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歡樂的風俗
1、淮南有哪些風俗
淮南人主要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節等。另外,舊時農歷七月七過牛郎織女節,各戲班演《天河配》;七月十五過中元節,亦為「鬼節」,由佛門或地方人士集款,請和尚、尼姑搭台誦經,晚上在淮河放河燈,在街上放路燈,為「孤鬼」超度亡靈;九月九過重陽節,城裡人結伴秋遊,登高望遠。50年代後,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僅有清明節相沿至今。按公歷規定的國家法定節日,習俗與外地基本相同。
一、中秋節
舊時,一般人家過此節除吃月餅外,還烙發面小糖餅,並購魚肉蔬菜加餐。懷遠石榴為中秋節的水果佳品。各家商店除要結清往來賒欠帳目外,節前要對商會要人以及社會上有往來關系者送禮應酬。30年代後,以二馬路四美茶食店售出的煙、酒、罐頭、鐵聽餅乾等紮成的成套禮品為時髦。
鄉村的小富之家一般設案焚香,陳月餅、石榴等貢品,敬月祭祖,在明月當空下全家圍坐,取意中秋團圓。也有年輕人摘毛冬瓜畫上人面五官,送不育夫妻,祝願早生子女。孩子有的去田野「偷青」(花生、蘿卜、向日葵),邊吃邊戲鬧。50年代後,城鄉中秋節多項舊俗逐漸廢棄或淡化,保存有吃月餅、改善節日伙食等習慣。中青年人家多逢此節向父母送禮,與家人吃「團圓飯」;如與國慶節相近,兩節同度。放假期間,人際往來多,市民愛上街購物,或帶子女游樂。
二、端午節
孩子打扮是節,孩子要穿「老虎頭」鞋;褂子用虎、蛇、蚌、蟹、蜈蚣為圖案的花布製作,胸前佩帶老虎或其它動物形狀的香荷包,內裝香草,或用絲線系長命鎖掛於脖上,或佩帶五色絲線之類,以示驅除「災魔」和不祥。也有用絲線編小網兜盛咸鴨蛋,佩帶胸前。家裡人為孩子用雄黃酒擦抹耳、鼻、腳手心、肚臍等處,以祛瘟解毒,意在安度炎暑,不染疫疾。
淮河競龍舟皖北在古代曾為楚地,淮南歷史上競龍舟風氣頗盛。民國前期年景盛時,城區商店全日或半日放假,准學徒去淮河邊觀看龍舟。百餘家糧行的行劃子(小船)上面插有三角小紅旗,寫上自己糧行的字型大小,老闆攜家人盛裝乘上,向有往來關系的糧船賀節,同時觀看龍舟。一般市民亦有人雇小船流動觀看。有時,河中龍舟有數十條之多,競舟者多為鹽糧駁運船工。
節日期間,岸邊桅桿林立,河心龍舟相競,上百條行劃子穿插其間,擁擠河面。城裡已是萬人空巷,擁至岸邊,圍成人牆。水上紅旗招展,岸邊鑼鼓震耳,呼應喝彩。龍舟競渡頗為壯觀。每條龍舟上,各有一排年輕漢子,頭扎紅巾,身穿彩服,手搖木漿,劈波斬浪,好似離弦之箭向前猛沖,鑼鼓聲、號子聲及兩岸觀眾的喝彩聲響徹數里之外。競渡自上午起,到夕陽西下結束。除競龍舟外,遊船上還常有《下水摸洋錢》、《四老爺鑽麵缸》等小劇目演出,扮演的漁公漁婆相互斗戲,有時故意落水嬉鬧一番,以顯示水性,在觀龍舟的人群中逗起陣陣喧笑。此俗相沿至50年代初消失。
工廠商店例規舊時,一般工廠商店端午節必擺出酒肉,讓徒工大吃大喝。從五月初六起店員可午睡,不打夜班,到九月重陽節止。各家商店往來賒欠帳目,節前結清。浴客洗澡對茶役小帳要多付一些。醬園店對常來采購的廚師、娘姨依照各家交易大小,奉送「外塊」,多少不等。
民間衛生習俗城鄉人家在端午節於庭院土牆角,多用雄黃酒噴灑消毒滅菌。孩子腳手脖及頸上拴香包,意以芳香氣味驅趕蚊蠅。各家門前及婦女、孩子的頭上常插艾,避邪驅瘟。有童謠雲:「端午不戴艾,死了變個老鱉蓋」。農家常采菖蒲、車前子、艾掛屋檐下風干,用於暑天燒開水喝,祛暑解熱。端午當日,捉蟾蜍(俗稱癩猴子)將墨塊塞入其肚中,風干後取墨塊研磨用來治療胙腮。但據農家傳說,此日蟾蜍極難見到,並有「癩猴子躲端午」之說。城區的富裕人家,從端午起吃素。節後,城鄉老少男女便更換春裝,有「吃罷端午粽,來把棉衣送」的說法。
端午節飲食端午節前,一般居民家庭包粽子。清明節前的咸鴨蛋,在端午節時取出,與粽子一起吃。早晨習慣買糖糕、油條為早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端午節食品平時也常用,此俗淡化。
三、春節 舊時,淮南一般居民家庭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後開始辦年貨,稱之為「吃過臘八飯,就把年來辦」。十二月二十三過祭灶節,年三十晚全家團聚。正月初一開春,互拜新年,吃喝玩樂,走親訪友。初五過小年,「接財神」。十五過元宵節。各類習俗與皖北城鄉有許多相似之處。
