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的風俗
1、吳川清明節習俗
清明時節,萬物復甦,生機勃勃,正是踏青掃墓的好時候,全國各地多數地方都選擇這個時節祭祖掃墓、修葺墓園、緬懷先祖。吳川人亦不例外,大多選擇清明節前後幾天上山掃墓,拜祭祖先。在清明節前後,在外工作和務工經商的吳川人大都駕車回鄉掃墓,因而這幾天吳川城區經常塞車,甚至比春節還熱鬧,全市物價也因清明而飛漲。
習慣上,外出的吳川人可以忙到不回家過春節,但無論如何清明都要趕回來掃墓祭祖,一來是為了緬懷祖先,感恩前輩;二來是因為習俗認為掃墓可以沾祖德,轉好運。
燃點大型炮頭
每到清明時節,滿山遍野都熱鬧起來,到處是踏青掃墓的人群,滿眼是燒紙錢的煙火,四處是震天響的鞭炮聲。
過去掃墓步行肩挑騎自行車即可,儀式也相對簡單,鏟草、培土、燒香、奠酒、三跪九叩首、拜完後土又拜案台即了結。而現在滿山都是摩托車和大小汽車,拜祭時還要念長篇祝文,有的還請嗩吶隊來吹吹打打,熱鬧過「六國封相」。
炮聲隆隆 濃煙滾滾
吳川人掃墓祭祖少不了紙寶、香燭、鞭炮、「三牲」。過去「三牲」為雞、魚、豬,一隻雞、一條魚、一刀豬肉即可,後來「三牲」中大肥鵝取代了大剦雞。現在「三牲」已升級為大剦雞、大墨魚和「金豬」——即全只燒乳豬。紙寶香燭中又多了冥幣,紙制汽車、洋樓、家用電器模型,「現代化用品」一應俱全,真是祭品都「與時俱進」。鞭炮則由過去的火銃、「狗蚤小排炮」發展到現在長達幾十米的電光鞭炮,甚至有碗口粗、30多厘米高的大炮頭。
滿堂紅--燒炮後遺留的紙屑越多越紅就越有「彩數」
走在清明節的山野,你需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或者最好聽力有障礙,否則四周不時響起的鞭炮聲會嚇你個半死,或引發心臟病。還好,經過掃墓燒炮的「鍛煉」,你即使膽小如鼠也久而不聞其響,日後遇到滿天響雷,你也會處之泰然,聽到突發暴響,你也會安之若素。有些人「膽量」就是這樣練就的。
常懷感恩之心 毋忘養育之恩
習俗認為,掃墓燒炮仗越多越響就越有「聲氣」、更易「發達」,燒炮後遺留的紙屑越多越紅就越有「彩數」,因而好大喜功、喜歡攀比的吳川人掃墓燃燒的鞭炮就越比越長,炮頭越燒越大、越大越響,「燒錢」也就越來越多,花費也就越來越大。或者筆者言重了,但此風確不可長。君不見全國各地都倡導文明掃墓,一束鮮花、一杯清茶或多一盒糖果即可也,何況不少人把先人的骨灰撒向大海或埋下地里植樹呢。只要心存愛念,常懷感恩之心,毋忘養育之恩,不拒贍養之責,不留「子欲養而親不在」之遺憾,則問心無愧天地寬了,何須紙扎、金豬、大炮頭?你以為呢?
