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田春節風俗
1、湖北羅田縣的人性如何?風俗習慣有哪些?
你要記住羅田好的沒學會,外面壞的都學會了!麻將館扎堆!賓館扎堆!
2、深圳的風俗
深圳風俗
龍崗女子哭嫁
昔日龍崗客家人保持著客家的傳統習俗,「女子哭嫁」便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例。每個女子在出嫁前,有七天以上的「哭嫁期」。哭這么長的時間,淚水也流了不少,眼睛也稍現紅腫,而這使得新娘更顯楚楚動人,可能正應了「經常性地流點眼淚有助於美容」和「姑娘在出嫁前顯得最漂亮」的俗話。完婚之日,當迎親隊伍臨近待嫁姑娘所在的村莊時,村中男子就在路中燃火「避邪」,新郎帶領迎親隊伍經火「避邪」之後,方可進村正式迎親。拜見過岳父母之後,村中長老即宣布良辰到了。此時,新娘即嬌婉纏綿地哭辭父母,輕移蓮步,款款出門,頻頻回望,之後即登轎起行,陪嫁女亦隨轎送行至夫家。迎親隊伍一路上笙歌不絕,鞭炮、煙花不停地放。陪護新娘的伴娘每隔十來步路程就在路旁撒一根寸把長的紅繩,意為完婚後新娘首次回娘家探望而「引路」。隨著時代的變遷,龍崗女子哭嫁習俗現已不很流行。
坪地圍籠屋
昔日坪地人的居住方式保留著客家人的傳統習俗,他們過去的住所相當獨特。他們用三合土、竹木、磚瓦、蘆葦稻草等建成外表酷似圓柱形的圍籠屋,全家人都住在裡面。這種圍籠屋佔地面積一般有三四十平方米,有的做成兩層。圍籠屋外觀上很象古堡,高牆翹檐,氣勢很恢宏。地主大戶的圍籠屋佔地面積更大,屋的四角設有樓閣,用於瞭望放哨,由於建得相當堅固,而且通常只有一門可進,因而易守難攻,很容易防護別人的攻擊。圍籠屋最大的特點是冬暖夏涼。夏季炎熱時可上樓閣通風處感覺涼爽,冬季天涼時又可因密不透風而保暖。而且,堅固耐住也是它的一大優點。一般圍籠可連續住幾代人,可經受8-10級台風襲擊。坪地圍籠屋體現了客家建築奇特的風格。
坪山打蘸
坪山鎮居民主要是客家人,保留了客家獨特的傳統習俗。過去坪山人特別重視祭祀活動,祈神拜佛極為虔誠。其中最隆重的儀式即為每八年一次的打蘸(集體祭奠神靈),地點聚在關帝廟前的廣場上,一片喧騰,熱鬧非凡,附近小販也雲集於此趁此機會大做買賣。先由坪山圩的首腦主持祭典儀式,祭桌上擺滿精美的果脯酒饌,大香爐里插滿檀香,一片香霧繚繞。首腦身後,簇擁著全圩居民。首腦行禮時,鄉民跟著伏地叩拜,九遭之後禮畢,居民就在廣場上開始連續嬉戲七天八夜,盡情吃喝賭鬧,通宵達旦,一片喧囂氣氛。打蘸期間,人們極盡奢侈,花費不少錢財;同時八天樂此不疲,也貽誤了農事。有些經濟不寬裕的居民在打蘸之後只得借債或乞討日。這個打蘸陋俗,勞民傷財,在1943年被廢除。
涼帽遮羞
