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黎族風俗習慣

黎族風俗習慣

發布時間: 2022-10-16 11:46:13

1、黎族的風俗習慣 黎族的風俗習慣有什麼

1、黎族人民文化豐富多彩。黎族婦女的紡織綉早已聞名於世,尤對於木棉的紡織更是獨具匠心,對推動我國棉紡織技術的發展功不可沒。

2、男子傳統裝束一般結發於額前或腦後,上衣無領、對胸開襟,下著腰布(吊襜),部分美孚黎男子上衣與女子無多大分別。在哈、杞、美孚、潤黎少數健在的老年婦女中還一直保持著傳統的文身習俗。

3、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為主,「山欄」香米是黎區特產。把生魚、肉摻以炒米粉,加入少許食鹽,用陶罐封存製作而成的肉茶、魚茶是黎家腌制的特色風味食品。黎族男子喜好煙、酒。檳榔是婦女的嗜品,吃時和以貝殼灰,用一種青蔞葉包著吃,吃後口唇染紅。

4、黎族多同姓聚居。傳統民居多是簡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傳統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茅草覆蓋,以藤條或竹做地板,離地約半公尺左右。一般居屋是用竹條或樹枝為牆架,外糊以泥土。

2、黎族的飲食特色和節日風俗

黎族民族語言為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那麼你知道黎族有什麼風俗習慣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黎族的飲食特色和節日風俗。

黎族的重要節日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於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的發簪,披綉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綉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別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別有婚後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別很大。這種習俗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檐。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朴,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採集所得為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檳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牆。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黎族的葬禮儀式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因黎族相信鬼魂無處不在且會害人,所以對包括祖先鬼魂在內的所有鬼魂都十分懼怕。因此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過春節前,家家年飯、釀年酒,舂“燈葉”(即一種年糕,也吃糯米餅,做法是:將煮好的糯米飯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彈性,然後捏出一塊,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嘗新)。燈葉可存放一段時間,即變得很堅韌,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別有風味。有些地區的黎族同胞還包一種沒有肉餡的過年粽子。除夕傍開始祭拜祖宗,吃年飯,喝年酒。初一都要閉門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門訪親探友,或上山打獵,或下河摸蝦,並舉行各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喜慶活動,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結束。黎族特有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每逢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著美麗的民族服裝,男的手執黑傘,攜帶山蘭酒,女的手提小腰簍,巾藏糯米餅、曬乾的臘肉等,到傳說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後一起吃帶來的食物,共同娛樂,相看意中人。相中後,男女雙方對歌互訴心曲,吃一種嵌入糖心的“燈葉”糕餅。

典型食品竹筒飯是黎族的傳統風味食品。此外還有:“祥”,黎族風味菜,有兩種,即漢語稱為“魚茶”和“肉茶”;糯米餅。
黎族的宗教信仰
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黎族人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並告誡後人,女子綉面、紋身是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女人若不綉面、紋身,死後先祖不相認--祖先崇拜。
黎族的民族飲食
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區,地處亞熱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

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將收割的稻穗儲於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

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節竹筒,裝進適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時剖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飯”。

若把獵獲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鹽,放進竹筒燒成香糯飯,更是異香撲鼻,是招待賓客的珍美食品。

香糯米是黎族地區的特產,用香糯米燜飯有“一家香飯熟,百家聞香”的贊譽。

“雷公根”是一種黎族同胞經常食用的野菜,與河裡的小魚蝦或肉骨同煮,是極為可口的佳餚;“雷公根”也可葯用,能消炎解毒。“南殺”是黎族同胞過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殺”製作的衛生條件不易掌握,現已很少製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風味佳餚,只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

黎家人喜愛吃鼠肉,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製捕鼠器,一次安裝幾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幾十隻鼠。黎族人習慣將捕來的鼠燒去毛,除去內臟洗凈,內放些鹽、生薑等佐料,在火上烤熟或煮熟吃。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飲之酒大多是家釀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蘭米釀造的酒是遠近聞名的佳釀,常作為貴重的禮品。黎家人常用這種酒款待貴賓。有的地方習慣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同胞平時都喜歡嚼檳榔,吃法是將檳榔削成瓣,用栳葉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煙絲,放入口中細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發紅,精神煥發。常吃檳榔還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視檳榔為健體長壽食品。

