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風俗變成語

風俗變成語

發布時間: 2022-10-16 11:43:50

1、描寫風俗的成語

導語:我國傳統節日眾多,許多節日都有相應的民俗風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描寫風俗的成語,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1、 祝發文身:削短頭發,刻畫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區異族的風俗服制。

2、 比屋而封:〖解釋〗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後泛稱風俗淳美。

3、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出處】【解釋】指各地各有各的風俗習慣。【示例】【故事】

4、 毀風敗俗:〖解釋〗敗壞良好的風俗。同“傷風敗俗”。

5、 移風改俗:〖解釋〗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6、 移風革俗:〖解釋〗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7、 移風易尚:〖解釋〗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8、 遺風餘俗:〖解釋〗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

9、 遺風余習:〖解釋〗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同“遺風餘俗”。

10、遺風余象:〖解釋〗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和法式。

11、百里異習:異:不一樣;習:風俗習慣。相隔百里遠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12、抱素懷朴:抱:胸懷;素:質朴;朴:敦厚。指風俗敦厚,人心質朴

13、采風問俗:風:歌謠;俗:風俗。採集歌謠,訪問風俗

14、被發文身:被發:散發;文身:身上刺花紋。原指古代吳越一代的風俗。後也用以泛指未開化地帶的風俗。

15、斷發文身:剪短頭發,身上刺著花紋。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風俗。

16、風土人情: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禮節、習慣的'總稱。

17、改俗遷風:遷:改。改變風俗習氣。

18、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指各地各有各的風俗習慣。

19、傷風敗俗:傷、敗:敗壞。指敗壞社會風俗。多用來遣責道德敗壞的行為。

20、入國問俗:國:原指都城,後多指國家。到別的國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風俗習慣。

21、隨鄉入鄉:到一個地方就按照這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生活。也比喻到什麼地方都能適應。

22、習俗移性:風俗習慣可以改變人的習性。

23、未能免俗:沒能夠擺脫開自己不以為然的風俗習慣。

24、一軌同風:車軌相同,風俗一致。比喻國家統一。

25、移風易俗:移:改變;易:變換。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26、有傷風化:指對社會風俗、教育有不好影響的言行(多指男女關系方面)。

27、熱腸古道:熱腸:熱心腸;古道:上古時代的風俗習慣,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誠、熱情。

28、比戶可封:差不多每家每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風俗淳美。

29、肥冬瘦年:南宋吳地風俗多重冬至而略歲節,冬至時家家互送節物,有“肥冬瘦年”之諺。見宋無名氏《豹隱紀談》、宋范成大《吳郡志·風俗》。

30、化民易俗:教化百姓,改變風俗。

31、極重難返:猶積重難返。指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弊端或某種局面難以改變。用於消極方面。

32、絕國殊俗:絕國:異國。殊俗:不同的風俗。指身在異國不同風俗的地方。

33、披發文身: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發披散,身刺花紋。

34、染風習俗:謂受風俗影響而有所習染。

35、入境問俗:進入別的國家,先問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風俗習慣,以免違犯。

36、傷化敗俗:敗壞教化和風俗。

37、時殊風異:時:時代。風:風俗。殊、異:不同。時代不同,風俗也不同。

38、樹俗立化:樹立風俗教化。

39、誶帚德鋤:漢賈誼《治安策》:“商君遺禮義,棄仁恩,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後以“誶帚德鋤”形容風俗敗壞,不仁愛。

40、無兄盜嫂:語本《漢書·直不疑傳》:“人或毀不疑曰:‘不疑狀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盜嫂何!’不疑聞,曰:‘我乃無兄。’然終不自明。”後以“無兄盜嫂”指無中生有的毀謗。三國魏曹操《劐整齊風俗令》:“昔直不疑無兄,世人謂之盜嫂……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上者也。”