吃臘八飯傳說明朝皇帝朱元璋幼年在鳳陽放牛,飢餓難忍,捉鼠充飢,卻從洞中挖出大米、玉米、豆子、花生等,於是熬粥充飢。他做皇帝後仍食此粥,並賜名「臘八粥」。淮南鳳陽籍人家舊時重視吃臘八飯,用大米和五穀雜糧熬粥。此俗今已不存。
祭灶舊時,城郊此風尤甚。俗語雲:「君祭三(23),民祭四(24),王八祭五(25),鱉祭六(26)」(後兩個日指妓院龜頭、鴇母、妓女的祭日),但一般人家都選在二十三日晚祭灶。祭灶時,虔誠之家設案焚香,擺出供品。祭灶時,人的心態因家境而異:富戶人家祈求長命富貴,勞苦大眾終年奔波難得溫飽平安,藉以聊以自慰。建國後此俗漸廢。祭灶前,城區街頭常有賣大米熬的「糖瓜」,市民買回家置碗里用沸水焐化,再拌入炒麵,擀薄後捲成條狀,切成小方塊即成酥脆香甜的面糖,淮南人稱之為「祭灶糖」,此俗至今未絕。
蒸饅頭農歷十二月二十六日後,城郊一般家庭主婦忙於發面蒸饅頭,間有帶紅棗及其它菜餡的包子,用笆斗盛滿,可供全家食用至正月十五,有的大饅頭要留到二月二才吃盡。新年開始一般不做飯,吃上年饅頭,農家謂之「家有存糧,小麥見黃」。城區居民蒸饅頭也以「家有存糧」圖吉利,又可在節日期間盡情玩樂,少動煙火。蒸饅頭忌孩子在一旁記數。
躲債鄉村貧苦人家常因欠地主和富戶人家債款,年前外出躲避,直至貼上新門神方敢回家,稱過年如過關。故有人家借春聯抒發哀怨之情曰:「吃上頓,沒下頓,頓頓間斷;借新帳,還老帳,帳帳不清」。
2、安徽淮南民風民俗作文600字作文
關於淮南市民俗風情 :淮南市位於中國華東腹地,淮河之濱,是安徽省中北部重要城市。淮河是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淮南處在中國承東啟西、南北對接的過渡帶上,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東連京滬線(北京—上海),西接京九線(北京—九龍),淮南線和206國道穿境而過,淮河水運通江達海,京福高速(北京—福州)和合阜高速(合肥—阜陽)縱貫於城市東西兩翼,京福高速淮南連接線2003年9月即可通車。淮南歷史悠久。距今8億多年的「淮南蟲」化石的發現把達爾文《物種起源》關於生命起源不足6億年的提法向前推進2億多年。距今300多萬年的類人猿牙齒化石,為亞洲最早。境內的「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內涵豐富,遺跡曠古悠遠,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觀賞美學價值。淮南文化底蘊厚重。西漢時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招賢納士,著書立說,編纂了千古名篇——被稱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的《淮南子》,發明了華夏美食——豆腐。淮南名勝古跡眾多,有被中外考古學家稱道的「五古」(即古戰場、古墓群、古壽州窯、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其中的淝水之戰是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淮河流域的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淮南是座年輕城市,1952年建市,面積2121平方公里,人口210萬。1984年淮南市和重慶、大連、青島、無錫等城市一起被國務院批准為「較大城市」,享有地方立法權;1985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豆腐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豆腐故鄉----淮南人民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為弘揚國粹,推廣美食,造福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以豆腐為媒,廣交四海賓朋,擴大對外開放,促進淮南經濟的發展.淮南地理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廣闊,投資環境良好,熱情好客的淮南人民衷心希望海內外各屆人士和朋友們觀光旅遊,探親訪友,參觀考察,投資興業,共謀發展.淮南將為你們提供實現抱負,大展鴻圖的廣闊舞台。淮南是座美麗城市,北濱淮河,南依舜耕山,大小湖泊星羅棋布,可謂「山水平秋色,綵帶串明珠」。
3、安徽淮南有哪些風俗習慣呢?