在熱帶地理環境的條件下,黎族飲食方式,具有獨特的風格。飲食是人人每天關注的中心,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飲食也不斷得到改善。黎族傳統飲食習俗,從形式到內容都十分豐富,並形成特有的飲食文化。

一、大米飯:材料為稻米。稻米又分白米、紅米和糯米3種。米飯的製作過程為,在三角石灶生火置鍋,把鍋內的水煮沸後,按水下米,用勺子攪均勻,火候適中。米飯煮半熟時蓋上鍋蓋,將灶里柴火取出,用火炭的余熱將米燜成香噴噴的米飯。

二、山欄米飯:山欄米質好,營養豐富,煮成米飯,清香撲鼻,是黎家迎賓待客的上品。

三、竹筒飯:用水把米浸泡、濾干後,配上瘦肉、五香料和適量食鹽拌勻填入竹筒(用生山竹或家種雲竹的幼竹製作)內,再灌上適量清水,用芭蕉葉堵塞封口。然後把竹筒放進火堆里慢慢翻烤,製成竹筒干飯。黎語稱竹筒飯為“眉萬”。竹筒飯芳香可口,人們出門遠行多帶竹筒飯用餐。喜慶佳節也要製作竹筒飯。竹筒飯不易變質,可保存一周。當代竹筒飯已成為賓館酒店宴席上人們品嘗黎家風味的佳品。

四、紅薯飯:黎族家家戶戶都種紅薯。紅薯飯的製作頗具特色:把生紅薯洗凈切成小塊,先下米待煮半熟時放入紅薯,以三成米、二成紅薯混合煮成稀飯或干飯。另一種是把紅薯切成小片曬干,摻米煮成稀飯。夏天吃紅薯稀飯清甜可口,涼爽解熱,有保健的作用。

五、南瓜飯:五指山地區,人們常煮南瓜飯食。製作南瓜飯時,先削去瓜皮,清除瓜瓤,把瓜肉切成小塊摻米下鍋,煮成稀飯或干飯。或是糯米摻南瓜肉,用蒸鍋蒸成米飯後,用木臼舂爛,製成南瓜飯團,這是一種獨特的風味。

六、黃姜飯:把生黃姜舂爛,取其黃色姜水煮米飯。飯質黃色,有獨特的香味,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給產婦補身。

七、玉米飯:山區多把玉米種植在山欄園,收回的玉米脫粒曬干。將干玉米粒放進木臼里加入適量清水,把玉米舂成碎粒後用簸箕揚去殼,保留均勻的玉米粒。可熬成玉米稀飯,也可摻進大米煮成干飯。玉米飯營養豐富,是黎家主食之一。

少數民族相關風俗習慣:

1. 獨龍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獨龍族的歷史習俗

2. 門巴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門巴族的歷史習俗

3. 保安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少數民族保安族的飲食節日習俗

4. 京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中國少數民族京族的食俗習俗

3、黎族的風俗習慣,聚集地和主要節日簡介

1、聚集地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2、風俗習慣:舞蹈

如《打柴舞》在地上擺設二根平行長棍,相距數尺,再由數人手執若干根木棍或竹竿,橫架其上,分合擊拍,舞蹈者跳躍其間。隨著節奏的快慢,表演各種動作,情調爽朗活潑,氣氛熱烈詼諧,為廣大黎族群眾所喜愛。

3、風俗習慣:婚俗

黎族除了男女雙方從小訂親外,都要經歷「玩隆閨」過程。黎族社會有一種習俗,就是當男孩和女孩長到十三四歲時就不能在父母屋內居住,父母要為他(她)們另建一個小房子——「隆閨」,或者是男孩子自己上山備料蓋「隆閨」,女子則由父母幫助蓋。

「隆閨」一般建在父母家旁邊或村邊,一般只有8~10平方米大小。居住「隆閨」表示男女已經長大成人,他(她)們需要有自己自由交往的天地。「隆閨」有男女之別,男女「隆閨」分別住著幾個甚至十幾個男孩女孩。這里是男女青年進行社會交往,談情說愛,吹奏樂器和對歌定情的場所。