41、物殷俗阜:物產豐盛,風俗淳厚。

42、相沿成俗:因襲某種做法傳下來,形成風俗習慣。

43、遺風舊俗: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

44、遺風餘俗: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

45、遺風餘象: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和法式。

46、一民同俗:謂使人民的思想風俗齊同。

2、形容風俗的成語

關於風俗的成語及解釋如下: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形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百里異習】:異:不一樣;習:風俗習慣。相隔百里遠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被發文身】:被發:散發;文身:身上刺花紋。原指古代吳越一代的風俗。後也用以泛指未開化地帶的風俗。

【比戶可封】:差不多每家每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風俗淳美。

【比屋而封】: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後泛稱風俗淳美。

【采風問俗】:採集歌謠,訪問風俗。

【斷發文身】:剪短頭發,身上刺著花紋。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風俗。

【斷發紋身】:剪短頭發,身上刺著花紋。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風俗。同「斷發文身」。

【敦世厲俗】:敦:促成;厲:激勵。促使社會風俗純朴起來。

【方土異同】:方土:指各地地形、物產、風俗、人情。各地地形、物產、風俗、人情的不同。

【肥冬瘦年】:南宋吳地風俗多重冬至而略歲節,冬至時家家互送節物,有「肥冬瘦年」之諺。見宋無名氏《豹隱紀談》、宋范成大《吳郡志·風俗》。

【風通道會】:風:風俗,風氣;通:通「同」,共同;會:共同。指風俗人情有共同之處。

【風土人情】:風土:山川風俗、氣候等的總稱;人情:人的性情、習慣。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禮節、習慣的總稱。

【俯仰隨俗】:俯仰:低頭,抬頭,指一舉一動。舉止言談隨和著社會的風俗習慣。

【改俗遷風】:遷:改。改變風俗習氣。

【廣袖高髻】:寬大的衣袖,高聳的發髻。用以形容風俗奢盪。

【化民成俗】:化:教育,感化;俗:風俗習慣。教育感化民眾,使之形成良好文明的風俗習慣。

【化民易俗】:教化百姓,改變風俗。

【毀風敗俗】:敗壞良好的風俗。同「傷風敗俗」。

【極重不反】:指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弊端或某種局面難以改變。用於消極方面。同「極重難返」。

【極重難返】:猶積重難返。指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弊端或某種局面難以改變。用於消極方面。

【接三換九】:舊時風俗,新嫁娘到夫家後,三朝要接回娘家一次,九朝要互送禮物,探望一次。

【絕國殊俗】:不同國家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流風遺韻】:流風:遺風。前代流傳下來的風俗韻事。

【六合同風】:六合:指上下和東西南北,泛指天下。古指天下各處的風俗教化完全一樣。

【民情土俗】:一地的人情世故,風俗習慣。

【披發文身】: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發披散,身刺花紋。

【奇風異俗】:奇特的習慣和風俗。

3、描寫民族風俗習慣的四字詞語有哪些?

鼓樂齊鳴爆竹聲聲神采飛揚萬眾歡騰歡呼雀躍
熱情洋溢鑼鼓喧天喜上眉梢眉開眼笑盛況空前
穿花拂柳流光溢彩開懷暢飲縱情歡唱喜形於色

4、關於描寫民風民俗的成語

1. 關於民風民俗的詩句和成語
關於民風民俗的詩句和成語 1.有關民俗民風的詞語和句子
1、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寒食,指寒食節。元宵,指元宵節。全句比喻天天都像過節一樣,生活豪奢,無節制的尋歡作樂。

2、井井有條

清明節的折柳、戴柳的習俗,後來就演化為把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即源出於此),這也是清明節植樹的起源

3、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這句成語出自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庄〉詩。崔護,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人,貞元十二年進士,官嶺南節度使。《太平廣記》中有一則關於他作此詩的故事:崔護在中進士前的某年清明節,獨游長安城南,看見一座桃花盛開的農庄,他上前去叩莊院的大門,想要討杯水酒來解渴。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艷如桃花的女子開門接待。第二年的清明節,崔護情不自禁地前往尋訪那位女子。桃花依舊,但大門深鎖,芳蹤杳然。崔護失望之餘,在門扉題上「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句,以記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後來「人面桃花」演變為成語,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外,也被用來形容景色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傷。

