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端午節東北風俗

端午節東北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3 03:10:20

1、有哪些城市或地區有端午節頂雞蛋的習俗?

端午節頂雞蛋的習俗;頂雞蛋是北方,最主要是東北一帶衍生出來的一種習俗,因為端午前後這個時節,正是母雞高產的一個季節,家家雞蛋都有富餘,趕上端午節就順便吃雞蛋來慶祝,長此以往的延續。,吃雞蛋、頂雞蛋也成為了北方端午節的一種習俗,例如溫州,福建,哈爾濱等地方。又賦予一些民間傳說,也就搭乘上了端午節的順風車,有了端午節丁雞蛋的習俗。


頂雞蛋習俗也有的人認為起源於南方,但不是端午節習俗,而是清明習俗。不過,東北地區把它給了端午節,帶給端午節增添了很多的樂趣。撞雞蛋一般是小孩子最喜歡的一個端午游戲環節,就是拿父母煮熟的雞蛋跟別的小孩子的雞蛋對撞,誰的先破,誰就輸了。為什麼讓小孩子這樣玩,猜測在古時候雞蛋很珍惜,就是為了延遲小孩吃雞蛋的速度,多玩一會,讓吃雞蛋這個過程拉長一些時間,省了雞蛋又延長吃雞蛋的快樂。雞蛋雖然是脆弱的,但是,讓小孩子拿它當比拼工具,就會增添節日的氣氛。也會增添節日的歡樂。

吃雞蛋、頂雞蛋在東北地區,到端午節的時候,家家都會煮茶葉蛋或煮雞蛋,還有的會煮鵝蛋、鴨蛋、咸鴨蛋。吃雞蛋之前,小孩子們還會拿出父母煮的雞蛋比大小,有的父母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小孩子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有的地方還在端午當天,煮很多的蛋,用五顏六色的繩子,編織蛋袋,並將煮熟的蛋,放進蛋袋,掛在小孩子們的脖子上寓意「逢凶化吉「之後進行撞蛋。

民間風俗習慣則是:吃了雞蛋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端午節吃蛋一是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個原因端午節吃雞蛋代表:生生不息的美好願望,傳說吃煮雞蛋前做撞碰雞蛋的游戲,非常吉利,勝出者會迎來好運。

吃粽子端午節習俗中,排在首位的,東北的粽子一般有兩種,白色的江米大棗粽子,還有一種黃色的黃米小棗粽子是東北傳統的粽子,還有的東北人管粽子叫「掙子」,寓意來年可以多掙錢。總之端午節有很多好的寓意,端午節也是民間深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小夥伴們,你的家鄉過端午節有什麼特殊的習俗嗎?歡迎在評論區發表特殊端午節習俗!

2、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懸鍾馗像,掛艾草喜蒲祈求平安,佩香襄,飲雄黃酒殺毒避邪,拴五色絲線,滾吃雞鴨鵝蛋,驅五毒,游百病。

1.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龍舟比賽在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特點。在浙江有著斷發紋身的風俗;在江蘇每年龍舟賽之後會把龍舟沉到河裡,將龍威露出水面,待來年比賽時再撈起;在江西龍舟的龍頭需要用雄雞的雞冠血點睛,據說這樣可以讓龍舟轉化成靈性的神龍,更容易在比賽中取勝。當然各地的風俗不同,但是龍舟賽帶來的節日氣氛,以及給大家帶來的歡樂總是不變的。到現在為止龍舟賽已經發展成一項體育賽事,推動人們的生活。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端午節劃龍舟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說在這小小的龍舟里,寄託了人們對值得敬佩的人的不舍之情,更體現了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奮發向前的精神。龍舟——已然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無比重要的符號。

2.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屬"籺"的一種,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古人以柊葉、箬葉或菰蘆葉包裹稻米(或黍)煮成,尖角,如心之形,曰糉(粽)。逢年過節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傳統習俗。《山海經.南山經》: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瑩為席。粽最初是作為端午節拜神祭祖的貢品;到了晉代時已經普及到全國各地並被正式定為端午節慶食物。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而今人們又漸漸的賦予了粽子越來越多的新寓意。「粽子」諧音「宗子」,吃粽子就是祈求傳宗接代,後來在粽子里包栗子,以及用綵線串成「九子粽」等都是這一說法的延伸。以紅棗作餡,稱為棗粽,諧音「早中」,將粽子做成筆的形狀,寓意「必中」,明朝參加科考的學子們都會在考前吃上幾個這樣的粽子,討個吉利。時至今日,這個習慣仍然興盛不衰,中高考前,家長們還是願意給孩子吃幾顆粽子,討個「高中」的好兆頭。

