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蒙古小姐姐嫁妝

蒙古小姐姐嫁妝

發布時間: 2022-10-21 16:48:38

1、蒙古習俗的老式婚俗

一、婚制。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二、求親。
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 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 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不起姑娘。

三、擇吉日。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 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准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准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四、娶親。
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五、婚禮
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六、拜火。
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 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七、求名問庚。
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並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八、刁帽子。
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賓士,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2、蒙古習俗的老式婚俗是怎麼樣的?

蒙古族婚嫁風俗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婚戀習俗: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開始談婚論嫁。小夥子的父母委託信賴的說親人,擇個好日子帶上兒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說親。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夥子就收下獻上的哈達和一盤餅食,這事就此定了下來。冬天是舉辦婚禮的好日子,經雙方選定日子後,新郎家於傍晚時分到姑娘家接親,至此婚禮已經開始,民族風格濃厚、趣味橫生的各種婚禮節目連續上演,一直到東方發白;接新的隊伍才跨上駿馬,同送親的隊伍一道往新郎家進發。在離新郎家不遠時送親的隊伍停下,迎親的隊伍到家後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親人前來第二次迎接。在婆婆為兒媳婦掀開蓋頭後,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親戚們行磕頭禮並敬酒。眾人也會興奮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歡樂在草原上盪漾。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不起姑娘。」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准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准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並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娶親: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賓士,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內蒙族婚俗特點:

多求則貴,少求則賤

蒙古族的婚俗是從求親開始的,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有一句蒙古族婚俗諺語說:「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全羊到女家「下聘」,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蒙古訂婚送禮多

如果蒙古小夥子看上了哪家姑娘,在訂婚前,要托媒人帶著象徵和諧、甜蜜、旺盛的白糖、茶葉、膠等物品,用一塊白手巾包著前去撮合,若女方收下,婚事則可以進行。隨後男方父母及本人要帶著哈達、奶酒、糖塊之類禮品求婚,一般要進行數次才能定婚。女方收下訂婚禮後,男方還要向女方送三次酒,如女方將這三次酒全部收下喝掉,這件婚事便確定下來。當接近婚期,男方要給女方送一次禮,一般是煮整羊一隻,還有酒、茶、哈達。女方對送禮者熱情招待,雙方祝酒,口頌吉祥語句,對歌慶賀。

新郎受掰羊脖考驗

鄂爾多斯蒙古族新郎以及迎親隊伍到達新娘家後,總會被女方家當作上賓熱情招待,大家在一起又吃又喝又唱又跳,好不熱鬧,這時,男方祝頌人會悄悄地離開宴席領著新郎來到新娘的房間里。待他倆在客位上坐下以後,陪娘們就會端上來一個煮熟了的羊脖子招待新郎,並請新郎把羊脖子從中間掰斷,以試新郎的力氣大小。為了戲弄新郎,陪娘們早就將一根紅柳棍或一根鐵棍子巧妙地插進羊脖骨髓道里。新郎如果事先有人指點,他就會識破其中奧妙,取出柳棍或鐵棍,很容易地將羊脖子掰斷。有的新郎則不識其中秘密,因而費盡力氣,弄得滿頭大汗,像狗咬烏龜一樣,又著急,又羞愧。而陪娘們則趁機用十分辛辣刻薄,但不懷惡意的語言挖苦,取笑新郎。

娶親路上巧爭先

娶親路上,依照習俗,彼此都想搶先到家,男女雙方互相追逐戲逗。有時,女方的送親人搶去新郎的帽子,挑在馬鞭上,或扔在地上,新郎沒法,只好下馬揀帽,這樣就耽誤了時間。有時,聰明的男方也有辦法,在離新郎家不遠的地方設一桌酒席,款待送親人,女方盛情難卻,只好下馬喝酒,男方趁機搶先到家。一路上這樣縱馬奔騰,你追我趕,氣氛熱烈。

不拜天地拜爐火

娶親的日子,由男方殺雞占卜選定。當天,由女方父母與介紹人一起把姑娘送到新郎家。新郎家准備酒、肉招待。新娘到後與新郎一起握刀殺一隻雞,看雞肝紋路所示吉凶如何,如不吉利則由新娘新郎各自再殺一隻,待殺到雞肝出現吉象紋路為止。接著,新娘新郎舉行喝酒儀式,每人面前放一碗酒,碗邊抹上酥油,自己先喝一口,再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喝完交杯酒,還共同招待介紹人和所有客人。然後雙方客人以及來賀喜的親戚朋友一起不斷地飲酒、唱歌和跳舞,直至通宵達旦。

不同地區蒙古婚俗:

1.厄魯特蒙古婚俗

厄魯特蒙古婚俗大致有這樣幾個過程:相親,定親,下哈達,拜天地成親。首先,男方的父母帶問安酒到女方家,以示問安,相認。第二步,男方選親友中有聲望的人,帶著酒到女方家提親,確定婚姻關系,並商定彩禮數目和送哈達日期。此後,姑娘直到結婚不能見男方和其家人。第三步,下哈達,也就是送彩禮。厄魯特人送哈達,根據定親酒席上商定的彩禮種數,按所定日期送到女方家。女方家辦小規模的酒宴,確定嫁娶吉日和一些事宜。

婚禮是最高儀式,女婿在大婚的頭一天到女方家住,參加姑娘酒宴和娛樂。女婿去時騎馬,身帶弓箭,也有陪伴者和迎親隊。第二天早茶後,迎親和送親隊出發,姑娘坐篷車,女婿按一定的目標,射三支箭之後打馬先行,到家報信准備。迎親隊伍走到途中時,男方派人送酒肉茶之類,以便途中午餐。姑娘到了新家後,陪姑娘的嫂子給姑娘梳妝打扮,把做姑娘時梳的多條小辮子放開,從正中分梳成兩條辮子,戴上銀簪等飾品,身著艷服、外套長襟坎肩。然後,在院內設桌,男女新人拜天地成親,婚宴即開始。第二天早上,新媳婦熬奶茶,喝了新媳婦熬的茶後送親者回,只有嫂子留住,陪新媳婦至第三天省親為止。

2.布里亞特蒙古婚俗

先定親後結婚,其過程是:

求親:無論父母做主還是自由戀愛,都經求親這一步。求親先由男方氏族的長者選吉日,帶著哈達早上到女方家,向佛桌磕頭問安,接受女方家敬茶之後,講明來意,並向佛桌講清,要將誰家的女兒聘為誰家的兒媳婦等。交待清楚後,把哈達獻在佛龕上。女方家同意並接受了哈達之後,雙方商議婚禮的有關事項。

姑娘走親戚:婚禮之前數日,姑娘到自己的親戚家串門作客、住宿。姑娘串親戚要邀請男友女友各兩名,被邀請的男女同伴從姑娘串親始至結婚,對姑娘進行照顧和服侍。結婚的頭天,姑娘回自己家,辦姑娘喜宴並聯歡,以綿羊薦骨部肉招待,唱薦骨禮儀歌,教導姑娘到婆家後過好日子,預祝幸福美滿。

婚宴:選擇適當的季節和吉祥的日期舉辦婚宴,男方提出婚禮日期,並經雙方商議確定。而後,女方邀請親友鄰居,講明誰於某月某日娶媳婦敬請光臨,或誰於某月某日嫁女兒請您作客送親。邀請時,要摘下帽子,攤開雙手彎腰,以示敬重。婚禮當日,女方送姑娘到婆家,圍房轉三圈,男方在西南方,女方在東北方分別下馬。

這時,男方的男女親家分別迎接,接馬相互問安,行見面禮敬請入席。雙方從族親中選長者為首席胡達(男親家),並排坐主位,其左側雙方首席胡達貴(女親家)並排入席,右側由雙方娘舅親並排入席,其他客人分年長或輩份依次入席。先上奶茶、糕點,而後上熟羊頭、馬頭,羊、馬頭面向客人敬獻,客人用右手拿起刀交換到左手,從右側動刀割肉,先敬天地,而後向右側傳,傳到半圈之後交給獻者,他再獻餘下的半圈,撤下後上羊薦骨部、肋等肉。婚禮一天即可結束,酒用的不多,有禮有序地進行。未被邀請者不允許參加。結束時,女方長輩向女婿贈送服裝,男方給來賓贈禮物。

布里亞特人新婚,男方備新蒙古包,搭在父母氈包的東側稍向後。包內東半部放碗櫃,中間是鐵爐等炊具,中心靠後供佛。女方備四季用的服裝、床、被褥、枕頭、毛胡來車(物品櫃車)和備銀鞍等馬具的馬,有條件的還可給一定的陪嫁牲畜。

姑娘省親:布里亞特姑娘每年正月之後專門回娘家探親,第一年可以住一個月,以後漸漸減少。當探親的女兒回去時,娘家煮羊或牛的薦骨部、脛骨為主的熟肉以及奶製品、糕點、糖果等禮品帶回去。如因姑娘年歲大等原因不省親時,娘家將特製肉食、糕點專程送去。