大鵬人操客家方言,保持著客家風俗。大鵬婦女素有戴涼帽的習俗,不論冬夏。其涼帽是用竹條和布料做成的,先把竹條用火燒燙一下,這樣可使竹條更柔韌,然後用劈刀把竹條分成竹篾,織成圓圈,中間穿孔,竹蔑周圍用布條縫掛。其他客家婦女的涼帽是用黑布條縫掛,而大鵬婦女的涼帽用藍士林布條,所以戴起來也顯得更秀氣、更嫵媚。這種戴涼帽的習俗由來已久。據說,過去婦女要嚴守「婦德」、「婦容」,不能拋頭露面,但客家婦女為環境所迫,南遷之後要跟男人一樣出門幹活,上山打柴,下田插秧,趕場趕圩,親戚出入,為了「遮羞」,便戴上這種涼帽。婦女戴上涼帽,自己可以看清別人,而別人卻看不清自己,很有點面紗的味道,也給自己增添了一種朦朧的美感和風韻。同時,戴涼帽既輕便又可防太陽輻射而涼爽,因此世代相傳,一直流行至今。
漁民娶親
地處龍崗區東南端沿海的南澳鎮,其民風淳樸,保留了較多的民間習俗。以前南澳居民大多靠捕魚而生,因而「漁民娶親」成為本鎮最具特色的風俗之一。當漁村女子成親之日,新娘新娘被眾多漁家姐妹簇擁前行,身後有鑼鼓樂隊和幾組舞龍獅載歌載舞,而他們身後,有著一名男扮女裝的漁民帶領著一群頭戴漁帽、手操船槳的漁家婦女,列隊而行,一路撐槳,迎親到家。迎親隊伍規模龐大,浩浩盪盪,觀者甚眾,一片喜洋洋的氣氛。路上鼓樂齊鳴,禮炮震天,熱鬧非凡。「漁民娶親」之日,全村不論男女長幼,都不下海而趕來為新人慶賀。最好的賀禮當屬用彩紙剪的成雙成對的大魚模樣,意祝新人百年好合,家業興旺。
舞草龍
舞草龍是南澳鎮極具特色的風俗。每年正月初二的晚上,漁民小夥子用草紮成「巨龍」,一節節加起來後長達二三百米,再在這條「巨龍」身上插滿燃燒的香火。隨著「巨龍」游動,樂隊敲鑼打鼓,穿街過巷,聲威極為壯闊。龍身舞動之時,上下閃閃發光,猶似一條火龍在翻騰動宕。草龍所經之處,圍觀者甚眾,秩序井然,燃放煙花炮竹,祈求紫氣常臨、如意吉祥、興旺發達,一派節日喜慶景象。舞草龍是南澳漁民極為喜愛的一種活動,舞龍者的豪氣、觀舞者的熱烈,構成了一幅宏大的,生機勃勃、萬眾歡騰的畫面。舞草龍既是漁民企盼一帆風順、生活富足的心理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大眾樂於參與的健身運動,因而盛行至今且一年比一年熱鬧。
民間節日
深圳的民間節日主要有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和荔枝節等,這些都是各鎮居民通有的節日。但是某些節日在不同的地方其過法卻不相同。如除夕,公明人貼春聯,從子夜零時起家家戶戶都燃放煙花鞭炮;龍崗和大鵬人要用香茅、柚葉等煮成的「年香水」沐浴,以求來年好運;龍華人在這天要殺鵝祭祖。又如春節,龍華人初一要吃素,該鎮彭姓人以正月十五為過年而不是初一。除了這些共有的節日之外,有的鎮又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坪山有二月初二的八公節、四月初八的米面節、六月初六要食綠豆粥、七月十四的祭仙節、十月初一的茶果餅節,還有十一月的冬至;南澳鎮有正月初二的舞草龍節;西鄉地區盛行二月二十八到三月初二的「北帝誕」等。自1987年廣東省舉辦首屆民間藝術「歡樂節」之後,許多各具地方特色的節日活動七彩紛呈地展現在人們面前 .