4、節日:牛節

黎族認為牛是財富和吉祥的象徵,家中設「牛魂寶盆」村中設立牛神廟。每年七月的牛日(黎族歷法),舉行招牛魂儀式。在牛節這一天,修建牛欄,給牛喝酒補身,晚上集眾敲鑼打鼓,歡跳招牛魂舞蹈,祝願牛成群家富足。每逢牛日禁忌殺牛。

5、節日:三月三

農歷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慶新生、贊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吉祥節日。1984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報告,正式將三月初三定為海南黎族傳統節日。 

這天人們都要早早起床,婦女忙著舂山欄糯米,准備過節食品,姑娘們上山采擷染飯的樹葉,男人們則合夥上山放狗打獵,下水抓魚。家家戶戶殺雞買肉備好酒,姑娘們穿上盛裝,披金戴銀,且歌且舞,歡慶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節。

4、黎族的風俗文化是怎麼樣的?

黎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方言。由於長期與漢族接觸,不少黎族也能兼說漢語。以往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1957年才創制出一種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

黎族擁有豐富的口頭文學,民間故事和歌謠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大多圍繞英雄人物、征服自然和黎族的風土人情等主題。民歌的句子常見的有五言或七言兩種,表現手法多種多樣。演唱的方式有獨唱、對唱和齊唱等,曲調甚多,樂器則有鼻簫、口弓、水簫和洞簫等。

黎族服飾風格獨特,男子結發於額前或腦後,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用布巾縛腰。婦女一般上身穿對襟無扣上衣,邊沿綉花,並綴以貝殼、銅錢和穿珠等飾品,下穿筒裙,頭發紮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銀簪。

(4)黎族風俗習慣擴展資料

黎族村寨依地形地勢而建,山區村寨一般建在山腳下,可防範台風襲擊,村民多飲用山泉水;而平原的村寨,則建在小山坡上,以防避洪水侵襲。黎族的房屋有多種式樣,有傳統的船形茅屋、金字架式的泥牆茅屋,及以葵葉蓋的竹牆房屋和磚瓦房屋等,其中以船形屋最有特色。

這種房屋以茅草、木料、竹子、紅白藤和山麻等材料建成,木料多用優質,堅固耐用的格木,房門開在房屋的兩端,兩側開天窗,地板以石頭或木樁墊高,離地面30~180厘米不等,上面住人,下面可容家畜走動。

5、黎族民族風俗

黎族是中國嶺南民族之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黎族人口數為1,247,814。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 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
黎族語言為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在接近漢族的地區和各民族雜居的地方,黎族群眾一般都能講漢語(指海南方言)、苗語等,同時黎語也吸收了不少漢語的詞彙,尤其是解放後吸收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新詞彙就更多了。黎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建國後逐漸通用漢文。1957年曾創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服飾風格獨特,無季節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紐扣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婦女的裝飾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綉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黎族女性習慣頭帶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頭發紮成球形,黎族婦女以前有紋身的傳統習慣,現已不多見。再加上插上個銀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會穿上他們獨特的服飾為大家展示他們獨特的魅力的。
黎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木棉做為紡織的原料。公元五世紀的時候,黎族的紡織工藝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黎錦配色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種。除筒裙外,用黎錦做的花幅、壁掛、花帶、掛包等工藝品頗受人民的喜愛。
侾黎服飾
侾黎是黎族人數最多的一支。黎男子上衣多為麻織、原色,衣底邊緣留穗,下身穿三角布。
女子上衣為大襟,是漢化的產物。裙裝有長筒裙和中筒裙之分。靠近沿海漢區的多穿著長筒裙,花紋不明顯,通常為橫條紋或水波紋。山區地帶婦女多頭裹黑巾,穿著中筒裙;上衣開襟無領,襟邊系銅錢,胸前佩帶銀制項圈。「羅勿」婦女還將長短不同的衣服互套,不掩蓋花紋,以顯示心靈手巧。

