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大冬的風俗

大冬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1 16:49:51

1、冬至的習俗有哪些?

1、祭祀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2、吃水餃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4、九九消寒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冬至的由來和風俗

冬至的由來是上古時代(或遠古)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冬至的風俗在我國南方和北方有所不同。

具體冬至的由來和風俗分別介紹如下:

1、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

「二十四節氣」與「十二月建」是干支歷的基本內容,它在上古時代(或遠古)已訂立。

古籍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

「二十四節氣」是干支歷中表示季節、物候、氣候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上古時代以北鬥鬥柄頂端的指向確定「二十四節氣」。

干支歷將一歲劃分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鬥鬥柄頂端的指向,斗柄旋轉依次指向「十二辰」。

在傳統文化中,干支時間與方位以及八卦是聯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後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終歲首交結的方位,代表終而又始。

《易·說卦傳》:「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斗柄是從正東偏北(寅位,後天八卦艮位)為起點,經南、西、北旋轉一圈,為一周期。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當斗柄指向正北的「子」位時為冬至節氣。

2、冬至的風俗:

南方: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

南方沿海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

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北方: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

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2)大冬的風俗擴展資料:

冬至,古有「日短」或「日短至」之稱。

地雷復卦,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陳志歲《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又謂,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

」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後它將走「回頭路」,太陽光直射點開始從南回歸線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晝將會逐日增長。

南朝梁人崔靈恩撰寫的《三禮義宗》記載:(冬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古人認為冬至為「陰陽」相爭之日,是預測一年晴雨、冷暖的好時機,甚至可占卜來年的人間禍福。 

冬至,又名冬節、大冬、亞歲、小年、履長節。《淮南子》記載:「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3、我國大冬是什麼日子?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斗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歷12月21-23日交節。

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不是最低。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3)大冬的風俗擴展資料

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重要節氣,代表著下一個循環的開始,是大吉之日,「數九」亦從此開始了。餃子、湯圓等食物則是此時的「節令飯」,新年的腳步,近了。

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南方則多半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寓意驅除寒冷。

另外,在江南水鄉,講究冬至之夜全家歡聚,共吃赤豆糯米飯。相傳,共工氏有個兒子作惡多端,在冬至死去了,死後變成疫鬼殘害百姓。但疫鬼特別怕赤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煮吃赤豆飯,希望防災祛病。

有趣的是,蘇州還有飲用「冬釀酒」習俗。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冬至夜,老百姓們一邊暢飲美味的冬釀酒,一邊品嘗鹵牛肉等各種鹵菜,家裡充滿歡聲笑語。

「數九」開始後,民間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從冬至起每天按照筆劃順序填充一個筆劃,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便完成了。

冬季,是冬藏的時節,北風呼嘯,大地冰封。民俗學專家蕭放在《二十四節氣與民俗》中提到,冬至是重要的時令節點,人們圍繞冬至舉行一系列季節儀式。

4、廣東冬至的風俗

廣東冬至的風俗

廣東冬至的風俗,在不同的地方,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活動,但這些習俗活動都是為了迎接節日的到來,以下是我為大家精心准備的廣東冬至的風俗,感興趣的朋友們快來看看吧。

廣東冬至的風俗1

廣州習俗

冬至,在廣州又叫過冬、冬節、小年,從年紀大的老人嘴裡,也許還聽說過冬至也叫大冬、亞歲、肥冬、喜冬、履長節、長至、短至。「冬大過年」、「肥冬瘦年」,是廣州人自細聽到大的諺語。冬至似乎比春節還重要,陣仗比春節還要大。現在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墟撼」。只不過祭祖拜神已不是家家都有了,「飼耗」也極為少見。

順德習俗

在順德,還有「圍坐打邊爐過冬至」的民俗,表示團團圓圓,暖暖和和過好這個冬,一家人平安,保健康,迎春節。打邊爐實際為打甂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餚,屬於粵菜系。廣式火鍋。主要食材是生魚片、魷魚片、生蝦片等。主要烹飪工藝是煮。「打邊爐」與一般的所謂「火鍋」不同。火鍋是坐下來吃的,而「打邊爐」是站著吃的;火鍋用金屬器具,中間燒木炭,「打邊爐」是用瓦罉。

中山習俗

小欖有冬至吃「水欖」的習俗,小欖的「湯圓」並不圓,像橄欖狀,故稱「水欖」,實際上是一種用菊花肉作餡料的糯米湯圓,餡料通常是蓮蓉或綠豆沙,再加入些許菊花肉。

除了一般的習俗外,東升人還喜歡用大芥菜、甜薯、豬肉粒燴煮成一種名為「漚冬」的菜祭祖,意為迎接冬天的來臨。而在坦洲,當地的村民還喜歡吃茶果來應節。

梅州習俗

客家人稱冬至為「過冬」,按照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好好地吃一頓」。「冬至羊肉夏至狗」,冬至前後,梅州客家人都喜歡吃羊肉煮酒,人們俗稱,認為在羊肉溫補,在冬至時節食用對身體大有裨益,因此酒煮羊肉成了客家人的冬至時令美食。

