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閩劇的風俗

閩劇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1 11:26:21

1、福建有何風俗習慣?

福建是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外,還有舍、回、蒙、滿、高山等31個少數民族。主要的節慶有:春節、元宵燈節、端午節、中秋節。另外,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勞動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風情。最富特色的有:端午龍舟賽。惠安女服飾、舍族婚禮、崇蛇習俗和人魚同樂等。

烏龍茶的故鄉

福建是烏龍茶的故鄉。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大紅袍』是烏龍茶的伎伎者,在國際上享有盛譽。1996年,安溪「鐵觀音茶王」在廈門、廣州拍賣,每500克茶葉,達16萬一18萬元人民幣。烏龍茶對日本、新加坡、馬來兩亞、印尼和菲律賓等遊客頗有吸引力,特別是日本遊客對安溪;「鐵觀音」簡直到了崇拜的地步。

吃雞蛋的風俗

吃禽蛋的習俗據傳說是圖騰崇拜的遺存,或者說是圖騰崇拜的傳承。自古以來,城鄉家家幾乎都養母雞,都有雞蛋,雞蛋又很富含營養成份,吃蛋又很方便,所以,婚喪壽床,懷孕產兒,賀喜送禮,親友吃請,禮尚往來,都少不了用禽蛋作為禮品和食品。但煮蛋方法很多。煮給不同人吃有不同的煮法。
還有一種常見的習俗,即孕婦和產婦要吃很多蛋。婦女懷孕三四個月時,其母要給她送蛋,俗叫瞧胎。瞧胎的蛋也有送一百多個的。產後其母還要送幾次蛋去。產前產後,共計送蛋幾百個。產婦吃的是油炒蛋或油煎蛋,並要放生薑末或生薑絲,取其暖性。舊時產婦坐月子期間,必須餐餐吃蛋,以加強營養,滋補身體。同時,小兒三朝時要給親友鄰居散紅蛋,帶殼煮蛋熟後染紅色,謂之紅蛋。散得多的要花幾百個蛋。小孩過生日,還要請親人吃生日蛋糕。

福建省中秋習俗

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甯中秋夜俗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中秋,兒女多於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卜吉凶。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韃子訊的傳說。
泉州人喜在筍江盪舟。據說,中秋夜三更時分,筍江橋的每個橋孔都映出一輪皓月,清源、紫帽兩山映影江中,"筍江月色"由此得名。此外,還有"燒塔仔"、"放孔明燈"等活動。

泉州-民間風俗之七夕

與全國其他地方差不多,故七夕又稱「乞巧節」,訛音「七巧」。
泉州婦女乞巧的風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個彩籮,准備瓜果 7 盤,點 7 支香,用 7 根針、 7 根絲線,在月光下比賽穿線,誰穿的線越多越快,就證明那個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區的這種風俗已經少見,不過,如今很多華僑歸鄉,經常會把外地的絲線作為禮物帶來送給家鄉人,禮輕意重。

漳州-布袋木偶戲

福建保留著不少古代傳統文化,其中戲居文化最為絢麗多彩。福建木偶戲頗負盛名,以漳州「布袋木偶戲」和泉州「提線木偶戲」為最。福建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被海外同胞稱為「鄉音」。閩劇薌劇、梨園戲、高甲戲、莆仙戲是福建傳統戲劇。
漳州民間藝術的一雜奇葩,曾先後到亞、歐、美、大洋州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被譽為「世界第一流的藝術」。它由藝人以單手或雙手操縱造型高50釐米的木偶進行表演,所以也稱掌中戲。主要擅長表演兩人對打場面,及騎馬射箭、飛檐走壁、舞獅舞龍、轉碟頂碗等特技動作,尤其是「虎戲」、表演「虎威」、「虎趣」,更是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絕。《大名府》、《雷萬春打虎》是傳統劇目,如果你到漳州旅遊,有機會觀看木偶劇團的演出,一定會使你的漳州之旅樂趣倍增,難於忘懷。 還很多各個地方的不一樣 你看這個網站吧比較全

2、福州傳統的民風民俗

音樂、戲曲

福州茶亭十番。「十番」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有認為據清代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一記載,此樂種因用笛、管、蕭、提琴、雲鑼、鐋鑼、木魚、檀板、大鼓這十種樂器輪番反復演奏而稱「十番」。有認為福州話「番」與「歡」同音,「番」由「歡」演變而來。福州十番音樂是一種著名的民間樂器演奏形式,它是由當地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的,原來只是龍舞燈的伴奏打擊樂,樂器只有狼帳、清鼓、大小鑼、大小鈸等,後又逐漸加入笛、管、笙、椰胡等絲竹樂器。十番的曲調來源可分四類:1、曲牌,為流行於當地的民間音樂;2、小調,為逐漸樂器化的民間小調;3、嘩牌,當地流行的嗩吶曲4、打擊樂,只用打擊樂器演奏的「清鑼鼓」。演奏形式分室內和室外兩種,室外演奏邊走邊唱,室內演奏樂隊為前堂和後堂,前堂以金革為主,後堂以絲竹為主。