民間禁忌
與豐富的民間節日相對照,深圳各地的民間也流傳著許多禁忌。民間禁忌的形成是由於人們對大自然的諸多客觀現象無法理解、無力改變因而產生神秘感到的結果。
沙井和公明居民每逢農歷初一、十五,必需上香供神,且吃齋以示心誠,祈求神爺能驅除邪氣,保全家平安。龍華人大年初一要吃素一天,忌葷膩食物;清明節吃雞屎藤(中草葯)、艾餅等以「避邪」,「避瘟神」。龍崗和大鵬人在婚嫁時,當迎親隊伍臨近女方村莊,村中男子在路中燃火以「避邪」,迎親者經火「避邪」後方可進村迎親;他們在除夕夜要用香茅、柚葉、菖蒲和香石榴葉等煮成「年香水」沐浴凈身,以洗去舊年的「霉氣」,祈求新年裡小孩能茁壯成長,大人能精力旺盛,老人能延年益壽……這種民間禁忌雖然帶有濃厚的封建米信色彩,但無一不體現出深圳人民對健康和幸福的渴望。
深圳特產
荔枝
深圳荔枝為嶺南四大名果之王。果皮紅,凹凸不平,核大如卵,肉白如脂,甘甜如蜜。
甜桃
主要分布在南山,松崗,塘下涌,羅田,燕田,龍華,石岩等地。但以南山甜桃最為著名,南山甜桃種植有70多年歷史,所產甜桃爽甜如蜜,大如碗口,一個有半斤重,南山甜桃與南山荔枝同享盛譽。
金龜橘
主要產地坪山、金龜、馬蘭。顏色金黃鮮艷,肉質豐厚多汁,味道甘甜純正,而且每個橘子多帶有碧綠的葉子,十分惹人喜愛。
沙梨
沙梨是深圳主要水果之一,其特點是果大如碗,最大達半斤重,皮薄汁脆,肉白無渣,汁甜如蜜。可療熱症。主要產在北部山區如岩、龍華、觀瀾、沙河、平湖和布吉,主要品種有黃梨和蜜梨。
沙井蚝
蚝學名牡蠣,是名貴海鮮之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味道鮮美可口。蚝單於寶安沙井、福水、西鄉及深圳南頭、蛇口、沙頭、上沙等地。但以沙井蚝最為出名。沙井蚝一其色澤乳白,肥嫩爽滑著稱港澳和東南亞。
大鵬鮑魚
產於大鵬灣一帶得名,屬海中貝殼類動物。它以吸盤附著在海中石排峭壁上,因它肉質鮮脆美味可口,高蛋白,是「鮑、參、翅、肚」四種海味珍品之首。
基圍蝦
在松崗,沙井一帶稱沙蝦,產於珠江口兩岸,淺海灘之基圍、沙田裡。食法多,如白灼蝦、清蒸、炒蝦仁、炒蝦段等。
3、2021年春社是何月何日
2021年春社日是哪一天:2021年03月13日,星期六,農歷二月初一
春社日時在農歷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豐收,有飲中和酒、宜春酒的習俗,說是可以醫治耳疾,因而人們又稱之為「治聾酒」。宋代李在詩中寫道:「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乏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廳」。
春社的傳統習俗
社戲
又稱社火,為南宋遺風。在許多地區的民間(如直隸、霍州、汾西、荊州),在春社時會根據村落大小、地位高低而湊錢演社戲。而在山西臨汾同時也有舉辦香火會,扮社火的風俗。
社祭
作為春社的最初目的,社祭也是許多地方春社時的習俗。如六合、京山、宣恩、應山(今湖北省廣水縣)等地的春社,老百姓們會或湊金具酒醴,或蒸米作糕、或作米粢等來祭祀土地神。
巫祝
在清朝的各地地方誌中,同樣也有許多地方社日有延巫祝以祭社的習俗。巫祝時,很多地方(如羅田、鍾祥、石首、永定)多以敲鑼打鼓來迎神。
聚飲
祭祀儀式結束後,男女老少坐在一起聚飲也是許多地方的習俗,如黃州、武昌、蘄水、黃岡、沔陽等皆有此俗。據雲飲社酒可治耳聾、有利於子孫成長等說法。
4、冬至祭祖是風俗嗎
是的,這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
台灣:從除夕轉進春節,三更時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時紅燭高照,上供清茶、紅豆等祭品,人們嚴肅誠敬。祀神後要叩拜祖先,這叫「開春」。迎接新正,也叫「開正」。祭典進行到最後,是燒金紙獻給祖宗。
浙江寧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遺像前,點著香燭,供陳湯團、糕、餅、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遺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禮儀。
廣東東莞:正月初一,大多數人家先在歷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序: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燈火長明,香煙不絕。
河南開封:守歲的到五更時候,先行盥洗,穿著禮服禮帽,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香燭齊燃,爆竹爭放,一家人依長幼輩分,連續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羅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備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備一支長竿掛著鞭炮,等族人來到時,便點火燃放,表示歡迎前來祭祖,等到祭祖儀禮完畢,有果盒、茶點或豐盛的早餐相招待。
東北地區: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為「發紙接種」。
粵桂地區:初一上午五、六點鍾,擺設豐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長輩分,排前後次序,向祖宗跪拜叩頭。
豫東地區:初一早餐以後,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次,先男後女,對著祖宗神位,一一磕頭跪拜。
川西地區: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銅磬在一聲聲的敲著,彌漫肅穆的氣氛。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燒紙,按輩分長次,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飯,焚化紙錢。
5、各地春節祭祖習俗是什麼?