3.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言,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守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裝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泰日: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煎,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人們在端陽節懸掛鍾馗像,用來鎮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4.掛艾草喜蒲祈求平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營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營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營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5.佩香襄:小孩佩香襄,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襄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泰,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襄來表達愛意。

6.飲雄黃酒殺毒避邪:端午節飲雄黃酒的來歷,也與屈原有關。傳說屈原投江以後,人們為了不讓蛟龍吃掉屈原的遺體,就紛紛往江里拋入粽子。有一位老醫生,將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葯暈蛟龍。過了不久,水面上果然浮起一條蛟龍。人們於是就把蛟龍拖到岸邊,抽筋剝皮,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脖子和手腕上,然後用雄黃酒塗抹在小孩兒的耳、鼻、額頭、手、足等處,希望孩子們能夠免受蟲、蛇的傷害。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必須慎用。

7.拴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日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壽蟲的傷害。

8.滾吃雞鴨鵝蛋 :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游戲。基亡地區均以意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9.驅五毒 : 五毒是指蠍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端陽節,天氣熱;五壽醒、不安寧。「所以到端陽節這這天人們便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象,以避其委。有些地方還要把五壽圖的頭上再紮上一根針,表示要把它釘死除掉。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10.游百病: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端陽節這天男女 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帶上食品到外面遊玩一天,並在山間田野採集野花香草,晚上帶回用水煮後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游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在古代,每年的端午節有祛病防疫的意義,後來演變成了紀念屈原的意義。同時端午節促進了民族文化的認同,幫助各族人民在不斷地奮斗中,發揮自己的能力,最終實現國家的富強和統一。端午節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還可以很好的傳承傳統文化。

3、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有哪些?

01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有吃粽子、懸鍾馗像、賽龍舟、掛艾草、飲雄黃酒、佩香囊、掛五色絲線、采葯、翻葯等。此外,全國各地各民族地區還有很多饒有趣味的習俗,如食五毒餅、佩五彩香囊、趕端午葯市等等。所有這些習俗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國人民巧妙利用自然力來調節生存環境,保護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技藝和智慧。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有如下: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簡粽”, 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黏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最早的粽子是“簡粽”,至於後來人們用蘆葉包粽子,傳說是由於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叫區曲(或謂歐回)的人夢遇一個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它用蘆葦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蛟龍是怕蘆葉和五彩絲的。”自此以後,便有了角黍。

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粽子從形狀到餡兒都有不斷的翻新和變化。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夾雜別的食品,而僅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

2、懸鍾馗像

鍾馗的作用類似於門神,其畫像常被用於驅鬼避邪。據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官,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日:“臣姓鍾名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3、賽龍舟

端午競渡,本來是水鄉訓練水師的遺風。沉湘東吳,賽龍舟的規模,全國最為盛大,勝事流傳,史不絕書。若是追究其意義,則大都在於憑吊忠臣孝女。相傳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淚羅江而死,楚國人為之哀痛,於是爭劃舟揖前去撈救。《隋書-地理志》記載:“屈原以五月 望日赴淚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乃歌曰:‘何由得渡湖? ’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為競渡之戲。迅揖齊馳,掉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安徽巢縣本是楚國舊地,現在還存有競渡廟,其中塑有屈原像,稱為三間祠。在每年五月一日,將屈原像迎諳到船上,擊鼓奮揖,踴躍爭先,競賽龍舟,直到五日才結束活動。

4、掛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把菖蒲、艾葉掛在門邊以避邪驅瘴。

據說用菖蒲做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 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而尤以初五最惡,連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懸艾葉和菖蒲。農歷五月是酷暑炎熱將臨之際,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時。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是治病的重要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5、飲雄黃酒

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故端午節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至於兒童,長輩則將雄黃酒塗於其臉上或身上以驅蟲除穢。事實上,雄黃是一種有毒礦物質,外用可以消毒殺菌,但如果直接飲用則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6、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瓏奪目。

7、掛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也有說五色是代表五條龍)。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8、采葯、翻葯

這是端午節最普遍的民間活動,不管南方、北方,無論漢族或少數民族都很盛行。舊時,這天天還沒亮時就紛紛出外采葯,特別是鄉村,更是傾家出外。在端午中午時,家家製作以雄黃、大蒜為主的葯物,而醫家則在這天熬膏葯、制丸葯、采蟾酥。連帝王、士大夫階層也復如此。

唐宋時期極盛,御葯院等機構即於端午采蟾酥,後歷代如此。居住在祖國邊睡靖西縣的壯族人民,這天扶老攜幼游葯市,說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葯氣,能祛病延壽。東北地區的朝鮮族采葯風氣更盛,幾乎家家戶戶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備葯物。

4、端午節東北人都喜歡吃「煮雞蛋」,這是為什麼?