關於淮南市民俗風情 :淮南市位於中國華東腹地,淮河之濱,是安徽省中北部重要城市。淮河是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淮南處在中國承東啟西、南北對接的過渡帶上,區位優越,交通便捷。東連京滬線(北京—上海),西接京九線(北京—九龍),淮南線和206國道穿境而過,淮河水運通江達海,京福高速(北京—福州)和合阜高速(合肥—阜陽)縱貫於城市東西兩翼,京福高速淮南連接線2003年9月即可通車。淮南歷史悠久。距今8億多年的「淮南蟲」化石的發現把達爾文《物種起源》關於生命起源不足6億年的提法向前推進2億多年。距今300多萬年的類人猿牙齒化石,為亞洲最早。境內的「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內涵豐富,遺跡曠古悠遠,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觀賞美學價值。淮南文化底蘊厚重。西漢時淮南王劉安在八公山招賢納士,著書立說,編纂了千古名篇——被稱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的《淮南子》,發明了華夏美食——豆腐。淮南名勝古跡眾多,有被中外考古學家稱道的「五古」(即古戰場、古墓群、古壽州窯、茅仙古洞、古生物化石群),其中的淝水之戰是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淮河流域的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淮南是座年輕城市,1952年建市,面積2121平方公里,人口210萬。1984年淮南市和重慶、大連、青島、無錫等城市一起被國務院批准為「較大城市」,享有地方立法權;1985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豆腐是中華民族的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豆腐故鄉----淮南人民有責任,有義務,有能力為弘揚國粹,推廣美食,造福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以豆腐為媒,廣交四海賓朋,擴大對外開放,促進淮南經濟的發展.淮南地理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前景廣闊,投資環境良好,熱情好客的淮南人民衷心希望海內外各屆人士和朋友們觀光旅遊,探親訪友,參觀考察,投資興業,共謀發展.淮南將為你們提供實現抱負,大展鴻圖的廣闊舞台。淮南是座美麗城市,北濱淮河,南依舜耕山,大小湖泊星羅棋布,可謂「山水平秋色,綵帶串明珠」。
4、淮南有什麼特有的風俗,就是別的地方沒有的,最好有介紹,謝謝!!!
風俗都是區域性的 像淮南這樣地市一級的三線城市一般形成不了什麼獨特的地方風俗。
語言上淮南方言近蚌埠 徐州。與阜陽、合肥的方言習慣差別比較大。
地域上現在的淮南和古代的淮南有非常大的區別,
現在的淮南市基本上是共和國後繼承發展原有廠礦建立起的工業城市,解放時本地人口不算很多,當時新建很多工廠,遷入了天南地北不少地方的人,但是是政策性移民,所以也就60年代左右一代人把。這個問題對風俗的傳承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古代的淮南地區中心一般認為在現在的壽縣,古名壽春,為戰國楚國末期都城,現在屬於六安市。所以現在淮南地區還存在許多以某某郢子命名的村落,郢為楚國舊都。基本可以推斷這些是湖北遷徙的楚國貴族沿襲下的。但年代太過久遠生活習慣和方言都發生很大改變。
淮南的飲食風俗倒是和其他臨近地市有所區別。除了淮南牛肉湯,也許因為是豆腐發祥地的關系日常對豆製品消耗巨大,而且豆製品種類繁多,這點淮南人到了外地就能發現明顯的差別。
另外淮南有蒸食野菜的習慣,特別是洋槐花和榆樹錢兩種。可能是古時充飢的方法吧。
5、淮南的節日風俗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退!二月二龍抬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春龍節的來源,在我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神話故事。說,武則天當上皇帝,惹惱了玉皇大帝,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龍王聽著民間人家的哭聲,看著餓死人的慘景,擔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旨意,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們正在翻曬玉米種子時,想到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就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龍王抬頭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聲向玉帝喊到:"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詔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民間形成了習慣,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吃。 其實,在農歷二月以後,"雨水"節氣來臨,冬季的少雨現象結束,降雨量將逐漸增多起來,這本來就是華北季風氣候的特點。 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六.六月初六姑姑節 "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6、過過春節淮南有哪些風俗?