2、吳川過年風俗知多少 做齋頭吃「包生」
過年又叫春節,抄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過年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們通過吳川過年習俗了解湛江過年的風土人情。
灶頭。(網路圖片)
風俗之一 小年晚祭灶君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但吳川人過春節,從臘月廿四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吳川人稱小年晚。過去風俗,小年晚送灶君老爺上天,俗稱「送灶君」。《梅菉志》載:「臘月二十四為小年晚,祀灶用爆竹糖丸。」相傳灶君是奉玉帝之命,到人間看管善惡,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平安。他每天把看管的家庭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記錄下來,到每年的臘月二十四便把記錄帶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再由玉皇大帝定斷,確定賞罰:功多者,三年後降福壽;過多者,三年後降災禍。但灶君善良,是個大老粗。人們為了討好他,便用豐富的雞、肉、酒等供品,讓他吃個飽,以便他在玉帝面前說好話。還要在灶膛里放兩根甘蔗,代表上天的路。祭品中還有兩碗糖丸,意思是糊住灶君的嘴,不讓他亂說。
新中國成立後,移風易俗,祭灶的風俗在吳川城鄉消失了。但因是小年晚,不少家庭還是加點菜,餐桌上的菜餚便比平時豐盛了很多。
3、吳川風俗習慣的作文
自古以來,吳川文化就比較活躍,人文蔚盛,是馳名古今的文化之鄉,有許多具有濃郁鄉土滋味的民間文藝活動。其中吳川梅菉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素有「民間藝術之鄉」的美譽。其藝術項目豐富多彩,如:舞獅子、舞火龍、粵劇、泥塑、飄色、花橋等等。這些文化活動為各種節目增添了熱鬧,使男女老少笑逐顏開,情趣無限。其中元宵節是吳川梅菉鎮最熱鬧的一天。在眾多的節目當中游花橋、看飄色和觀泥塑被譽為梅菉元宵節「三絕」。近年來吳川梅菉「三絕」多次上廣東電視屏幕,乃至中央電視台,相當一部分還被國外友人攝入鏡頭。
始於清代的「吳川飄色」,堪稱南國民間藝術的一株絢麗的奇葩。飄色是由若幹人推著一座「色板」,色板上裝飾著固定姿勢的人物,這些人物一般由2至6歲左右的兒童喬裝打扮,給予人們一種神秘感。這些人物形象普遍是按戲劇人物藝術造型設計、打扮的。其內容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或現代題材。一板飄色往往就像一座流動的小舞台表現著出色的特寫鏡頭。人們通過觀看五花八門的飄色,將得到一種無法形容的藝術享受。因「飄色」深受中外觀眾贊賞,所以被西方觀賞家們贊譽為「東方的隱蔽藝術」。
觀泥塑是梅菉鎮觀度元宵的一種傳藝術,在元宵佳節,梅菉鎮的大街小巷都設棚,展出像真人一般大小的泥塑。這些泥塑內容,多取材於傳統戲曲、神話故事和喜慶風俗的片斷。如:《三顧草廬》、《木蘭從軍》、《岳飛報國》等。梅菉的泥塑已有近千年歷史。泥塑肖像線條流暢,塑工精細,形神兼備,表情細膩逼真,色彩濃淡相宜,是頗為精美的藝術品,深受觀眾歡迎。梅菉的鬧泥塑遠近聞名,因而贏得了「泥塑之鄉」的美稱。
元宵之夜,是吳川人狂歡的火樹銀花不夜天。每逢元宵之夜,踏著夜色,人們傾城而出,擁向花橋。街上遊人水泄不通。那大街小巷的花燈使人們眼花繚亂,彷彿走進了群星燦爛的天河,又彷彿走進瑰麗無比的夢境,處處叫人流連忘返!來到江上,更令人驚疑:一條長達十幾米的彩橋橫跨江岸,彩燈閃爍,燈火輝煌,有如彩虹橫空,又有火龍騰出水面,氣勢磅礴!花橋兩側,鮮花吐艷,詩畫琳琅,令人目不暇接,游花橋這個吳川人民的風俗習慣來由已久。而今,不僅僅是吳川人游花橋,賞花燈,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到吳川一睹風情,這給粵西古鎮——梅菉增色不少。
啊!吳川的文化藝術使我感到驕傲和自豪,我更為這感到由衷的高興。當然這一切都離不開辛勤勞作的人們,是他們的智慧和才幹使吳川的文化藝術如此豐富多彩。這不正是我們偉大祖國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一個縮影嗎
4、發現一個習俗好奇的地方——湛江吳川?
吳川是著名的建築之鄉,數百名億萬富豪多為包工頭出身,是全國富豪數量最多的城市,當然吃喝玩樂必然少不了,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當地習俗民情和當地的美食,希望大家到吳川來親身體驗。
吳川飄色
飄色是吳川民間藝術"三絕"(飄色、泥塑、花橋)之一,飄色一般由2至6歲左右的兒童上板喬裝打扮,每年到正月都會在吳川每個村莊角落遊行,外地來吳川的朋友記得選好正月來哦!
吳川泥塑
泥塑又稱泥公仔,也是吳川一種古老的民間陶瓷藝術,每年春節在吳川各公園超市商場都會出現泥塑供遊客拍照,泥塑比較集中的還是在江心島生態公園。
吳川花橋
花橋也是吳川傳統習俗活動,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晚上非常熱鬧,既說行完花橋回來會轉運哦!也有夫妻買支花去行花橋回來生個肥肥白白的兒子傳說,市區內各主要路段汽車都是禁行,外來的遊客要關注當地交通路況哦!