4、大力將軍

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節去野寺飲酒,見殿前有個古鍾,能裝兩石多的東西,可是古鍾上下土痕手跡,儼然是新近留下來的。從下面向里窺視,見裡面有個竹筐,不知裝的是什麼。讓幾個人幫忙,想掀開古鍾來看看,卻無法移動一點。伊璜更加驚訝,決定慢慢喝酒等著;不一會,有個乞兒進來,帶著要來的食物。只見他用一隻手提起古鍾,一隻手把食物放進筐內。放完了合上古鍾離去,不久乞兒又來,從古鍾下探取食物。吃完了再探,輕松的如同打開箱子。大家都很驚訝。伊璜問:「你這樣有本事,為什麼要行乞呢?」回答說:「我吃的多,沒有人雇我。」 伊璜勸他去投軍,乞兒擔心沒有門路。伊璜於是帶他回家,給他飽飯吃,估計他可以吃五六人的飯。給他換了衣服鞋襪,送他五十金打發他走了。

十幾年後,查伊璜有個子侄在閩南當縣令,忽然有個叫吳六一的將軍前來拜見。攀談間,問:「伊璜先生是你何人?」回答說:「是我叔父。他與將軍有舊嗎?」說:「是我的老師。一別十年了,很是想念。希望能見上一面。」那個子侄胡亂答應了,但私下想:叔父是名賢,怎麼會有武家弟子?不久伊璜來了,告訴了他,伊璜也是茫然沒有記憶。因為對方問訊的很殷勤,於是前去拜會。將軍疾出,到大門外來迎接。伊璜仔細看,素昧平生,懷疑將軍搞錯了。但是將軍態度越發恭敬,打發走了別的客人,連請伊璜進了三四重門,看見有女子往來,知道是私宅,伊璜止步。將軍作揖,請伊璜登堂就座。有人捧來朝服,將軍遽起更衣,伊璜不知他要干什麼。數人將伊璜按在座位上,將軍以參見父君的大禮向他朝拜。伊璜大驚,更加不解。將軍換了便服,陪了坐下,笑道:「先生不記得那個舉鍾的乞兒了嗎?」

後來查伊璜在修史一案(清朝初年的一場文字獄)中受株連,被收監,最終能夠得以倖免,都是因為將軍出的力
2.關於民俗的詞語,和民俗的詩句
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杜牧《清明》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春 節: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 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元宵節: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明 唐寅《元宵》冬 至: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唐 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端午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 文秀《端午》七夕節: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唐 權德輿《七夕》。
3.形容民風民俗的成語
1、抱素懷朴

成語解釋: 素、朴:指事物的自然狀態。借指民風淳厚,人心安定。

出自:《樂府詩集-郊廟歌辭-漢郊祀歌》:「易亂除邪,革正異俗,兆民反本,抱素懷朴。」

翻譯:更改混亂和不正的民風,將不正當的民俗更改,百姓在國家安定興盛時,保持淳樸的本質而安居樂業的景況。

2、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成語解釋:關:函谷關。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民風好文,多出宰相;函谷關以西的地區,民風好武,多出將帥。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虞詡傳》: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翻譯:有諺語這樣說:「函谷關以西出武將,函谷關以東出丞相。」

3、民淳俗厚

成語解釋: 民風質朴敦厚。

出自: 明-宋濂《敦睦堂記》:「海東之邑,聞有民淳俗厚如鄒、魯者。」

翻譯:在東邊大海的小城裡,聽說民風質朴敦厚如同山東省鄒縣、魯縣一樣。

4、百里異習

成語解釋:異:不一樣;習:風俗習慣。相隔百里遠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出自:晏子《晏子春秋-問上》:「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