安徽春節習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到來了,全國人民為歡歡喜喜過大年,都開始忙碌起來了,買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花、放鞭炮、掃塵、洗浴、祭灶、祭祖、守歲、拜年等各種各樣的活動都開始了,而全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以下是黃寅博客網特別為您整理出安徽各地春節習俗,讓您了解安徽,走近安徽。
春節的民俗眾多,我省南北地區過年習俗差異很大。安徽省部分地區的過年習俗,這些不同的風俗,有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幸福安康。
池州春節習俗:鑼鼓喧天舞儺戲
池州的街頭處處洋溢著儺文化的氣息,儺的藝術本身和文化內涵深入人心。
記者在梅街鎮姚街村看到,正月初頭,村莊家族祠堂中,鞭炮、鑼鼓喧天,鳥銃齊鳴。田間地頭勞作一年的老實巴交的農民,擦凈儺舞面具,邀上宗族師承技藝的同鄉,有聲有色有模有樣表演開來,這種蘊有請神祭祖、驅邪納福為目的的古老民間文化,一次次煥發出久違的生機。
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形式。舞時大多鑼鼓伴奏,節奏明快,這種東方古典雕塑藝術的自然美吸引了不少外地市民慕名而至,這種祈福納祥的儺戲飽受贊譽。
淮南春節習俗:大年初一聽故事
大年初一上午,在淮南市田家庵區曹庵鎮桃花源戲樓下茶館,里里外外圍了數百名居民,大家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聽故事。講故事的可是鎮里的名人——78歲的「民間故事講述家」軒傳林。
「下面的客官,請喝杯茶,歇個腳,聽我給大家擺個故事。擺啥故事?打起那個竹板精神爽,列位客官聽端詳。展護衛武藝強,江湖道上美名揚,可偏偏就是有人不買賬。這人氣勢太張狂啊,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他就是江湖上人稱錦毛鼠那個白玉堂。」軒傳林三兩句語言就吸引了台下觀眾的注意,他繪聲繪色的表演,贏得大家的陣陣掌聲。
坐在台下81歲的楊家康自豪地告訴記者,淮南有著豐富的曲藝文化積淀,「故事家家戶戶講,男人講,女人講,小孩子也能講。」
潁上春節習俗:吃到硬幣餃子會吉祥
在皖北潁上農村,年三十的午飯才是一年中的團圓飯,這頓飯都要在自己家裡吃。
吃過團圓飯,家裡的女人們就開始張羅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動——包餃子。先是准備餃子餡,餃餡分葷、素兩種,年三十的晚上吃葷餡的,年初一一天都要吃素餡的。據老人們說,年初一家裡不能吃葷,所以要准備足夠的素餡餃子夠一天三頓的。這時候家裡主婦們就各顯神通了,把素餡餃子包成各式各樣,最受歡迎的就是元寶(就是一種兩個餃子皮合起來包的圓形餃子),有的周圍還捏上花邊,一般元寶的數量和家裡的人數一致,就是說家裡有幾口人,就要包幾個元寶,這樣就能保證家裡每個人的碗里都會盛到一個元寶。其中一個元寶中間會被特別加上一枚洗干凈的硬幣,據說吃到包了硬幣的元寶的人一年裡都會財運亨通。
朋友圈
微信好友
QQ好友
QQ空間
新浪微博
更多
返回列表:民俗文化
上一篇:黑龍江春節習俗:關於黑龍江過春節的節日習俗
下一篇:江西春節習俗:關於江西過春節的節日習俗
最新內容相關推薦

「正月不理發,臘月不搬家」 農村過年習俗知多少
民俗文化 2019-05-31 16:53:40

農村習俗春節前的「
7、淮南過春節的習俗是怎樣的。
淮南同中國大部分地區過年的時間差不多,一般從小年,也就是臘月二十三祭灶那天開始,年味就漸漸濃了,直至除夕、初一、初二、初三,這幾天可以說是最哈皮的。初三,在淮南叫做「送年」,這天以後,年味就要淡一些,隨著初七春節長假結束,可以說這個年就基本結束了。最多,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六淮南本地還有出嫁閨女回娘家的習俗,餘下的日子就回歸日常了。年二九開始打掃家裡衛生。年三十中午隨便的吃點,下午包包子包餃子,貼上春聯,晚上吃年夜飯,當然也有中午吃年夜飯的。吃飯之前要放一掛鞭炮,吃完看春晚。晚輩開始向長輩要紅包,尤其是孫子輩要找爹爹奶奶要紅包了。吃晚飯也能打打牌敘敘話。夜裡十二點要放炮。年初一早上要吃餃子,吃之前也要放炮,而且放過的炮紙不能掃掉,一直要到年初四才能掃。也不能動剪子針之類的。年初一基本上就逛逛街。年初二到姥姥家,娘家。年初三夜裡十二點要放炮,叫送年。正月十五還要放一次,基本上就結束了。差不多了,希望能幫到你。
查看詳情
賽樂賽-國葯減肥
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淮南過春節的習俗是怎樣的 在阜陽地區的鄉村,人們過農歷新年時有一個自古沿襲下來的傳統民俗,從大年三十晚上開始直到新年的第一天,堂屋(客廳)中點燃兩支紅蠟燭,紅蠟燭的中間擺上一些貢品,像雞、魚、肉等。在這段時間中紅蠟燭絕對不許滅掉。
1 瀏覽1702018-04-21
過過春節淮南有哪些風俗?
一、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春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要在自己的大門或楹柱上貼上一副春聯,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 一新,渲染了喜慶氣氛,這個古老的風俗一直延續自今。 春聯又名「對聯」、「門對」、「對子」等,是由上聯、下聯和橫披組成。 它起源於「桃符」。所謂的桃符,就是指用桃木刻畫出「神荼」、「郁壘」兩尊神像。再將它們掛在大門上,用來鎮妖避邪。東漢應劭的《風俗 通》 中引《黃帝書》中記載:相傳古代東海中有一座大山,名叫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無比的桃樹,樹枝向周圍伸展,足足有三千里方圓。樹頂有 一隻金雞,日出報曉。