水果種植也很普及。古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的說法。
2、穿著
服飾方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裝束。楚人的衣著具有地域色彩,歷史上曾冠之以「楚服」和「楚制」的專稱。與中原民族相比,楚族性格活潑,無拘無束,富於創新精神,敢於別具一格、表現個性,這種民族性格和精神也推動了楚族在服式上不斷地推陳出新。
3、宗教信仰
湖北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形成「東禪西道」的湖北省傳統宗教文化格局。中國天主教第一位自選自聖主教董光清、中國道教史上第一位女方丈吳誠真、以及近年圓寂的湖北省籍高僧本煥大師、凈慧長老、昌明法師等均誕生於湖北省。
武當山李光富道長還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省首位當選全國性宗教團體主要負責人的宗教人士。
4、楚菜
楚菜典型代表,以漢陽、武昌、黃陂等區風味為基礎,吸收了省內外各種風味流派之所長,逐漸形成了獨特風格。武漢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見長,淡水魚鮮與煨湯技術獨具特點。主要名菜有清蒸武昌魚、豆絲、黃陂三鮮,黃陂糖蒸肉等。
5、漆器文化
楚人生活在一個漆的王國中,生離不開漆,死也離不開漆。其生時使用的日常生活實用器具和娛樂用品是漆品,死後喪葬用品也多用漆品。
楚國的竹胎漆器以竹編織物最為精緻。楚國的竹編織物在許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圓竹筒等。
7、湖北有哪些風俗?
1、漢綉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以楚綉為基礎,融匯南北諸家綉法之長,糅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綉法。1910年和1915年,漢綉製品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辦漢綉博物館——武漢漢綉博物館,在漢陽江欣苑社區掛牌成立。
2、漢劇舊稱楚調、漢調,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於清代康乾年間,至嘉道年間走向進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漢劇聲腔以西皮、二簧為主,首創皮簧合流,豐富完善了板腔體音樂的表現功能。其曲牌有四百餘首,包括嗩吶、笛子、絲弦三類。
3、湖北崇陽人在嫁女兒的時候,都會把傢具打造成一個古老的樣式,而且在給客人泡茶的時候會帶有花椒鹽巴,給客人吃的菜都是大塊的肉,大塊的魚,這些體現了崇陽人的熱情好客。
4、荊州花鼓戲,曾稱沔陽花鼓,後正式命名為天沔花鼓。20世紀80年代初改稱荊州花鼓戲,是流行於湖北省江漢平原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荊州花鼓戲發端於清代沔陽州,即現今的仙桃、天門、潛江一帶。
5、跳三鼓是湖北省第一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為逝者演唱的跳三鼓稱為孝鼓,為高壽長者演唱的稱為壽鼓,各種喜慶場合演唱的稱為喜鼓。跳喪、跳壽、跳喜稱為三跳,又因其演唱者為三人,打擊樂為三件,每段唱詞為三句頭,取喪和三的諧音,20世紀50年代,定名為跳三鼓。
8、湖北的獨特風俗有哪些?
湖北的獨特風俗有如下:
1、湖北黃石
黃石結婚風俗中還在具體的婚房布置中有基本的要求,就是不管是樓房,還是農村家裡的房子,都一樣要在床品搭配與窗簾,床具,被子等方面,選擇大紅的全面裝飾搭配,從而討個非常好的彩頭。
當然現代的床與被子有了很多的變化,但是男方家裡一定要准備一套男紅女綠的普通真絲被子,這是基本的結婚准備,要放在床上疊好,而新娘坐福的時候,床的中間就要有一個坐福用的墊子,這是婚房布置的一個重點。
2、恩施:殺年豬、打糍粑
恩施地區聚居著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在這里民族文化如一朵奇葩一般,展現了它的獨特魅力。
恩施地區過年大概都在臘月二十之後就開始做准備,幾乎每家每戶都要殺豬,而且殺豬的時候也會請鄰居到家裡吃皰湯,同時這也是孩子們期待的時候。
除了殺年豬,就是打糍粑。剛出鍋的糯米非常好吃,用印盒把糍粑放入裡面,然後用力的按按,就成了一個圓又圓的而且還有很多漂亮花紋的糍粑。恩施人家每家都有各種各樣的印盒,花紋也各有不同,還有福祿壽喜等字樣。
3、武漢:除夕「咵天」到凌晨
除夕,武漢人要貼對聯門神、貼福字、貼窗花,要祭祖,吃團年飯,一家人團團圍坐,邊吃邊咵,一直到轉鍾,才算完成了守歲。零點一到,就放鞭炮,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把准備好的壓歲錢給伢兒們。
正月初一天一亮,鞭一放,就可以半開大門出門(封門錢紙留一頭在門上)。出外拜年了。
拜年在武漢也有講究,初一拜父族的爺爺奶奶伯伯;初二拜母族的外公外婆舅舅;初三拜妻族的岳父岳母;初四拜親友;初五是財神生日,商店復業接財神(蠻多做生意的都要到歸元寺燒頭炷香,祈求新年財源滾滾)。初六把初一累積起來的垃圾倒掉,這叫「送窮」。
4、黃岡:小年祭祀祖先 大年初一不能洗頭洗澡
在黃岡,除夕早上貼對子,晚上守歲,到晚上十二點,人們會放煙花慶祝。自半夜時分至天光時分幾乎都有煙花沖天,響聲此起彼伏!