中國各地,一到春節,都要舉行隆重嚴肅的祭祖活動。
台灣:時序一到除夕轉進春節,三更時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時紅燭高照,上供清茶、紅豆等祭品,人們嚴肅誠敬。祀神後要叩拜祖先,這叫「開春」。迎接新正,也叫「開正」。祭典進行到最後,是燒金紙獻給祖宗。
浙江寧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遺像前,點著香燭,供陳湯團、糕、餅、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遺像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禮儀。
廣東東莞:正月初一,大多數人家先在歷書上擇一個吉利的時辰,舉行祭祖典禮,祭品是茶、酒、白飯、攢盒、生果、如龍(年糕)、祿堆和齋菜。祭祖程序:焚香、點燭、燒元寶、放串炮,全家人依輩分、年齡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燈火長明,香煙不絕。
河南開封:守歲到五更時候,先行盥洗,穿著禮服禮帽,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香燭齊燃,爆竹爭放,一家人依長幼輩分,連續向祖宗跪拜致祭,拜祝「年福」。
湖北羅田:新正初一早晨,到祠堂去祭祖拜年,看守祠堂的人早已准備祭品供奉在祖宗神位之前,又准備一支長竿掛著鞭炮,等族人來到時,便點火燃放,表示歡迎前來祭祖,等到祭祖儀禮完畢,有果盒、茶點或豐盛的早餐相招待。
東北地區:一到初一那天的子時時分,大大小小都換上新衣、新帽、新襪、新鞋,祭拜祖先,在供奉祖宗的神位前面,點燭、燒香、焚紙、放炮,子孫跪拜如儀,稱為「發紙接種」。
粵桂地區:初一上午五、六點鍾,擺設豐盛酒菜在祖堂之前,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按尊長輩份,排前後次序,向祖宗跪拜叩頭。
豫東地區:初一早餐以後,全家大小都要祭祖,照輩分長幼,先男後女,對著祖宗神位,一一磕頭跪拜。
川西地區:祖宗神位前的香爐中,點了輕煙繚繞的長香,紅燭燃起輝煌的亮光,銅磬在一聲聲敲著,彌漫著肅穆的氣氛。這時候,長輩帶領男女老幼,男左女右衣冠整齊地站立兩旁,向祖宗神位,焚香點燭燒紙,按輩分長幼,向祖宗跪拜,上酒,供飯,焚化紙錢。
北京:初一到了子時,即一點鍾,家長率領全家老幼,男左女右站立兩旁,衣冠整齊,向祖宗神位焚香燒紙,按輩分長幼,向祖宗跪拜,禮節非常隆重。
祭祖的意義是慎終追遠,更表現源遠流長,有望於後裔的繁昌,所以行事之時,嚴肅、隆重、恭敬、誠摯,全發自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
6、羅田春節飲食習俗典故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提起「臘八節」,大概多數人頭腦中閃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喝臘八粥」。臘八節當天在羅田,家家戶戶做臘八粥,但是在黃岡羅田一定要加入板栗,絕對是補腎益氣的佳品。
二十四 過小年
傳說當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清水、料豆、秣等,再做一大桌可口的飯菜,邀請親朋好友來做客,過年真正拉開序幕。
還有個特色食物——印子耙,每年製作兩次。一次在春節前,一次在二月花朝後。臘月二十四開始過小年,家家戶戶洗米出舂碓,用篩籮篩粉,用粑印做印子粑。刻上美麗的圖案或者吉祥話語,寄託美好的祝願。
二十五 磨豆腐
開始准備過年啦,在羅田農村仍然保持著過年自己磨豆腐、打糍粑、扯油麵的風俗,讓年味更濃。俏媳婦也來幫忙啦~~~
