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畲鄉風俗

畲鄉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3 00:38:09

1、畲族的風俗習慣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等省。
日常主食以米為主,除米飯外,還有以稻米製作成的各種糕點,畲家常食的米飯有秈、粳、糯三種。從黏性上分,糯米最黏,粳米次之,秈米基本無什麼黏性,但秈米出飯最多,畲家食用的米飯以秈米最為普遍。番薯也是畲族農家主食之一。粉絲是畲家招待客人製作點心和菜餚的重要原料。
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是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禁忌:正月初一,忌挑糞,忌抬轎、吹喇叭;忌當乞丐;忌食狗肉。
畲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一物,必俟新郎一一指名歌之,如:要筷子則唱《筷歌》,要酒,則唱《酒歌》,司廚也要以歌相和,其物應聲而出,席畢新郎還需把餐桌上的東西一件件唱回去。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准。
姑娘定婚時,在送給男方的回禮中,必須得有親手織的綵帶。綵帶既是裝飾品,又是擦汗撣塵的生活用品。綵帶一般長1.3米,寬0.2米。圖案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柳條紋組成的兩方連圖案;另一種是印染的藍底白花圖案。從內容上來說,有"十三行"、"十二生肖"、"水擊花"、"銅錢幫"、"五字帶"等。直接在綵帶上綉吉祥祝福等內容的在畲鄉更為流行。

2、畲族有哪些民間習俗和文化藝術?

文化藝術
畲族人民在遷徙過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時,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畲族文學藝術十分豐富。山歌是畲族文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多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所以畲族文學基本上是民間口頭文學。他們每逢佳節喜慶之日,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1000多篇、四五萬行。在長篇敘事詩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稱《盤古歌》、《龍皇歌》、《盤瓠王歌》,是一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畲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鍾四姓子孫的傳說。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尤其是,他們還把這一傳說繪成連環畫式的畫像,稱祖圖,即在一幅十來丈長的布帛上,用彩筆把這一傳說的40多個畫像連環式地繪在畫卷上,世代珍藏。 畲族民歌隨處可見,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一千多篇,計四五萬行。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愛的一種民歌方式。「雙音」是畲族人擅長的二聲部重唱的唱法,又稱「雙條落」。
精巧的編織工藝
勤勞淳樸的畲族婦女,不但是生產能手,也是編織刺綉的能工巧匠。他們手工藝品種類豐富,色彩斑斕,風格獨特。如編織的綵帶,又稱合手巾帶,即花腰帶,案花紋多樣,配色美觀大方。編織的斗笠,花紋細巧,工藝精緻,配以水紅綢帶、白帶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婦女最喜愛的一件裝飾品。畲族姑娘精心織綉的綉帕或綵帶,送給心愛的情侶,是最好的定情物。解放後,這種工藝技術得到了更加發揚光大,成為搶手的旅遊產品和出口產品。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准。 畲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 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
別具一格的民族體育
畲族人民歷來重視體育活動,體育活動的項目也很多,有武術、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騎「海馬」、竹林競技等。畲族武術以畲拳最著名,棍術次之。畲拳乃畲族獨創,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創編者名叫雷烏龍,人閃尊稱為「烏龍公」。畲拳的主要動作有沖、扭、頂、擱 、削、托、撥、踢、掃、跳等。畲族武術分棍術和拳術兩大類。棍術種類多,動作名稱復雜多樣。拳術十分普及,作為拳術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絕的點穴功夫。武術精通的老拳師一般都會點穴術和醫術。但是,畲族武術還需要進一步地整理、挖掘。
悠久的釀酒文化
景寧山區有一種珍貴的綠曲酒,綠曲酒是畲族人民的智慧結晶,據說相傳於唐永泰二年(766),距今約有1200多年歷史。由於浙西南地方自身生產力水平低下、文化傳播方式落後、固步自封的生活觀念等客觀因素,畲族綠曲酒在傳承中歷盡滄桑、幾近匿跡。 但也因浙西南景寧山區自古相對閉塞、保守和拙於張揚的生存空間,成全了畲族綠曲酒生生不息的影響力。1984年經國務院公布成立全國唯一的景寧畲族自治縣,畲族後人為紀念先祖,整合專家學者、族人釀酒師等經過長期的挖掘、整理、研發,將畲族綠曲酒進行了綜合的質量評定和品牌提升,並取名「百歲門1984畲族綠曲酒」,以傳承養生文化和宏揚民族精神。 景寧畲族綠曲酒與其它著名白酒相比,畲族綠曲酒都是經過糧食釀造、蒸餾的白酒,不同之處在於其獨特的二次重釀技術——將米釀白酒回窖加入深山花草二次重釀,並經過長時間的日曬和低溫洞藏,使酒體充分吸收、蘊藏了深山天然作物的自然色澤和芬芳後,再多次過濾自然陳化。酒體在色澤上呈現出自然純凈的金黃兼翠綠,酒液瑩澈透明,猶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輕柔飄逸,入口順滑,純凈清幽、成熟雅緻、風格獨特。 景寧畲族綠曲酒採用深山天然原材料做為基酒原材,崇尚自然健康、尊重傳統文化、重視現代科技,符合人們回歸自然的要求。並且釀造原材料取自無污染自然生成物,富含天然有效活性營養成份、葡萄多酚、茶多酚、花青素、淫羊藿甙、芳香油、天然抗氧化劑等物質,抗癌、抗氧化、抗過敏、抗疲勞、增強體質、改善性功能、增強皮膚彈性和柔滑性、改善煩躁易怒、頭昏乏力、記憶力減退等症狀,具有較強的延緩衰老和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風俗節日
米酒
歷史上畲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朴。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 畲族「三月三」烏飯節
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現在隨著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火籠、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於山區氣候寒冷,嚴冬臘月,一家人都圍坐在火塘邊烤火取暖。畲族山區,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種植較少,雜糧較多。他們普遍以地瓜米摻上稻米為主食,純米飯只是宴請貴賓時才用,喜食蝦皮、海帶、豆腐等。尤喜飲「米酒」和「麥酒」。
服飾
畲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畲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現在畲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畲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發式與漢族不同。少女喜用紅色絨線與頭發纏在一起,編成一條長辮子,盤在頭上。已婚婦女一般都頭戴鳳冠,即用一根細小精製的竹管,外包紅布帕,下懸一條一尺長、一寸寬的紅綾。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婦女,發間還分別環束黑色、藍色或紅色絨線。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著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畲族稱 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傳說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許配給斬犬戎番王頭有功的盤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鏈、銀手鐲和耳環,顯得格外艷麗奪目。
婚俗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畲族傳統婚俗。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畲、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後,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畲、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對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習俗。但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包辦現象十分嚴重。解放後被革除,現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傳統節日
畲族節日主要有農歷的三月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畲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畲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沖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里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此外,畲族也過春節。過春節時除宰雞殺豬外,還要做糍粑,祝願在新年裡有好時運,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盤古祖先」,老人講祖先創業的艱難,過後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串寨,以歌傳情,互敘友情。