3.巴爾虎蒙古婚俗

在過去,巴爾虎青年男女結成夫婦多由父母做主,即使當事人情投意合,也必須經過父母同意。父母替兒女找對象,主要條件是看對方家庭經濟情況,因此,「門當戶對」是過去訂婚最普遍的。其次是喇嘛看卦。青年男女成婚,一方面要聽父母的意見,另一方面也要取得喇嘛的同意,如看雙方八字是否合適。萬一不合,一對相愛的青年男女便很可能不能成為夫婦了。

父母同意和經喇嘛看卦以後,就是訂婚,亦有兩個步驟:一是看八字,當某一家的男子看上另一家的女子後,他便請媒人(多半是他們的親友)拿著男方八字去女方家求婚。如果女方家也願意,便也拿出女子的八字,和男方八字統交喇嘛看,是否同意。如果喇嘛也同意了,便仍舊請他擇日訂婚;訂婚這一天,男方的父兄帶著酒和緞子來到女方家,請求訂婚,並請女方親友吃酒,共同商議婚事。得到女方應允後,男方把緞子放在佛前作證,並給女方倒酒,訂婚即告完成。

以往男女結婚都較早,十五、六歲結婚是普遍的。在締結婚姻上,多限於親戚朋友的范圍之中,最明顯的是表親婚姻,也就是說舅表兄弟姊妹與姨表兄弟姊妹是很好的配偶。但直系關系、有不治之症、同姓者不能結婚。

結婚儀禮必須花一筆錢,按經濟情況不同在儀禮的鋪張上也各有差別。較富有者的彩禮多半為牛羊,一般為40多頭牛或十幾只羊,富裕者有達百餘只的。這些彩禮多在結婚以前送到女方家,但也有婚後才送的。女方父母當女兒要出嫁時,必須給她預備出嫁時的東西。一般有牲畜、箱子、櫃、床,數目不等。最富裕的家庭甚至給出嫁的女兒預備新蒙古包,以及贈送女婿馬匹、衣服等。

結婚前一日,女方親友早給新娘預備了一件藍色或黑色的衣服,肩上有旗並有銀飾,另外還有一頂帽子。新娘在哭泣中穿上這件衣服。另外有十幾個女子陪伴她去向附近親友家辭行。每到一家便哭一次,表示很留戀。這時,親友也為她殺羊擺酒,表示挽留,甚至還留姑娘住一夜。這一天在新娘的自己家裡,由她的父親作席,招待來到家裡的男方的父兄和新郎。作席的材料多為男方帶來,通常以牛羊為主,數目不一定,最多達二、三十隻。男方在結婚前一日,由父兄親友陪著新郎來女方家。除新郎的父兄帶羊和酒以外,新郎多半還帶上弓箭。新郎進包以後,給佛爺點燈,叩頭。繼之便向女方父兄親友叩頭,為他們裝煙,及至吃酒,還為他們倒酒。

結婚日,即男方到女方家的第二天。新娘坐上馬車,新郎在她馬車頂上向前射一箭,意思是把鬼怪射走了。在回男方家還有10來里的地方,早有人在迎接。之後,又在男方家的包中作席。新娘在進包時,也向佛爺叩頭,以及拜見男方父兄親友。吃酒時也為他們斟酒。一直到筵席散後,新郎新娘還要送這些親友至門口。把親友們送走後,他們才回到包里來吃合歡酒,這時有小孩在陪著他們。

結婚以後,新娘到親友家中去串門,介紹自己,讓這些人認識她。同時在結婚後不久,有的是在3天以後,有的則在20天以後,去娘家一趟。完成了這些禮節,新娘便和其他的姑娘一樣勞作起來。

巴爾虎、布里亞特婦女在未結婚之前,其發式都梳單瓣(布里亞特甚至有編8瓣之風),婚後梳雙瓣,新巴爾虎婦女還有在婚後理去前額頭發(戴頭飾)再梳雙瓣的習俗。1949年以後,特別是80年代以來,蒙古族的婚姻風俗雖還保留著若干舊的習慣(特別是在牧區),但已有了較大改變,趨向簡單和比較講究實際,如去飯店等,並逐步向現代方面轉化。

3、蒙古族有啥習俗??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13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公元13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求親,是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親。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根據男方家的經濟狀況而定。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畜牧為聘禮。嫁妝,女方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娶親時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到女方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遭。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新郎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
一般牧區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方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順時針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人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延續兩三天,親友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通常婚禮舉行後的第三天,新娘家要來人,看望新娘和拜見新郎家的親屬。來者多為姑姑、嫂嫂等人,她們各帶禮品或食品來到新郎家舉行認親儀式。新郎家設宴款待。男女雙方彼此相識,相互問安敬酒,充滿著熱情洋溢的景象。一個男子同時和幾個女子結為夫妻關系的婚姻形式現已廢棄。蒙古族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奴隸主或封建王公貴族常以納妾為俗。一男一女結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眾歷來的婚俗,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搶婚或包辦買賣婚姻逐漸被淘汰,男女自由戀愛、自願結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風。

蒙古住蒙古包
喝的是牛奶或奶茶
穿的是用羊毛紡織的衣服,非常保溫
蒙古包內的傢具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北魏這首千百年來吟頌的民歌,不知令多少人對廣闊無垠的草原產生無盡的暇思與嚮往。自古以來馬背上的民族在這塊神奇的上地上生息、繁衍,這里是他們縱橫馳騁的歷史舞台,他們不但譜寫出吒叱風雲震撼世界的傳奇歷史,也創造出獨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蒙古民族便是這—文化的集大成者。
奶豆腐模具
蒙古民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狩獵,飼養牛、馬、羊、駱駝。過著「逐水草遷徙」的游牧生活。游牧經濟使人與草原之間通過牲畜建立起一種特殊的關系,牲畜既是生產資料,也是他們衣、食、住、行的來源,由此形成了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及風俗習慣。傳統飲食以紅食、白食為主,紅食指肉食,有羊、牛、馬肉及其它肉類。羊肉是蒙古族最喜歡吃的食品,羊肉的烹制方法有很多種,最有特色的是手把肉,在食用時,用蒙古刀割、刮、卡、挖、剔。肉香味美,鮮嫩異常,是蒙古族牧民餐中佳品。牛活在寒冷地帶的游牧民族為抵禦寒冷使身體保持足夠的熱量,需要攝入含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而畜肉及其它動物肉食正好提供這種需要。白食則指奶食品,大體包括飲料、食品兩種。用奶製作的傳統食品主要有:白油、黃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餑餑等。傳統飲料有奶茶、酸奶子和奶酒。奶茶是蒙古族牧民最喜愛的不可缺少的飲料,有「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之說。酸奶子則由於其富有營養和滋補作用成為牧民喜愛的飲料。蒙古族牧人為了抵禦風寒,自古就有飲酒的習俗,而奶酒最受牧民的喜愛。在奶酒中,最負盛名的是馬奶酒,據史書記載,蒙古族從部落聯盟開始就釀造馬奶酒。馬奶酒醇香濃烈,營養豐富,在牧民心中是一種聖潔的飲料。奶食品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是上等的食品。在款待客人及逢年過節的喜慶宴會上,先端上各種奶食品請大家品嘗;在婚喪嫁娶各類儀式上,都要請老人端著鮮奶祝賀;在家人出門遠行時,要向其所走的方向拋灑聖潔的奶汁,祝福他一路平安。
蒙古民族多從事畜牧經濟,過著「人隨畜遷」,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年要遷徙兩次,夏擇水草暢旺之地,冬擇背風向日之區。為了便於游牧,蒙古人多居住傳統的氈幕——蒙占包。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獨創的適合游牧生活的建築傑作。蒙古包由「哈納」(牆部)、「陶腦」(天窗)、「烏尼」(頂部竿)、門、柱、外包氈子、牛毛繩等構成。由於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蒙古民族在利用蒙古包包內空間和方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制。包中央為神聖的火位,不可侵犯。西面是男子坐位,東面為婦女坐位,東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獵槍等狩獵式具則放在西北方向。蒙古包冬暖夏涼,搭拆迅速,搬遷輕便。它隨著四季的變換,隨著蒙古牧民的遷移,在茫茫草原戈壁上移動,這里曾孕育出無數美妙的傳說和史詩。它是蒙古高原的命脈,它給這片遼闊的土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蒙古民族多從事畜牧經濟,過著「人隨畜遷」,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每年要遷徙兩次,夏擇水草暢旺之地,冬擇背風向日之區。為了便於游牧,蒙古人多居住傳統的氈幕——蒙占包。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獨創的適合游牧生活的建築傑作。蒙古包由「哈納」(牆部)、「陶腦」(天窗)、「烏尼」(頂部竿)、門、柱、外包氈子、牛毛繩等構成。由於生活習俗、歷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蒙古民族在利用蒙古包包內空間和方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規制。包中央為神聖的火位,不可侵犯。西面是男子坐位,東面為婦女坐位,東南放水、奶及餐具;弓箭、獵槍等狩獵式具則放在西北方向。蒙古包冬暖夏涼,搭拆迅速,搬遷輕便。它隨著四季的變換,隨著蒙古牧民的遷移,在茫茫草原戈壁上移動,這里曾孕育出無數美妙的傳說和史詩。它是蒙古高原的命脈,它給這片遼闊的土地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勒勒車是蒙古族的主要運輸工具,它是適應草原自然環境和生活習慣而創造出的一種交通運輸工具。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勒勒車主要用來拉水、運送燃料,搬運蒙古包。每當牧民遷居或聚會時常常是幾十輛勒勒車首尾相連,彷彿一條游動的長龍,游弋於茫茫綠海中。在內蒙古西部沙漠地區,駱駝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浩瀚的沙海漫無邊際,水草缺乏,沙底松軟,駱駝與牧人結下了不解之緣。訪親問鄰、搬遷以及水、糧食、畜產品、日用品的運輸都要依靠它,因此駱駝也被牧民譽為「沙漠之舟」、「旱地之龍」。
蒙古民族以畜牧業經濟為基礎,在生活方式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游牧經濟使人們與植物和牲畜之間建立起一種特殊的關系,牲畜即是他們的生產資料,也是他們衣、食、住、行的來源。這種游牧生活方式的最大特點是:崇拜大自然、順應大自然、依賴大自然。因而,蒙占民族世代居住在這片遼闊富饒的土地上,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草原文化。

