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遼寧風俗
1、遼寧的春節習俗是什麼?
<br/>遼寧春節習俗: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到來了,全國人民為歡歡喜喜過大年,都開始忙碌起來了,買年貨,貼春聯、貼門神、貼花、放鞭炮、掃塵、洗浴、祭灶、祭祖、守歲、拜年等各種各樣的活動都開始了,而全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br/> <br/>遼寧滿族人居多,滿族的春節和漢人差不多。<br/> <br/>滿族的傳統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一致,所謂「奉省歲事,滿漢舊俗不同,久經同化,多已相類」(《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滿漢舊俗不同」,滿族年節有特殊的風情。<br/> <br/>春節: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沈陽市新民縣遼濱塔村瓜爾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滿族喜戴荷包,春節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後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今沈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除夕夜分發「神紙」,其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內豎燈籠桿,高挑紅燈,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於臘月二十四日掛「天燈」,每夕上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日。<br/> <br/>元旦,俗稱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賀新春,謂之「拜年」。<br/> <br/>吃餃子叫"揣元寶"滿族春節擷趣<br/> <br/>滿族春節古稱"元旦",滿語稱"阿涅業能業",是滿族傳統的盛大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節期一般為三至五天,舊時有的地區延至正月十五日。流行於全國各地滿族地區。<br/> <br/>滿族春節源於漢族習俗。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天命三年(1618年)起兵進入遼陽、沈陽地區,在漢族經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發展起了很大的變化。尤其是皇太極即位後,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山海關定都北京,大批滿族居民遷移關內,與漢族雜居共處,在經濟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影響,關系密切。天長日久,漢族許多習俗文化被滿族人民所吸收,春節便隨之而成為滿族與漢族共俗的傳統節日。<br/> <br/>節前,人們積極地置辦年貨,清掃庭院,張貼對聯、掛箋(亦稱掛旗)、窗花和福字,蒸年糕、烙粘水勺。初一凌晨子時,家家戶戶鳴放鞭炮,辭舊迎新。同時,在自家西牆祖宗板下擺設供品、點燃韃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無事,萬事如意。新年伊始,全家團聚吃團圓餃子,俗稱"揣元寶"。煮餃子時,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後讓小孩爬上櫃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br/> <br/>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敘舊話新。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製成的玩具)。<br/> <br/>歌舞是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據《渤海國記》記載:官民歲時聚會作樂,先命善歌舞者,數輩前行,士女相隨,更相唱和,迴旋婉轉,號曰"踏追"。踏追即踩高蹺。至今,此俗仍沿襲不衰。初一至初五,人們都相聚一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節日氣氛更加濃郁。<br/> <br/>滿族過年,習慣用精粉、雞蛋、糖、芝麻、青紅和瓜仁等原料製做"薩其瑪",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們喜愛的具有獨特民族風味的節日佳品。<br/> <br/>遼寧東北的年俗<br/> <br/>春節是中國最為隆重的節日,有很多古老相傳的風俗,以遼寧東北來說,講究就不少。<br/> <br/>舊時,一切辭舊迎新、祈福迎祥的慶典幾乎都集中在除夕夜舉行。全家都要換上新裝。<br/> <br/>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燭、廣陳供品,依尊卑長幼,向宗親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辭歲。隨後,舉行家宴,長輩們坐了上首,晚輩們團團而坐,取「闔第團圓」之意。飯果必要豐富,讓人有充實感,預示來年豐衣足食,事業興旺。<br/> <br/>這頓飯是對年菜的首次品嘗,可以葷素一齊上.通常必要有紅燒肉、燉羊肉、米粉肉、紅燜肘條、元寶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雞凍兒、魚凍兒、豬肉凍兒、豆兒醬、豆豉豆腐、芥末墩兒、辣芥菜、炒醬瓜兒等年禧套路菜。<br/> <br/>席間,老少互相祝願、兄弟間推杯換盞,盡情享受天倫之樂。飯後,孩子們將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響,謂之「踩歲」;再將懸掛於室內、外的春燈一齊點起來,照耀著四壁的年畫和春條,室內、外一片燈火輝煌。<br/> <br/>「天地桌」上供著大幅黃紙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諸佛」或「百份」(天地諸神像冊),設大餅,蜜供、面鮮、果品、素菜、年糕、年飯為供品,高點金字紅燭與子午香,以表迎請諸神下界賜福。<br/> <br/>為珍惜已逝的歲月,男女老少都要徹夜不眠,進行不同的娛樂活動,謂之「守歲」.孩子們歷來是隨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陞官圖、擲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戲人、點走馬燈,放「滴滴金兒」,「耗子屎」、「黃煙帶炮」……老太太們則坐在一起斗紙牌、打麻將、打十胡。<br/> <br/>娛樂中佐以鮮果、糖果、乾果雜拌兒、溫朴、炒紅果、蜜餞海棠等,邊吃邊玩,盡情享受,直至「接神」。<br/> <br/>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響,震徹夜空.「遍天銀花銹,闔街硝煙濃」。家家齊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餡水餃,迎接諸神下界。<br/> <br/>禮成後,即宣告舊歲已去,新年來臨,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嚴時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輩們要到堂上給長輩們叩首拜年,長輩們必給未成年的小孩兒一一引進「壓歲錢」。<br/> <br/>最後,全家吃一頓素餡餃子,謂之「五更餃子」、「團圓餃子」。<br/> <br/>在百十個餃子里,只有一個放有硬幣,謂之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主一年諸事順遂。<br/> <br/>現在東北人過年,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傳統習俗。
2、遼寧省春節的風俗習慣
春節前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瑪,張貼對聯、窗花、掛箋(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蘭、白色)、福字(沈陽市新民縣遼濱塔村瓜爾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
滿族喜戴荷包,春節節前宮廷要例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互相贈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
除夕要接神,接神後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除夕也掛門神,以驅邪避鬼,這是吸收了漢族風俗的結果,門神約分為「將軍門神」、「福祿門神」、「判子門神」、「娃娃門神」等。
今沈陽故宮藏有宮廷門神。除夕夜分發「神紙」,其後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半夜子時家家吃餃子,還要把幾枚銅錢暗放餃子中,吃到者則「終歲大吉」。接神、辭歲要燃放鞭炮。
除夕夜家家院內豎燈籠桿,高挑紅燈,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宮廷中於臘月二十四日掛「天燈」,每夕上燈,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3、遼寧鞍山的過春節習俗
遼寧鞍山過春節的習俗有:吃帶硬幣餃子交好運、年夜飯後吃凍梨、年三十點長壽燈、正月不剪頭
、初一初二不掃地、做的菜不可以是單數 、必須有魚和豬蹄、大年三十十二點要開門迎接財神進家門、初五之前的不能丟垃圾。
中國國土富源遼闊,民族眾多,每個民族在春節都會有一些特殊的習俗。
