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各族節日風俗

各族節日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2 18:54:48

1、民族傳統節日和風俗

民族傳統節日和風俗

民族傳統節日和風俗,中國有有很多傳統節日,都是只有中國才有的節日,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以下為大家分享民族傳統節日和風俗。

民族傳統節日和風俗1

1、我們中國的少數民族比較多,每一個民族都有其比較重大的節日和風俗。蒙古族會的是那達慕節,原來指的是蒙古傳統的三大競技項目,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個節日也逐漸變得重大,現在也發展成蒙古重大節日之一。

2、傣族的潑水節在我們中國是很出名的。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傣族的潑水節其實就相當於我們的新年,也是傣族人民認為最吉祥的一天。

3、除此之外,少數民族其實還有很多的節日和習俗。比如傈僳族的刀桿節、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節、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等等。其實每一個民族都有其重視的一個節日,他們會在這一個節日的時候載歌載舞,熱鬧非凡。

民族傳統節日和風俗2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刀桿節

傈僳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

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亦稱宰牲節。古爾邦節的主要內容有:

(1)舉行會禮,穆斯林們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場所,舉行盛大的儀式和慶祝活動;

(2)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節日之前准備好到時要宰殺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須健康,分駱駝、牛、羊三種,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來決定。宰殺後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別留作自用、贈送親友以及施捨給窮人。

中國新疆地區的穆斯林稱該節日為「大爾德」(大節日)。這一天,穆斯林們都精心打扮,宰殺牲口,邀請親戚朋友前來做客,同時還舉行各種文藝活動。而在回族穆斯林當中,對該節日的重視程度就低於開齋節,一般把它稱為「小爾德」(小節日)。

民族傳統節日和風俗3

1、春節:時間為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有拜年、貼對聯、灑掃除塵、吃餃子、放爆竹、收壓歲錢等。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春節期間,各家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2、元宵節:時間為農歷正月十五日。習俗有吃元宵、花燈會、祭神、舞龍舞獅、踩高蹺等。元宵節別稱上元節、天官節、春燈節、小正月、元夕。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3、清明節:時間為公歷四月五日或六日。習俗有踏青、掃墓、植樹、放風箏、吃青團、插柳等。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傳統祭祖節日。清明節位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端午節:時間為農歷五月初五。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菖蒲、纏五彩繩、喝雄黃酒、避五毒、躲端午等。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龍舟節、天中節等,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是稱呼和習俗最多的傳統節日。

5、七夕節:時間為農歷七月七日。習俗有香橋會、接露水、祭拜鬼神、祈求姻緣、結紅頭繩等。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情人節。七夕節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

6、中元節:時間為農歷七月十五日。習俗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7、中秋節:時間為農歷八月十五日。習俗有家人團聚、賞月、祭月、吃月餅、燃燈、花燈會、觀潮、喝桂花酒等。中秋節象徵家庭團圓和幸福。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位列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8、重陽節:時間為農歷九月九日。習俗有登高秋遊、祭祀鬼神、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9、冬至:時間為公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習俗有祭祀先祖、吃餃子、吃湯圓、喝羊肉湯等。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但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在北方多數人有吃水餃的習俗,南方人多數人有吃甜食的習俗。

10、臘八節:時間為農歷十二月初八。習俗有吃臘八粥、吃臘八醋、腌臘八蒜、吃臘八豆腐、吃臘八面等。在我國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之說,過臘八意味著拉開了過年的序幕。

11、小年:時間為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習俗有打掃屋子、沐浴、吃灶糖、祭祀鬼神等。小年,別稱祭灶節、灶王節、掃塵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日期因地域有所不同,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四。

12、除夕:時間為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習俗有吃年夜飯、貼對聯、燃爆竹、祭祖、守歲、掛燈籠等。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

2、五十六個民族的節日風俗

五十六個民族的節日風俗

五十六個民族的節日風俗,我國有56個民族,除了漢族其他都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的將誒日也是非常多的,其中著名的就有傣族的潑水節等,下面來看看五十六個民族的節日風俗。

五十六個民族的節日風俗1

藏族

藏族人口459萬,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

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特色文化——藏舞,布達拉宮。

藏族禁忌:

老年婦女不食當天宰殺的肉食;家中有危重病人或家庭不順,戶外插青枝柏葉或石頭上放有紅線,或用石壓刺,以示謝絕客人;屋內不準吹口哨,唱情歌;年尾忌債翻年,年頭忌要債;忌婦女在爐灶上站立、蹲坐;家中佛壇不允許別人亂摸,也不得隨便指問;吃奶渣和酸奶時,忌用筷子;忌燒奶渣吃;主人及客人在火塘上首位置就坐,只能盤坐或跪坐;不準隨便跨越火塘;不準在神龕上放雜物。

在長輩、尊者及父母前,忌講丑話臟話;在家中忌講不吉利的話,特別是喜慶佳節;忌以下流穢語咒人;忌用不吉利的語言罵牲畜。

無論到寺院的大殿經堂,還是到佛塔、轉經亭、燒香台、瑪尼堆等處參觀旅遊,都必須順時針方向即從左到右繞行;進寺院大殿前,要脫帽,忌攜帶刀槍及大蒜;忌摸寺院內的`各種佛像、經書、法器;未經本人許可同意,不得進入主持堪布、活佛的房間;