至於過年日程安排,黃岡地區的習俗是,大年初一在自己村裡拜年,初二拜外公拜舅舅。初一不能洗頭,洗澡,不能將家裡垃圾往外掃,更不能動土。而且還要吃大年三十留的菜以表示年年有餘。
5、黃石:年飯要用「三全」 團年飯的魚不能吃
黃石的春節,基本是從除夕開始的。這一天,全家歡聚一堂,吃一頓豐盛的團年飯。年飯一般要用"三全"(全雞、全魚、全鴨)、"三糕"(魚糕、肉糕、羊糕)、"三丸"(魚丸、肉丸、藕丸)等。近年來人們又在桌子中間置一火鍋,熱氣騰騰,更增添了節日氣氛。
開飯時間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間的。吃飯前,人們先在門外點一掛鞭炮,放完鞭炮即關上大門准備開飯。
在大家圍坐飯桌之前,守舊規矩的人家還要先祭祖,擺上幾副碗筷請祖宗入席。祭祖儀式之後,大家才開始上桌吃飯。魚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餘。家人邊吃邊談,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9、湖北的習俗有哪些?
湖北風俗習慣:
1、湖北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著「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雞湯,能給家人帶來好運與祝福。分食雞肉的也很有講究,當家做主的人要吃雞骨頭,表示「出人頭地」;主要勞動力則吃雞爪,表示「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
2、湖北秭歸人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湖北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3、湖北人跨完年則開始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初三以後拜親友,要先拜比自己有錢有勢的,這叫「人往高處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會步步高升。但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無大小」,來者皆是客。家中來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俗語有「拜年拜節,糍粑發裂。」拜年一般拜到初三、初四為止。
4、湖北的人們還有以初一這天聽到的飛禽叫聲來判斷新年的生產情況的習俗。五更鳥先叫就宜於養鴨;鵲先鳴宜於養雞;天亮時麻雀噪飛就是豐年;人們還認為初一聽到狗群吠不是好兆頭。
10、湖北的特色特點!!!!!急
1、湖北文化特點,湖北是先秦時期楚國的地域,早在先秦時期,這里的文明已經相當繁榮,楚地製作的青銅器、絲織與刺綉、漆器已經達到了相當精美的程度,帶有鮮明楚文化特點的哲學、藝術以及宗教已經發展得較為完備。
2、湖北飲食特點,湖北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鄂菜以「水產為本,魚鮮為主」的特色,以團頭魴、鮰、 鱖、鱤、鯽、青魚、鱔、烏鱧、春魚、甲魚等10大名貴淡水魚作為烹飪原料,擁有數百種風味魚菜,幾十種風味魚席。
3、湖北物產特點,咸寧市桂花鄉,以盛產桂花著稱湖北,這里生長有金桂、銀桂和丹桂等幾種桂花,大量的桂花除帶來濃烈的芬芳外,人們把它用來腌製糖桂花,為食品、糕點帶來原料。
4、湖北民俗風情特點,生活在湖北省的土家族,因武陵山而益增其勇,而武陵山又因土家族而愈顯其靈,真所謂物華天寶而人傑地靈。
5、湖北文學特點,楚辭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