竹竿舞又稱竹杠舞,持竿者姿勢有坐、蹲、站三種,變化多樣。在有節奏、有規律的碰擊聲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間,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躍,而且要瀟灑自然地做各種優美的動作。
當一對舞者靈巧地跳出竹竿時,持竿者會高聲地呼喝出「 嘿! 呵嘿! 」場合極是豪邁灑脫,氣氛熱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練或膽怯,就會被竹竿夾住腳或打到頭,持竿者便會用竹竿抬起被夾到的人往外一倒,並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於跳竹竿舞的小夥子在這時,往往因為機靈敏捷,應變自如而博得姑娘們的青睞。
早在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結束流放生活離開海南時,得到黎族父老鄉親的「黎歌變舞祝公歸」的歡送,寫下了「蠻舞與黎歌,餘音猶沓沓」的詩句。可見,黎族的歌舞不但歷史長,更有其獨特的魅力。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獨特的魅力。黎族人喜歡跳「竹竿舞」,通常是在庭院或打穀場上跳這種舞。舞時,兩邊各蹲4個人,每個人雙手平握竹竿末端,按節奏張合敲打,舞者隨著竹竿的張合,兩腳不斷上跳下踏,做出各種美妙動作,舞蹈頗為熱烈,引人入勝。
在海南"竹竿舞"已成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竹竿舞也叫跳竹竿,黎語意為「跳柴」,因其是一項健身運動,外國的遊客又稱作「世界罕見的健美操」。這個運動項目盛行於海南島五指山區的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縣黎胞聚居地區,據考證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跳柴」原是黎族一種古老的祭祀方式。據傳,跳柴是黎族一種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古老祭祀方式。黎家經過辛勤耕作,換得新谷歸倉時,村裡男女老少就喜氣洋洋,身穿節日盛裝,家家戶戶炊制新米飯、釀造糯米酒,宰殺家養禽畜,祭祀祖宗和神靈。
隨著時代的變遷,跳柴習俗在黎族中傳播、演變。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漸消失,它已成為一種既是文化娛樂,又是體育健身的活動。過去那種只限「女打男跳」的習慣,如今也換之為「男女混合打跳」。過去,「三月三」為黎寨的山戀節,現今也增進了跳竹竿等富有健康意義的活動內容。青年男女憑借跳竹竿活動,尋找「搭檔」,架設「鵲橋」,建立情誼。

6、黎族的生活習俗是

黎族禮儀風俗
黎族是一個尚禮的民族,禮儀在黎族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禮儀有著豐富的內容,涉及了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
宴席禮儀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和解禮儀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眼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 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種禮儀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歷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采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卧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喪葬禮儀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喂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谷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7、黎族的風俗習慣。

從語言系屬來看,黎語與源於古代越族的壯、布依、侗、水、傣等族語言同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在語音、語法和詞彙上都有顯著的共同特徵,說明其與壯、布依、侗、水、傣等民族有密切的淵源關系。
古越人生活習俗上的許多特點,如:斷發文身、雞卜、巢居等,不僅見於有關黎族先民的歷史文獻記載中,甚至在海南黎族人的現實生活中也不難發現它們的痕跡。如至今仍然存在的黎族婦女文身、白沙南開一帶的干欄式船形屋、雞卜等都是古越人的遺風。在婚俗方面,黎族和壯、侗等民族都有「不落夫家」的習俗,黎族的「玩隆閨」與壯族的「玩公房」、侗族的「坐妹」也有近似之處。

8、黎族的風俗習慣有什麼?

黎族的家庭和漢族一樣,都是父系小家庭。但合畝地區的小家庭則有顯著的特點,直到解放前,它還沒有成為完全獨立的生產單位。在經濟上的作用主要是參加合畝的生產和分配,經營手工業、副業,種植山欄和小塊園地,處理私有財產和自己的債務關系等。

婚姻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一般由父母包辦,從小訂婚;姨表不婚,同宗不婚。階級的「門當戶對」已成為習慣。聘金往往要幾頭牛和一筆不小的錢財。

服飾

在衣飾方面,婦女束髻於腦後,押以骨簪,披綉花頭巾,衣無扣,對胸開襟,有的地方穿「貫首式」上衣,下身穿裙。婦女大都喜愛戴耳環、項圈、手鐲、有的一直保持紋面和文身的習慣。男子結鬃,有的結於額前,有的結於腦後,纏頭,上衣無領對胸開襟。