3、最有畲族特色的風俗,畲族有哪些民族風俗

畲族 (shē zú)
畲族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裡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主要分布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4、麗水春節的習俗

麗水春節習俗
1、除夕:
十二月最後一天叫除夕,俗叫三十夜。遂昌縣山村有小孩上山搖毛竹的習俗,搖毛竹時,口念"毛竹哥,毛竹娘,你和我一樣粗,我和你一樣長",以祝小孩長得快,長得高。

除夕夜全家團聚,共進晚餐,叫做"吃分歲"。媳婦必在除夕前趕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除夕夜餐的菜餚特別豐盛,必有魚、芋艿,豆腐圓三樣菜,以「魚」、「芋」和「余」諧音,含有吃之有餘之意;豆腐圓是象徵全家團圓。若有人外出,不能返家吃分歲,亦放一付碗筷,以示團圓。若養有貓或狗的,也要給貓狗吃分歲。
夜晚,合家圍爐暢敘家常,達旦不眠,謂之"守歲"。居室各處都要點燈,稱為「全堂紅」。
2、春節:
正月初一,擇吉辰開門,開門後放一串鞭炮和三個雙響炮,忌啞炮,此稱開門大吉。家中長者在開門後,立即洗手洗臉,然後點燃中堂神位前的香燭、中堂檐口處的三官燈及土地神位前的香燭,在先祖神主牌前祭祀。然後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坐在中堂正中,前鋪紅氈條,小輩跪拜。是日,不動刀斧,忌掃地,婦女不上灶等。