翻譯:相隔百里遠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千里而殊俗:指風俗不同的遠方。

5、化民成俗

成語解釋: 化:教育,感化;俗:風俗習慣。教育感化民眾,使之形成良好文明的風俗習慣。

出自:《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翻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4.描寫民風民俗的成語
最佳答案檢舉

1、朝朝寒食,夜夜元宵

寒食,指寒食節。元宵,指元宵節。全句比喻天天都像過節一樣,生活豪奢,無節制的尋歡作樂。

2、井井有條

清明節的折柳、戴柳的習俗,後來就演化為把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即源出於此),這也是清明節植樹的起源

3、人面桃花

「人面桃花」這句成語出自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庄〉詩。崔護,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人,貞元十二年進士,官嶺南節度使。《太平廣記》中有一則關於他作此詩的故事:崔護在中進士前的某年清明節,獨游長安城南,看見一座桃花盛開的農庄,他上前去叩莊院的大門,想要討杯水酒來解渴。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艷如桃花的女子開門接待。第二年的清明節,崔護情不自禁地前往尋訪那位女子。桃花依舊,但大門深鎖,芳蹤杳然。崔護失望之餘,在門扉題上「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句,以記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後來「人面桃花」演變為成語,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外,也被用來形容景色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傷。

4、大力將軍

查伊璜是浙江人,清明節去野寺飲酒,見殿前有個古鍾,能裝兩石多的東西,可是古鍾上下土痕手跡,儼然是新近留下來的。從下面向里窺視,見裡面有個竹筐,不知裝的是什麼。讓幾個人幫忙,想掀開古鍾來看看,卻無法移動一點。伊璜更加驚訝,決定慢慢喝酒等著;不一會,有個乞兒進來,帶著要來的食物。只見他用一隻手提起古鍾,一隻手把食物放進筐內。放完了合上古鍾離去,不久乞兒又來,從古鍾下探取食物。吃完了再探,輕松的如同打開箱子。大家都很驚訝。伊璜問:「你這樣有本事,為什麼要行乞呢?」回答說:「我吃的多,沒有人雇我。」 伊璜勸他去投軍,乞兒擔心沒有門路。伊璜於是帶他回家,給他飽飯吃,估計他可以吃五六人的飯。給他換了衣服鞋襪,送他五十金打發他走了。

十幾年後,查伊璜有個子侄在閩南當縣令,忽然有個叫吳六一的將軍前來拜見。攀談間,問:「伊璜先生是你何人?」回答說:「是我叔父。他與將軍有舊嗎?」說:「是我的老師。一別十年了,很是想念。希望能見上一面。」那個子侄胡亂答應了,但私下想:叔父是名賢,怎麼會有武家弟子?不久伊璜來了,告訴了他,伊璜也是茫然沒有記憶。因為對方問訊的很殷勤,於是前去拜會。將軍疾出,到大門外來迎接。伊璜仔細看,素昧平生,懷疑將軍搞錯了。但是將軍態度越發恭敬,打發走了別的客人,連請伊璜進了三四重門,看見有女子往來,知道是私宅,伊璜止步。將軍作揖,請伊璜登堂就座。有人捧來朝服,將軍遽起更衣,伊璜不知他要干什麼。數人將伊璜按在座位上,將軍以參見父君的大禮向他朝拜。伊璜大驚,更加不解。將軍換了便服,陪了坐下,笑道:「先生不記得那個舉鍾的乞兒了嗎?」

後來查伊璜在修史一案(清朝初年的一場文字獄)中受株連,被收監,最終能夠得以倖免,都是因為將軍出的力。
5.關於風俗的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唐·杜牧《清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王安石《元日》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蘇東坡 「江上冰銷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