樹的東北一端有一根拱形枝幹,樹梢一直歪下來,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度朔山上住著各種各樣的妖邪鬼怪,它們出 入都得經過這扇門,因此稱作鬼門。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去作祟,派了兩個神將去把守鬼門,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郁壘。這兩個神一個手拿葦索,一 個身牽猛虎,形象丑惡兇狠,既能捉鬼,又能吃鬼,若有惡鬼溜出鬼門,就把它抓住,或者吃掉,或者用葦索捆綁起來喂老虎。因此,黃帝就把神荼、郁壘的像刻成桃人,掛在大門門戶上,以御凶魅。 最初,古人用桃木雕刻成神荼、郁壘的神像,掛於大門的兩側。後來大概因雕刻神像太費事,就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像來代替,即所謂「桃符」。再往後,覺得畫畫還是很麻煩乾脆就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兩個神名,往門上一釘就完事。春節掛「桃符」驅邪的風俗一直從戰國延續到唐代。到了五代,桃符仁才出現聯語,代替原來的神荼」、「郁壘」的字樣。 桃符轉化成春聯據說是緣於五代後蜀之主孟昶,在《蜀[木壽]杌》記載,五代後蜀的君主孟昶在新年之際命令翰林們作門聯,自己也寫了一副:「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 紙制的春聯到了明、清時代才真正興盛起來。春聯的開始興盛與明朝朱元璋有關。據清朝人陳尚古《簪去樓雜說》記載起於明朝初年,當時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市)後,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家門上須貼春聯一副,一律用紅紙書寫。朱元璋在微服出行,一路觀賞,以為樂事。由於明朝 歷代大力提倡,使春聯盛行了起來,至今不衰。據《列朝詩集》說,當時最有名的一副春聯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翰林院學士陶安的,內容為:「國朝謀 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二、年畫 按中國古老的風俗,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家裡貼上嶄新的年畫,年畫是伴隨春慶祈年和驅凶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表達了人們祈求平安 的願望。 它起源於門畫,與桃符有著同樣的悠久歷史。門畫的最初主題是門神,門神,又稱「門丞」、「門神護衛」等,在春聯出現之前,桃符上的「神 荼」、「郁壘」就稱門神。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這是早期的門畫,後來隨著時 代的發展,花樣多起來了,有的就根據新的傳說或神異故事,畫出新的門神。其中最常見的是門神是唐朝大將秦瓊和尉遲。他們變為門神的故事,在小說《西遊記》里就有記載。說是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與一個算命先生打賭,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徵在明日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傳出一道聖旨,宣魏徵入朝,並把魏徵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下著下著,魏徵打起瞌睡來了。當時正是午時三刻,唐太宗以為將魏徵留住,不放他出宮,就行了,所以就不喊他,讓他睡著。原來魏徵在睡夢里已斬掉涇河老龍。老龍陰魂不散,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就天天到宮里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徵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太辛苦,就叫畫家畫了他們兩人的畫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這樣,這兩員大將便成了門神 三、鞭炮 鞭炮又叫「爆竹」、「爆仗」、「炮仗」。關於它的名稱由來和產生時間也有很多傳說,一種傳說: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叫「年」,經常在除夕夜到處傷害人畜。後來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放鞭炮,發出聲音把「年」嚇得逃 走,不再危害人畜。另一種傳說根據古書《神異經》記載: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灸蝦 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火朴)而出,臊皆驚憚。 不管是哪種傳說,都說明了爆竹與桃符作 用差不多,都是用來驅除邪鬼的。 鞭炮起源於「庭燎」。所謂"庭燎"就是用竹子做成的火把,由於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就會發出「闢辟叭叭」的聲音,古人稱之為「爆竹」。最初燃放爆竹是為了驅除邪鬼。南朝梁代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史記》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 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這也就是後來人們在春節凌晨開門放鞭炮的由來,又稱之為「平安爆竹 四、屠蘇酒 飲屠蘇酒也是過年的一種風俗。