閩劇俗稱福州戲,流行於福州方言地區及寧德、建陽、三明等地。閩劇是明代末年的儒林戲和清中葉以來的江湖戲與平講戲這三種不同藝術風格的戲種,互相滲透融合,並吸收了徽戲和崑曲而形成了以唱逗腔的儒林戲為主的綜合性多聲腔劇種。閩劇表演動作強烈,粗獷,如舞台上常有三趕三追,扁嘴憋臉,抖手顫腿,耍發甩須等表演程式。但也有部分生、旦其動作較為細致典雅。

佳節

福州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以外,還有許多獨有的節日。農歷正月二十九,福州要過「拗九節」(也稱「後九節」「孝九節」「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和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桂圓、紅豆、胡桃、芝麻等配米煮成「拗九粥」,用來祭祖和饋贈鄉親。已嫁的女兒要送上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福州俗語「逢九必窮」,認為人年齡上的「九」或「九」的倍數要交窮運,必須設法送窮。

壽誕喪葬

福建重視給長輩祝壽。福州傳統是男慶九,女慶十。比如男人六十大壽,必須提到五十九歲那一年做,因為「九」與「久」諧音,象徵著長壽。此外,在正壽前一天,必須先做「鑲壽」。即在壽誕前一天,把小輩們送來的壽燭在祖先靈前全部點燃,三碗壽面分別插三朵紙花,族內小輩對過壽者叩拜,然後落座喝酒賞樂。小輩如果有錢,可請儒道設堂念經,替過壽者向北斗星求福壽,稱「拜斗」。

福州喪葬習俗十分繁瑣和奢侈。當逝者彌留之際,親人必須將其床上蚊帳拆卸掉據說是為了讓死後的靈魂好出竅;逝者斷氣後,必須為死者更衣,並在大門口「貼白」放炮。然後派人四處報喪,再准備好裝滿土沙的大腳桶,將素燭點燃後插在桶內,將其放置逝者床前地上,彷彿為死者奔赴黃泉路上照明。逝者臉上需蓋上白紙,以示陰陽有別。

信仰禁忌

福建民間普遍存在著對樹木山石的崇拜。凡是較為古老的樹木,都被看作為有靈氣的神木。如楓神、榕神、樟神、松公等。其中榕樹作為吉神化身而更受信仰。無論城鎮鄉村,大凡在濃蔭蔽日的著名古榕下,都會有人在樹下敬香,祈求平安。

福州的生活禁忌可謂無處不在。主人請吃飯是,往往將飯盛得山般高,客人盡可以表示吃不了這么多,將飯往主人飯碗里撥,但千萬不要猶豫不決,更不要順手將筷子插在飯碗上,這樣極不吉利。因為福州在供奉靈堂棺頭時,有一碗裝得爆滿的「喪食」,上面直插一雙筷子。赴結婚宴席時,不能將盤碗重疊,否則就意味著重婚。說話禁忌更多,「要碗飯」應稱「來碗飯」,以避要飯之意。

飲食與飲茶

在我國京、魯、閩、粵、蘇、皖、川、湘八大菜系中,閩菜別具一格。

福州菜是閩菜的主要代表,有著獨特的風味。福州菜餚用料和調味均以地方材料為主,操作注重刀工、火候,色、香、味、形俱佳,烹調上擅長炒、熘、煨、燉、蒸、爆諸法,其主要特點是:(一)善用糖。福州人煮菜,喜用糖調味,偏於甜、酸、淡,與川菜、湘菜多用辣椒形成不同的風格。用糖可以去腥,用醋是酸能爽口,適合福州炎熱氣候口味;淡是為了保存原味和鮮味。(二)常用糟。紅糟是福建特產,福州菜餚有炮糟、淡糟、醉糟等十餘種用糟法。此外,在調味品中也有用蝦油。(三)多湯菜。福州菜善於以湯保味,有「百湯百味」之說。湯是閩菜的精髓。福州菜花色品種有2000種以上,其「佛跳牆」、「淡糟炒竹蟶」等都是名揚海外的名菜。