宋朝 蘇轍(踏青) 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端午節: 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其實這方面的詩挺多的,好好看看。 中國法定節日有:新年(1月1日),全國放假一天;春節(農歷新年),全國放假三天;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中國青年節(5月4日);護士國際節(5月12日);兒童節(6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8月1日);教師節(9月10日);國慶節(10月1日),全國放假三天;記者節(11月8日)。

人大代表提出將傳統節日納入法定假日 沒辦法,字數太多,無法顯示,只能這樣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於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雲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

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

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

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裡「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

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

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盪鞦韆等。

>>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

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
6.關於''民風民俗"的名言,詩句
1.金錢控製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風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管什麼義與不義,只要能夠達到塵世的天堂,享盡繁華之福,化心肝為鐵石,胼手胝足地去爭取暫時的財富,這是今日最普遍的到處都揭櫫著思想,甚至法律上也這樣寫著。——巴爾扎克。

2.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剎的名勝,又可以知道點內地純朴的人情風俗。——林徽因

3.保有跨越世代的傳統風俗絕對不是壞事,現今的日本幾乎沒有代代相傳的思想,人們毫不珍惜思想與常識,用過即丟,也沒察覺到累積智慧與知識的重要性。——伊坂幸太郎

4.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發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這里的風俗,十五六歲的姑娘就都梳上頭了。這兩上丫頭,這一頭的好頭發!通紅的發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個去趕集,一集的人都朝她們望。——汪曾祺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5、風移俗變成語解釋

【成語原文】:風移俗變

【標准發音】:fēng yí sú biàn

【繁體寫法】:風移俗變

【風移俗變是什麼意思】:移:改變。轉移風氣,改變習俗

【風移俗變成語接龍】:八面駛風 → 風移俗變 → 變俗易教

【用法分析】: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風俗等

【讀音預警】:倡導普通話,請按照音標

【fēng yí sú biàn】採用標准四聲閱讀。

【出處說明】:《周書·儒林傳序》:「雖遺風盛業,不逮魏晉之辰,而風移俗變,抑亦近代之美也。」

【對應近義詞】:風移俗改、風移俗易

6、風俗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風俗的四字成語有哪些 :
傷風敗俗、
俗易風移、
風移俗改、
流風遺俗、
遺俗流風、
調風變俗、
染風習俗、
省俗觀風、
遷風移俗、
澆風薄俗、
觀風問俗、
風俗習慣、
亂俗傷風、
改俗遷風、
移風易俗

7、風俗的成語

導語: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最高統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並由史官載入史冊,為後世的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經驗。下面是關於風俗的成語及解釋,希望對您有幫助!

有關風俗的成語:

采風問俗——風:歌謠;俗:風俗。採集歌謠,訪問風俗

被發文身——被發:散發;文身:身上刺花紋。原指古代吳越一代的風俗。後也用以泛指未開化地帶的風俗。

斷發文身——剪短頭發,身上刺著花紋。是古代某些民族的風俗。

風土人情——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禮節、習慣的總稱。

改俗遷風——遷:改。改變風俗習氣。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指各地各有各的風俗習慣。

傷風敗俗——傷、敗:敗壞。指敗壞社會風俗。多用來遣責道德敗壞的行為。

入國問俗——國:原指都城,後多指國家。到別的國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風俗習慣。

隨鄉入鄉——到一個地方就按照這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生活。也比喻到什麼地方都能適應。

習俗移性——風俗習慣可以改變人的習性。

未能免俗——沒能夠擺脫開自己不以為然的風俗習慣。

一軌同風——車軌相同,風俗一致。比喻國家統一。

移風易俗——移:改變;易:變換。改變舊的風俗習慣。

有傷風化——指對社會風俗、教育有不好影響的言行(多指男女關系方面)。

熱腸古道——熱腸:熱心腸;古道:上古時代的風俗習慣,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誠、熱情。