二十六 稱年肉
說到過年,怎麼能缺少肉呢,羅田生態土豬肉,肥而不膩才叫香,殺年豬,熏臘肉、過大年。
說到殺年豬不得不提羅田特色小吃——晃子湯。各位看官們可能納悶啦,什麼叫晃子湯?這是豬血很形象的說法。在我們羅田啊,殺完年豬以後,把新鮮的豬血、豬心肺加入正宗土豬肉,用大鐵罐燉起,那個香啊,想想都流口水。
勤勞善良的羅田人肯定不會一家獨享這美食,殺年豬送晃子湯給親朋、鄰里也是羅田過年的必須的程序。一碗香噴噴的晃子湯不僅溫暖的胃,更是溫暖人心啊。
二十七 你莫急
哈哈,聞到年味兒了吧?您可別著急,這該准備的多啦,在羅田自己動手辦年貨也是一大特色,炸丸子、炸散子、熬麻糖~~~
二十八 掃邋遢
不得乾乾凈凈過年啊,洗被子、洗窗簾、里里外外大掃除。
二十九 洗老垢
別忘了給自己置辦一身新衣服、洗個澡、理個精神的發型,開開心心過年。
過了二十四都是好日子,隨便哪天都可以婚嫁,所以很多人都願意選擇過年結婚,外出的人都回家了,熱鬧得很。
三十 不見面
說是三十不見面,主要是以前窮,怕別人來要賬,過不好年。現在年三十全家歡天喜地,張燈結綵。
年三十守歲是羅田人的習俗,辭舊迎新,一家人歡聚一起,包餃子、吃年飯、看春晚,到了零點,農村還會放鞭炮,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
初一 大擺手
大年初一頭一天,見人拱手作揖,道:新年好!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會給孩子壓歲錢,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親朋好友相互串門,恭祝新春快樂。
在羅田正月初一,還有個特色風俗——出行,按照老黃歷選擇吉利的出門方向擇一家兒女雙全、母慈子孝、興旺發達的人家,作為拜年的頭一家,博個好彩頭。在農村,舞龍舞獅的鄉親們也會選擇這樣的人家,放鞭炮、炸獅子,好不熱鬧!!!
正月初二 回娘家
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
正月初三 走家串戶過大年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熱鬧完自家的,還得給鄰里鄉親送去歡樂,民間自發的藝術團隊出發啦,走街串巷給節日更添氣氛~~~~
接下來的整個正月,大家都是走親訪友,送上最真誠的祝福!
正月十五 元宵節
元宵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是祭月、賞月的日子,也象徵著春天的到來,這是傳統新春定義的最後一天。
張燈結綵賞花燈、猜燈謎、吃湯圓,這一切都是自己動手哦,奶奶教給爸爸,爸爸教給我~~~~
7、羅田的風俗有哪些
羅田的風俗......
身為一個羅田人民
我還真的不知道呢。。。。不是和大部分地區都一樣么
現在也不是古代,沒有那麼多禮節和風俗了
如果你是要上門的話 注意一下現在主流的風俗就可以了
現在羅田人大部分都很開明的~~~~~~~~~
我想來想去 羅田的風俗 真沒有想到特別的
唯獨就想起 我爺爺家 吃團年是大年二十八的吃團年飯 而且還是早上吃
後來我長大了調查發現 也只有我爺爺那個村莊是這樣
到了我爸爸媽媽這一代 仍然是在大年三十了~~~~~~~~~~~~~~~
額 想起一點了 如果你是上門的話
記得禮物要豐厚要符合你女朋友爸爸媽媽的心意
因為羅田人民很愛面子 這也算是老傳統吧
因為地方不大 所以鄰里親戚都挨著很近
所以FACE的問題 在羅田人民心目中很重要
不像城市 各家各戶都沒有什麼來往 就談不上FACE問題了
其他什麼吃飯的風俗 見面的風俗 個人的禮節 不都和傳統的中國文化一樣
估計你也都具備了吧~~~~~~~~~~~~~~~~~~~~~~~=。-
8、黃岡本地人的習俗有哪些?