覲見活佛、堪布時,說話舉止要恭順、文雅,遞接東西時要雙手獻接,離開時要倒退幾步,不得突然轉身離去,否則被視為不禮貌;不能隨手翻動瑪尼堆上的石塊;到寺院朝佛只能上午清早去,不得下午去朝佛;到燒香台煨桑也是如此;

在神湖和神朱里不能亂拋東西,更不能洗衣物等不潔之物,要飲水只能雙手捧水而飲;神湖、神泉周圍的神樹上不能亂掛衣物,更不能隨便取下經幡等物;忌用食指指點佛像,應五指並攏,掌心向上,以示崇敬;進寺院大殿經堂或家裡經堂時,不得吸煙。

外地遊客進入藏傳佛教寺院後可向寺僧求購哈達然後獻於佛祖像前。以表達對藏民族信仰的尊重。進寺後還可以請求到寺院堪布處進行[布]施,堪布會回賜護身結。據說凡脖子上帶上結有佛家回賜的護身結的紅線則會一生吉祥平安,逢凶化吉。

五十六個民族的節日風俗2

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以農業為主,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傈僳族自治縣,共有人口57萬。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

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傈僳族禁忌:

傈僳族在長年的與自然的斗爭中逐漸形成了該民族所特有的禁忌。

(1)祭祀禁忌。祭鬼神或祭龍樹時,忌婦女參加。出遠門者必須於年前趕回,否則,家人過年祭祖時會將未歸者也作為祭祀對象,不吉。祭家鬼時,肉未吃完忌外人進入,否則會有疾病。禁忌用茶葉敬獵神,據信,茶葉能遮住獵人的眼睛,使之打不到野獸,祭獵神的的祭品不能給別人吃,一定由獵人自己吃掉,否則,獵而無獲。

(2)產忌。產婦分娩,基家門口掛茅草葉或刺枝,防鬼闖入。嬰兒啼哭不止,則家門口掛毒箭1支(或非毒箭2支)。產婦忌吃線豬肉、母牛肉、忌吃白、灰色羽毛的雞肉。若生男,客人不可帶弓箭和長刀入門;生女,不可穿鞋進家;遠道來客則禁忌入門,忌期為10至13天。忌橫抱嬰孩,以為是抱死人之相。產婦家不能燒苞谷花,不能取燃燒著的柴塊,等等。若觸犯這些禁忌,嬰兒有夭折、短命的危險。

(3)喪葬禁忌。村子有人去世,全村人在葬前禁吃辣椒,只有與死者有仇的人才會故意吃辣椒。小孩夭亡,全家忌吃羊肉、蔥、蒜,否則以為會沖犯鬼神,會導致更重的災禍。

(4)禮俗禁忌。傈僳族忌客人從前門直走到後門,認為死人出殯才這樣。忌拄手杖進家門,因給死者致哀跳舞時才使用手杖。家有客時,忌掃地,忌洗臉。殺雞待客時,忌婦女切肉。

(5)生活習俗禁忌。黃昏時出入須隨手關門以免鬼趁機而入。家長外出時忌掃地,怕對家長不利,因死人時才去掃地。在房前屋後忌喊"哦",只有為死人驅鬼時才這樣做。忌在他人家中吹口哨、樂器聲能喚鬼入室。

(6)農事禁忌。下地生產時忌將鋤頭等掘土農具找在肩上,尤忌在荷鋤進屋,因葬死者時才如此。稻穀開花時,忌在稻田邊洗衣裳、剝麻,否則以為會使花受驚而減產。玉米揚花時若遇大風,忌婦女織麻布,忌男子砍竹伐木等。

五十六個民族的節日風俗3

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壯族人口1555萬,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集中分布在廣西、雲南,「壯錦」享譽海內外。

壯族禁忌: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人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

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五十六個民族的節日風俗4

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以善種水稻聞名,人口192萬。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特色文化——跳板、長鼓舞。

朝鮮族的禁忌:

朝鮮族生產和生活中的禁忌充分表現了朝鮮族特有的風俗和習慣。

朝鮮族的婚娶習俗中歷來就有同姓同本不婚,姑表、姨表親戚不婚,即凡屬血親關系,無論是遠親還是近親,只要沾上邊的,一律不得通婚。舊時朝鮮族在訂婚時要合八字,稱為宮合四柱。四柱即出生的年、月、日、時。看雙方的屬相是否相合,雙方的行是否相生。相剋者,不能議婚。

在朝鮮族的葬禮中也有許多禁忌。出殯忌諱雙日,認為雙日出殯意味著要死兩人,故出殯必在單日。

朝鮮族婦女懷孕後有許多禁忌,如不能吃鴨、兔、狗和豬肉。據說孕婦吃了鴨肉,生下的孩子手腳會長蹼;吃了兔肉,孩子會長出紅眼睛;吃狗肉,孩子會早死;吃豬肉,孩子的皮膚粗糙。

孕婦不能翻越牆壁,怕生出的孩子會行為不軌。不能跨馬韁繩,從馬韁繩上跨過,會懷胎12個月。不能坐笤帚,不能搬動陶蒸籠、瓦缸等物,因為這些東西都是有精靈的。也不能看人家辦喪事,不能看人家遷墳、救火等。生了嬰兒的人家在大門上掛一根草繩作為禁繩,禁止外人進入。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人口出1000多萬。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自治州、縣,余者散居於寧夏、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省、市、區。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自治區,人口480萬,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