4、蒙古族的習俗

蒙古民族有尊老愛幼的習俗。他們的諺語中說:「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對餵乳汁的母親要敬愛,對教字母的老師要尊重」,「老人的經驗教育人,太陽的光輝溫暖人」等等。這些都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戴。

祝壽習俗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過本歷年的二十五、三十七、三十、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但是過了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就另當別論了。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巴林蒙古族老年人過本95歲就不計年齡,也不做百歲。
祝壽和過本歷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給老人祝壽的人家,主人家的兒女們的從年底開始就准備設宴。初一就開始來迎接陸續到來祝壽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選定一個吉日,再通知眾鄉親、朋友、親戚等。
祝壽儀式比較簡單,席間,來賓們都為老人敬酒、獻哈達和禮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語稱「朱來」。然後叩拜主人,表示感謝主家招待。祝壽的禮品通常有:馬、牛、綿羊或羊烏查、皮長袍、棉長袍、夾長袍、靴子、煙、荷包、錢等。禮品品類一般占「三」數。祝壽完畢,祝壽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贈煙、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給月餅或一二元零用錢等。
待客忌諱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自古乃禮儀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來蒙古包作客,不但會受到主人熱情的款待,還會感受一些從未接觸,從不知道的民族文化。當然,在進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須要了解他們的一些習俗和禁忌,否則,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隨意行事,不但會鬧笑話,而且會令蒙古族同胞不高興。
首先到蒙古族家裡做客忌諱進屋時把衣襟掖在腰帶里,挽著袖子,也不可手提馬鞭子進屋。不論客、主,都要讓長輩和老人先進屋。進屋後,忌諱亂坐位置。來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讓客人上邊坐,而客人請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坐西邊,女人坐東邊。
有客人在場忌諱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能打罵孩子。長輩和老年人講話忌諱打岔、揭短。有疑問或需要說明情況,待人家講完後再問。
假如你來蒙古包作客,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蒙古人不怕不別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興。接受主人的茶飯後,忌諱一點也不吃;忌諱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著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諱隨便撒倒奶子;遇到別人端奶走過時,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嘗一嘗再走。
喝茶的忌諱:敬茶時忌諱滿杯;忌諱用左手倒茶;忌諱從門里向外倒茶水;吃飯喝茶時忌諱長吁短嘆。
食用紅食禁忌: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忌諱衣冠不整,除無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彈灑水;啃骨頭時忌諱殘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時,忌諱咬著吃,應該用刀或用手撕著吃;食用完的骨頭,忌諱用相互敲擊;平時的肉食品中,忌諱食用牛膽囊和狐狸肉,狗肉、貓肉。吃飯禁忌:忌諱給客人食用無鹽的茶飯;吃熱飯時忌諱用嘴吹氣;忌諱倒撒食物;飯後忌諱伸懶腰。相對與待客來說,主人家平時做准備工作的時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時忌諱斷骨,應該斷開關節;忌諱在放肉食品時倒放頭尾;往鍋里下米時忌諱用袋子倒;搗碎茶葉時忌數數;烙餅和油炸食品時忌諱大聲喊叫,說不吉利的語言等。
總之,到牧區作客,必須注意這些細小的日常禮節上的禁忌,這是不僅是對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我們心情愉快的一個保證,當然,若是你對這些禁忌一無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況下,真誠地道歉,他們也是可以原諒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嘛。

婚宴禮節
舉行婚禮的前一天,男方要舉行「祝福新房儀式」,而女方要舉行「姑娘宴」。男方在婚禮前一天舉行的宴席,主要是設宴招待聘來的迎親這代表和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並舉行祝福新房儀式。這一儀式是宴席的重頭戲,首先男方要用親友們送的褡褳、衣物和新郎的被褥、家什把新包整理布置停當,因為這都是親友們送來的祝福,當然要讓它充滿整個新包。接著要請祝頌人和新郎、新娘的梳頭父母以及其他親友們入座。此時,祝頌人將一條絲絹哈達和五綵線吊在房梁和天窗正中,在房梁處塗盛在木碗里的奶食德吉少許以示吉祥,並祝福道:祝願吉祥昇平/祝願安樂幸福/在這有柞木用具/潔白屋頂的房裡/兩位有緣的情人/將要結為百年之好……
祝頌人一番吉祥美好的祝福完畢之後,主人要向參加祝福新房儀式的賓客和迎親的人們一一獻茶,然後設宴招待,表示感謝。這一酒宴的繁簡程度時依據男方的貧富來定。但不論貧富,這是必須趕在婚前完成的重要禮儀之一。席間新郎向賓客們敬酒,賓客人也是借這個喜慶的日子常常互相祝酒唱歌知道深夜。有的地方根據迎親的時間的長短適時調節,有的甚至通宵取樂。新郎這邊如此的歡騰熱鬧,而新娘卻在另一邊痛哭流涕……
古時候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意思就是女兒從出生就註定是「外人」,父母的辛苦只是在為別人做「嫁衣」。這是由女子的特殊地位和人類社會繼母系氏族後男權社會女方在這一天要舉行由女方的父母主持的姑娘宴,邀請同鄉親朋的姑娘們來與即將出嫁的女兒一同坐席。席前長期存在而決定的。所以,女兒要出嫁了,父母自然要舉行宴會歡送和祝福自己的女兒幸福。
也是在婚禮的前一天,女方要舉行姑娘宴,宴會由女方父母主持,主要是邀請同鄉親朋的姑娘們來與即將出嫁的女兒一同坐席。席前父母要讓女兒穿上新袍服,去掉腰帶,穿上靴子,帽子要用綢絹包起來縫好戴上。當眾姑娘坐定,母親把熬好的第一碗茶敬給姑娘,姑娘含淚接過母親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給自己敬的茶,嘗一口放下,然後回敬母親,伏地給母親磕一個頭,感謝母親養育之恩。隨後女方的母親端一碗鮮奶讓眾姑娘一一嘗過後,便向大家正式宣布姑娘即將出嫁。這時姑娘頓感憂傷,即刻痛哭流涕起來,眾姑娘一看這種情景,也跟著哭做一團。這時,祝頌人和親戚們便上前來安慰:到了一十八歲/辮子長夠了尺寸/出嫁到偏遠的地方/並不是不好的事情……
眾姑娘也停止了哭聲,唱著《姑娘宴歌》,用歌詞囑咐將要出嫁的姑娘,傾訴離別之情:起行上馬/請撩起長袍的大襟/遇事處人,要切記快嘴的毛病/縫斜了襟扣兒/萬不可讓婆婆看清……在姑娘宴進行期間,女方父母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斟滿酒杯從請來的客人中聘請那些老城穩重、深明禮節、善於辭令的長輩男女為送親代表。再聘請兩位性情溫和為人正派、手腳勤快,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婦女為新娘的住宿嫂和月嫂(住宿嫂要跟隨新娘到新郎家住幾天,月嫂要住一個月)。以便為第二天的送親禮儀提前做好准備。
姑娘宴是蒙古族婚禮中女方家的一個小宴席,但對於出嫁的姑娘來說卻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從此以後,她就要離開父母、姐妹兄弟,獨立承擔一個家庭了,由此,我們也可以說,「姑娘宴」是蒙古族姑娘走向成熟的一個驛站!
蒙古族牧民見面必致問候:「阿木勒,賽百諾!(安好)」。好客是蒙古人的突出特點。對來客,不論熟不熟,一律歡迎,一樣問好。若是同輩,則相互問道:「賽百諾!(你好!)」若是長輩或初次見面的人則互相問道:「塔,賽白諾!(您好!)」接著問全家好!草場好!牲畜好!最後互相問:「索寧龍百納」(有什麼事或有什麼新聞)。如果請客人進包,主人則前邊引路,到了蒙古包門前,主人站在門的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鞠躬,左手指門,請客人先進包,進包後,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態度謙恭,問長問短,侃侃而談,笑容滿面,猶如遠歸的家人。然後主人便端來飄香的奶茶和炒米,還有潔白的草原奶食。用精緻的茶具給客人一杯濃香的奶茶。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的敬意時,常把甘醇的奶酒,滿滿的斟在銀碗里,托在潔白的哈達上端出來,恭恭敬敬地獻給客人。在高寒地區,也有喝酒的習慣,蒙古人視酒為食品的精華,朋友見面要喝酒,敬酒是牧民的傳統禮節,客人若表現出客氣的樣子,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歌唱勸酒。特別是在鄂爾多斯的地區,勸酒歌常常一曲接一曲,一曲比一曲熱,歌詞如:
「遠方的客人請您喝一杯奶酒,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精華,是我們草原人民的深情厚誼……」
通常客人接杯暢飲或轉贈給別人,勸酒才算罷休。
宴請尊貴的客人,或舉辦喜慶酒會,講究擺整羊席。這種習俗流傳至今。設宴時,一般是蒙古包(大包)內正上方,擺一、二、三席,包內右邊偏角為主人的招待位。客人按貴賓、長輩等排列順序入座。客人就坐後,廚師把整羊抬到一、二、三席前,主人用蒙古刀把羊尾肉切下一條,放在羊頭上,之後,再將羊尾肉切成若干方形小塊,放入盤中,雙手高舉過頭,捧給做在第一席上的貴賓品嘗。然後,主人將餐刀柄雙手遞給第一席的貴賓前,貴賓觀看後,隨著切割一切,然後抬回廚房,切成若干正方形小塊,放在盤子里,上席進餐,作為蒙古族的最高禮遇。
老式婚俗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
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 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 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
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 不起姑娘。」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 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准備婚事。
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准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