福建雨量充沛,多紅黃土壤,具有種植茶葉的優越條件。綠茶、烏龍茶、紅茶、花茶、白茶和緊壓茶是我國六大茶類,除主要為少數民族飲用的緊壓茶外,其他五大茶類福建都有大量生產,且幾乎每縣都產茶,與浙、湘、皖、川並列為我國五大產茶區,其中一些珍品,如安溪「鐵觀音」、武夷山「大紅袍」、福鼎「白毫銀針」等聞名遐邇。福建茶葉生產歷史悠久,南唐時閩北已有「北苑御茶園」,飲茶風俗為全國最盛之地,已成「家不可一日無茶」,形成獨有的飲茶風俗。

3、閩劇的特點是什麼

閩劇的特點是高昂激越,朴實粗獷,但也有細膩柔婉的唱腔。

閩劇的音樂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調、逗腔和小調等組成的。演唱時男女均用本嗓。閩劇的曲牌大部分從弋陽腔、四平腔、徽調和崑曲衍變來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陽腔的特點,即「一唱眾和」的幫腔和「夾滾」。

閩劇又稱福州戲。流行於閩中、閩東和閩北各縣。明末清初,閩中長樂、福清一帶,流行著一種由農民業余組班演唱的民間小戲,因在地坪上圍著草索演出,人們稱之為「地下坪」、「牽草索」。這種演出活動,後來與外來戲班藝人結合,並以江西弋陽腔融合當地民歌俗曲形成的「江湖調」作為主要唱腔曲調,人稱「江湖班」。

拓展資料:

80年代以後,閩劇新創作的劇目不斷涌現,出現了諸如《洪武鞭侯》、《魂斷燕山》、《曲判記》、《林則徐充軍》、《天鵝宴》、《丹青魂》等一批題材新、主題高、立意深、結構巧、劇情妙的佳作。其中《天鵝宴》、《丹青魂》榮獲全國劇本創作最高獎-文化部頒發的「文華獎」。

4、閩戲是屬於民風民俗嗎

是的,閩戲就是屬於民風民俗。
閩戲又稱福州戲,包括梨園戲、莆仙戲、閩劇、歌仔戲、高甲戲等不同劇種,屬於地方戲范疇,為福建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凝結著福建一帶的許多民風習俗,是福建地區大眾喜聞樂見的演劇形式。

5、閩劇的來歷

閩劇最早前身由福州西郊洪塘鄉人曹學佺組織創辦曹家班(後稱「儒林班」)創研出新腔「逗腔」起始。

萬曆甲辰年(1604年),曹府的「曹家班」參加洪塘鄉金山寺普渡演出,被稱為「第一代儒林。」 曹學佺興辦「儒林班」的前後,福州民間還有「江湖班」、「平講班。」兩類班社。演唱的是流行於民間的「江湖」、「洋歌」、「小調」等曲調。

光緒元年(1875年),儒林班從農村向城鎮發展,福州出現「梁父吟」、「醉春園」等班,合稱為「十三家儒林班」。

光緒末年至宣統年間(1908—1911年)儒林戲、江湖戲、平講戲給合融匯,俗稱「三合響」,形成了今日閩劇的雛型。

辛亥革命後,閩劇進入興盛時期,福州先後出現了「舊賽樂」、「新賽樂」、「三賽樂」、「善傳奇」、「賽天然」、「慶樂然」等閩班和「賽月宮」、「群芳」等女班。其中以「慶樂然」為最。這些閩班組織規模最大,演員陣容最強,劇目最多,聲譽最好。

(5)閩劇的風俗擴展資料:

「吃元宵,看花燈咯——元夕月正圓,歡歌笑語喧。歌管春聲動,唱頌太平年……」記者昨天獨家獲悉,由福建省實驗閩劇院院長、梅花獎演員周虹領銜主演的閩劇表演唱《元夕鬧坊巷》,已入選2018年央視元宵戲曲晚會,3月2日19:30將在央視戲曲頻道首播。

2018年春節對閩劇來說是個豐收年。福建省實驗閩劇院梅花獎演員周虹、陳瓊、陳洪翔和優秀青年演員江忠岩表演的《文化興國運興》,剛剛亮相央視春節戲曲晚會,轉眼《元夕鬧坊巷》又上央視元宵戲曲晚會,大展閩劇風采,也讓戲迷朋友一飽眼福。

這次將在央視元宵戲曲晚會展現的《元夕鬧坊巷》是個全新節目,由青年演員鄭曉晶擔任節目策劃,省實驗閩劇院青年編劇、《雙蝶扇》作者王羚作詞,省實驗閩劇院二級演奏員陳兆和等人作曲,福州市歌舞劇院蔡曉劍任音樂製作。