初二開始,至親好友走家串戶,登門拜年。拜年禮品有用紙衫(厚草紙)包就的白糖、冰糖、桂圓、荔枝等,俗叫做包,也有送賀年片以示祝願的。

5、板橋畲族鄉的民情風俗

板橋畲族鄉是松陽唯一的畲族鄉,畲族人口佔全鄉總人口的25.2%。賽歌是畲族不可缺少的習俗。賽歌即對歌,畲族稱「嘮歌」。對歌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形式與內容,婚嫁對歌是村上的女歌手同「赤郎」接親隊伍人員對歌,女歌手不論年齡和人數,「赤郎」都要回歌。勞動時是自由找本村、鄰村的異性對歌,邊勞動邊唱,不講究輸贏。談情說愛,新女婿上門姑娘跟他對歌。跟遠方客人對歌為兩性不嫡親、年齡相稱者。常唱的有勞動歌、情歌、謎語歌、大講歌、生活歌等。三月三是畲族的集體對歌日。1994年,蓮都區老竹鎮、麗新鄉、武義縣柳城鎮、松陽縣板橋畲族鄉四鄉鎮在老竹鎮舉辦首屆三月三畲鄉歌會,此後每年在這四鄉鎮輪流舉辦。

6、畲族有哪些特有的風俗?

婚姻習俗: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鍾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畲族傳統婚俗。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畲、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畲族內部的一條族規。解放後,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執行,畲、漢兩族之間的通婚日益增多。
喪葬形式:
畲族喪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習俗。
畲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族,中國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來,畲民不畏艱辛險阻,從原始居住地——廣東省潮州市鳳凰山四散遷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還到貴州和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其餘散居在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畲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從福建羅源遷居浙江景寧。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畲」(She),意為刀耕火種。 1956年中國國務院正式公布確認畲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畲族成為法定的族稱。

7、景寧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景寧是浙江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吃熱鍋,逢年過節吃糍粑。畲族婦女一專直不纏足,山間勞動屬、趕集或走親戚,喜歡戴精緻美觀的斗笠,結婚或出門做客是戴鳳冠,後腦盤發髻,頭頂置銀箔包的竹簡。 畲鄉人自古以來古樸、淳厚、熱情、好客的民俗是畲鄉歷史和文化的積淀,源出華夏,承續甌越。隨著經濟以及自然條件的變化發展,不斷由廣大人民創造出農作、撐船、飼養、飲食、服飾、生育、喪葬、婚嫁、祭祖、建房、砌灶、三月三、傳統節日、時令節日、宗族、婚禮、迷信等獨特的生活習俗,還有敦厚淳樸、重人情的畲鄉風習俗。

景寧畲族自治縣畲族傳統文化蘊涵深厚,山水風光秀麗迷人,旅遊資源豐富。旅遊家譽之為「神奇畲鄉,休閑勝地」,又稱之為「浙江的西雙版納」、「華東的香格里拉」。 黑木耳、厚朴、茯苓在國內是非常有名的。

8、聊聊家鄉有什麼的民風民俗民情?

畲鄉的婚嫁、選種、祭祖等一大批傳統的生活習俗已搬上歌舞銀幕的舞台,成為畲鄉風情的歌舞劇,代表作《畲山風》曾參加了日本演出、晉京演出,並多次受到中央、省、市領導的好評。

9、三月節是哪個民族過的節日 哪個民族過三月三

導語:三月三原本是源於上古時期的傳統節日,與巫術、祭祀、驅邪等活動息息相關,後來這個節日在唐宋之後逐漸被遺忘。而在我國的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還得以保留了部分傳統,到現在依然有不少少數民族會慶祝三月三。那麼,哪個民族過三月三呢?下面就來看看三月節是哪個民族過的節日的相關介紹。

三月節是哪個民族過的節日 哪個民族過三月三

三月三,是漢族上巳節,也是壯族、侗族、布依族、黎族、仡佬族、瑤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報京侗族三月三