但總體都差不多,春節的民俗、習俗從古代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春節活動均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祭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關於遼寧習俗春節的600字作文
春節到了,家家戶戶喜氣洋洋,團團圓圓。春節有許多習俗,比如: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等等。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它們吧!
貼門神這是幾乎家家戶戶過年都要做的,關於貼門神還有一段有趣的神話傳說:相傳在古時候,有位龍王總想偷吃玉帝的貢品,玉帝發現後狠狠地懲罰了它,可龍王依然屢教不改,於是,玉帝讓兩位身強力壯的天神看守大門,不讓龍王再來搗亂。可是兩位天神和我們一樣要睡覺休息。於是玉帝想了一個好辦法,把兩位天神的畫像貼在門上,從此貼門神的習俗就這樣代代流傳。
在我國的北方有一種習俗,就是吃餃子,餃子的諧音即「交子」,表達了人們對更歲交子,對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種渴望。而南方人則喜歡在大年的早晨吃湯圓,意味著我們在新的一年裡圓圓滿滿,團團圓圓。人們還喜歡把一種叫「薺菜」的蔬菜和湯圓一塊吃,「薺菜」有被稱作「聚財」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財進寶,心想事成。
春節里,我們更少不了要放鞭炮來活躍一下春節時歡歡喜喜的氣氛了。放鞭炮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的時侯,有一隻叫「年」的怪獸,每到春節的時候就出來嚇唬人,於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用竹筒點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後發出很大的聲響,嚇走了年獸,放鞭炮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它豐富了我們的知識,拉近了人們的距離。它是中華名族的優良傳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它們吧!
5、遼寧省最好玩的風俗是什麼?
遼寧屬於北方自然有吃餃子、睡火炕、冬吃冰棍、冬釣的習慣,至於風俗,現在漢族佔大多數,而漢族的風俗沿用至今已經沒有什麼了。
6、遼寧的傳統節日的習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
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後,
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占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一。
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歷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里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歷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咸《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扎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里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里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
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
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
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
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里。
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
不看註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塗。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
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說:
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
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
國君以後,論功行賞時,只有介子推一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推於
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願出來,
於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推出來,
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後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
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煙,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
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為
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
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
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
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
清明活動至今還在上下保持著。
七。四月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
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
齋會,和尚以香葯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現在,慶祝洋節日聖誕節的絕大多數國內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國還紀念一個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龍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
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
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
成飯團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
《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這
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
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采雜葯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采雜葯,《禮記。
夏小正》:「此月蓄葯,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樣萬
人空巷,去看龍舟表演,中小學生上課都坐不住了。海外華人只是
看見商店裡賣粽子時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已有文另載,不贅。
十。中元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
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里的「目
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台唱雜戲「目連救母」,
按佛經,這個故事說:
目連在陰間看到他的亡母親在餓鬼群中,立即盛了一缽飯給他媽吃,
飯沒有吃進口,就化為火炭,這樣目連之母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
叫,跑回來稟告佛。佛說:「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對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眾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應當為正在地
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會告誡眾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
去接受食物。」目連照佛爺講的作了,其母遂解脫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連於是告稟佛說:「以後佛家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置
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佛說:「說得好!」
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