文化特色——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蒙古族是東亞主要民族之一。大部分生活在中國,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在俄羅斯聯邦也有分布。

蒙古族禁忌

(1)婚姻禁忌。古代禁忌為氏族內部不通婚,男子只能娶他部落女子。嫁到該氏族的婦女,從此不可脫離該氏族。若夫死,只能改嫁丈夫的近親。舊時,新郎娶親時,須挎佩刀與弓箭。到女家,摘下刀箭放於馬窗西側,走時再挎。娶親歸來仍將其放於馬窗西側,3天人禁觸動。3天後,新娘將其收起,作為吉祥物和鎮器永久保存。該族忌諱離婚,視其為最不道德、不吉祥的事。

(2)產忌。產婦生產期,忌外人入內,忌門均掛有標志:生男,掛弓箭,以示男兒之勇;生女,掛紅布條,以示女兒之巧。雲南蒙古族則在門上掛一篾帽,生男掛左,生女掛右。不滿月不準外人入內,商業部不準從產婦家借物,否則「踩斷奶路」或「帶走奶」。產褥污穢,須遠處掩埋,以免污瀆天、佛,招致災難。產婦、嬰兒住處須掛帷幔,與外人隔絕。

(3)喪葬禁忌。壽衣為蘭布褲、白布衫,不穿棉衣。兒女不許伸手給死者穿壽衣。忌長時間停靈,一般不超過一個時辰(兩小時),即卯時死,卯時出。入殮時忌屍從門過,要從窗戶抬出。出殯時,忌靈車上死者頭朝前,而須腳朝前。青海蒙古族實行天/葬,送葬者將屍體送至葬場後,須立即返身跨越點起的人火堆,以除污穢,後急速回家,不能回頭。服喪期,孝男孝女禁娛樂,禁著艷服。

(4)生活習俗禁忌。吃肉時須用刀,給人遞刀時忌刀尖沖接刀者,應反之。忌用碗在水缸、鍋中取水。忌碗口朝下扣放。忌從衣、帽、碗、桌、糧袋、鍋台、磨台、井口、繩上跨過。忌以鞋、襪、褲為枕。忌亂摸亂動有宗教意義的法器、經典、佛像、佛閣等。敖包上的石頭、樹枝忌隨便拿走。

3、民族傳統節日及風俗

民族傳統節日及風俗

民族傳統節日及風俗,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多種多樣,傳統節日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是我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下分享民族傳統節日及風俗。

民族傳統節日及風俗1

八大傳統節日及習俗

一、除夕

除夕是農歷年的最後一天,又叫年三十晚上或者大年夜或者除夕。「除」,是「去」;「夕」本義原是「日暮」,引申為「夜晚」之意。因此除夕之夜,便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即「除舊布新」或者「除舊迎新」。有哪些習俗呢?全國各個地方又有不同的差異,但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吃過年夜飯,圍爐閑聊,辭舊迎新,是我國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習俗。

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始於南北朝,直到今天,我國人民依然在除夕守歲,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爐團坐,吃餃子,剝花生瓜子兒,看春晚,歡聲笑語,喜迎新春。 如韓愈在《春雪》中詩「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又如納蘭容若在《浣溪沙.庚申除夜》日:「收取閑心冷處濃,舞裙猶憶柘枝紅。誰家刻燭待春風,竹葉樽空翻采燕。九枝燈灺顫金蟲,風流端合倚天公。」

二、春節

春節的時間是農歷正月初一,是農歷的歲首,俗稱「過年」,是中華民族的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才結束。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我們了解全國各地的活動內容異常豐富多彩,像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除夕守夜、拜年、壓歲錢等習俗非常盛行。 王安石在《 元日 》中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三、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元宵節的得名,是因為它的節俗活動在農歷一年的第一個月(元)的十五日夜(宵)舉行而來。元宵節也叫「燈節」、「燈夕」,因在這個節日的主要活動是夜晚放燈。此外,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另外中元節是農歷七月十五,俗稱鬼節;農歷十月十五是下元節)。

元宵習俗有賞花燈、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如紅樓夢里老太太夫人小姐們猜燈謎過元宵)、吃元宵(鬧元宵)等,宋代就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湯圓,用糯米粉做成的帶餡的圓子

現在的湯圓有豆沙餡的,有芝麻餡的,有肉餡的等,五花八門,各種味道都有,象徵團團圓圓,圓圓滿滿。歐陽修《 生查子元夕 》中:「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四、寒食節

在這個節日要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時間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因為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寒食節淵源於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戰禍流亡他國十幾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割自己大腿的肉給重耳吃)。後重耳勵精圖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但介子推反而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邀他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大火燒死。

晉文公為感念其恩,將其葬於綿山,修祠堂立廟宇,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嚴禁煙火吃冷食,以表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相關詩句如蘇軾 《 寒食帖 》 中有:「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五、清明節

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時間在公歷的. 4 月 5 日前後,正好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間,從節氣來講,清明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小節氣。由於二十四節氣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在氣溫、降水等方面的變化,因此勞動人民利用它來安排農事活動。在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中,由節氣演變為節日的只有清明。