在粵東客家地區梅州,這一天,釀造娘酒是最重要的習俗之一。這習俗已傳承上千年,至今仍盛行不衰。冬至當天一大早,在梅縣梅西鎮,村子的房前屋後青煙裊裊,許多村民都在家中忙著釀造客家娘酒。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回甜生津。

廣東冬至的風俗2

1、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廣東尤為盛行。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廣州冬至吃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清朝記載,江南人用糯米粉做成面團,裡麵包上精、肉、蘋果、豆沙、蘿卜絲等。

2、飼耗

古籍記載的虛耗,是惡鬼。其「所至之處,令人損失財物,庫藏空竭」。所以,隨著鍾馗的.故事在唐代傳播,民間就有了驅除虛耗的照虛耗(用燈照)、打耗(擊鼓嚇)、飼耗(給食物)的習俗。

3、劏雞殺鴨

廣州人過冬至,許多家庭還做湯圓、劏雞殺鴨,家人圍坐,吃頓豐盛大餐。也有許多廣州人選擇在酒樓過節,舉家團聚,讓大大小小的酒樓家家「墟撼」。

廣東冬至的風俗3

冬至南方吃什麼

1、吃湯圓: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2、吃燒臘: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准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3、吃年糕:年糕年糕,年高年高。吃年糕,就是討一個「一年更比一年高」的彩頭。從清末民初起,杭州人到了冬至這一天,都要吃年糕。聽過最極致的吃法,是一天三頓,一頓不落,年糕變著法兒地吃出花樣: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蒸年糕,中午是油冬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裡蕻、肉絲、筍絲湯年糕。

冬至養生保健的方法

冬至養生保健要注意精神的調養。因為天氣的寒冷,所以有些人會因為這樣而鬱郁寡歡,對於這些小問題,我們不應該讓其影響導致自己,盡量保持精神暢達樂觀,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生活樂趣,不為瑣事勞神。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疲勞過度。

冬至要注意保暖,不要為了美,而穿著薄薄的絲襪,這樣對自己的身體傷害是很大的。出外要保暖,尤其是頭和腳,一旦受寒,很易引起很多的疾病,多著衣、避寒邪,特別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注意自己的起居護養,過於寒冷的天氣就不要外出,等到有些陽光才外出,出門時也要注意穿衣。

冬至養生保健中,還應該積極運動,冷運動起來效果更大,運動可以避免寒邪的侵襲,但是冬至的運動強度不需要那麼強,適當的運動即可,例如耍太極等之類的,動中求靜,給人一種氣定神閑的感覺。

5、我國冬至習俗

冬至做為節氣與節日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到冬至節家家戶戶都會過冬至,而冬至最明顯的習俗就在於吃,家家戶戶都會准備當地的冬至美食,如北方准備餃子,南方准備湯圓,都有著團圓的期盼,那麼冬至還有哪些特點呢?

二十四節氣冬至簡介介紹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就排在了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傳統歷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或一氣,一年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月令七十二侯集解》關於冬至說: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這天,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故曰冬至。
天文學上也以冬至日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冬至日標志著陰氣到了極點,陽氣開始到來,但由於太陽輻射到地面上的熱量比地面向空間發散的少,短期內氣溫還會繼續下降。所以,冬至也是寒冷的開始。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所以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實質上相當於今天的春節。
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也表明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的。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也有稱做"添歲"、"亞歲"。而冬至這一天,被稱為長至或大冬。冬至後一天叫作至後。
節日習俗
1、祭祖
我國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2、吃燒臘與姜飯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3、吃年糕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4、吃冬至團(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5、吃餃子,喝羊肉湯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6、冬至各地的風俗有哪些