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
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 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並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賓士,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選擇吉日 避開忌日
古代蒙古人選擇吉日常以月的盈虧來判定,因為他們認為,月的出沒於人類的行動關系非常密切。當天空出現新月,或月圓時,他們便著手去做他們願意做的任何事情。《黑韃事略》說:「其擇日行事則視盈虧以為進止。」蒙古人還用這種方法來決定征戰的日期,對此《心史》、《史記·匈奴傳》《隋書·突厥傳》和加賓尼《蒙古史》中都有類似的記述。《史記·匈奴傳》載:「舉事而侯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隋書·突厥傳》中雲:「候月將滿,輒為寇抄。」這是一種薩滿教徒以自然現象為卜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原始宗教充斥人們生活的體現。不過直到現代,還殘存有「立春」「清明」以天氣變化來預料一年收成的習俗。並由此產生一些約束農牧業生產的禁忌。

5、古代公主嫁妝清單,一般有些什麼?

1、針線盒,自古針線便是女紅的必須品,會不會女紅便是判斷女子是否可以成為賢妻良母的標准。陪嫁備針線盒有個美好的寓意,即祝福新娘家庭溫馨、幸福,做為人尊敬的巧手能幹新娘。因此,針線盒也成了女子陪嫁的必須品,古時候無論是貧民老百姓還是大家的千金小姐嫁妝都要備它,婚後更是用它作為生活和消遣的一個工具。
2、壓錢箱 ,九寶中的第九寶是壓錢箱,是古代女子嫁妝清單之一,藉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時也是女子婚後用於收藏心愛珍品之物。
3、鴛鴦枕 ,鴛鴦從古至今都是愛情的永恆象徵,是一夫一妻、相親相愛、白頭偕老的表率,甚至認為鴛鴦一旦結為配偶,便陪伴終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尋覓新的配偶,而是孤獨凄涼地度過餘生。因此也多用來形容相互扶持的,相親相愛的夫妻。「鴛鴦枕」陪嫁則更是表達了對夫妻恩愛,白頭偕老,永不分離的美好祝願。

4、龍鳳毛巾 ,龍鳳毛巾,顧名思義一條龍巾,一條鳳巾,一般是要准備兩條的,新娘新郎各一條。其實,毛巾自古就是喜慶的象徵。在新娘的嫁妝上備上毛巾,不僅是為了烘托結婚的喜慶,更是為了表達家人對新人的祝福和希冀:希望新人們的婚後生活溫馨貼意、長長久久、幸福甜蜜。

5、喜盆,喜盆,又叫聚喜寶盆,有送喜招吉之意。做嫁妝的喜盆要用紅布包好,由娘家的未婚女子端到婆家,然後親手遞給婆婆。婆婆接過喜盆,則證明婆婆正式接納了媳婦。喜盆中還要放置一些有著美好寓意的物品,例如花生、紅棗、蓮子、桂圓,以寓意早生貴子;大蔥和明子,以祝福將來生孩子聰明等等。

6、喜梳,喜梳也是中國古代傳統嫁妝的必備物品。在婚禮前夜,新娘由長輩梳頭,一面梳,一面說: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發齊眉,三梳梳到兒孫滿堂。婚禮後,還要將新郎和新娘的頭發梳在一起,秤之為「結發」,有「結發夫妻」「白頭偕老」之意。

7、鏡子,代表圓滿、完滿,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麗,是對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滿的祝願;縱使時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託。

8、都斗,原是量糧食的器具,在婚嫁禮儀中用於彰顯男方的財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兒嫁過去之後也能過上豐衣足食、輕松無憂的富裕生活。

9、剪刀,是古代婚禮中的「六證」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裝剪裁之用,婚嫁禮儀中寓意新娘婚後生活的綾羅綢緞、前程錦綉,共享人生的榮華富貴。

10、算盤,生活中用於算籌收入和開支的計算工具,婚慶禮儀中的千足黃金算盤,寓意新人對未來安寧富裕生活的理想與規劃,能夠合理的投資理財,贏得廣茂財源。

11、綉花鞋,鞋與「偕」同音,寓意夫妻相親相愛,長相廝守,在花繁錦綉的美好歲月中白頭偕老,共沐生活的瑰麗與芬芳。

12、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為衡量幸福的標准,指百子千孫,幸福源遠流長,同時也是對新人今後生活事業步步高升的祝福。