主要節俗活動有禁火寒食、掃墓踏青(白蛇傳許仙清明回錢塘祭祖西湖「偶遇」白娘子)、插柳帶花、盪鞦韆、蹴鞠(踢球)、放風箏、拔河、打馬球等。相關詩句如杜牧《清明》里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尋,牧童遙指杏花村。 」

六、端午節

在農歷的五月初五,已經有兩千多的歷史,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我們有很多的傳說,最著名的就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咬他的屍體,便用糯米用粽葉包裹煮熟投入江中,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於是端午習俗主要有吃粽子、劃龍舟、掛艾草或菖蒲、喝雄黃酒、佩香囊等。有文天祥《端午即事》道:「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也有湯顯祖《午日處州禁競渡》日:「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甌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七、中秋節

在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習俗主要有吃月餅、賞月、燃燈、觀潮、賞花(主要是賞桂花)、飲桂花酒、設宴等。關於中秋節的傳說最著名的還是嫦娥奔月,傳說嫦娥本是後羿之妻,後羿射下9個太陽後西王母賜予他不老仙葯,但後羿捨不得吃下,就交於嫦娥保管。

後羿門徒[蓬]蒙覬覦仙葯,逼迫嫦娥交出仙葯,嫦娥無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葯,便向天上飛去。當天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舍不下後羿,嫦娥就停在了離地球最近的月亮,從此長居廣寒宮。

後羿回家後傷心不已,於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擺下宴席對著月亮與嫦娥團聚。相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唐代李商隱的《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重陽節

在農歷的九月初九,中國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所以叫「重陽」。重陽節,又有「老人節」之稱。重陽節的習俗主要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觀賞菊花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中葯植物,味道辛辣濃烈,古人認為折之插於頭上,驅逐惡濁邪氣的侵襲;燃熏後可以避免被蟲咬

在這「百足之蟲,死而未僵」之時,燃熏之後裝入香囊佩戴來驅蟲避邪。相關詩句: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毛澤東《採桑子.重陽》中:「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民族傳統節日及風俗2

春節

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端午節

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中國少數民族節日

苗族苗年、社節、四月八、蘆笙節、斗馬節、拉谷節。

壯族銅鼓節、蛙婆節、陀螺節、農具節、花婆節、隴端節、吃立節、婭拜節、壯年、三月三歌節、牛魂節、葯王節、吃新節、莫一大王節、擂背節、嘗新節、跳嶺頭節。

侗族姓氏節、侗年、冬節、花炮節等。

彝族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

蒙古族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中元節、那達慕、祭鄂博、成吉思汗紀念節、馬奶節、燃燈節、火日、祭敖包、麥德爾節、點燈節、塔克勒干節。

回族開齋節(肉孜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傣族潑水節、入夏節、出夏節。

藏族轉山會(沐佛節、敬山神)、採花節、黃藏歷元旦、薩噶達瓦節、女兒節、望果節、白來日追節。

瑤族討念拜、討寮皈節、度戒、達努節、牛節、盤王節。

民族傳統節日及風俗3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1、除夕(歲末的最後一晚):闔家團圓,辭舊迎新;

2、春節:(正月初一):有貼春聯,給壓歲錢等習俗;

3、元宵節(正月十五):有賞花燈、吃湯圓等習俗。

4、龍抬頭:(二月初二):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5、上巳節:(三月初三):有春浴、踏青等習俗;

6、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有踏青郊遊、掃墓祭祖的習俗。

7、端午節(五月初五):有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

8、七夕節(七月初七):被視為中國本土的「情人節」;

9、中元節(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祭祖節;

10、中秋節(八月十五):有賞月、吃月餅等習俗;

11、重陽節(九月初九):登高賞秋,感恩敬老;

4、中國12個傳統節日習俗有那些?

1、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
2、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3、龍抬頭:
龍抬頭,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4、寒食節:
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
5、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6、端午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7、七夕節:
七夕節,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
8、中元節:
中元節,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9、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10、重陽節: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11、臘八節:
臘八節,俗稱臘八 ,日期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古時我國一些地方有在臘月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也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12、除夕: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摘自網路)

5、各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都有什麼?

1、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2、佤族(木鼓節)

佤歷「格瑞月」(相當於公歷12月),是佤族過去舉行全寨性拉木鼓節木鼓活動的時節。於2002年確定,4月10日至12日為佤族木鼓節。 木鼓是佤族所特有的鼓種。多以直徑0.8米,長約2米的紅毛樹整木雕鑿而成。佤族用它進行祭祀、報警、召集村民或進行娛樂。

3、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的傳統節日,當日,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4、納西族(三朵節)

農歷二月初八,生活在雲南的納西族有一別具風格的祭祀性節日,叫「三朵節」,也叫「三多節」。

三朵節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護神--「三朵神」的盛大節日, 也是納西族法定的民族節。該節源於白沙玉龍村的北嶽廟會,納西語叫「三朵頌」,就是「祭三朵」。

5、白族(青姑娘節)

青姑娘節時間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這天劍川縣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參加活動,她們紛紛捐錢,聚在一起,專門請人扎一個青姑娘的偶像,給她穿上白族的盛裝,把她抬到鞦韆架上盪鞦韆,眾人圍著她邊舞邊唱,娛樂一番,然後到海尾河邊舉行祭奠儀式。

晚上,由一人舉著「青姑娘」偶像作前導,眾婦女隨後,繞遍村中的大小街道,邊走邊唱敘事長歌《青姑娘》。隨後再回到村中的場地上,和「青姑娘」盪鞦韆,直到深夜。最後把「青姑娘」送進海尾河裡。

6、民族節日和民族風俗是什麼?

