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端午節的吃粽子的風俗

端午節的吃粽子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1 18:06:15

1、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吃粽子這一風俗源自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百姓為了避免江中的魚啃食投江而死的屈原的屍體而紛紛往河裡扔米團,這一行為在後來逐漸演變成吃粽子。身為楚國大臣的屈原一心想要推行改革,藉此來改善楚國的積弊。但是他的這一行為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上層階級人員的利益,所以皇子子蘭、大臣上官大夫等人便聯合起來對付屈原。本來頗受楚懷王信任的屈原因他們的關系漸漸被疏遠。

被疏遠之後,屈原空有一腔抱負卻得不到實現,還因奸人的陷害而被流放北地。著名的《離騷》便是在此次流放過程中創作出來的。待屈原從北地返回都城,恰逢秦國邀楚懷王前往武關商討要事。屈原深知秦國“狼子野心”,所以極力勸阻楚懷王不要赴約,但是收受了秦國好處的子蘭卻一再慫恿楚懷王前去。最後楚懷王聽從了子蘭的意見,結果剛抵達武關就遭到了秦國的扣留。

三年之後楚懷王客死秦國,屈原在他死後接連兩次被貶至江南。其中第二次放逐的地方異常偏僻,屈原從都城出發歷時十六年才抵達目的地。在他放逐江南的過程中楚國多次遭遇秦國的進攻,且大多處於被挨打狀態。就在他抵達放逐地後不久,他聽聞秦軍已經在白起的帶領下攻下楚國都城,而楚頃襄王與其它貴族子弟紛紛棄城逃跑。不願面對國破家亡這一悲慘結局的屈原,於五月五日這一天投江自盡。

屈原投江的消息傳出之後,當地百姓深感痛心,於是紛紛駕船前去打撈他的屍首。由於屈原是抱石投江,所以當地百姓久久打撈不到他的屍首。他們擔心屈原的屍體會遭到魚的啃食,於是便從家中拿來米團投擲至江中。這便是關於端午節吃粽子這一風俗習慣的由來。

2、端午節這天吃粽子 端午傳統風俗

端午節吃粽子,不僅是因為粽子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美食,粽子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變化和影響,同時這一道美食,身上背負著很沉重的歷史故事,讓我們用不一樣的角度更加了解端午節的發展。

端午節這天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當然離不開端午節背後的故事,尤其是屈原投江的這個故事,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愛國詩人的憂國憂民,又讓我們看到了百姓對於有志之士的尊重。相傳,詩人屈原是楚國三閭大夫、由於奸臣誹謗,昏庸的楚王不但不採納他聯齊抗秦的主張,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國都屈原投汨羅江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百姓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端午傳統風俗

端午節有傳統的洗浴習俗,幫我們去驅趕邪佞和洗去身上所有的不好,門口也有掛菖蒲葉來驅趕蚊蟲的傳統習俗。據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的《禮記》中說,周代已有「蓄蘭沐浴」的習俗;古人五月採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屈原《九歌·雲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懍《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端午的祝福

五月五,粽飄香,端午呈祥,一聲問候幸福安康;插艾葉,賽龍舟,喜慶節日,萬水千山粽是真情。願您在端午節,粽是開心,粽是快樂,粽是好運,粽是幸福,粽是健康。端午到了,送給大家12顆心早上舒心、出門順心、路上小心、遇事耐心、做事細心、交友留心、待人誠心、對自己有信心、對愛人有痴心、回家開心、夜裡安心、好事心想事成!端起香甜的粽子,感受季節的魅力;端起濃濃的艾葉,寄託真誠的思念;端起快樂的酒杯,給您最美的祝福;劃起歡悅的龍舟,體會傳統的文明。端午節到了,願您端起幸福和快樂。今天端午節,我要請無憂天使為您端出一份美味的粽子,請幸福的天使為您織一個漂亮的香囊,請快樂的天使邀您看一場熱烈的龍舟,請吉祥的天使為您送去真誠的祝福,願您端午快樂。

3、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民間有吃粽子的習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都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回國詩人屈原,答幾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羅江自殺,為了不讓江中的魚吃屈原的屍體,人們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幾千年來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

吃粽子的來歷

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里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