吳川年例
年例主要集中在春節期間,是吳川每個村莊的民俗聚慶活動,有著年例熱鬧過年的說法,白天游神醒獅、漂色遊行、敬神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晚上邀請親友聚餐飲酒,各種各樣山珍海味多到數不清,不過也主要是以海鮮為主,吃飽喝足後還可以欣賞民俗的燒炮仗、放煙花、演大戲等等活動。
5、吳川風俗簡介
每年正月十五晚,隔海花橋萬人游,十六、十七梅菉頭、梅嶺、隔塘、瓦窯等地居民都裝飾飄色、舞獅、舞龍、舞貔貅出遊。
吳川婚嫁風俗:吳川的婚嫁,基本上按照《禮記·婚儀》規定的程式進行,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辦起婚事來相當講究。鋪床、接車、拜堂、擺酒、新婦茶、三朝回門,這就是吳川人的婚嫁程式。現今時代改變了,人的婚煙觀念也改變了,但這一程式不少地方仍被保留下來。
吳川素有「粵劇之鄉」美稱。每年,「兩廣」有40多個演出團體進入吳川,長年「潛伏」於城鄉,尤以「春班」和「秋班」為盛,高峰時曾雲集了60個劇團。逢上做「年例」的鄉村,大戲往往一演就是好幾天,最多時竟連演一個月,有時令到劇團「無戲可演」。因而,這里早就有「吳川養活了『兩廣』粵劇團」之說。
(5)吳川的風俗擴展資料
吳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新石器時代,吳川的先民便在這里繁衍生息。
吳川在唐虞時代屬南交,禹貢屬荊揚南裔,殷、周屬南越,周末屬百粵,秦時屬象郡,西漢初年屬南越國地,三國至南朝宋、齊時期,吳川先屬廣州高涼郡高涼縣;公元424~453年(宋元嘉年間)始置平定縣(吳川縣前身),隸高涼郡;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廢平定縣設置吳川縣,唐屬邕管都督府羅州招義郡;五代南漢屬羅州,公元982年(宋開寶五年)廢羅州屬廣南西路辯州;公元982年(太平興國五年)改辯州為化州,吳川隨隸化州;公元1377年(洪武九年)改屬高州府,清沿明制仍屬高州府,至今1400多年歷史。
2000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12個鎮,總人口822482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2002年,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2個鎮(蘭石、覃巴、吳陽、中山、黃坡、振文、樟鋪、板橋、塘綴、長岐、淺水、王村港),159個村委會、28個居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吳川市轄5個街道(梅菉、博鋪、海濱、塘尾、大山江)、10個鎮(蘭石、覃巴、吳陽、黃坡、振文、樟鋪、塘綴、長岐、淺水、王村港),其中黃坡鎮合並了中山鎮,塘綴鎮合並了板橋鎮。
6、吳川元宵節的習俗作文三百二十字?
農歷正月十四至十七日,吳川元宵節熱鬧非凡,梅菉街道的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遊人如潮,好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元宵活動內容豐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電動彩塑,有竹木搭造高高聳立的五級牌樓和花塔,有五光十色的花橋,有浩浩盪盪的大遊行。遊行時鑼鼓喧天,舞火龍、舞獅子、舞貔貅、舞二真、舞六將、踩十番、吹長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樣的彩車、「地色」和精彩巧妙的「飄色」,還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隊、彩旗隊、儀仗隊和武術隊,全城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尤其是飄色、泥塑、花橋,被為譽為「吳川三絕」,吸引萬千海內外人士前來觀賞。
7、吳川風俗簡介!