「放寮」

黎族地區普遍存在著「放寮」的習俗。每個村都有一個至幾個「寮房」,黎語稱「布隆閨」,女兒長大了便到那裡居住。凡是不同血緣集團的男子,都可到「布隆」找尋情人,吹簫唱歌,傾訴愛慕,這體現了黎族未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但另外一方面,在「放寮」活動中夾雜著不正常的男女關系。同時,已婚的男女也參與「放寮」活動,因而對生產,對家庭和睦,對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黎族地區婚後「不落夫家」的習俗相當普遍,非婚生子女一般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改嫁比較自由。

黎族多同姓聚居。住的房屋,合畝地區多是「船形屋」,一般地區的住屋都是金字形的。

稱謂和姓氏

黎族的親屬稱謂和姓氏很有特點。黎族人民都按照宗教關系論輩互相當呼,例如伯父的子女不管歲數多麼小,叔父的子女無論歲數多麼大,都得稱呼伯父的子女為哥或姐。 因此,在黎族社會中,往往會聽到年歲大的人稱一個一二歲的人為哥或姐。在社交中呼喚某人時,只能呼其名字,不把姓氏同名字一起呼叫。

東方縣的符姓黎族人原為五個血緣集團,各有一姓氏,每個血緣集團又分為大公、中公、尾公,叫做五姓十五公。五大姓可以通婚,而十五公內部不能通婚,經過若干代後又可以循環結婚。同一黎姓集團,在不同地區分屬幾個漢姓,雖然漢姓不同,但不能通婚。

住宅特色

黎族人民選擇山谷中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溪坡地作為村落的地址。選地的原則是;靠近耕地,靠近河川、溪流;地勢要高,地形有一定的坡度;地方要「干凈」,即野獸要少,不要太靠近交通主幹線。其地質表層多為砂質粘土層,下面多為砂土礫石層,土質一般均屬良好,承載能力可以滿足建築要求。

黎族的居民村落,多是被高大的闊葉林和灌木林圍繞著。因此,在村落外邊看不見居住房屋,而且富有亞熱帶的村落風光,是黎族同胞住地共同的景色特徵。

「船形屋」

船形式住宅是黎族人民的傳統住房,它是古代遺留下來的「干欄」。在漢族「金字塔」形屋尚未傳入黎族地區之前,船形屋曾是海南島黎族人民的主要住房形式。由於這類房多呈斜向半架空或水平低架空狀,故又可稱之為干欄建築的派生類型,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傳統住宅類型。

船形屋的特點是,平面是縱長方形,整個屋子由前廊和居室兩都分組成。整個屋頂共如船隻形,以竹木構架,藤條捆紮,茅草蓋頂,接到地面,屋內不隔間,對頭開門,門上屋檐伸展,檐下為休息、置物的場所,一般不設窗戶,據說開窗會有「惡鬼」進入屋內,作祟人畜,引起疾病。所以整個房間陰暗,通風採光差。總之,船形屋有防風避雨,冬暖夏涼,還略可兼顧通風的優點。目前,船形屋尚流行於白沙、昌江、東方、樂東、保亭、瓊中等縣的部分地區。

金字塔式茅屋

它不是黎族原有的,而是黎族人民從漢族那裡學來的。其優點是省工省料、通風採光好、易排水等,其特點是整個屋子呈長方形,屋頂用金字頂代替圓拱形的船形頂,屋檐較高,正門在屋前方,有單間、雙間、三間、四間和庭院式等多種。

金字屋由前廊、生活室(也叫過廳或客廳)、卧室和廚房組成,入門後就是門廳,過廳兩側為卧室和廚房。房間以過廳最大,一般約為15平方米左右,卧室約10平方米左右,廚房約8平方米左右,過廳是生活起居的中心,在後牆正中多設有神台或神閣架,祀奉祖先。卧室內有木製或竹製睡床和其他一些物品等,廚房置有爐灶、水缸、炊具、烘物架等。

另外,黎族還有居住磚瓦房的,類似內地排房式的家屬宿舍。

三石灶

黎族地區的爐灶--三石灶(亦稱品字爐灶,馬蹄形灶)設在室內,其主要原因是:黎族人民過去經濟文化落後,生活困難,冬天只好在居室內生火取暖;黎族地區多蚊蟲及瘧疾病,室內煙熏火燎的作用有驅蚊避疫之效;還有照顧火種的需要。黎族人住宅,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屬於同一個系統,同一源流的,但也存在一些差異,各個方言區各有特色。 科學知識