1、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2、佤族(木鼓節)

佤歷「格瑞月」(相當於公歷12月),是佤族過去舉行全寨性拉木鼓節木鼓活動的時節。於2002年確定,4月10日至12日為佤族木鼓節。 木鼓是佤族所特有的鼓種。

3、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的傳統節日,當日,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

4、納西族(三朵節)

農歷二月初八,生活在雲南的納西族有一別具風格的祭祀性節日,叫「三朵節」,也叫「三多節」。


5、白族(青姑娘節)

青姑娘節時間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這天劍川縣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參加活動,她們紛紛捐錢,聚在一起,專門請人扎一個青姑娘的偶像,給她穿上白族的盛裝,把她抬到鞦韆架上盪鞦韆,眾人圍著她邊舞邊唱,娛樂一番,然後到海尾河邊舉行祭奠儀式。

7、56個民族的節日風俗有哪些呢

56個民族的節日風俗有哪些呢

56個民族的節日風俗有哪些呢,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不一樣的民族是有著不一樣的風俗和節日的,我為大家整理好了56個民族的節日風俗有哪些呢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56個民族的節日風俗有哪些呢1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習俗: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習俗: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石寶山歌會:七月末八月初三天,習俗:彈唱白族情歌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五月十五日,習俗:賽馬、農具交易會

騾馬大會:三月七月,習俗:牲畜交易

七月會:七月中旬,習俗:大牲畜交易、對歌

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習俗: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二月初八,習俗: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密枝節

跳蘆笙舞、賽衣節:三月二十八日習俗:賽衣、三月會

苗族

花山節:一月三日,習俗: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桿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藏歷除夕,習俗:跳神節目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五月初五,習俗:賽馬、跳鍋庄舞、弦子舞、野餐

藏歷新年:藏歷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熱鬧的民族節日,時間從藏歷元月一日開始,一般持續15天。新年這天,天剛亮,穿著節日服裝的青年男女都要互相拜年,見面要恭祝吉祥如意。盛裝的藏族人會到附近的寺廟朝佛,或成群結隊地上街唱歌跳舞,但不能到親友家去做客。

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習俗: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習俗: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習俗:採花獻佛

送龍節:公歷一月,習俗: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習俗: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二月屬龍日,習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十月年:十月,習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二月二日,習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三月第一個屬牛日,習俗:祭母、唱思母歌

京族

京族歲時習俗中隆重的民族節日為「唱哈節」

澫尾、巫頭兩地在農歷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紅坎在正月十五。「

隴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賽歌會:臘月或正月上旬,習俗:賽歌、沐浴

澡堂會:節春,習俗:沐浴、交友

回族

開齋節:回歷十月一,習俗: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回十二月,習俗:團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蘆節:十月,習俗: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正月初一,習俗: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立夏日,習俗: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佤族

拉木鼓節:臘月,習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瑤族

盤王節:五月二十九日,習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轉山會:五月五日,習俗:轉山、歌舞、鳴槍

阿昌族

會街:九月十五日,習俗:耍青龍、白象、跳象腳鼓舞

基諾族

祭大:三月,習俗:跳鼓舞、竹桿舞、打陀螺

水族

端節: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習俗:銅鼓舞、對歌尋偶

獨龍族

卡雀哇:臘月,習俗:剽牛、祭天、跳鍋庄、互邀作客

愛伲族

耶苦扎:六月,習俗:打鞦韆、跳舞、聚餐

怒族

鮮花節:三月十五日,習俗:採集鮮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臘月二十九日,習俗:射箭、打石頭靶、歌卜(猜唱)、盪鞦韆、舞蹈等。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

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都來源於伊斯 蘭教。

布朗族

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後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塔塔爾族

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古爾邦節,是在伊斯 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後70天。古爾邦節、開齋節、聖紀節三大節日。

滿族

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等。

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聖紀節。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獨龍族

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 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節日有澡塘會、收獲節、過年節等。

毛南族

春節放鳥飛、端午找草葯。毛南族也過端午節,還有南瓜節、重陽節。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主要節日是農歷新年。

維吾爾族

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

佤族

佤族和漢族一樣過春節。還有插種節、新米節。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人的節日分傳統節日與宗教節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

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歷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

畲族

畲族主要過三月三和畲族春節。

土族

土族傳統的節日春節、端陽節與漢族相同。本民族的節日和廟會有舊歷正月十四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錫伯族

錫伯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端午節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節和西遷節。

德昂族

有關門節和開門節,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凈居把齋節日。還有潑水節。

土家族

土家族的傳統節日中,「以趕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春節,漢族過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漢人至少提前一天過年,所以叫「趕年」,土家族過「小年」,也要比漢人提前一天。。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的節日有春節、中秋節等,大致與漢族的傳統節日相同。但達斡爾人對這些節日卻有自己傳統的節慶習俗特點。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保安族