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

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4、端午節飲食習俗有哪些

1、吃粽子

粽子古稱「角黍」,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真正有文字記載的粽子見於晉周處的《風土記》;而流傳有序,歷史最悠久的粽子則是西安的蜂蜜涼粽子,載於唐韋巨源《食譜》。

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將粽子加熱後再吃,既安全衛生,又減輕消化負擔。



2、吃「五黃」

江浙一帶有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五黃指黃瓜、黃鱔、黃魚、高郵的鴨蛋黃、雄黃酒。此外浙北端午節還有吃豆腐的習俗。

3、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4、喝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

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於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後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一般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一般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5、吃油糕

端午節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麵,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鬆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6、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5、端午節為什麼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現在已經成為了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特定的節日習俗;吃粽子主要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是為了表示人們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

在端午節吃粽子已經成為了一個特定的節日習俗,無論南方和北方的老百姓,都會在這一天吃粽子,在這一天,人們都會通過吃粽子來祭奠屈原,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改變,人們依然承襲著傳統,都會選擇在端午節這一天賽龍舟,吃粽子這是一種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精神的慰藉,這是對屈原的懷念,也是對歷史的尊重。

煮粽子注意事項

用清水來煮粽子是很多家庭加熱煮熟粽子的主要方式,只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用清水煮粽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清水的水量,水量不可以太多,也不可以太少,要剛好沒過粽子即可。  

在粽子下鍋之前,要保證鍋內的水完全沸騰,才可將粽子放入到鍋中進行煮食。而在煮粽子期間,如果發現鍋內的水被蒸發掉很多的話,一定要注意適時的補充熱水,這個熱水可以不是沸騰的水,但也要盡量使用熱水加入鍋中。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粽子

6、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古代又稱為「端陽節」或「龍舟節」,這也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愛吃美食的朋友每年都會盼望著過端午節,由於端午節當天要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製作方法簡單口感也比較好。

大多數家庭都在端午節之前一天到兩天左右,就要購買包粽子所需要的糯米和竹葉,端午節的前一天就會將這些食材用水泡開之後准備包粽子。
隨著人們飲食多樣化,也使得端午節的粽子口感和形狀越來越多變。但在歡度端午節的同時,一定要詳細了解節日的起源和節日存在的意義。
在端午節凌晨家長就會給小朋友手腕上系五綵線,這是對孩子成長和健康的一種期盼。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吃粽子,每年端午節回家團聚的時候,都會一家人歡歡喜喜過節日。端午節的時候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談論生活和工作並且互贈禮物節日氣氛非常濃重。

端午節的粽子口感比較好,而且通過粽葉包裹的糯米清香甜蜜,遠在異鄉的人在端午節吃粽子的時候也會想家或者思念親人。端午節作為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節日,同樣彰顯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端午節的起源和文化淵源
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眾所周知過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是為了紀念憂國憂民的詩人屈原。相傳楚國詩人屈原對楚國滅亡無力回天,由於亡國之痛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而殞身,這就為端午節渲染了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生於公元前340年,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成年之後得到楚懷王的信任,曾經擔任過任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經常和楚懷王一同商議國事,推行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舉薦賢能的政策。

在屈原的努力幫助下,楚國一度成為了軍事和經濟的強國。公元前305年由於屈原反對與秦國聯盟,使得屈原被楚懷王放逐出都城,從此屈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流放生涯,直到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所滅,亡國所帶來的屈辱和政治理想破滅,使屈原一度悲痛欲絕,在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悲憤的屈原抱石投江。
屈原死後楚國的民眾非常痛苦,為了避免河中的魚蝦損傷到屈原的屍體,附近的漁夫和村民都自主的拿來自己家准備的飯團,以及雞蛋等食物扔到江里,希望通過這些食物喂飽河裡的魚蝦,這樣就不會損傷屈原的軀體。