一、通行禮節
1、串親訪友:「親戚六眷,往來相見」;「三朋四友,不時走走」。傳統的串親接請禮俗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定期包括「送三節(春節、端午、中秋)」、「辭年」、「拜年」,接初嫁女回娘家吃「餿飯」、「過六月」,已嫁女給父母送冬鞋等等。不定期包括探病、問安、辭行、賀謝、請召、拜訪、看女兒、回娘家。規矩是,探病,去早不去晚。最好在中午十二時前。問安,主要對老人和長輩。晚輩遠行之前,到親戚家走走,叫做「辭行」。歸來帶上接禮再去問候,親戚家或備酒菜「餞行」,或送盤纏,歸來再備酒菜「洗塵」。親友家有婚嫁、造屋、科考事,須攜禮物去祝賀。被賀者日後以禮回謝。
2、待客作客:迎接友人看情況而定。如相見時稀,從遠道而來,並有預約時間,或恭候在家,或迎候門外。如友人已至家,應聞聲而起。春節時來訪,放爆竹迎接(送友亦然)。出迎中態度熱情、誠懇。客至,主人看坐,坐定奉茶、遞煙,雙手送之。紅安特敬待茶,客人每巡喝乾,主人則斟茶不止。生客至,一一介紹,客人剛到,主人有急事辦,須表歉意,避免客人感到冷淡。客人攜帶之物,勿翻動;所送禮品,不當客人面拿家人吃。客人在坐,家人不得爭吵或變臉色,不呵斥雞狗,盡力不讓小伢啼哭。待客酒飯要謙席。坐席有以北方為上,有以橫木為上,有以左方、或靠牆一方為上。斟酒端飯,客人為先。客未食,主人不端飯碗;客未止箸,主人不終席。春節期間,各地都有「把湯」習慣。主家用糕粑、掛面、荷包蛋、雞肉等招待來客。客稍吃或呷口湯就放回,叫作「回碗」。作客,則衣著整潔大方,赴宴准時。忌窺主人內室,忌豪飲暴食,不翻菜碗,不坐主人座位。
3、禮品示意:俗以紅色表示喜,黑白表示哀。賀禮忌白,喪禮忌紅,但對高齡喪者例外,(俗曰老者喪禮為白喜事)。舊時壽禮不送錢(錢與祭鬼神的紙錢同義)、不送鍾(鍾與「終」同音),今已破規。一般男女間不互送內衣。除人參、燕窩和其他高級補品外,一般不送葯物。饋送豬肉時,不送公、母種豬肉。水產類不送鱅魚(俗稱「胖頭」)、鱔魚、鯰魚、烏龜、甲魚、烏魚、芡實(俗稱「雞頭」),皆因不美。今城鎮興送水果、煙酒、飲料,亦興送衣被及工藝品。
4、通行稱謂:家人稱謂有通稱、反稱、代稱、愛稱、貶稱、親昵稱和忌稱。父、媽、伯、叔、嬸、哥、嫂、弟、姐、妹是通稱;稱「父」曰「媽」、稱「媽」曰「父」、稱「父」曰「伯」「叔」,稱「伯」「叔」曰「父」是反稱;稱丈夫為「外頭人」「門外的」,稱妻子為「屋裡人」「門內的」,稱長子次子曰「老大」「老二」等是代稱;稱小兒曰「毛毛」「寶寶」「乖乖」「姐兒」「心肝肉兒」等是愛稱;貶稱有「多伢」、「恨伢」、「忍娣」、「貓兒」、「狗屎砣兒」等;昵稱曰「死鬼」、「我的個」、「伢他父」、「伢他媽」、「老頭子」、「婆婆」等。一般地,大部地域都忌諱稱「大娘」、「婆娘」。有些地方稱呼特別,如武穴把妻子叫「媽媽」(màmà)、紅安把母親叫「大」。還有,大部地方給祖父叫爹、給父親叫爺,唯黃梅反之。黃州、團風等地把姑姑也稱叫爺。親戚稱謂同外地差不多。只是北部山區將外祖父叫「家(gà)公」,將外祖母叫「家(gà)婆」,將「親家」叫qìng gā。
5、對親屬、親戚之外的人稱謂有:對老人稱「老人家」、「您老」、「您郎家」;對讀書人稱「先生」、「老師」、「相公」;對幹部稱「某同志」、「做公的」,亦稱官職;對匠人稱「師傅」、「老師傅」、「大師傅」;對生意人稱「老闆」、「大老闆」、「少老闆」、「掌櫃的」,今稱「經理」、「服務員」等。對對方之父母稱「令尊」、「令堂」;對對方之妹稱「令妹」;對對方之女稱「令愛」;對老師之子、女稱「世兄」、「世妹」;另有「師母」、「師父」、「師兄(妹)」、「師姐(妹)」之稱。