關於「三月三」的來歷,貴州報京侗族至今流傳著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

從前,美麗靈巧的侗家姑娘良英,愛上了寨上勤勞朴實的貧後生橋生。良英的父母嫌貧愛富,硬把女兒許配給富家鄉老的兒子,逼迫良英三月四日出嫁。然而愛情專一的良英,不承認父母包辦的婚姻,對橋生忠貞不渝。三月初三這天,良英打早下田撈得了半笆簍魚蝦,進菜園打得了半藍蔥蒜,約心上人橋生在金塘洞旁古老的莫嘎樹下相會,把盛著魚蝦的笆簍和裝著蔥蒜的竹藍送給橋生,互相傾吐愛情。不料被鄉老發覺。那鄉老便指責良英不遵父命,違抗婚約,辱罵橋生犯了寨規,壞了族風,喊來打手,毒打橋生和良英。這對情人悲忿已極,各自脫下布鞋一隻,在莫嘎樹上印了一對深深的鞋印,雙雙攜手跳崖,投人淘金潭而死。人雖然死了,但他們那種反抗封建壓迫,爭取婚姻自由的精神品德,卻像那對鞋印一樣永世長存。

青年男女為了懷念橋生與良英,每年「三月三」都要吹著蘆笙來到莫嘎樹下瞻仰這對戀人的鞋印。為紀念橋生和良英,報京侗家未婚後生在「三月三」期間都要到淘金潭邊向心愛的情妹討笆簍,討蔥籃,互表愛情,共誓忠貞。

三月初一,寨上各家主婦都忙著為子女和丈夫准備節口的新裝,磨豆腐,備酒菜,節日到來好待客。

三月初二,是姑娘向情郎送笆簍的日子。這天早飯後,姑娘們三五相邀,背上笆簍,脫鞋去撈魚蝦。互相幫助,每人撈得半笆簍鯉魚和蝦米之後,各自把這笆簍禮物送給心愛的情郎。情郎得到這份笆簍禮物,就倒出魚蝦與男朋友們在坡上燒火力、菜,共進野餐,分享愛情的樂趣。這種「送笆簍」的風俗,當地侗語叫「亥粟」。

畲族三月三

畲民對畲族三月三的重視程度,與春節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年這一天,畲鄉家家戶戶都要宰殺牲口,祭祀祖先;畝民也多選擇這天作為畲家男女定情或婚嫁的日孔做烏飯、吃烏飯成了三月三里一項重要的活動。到夜幕降臨,畲民還要舉辦籍火歌會,內容主要為對歌。

吃烏飯

畲族稱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這天一定要吃烏米飯。據《浙江省少數民族志》載:景寧畲民三月三吃烏飯,是用一科,金語稱「烏枝」、漢語稱「山饅頭」的小灌木嫩葉(即烏穩)搗碎取汁,浸泡大米煮成的飯。這種黑色的米飯十分可口,有青草芳香味,據說吃了這樣的烏飯,上山不怕螞蟻咬。

婚嫁儀式

畲族青年通常在三月三舉行別具一格的畲族婚禮,新中國成立以後仍然延續這種習俗。近年來常常在三月三舉行畲族集體婚禮。畲族實行一夫一妻制,遠房同姓亦可婚配。民間婚姻程序有相親、定親、送日子單、送釀酒米、辦出嫁酒席、辦娶親酒席、第三天回門、第一個春節拜年等。若是自由戀愛,可省去相親一節。

三月三漢族上巳節

所謂「上巳」,是指夏歷中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節又稱三月三,是我國歷史相當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上巳」在漢代正式定為節日,魏晉以後固定為三月三日。

上巳節的來歷

追溯上巳節的來歷,可以一直推至上古時期。傳說伏羲氏與女媧捏土造人,繁衍後代,故而後人尊伏羲為「人祖」,著在淮陽一帶修建太昊陵古廟,在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舉行廟會,在此期間剝伏羲進行朝拜。後來又逐漸定為在上巳這一天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也正因蕘是為了祭祀造人的祖先,上巳節最初的諸多活動都與子孫繁衍有關。

關於上巳節的歷來有很多種說法。一般認為,這項活動在殷周ffj期就已經形成,最初是一種巫術活動,主要目的在於除災避邪,祈求生育。

有學者依據屈原的《九歌·招魂》以及《續漢書·禮儀志》注引等資料,特別強調了在先秦時期上巳節「招魂續魄」的巫術色彩。其他如沐浴祓禊等活動都是以此為核心而展開的。不論目的如何,上巳節最初是一種巫術活動是毫無疑問的。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