冬至是一個民俗內容豐富的節日。從冬至開始白晝漸長,民間以中午門前的日影為測標,說「過了冬,一天長一蔥」。所以又稱這天為「長至」。
冬至作為一個重要節氣,有關的諺語也不少。如「吃冬節,上冬天;吃清明,下苦坑」。指冬至節過後,氣溫繼續下降,農活也很少,成了農閑季節,稱『上冬天」。而到了清明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農業生產上多忙於春耕春種,是農民最勞累階段,所以謂之cc入苦坑」。
但農閑不能忘農忙,諺語又及時提醒農民:「冬至百日六是清明。」冬至過後106天就是清明,應該及早准備農耕之事。此外,還有「干冬節,濕年兜」。「冬至在月頭,嚴寒在年兜;冬至在月末,嚴寒正二月」。「冬至前,米價長,貧兒受長養;冬至前,米價落,貧兒轉蕭索」,等等。
漢唐以來,宮女冬至後的女紅,每天要多用一根線。這也就是民間說的 「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
從冬至開始就『入九」了,人們往往在這天畫一枝素梅,上有八十一個瓣,名為「九九消寒圖」,每天用紅色塗一瓣,塗盡就「出九」了,故而冬至又稱「數九」。
冬至為何受到歷代重視?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冬至陽氣生而君道長,是亂而復治之機。從漢代以來都舉行慶賀儀式,到了宋代,達到頂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長至或大冬。冬至後一天叫至後。節日三天,百官朝賀,君不聽政,民間三日歇市,學生放假。
古代山東濟南等地,官府慶賀如同春節,讀書人也相互贈送賀片。有的地區士大夫階層舉行酒會,叫做「消寒會」,畫「消寒圖」。有的地區則畫九九圖,同時親朋之間互相贈送禦寒用具,農家兒童則做「拿寨」、「打瓦」的游戲,少年開始學武術,叫做「看冬」,但是沒有拜賀的習慣。
據說孟子死於冬至日,鄉人非常悲痛,於是廢除慶賀冬至的儀式。很多地區在冬至普遍有學生拜老師和晚輩拜長輩的習俗,農家有祭祖的習俗。
民間認為,冬至是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戶戶用火紙剪制衣服,焚於墓前,爾後添土。有的地區則祀祖於祠堂,儀式十分隆重。有的地區冬至分兩天過節,第一夭叫「鬼冬」,擺供祭祖,吃水餃;第二天叫 『人冬」,吃包子。
在古代冬至日,婦女習慣回娘家,這天開始築地窖、織席、紡線和窖菜,婦女開始做針線。日照民間傳說冬至日如果雲迎日出,雲迎日落,則來年大吉。還根據冬至日期在當月的月初、中旬或下旬來預測當年冬天的寒暖,民謠說:「冬在頭凍死牛,冬在中暖烘烘,冬在尾凍死鬼。」
而南方的冬至風俗十分有趣,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於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於門上,稱「敬門神」。
民俗中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渴祖。
冬至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福建民俗過年,一年中只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
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於是日開宗廟祠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7、揚州冬至那天有什麼風俗?

1、吃湯圓:「湯圓」是老揚州過大冬必備的食品,吃了圓子,象徵著全家團圓,家庭和諧、吉祥,討個吉利,所以要家家吃湯圓,湯圓在揚州話中也叫做「圓子」,過去有「吃了圓子大一歲」的說法。

2、不作興送錢(忌送錢):年紀大的揚州人很忌諱大冬拿錢。不知道是不是和「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湯圓,先生不放假,學生不把錢」這一說有關。子女、晚輩在冬至這天不能給父母錢。

3、吃番瓜:冬至吃番瓜可以治(防)百病,不少人家都把結老的番瓜摘下貯藏好,留待冬至煮食。更有的人把番瓜留在枯萎的藤上,擱在牆頭屋頂,到時摘下。

4、祭祖冬至中午,每家每戶要准備7樣菜敬祖宗。大粉、煮魚、燒肉、青菜、豆腐是想方設法也要湊齊的菜餚,其他的則根據各家的條件安排,稍講究一點的人家會早早地准備發豬頭三牲。祭祖基本程序是:上菜、明燭、上香、倒酒、叩頭、許願等,然後是燒大錢。

8、有的地方冬至分大冬小冬,什麼意思

有的地方冬至有這習俗,小冬是冬至前一天,祭祖,大冬是冬至當天。

冬至是於每年公歷12月21、22或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同時也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位於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范圍最廣的一天。


(8)大冬的風俗擴展資料:

冬至這天,太陽雖低、白晝雖短,但是在氣象上,冬至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實際上,由於地表尚有「積熱」,冬至之前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嚴寒在冬至之後。

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志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

9、鎮江冬至風俗 鎮江冬至風俗介紹

1、吃餃子

徐州地區的人,習慣把冬至稱為「立大冬」。徐州地區民諺說「夏至十八天,冬至當日回」,老年人會對孩童說,冬至是一年裡白晝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就一天長似一天了。

2、吃湯圓,祭祖

揚州人稱為」大冬」,又稱」過小年」。舊時冬至這天,商店、手工作坊、學堂都要放假一天,俗有」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湯圓,先生不放假,學生不把錢」之說。這天,揚州人還有煮食蕃飯(南瓜)之俗,說明大冬吃蕃瓜可以免災。

3、吃湯圓

「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湯圓,先生不放假,學生不把錢,先生放一天,學生把一千。」舊時,鎮江民間有冬至吃湯圓的食俗。冬至日,鎮江各學校學生爭相傳詠這一童謠,以示冬至也是新年的習俗。據《清嘉錄》記載,冬至以糯米粉為面團,內包肉、蔬菜、糖、果、豇豆、赤豆沙、蘿卜絲等蒸成。主要充作供品,也可贈送親鄰或待客,是冬至亞歲宴上的必備食品之一。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