6、跪求!蒙古習俗。

蒙古習俗 祝壽
蒙古民族有尊老愛幼的習俗。他們的諺語中說:「尊敬德高的人、敬愛年老的人」,「對餵乳汁的母親要敬愛,對教字母的老師要尊重」,「老人的經驗教育人,太陽的光輝溫暖人」等等。這些都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戴。
祝壽是蒙古族人民為老人舉行的一個禮儀慶典。蒙古民族的祝壽禮和過本歷年都是在年紀大時才舉行的。一般在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時才祝壽。不過父母親在世時,兒孫輩即使到了七八十歲也不許做壽。過本歷年的十三、二十五、三十七、四十九也不是很熱鬧,但是過了六十一歲,七十三歲、八十五歲就另當別論了。過本年的一般不祝壽。巴林蒙古族老年人過本95歲就不計年齡,也不做百歲。
祝壽和過本歷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只要有給老人祝壽的人家,主人家的兒女們的從年底開始就准備設宴。初一就開始來迎接陸續到來祝壽的客人了。也有的人家選定一個吉日,再通知眾鄉親、朋友、親戚等。
祝壽儀式比較簡單,席間,來賓們都為老人敬酒、獻哈達和禮品。敬酒四、六、八碗的蒙古語稱「朱來」。然後叩拜主人,表示感謝主家招待。祝壽的禮品通常有:馬、牛、綿羊或羊烏查、皮長袍、棉長袍、夾長袍、靴子、煙、荷包、錢等。禮品品類一般占「三」數。祝壽完畢,祝壽客人不能空手回,主人家要回贈煙荷包、毛巾等。如果是孩子,就給月餅或一二元零用錢等。
待客禁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自古乃禮儀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來蒙古包作客,不但會受到主人熱情的款待,還會感受一些從未接觸,從不知道的民族文化。當然,在進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須要了解他們的一些習俗和禁忌,否則,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隨意行事,不但會鬧笑話,而且會令蒙古族同胞不高興。
首先到蒙古族家裡做客忌諱進屋時把衣襟掖在腰帶里,挽著袖子,也不可手提馬鞭子進屋。不論客、主,都要讓長輩和老人先進屋。
進屋後,忌諱亂坐位置。來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讓客人上邊坐,而客人請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邊,女人做東邊。
有客人在場忌諱對孩子發脾氣,更不能打罵孩子。長輩和老年人講話忌諱打岔、揭短。有疑問或需要說明情況,待人家講完後再問。
假如你來蒙古包作客,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蒙古人不怕不別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興。接受主人的茶飯後,忌諱一點也不吃;忌諱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著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諱隨便撒倒奶子;遇到別人端奶走過時,不能視而不見,必須嘗一嘗再走。
喝茶的忌諱:敬茶時忌諱滿杯;忌諱用左手倒茶;忌諱從門里向外倒茶水;吃飯喝茶時忌諱長吁短嘆。
食用紅食禁忌: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忌諱衣冠不整,除無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彈灑德吉;啃骨頭時忌諱殘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時,忌諱咬著吃,應該用刀或用手撕著吃;食用完的骨頭,忌諱用相互敲擊;平時的肉食品中,忌諱食用牛膽囊和狐狸肉,狗肉、貓肉。
吃飯禁忌:忌諱給客人食用無鹽的茶飯;吃熱飯時忌諱用嘴吹氣;忌諱倒撒食物;飯後忌諱伸懶腰。
相對與待客來說,主人家平時做准備工作的時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時忌諱斷骨,應該斷開關節;忌諱在放肉食品時倒放頭尾;往鍋里下米時忌諱用袋子倒;搗碎茶葉時忌數數;烙餅和油炸食品時忌諱大聲喊叫,說不吉利的語言等。
總之,到牧區作客,必須注意這些細小的日常禮節上的禁忌,這是不僅是對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尊重,同時也是我們心情愉快的一個保證,當然,若是你對這些禁忌一無所知而冒犯了蒙古族同胞的情況下,真誠地道歉,他們也是可以原諒你的,不知者不怪罪嗎。
姑娘宴
舉行婚禮的前一天,男方要舉行「祝福新房儀式」,而女方要舉行「姑娘宴」。男方在婚禮前一天舉行的宴席,主要是設宴招待聘來的迎親這代表和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並舉行祝福新房儀式。這一儀式是宴席的重頭戲,首先男方要用親友們送的褡褳、衣物和新郎的被褥、家什把新包整理布置停當,因為這都是親友們送來的祝福,當然要讓它充滿整個新包。接著要請祝頌人和新郎、新娘的梳頭父母以及其他親友們入座。此時,祝頌人將一條絲絹哈達和五綵線吊在房梁和天窗正中,在房梁處塗盛在木碗里的奶食德吉少許以示吉祥,並祝福道:祝願吉祥昇平/祝願安樂幸福/在這有柞木用具/潔白屋頂的房裡/兩位有緣的情人/將要結為百年之好……
祝頌人一番吉祥美好的祝福完畢之後,主人要向參加祝福新房儀式的賓客和迎親的人們一一獻茶,然後設宴招待,表示感謝。這一酒宴的繁簡程度時依據男方的貧富來定。但不論貧富,這是必須趕在婚前完成的重要禮儀之一。席間新郎向賓客們敬酒,賓客人也是借這個喜慶的日子常常互相祝酒唱歌知道深夜。有的地方根據迎親的時間的長短適時調節,有的甚至通宵取樂。新郎這邊如此的歡騰熱鬧,而新娘卻在另一邊痛哭流涕……
古時候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意思就是女兒從出生就註定是「外人」,父母的辛苦只是在為別人做「嫁衣」。這是由女子的特殊地位和人類社會繼母系氏族後男權社會女方在這一天要舉行由女方的父母主持的姑娘宴,邀請同鄉親朋的姑娘們來與即將出嫁的女兒一同坐席。席前長期存在而決定的。所以,女兒要出嫁了,父母自然要舉行宴會歡送和祝福自己的女兒幸福。
也是在婚禮的前一天,女方要舉行姑娘宴,宴會由女方父母主持,主要是邀請同鄉親朋的姑娘們來與即將出嫁的女兒一同坐席。席前父母要讓女兒穿上新袍服,去掉腰帶,穿上靴子,帽子要用綢絹包起來縫好戴上。當眾姑娘坐定,母親把熬好的第一碗茶敬給姑娘,姑娘含淚接過母親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給自己敬的茶,嘗一口放下,然後回敬母親,伏地給母親磕一個頭,感謝母親養育之恩。隨後女方的母親端一碗鮮奶讓眾姑娘一一嘗過後,便向大家正式宣布姑娘即將出嫁。這時姑娘頓感憂傷,即刻痛哭流涕起來,眾姑娘一看這種情景,也跟著哭做一團。這時,祝頌人和親戚們便上前來安慰:到了一十八歲/辮子長夠了尺寸/出嫁到偏遠的地方/並不是不好的事情……
眾姑娘也停止了哭聲,唱著《姑娘宴歌》,用歌詞囑咐將要出嫁的姑娘,傾訴離別之情:起行上馬/請撩起長袍的大襟/遇事處人,要切記快嘴的毛病/縫斜了襟扣兒/萬不可讓婆婆看清……
在姑娘宴進行期間,女方父母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斟滿酒杯從請來的客人中聘請那些老城穩重、深明禮節、善於辭令的長輩男女為送親代表。再聘請兩位性情溫和為人正派、手腳勤快,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婦女為新娘的住宿嫂和月嫂(住宿嫂要跟隨新娘到新郎家住幾天,月嫂要住一個月)。以便為第二天的送親禮儀提前做好准備。
姑娘宴是蒙古族婚禮中女方家的一個小宴席,但對於出嫁的姑娘來說卻是比較重要的,因為從此以後,她就要離開父母、姐妹兄弟,獨立承擔一個家庭了,由此,我們也可以說,「姑娘宴」是蒙古族姑娘走向成熟的一個驛站!
講究的待客禮儀
是百靈鳥就要唱出最美的歌調,
是文明人就要講究禮貌;
沒有羽毛,有多大的翅膀也不能飛翔,
沒有禮貌,再好的容貌也別人恥笑。
這是古代蒙古族中,有名的兩句諺語,生動地反映了蒙古民族十分講究禮貌和崇尚禮儀的民族氣息。十三世紀到過蒙古草原地區的加爾賓說,蒙古族「十分尊敬別人,相互問不論誰都是友好的。」
蒙古族牧民見面必致問候:「阿木勒,賽百諾!(安好)」。好客是蒙古人的突出特點。對來客,不論熟不熟,一律歡迎,一樣問好。若是同輩,則相互問道:「賽百諾!(你好!)」若是長輩或初次見面的人則互相問道:「塔,賽白諾!(您好!)」接著問全家好!草場好!牲畜好!最後互相問:「索寧龍百納」(有什麼事或有什麼新聞)。如果請客人進包,主人則前邊引路,到了蒙古包門前,主人站在門的西側,右手放在胸部;微微鞠躬,左手指門,請客人先進包,進包後,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態度謙恭,問長問短,侃侃而談,笑容滿面,猶如遠歸的家人。然後主人便端來飄香的奶茶和炒米,還有潔白的草原奶食。用精緻的茶具給客人一杯濃香的奶茶。主人若對客人表示特別的敬意時,常把甘醇的奶酒,滿滿的斟在銀碗里,托在潔白的哈達上端出來,恭恭敬敬地獻給客人。在高寒地區,也有喝酒的習慣,蒙古人視酒為食品的精華,朋友見面要喝酒,敬酒是牧民的傳統禮節,客人若表現出客氣的樣子,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歌唱勸酒。特別是在鄂爾多斯的地區,勸酒歌常常一曲接一曲,一曲比一曲熱,歌詞如:
「遠方的客人請您喝一杯奶酒,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精華,是我們草原人民的深情厚誼……」
通常客人接杯暢飲或轉贈給別人,勸酒才算罷休。
宴請尊貴的客人,或舉辦喜慶酒會,講究擺整羊席。這種習俗流傳至今。設宴時,一般是蒙古包(大包)內正上方,擺一、二、三席,包內右邊偏角為主人的招待位。客人按貴賓、長輩等排列順序入座。客人就坐後,廚師把整羊抬到一、二、三席前,主人用蒙古刀把羊尾肉切下一條,放在羊頭上,之後,再將羊尾肉切成若干方形小塊,放入盤中,雙手高舉過頭,捧給做在第一席上的貴賓品嘗。然後,主人將餐刀柄雙手遞給第一席的貴賓前,貴賓觀看後,隨著切割一切,然後抬回廚房,切成若干正方形小塊,放在盤子里,上席進餐,作為蒙古族的最高禮遇。
蒙古族婚俗
婚制。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姻制度。搶婚是奴隸制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求親。青年男女在定親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親。新中國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託媒人到女家求親,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親。按蒙古族的傳統婚俗,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蒙古秘史》卷一中記載:也速該把阿禿兒帶領其子鐵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禪家求親。德·薛禪說:「多求幾遍,才許給啊,會被人尊敬;少求幾遍,就許給啊,要被人輕看。」後來形成了一句蒙古諺語:「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議後,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聘禮。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 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 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
嫁妝。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 不起姑娘。」
擇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稱擇喜日。解放前, 男女兩家定親後,首先要請喇嘛占卜,選擇吉日,確定結婚日期。吉日擇定以後,由男家派媒人和親友帶上哈達、美酒、糖果等禮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談結婚事宜。談妥後,男女兩家開始准備婚事。一般是打掃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殺羊,准備聘禮、嫁妝及其他結婚用品,通知雙方親朋好友,光臨賀喜。