海南島黎族人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當中,無論在生產和生活方面,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在農業生產中,黎族人民把握了各種關於農作物生長、土壤鑒別、耕地選擇和農事安排的知識。例如稻穀,各地的品種可以分出二十多種,並能根據其生長特性,選擇不同的適應土地和植期。在生產實踐中,黎族人民還不斷積蓄了許多根據當地動物活動和自然現象變化的規律猜測氣象的知識。

黎族人民善於狩獵,能夠根據不同野獸的生活習性,選擇適當時間採取合圍、追蹤、伏擊、挖陷阱、釘竹尖、伏槍、彈吊、火攻、放毒等等狩獵方法,效果很好。

婦女精於紡織,而對於木棉的紡織尤具匠心。腳踏紡紗機利用了轉輪和傳動帶。黎族婦女能夠利用野生植物染料對布。紗線染成青、黑、黃、黃、紅等各種顏色,除此以外還有些地區創造了技術復雜的纈染法。在輕紗上用細線紮成各種花紋,染色後拆開細線,就顯露出白色的花紋,再織進彩色緯線,便完成圖案精緻的織物。這些都是黎族人民經過長期觀察和實踐,對植物界和織染技術有了很好的了解的結果。

黎族人民很早以前就把握了制陶技術,能夠製造陶鍋、陶罐、酒瓶、陶碗、陶瓶、陶盆等等。接近漢族地區的黎族人民還能夠像漢族人民那燒窯,製成色澤光滑、花紋秀麗的各種陶器。這些陶器受到鄰近各族人民的喜愛,外地商人也從黎族地區大量販買並將之運至內地銷售。

黎族人民對於醫葯知識的了解也十分深刻。不少草葯醫生懂得百種以上的草葯性能,並且能夠根據不同的病情使用熱敷、焗汗、火灸等治療方法,對毒蛇、瘋狗咬傷有許多特效葯 。黎族人民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醫葯知識,成為制服「瘴癘之地」的佼佼者, 黎醫因而成為中華民族中草葯寶庫中的一部分。黎醫治病的基本方法同漢族的中醫相仿,分為望、聞、問、切等內容。

在黎族人民中還保留著較原始的歷法,一般以類似漢族地區的「十二地支」來計算日月 ,以十二日為一個周期,每日以動物作稱謂,如雞日、犬日、豬日、牛日、蟲日……等等。

黎族人民大都使用了漢族的度量衡,但谷畝地區一直還沿用本民族的計算方法。例如:稻穀以束為最小單位,六束為一攢,六攢為一對,二對為一律,二律為一拇。田畝以攢為單位,種多少畝說種多少攢。買賣牛隻,以角的長度或以身長來計算其大小,不計重量。數的觀念比較薄弱,很少使用算盤。計算復雜的數字,常以稻稈或柴草作實體。

喪葬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合畝地區遇有人死便鳴槍報喪,全村或全峒的人都來弔唁,三天不吃主糧,不做重工。一般都用獨木棺,不停棺,當天埋葬,不建墓冢。死者假如是男人,葬於本村公共墓地,外村嫁來的女子,則須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喪事,並葬於其父方的公共墓地。其他地區有迷信風水、停棺、打齋、擇地建墓的習慣。

勤勞儉朴,敬老愛幼是黎族勞動人民的美德,不論老年人和小孩都總是找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很少有偷閑度日的。黎族好客,對來訪客人,都熱情地以煙酒款待。

禁忌

在黎族的一些節日期間有許多禁忌,這些禁忌屬於迷信觀念。但與生產和生活有著一定的聯系。比如春節期間禁忌講粗話、不吉利的話;大年初一禁忌洗衣、掃地,說是怕全家的錢財都被洗掉、掃光。合畝制地區的黎族人在年初一至初五忌田間勞動,牛日、蟲日、雞日等日,畝眾不能下田耕作,說是怕禾苗遭受鳥獸侵襲。農歷年初一預備上山打獵的人,也忌掃地,否則獵不到野獸。砍山欄一定要選擇龍日、馬日、兔日等吉祥日,同時畝頭不能在日間睡覺,否則莊稼將經不起風吹雨打。在三月八日的牛節里,禁忌殺牛,而且要給牛喝一種用牛魂石浸過的酒,以保來年豐收。人們不得跨過爐灶,不準用腳踩、用刀砍等,假如違禁,據說「灶神」就要發怒,引起家人生病。