飲屠蘇酒,意為屠絕鬼氣,蘇醒人魂。據說於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後便將春節喝的酒統稱「屠蘇 酒」。 據唐朝人韓鄂所著《歲華紀麗》的記載,屠蘇是一間草庵(茅舍)的名稱。據說古時住在此草庵的一個名醫,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的每家一包 草葯,囑咐他們放在布袋裡縫好,投在井裡,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著酒杯里的酒,每人各飲一杯,這樣一年中就不會得瘟疫。人們得了這個葯 方,卻不知道這位神醫的姓名,就只好用屠蘇這個草庵的名稱來命名這種葯酒。其實,屠蘇也並不是某間草屋的專名,據漢朝人服虔的《通俗文》說, 凡是茅屋都稱專利蘇。至於屠蘇酒中放的什麼葯,按梁朝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說,北魏的議郎董勛說過,古代民間風俗元旦那天所喝的葯酒,裡面 放的的是花椒焙成的葯末。所謂屠蘇酒,其實是一種椒酒。董勛還談到飲屠蘇酒的習慣,是一家人中年紀最小的先喝,以次挨下來,年紀越大的越後 喝。原因是小孩過年增加了一歲,所以大家要祝賀他;而老年人過年則是生命又少了一歲,拖一點時間後喝,含有祝他們長壽的意思。這種先少後長喝 屠蘇酒的風俗一直傳到後代。唐代詩人顧祝《歲日作》詩說:「不覺老將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將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宋代文學家 蘇轍的《除日》詩:「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 五、除夕夜 除夕夜是團圓之夜,即便是遠在天涯的人,也都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 首先祭祖。祭祖時,應該將代 表祖宗的牌扁安放在供桌上,放上供品,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祭完祖後,一家人團坐在桌前,這正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先是一餐 豐盛「團年飯」,然後大家團坐吃點心、嬉笑玩耍、聊聊家常、談談工作等,靜待天明,這便是守歲。 守歲守到半夜,即從除夕那天的亥時至元旦那天的子時之間開始入席,稱之為「分歲酒」。一家人歡歡喜喜地喝完分歲酒之後,小輩兒人則向父祖家長行禮辭歲,長輩們則要分壓歲錢。壓歲錢也稱「押歲錢」「代歲錢」、「歲歲錢」,原是用來厭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藉此表示親 情愛意。舊時的風俗,壓歲錢規定一百枚,用紅繩串好,意思是百年長壽。 此外除夕夜還有鏡聽、照田蠶、賣痴呆、打灰堆等習俗,以此來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願新的一年小孩聰慧,萬事如願。這些習俗在現在的城市 已不多見了,不過在農村與一些小城鎮,這些風俗還是存在的 六、舞龍、舞獅 舞龍、舞獅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老百姓們喜歡一種民間體育活動,在各種喜慶節日慶典中都可見到,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種中國傳統的舞蹈之一了。 舞龍,又稱「耍龍燈燈」、「龍燈舞」。 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逢年過節常見的一種文娛活動。 關於舞龍,民間有個傳說:一天,龍王腰痛難忍,龍宮里的葯都吃過了,還是不見效。只好裝成老頭到人間求醫,大夫搭脈感到吃驚:你不是人吧?龍王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於是大夫要他變回原形,從龍王腰間的鱗甲里捉出一條娛蚣。經過消毒、敷葯,龍王完全康復了。為了答謝治病之恩,就告訴大夫:「只要照我的樣子扎龍舞耍,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件事傳出後,大家便以為龍能興雲布雨,每逢乾旱便舞龍祈雨,所以後來就有了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 獅是外來的異獸,我國國土上並沒有獅生活的環境,但發展至今,獅在中國吉祥瑞獸的地位是舉足輕重,與五靈(龍、鳳、龜、麟、虎)並駕而驅,舞獅最初是由西域進貢中國的一種舞蹈,後來慢慢傳入中國民間,成了老百姓的喜愛。舞獅,又名「耍獅子」、「獅子舞」。 舞獅開始於南北朝。形式多種多樣,大致分為北獅和南獅兩種。現在「北獅」以河北滄州、北京為代表,「南獅」則以南海為代表,並輻射到番禺、順德(即俗話說的南番順)。廣州、香港、澳門及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所舞的獅子風格也大都以「南獅」為主。 北方舞獅的特點是:外形逼真,與真獅相像,有雌雄之分,還有文獅、武獅、成獅、幼獅之分。舞獅人是獅皮覆蓋全身,只露雙腳。北方舞獅一般是兩個人合舞一隻大獅子。 南方舞獅特點是:造型不如北方逼真,但款式多,色彩豐富。舞獅者穿各種燈龍褲,上穿密鈕扣的唐裝燈龍袖衫或背心。舞獅要使出渾身解數。這種舞獅由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 關於舞獅也有一個傳說:相傳明代初年,廣東佛山出現一種怪獸,每逢新舊歲之交,慘害人畜。後來,有人建議用舞獅來嚇唬怪獸,果然奏效,那怪獸逃之夭夭。當地百姓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所以以後逢年過節便敲鑼打鼓,舞獅拜年 七、禁忌 初一:雞日----舊時在元旦貼畫吉辟邪祈福。