民族傳統節日也都是伊斯 蘭教的重大節日,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樹開花為歲首,月亮周期變化12次為1年。每年莊稼收獲後,珞巴族都要舉行近兩天的豐收節,叫做德林昂節。節日期間全村男女身穿盛裝,各家端出准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節日,因在農歷十月間進行,故又稱「譯臘和實」,即十月年。「好收」,是元江縣那婼一帶哈尼族三大節日之一。

拉祜族

拉祜族統一的節日有五個,即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火把節和八月月圓節。其中春節是最大有節日。這些節日的來歷和過節的內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仫佬族

仫佬山鄉幾乎每1個月都有節日。由農歷正月初一春節(即農歷年)開始到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爺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個節日都有其活動的形式與風格。

普米族

普米族節日,主要是「大過年」、「大十五節」、「供岩洞」、「轉山會」、「嘗新節」等,這些節慶活動,多與生產勞動和宗教習俗有密切的聯系。

基諾族

這是紀念基諾族創世紀祖阿嫫堯白的紀念日,一般在6月間舉行,歷時3天。

哈薩克族

節日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和納吾魯孜節。前三個是源於伊斯 蘭教的節日。納吾魯孜節是哈薩克族傳統節日。

水族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最隆重的當推「端節」。「端節」就選擇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於農歷八月至十月),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歷的年終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羌語稱「日羌節」,時間是農歷十月初一。另一年節日是「祭山大典」,又稱祭山會、山神會等。

塔吉克族

節日分傳統節日和宗教節日兩大類。迄脫乞迪爾節是他們的傳統節日,每年三月舉行。宗教節日就是伊斯 蘭教的三大節日。

56個民族的節日風俗有哪些呢2

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的由來是什麼

五十六個民族的由來是自1950年起,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務機關組織科研隊伍,對全國提出的400多個民族名稱進行識別,加上原來已經公認的民族,1983年共確認了55個少數民族成份,再加上漢族,就是五十六個民族。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族源產生於國內的各民族中,多數既可找出向當代民族轉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遠祖先世,而且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歷史非常久遠的古老部族。

從目前的民族起源研究來看,各民族的遠源在秦代以前基本上都已存在了。如滿族的最早先民肅慎人早在舜時代就活動在黑龍江流域地區。

其他如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區諸民族的先民西戎、氏、羌,南方各民族的遠源百越及以後分化出的駱越、甌駱,苗、瑤的先民五溪蠻,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等,都是在先秦時就活動在各地的古老部族。

(7)各族節日風俗擴展資料: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 蘭教、天主教、基 督教等。中國大 陸官方實行無神論宣傳教育,漢族主要信仰佛教、道教。

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地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中國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規定,制定了具體政策,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少數民族公民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動。

中國少數民族中信仰藏傳佛教(俗稱喇嘛 教)的有藏、蒙古、土、裕固、門巴、普米、納西7個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俗稱小乘佛教)的有傣、布朗、德昂等民族和部分佤族。

信仰伊斯 蘭教的有回、維吾爾、哈薩克、東鄉、保安、撒拉、柯爾克孜、塔塔爾、烏孜別克、塔吉克10個民族;信仰基 督教的有彝、苗、拉祜、景頗、傈僳等族的一部分。

俄羅斯和鄂溫克族的一小部分人信仰東正教。在獨龍、怒、佤、景頗、高山、鄂倫春、珞巴等一些少數民族中,還保持著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多種信仰。

各民族群眾,不論信仰何種宗教,他們正常的宗教活動都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少數民族散居的地區,他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護。

56個民族的節日風俗有哪些呢3

56個民族的由來

56個民族來自於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演變與分化,最終形成了當代的多個民族。1990年全國進行第四次人口普查時,我國正式確認了56個民族。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中央政府調查統計正式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他為未識別民族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從遙遠的古代起,中華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中華大地上,共同為中華文明和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而貢獻自己的才智。

漢族人口比重最大,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91.51%左右,其它55個民族總人口偏少,約佔全國總人口的8.49%左右,故稱其為少數民族。全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8、56個民族的風俗和節日是什麼?

56個民族的特有的節日如下:

1、阿昌族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五日 

會街節 農歷九月初十 

潑水節 農歷二月二十九日 

撒神 農歷七月初一 

嘗新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 

2、白族 

三月街 農歷三月十五日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漁潭會 農歷八月十五日 

3、保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4、布郎族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潑火節 農歷二月十九日 

5、布依族 

六月六 農歷六月初六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 

6、壯族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四日 

7、朝鮮族 

元日 農歷正月初一 

上元節 農歷正月初五 

寒食節 農歷四月初五 

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 

8、哈尼族 

十月節 農歷十月初一 

六月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9、哈薩克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10、藏族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 