故蟲、蠍、蛇、壁虎等生物,包括人、畜等易煩躁不安。由於民間對蟲、蠍、蛇、壁虎等的恐懼,採取艾葉或菖蒲插門上、飲雄黃酒、等法以避之;並以益陰之食物如吃端午日出前煮好的雞蛋、蒸好的粽子、等以助陰。雞蛋是端午節的重要食物,雞蛋的營養價值高,因此在端午節的時候吃雞蛋寄託了人們遠離疾病的美好心願。

每每在端午節這天都會准備一大桌子的菜,煮雞蛋,大蒜,粽子是我們必不可少的。煮雞蛋吃的節氣特別的多,但是在端午節這天,把煮好的雞蛋放在哪裡,小孩子都喜歡玩,。那就做游戲,兩個人,一人拿一個雞蛋,用額頭頂,誰先擠破,誰就輸了,就換下一個人。這個游戲就是和我們平常喝酒差不多一樣。

農民很忙收麥孑,明天又是端午節,早晨門上插艾業,再煮一鍋有艾葉和茶葉煮的柴雞蛋,全家人吃上雞蛋和粽子,只要天不下大雨,我們開車去老家指鍋山也叫三台山,這樣也可以把粽孑和雞蛋送我爸家裡,我爸九十歲了,去晚了我爸好上山找我們呢,有時我們在山上飯店吃飯。小的時候,春天最盼望的事就是過端午節了。包綜子,煮雞蛋是最讓人難忘的記憶,因為那時侯綜子一年才能吃著一次,雞蛋是有客人才吃一次的,只有過節才能吃完飯還能分到一對加一個鵝蛋。

早上跟粽子一起端上餐桌,我和弟弟吃完,會各自揣一個在兜里,拿到學校跟同學玩撞雞蛋的游戲。而端午節吃煮雞蛋,自然是為了圖個吉利:祈禱一年平安健康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為了改善生活,許下生生不息的美好願望。而吃煮雞蛋前做撞碰雞蛋的游戲也有吉祥的寓意,勝出者更會迎來好運。

5、端午節有哪些風俗活動2022

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 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五大節日之一,受到全國各地人民的普遍重視,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端午節有哪些風俗活動,希望大家喜歡!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活動

一、賽龍舟

傳說 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寓意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二、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其由來已久,據記載,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粽子。民間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

三、佩香囊

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四、懸鍾馗像

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人們在端陽節懸掛鍾馗像,用來鎮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五、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 清明 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六、游百病

貴州地區端午風俗。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時左右,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當地人稱此舉為游百病或洗百病,並認為這樣做會使一年內吉利平安。

七、飲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中葯材,中醫葯書籍說雄黃能治百蟲毒、蟲獸傷,故民間有「五月五日飲雄黃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蟲」等俗言。

八、拴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日清晨,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九、吃雞鴨鵝蛋

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 兒童 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

十、驅五毒

端陽節這天人們在門上貼上紙剪的五毒圖像,以避其毒。驅五毒反映了人們除害防病的良好願望。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五毒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於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葯,以雄黃酒灑牆壁門窗,飲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於身體健康的衛生活動。端午實在可算是傳統的醫葯衛生節,是人民群眾與疾病、毒蟲做斗爭的節日。今天這些衛生習俗仍然是應發展,並應弘揚傳承的。

掛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 其它 原因。通常將掛艾草、菖蒲、榕枝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後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葯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葯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葯的功能而來,像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曰「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陸游《豐歲》詩有「羊腔酒擔爭迎婦,遣鼓龍船共賽神」之句。《嘉靖隆慶志》亦記雲:「已嫁之女召還過節」。又,《灤州志》:「女之新嫁者,於是月俱迎以歸,謂之『躲端午』」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有哪些風俗活動2022相關 文章 :

★ 2022端午節活動主題方案通用大全10篇

★ 2022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7篇)