二、生育壽誕
1、祈子鄉俗:按舊俗,境內婦女常用「摸秋」「送龍珠」「送麒麟」等方式祈子祝福。其中摸秋最具風俗特徵:婚後多年不孕婦女中秋節夜,潔衣空腹,悄悄進入鄰家瓜菜園里,將事先看好的對象——冬瓜摸回家,抹凈茸毛,抱瓜而睡,伺瓜偎熱,起身入廚,治理煮食。次日向鄰里暗示,挑起鄰里叫罵,越罵越高興。失竅者心中明白,罵而不傷。若碰巧得子,婦家必辦酒酬謝之。此俗舊時行於英山、麻城、羅田一些鄉村。
2、生育別稱:民間俗稱婦女妊娠曰「有喜」;嗜酸曰「害兒」;腹部隆起曰「出懷」;產前腹痛曰「發生」;臨產曰「臨盆」;產罷曰「落月」;一月不出庭戶曰「蓄月里」、「坐月子」;生頭胎曰「解懷」;稱產婦曰「月里大姐」;手先出曰「討鹽生」;腳先出名「踩花生」;臂部先出曰「坐花生」;落地不啼曰「悶地生」。讀書人生男名「弄璋」,生女名「弄瓦」(或曰「得相公」、「得千金」)。農家得子曰「放牛的」;得女曰「賠錢的」。賀富家生子曰「嵩岳降神」;其自生女曰「緩急非益」。晚年得子曰「老蚌生珠」。「洗三朝」曰「湯餅之會」(或曰「吃紅蛋」)。今統稱「懷孕」、「生產」。
3、生育禮式:舊時鄉村中,嬰兒出生,後有諸多禮式。一是報喜。新生兒問世,其父抱公雞一隻到岳父母家報喜。岳母贈母雞,連舊公雞一起帶回(此俗行於與安徽、河南交界地)。二是送喜餅。沿江一帶興送喜餅,生男送單、生女送雙。親戚鄰里收了喜餅得送賀禮,岳父母尤其豐厚。大至搖窩、童車,小至衣帽、掛面、雞蛋、豬肉、紅糖、糯米。三是洗三朝。出生第三日「洗三朝」。步驟先用煎泡的艾水洗過,再有熟雞蛋滾兒全身。四是剃「毛頭」。男孩一月,女孩十八天前接來理發師傅「剃毛頭」。兒頂部留頭發一撮,叫「性命褡(dǎ)」,亦稱「百歲毛」。剃下的毛發捏成團,交母親保留。五是做月子。及一月,燒香供祖,殷實人家辦酒請客。有的還興「做九朝」、「做百日」。六是制「百衲衣」、「長命圈」。兒在襁褓中,其母便走親串友,向每家乞一塊布片,一個雞蛋。用布片縫「百衲衣」,以雞蛋換銀圈,制「長命項圈」,寓意於祝福。
4、少時賀生:境內習俗,一般慶老、慶小,一歲、六十歲壽慶最為隆重。
①小孩周歲時行「抓周」。主家擺酒請客,堂屋中聯桌結壇,鋪錦列席。壇席上陳列衣帽鞋襪、馬鞭弓箭、文房四寶、琴棋書畫、算盤刀尺、寶器玩具、胭脂水粉、蔥芸(諧音聰明)果餅雜什。其母將孩子打扮後扶坐於放滿物什的簸箕之中,觀他先抓何件物什推斷其嗜好前程。最希望他先抓書、稱,主人常把書、稱置於孩子手邊。但無論抓到什麼,觀者一律喝彩。「抓周」後喝周歲酒。
②孩子十歲時興「做十歲」。沿江幾縣及紅安、麻城特重,但無特定儀式,一般也請酒收議定書,家長、親友的贈品較豐。今有僅點播電視歌曲為慶的。對孩子平時的生日,父母也有表示。通常是割點肉,殺只雞,辦兩個菜,或給孩子煮雞蛋掛面。孩子過生日犯規,可免於打罵。
5、老年壽慶:人滿五十歲始行做壽俗稱「做生」。做第一個壽後,每逢「五」做「小壽」,逢十做「大壽」。父母健在,即逢「花甲」、「古稀」亦不做壽。有夫妻同年同月滿六十,由長輩做主,破例做「雙壽」,此種禮儀尤為隆重。有些人怕親友破費,事先提出不做壽,乃於前一天到親友家躲避,叫「避壽」。
拜壽儀式是在堂屋裡鋪氈條(無氈條以稿薦代之),擺香案。「壽星」率領家小拜祭列祖列宗後,高坐中堂,接受晚輩之拜。拜畢,分發壽餅、壽面與家人、親友。