藏歷年 藏歷正月初一 

望果節 藏歷八月間 

雪頓節 藏歷七月一日 

11、赫哲族 

赫哲年 農歷正月初一 

12、回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13、基諾族 

打鐵節 農歷一月 

火把節 農歷六月 

14、京族 

哈節 農歷六月初十 

15、德昂族 

潑水節 農歷四月十五日 

16、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17、侗族 

蘆笙節 農歷六月至九月 

侗年 農歷十一月十九日 

鬥牛節 農歷二月 

吃新節 農歷六月至七月 

18、獨龍族 

卡崔哇 農歷十月中下旬 

19、俄羅斯族 

復活節 公歷三、四月 

20、鄂倫春族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 

21鄂溫克族 

米闊魯節 農歷五月二十二日 

21、高山族

新年祭 農歷十二月 

22、仡佬族 

燈桿節 農歷正月初一 

仡佬節 農歷三月初三 

嘗新節 農歷六、七月 

23、拉祜族 

庫扎節 傣歷三月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嘗新節 傣歷十二月 

24、黎族 

三月三 農歷三月初三 

25、傈僳族 

收獲節 農歷九月 

澡塘節 農歷正月初三 

過年節 農歷正月初一 

刀桿節 農歷二月初八 

26、珞巴族 

旭獨龍節 藏歷二月 

隆德節 藏歷四月 

27、滿族 

頒金節 陰歷十一月十三日 

廟會 農歷四月 

28、景頗族 

目腦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 

29、柯爾克孜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諾勞孜 農歷正月初一 

30、達斡爾族 

春節(阿涅) 農歷正月初一 

31、傣族 

潑水節 傣歷六月六日 

開門節 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關門節 傣歷九月十五日 

32、苗族 

龍船節 農歷五月二十四日 

吃新節 農歷六月初六 

趕秋節 農歷九月 

33、仫佬族

依飯節 農歷十月 

後生節 農歷正月或七月 

34、納西族 

正月農具會 農歷正月二十日 

三月龍王廟會 農歷三月十五日 

七月騾馬會 農歷七月十五日 

35、怒族 

鮮花節 農歷三月十五日 

36、普米族 

大過年 農歷正月初七 

大十五節 農歷十二月十五日 

嘗新節 農歷九月 

轉山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 

37、土家族 

過趕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 

祈禳節 農歷正月初三 

牛王會 農歷八月初八 

擂台會 農歷二月初二 

38、土族 

火神節 農歷正月二十九日 

端陽 農歷五月初五 

39、佤族 

火把節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 

播種節 農歷三月十五日 

新米節 農歷七、八月 

40、維吾爾族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努魯斯節 伊斯蘭教歷八月十四日 

41、烏孜別克族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42、錫伯族 

春節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至次年正月初二 

43、毛南族 

廟節 農歷五月 

南瓜節 農歷九月初九 

44、蒙古族 

蒙古族新年 農歷正月初一 

那達慕大會 農歷七~八月 

45、苗族 

苗年節 農歷十月初五 

四月八 農歷四月初八 

46、門巴族 

藏歷年 藏歷正月初一 

望果節 藏歷八月間 

47、羌族 

羌族大年 農歷正月初一 

青苗會 農歷三月十二日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 

48、撒拉族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49、畲族 

分龍節 農歷五月十五日 

50、水族

借額節 農歷九月 

卯節 農歷五、六月 

51、塔吉克族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迄脫迄迪爾愛脫節 農歷三月間 

52、塔塔爾族 

肉孜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 

53、瑤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盤王節 農歷十月十六日 

嘗新節 農歷八、九月 

54、彝族 

歌節 農歷三月初三 

二月八 農歷二月初八 

55、裕固族 

送年節 農歷三月初七 

春節 農歷正月初五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 

56、漢族

除夕(臘月最後一天)

春節(正月初一)

元宵節(正月十五)

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

9、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我國擁有多個的傳統節日,而且這些傳統的節日在中國各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都不一樣,特別是飲食文化更是不同,那麼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有些什麼呢?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1

1、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2、佤族(木鼓節)

佤歷「格瑞月」(相當於公歷12月),是佤族過去舉行全寨性拉木鼓節木鼓活動的時節。於2002年確定,4月10日至12日為佤族木鼓節。 木鼓是佤族所特有的鼓種。多以直徑0.8米,長約2米的紅毛樹整木雕鑿而成。佤族用它進行祭祀、報警、召集村民或進行娛樂。

3、傣族(潑水節)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的傳統節日,當日,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

4、納西族(三朵節)

農歷二月初八,生活在雲南的納西族有一別具風格的祭祀性節日,叫「三朵節」,也叫「三多節」。

三朵節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護神--「三朵神」的盛大節日, 也是納西族法定的民族節。該節源於白沙玉龍村的北嶽廟會,納西語叫「三朵頌」,就是「祭三朵」。

5、白族(青姑娘節)

青姑娘節時間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這天劍川縣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婦女都要參加活動,她們紛紛捐錢,聚在一起,專門請人扎一個青姑娘的偶像,給她穿上白族的盛裝,把她抬到鞦韆架上盪鞦韆,眾人圍著她邊舞邊唱,娛樂一番,然後到海尾河邊舉行祭奠儀式。

晚上,由一人舉著「青姑娘」偶像作前導,眾婦女隨後,繞遍村中的大小街道,邊走邊唱敘事長歌《青姑娘》。隨後再回到村中的場地上,和「青姑娘」盪鞦韆,直到深夜。最後把「青姑娘」送進海尾河裡。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2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