★ 2022端午節主題活動方案最新10篇

★ 2022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

★ 2022年端午節活動主題策劃方案5篇

★ 端午節有哪些傳統習俗大全

★ 2022大學生慶祝端午節活動方案5篇

★ 2022端午節習俗活動總結五篇

★ 端午節的民間傳說有哪些

★ 2022最新端午節活動主題名稱大全

6、端午節的紙葫蘆不扔行嗎

端午節的紙葫蘆可以不扔。
端午節掛葫蘆是東北地區特有的風俗習慣,之所以有這個講究便是為了祈福避災,相傳在古時候五月初五有一場災難,但是被呂洞賓用葫蘆化解。所以掛葫蘆的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了。根據這個說法,在五月初五之前掛都可以,不過扔掉大可不必,因為風水葫蘆即便是過了那個時間,也是有風水作用的。
紙葫蘆大家可以廢物利用,把它改造成有用的東西,或者存放好明年再用也是個不錯的方法。最好不要丟,葫蘆口小肚大,象徵財庫飽滿,納財致福,可增加財運、廣納四方財。
葫蘆圓弧的造型,除了用來裝酒的用途外,還可以促進人際關系圓融、廣結人緣,還有收煞除厄的功效。此外,居家風水若有穢煞之氣,或氣場不利,導致有礙身體健康,也可以用葫蘆來祛病收煞。
鄭重聲明:回答內容僅供參考,請勿盲目迷信。

7、東北人端午節是怎麼過的都干什麼呢

由於東北地處我國寒區,四季分明,端午節都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正是公立的6月下旬,東北正是春花開,四季如春的季節,也正是適合戶外活動的季節。因此,東北人過端午節有其獨特的特點:
1、吃粽子
端午節吃的習俗中,排在首位的便是粽子。南北方粽子口味雖不同,可表達的內容卻是相同的,吃粽子除了古代的祭祀意義外,現今,已變成了南、北方口味的PK,美食的意味更加濃重。
黃米小棗粽子是東北傳統的粽子,粽子主料為糯米,糯米難於消化,一次不宜食用過多。特別是老人和兒童,以及心血管病、胃腸道病、糖尿病患者更要少吃。吃粽子最好搭配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纖維質的攝取,使營養更加均衡。
2、吃茶葉蛋

除了吃粽子之外,還要吃茶葉蛋。蛋有雞蛋、茶葉蛋、鵝蛋、咸鴨蛋等。最初的關於端午節吃蛋的習俗,應該就是為了躲避重午的瘟疫,在這個接近夏至的節日里,陽氣高漲至正端,陰氣初施,陽氣隆盛,天地氣交,補充蛋白質就是最當務的要事了。在東北地區,每到端午節,人們都會煮茶葉蛋吃。
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後剝皮讓兒童吃下,據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日的一種嬉兒游戲。其它地區均以煮食為主,據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後演化為煮食紀念。
3、克仗斗石
遼寧省阜新和黑山地區慶祝端午節的方式非常特別,至今保留著「克仗斗石」的傳統。「克仗斗石」是由兩村相互擲石為戲的傳統斗石活動,原本是村莊內部的娛樂活動,後來逐漸發展為人們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習俗。
端午節這天清晨,兩個村子的十二三歲的小孩子,站在山丘上互相叫陣,並朝對方扔石頭;再過一會兒到了上午,由歲數較大的長者出面叫陣,一邊叫陣一邊繼續互扔石頭;11時左右,各方回家吃午飯。等到午後兩點鍾,「克仗斗石」正式開始,這時候,種地的也不種了,小商小販也不賣貨了,家家戶戶關上門窗,跑到山丘上去看熱鬧,每個人都是興沖沖的。雙方互擲石子,在這一天,被石子打傷、打殘都不能報官、不索賠、不怨恨。
4、吃打糕
在我國朝鮮族人較為集中的地方——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端午節是朝鮮族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但端午節朝鮮族人主要是吃「打糕」。
打糕就是用專門的打糕錘在配套的木槽或石槽中捶打出來的食品,原料主要是蒸熟的糯米或粘黃米。除了吃打糕外,端午節這天朝鮮族還有傳統的體育活動,如盪鞦韆、跳跳板和摔跤等。姑娘們盪鞦韆,小夥子們則進行摔跤比賽,非常熱鬧。
5、飲酒
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飲用和噴灑雄黃酒就是端午節的一種傳統民俗。諺語道:「五月五,雄黃燒酒過端午。」因為古時的人們迷信端午節也就是農歷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是毒氣最重的一天,所以,在這天,人們會將采來的蒲草根切細、曬干,拌上少許雄黃,浸泡白酒加以飲用,認為這有驅蛇辟邪之效。
而對於年齡太小、不適合喝酒的孩子,大人就將少量雄黃酒塗抹到孩子的臉頰、耳鼻等部位,用以消災祛病。但現代科學證明,喝雄黃酒對身體有害,所以不喝為好。
6、踏青
在黑龍江地區過端午節,一般都是清早要出門去郊外,野地或公園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樹枝或買些艾草回來,繫上各種顏色的葫蘆掛在門沿和窗戶上。
踏青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有記載:「上巳(農歷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
7、掛紙葫蘆
早晨,在自家的門楣上掛上葫蘆,象徵家族人丁興旺。另外,家裡還可以掛上用五綵線和布條做的辣椒、簸箕、掃帚等,這些東西都是寓意吉祥,趕走五毒,掃除瘟疫的意思。
民間掛紙葫蘆還有一段故事來歷:據說唐朝起義軍首領黃巢曾得到一位老太太的幫助。黃巢臨走時對老太太說:「日後兵荒馬亂時,你就做個五彩紙葫蘆掛在門上,我就能搭救你。」後來恰巧是五月初五端午節這天,黃巢率大軍攻進長安,老太太和她的鄰居掛上了彩紙葫蘆,都得到了起義軍的保護,這段傳奇一直流傳至今。
8、系五彩繩
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五色線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
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9、插艾蒿
相傳西周時每逢五月初五,人們便在門戶上插掛艾葉(也稱艾蒿)和菖蒲,意為攘毒氣、避邪氣。此習俗歷代相傳,至今本溪地區的人們仍沿習這一習俗。
五月初五日,居住在本溪的漢、滿、回、朝鮮族等民族,都在清晨太陽未出時,家家房檐遍插艾蒿,門楣插桃樹枝,枝上系以黃布縫制的小猴子和青麻捆紮的小掃帚。兒童的手腕、腳腕和頸上都結雙五色線。男男女女多早起,結伴去山野、河邊,趟露水,用長流水洗臉,拔艾蒿盤頂頭上,俗謂免災祛病。