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穀子生日」,祭田 初四:豬日----祭財神。 初五:牛日谷「破五」,可打破諸多禁忌:「送窮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財氣」,初五的垃圾視為「窮土」,倒掉就「送窮出門」。五路財神生日,有「接財神」的習俗。 初六:馬日----「送神」的日子,店鋪開始復業。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煙花,啟煙火的習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穀日----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廟往往在這天設壇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爺生日----玉皇大帝誕辰,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 初十:石頭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動用,叫「十石不動」,甚至燒香祭拜石具
4 瀏覽2802017-12-11
淮南過春節有什麼習俗
年二九開始打掃家裡衛生。年三十中午隨便的吃點,下午包包子包餃子,貼上春聯,晚上吃年夜飯,當然也有中午吃年夜飯的。吃飯之前要放一掛鞭炮,吃完看春晚。晚輩開始向長輩要紅包,尤其是孫子輩要找爹爹奶奶要紅包了。吃晚飯也能打打牌敘敘話。夜裡十二點要放炮。年初一早上要吃餃子,吃之前也要放炮,而且放過的炮紙不能掃掉,一直要到年初四才能掃。也不能動剪子針之類的。年初一基本上就逛逛街。年初二到姥姥家,娘家。年初三夜裡十二點要放炮,叫送年。正月十五還要放一次,基本上就結束了。鐧懼害鍦板浘
33 瀏覽21882017-12-11
安徽淮南過春節的習俗!!!!急急急急急急。
心問友 2012-07-05 舉報 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掃塵 舉行過灶祭後,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准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微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發展為春聯。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准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放爆竹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 吃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17 瀏覽322
8、求淮南風俗
安徽淮南的喪葬風俗
[一]送遺體
1、辦置物品:送老衣一套(從內到外,襪子、帽子、布或棉鞋子、腰帶、系腳繩),蓋臉布、口含銅錢、頭枕、腳枕、鋪被一件、蓋被一件、鞭炮一掛。
2、聯系殯儀館:電話:0554-2516454 接屍地址 、死者姓名、家屬姓名、逝世原因、存放時間等。(親屬須陪同護送並簽字)。
3、殯儀館確定:告別堂(廳)、時間、是否整容?大屏幕字幕公布死者生平(左)公布弔唁單位、個人名單,在前日16點前送到。開好死亡證明待用。
4、成立治喪委員會,確定主辦單位(人),協辦單位(人)
5、通知單位、親屬、朋友、同學、鄰居。(逝世時間、靈堂設置地點、出殯時間)。
6、告知單位、提出要求(生平、悼詞、主持、仆告)給予協助。
7、准備遺像:選擇照片,確定尺寸(另外選擇一張一寸照片骨灰盒外用)。
8、靈車離開時放一掛炮送靈。
[二]靈堂設置
1.確定地點(室內、室外)、位置。(是否請樂隊親屬自定)
2.靈棚搭建:選用材料、電線、電燈、雨布、拉鐵絲放置花圈。
3.靈堂擺放:正面輓聯、正中「奠」字、擺放遺像(黑莎)、香爐(香)、蠟(兩只)、長明燈(油燈)、到頭飯(一碗生米、插一雙筷子)、貢品(水果兩盤、糕點兩盤)、香煙、酒隨意,火盆(一個)。
4.親屬花圈(花籃)、領魂幡(柳樹條一根,長2米帶樹梢)、喪棒(柳樹條長一尺,繞上白紙條)兒子用。
5.孝子點燈、蠟、紙、磕頭。
[三]治喪人員
1.登帳(1人)負責登記弔唁者單位、姓名、金額,然後交給收銀人,並書寫輓聯、謄寫弔唁者名單(遺體告別時用),仆告、生平、悼詞的撰稿。
2.收銀(1人)負責現金的收取,要與帳目相符,大額的支出(殯儀館、骨灰盒、墓地、購物、煙酒、飯店等)要有票據或借據。
3.後勤保障(1人)安排人員采購物品、親朋好友住宿、餐飲、聯絡、接待。提前預訂次日飯店,標准,桌數。
4.汽車安排(2人)引靈車、花圈車、親屬車、其它車,排序、時間、放花及物品,安排(提前上殯儀館)、(提前上墓地)、(提前上飯店)車輛。(多少自定)。
5.殯儀館聯絡(1人)負責前一天下午16點前送逝者生平簡介,和弔唁單位、個人名單,交給訂好的堂(廳)工作人員輸入電腦。確定整容、火化爐標准。出殯日提前到達,攜帶後續弔唁人員名單輸入字幕、U盤(家人保存),帶死亡證明、一寸照片(骨灰盒外用)、堂(廳)的安排,准備親屬輓聯掛在告別堂(廳)內的花圈上。儀式後陪同親屬選擇骨灰盒、並帶孝子到火化室交給工作人員,簽字後等接骨灰盒。負責館內所有費用的結算和領取火化證等其它事宜。
6.墓地選擇(1人)陪同親屬選好墓地,確定價格、安葬時間,出殯後提前到墓地。
[四]采購物品
1.白孝布2、黑袖章3、白毛巾4、香皂5、花圈6、白紙7、筆墨、8、白球鞋。硬幣、鞭炮、鮮花、領棺公雞、煙、酒、水、訂書機、釘、別針、剪刀、膠帶、糨糊、紅布、麻繩、小塑料袋、水果糕點、草紙、大白花、松香水、小碗(親屬自定)、糖果、貢品一份。
[五]燒鋪
1.所需物品:草紙四捆(鋪兩捆、燒兩捆),席子一條,墊被一床,逝者內、外、單、棉、衣物,鞋、帽、枕頭等。松香水。