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婚禮。蒙古族很注重婚禮儀式,盡管地區不同,形式各有差異,但都非常隆重、熱鬧。一般牧區的婚俗是:當娶親回到男家後,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後,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塵。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後,首先拜佛祭灶,然後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額吉給新娘梳頭。梳洗換裝後,等待婚宴的開始。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夥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續兩三天,親友才陸續離去。而女方送親者還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時,新娘的母親也送親,要住十多日。分別時,母女擁抱,痛哭,表示戀戀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禮中的一個重要儀式。各地蒙古族盡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禮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內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後,首先要舉行拜火儀式,新郎新娘從兩堆旺火之間雙雙穿過,接受火的洗禮,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純潔,堅貞不渝,生活美滿幸福,白頭偕老。杜爾伯特蒙古族的拜火儀式別具一格。當新娘進入婆家後,院子里壘著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齊往火里祭灑奶酒,並跪拜叩頭。旁側站著司儀誦念《火的贊詞》:聖主成吉思汗發現的火石,訶額侖母夫人保存下來的火種,用潔白的哈達、奶酒祭祀,民族之火從古到今。請新郎新娘祈禱吧! 神火是你們婚配的見證;請新郎新娘叩頭吧!佛光為你們傳宗接代。
求名問庚。蒙古族娶親的程序之一。求問新娘的姓名。又稱討封。是一場有趣的戲耍活動。娶親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閨房裡擺設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親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們,皆為同輩,參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戲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時間。這時,由男方的祝頌人與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辯,並唱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宴才告結束。求名問庚,實際上是一場智力競賽,以此表達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過去,蒙古族在娶親途中,娶親者和送親者縱馬賓士,互相追逐,都想爭先到家,成為優勝者。為此雙方在途中要進行刁帽子競賽。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具有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
選擇吉日 避開忌日
古代蒙古人選擇吉日常以月的盈虧來判定,因為他們認為,月的出沒於人類的行動關系非常密切。當天空出現新月,或月圓時,他們便著手去做他們願意做的任何事情。《黑韃事略》說:「其擇日行事則視盈虧以為進止。」
蒙古人還用這種方法來決定征戰的日期,對此《心史》、《史記·匈奴傳》《隋書·突厥傳》和加賓尼《蒙古史》中都有類似的記述。《史記·匈奴傳》載:「舉事而侯星月,月盛壯則攻戰,月虧則退兵。」《隋書·突厥傳》中雲:「候月將滿,輒為寇抄。」
這是一種薩滿教徒以自然現象為卜的心理狀態,是一種原始宗教充斥人們生活的體現。不過直到現代,還殘存有「立春」「清明」以天氣變化來預料一年收成的習俗。並由此產生一些約束農牧業生產的禁忌。
背弓挎箭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親時,新郎要佩帶弓箭,跨駿馬啟程。到女家後,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時再挎上。娶親回來後,也放在蒙古包的西側,三日之內,不許別人動它。三日後,由新娘收起來,終生保存。把它看作是既可以避邪氣,又可以威鎮魔怪的一種神聖的吉祥物。這正是蒙古族古代實行搶婚制或掠奪婚姻的一種遺俗。
火葬、土葬、天葬
喇嘛教傳入蒙古族地區後出現的一種葬式。為王公貴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所採用。普通人死後,多數不實行火葬,只有患傳染病或產婦死後,才進行火葬。火葬法是:人死後,脫去舊衣,換上新裝,或用白綢緞裹其身,將屍體盤坐裝入3尺方形木製小轎里,封好轎蓋。出殯時,先請喇嘛指定焚屍地點和方位。後將裝屍小轎用車拉到曠野,親友跟隨送葬。焚屍時,在裝屍小轎周圍堆上木柴,加油點燃,並將死者生前所用或所愛之物,一並投入焚燒。同時,喇嘛為死者念經、祈禱,願死者的靈魂盡快「升天」,早日進入「極樂世界」。火葬次日,由死者家人揀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於山川、江河,有的裝入壇罐中埋葬,以示永遠悼念。
土葬是農區蒙古族普遍實行的一種葬式。內蒙古西部農業區蒙古族的土葬,與漢族大同小異。人死後(或臨終前),家人給死者更換新衣,將屍體放在木板上,用哈達罩其面,等待入殮。入殮時,屍體不能見太陽,一般在黃昏時刻,將屍體從窗中抬出去入棺。入棺後,停放在院內,一般在3—7天內出殯。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扛棺材大頭,其餘子孫抬小頭,將棺材放在靈車或棺罩上,運往墳地。到達墳地後,用吊繩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時,死者的子孫和近親,圍繞墓穴正反各轉三圈,並用手抓土向墓定撒去。然後鏟土埋棺。
天葬是牧區盛行的一種葬式。又稱野葬或棄葬。人死後,脫掉死者的舊服,換上新衣或用白布纏裹全身。將屍體放在勒勒車上,趕車急行,使其任意顛簸,屍體掉在哪裡,那裡就是吉祥的葬地。然後,車夫趕著勒勒車快速返回,直奔家中,不得回頭看。3日後,死者家屬去察看,若屍體被禽獸吃掉,就認為死者已經升了「天堂」,或者已經進入「極樂世界」;若屍體完整無損,就認為死者生前的罪孽未消,對其子孫後代也是不祥之兆,於是要請喇嘛念經,替死者仟悔,消除罪孽。並在屍體上塗一層黃油,好讓禽獸早日吃掉。天葬後,死者子孫一般在49天內,不剃發,不飲酒娛樂,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草原寶貝在羊皮襁褓中
蒙古族人民對於生兒育女極其重視,所生嬰兒無論男女,均在嬰兒落地後即在家門外樹立標志。如生嬰兒為男的,即用榆樹枝條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掛在門外。如所生嬰兒為女的,就在門外掛一個紅布條。嬰兒出生後第三天舉行洗禮儀式,備辦酒席招待親朋,以示報喜。洗完後用羊皮襁褓把嬰兒包起來,並以傳統習俗用黃油等奶食塗抹嬰兒額頭,祝福他健康成長。這是一種古來習俗,現今已無人這么做了:「草原的寶貝包在羊皮襁褓中」。
嬰兒滿月時,再次屠牛宰羊,張設酒宴大饗親友,以示慶祝。親友所贈禮品中,唯嬰兒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贈送各種講究的裘皮,夏季多為綢緞、布匹,如果嬰兒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還要送牛羊或駿馬。
嬰兒在襁褓時期,在內蒙古東部地區,一般皆備有木製搖籃,籃內鋪有軟物品和蕎麥皮厚褥子,嬰兒仰臉卧於其中,並用布繩緊緊地綁起來,枕的是裝滿糜米的小硬枕頭,據說這樣成長的孩子頭行與體形都好看。在搖籃擋頭上掛有古錢或其他象徵吉祥之物。一般嬰兒滿月後即入搖籃,首次入搖籃時要舉行小型搖籃宴,並用黃油等奶食塗抹搖籃,以示慶賀。在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一般在室內用布為嬰兒隔開一角,以遮擋風寒。為保持嬰兒身體的正常體溫,還要為嬰兒鋪蓋上用駝絨製做的被褥,把明沙炒熟後裝在兩個布袋內,輪換放在嬰兒肚腹兩側。在備有搖籃的地方,把搖籃放在母親身邊,母親時常以手搖動,有的還哼著搖籃曲,令嬰兒安睡。在嬰兒大小便的地方,放上易吸收潮氣的經過熱炒的明沙,濕了再換新的。這在當時的條件下,也算解決得既方便又衛生。筆者就是在這種傳統的搖籃里被緊緊綁著長成人的,未見體格有何異常之處。現雖已達古稀之年,健康狀況良好,身體還挺硬朗。這也許是得益於我的民族的傳統的撫育方式吧。今天除在家鄉民間仍有人使用這種搖籃外,居住在城市的蒙古人已經很少有人用它了。我的三個孩子就不是經過舊式搖籃的捆綁長大的。他們現在也很健康,都是年輕有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辛勤地工作著。而這當然於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分不開的 。
家庭沿襲
早在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畜牧業生產有了相當發展,伴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也使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 蒙古人家庭發展起來。成書於十三世紀前期的《蒙古秘史》中,對蒙古族的家庭情況多有記載,如阿 豁阿死後,兄弟五人「即分馬群家貲」,孛端察爾在兄弟的幫助下俘獲扎兒兀惕部的阿當罕,建立起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馬群、家貲、隸民、奴婢等。
由於男人在主要生產領域起著重要作用,蒙古族家庭中男人佔有支配地位,在一般情況下,家長由家庭中最長輩的男人充當,最長輩的男人死後,則由最長輩的女人主持家務,但主持祭祀及重大慶典等,則不能由女人擔任,遇到這種情況時,如有年歲大的兒子,則由兒子出面,無兒子則請同族中至近的長輩主持。據《蒙古秘史》記載,也速該死後,其家務由訶額倫夫人主持,而在行祭祖之禮時,訶額倫夫人只能參加,不能主持。在解放前的很長歷史時期,蒙古族的大家庭,在父母均在世時,由父母、兒子、媳婦、未出嫁的女兒、孫難孫女等幾代構成。兒子娶妻後雖然另居一室(牧區另設一蒙古包),而家主仍是統一的。直至解放前,蒙古族中父母均在世,兒子對娶妻但未生子前,分家另過的不多。關於財產繼承權,兄弟分家時,財產按下列原則分配:年長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繼承父業。其具體體現是,「年長者十,年少者四。」(蒙古諺語)拉施特·哀丁說:「按蒙古人的習慣,因為末子留在家裡,因此稱為額真。」拖雷就是這樣成了成吉思汗家系的代表。(額真,蒙古語,主人之意。)直到解放前,蒙古人分家繼承財產就是按照長子與末子為主的習慣進行的。
蒙古族雖然早已進入父權制社會,但就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以主婦為中心的。蒙古族的家庭主婦非常溫順勤勉,她們終日操勞,對翁婆孝順,對丈夫賢惠,對子女慈愛,雖然辛苦,而毫無慍色。遇有來客,還要熱情招待。蒙古族婦女這種勤勞溫順之風,由來甚久。在蒙古民族的歷史上,被譽為「生得賢能」的訶額倫夫人,丈夫也速該慘遭殺害,被泰赤兀惕人拋棄後,她隻身攜帶兒女苦度生涯,在茫茫大草原上克服種種困難,用地榆、狗舌草和杜梨等野草養活兒女,終於撫孤成立。訶額侖這種懿德相傳,歷代婦女於她為榜樣,沿而成習,才形成了蒙古婦女勤儉樸素的治家美德。
在蒙古族家庭中,以牧區而論,男人主要從事放牧,勘察草場、遷徙營盤、整修生產工具等主要的勞動,在家庭中的地位深受家庭成員的尊重。習慣上妻子不直呼丈夫的名字。但是男子理家庭大事,一般都彼此商量,夫妻共同解決問題。他們十分講求互敬互愛,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團結祥和的家風。
關於女人的忌限
舊時存在男尊女卑的觀念和封建迷信思想,在蒙古族中有許多關於女人的忌限。
除了家庭主婦外,一般女人不能參加重要的祭祀活動;在東蒙地區或半農半牧地區的場院過糧時,女人沒有資格參加,連現場看也不允許,恐怕沖了什麼鬼神,不再豐收;另外,不許女人上房,因為上房就踩在人們的頭上了,蒙古人認為頭頂是神聖的,因為這個緣故,女人不許坐在男人帽子上,一旦坐了,要用火或香頭繞帽子三圈。同樣緣故,家庭中清晨疊被子是不能按照枕頭、被褥、次序往上摞,要按照被褥、枕頭的次序往上摞,女人用過的臟東西,臟紙必須埋掉。
火忌、水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認為火、火神或灶神是驅妖避邪的聖潔物。所以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因為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所以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物,或者將不幹凈的東西投入河中。另外一個主要原因是:草原乾旱缺水,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由此來說,保護水源,愛護水流,是關繫到他們生存的大事情。產生於十三世紀的《長春真人西遊記》中記載:「為了不冒瀆水神,國人確不浴河,其衣至損不解浣濯。」這些禁忌甚至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春夏兩季人不可白晝入水,或者在河流中洗手,或者用金銀器皿汲水。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