一、 花橋簡介
春宵一刻值千金。元宵佳節,又是一個吳川人狂歡的火樹銀花不夜天。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晚,踏著夜色,遊人傾城而出,擁向花橋。花橋是由吳川市梅錄鎮上隔海村群眾裝飾的。他們把梅江上一座橋梁點綴得花團錦簇,燈火輝煌,橋頭龍飛鳳舞,逼真動人。遠遠望去,猶似一條火龍騰出水面,橫跨梅江,氣勢磅礴,無比壯觀。走近花橋,橋的兩側,鮮花爭妍斗麗,詩書畫高懸,彩燈交輝,倒映水中,任人欣賞,隨人聯想。花橋與泥塑、飄色,被譽為梅錄元宵「三絕」,多次被廣東電視台攝入熒屏,響譽中內外。
「正月十五晚行花橋,買支白花生個仔。」這個吳川人民的風俗習慣來由已久。而今,不僅僅是吳川人游花橋、賞花燈,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也趕來吳川一睹風情,更有不少外賓亦慕名而來,這給粵西古鎮――梅錄增色不少。
二、 花橋盛況
傳統的花橋,都是位於吳川市梅錄鎮的上隔海橋。由於地形位置上的限制,舊城區的窄街小巷,容不下潮湧般的人流。人們要行花橋,往往要排成一公里多的長隊伍等候,人潮擁擠,給遊客及管理人員都帶來不便。今年是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年,去年又是吳川人民大豐收的一年。吳川人民的熱情十分高漲,吳川市政府也十分重視,因此,今年的元宵節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搞得隆重。為減輕人流擁擠的壓力,便於疏通管理,今年市政府在江心島大橋上搭起了新的花橋,把游花橋與江心島樂園溶為一休。人們游過花橋,便可到江心島樂園去玩個痛快,嘗遍吳川風味小食。
傳統風俗習慣要被改變,把花橋由梅江搬到鑒江上來,隔海村的群眾可不同意啊。於是,隔海村群眾決定自己籌集資金,在傳統花橋的舊址(上隔海橋)上搭起了傳統的花橋,准備與江心島的新花一爭輝煌。因此,今年的遊客可以觀賞到兩條不同特色的花橋。江心島樂園的新花橋具有新時代的風格。江心島花橋橋寬10米,長200多米,橋頭大牌樓懸掛兩個1.8米大燈籠上的「花橋」兩字十分搶眼,兩支激光彩燈,耀眼繽紛,橋上懸吊著燈籠、彩旗、綵帶、氣球、字畫,處處襯托出節日喜慶熱烈的氣氛。橋頭上「花枝招展迎新紀,橋路寬舒向小康」、「恍惚嫦娥臨月殿,優游士女步花橋」反映遊客發自內心的贊嘆。隔海的花橋則保持著傳統的風格特色,古色古香,傳奇故事色彩繽紛,誘人思緒。兩橋爭相輝映,遊人大飽眼福。
三、 花橋的製作藝術
「花橋」顧名思義。就是用花裝飾點綴的橋。這種解釋用於古時的花橋或許正確。不過,花橋的歷史發展到今天,它的意義已不僅僅是鮮花裝點橋了。今天花橋,與其說是花橋,倒不如說它是一個民間藝術展館更為恰當。它構成包含了雕塑藝術、盆景工藝、燈光效果、詩書情畫意和古牌樓建築藝術風格等等。
一座完整的花橋,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橋身,二是橋的兩端的點綴。花橋的入口處,有一座古建築風格的牌樓,這是我國古代建築藝術風格的繼承,牌樓上有各種各樣的圖案花紋,龍飛鳳舞,紅牆綠瓦,檐角四翹,上有橫匾,兩邊有對聯,十分壯觀。花橋的另一頭,正對著橋有一座以仙女散花為主題的大型泥塑,兩米多高的仙女,坐落在繁花擁簇之中。泥塑精雕細刻,巧奪天工,形態栩栩而生,令人嘆為觀止。這座泥塑不僅工藝精湛,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凡是遊客們買到一支經過泥塑上噴泉噴灑出來的水淋過的白菊花,今年就會生仔,如果是紅菊花,就是生女。因此,這就是年輕的夫婦和情侶特別鍾愛的地方。這也是花橋年年人流不衰的主要原因。花橋最漂亮的地方還是主體部分(橋身)。花橋是在原來的鋼筋混凝土橋的基礎上,用竹木搭架,把整座橋形成一個四方形通道。花橋頂部蓋有彩色塑料膜,縱橫交錯掛著五顏六色的彩旗,裝點著一串串葡萄、草莓等果實及綠葉;上面及兩側的各種顏色的日光燈,把整座橋照得五光十色,燈火輝煌,一串串、一盞盞的彩燈,有如繁星點點,銀河瀉地;橋的兩側貼掛著吳川各界名流文豪們的詩書畫等傑作,走進去如入詩書畫廊。兩邊的繁花擁簇,爭奇斗研。怒放的鮮花,輝煌的燈飾,映入水中,盪漾著一束束瑰麗的光環,溶洽著恰到好處的詩情畫意,真可謂良宵一刻,美景醉人。