也有的人會把隨身攜帶的竹筒中放一些糯米,既能夠吸引魚蝦又能夠起到一定的驅邪作用,避免水中動物蠶食屈原屍體。
從此以後為了表達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楚國人在每年屈原投江這一天就會自覺的,將竹筒里裝滿米和其他食品用來祭奠屈原,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和亡國的悲傷之情。
後來這些竹筒米經過進一步的簡化和改進,就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粽子。從此以後每年端午節就有吃粽子的習俗了。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變遷,人們對美食和口味也有了不同的追求,所以就形成了現在的蓮子、綠豆、冬菇、花生、五花肉等多種材料做的粽子。
端午節習俗與文化傳承
端午節起源於古代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現在我們所知道的端午節,既是又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也是和家人團聚的重要佳節。其實端午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殷商時代,最初是古代勞動人民為了去病而舉辦的一個節日。
《大載禮記·夏小正》說「五月蓄蘭為沐浴也」。
端午節這一天大家都會通過洗浴來驅除病魔,有的地方會通過用百草水洗澡起到祛病強身的作用。現在人們在過端午節之前,也會在手腕上系五綵線以表達強身健體和去除疾病的願望。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就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鄂伍子胥。春秋時期楚國伍奢家族被滿門抄斬,伍子胥逃過一劫後投奔吳國,經過幾年的養精蓄銳之後帶兵討伐楚國為父親報仇。在戰爭中人們用黑豆粉和糯米做成磚牆來抵禦強敵。
但由於政見不同伍子胥被吳王殺害,而處斬伍子胥這一天正是農歷五月初五。伍子胥死後也未得善終,楚王派人將其屍體投入江中,為了紀念伍子胥人們在每年五月初五,都會將粽子和飯團投入佳寧中,並且通過賽龍舟的方式驅趕水中的魚蝦。

端午節的起源中還有孝女曹娥的傳說,曹娥的父親在江邊彈唱的時候不慎溺水身亡,曹娥就在江邊哭了七天七夜,後來父親的屍體終於浮出水面。
其實,這種行為深受封建禮教的推崇。所以,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不僅是傳統民俗節日,也是為了紀念古代先賢的正義之舉。
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為了消滅吳國,想要通過操練水兵的方法增強軍隊素質。但是又害怕受到吳王夫差的猜疑,所以經常用娛樂的方式來操練水兵,從表面上來看就像賽龍舟一樣,宋高承《事物紀源》稱:「競渡起於越王勾踐」,這就是過端午節的另一個傳說。
端午節吃粽子與民俗文化發展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傳統習俗,在古代粽子就是的做法就是將糯米放在竹筒里烤熟。這種方法製成的糯米不但蘊含竹子的清香氣味兒,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會用茭白葉將糯米包成牛角狀,這其實也就是比較早期的粽子。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食品,人們在製作粽子的時候還可以將糯米粽放入中葯,不但具有益智和除病的的寓意,而且還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隨著時代不斷變遷,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也在不斷演化,尤其是粽子的種類也開始逐漸增多。

在晉代之後粽子還作為親朋好友交往的禮品相互贈送。唐宋時期在包粽子的時候人們,就會將蜜棗放在糯米里,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就說明當時的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期間必不可少的食品。
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餡料越來越豐富,在製作粽子的時候會摻雜一些肉片,或者板栗、綠豆和時令水果等食物。
當然放入胡桃、松子等食物的粽子也十分受歡迎。如今在過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泡糯米包粽子,粽子作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它的實際意義其實除了飽腹之外,更多的是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7、端午節的粽子還有什麼習俗

1、除了吃粽子,還有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放風箏,畫額等習俗。

2、據傳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是為了壓邪;而吃粽子,賽龍舟傳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3、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正陽節 、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

4、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龍祖的習俗。

5、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忠君愛國,後亦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6、總的來說,端午起源於南方百越,把農歷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相沿迄今。

(7)端午節的吃粽子的風俗擴展資料:

端午的多個名稱叫法:

1、端午節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干支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2、端陽節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3、重午節

「午」,屬十二地支,農歷五月為午月,午為陽,重午為至陽之日。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直稱「五月初五」或稱「五月節」。 

4、龍舟節

龍舟競渡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新石器時代。因為南越族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畫上龍、鳧等動物形象作為本族的圖騰或保護神。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廣東稱之為扒龍船。

5、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

6、天中節

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 

7、浴蘭節

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8、解粽節

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9、女兒節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10、地臘節