8、東北端午節吃什麼 東北端午節吃啥

1、東北端午節吃粽子、茶葉、五毒餅、打糕、飲酒。

2、端午節吃粽子是南北方都有的習俗,只是南北方粽子的口味不一樣。黃米小棗粽子是東北傳統的粽子,味道甜糯可口。除了吃粽子外,端午節還會吃茶葉蛋,最初吃茶葉蛋的是為了躲掉瘟疫,每到端午節,東北地區的人們都會准備茶葉蛋。

9、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是什麼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有如下: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簡粽」, 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黏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粽子從形狀到餡兒都有不斷的翻新和變化。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夾雜別的食品,而僅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

2、懸鍾馗像

鍾馗的作用類似於門神,其畫像常被用於驅鬼避邪。

3、賽龍舟

端午競渡,本來是水鄉訓練水師的遺風。沉湘東吳,賽龍舟的規模,全國最為盛大,勝事流傳,史不絕書。若是追究其意義,則大都在於憑吊忠臣孝女。相傳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淚羅江而死,楚國人為之哀痛,於是爭劃舟揖前去撈救。

4、掛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把菖蒲、艾葉掛在門邊以避邪驅瘴。

據說用菖蒲做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 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而尤以初五最惡,連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懸艾葉和菖蒲。

農歷五月是酷暑炎熱將臨之際,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時。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葯,是治病的重要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葯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5、飲雄黃酒

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故端午節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至於兒童,長輩則將雄黃酒塗於其臉上或身上以驅蟲除穢。事實上,雄黃是一種有毒礦物質,外用可以消毒殺菌,但如果直接飲用則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6、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瓏奪目。

7、掛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也有說五色是代表五條龍)。

8、采葯、翻葯

這是端午節最普遍的民間活動,不管南方、北方,無論漢族或少數民族都很盛行。舊時,這天天還沒亮時就紛紛出外采葯,特別是鄉村,更是傾家出外。在端午中午時,家家製作以雄黃、大蒜為主的葯物,而醫家則在這天熬膏葯、制丸葯、采蟾酥。連帝王、士大夫階層也復如此。

唐宋時期極盛,御葯院等機構即於端午采蟾酥,後歷代如此。居住在祖國邊睡靖西縣的壯族人民,這天扶老攜幼游葯市,說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葯氣,能祛病延壽。東北地區的朝鮮族采葯風氣更盛,幾乎家家戶戶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備葯物。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