9、黎族的風俗文化是怎麼樣的

黎族人在節日、婚娶、入新屋、生育、社交等活動,都要擺席設宴飲酒。平時迎賓會客也以飲酒為情禮,敬酒對歌常通宵達旦。所有,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飲之酒大多是家釀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蘭米釀造的酒是遠近聞名的佳釀,常作為貴重的禮品。黎家人常用這種酒款待貴賓。有的地方習慣以小竹管吸酒敬客。

黎族傳統美食有"竹筒飯"、"雷公根"、"祥",而且"祥"只有在節慶或貴客登門時才能吃到,有"魚茶"和"肉茶"兩種。黎家人還喜愛吃鼠肉,無論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家家都有竹製捕鼠器,一次安裝幾十付,第二天便可捕到幾十隻鼠。

黎族服飾風格也很獨特,沒有季節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紐扣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婦女的裝飾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綉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黎族女性習慣頭帶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頭發紮成球形,黎族婦女以前有紋身的傳統習慣,現已不多見。再加上插上個銀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會穿上他們獨特的服飾為大家展示他們獨特的魅力的。

(9)黎族風俗習慣擴展資料: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樂東、東方、昌江、白沙、瓊中、五指山等縣市,其餘散居在海南省境內的萬寧、儋州、屯昌、瓊海等縣市以及貴州等省。

關於黎族的族源,過去有多種不同見解。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學者根據文獻記載,結合大量的考古學、語言學、民族學資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多數人認為,黎族是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特別是和「百越」的一支——「駱越」的關系更為密切。

10、黎族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黎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黎族在待客、農業種植、服飾以及飲食等多個方面都有獨特的風俗習慣,這些風俗習慣在黎族已經流傳了幾百年,成了他們民族風情的一部分。黎族是一個特別講究禮儀的少數民族,在他們聚集生活的地區待客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待客就餐時男女各不相同,男客要先喝酒後吃飯,而女客則要先吃飯後喝酒,主人在請客人喝酒時,要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隨後主人要把酒一飲而飲盡,客人喝多少隨意,但為了表示對主要的尊重,多數客人會選擇一飲而盡。

黎族在農業種植時也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當地人在插秧以前需要先由族長採摘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懸掛在自己的家門口上,再讓族長的妻子穿上當地傳統服裝筒裙,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還會在秧苗的旁邊插上樹葉和紅藤葉,這樣就表示稻魂有主,在這以後村裡的其婦女才能下田插秧,在沒有完成前面一系列的活動以前,村中的婦女不能私自下田插秧。

黎族在服飾方面也有自己的風俗習慣,那裡的民族服裝沒有季節之分,當地男子上身穿無領、對胸、無紐扣的麻衣,腰間前後會掛一塊麻織的長布條,頭上還會用紅布或者黑布纏出盤狀。黎族女性服飾以對襟和偏襟的圓領上衣為主,上衣的邊緣都有綉花,並用貝殼和串珠裝飾,當地女性還習慣戴花頭巾,下身穿筒裙,頭發喜歡紮成球狀。

黎族在飲食方面也有獨特的風俗習慣這個民族有家家戶戶釀米酒的習慣,在來客人時都會拿出自己釀制的低度米酒招待客人。他們在春節前後還會製作年糕,也會釀年酒吃年飯,平時以番薯,玉米和大米為主食,肉是以狩獵為生。黎族特別喜歡吃鼠肉,那裡山間生活的田鼠、山鼠都是人們餐桌上的美食。黎族人還有吃檳榔的習慣,他們平時特別喜歡嚼檳榔,在嚼檳榔時會把檳榔削成瓣配上石膏和煙絲放在嘴裡咀嚼咀嚼以後面色發紅,精神煥發。檳榔是黎族人眼中的健身長壽食品,他們認為經常嚼檳榔能防病,治病還能美容,據說當地人長壽與他們的這種飲食風俗也有很大關系。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