7、蒙古族結婚習俗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開始談婚論嫁。小夥子的父母委託信賴的說親人,擇個好日子帶上兒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說親。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夥子就收下獻上的哈達和一盤餅食,這事就此定了下來。冬天是舉辦婚禮的好日子,經雙方選定日子後,新郎家於傍晚時分到姑娘家接親,至此婚禮已經開始,民族風格濃厚、趣味橫生的各種婚禮節目連續上演,一直到東方發白;接新的隊伍才跨上駿馬,同送親的隊伍一道往新郎家進發。在離新郎家不遠時送親的隊伍停下,迎親的隊伍到家後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親人前來第二次迎接。在婆婆為兒媳婦掀開蓋頭後,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親戚們行磕頭禮並敬酒。眾人也會興奮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歡樂在草原上盪漾
蒙古族有搶婚和聘婚兩種婚煙制度。搶婚是奴隸社會的一種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社會多半為搶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把阿禿兒與訶額侖夫人的成親,就是搶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會的一種婚煙形。公元十三世紀以後,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即普遍實行聘婚婚制。但仍有搶婚制的殘余。在部落間的戰爭中,搶婚或掠奪婚仍屢見不鮮。
青年男女定親後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的禮品,又叫彩禮。聘禮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經濟情況而定。農區多以金銀首飾、櫃子、衣物為聘禮;牧區常以牛、馬、羊等牲畜為聘禮。牧民視「九」為吉祥數,聘禮以「九」為起點,從「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過八十一頭,取「九九」為長壽的意思。如貧困牧戶不具備九數牲畜的聘禮,也可以擇小於九的奇數,以三、五、七頭牲畜為聘禮,但絕不能擇偶數。
女家陪送女兒的出嫁禮物。蒙古族非常講究陪送嫁妝。男方送多少聘禮,女方就要陪送相應數量的嫁妝。通常是女方陪嫁的東西,比男方送給女家的東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語:「娶得起媳婦,聘不起姑娘。」
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起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起程離去。

8、蒙古族--婚 俗

蒙古民族的婚禮別具一格,充滿了詩情畫意,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我們可以透過熱鬧有趣、異彩紛呈的一幕幕情節儀式,感知一個富於游戲精神的民族靈魂。

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結合。在原始社會,兩性的概念不是個體的概念而是集體的概念,原始群體由族內婚制過渡到族外婚制,由此而產生人類最初的社會組織形式--由婚姻的兩合組織構成民族。隨著社會的發展,男女之間的媾合逐漸形成某種規范,並在此基礎上,逐步產生了相應的婚姻制度和某種特定的習俗。婚禮不僅僅是向社會宣布男女的結合,而且表明男女雙方維系家族的功能和生殖功能的合理性,因此蒙古民族在婚俗中特別看重婚禮。蒙古民族的婚禮始終具有自己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獨具風韻的魅力。

蒙古民族的傳統婚姻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正的自主婚姻是近幾十年的事,但在禮節上多少還保留有傳統的痕跡。

豐富多彩的蒙古民族婚禮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歷史的演變,社會階級、階層的變化,其規模之大小、繁簡之程度以及具體方式等都曾經歷過多次的發展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都具有濃厚的游牧文化的特色。
蒙古民族男子到一定年齡時,父母就注意給兒子物色對象,得知誰家的姑娘在年齡、容貌、品德、性格和自己的兒子相當,就托媒人到女方家求婚。蒙俗是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婚要帶哈達、美酒、糕點等禮品。民間還有許多求婚的歌謠。求婚歌的詞曲各地不大一樣,但內容大致是相同的,詞句真摯動人,曲調優美抒情,有濃烈的民族風味。
方數次登門求親,若女方同意就請喇嘛選定良辰吉日,舉行訂婚儀式。定親的禮品叫茶禮,也叫茶的術斯、干術斯。術斯是全羊的意思。全羊是結婚那天才用的,茶的術斯向姑娘討價錢用的,規格比前者要低,為了面子上好聽,所以也叫全羊。實際上就是一塊磚茶作為全羊的代用品,禮輕而情意重。定親禮送到姑娘家,要設定親宴。去者以媒人為首,四人或六人同去,不可單數前往,這是通例。訂親宴也叫喝姑娘酒。從此以後,女方見了喝過姑娘酒的人一律稱為"親家"。席間要商定嫁妝、彩禮和娶親的具體事宜。

訂婚後,若男女未到結婚年齡,男家逢年過節派兒子赴女家請安問候。

聘禮通常是以綢緞、首飾、箱子、櫃子、被褥、四季穿的衣服及牛、馬、羊等牧畜為主。

元代以後蒙古民族尚"九族",即禮品一"九"為起點,如三匹白馬,三隻白羊,三峰白駱駝,合起來為九。或者九隻羊,九匹馬,九峰駱駝,均可。從一九起,一至到六九、七九、最多不超過九九,即九九八十一頭。"九"是蒙古民族認為最吉祥的數字。蒙俗取其"九",象徵著廣闊、幸福、長壽。家貧人家,無力具備九數,也興奇數,即一頭,三頭,五頭,七頭均可。講究奇數,尋其根源,多來自對未來美好幸福生活的祝願。在婚禮問題上,女方從來不向男方索取"彩禮",而且還常常陪送很多嫁妝,生活富裕的人家陪送的更多,這種習俗至今還保留著。
結婚日期,由喇嘛選擇,通過媒人和證婚人通知女家。由媒人和男家親友將聘禮送到女家。結婚前幾天,男家女家通常宰牛殺羊准備,打掃或新搭蒙古包,備下美酒、煙、製作或購買好看的蒙古袍、蒙古學、馬靴,通知親友。結婚的新房一般扎在西北角,緊靠長者(父母)的蒙古包,親友的蒙古包由此往東排在一旁,作廚房用的蒙古包則扎在東北角最靠邊的位置上。