三、婚嫁喪葬
1、舊式婚嫁:境內解放以前,農村男女定親早、結婚早,擇配講究門當戶對。婚姻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確定,放婚姻形成多為包辦婚姻,童養媳、血緣婚(表兄妹聯姻)、買賣婚姻也較常見,共和國成立後,實行《婚姻法》,推行移風易俗,非法婚姻被禁止,舊式婚姻形式得到改變。舊時婚嫁禮儀繁瑣,俗套很多。在訂婚上,先是央媒說合。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問名」,徵得女方家長同意結親。繼而「換庚貼」。將男女方出生年月報與算命先生「合八字」後送與女家,男方攜禮到女家「過路」上門,女方備酒席「打發」女婿。一些地方有姑嫂村婦「盤女婿」之風。最後選擇迎娶日期,將「日子」裝入柬盒,帶上錢物,送與女家。在婚娶上,俗套較多,一是哭嫁。嫁女自收下「日子」起開始哭嫁,有憐己憐親、以及討嫁妝之意。臨嫁前半日對親人、親友大哭一番。受哭者常送「紅包」明表情意。二是搬嫁妝。結婚之日,男家請人搬運,新郎前往,搬運工具一一掛紅。女家置酒款待,並封「利市」(小費)。一般人家嫁妝多為家用器具和衣被之類。富家女辦「全福嫁妝」乃金銀、寶器、山場、田宅、店鋪應有盡有。搬時女婿向岳母跪討鑰匙。至男家。打開箱櫃「揀箱」,亮出新人針線工藝,任人品評。三是迎娶。民國之前以彩轎迎娶新娘,轎分小轎、彩(大)轎兩種。小轎兩人抬,四角掛燈籠,周圍罩帷簾,轎眉懸鏡子、貼「喜」字,意在避邪。彩轎四人抬。帷蓋裝飾華麗,周圍飾龍鳳呈祥圖案。前列儀仗,後擁絲弦鑼鼓,喇叭、嗩吶引之。轎至,女家關閉大門,雙方隔門放鞭,男方送足「求門禮」,散足「彩錢」,女方甚為滿意才開門接轎。女子經過「開臉」(拔去臉上汗毛)、化妝、「辭祖」、「辭親」後被扶登轎,一路上鼓樂齊奏,伴娘隨之。男家以燈籠、爆竹迎候村頭。及至門口,舉行「回車馬」儀式,新郎開轎鎖,由「牽娘」(二女子)攙新娘出轎。拜堂,喝圓房酒。前來祝賀婚禮的親朋鄉鄰喝「喜酒」。多數地方酒後有「鬧新房」之俗。
次日上午舉行「堂見」禮。堂屋鋪紅氈、稿薦。新娘出場參拜親友。受拜者一一賜「喜錢」。第三天早晨,新郎上廚房摸摸瓢勺碗蓋,到親房伯叔家灶房看看,是日「參廚」。上午,由丈夫陪同「回門」(看望娘家父母)。當日返回。俗以為新房不能空人。至滿月,帶禮物再回女家看望父母。
2、新式婚禮: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貫徹後,婚俗多有改易和簡化,一般由介紹人牽線,約期見面、相親,雙方同意就去照相留念,互贈禮品。然後分別上門,會見雙方父母,男給女「見面禮」。婚期由男女雙方約定,佳期不行舊套,嘗定在進行結婚登記後以元旦、三八、五一、五四、國慶節和選擇的其他日期(俗稱「老日子」)。迎娶時租用汽車、拖拉機,坐轎絕少。婚禮不拜堂,而行主婚人(領導幹部)講勉勵的話,新人介紹戀愛經過,然後散煙、散糖果。鬧新房、盤新娘亦有之,但不過分。城鎮有由共青團、婦聯主持的集體婚禮。旅行結婚風氣一度盛行,筵宴多到賓館包席。「嫁妝」男女兩家都辦,七十年代興「四十九條腿」,八十年代興「電器四化」及組合傢具。合八字、送庚貼、喝准盅、哭嫁、哭轎、回車馬、參廚等禮儀消失。認親、過路、送節、問安、備嫁、送彩禮、辦喜酒、堂見更講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