作品描述的是住在福州三坊七巷的一家人,元宵節全家其樂融融的場景。

記者昨天采訪了《元夕鬧坊巷》演唱者周虹,她介紹說:「這首戲歌在增添元宵氣氛之際,將福州的民俗文化以閩劇戲歌的表達方式對外傳播:千年石板路,古韻馬鞍牆。三坊七巷橫南北,火樹千春妍,元夕月正圓。

歡歌笑語,滿街燈火兒童鬧,輝映不夜天。燈紅花香貫西東,流連坊巷間。為了讓外地的戲迷更好地接受這節目,我們特意邀請了福建省歌舞劇院著名編導吳玲紅任藝術指導,福州市歌舞劇院青年編導謝丹、陳沖和福建省歌舞劇院青年編導李薇任節目編導,由我和14位閩劇演員參與表演。」

閩劇雖說是福建戲劇中的大劇種,可在全國300多個戲曲品種中只能算是小劇種。

近年來閩劇人一直在努力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閩劇,今年是閩劇第二次上央視春節戲曲晚會,也是繼去年之後第二次上央視元宵戲曲晚會。閩劇能在同一年春節和元宵兩個重要戲曲晚會上「連中兩元」,這還是第一次。

6、福安有哪些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

1、福安平講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平講戲,由明末清初時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並結合屏南民間的「馱故事」表演藝術逐漸形成。平講戲系閩劇前身之一,也是閩東地區獨特的地方劇種,因其道白、腔調平俗如講話,故而得名「平講」。

平講戲屬高腔系統,由永嘉戲、弋陽高腔、亂彈和民間小調組成,唱腔多吸收民歌俚曲、道腔釋樂,主要的傳統劇目有「七雙」、「八贈」、「廿一雜」等。

2、畲族銀器鍛制技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安銀製品加工製作工藝,始於明朝,為福建銀雕工藝的代表。是當地銀礦產與畲族風俗結合的產物,其工序包括:熔銀,打坯、雕刻、防腐等;工藝嚴謹考究,傳承有序;產品具有純潔、創新、精細、動感的特點。

3、閩東根雕技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朝年間畲族入遷福安、蕉城一帶,畲族根雕便在當地傳承繁盛,其透雕與浮雕相結合並施以全彩的手法盛極一時;此後,福安、蕉城的根雕工藝又吸收了閩北的以剔鏟闊略、保留疤結木紋的手法,形成了富有地域藝術風格的根雕工藝。

福安的根雕以其獨特的平削鑿木法、凸削鑿木法、凹削鑿木法、火攻法、土埋法、配方法、水磨法等自然雕法,不露雕痕,凸顯根料天然造型,其注重天然美與人工美的巧妙結合,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天人合一、神形兼備。

4、坦洋工夫茶製作技藝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坦洋工夫」屬全發酵茶,因發祥於福安市白雲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坦洋村以白雲山脈為其天然屏障,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非常適宜茶樹生長。

清咸豐、同治年間,坦洋村有個胡姓的人家,採用手工搡揉、發酵、烘培精研紅茶獲得成功,其產區逐漸遍及閩東諸縣,坦洋工夫紅茶聲名鵲起。最鼎盛時期,村中一條不足一公里的街道,就有茶行36家並設洋行,年雇3000餘人,年產茶5萬多件,產值100多萬銀圓。

5、 寧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巫舞是原始社會的產物,閩東畲族巫舞距今已有300年的歷史。奶娘催罡巫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舞蹈,主角是漢族地方女神陳靖姑,又名陳十四娘,閩東民間親昵地稱為「奶娘」。

表演流派屬於正乙道中的武堂(又稱武科),全舞始終圍繞塑造陳靖姑的形象而展開,體現了畲族原生態的舞蹈形態和音樂風格。

7、福州的民風民俗500字的

1、福州地區特有的傳統時令節俗,象徵全家團圓。

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人們會在祖先神主龕前陳列簪花壽面等吉祥供品。桌面放置一隻大竹籮,籮中盛有糯米粉,點綴有福橘、紅箸、四季花等。

然後全家老小圍坐在大竹籮周圍,邊搓丸、邊唱兒歌,搓丸分搓和捏兩種,搓的有圓球和圓條,捏的則形狀各異。大人喜歡捏壽桃、蝙蝠等象徵吉利的物品;小孩所捏的則由大人喝彩附會,如捏一隻狗,就唱「狗投富」,捏一隻龜,就唱「龜長壽」,搓成的丸在煮熟後醮糖豆粉吃。