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刀桿節

少數民族

傈僳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傳統的刀桿節,在節日會場的中央,豎起兩根約20米的粗大長桿,上面像梯子一樣綁上36把長刀作為橫檔,刀口向上,謂之刀桿。正午時刻,鞭炮鼓點齊鳴,五名僳僳族漢子身著大紅袍,頭戴藍布帽,在刀桿下將斟滿的白酒一飲而盡,縱身跳上刀桿。

他們雙手扶握住上層的刀面,赤腳蹬著鋒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桿頂,取出鞭炮燃放,一時間鞭炮聲歡呼聲響成一片。爬桿者下來後,人們紛紛向他敬獻美酒,能爬刀桿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桿結束後,青年男女還進行丟煙包活動,男女各站一邊,互相投擲,如果姑娘接著小夥子的煙包,並收藏起來,就說明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愛慕之情。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亦稱宰牲節。古爾邦節的主要內容有:

(1)舉行會禮,穆斯林們聚集在大清真寺或公共場所,舉行盛大的儀式和慶祝活動;

(2)宰牲,一般的穆斯林都在節日之前准備好到時要宰殺的牲口,牲口要求必須健康,分駱駝、牛、羊三種,根據家庭的經濟情況來決定。宰殺後的肉要分成三份,分別留作自用、贈送親友以及施捨給窮人。中國新疆地區的穆斯林稱該節日為「大爾德」(大節日)。

這一天,穆斯林們都精心打扮,宰殺牲口,邀請親戚朋友前來做客,同時還舉行各種文藝活動。而在回族穆斯林當中,對該節日的重視程度就低於開齋節,一般把它稱為「小爾德」(小節日)。

民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3

一、傳統節日

1、潑水節

傣族的.新年稱為「潑水節」,時間為傣歷六月(清明節前後)舉行,一般為3-4天。節日清晨,人們穿著盛裝,採摘鮮花到佛寺供奉,聽佛經,中午挑來清水為佛像洗塵,禮畢擁出大街小巷,用象徵吉祥的清水互相潑撒嬉戲,以示祝福。其間舉行劃龍舟比賽、跳象腳舞和孔雀舞,放升高,節日氣氛達到高潮,青年男女則進行丟包活動,談情說愛,選擇配

偶。(傣族)

2、三月街

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雲南省和全國少有的規模最大的物資交流盛會。據史料記載,三月街始於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最初帶有濃厚的佛教廟會色彩,後來逐漸發展成交易貨物的集市,而且規模越來越大,

內容也更豐富,除集市經貿外,還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傳統文藝活動和賽馬、賽龍舟、射箭、田徑等民族體育表演

或競賽。(白族)

3、火把節

彝、白、納西、基諾、拉祜等民族共同的傳統節日,通常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節最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節之夜,村村寨寨都要豎起一個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圍,以示團結齊心。人們穿上節日盛裝,圍著火把唱歌跳舞。高潮時,人們還要舉著熊熊燃燒的火把,繞住房和田邊地頭巡遊,邊走邊唱,並發出陣陣宏亮的歌聲的吼聲;火把相連,形成條條火龍,蔚為壯觀。

火把節期間的白天,人們將參加摔跤、賽馬、鬥牛、爬桿等活動和比賽。

(彝族)(納西)

(基諾族)

(拉祜族)

4、踩花山

苗族盛大的傳統佳節,一般是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二至初七,節日期間,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著鮮艷的節日盛裝,湧入固定壩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將五彩花桿插好,進行跳舞、跳獅子、鬥牛等活動,活動的優勝者將爬到花桿頂上取下獎品(一個豬頭和兩瓶好酒),此時場中鑼鼓喧天,人

們為爬桿英雄歡呼雀躍。(苗族)

5、目腦縱歌節

是景頗族盛大的傳統節日,「目腦縱歌」譯意為「大夥跳舞」,盛大的目腦縱歌一般安排在農歷正月中旬以後的幾天,選雙日為吉,並有相對固定的廣場舉行活動。

典禮開始,鼓樂齊鳴,景頗族和其他民族同胞互贈雞蛋、米酒等禮物,向來賓敬獻用芭蕉葉包的紫糯包,接著由兩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頭戴美麗的孔雀羽帽領舞,各族同胞也跟著一起翩翩起舞,人們興高彩烈,喜氣洋洋,隊伍中不時發出「哦啦!」「哦啦!」

的歡呼聲。舞場上「巴扎」勁吹,鑼鼓喧天,雄渾而壯闊的舞

步聲震群山。(景頗族)6、播種節

佤族的傳統節日,節日一般在佤歷「氣艾月」(農歷二月)舉行。屆時,村村寨寨都將房屋修整一新,剽牛一頭,將牛肉分給家家戶戶祭祀祖先,然後人們身著盛裝,帶上農具和食物到田間地頭,長者唱撒谷調,男子打坑,女了點播。

(佤族)

7、賽馬會

五月端午的賽馬會是中甸藏族人民紀念格薩爾大王的盛會,是藏歷新年,是高原一年之中最熱鬧的日子,每逢這一天,人們扶老攜幼,爭相前往舞鳳山賽馬場觀看賽馬,100多匹賽馬將表演精彩紛呈的馬術、馬技;晚上各民族一起在大街上點燃篝火,跳舞狂歡。

(藏族)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