四、 花橋的歷史及傳說
今天的花橋,來由已久,據說起源於清朝年間,具休為哪個朝代哪一年,現已不可考究。最初的花橋並沒有現在的花橋這樣五彩繽紛,燈火輝煌。起初是用竹排或小木船連接而形成的上座浮橋,並沒有鮮花和燈飾裝點。有關它的歷史傳說各有不同。
花橋原是隔海村群眾為過江進城鬧元宵而搭起的橋。據說,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連成的一座浮橋,後來因為浮橋危險,就改用竹木搭橋。那時候,因為人們有「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怕男女同走一條橋,擁擠時免不了摩肩擦背,於是又改搭男女二橋,還把女橋蓋住,裝飾一番,越裝越美,便成了「花橋」。
又一傳說,很久以前,隔海村群眾為了過江鬧元宵,每年都用小船或竹排連成一道浮橋,把人們渡過江去。有一年元夜,人們正擠擁著過橋,突然一陣大風把浮橋打翻,人們全部跌落水中,男女老少,哭爹喊兒,十分悲慘。正在這時,忽然一位仙女從天上飄下來,把綵帶一揮,綵帶立即變成了一道彩虹橋架在江面上,這條橋全是用花編成的,十分美麗,跌落水中的人們立即爬上花橋,沒一個人傷亡. 從此以後,隔海村群眾為了紀念這位仙女,每逢元宵就仿照這條仙橋的樣子用竹木搭橋,然後裝飾成了花橋,並在橋頭雕造一個仙女的泥塑,以庇佑後世。
有關花橋的歷史記載曰。河北上村,梅江橫其前,聖廟建其後,景色壯麗,風俗敦厚,一水相隔,小舟駕渡,元宵佳節,賽會中心。清前年間,元宵之夜,有女神送花,浮江而來,降臨聖地,灑下花朵,得之財丁興旺。於是每年元宵節目,架搭花橋,恭迎神駕,造福人民,青年男女,到橋取花,成為吉利象徵,紅男綠女,攜手如來,四方賓客,連袂而至。梅六花橋,名揚遐邇,不知幾年幾世矣。梅六架彩橋,澗跨長虹,弦歌燦爛,尋踏月追侶之風情,橋內鮮花燦爛,彩旗飄揚,詩畫滿廊,燈色迷人,身在其中,好似嫦娥臨月殿,廣寒仙子游蓬萊。人傑逢地靈,橋頭泥塑百載傅承不衰,物華耀天寶,神女獻花千秋歷數常興,固取吉利,財丁興旺,善男信女,爭先恐後,到檀取花,構成一幅人間天上的圖景。正是梅六元宵迷遠客,隔海花橋醉遊人。
8、吳川有什麼傳統文化習俗的?
吳川自古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化積淀深厚。既是清代我國首任駐美大使陳蘭彬故里,又是清道光年間狀元林召棠的故里。而「吳川三絕」民間藝術:泥塑、花橋、飄色更是名振海內外。吳川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有很多具有濃郁鄉土滋味、古樸的民間文藝活動,如飄色、粵劇、泥塑、花橋、山水歌、陶鼓舞、獅子、舞火龍、舞鷹雄、舞貔貅、木偶劇、山歌、木魚、八音等等。其中「吳川飄色」、「吳川粵劇南派藝術」、「儺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吳川泥塑」、「吳川年例」、「吳川舞貔貅」、「吳川陶鼓製作技藝」、「吳川月餅製作技藝」、木偶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9、吳川的春節有什麼習俗
吳川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和全國各地一樣,吳川春節這天也一樣家家戶張燈結綵,貼「年紅」(春聯、橫批、門神、年畫),掛年桔,擺年糕,穿新衣,派砸(壓)歲錢,室內外煥然一新,充滿喜慶氣氛。
改革開放以來,舊歷年廿九、三十晚,吳川人還喜歡逛花市,買年桔鮮花回家擺放,還買帶葉的整條甘蔗、各種水果、新鮮蔬菜過年,其中甘蔗有「節節高升節節甜」的意思,生菜寓意「生財」,大蒜表示「合想合算」,薯類暗示「好仕途」,生蔥寓意「聰明」,芹菜表示「勤懇」。