2、普渡節12月9日

福州郊縣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廚師在露天大廚房中製作飯菜,郊縣農民各家各戶邀請親朋好友到家中品嘗美味佳餚,來人越多福氣越多,而「露天大廚房」則成為極有特色的壯觀一景。

3、祭灶農歷12月23、24

民間相傳玉皇大帝派灶神到人間監督每家每戶的行為善惡,每年農歷正月初四到任,年前12月24任滿上天稟報。祭灶就是為灶神餞行。福州祭灶分兩天舉行:23夜「祭葷灶」,供品用魚肉、美酒,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能隱惡揚善;

24夜「祭素灶」,只供水果、蔬菜和灶糖、灶餅。為的是怕灶神喝醉了酒,不分好壞,亂說一通。祭灶特別注重用糖,祭畢還抓一把糖在灶門口塗一遍,意思是把灶神嘴巴粘住,使其少說,不亂說。俗謂:「上天講好話,下界保平安」。

(7)閩劇的風俗擴展資料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福、榕,隸屬於福建省,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是福建省省會,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都市、東部戰區陸軍機關駐地。福州地貌屬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嶺所環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間。

福州是首批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絲綢之路門戶以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三片區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國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

福州馬尾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曾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濱江濱海生態園林城市」 、「國家環保模範城」、「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全國文明城市」等稱號。

截至2017年末,福州共有6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6個縣,全市陸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城市面積1219.37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91平方公里,城鎮化率69.5%。

8、福州的風俗

福州風俗主要為節俗、婚俗、食俗、傳統技藝,具體如下:

1、節俗

游神、迎神是福州鄉村正月里舉行的一種習俗活動。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時間。以村為單位,有時數村聯合,用敞篷大轎抬著當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鑼鼓和鞭炮聲中結隊巡遊村境,百姓夾道觀看、迎接,場面熱烈。

福州傳統有個「拗九節」,已出嫁的女兒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縣仍保持此俗,但城區的「拗九節」卻漸漸被「母親節」所代替,一到這個節,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樓里也可以看到為父母親而設的宴席。

2、食俗

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閩菜有「福州菜香飄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稱。選料精緻,刀工嚴密謹慎;講究火候,注重調湯;喜用佐料,口味多變。著名湯品如歷史悠久的佛跳牆,有「壇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的美譽。

福州五大代表菜是佛跳牆、雞湯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五碗代表是太極芋泥、鍋邊糊、肉丸、魚丸、肉燕。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麵筋、豆腐皮、豆腐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為原料。名素菜有「南海金蓮」、「半月沉江」、「石鼓三鮮」、「湧泉三絲」等30多種。

3、婚俗

福州結婚習俗分為訂婚儀式、男方下聘禮、女方回禮、女方置辦嫁妝、接親、吃太平面、鋪床、見長輩、酒店設酒宴、回門。「過禮」之後,男女雙方即可商定日期,到當地政府辦理結婚證,正式確定婚姻關系。

4、傳統技藝

閩劇,又稱「福州戲」。明代,崑山腔、弋陽腔等傳入福州,福州方言戲曲逐漸興起。清光緒初到辛亥革命前後,稱「閩班」。民國十三年(1924年),鄭振鐸出版傳統劇目《紫玉釵》等,正式以「閩劇」取代了「閩班」的稱號。

評話是福州地區主要曲藝品種,講究唱、說、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譽。

十番原名「協歡」,意為聲協和而成歡,是福州主要地方樂曲之一,由民間龍燈舞演變發展而來,曲調悠揚動聽。

(8)閩劇的風俗擴展資料:

福州城市標志

1、市標——三山一水

福州城內於山、烏山、屏山「三山」鼎峙,閩江宛如綠帶穿城而過。史載,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於山、烏山、屏山圈入城內,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內」的獨特風貌。「三山一水」成為榕城主要標志,故福州亦稱「三山」。

2、市樹——榕樹

福州植榕,古已成風。榕樹四季常青、枝榮葉茂、雄偉挺拔、生機盎然,象徵著福州城市精神風貌。福州城區有古榕樹近千株,其中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譽為福州第一大榕,相傳是北宋冶平年間三位武官在此練武時植下的,樹高20米,樹冠地面投影面積達1330多平方米。

3、市花——茉莉花

福州特產,產量和質量都居中國之首。宋時福州已普遍栽培茉莉。福州城郊有許多成片栽培的茉莉園。它象徵福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芬香四播。以茉莉花薰制的福建茉莉花茶亦久負盛名,遠銷海內外。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決定命名茉莉花為市花。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