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
里,多處提到盂蘭盆會。我小時候,多次聽見老人說「七月半,鬼
亂竄」,而不知其究里。現在絕大部分留美學生只知道一個「萬聖
節」(Halloween,在陽歷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國的盂蘭
盆會,盂蘭盆會比萬聖節的嬉皮笑臉庄嚴認真多了。
盂蘭盆會可能在東晉時出現,現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復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
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
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
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
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著賞月,卻來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鄙人有帖說明,不贅。
至於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不見於南宋筆記的記載,傳說是元末
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為號。
中秋節在兩宋時很熱鬧,據《武林舊事》載,南宋時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萬羊皮紙做的燈,讓它們順錢塘江水飄流,是夜星星點
點的錢塘江面上,宛如星漢,良多樂趣。
十二。重陽登高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
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里寫道:「獨在異
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風和日麗的
日子裡,登高坡之頂,飲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渾然一體,
所以想到長壽。
重陽節解放後已經不再有慶祝活動。
十三。臘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
祝融,祀以為灶神。」,所以對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灶神時要以黃羊為牲。到
了兩宋時期,祭祀灶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
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此風俗可能來自佛教對中國民間巫神活動
的滲透改造,這一天,和尚們看見大家都在祭祀傳統巫教神祗,恐
於其教義宣傳不利,乃趁熱鬧來個粥會施捨齋飯給貧苦無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響,但老百姓管不了那麼多,照例拿來,
反正是變著花樣吃就是了,於是就發明了「臘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動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類活動完全消滅了,
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還說:「每到年末要舉行盛大儺儀,驅趕各
種惡鬼。方相神拿著兵器,巫覡拿著苕帚,上萬個小孩頭戴紅巾身
穿黑衣,手執桃弓和棘箭,向各處無目的地發射。」在《荊楚歲時
記》里還看見有記載,可是到了《東京夢華錄》里,已經看不出有
這樣歡樂的慶祝場面了。
倒是「臘八粥」流傳下來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有些現
代巧媳婦還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歲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
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只不過春節聯歡的精彩節目破壞了溫馨的氣
氛。
在《荊楚歲時記》里,記載有:
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
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看來那時的人團年和現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歲。
而在《東京夢華錄》里,我們看到除夕的慶祝活動又有了新的發展,
上面說:
至除日,禁中呈大儺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綉書色衣,
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金副金蝦銅甲裝將軍。用鎮
殿將軍二人,亦介胄,裝門神。教坊南河炭丑惡魁肥,裝判官。又裝
鍾馗、小妹、土地、灶神之類,共千餘人,。。。士庶之家,圍爐團
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這個儺儀,就是假面表演,只是那時沒法現場轉播,也拍不成電影,
誠是憾事。
附:七夕話乞巧節
昨天是舊歷的七月七日,過去傳說,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
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不是事實,橫跨銀河系兩側的距離長
度是以千萬光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即便乘坐與光線一樣快的飛行器,跨過銀河
系也絕對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實現。
7、遼寧省民風民俗
各地民風民俗:(供參考)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裡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裡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後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裡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後,不能把家裡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裡有兩個人同時出門,並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後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後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裡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聖誕老人像,奇怪的是,聖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闆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台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於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台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裡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
8、遼寧春節習俗
遼寧省春節習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這是「老沈陽」有關臘月習俗的順口溜。
過年是三十除夕夜,但「老沈陽」人兒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忙道上了,到年三十,連續八天不間斷作業。「老沈陽」人稱臘月二十三為小年。
很多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飯桌上的菜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數量須是十道菜,意為十全十美等。菜名要寓意吉祥、發財、團圓等,比如要有一道燉魚,預示年年有餘,而飯桌上必須有的一道佳餚就是餃子,餃子狀似古時的元寶,且要把一枚硬幣包在餃子里,這都是對來年財源滾滾的美好期待,誰吃到包有硬幣的餃子,則代表這個人來年會發大財。這過年吃餃子,可以說是從初一吃到十五,啥時候年過完了,這餃子才能停。
三十夜十二點准時吃過「團圓飯」,團圓飯前,要先為祖先燒紙錢,讓祖先這一年在另一個世界可以有足夠的錢花。而團圓飯後的 「守夜」,所有房間的燈必須打開,讓祖先及逝去的長輩可以通過燈回到家裡團圓。
初一初二稱為「壓歲」,且初一不能出門,初二出門去親戚長輩家拜年,領取一年的壓歲數。
初五又稱破五,意思是說從這天開始過年的各種忌諱就可以破除了,不用理會了,當然還是要吃餃子表示一下。
正月十五一般各地都有觀花燈或者煙花節,這一天是春節除夕夜以外,對於「老沈陽」人來說,最熱鬧的一天,每家門前都會懸掛燈籠,而且晚上都會出來觀花燈,人山人海,滿街的燈籠,看得你眼花繚亂,
嫁出去的閨女不可以在娘家過年的,否則這一年會對娘家兄弟不利。所謂年三十晚上「不許看娘家燈」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風俗目前已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而慢慢被人遺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