2.出殯前一晚,天黑後(時間自定),親屬叩拜後,長子手摸遺像告知前往送衣後,拿著衣物不準回頭前往燒鋪地。
3.出殯十字路口畫圈留門,墊紙、鋪席、放衣物、灑松香水、點火。
4.親屬晚輩跪地燒紙磕頭,其餘親朋矗立默哀。
5.放炮送行,晚輩叩三頭,親朋三鞠躬。
6.親屬及親朋繞火一圈離開不從原路返回。
[六]出殯
1.孝子(女、婿)親屬晚輩在靈堂前叩頭,親朋鞠躬告別。
2.長子,吹燈拔蠟,摔老(紙灰)盆,次子,捧遺像,長孫,打幡,外孫(女),拿鮮花上車(放墓地)。
3.放炮:摔老盆時放炮(一掛)。
4.專人收拾香爐、貢品帶到殯儀館屬相處用。另帶一份貢品墓地用、香爐(香)、煙、酒。
5.專人拿領棺雞,墓中放置物品,拿要燒衣物殯儀館燒鋪用。
6.拆除靈堂(棚)。
7.安排人員陪同重點親屬。
8.按車輛排序,上車後女婿負責,灑紙、散炮、丟棄遺物。
[七]殯儀館告別儀式
1.搬下花圈,放到告別堂(廳)門口。室內放遺像、鮮花、喪棒。(遺像、鮮花、幡、喪棒、(妻、夫)孝子(女)花圈、鮮花、要放在上墓地)。
2.孝子攜親屬手捧遺像進入堂(廳),待遺體安放好後,遺像擺在棺前。
3.親屬站在大廳左邊,領導站在正中前排,(橫隊)生前好友站二、三排……。
4.主持人宣布(1)「×××遺體告別儀式開始」,(2)默哀、奏哀樂,(3)致悼詞A生平,B評價、C答謝。(4)三鞠躬。
5.遺體告別(1)領導,(2)親朋,(3)親屬。(安排人員遺體四周護衛)。
6.結束後,孝子捧遺像到外燒遺物、花圈,其他人員拿花圈去燒。
[八]燒遺物、花圈
1.燒紙,孝子、親屬晚輩下跪,將逝者物品及去掉送花圈者姓名輓聯的花圈焚燒。2.結束放炮。
[九]屬相祭奠[如存放骨灰]
1.孝子、親屬在逝者屬相前,擺放遺像、供品、燒紙。
2.結束放炮。
3.跨火辟邪、取糖果吃求吉利。[也可到墓地]
[十]親屬選骨灰盒 1.放相片2.辦手續。(收銀人員陪同)
[十一]孝子等待接骨灰 接到骨灰後放炮。
[十二]乘車到墓地 (女親朋暫不去墓地,車內休息等待)
[十三]安葬 1、墓穴內過火、灑雞血辟邪,2、放數枚硬幣、放置隨葬物品、鋪紙、安放骨灰盒。3、蓋墓穴、開始放炮。4、擺放供品、喪棒、香爐、點香(煙酒自定)。5、燒紙。孝子磕頭。6、圓墳、所有親屬(女)到場,順序燒紙、磕頭。A長子、媳、孫(女)B次子、媳、孫(女)C女兒、婿、外孫(女)D晚輩親屬。7、親朋好友集體三鞠躬告別。(領幡放墓邊)。8、到燒紙處燒親屬花圈及燒紙。9、結束放炮。
[十四]通知 所有弔唁人員在××××××飯店,時間,位置,家人安排答謝午宴,請光臨。另外要通知已弔唁過,但因其他原因未來人員。宴席中,家人代表應分桌答謝。
[十五]總結
核對帳目,結算支出,退還物品,答謝相關人員。
附件:安排幫忙人員分配小條
1.放炮一人:順序:1、遺體走2、燒鋪3、出殯4、燒花圈5、屬相祭奠6、接骨灰7、安葬8、圓墳(屬相燒花圈)。
2.汽車安排一人:順序如下:(1)領靈車(孝子、孫、外孫、女婿等乘坐),攜帶物品(雞、遺像、幡、子女花圈、所有用紙[散紙、散炮]、墓地用品。)(2)花圈車(3)親屬車(4)親朋車(5)大客車(6)其它車……。負責車上扎大白花,發白毛巾、香皂、香煙,告訴司機,墓地位置,中午飯店名稱、位置。
3.後勤保障一人:保管香煙(包好小件(毛巾1香皂1香煙1:給接遺體者,火化工,司機)。人員飲用水。通知弔唁人員在××××××飯店,時間,位置。
4.燒鋪拿紙四捆,炮一盤(專人放炮),松香水一瓶。
負責出殯後帶紙十捆(館用5捆,墓地5捆),散紙。
跨火發糖果。
5.負責拿雞,收拾貢品館內用,香爐(香)墓地用,帶一套貢品墓地用。帶硬幣××枚,煙酒,隨葬品下葬用。
6.殯儀館一人—(須提前去)
7.墓地一人—(須提前去)
8.搬花圈若幹人——(提前搬上車),子女花圈放在領靈車上,帶到墓地,其餘花圈放第二輛車上,告別廳前卸下,儀式結束後移到焚燒處,撕去弔唁者名字,儀式開始後投進爐內焚燒。
9.飯店安排二人,安排人員入座,放好酒、煙、飲料、茶水、洗臉水。
10.拆靈棚、堂,若幹人,清理衛生。
11.遺體告別護衛四人。
9、淮南結婚風俗逢年過節送什麼人禮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知識,還有風俗習慣也是文化的一種,婚俗文化就是中國比較大的一種習俗了。而且中國地大物博,這就導致了每個地區的風俗是會有所區別的,結婚時候的習俗和環節流程也會有不一樣的地方。安徽作為一個比價古香古色的省份,風俗更是很有當地的特色,一起來看看吧。
一、彩禮。在安徽淮南,要結婚必須要先訂婚,雙方父母見面討論具體細節和彩禮錢。彩禮錢取6,金額不固定,大多數的普通家庭會給6萬6,寓意六六大順。彩禮錢由男方提供給女方父母,表示自己迎娶女方的一份誠意。
二、買三金。這是安徽淮南最經典的風俗之一。三金指的是:手鐲、項鏈、耳環。現在,要求沒有那麼嚴格,新娘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搭配,只要是三件金器就可以了。另外,三金也是男方買給女方的。
三、喜盆。這是由女方結婚前准備的陪嫁品。喜盆裡面會放棗子、桂圓、花生、蓮子等有美好寓意的東西,暗示著早生貴子。喜盆必須要用紅布包裹,結婚當天由新娘從娘家帶到公婆家並親手遞給婆婆。婆婆接過喜盆,表示自己接受了兒媳婦。這也是當地非常重要的風俗。
四、結婚前三天,男女雙方是不可以見面的。
五、結婚前一天晚上,要找一個男孩,三代健在,在婚床上壓床睡覺。
六、結婚當天,男方要帶一套新衣服新鞋子,帶四折禮迎接新娘。
七、結婚當天車隊不準走回頭路,如果遇到2隊新人結婚,女的先走。因此要提前想好行車路線哦。
八、結婚當天男方舉辦婚宴,三天後女方回門,由女方父母請親朋好友吃飯,規模要小一些。
九、結婚第二天一早到男方父母家問好,第三天,女方回門,需重新准備一套回門的衣服,並且太陽落山之前一定要回新家。
以上這些就是安徽的婚嫁習俗了,所以新人們在准備婚禮之前都是會提前的了解一下,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禮是能夠更加的完美,順利結束的。尤其是舉辦比較傳統的農村婚禮的時候,更是要注意這些習俗,畢竟不管是哪裡的農村,風俗習慣都是會更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