除傳統的炸煎堆、炊年糕砸(壓)年外,由於受省港風氣影響,二十多年前,吳川還流行炸油角過年,三、五個親友圍在一起一邊捏制和炸油角,一邊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既增進親情,又可分享自己親手炮製的美味點心,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可惜此景不再,現在人們講究健康,很少炸制和食用油膩熱氣的油角了,但炸煎堆現在農村仍有。
新年初一從零時起直至天明,各家都燃放炮仗迎春賀年。大家燒炮暗中斗長短、斗聲音大小,門口燒炮留下的紙屑看誰家的又多又紅。
春節早上一起床,父母除為小孩穿戴好又長又闊全新的衣褲鞋帽外(小孩長得快,衣服又長又闊可多穿一年半載),自己也穿上整潔的衣裝。春節早上年輕的要向長輩恭喜拜年,年長的要向小孩派「利是」。有人吃湯圓、糖水包,寓全家團圓、生活甜蜜之意。有人早餐或整天吃素,不殺生,不倒水,不掃地,以示修心積福和免使財氣外流。
從初二至初十都很熱鬧,人們互相賀年,互送煎堆、年糕、狀元糕,給親友的小孩派紅包、送「利是」,因而春節是小孩零錢最多、最富有、最快樂的時光。他們會在父母過問和收回前大方地「支配」自己的砸(壓)歲錢和「利是」。
初二「開年」,切年糕,宰雞,還要買鮮活的鯉魚來拜神祭祖先;
初三「赤口」,清早燒炮仗,掃除污穢,還有人寫「題破赤口」的紅紙條貼在門上,認為可以避免是非口舌;
初四接灶君回位(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晚已送灶神回天);
初五、六,一般商店開門做生意;
初七「人日」,清早燒炮仗,宰雞拜神;
初八或初十開始「開燈」和游神。「開燈」是生男孩的人家,在祠堂、土地廟或神廟里燃掛花燈,有人還做燈酒,請親友來慶賀。游神是抬著菩薩神像,舉大旗,打鑼鼓,舞獅舞龍,穿街過巷,各家焚香,擺三牲叩拜,叫「擺盅」。晚上游神,各家都派人提燈籠參加遊行,叫游燈。
初十至十五各村都有人輪流做「齋頭」,請菩薩入屋敬拜。這是難得的榮耀,因而做「齋頭」的都傾盡所能,大擺酒席廣宴親朋,以祈幫福幫運,大展鴻圖。
10、吳川有什麼特別的風土人情嗎?
吳川地處粵西最大的河流——鑒江下游,河網縱橫,舟楫方便,自古以來商賈雲集,商業發達。城區梅菉位於鑒江、小東江、袂花江三江匯流之處,是聞名粵西的古商埠,承傳的是南江文化,講的是廣府白話,風俗習慣與珠江流域相似,風土人情更是多彩多姿,別具一格。現在就讓我們去探究形形色色的吳川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吧。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自古以來,我國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北方地區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南方地區則吃湯圓、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而吳川冬至則有吃臘味姜飯的習慣。
每到冬至,吳川的市場就擺滿各種生薑,有黃姜、白姜、黑肉姜、沙姜等不下十種,平時難得一見的各種野薑也出現在冬至的市場上。這個時節,又適逢各種臘味上市,臘肉、臘腸還有臘鴨掛滿市場,吳川人家家戶戶都習慣買一把有十幾種品種的生薑片和臘肉、臘腸、臘鴨,煮美味可口的臘味姜飯過冬至。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忙碌,全家人都要圍在一起吃薑飯,這已是吳川人的一種習俗。
煮姜飯要選靚米,把各種薑片洗干凈或搗碎和米而煮,或切片和臘味鋪在米面上煮。飯熟後,當你打開煲蓋,那一陣帶有生薑的清香和臘味的油香的飯香,簡直令你站不住腳。吃著摻著姜碎和臘味香油的姜飯,你真是想天天過冬至。今天煮姜飯有近十種生薑、各種臘味和香米,當然香氣十足,但即使是物資貧乏的年代,煮姜飯用的是1角4分2一斤的牌價陳米,用的只有一種生薑、一種臘味,但姜飯的美味,還有一家人冬至圍著吃薑飯的情景,至今還一樣令人難忘,不時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