比戶可封——差不多每家每戶都有可受封爵的德行。用以泛指風俗淳美。

肥冬瘦年——南宋吳地風俗多重冬至而略歲節,冬至時家家互送節物,有“肥冬瘦年”之諺。見宋無名氏《豹隱紀談》、宋范成大《吳郡志·風俗》。

化民易俗——教化百姓,改變風俗。

極重難返——猶積重難返。指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弊端或某種局面難以改變。用於消極方面。

絕國殊俗——絕國:異國。殊俗:不同的風俗。指身在異國不同風俗的地方。

披發文身——古代吳越一帶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風俗。頭發披散,身刺花紋。

染風習俗——謂受風俗影響而有所習染。

入境問俗——進入別的國家,先問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風俗習慣,以免違犯。

傷化敗俗——敗壞教化和風俗。

時殊風異——時:時代。風:風俗。殊、異:不同。時代不同,風俗也不同。

樹俗立化——樹立風俗教化。

誶帚德鋤——漢賈誼《治安策》:“商君遺禮義,棄仁恩,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後以“誶帚德鋤”形容風俗敗壞,不仁愛。

無兄盜嫂——語本《漢書·直不疑傳》:“人或毀不疑曰:‘不疑狀貌甚美,然特毋柰其善盜嫂何!’不疑聞,曰:‘我乃無兄。’然終不自明。”後以“無兄盜嫂”指無中生有的毀謗。三國魏曹操《劐整齊風俗令》:“昔直不疑無兄,世人謂之盜嫂……此皆以白為黑,欺天罔上者也。”

物殷俗阜——物產豐盛,風俗淳厚。

相沿成俗——因襲某種做法傳下來,形成風俗習慣。

遺風舊俗——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

遺風餘俗——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

遺風餘象——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和法式。

一民同俗——謂使人民的思想風俗齊同。

祝發文身——削短頭發,刻畫其身。指中原以外地區異族的風俗服制。

比屋而封——〖解釋〗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後泛稱風俗淳美。

毀風敗俗——〖解釋〗敗壞良好的風俗。同“傷風敗俗”。

移風改俗——〖解釋〗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移風革俗——〖解釋〗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移風易尚——〖解釋〗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同“移風易俗”。

遺風餘俗——〖解釋〗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

遺風余習——〖解釋〗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同“遺風餘俗”。

遺風余象——〖解釋〗前代遺留下來的風俗和法式。

百里異習——異:不一樣;習:風俗習慣。相隔百里遠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抱素懷朴——抱:胸懷;素:質朴;朴:敦厚。指風俗敦厚,人心質朴

8、形容民風民俗的成語

1、抱素懷朴

成語解釋: 素、朴:指事物的自然狀態。借指民風淳厚,人心安定。

出自:《樂府詩集-郊廟歌辭-漢郊祀歌》:「易亂除邪,革正異俗,兆民反本,抱素懷朴。」

翻譯:更改混亂和不正的民風,將不正當的民俗更改,百姓在國家安定興盛時,保持淳樸的本質而安居樂業的景況。

2、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成語解釋:關:函谷關。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民風好文,多出宰相;函谷關以西的地區,民風好武,多出將帥。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虞詡傳》: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翻譯:有諺語這樣說:「函谷關以西出武將,函谷關以東出丞相。」

3、民淳俗厚

成語解釋: 民風質朴敦厚。

出自: 明-宋濂《敦睦堂記》:「海東之邑,聞有民淳俗厚如鄒、魯者。」

翻譯:在東邊大海的小城裡,聽說民風質朴敦厚如同山東省鄒縣、魯縣一樣。

4、百里異習

成語解釋:異:不一樣;習:風俗習慣。相隔百里遠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

出自:晏子《晏子春秋-問上》:「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

翻譯:相隔百里遠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千里而殊俗:指風俗不同的遠方。

5、化民成俗 

成語解釋: 化:教育,感化;俗:風俗習慣。教育感化民眾,使之形成良好文明的風俗習慣。

出自:《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翻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一定要從教育入手。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