結婚那天,男家喜氣洋洋,熱火朝天,新郎在吉祥高興的氣氛中換上嶄新的裝束。一般是紅鍛結冠,或帶"布里亞特"式的圓錐紅纓帽,身著長袍,腰扎金黃寬頻,腳登長靴,負弓帶箭,腰間揣著哈達,顯得十分威武英俊。媒人、伴郎也都穿上盛裝。一切具備,新郎和伴郎在歡呼聲中舉起酒杯,唱起了娶親歌。

新郎進屋後,先拜佛爺、火神,後向新娘父母獻哈達、美酒等禮品,再向女家親友呈鼻煙壺,並一一請安問好。岳父母以矯客來臨,安為上座,以豐盛的全羊美酒招待。宴時,先割羊肉一片祭祖,後敬新郎、新娘。賓主高興地為新人的幸福舉杯祝酒、高歌。禮畢,姑娘、小夥子們耍笑新郎就開始了。阿拉善盟、伊克昭盟,"掰羊脖子骨",就別有情趣,要求新郎掰斷煮熟的羊脖子,為的是考驗新郎的力氣和智慧。為增加難度羊脖骨髓中常常插一根紅柳棍或筷子。科爾沁爭奪"羊恩吐"(羊嘎拉哈、也叫羊拐)也很富有詩意。

女方家要派人送親。起程時刻快到時,新娘罩上鮮紅的面紗,穿上桃紅色的蒙古袍,腰扎寬闊的綠綢帶,足蹬長統馬靴,顯得分外健美。在送親的祝酒聲中,新娘乘馬繞自家蒙古包三圈,向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處的姐妹們痛哭流涕,互相訴說慈愛、感恩、友誼之情依依不捨地告別。

這時,母親常常邊哭邊唱,父親的歌自己不能唱,通常姑娘們代唱。父母唱完歌,新娘在伴娘的陪送下,同新郎的娶親隊一起,登程出發。新娘總是姍姍而行,故意落在後面,走快了會被人笑話。娶親隊和送親隊都想搶先到男方家,雙方在路上都盡情馳騁,互相追逐戲逗。

娶親到家新郎新娘下馬前,先繞蒙古包走三圈。下馬後,拿著馬鞭,雙雙通過兩堆旺火,表示愛情的純潔、忠貞不渝,象徵著婚後生活的興旺、幸福、純潔。新郎新娘先拜佛爺、灶神。拜灶時,先在灶里燃起紅彤彤的旺火,新人並排跪在一起,新郎的膝部還要壓著新娘的袍子邊,以示男貴女賢;同時新郎伸右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日形處,新娘伸左手插入白布口袋的月形處,手攜手,表示同心同德,永不分離。再拜父母、拜親友,和小姑小叔一一相見互獻潔白的哈達,互呈鼻煙壺,新郎也向新娘的親友禮拜。
禮成後,舉行宴會,招待親友。一般是擺整羊席,新郎手提銀壺,新娘手捧酒盤,逐一上前敬酒。大家無拘無束地暢飲,一面跟著悠揚的馬頭琴聲,翩翩起舞、歌唱。

歡樂往往延續兩三天,之後,大家給廚師敬獻哈達等禮品。賓客陸續告辭,主人決不讓客人空手而回,通常贈送大人的禮品是襯衣、手巾、碗等,孩子的是月餅、糖果。女家送親的人起程時,男家要隆重設宴款待,表示餞行。臨上馬或上車前,男家還給送親者一一敬酒、致謝。

婚後一、二天,新娘新郎要回親(回門),住一、二宿後,新郎返回,新娘可多住幾日。婚禮後一個月頭上,有的講究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叫"住對月"。"住對月"期間新娘親手做許多新鞋,回來後一一送給公婆、長輩、近親、以示媳婦的心靈手巧和孝順老人之心。

一般多是女子主持家政,除縫衣做飯外,還要擠牛奶,照顧老弱幼畜,揀柴拾糞;男子處理家庭重大事物通常都要和妻子商量,並取得其同意。《馬可波羅游記》中寫蒙古民族家庭生活:"婦女們非常珍視貞潔,舉止端莊,講禮貌,世界上很少有超過它們的。就是在對待丈夫的愛情和義務上也是如此。男人對妻子的忠誠也很令人欽佩。------,家庭里大家相處也很和睦和寧靜,實在值得人贊美。從來聽不到一切粗魯無禮的話語。"蒙古民族不重男輕女,幼兒無論是男是女,都一樣喜愛一樣看待。

家庭財產,過去的貴族多半是長子繼承,貧民通常是幼子繼承得多。

古民族的婚禮歡樂而有趣,各地變化多姿,各呈異彩。古老傳統的婚俗習慣也在逐漸改變著,那些名目繁多叩頭跪拜,宗教色彩已漸消失,但是定親、成親以及一些歡樂有趣的婚禮儀式仍然保留著。

婚姻要受社會制度的制約,因而不能不帶有不同社會制度影響的痕跡。蒙古民族從母權制過渡到父權制,從雜婚過渡到個體婚制以後,經歷了一系列婚制變化。但婚姻要受社會制度的制約,因而不能不帶有不同社會制度影響的痕跡。

在歷史上蒙古民族的婚姻形式大體有以下幾種:

搶婚(掠奪婚)
蒙古民族自七世紀到十二世紀期間,聘婚非常盛行。《蒙古秘史》中關於聘婚、許婚有許多記載。元代前後,聘婚已經成為一種普遍實行的婚姻制度。但是,直到十三世紀,掠奪婚並不少見。《蒙古秘史》中也速該巴特(成吉思汗之父)和訶額倫夫人的結合,就是正在打獵的也速該遇見另一部落娶女歸來,見其顏容無比,便搶來為妻。在戰爭中掠奪婚則更不勝數。1202年擊滅塔塔兒後,成吉思汗下令:"為父祖報其仇,雪其恨,比轄而屠之,殺之,屠而絕盡之,奴氣所余者。"塔塔兒的成年女子多被掠來成婚。

隨著歷史的發展,掠奪婚逐漸減少了,消失了,為聘婚所代替。但人們仍不忘其舊,把象徵性的搶婚形式,作為一種結婚習俗接收過來。男女雙方同意,並交換過聘禮以後,新郎在親屬及年輕朋友的陪同下,騎馬來到新娘的氈包,這時新娘被她的女友們團團圍著。照例新娘不是被領走,而是從她的女友手中被搶走,她喊著、掙扎著;那些強壯的小夥子們卻靈巧地把他駕走,馳向新郎的氈包。這些實質已不是搶婚,只是一種婚俗形式。

表親婚
蒙古民族實行族外婚制,禁止血親結婚,但不限制姻親結婚。因而常常到舅族求婚。鐵木真九歲時,也速該巴特就打算從鐵木真舅族訶額侖母家,斡勒忽訥兀惕百姓處聘女,但途中遇到德薛禪,聘了其女布兒帖才沒有去成。到了現在這種表親婚已被禁止。

妻方居住婚
"妻方居住婚"有的是"入贅婚",有的是"服役婚"。《舊唐書 室韋傳》載:"婚姻之法,男先就女舍,三年役力,因得親迎其婦,役日已滿,女家分其財物,夫婦同車而載,鼓舞共歸。"不過,正如《蒙古秘史》所載:"女子之命不可老於生身之門。"可見人們當時並不十分贊同。

轉房婚
加賓尼的《蒙古史》和《三國志東夷傳》都有記載。這種"妻姐妹婚"和"夫兄弟婚",正是母權制氏族社會族外群婚制的遺俗。夫兄弟婚,它多因家境不大富裕弟嫂結合(民間稱為"小叔子和嫂子就合 "),可免花很多錢另娶;另也因嫂子的品德好,為全家所贊佩,不忍相離。妻姐妹婚,多因姐故,又怕姐姐的遺子受繼母氣,而姐夫與小姨結合成妻姐妹婚。

買賣婚
元明清,隨著封建制的發展,聘婚制也就成了買賣婚。通常只有男家送彩禮給女家,女家無任何禮品答謝。對彩禮多少,女方總是討價還價,爭來爭去,其婚約應說是買賣式的。這種婚姻是以男方相當數量的財物為代價取妻成親的。這種財物實際是賣女的代金。蒙古民族大多數都是用牛、馬、羊為聘禮的,也有的用金銀首飾、衣物、土地的。有的蒙古民族家庭非常講究陪送嫁妝。有的要陪送一架新的蒙古包,人們專門查數,看娘家陪送多少嫁妝。

抱斧婚
這是奴隸制社會遺留下的一種婚制。它始於何時不詳,沒有文獻記載,但直到清末還存在這種婚姻。它規定,府內女奴如違犯府規,就強行叫她抱斧成親。成婚儀式是,她懷抱斧子(代表她的丈夫),她面前放著豬槽子、塔頭墩子,意為願她終身成為王宮的奴隸。實際上,這是封建王公對女奴的一種示威性懲處。據說哲里姆一帶也有與碾子成親、抱雞成親的,形式雖異,實質相同。

除上述諸種婚制外,也存在與漢族及其他北方民族大體相同的婚制(如童養婚、指腹婚----),不一一贅述。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