道教《赤松子章歷》把全年分為五臘,正月一日天臘,五月五日地臘。據《雲笈七箋》記載:五月初五名地臘,此日五方大帝會於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見世子孫所行善惡,以定罪福。 道教認為一年中的這幾個臘日是良辰吉日,適合祭祀祖先和諸神以獲得福佑。

11、菖蒲節

端午節除是古代圖騰祭祀外亦有「祛病防疫"的習俗。漢代北方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惡日,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避惡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12、龍日節

龍是上古時期中國南方古越族的圖騰信仰,而五月初五,正是良辰吉日圖騰祭祀的日子。端午下雨稱為下龍舟水,扒龍船與端午粽都與龍有關。因此也稱為龍日節。 

8、為什麼人們會在端午節吃粽子呢?吃粽子有什麼講究呢?

因為是為了紀念屈原,人們為了讓屈原在海裡面吃上飯,就用竹葉包上米飯,放到水裡面,後來就演變成了粽子。吃粽子的講究就是要在端午節那天吃粽子,吃粽子一定要小口吃,在吃粽子之前要祭祀,要先讓小孩子吃粽子。

9、端午節吃粽子,你知道這個習俗的的由來么?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個南北方統一的習俗,之前在網上還上演過咸甜粽子之爭,相傳粽子和屈原有關。相傳老百姓為了不讓屈原屍身受損,就把竹筒裝著的飯團投入江中喂魚,飯團就是粽子的前身(我知道的版本)。但吃紅雞蛋這個習俗,我還是第一次聽說,經過查閱資料,發現我國江西南昌端午有吃紅雞蛋的習俗,吃了紅雞蛋可以平平安安、逢凶化吉。下面我們一起來進一步了解這兩個習俗的由來吧。

一、吃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粽子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更有人情味,就是前面說的人們為了保護詩人屈原的屍身不被破壞,於是將飯團倒入江中,讓魚兒飽餐一頓,這樣子魚兒就不會打屈原的主意了。說實話,這個傳說還是很浪漫的,感覺以前的人們非常淳樸善良。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心裡有點恨那個楚懷王,沒眼光,不重視屈原,才導致大詩人落寞的結局。後面投江的飯團慢慢變成了我們端午必吃的粽子。

第二個版本更接近現實,粽子的起源和介子推有關。我不是說祭奠屈原就是有人情,祭奠介子推就不是了,而是說粽子原來是寒食節的食物,後來在流傳的過程中成了端午的必吃食物。端午吃粽子是為了祭奠屈原的傳說,更多地是後人附會形成的。現在也有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二、端午吃紅雞蛋

先說一下個人的推斷。因為我們這里沒有端午吃紅雞蛋的習俗,只有誰家生娃娃了,才會每家每戶的發紅雞蛋,來向大家表達自己的歡喜。在以前,雞蛋也算比較貴重的營養品了,要不是高興,誰捨得吃紅雞蛋啊。由此推斷,端午節吃紅雞蛋,有可能是人們想要在節日里吃點好吃的東西來慶祝一下。下面來說一下整合資料以後,得出的吃紅雞蛋的由來。

端午吃紅雞蛋和躲避災禍有關。傳說端午這天,瘟神會跑到人間釋放瘟疫。雖然他工作很努力,但人們可一點都不高興,於是就有人向女媧娘娘求助。(端午過後,天氣炎熱,小孩子很容易得病。)於是我們偉大的女媧娘娘就跑去教訓了一下瘟神,臨走前對瘟神說:「脖子上戴一個蛋的都是我的人,看到了躲遠點。」然後人們到端午這一天都會煮雞蛋或者其他的蛋,把它們放在用線做成的網兜里,掛脖子上,結果瘟神見了就跑了。因此紅雞蛋也被賦予了「平平安安、逢凶化吉」。(小聲說一句,這個傳說和「立夏蛋」的由來一模一樣,可能傳說和美食一樣,是可以混用的。前面寒食節的美食不也成了端午美食了嗎?)

以上就是端午節的兩大美食,粽子和紅雞蛋的由來。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紅雞蛋的習俗是一些地區的風俗,聽當地老一輩人說由來,可能會更准確一些。個人感覺拋去這些傳說故事,這些美食並不會因此而變得不好吃,但是有這些傳說故事的加持,這些食物便有了更深層次的意味。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