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各地養老風俗

各地養老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13 20:45:38

1、歐美國家和中國的養老風俗有啥差異

展開全部
中國和西方國家風俗習慣的不同處如下:
1、稱呼和問候
中國人和西方國家的人由於風俗習慣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問候語。
如果你遇到一個外國人而問」Have you had dinner?」他(她)會認為你要邀請他(她)吃飯,再加上一句」Where are you going?」 他(她)會認為你對他(她)的生活如此關心,會感到納悶甚至不快,從不打聽別人的隱私。
2、選擇適當的談論話題
在中國,人們見面時常用「你多大了?」、「結婚了嗎?」、「干什麼的?」、「一個月多少工資?」,來表示關心。在西方國家,這些都是個人的隱私,如果談話以這些話題來開始會造成很多的尷尬。最好選擇天氣和新聞等公眾話題。
3、贊揚和贊賞

2、中國的一些風俗習慣

一. 春節
中國民間最隆重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二.元 宵 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三.二月二龍抬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四.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五.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納西族、達斡爾、仫佬、羌、仡佬、錫伯族、普米、鄂溫克、裕固、鄂倫春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六.六月初六姑姑節
"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歷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晉國有個宰相叫狐偃。他是保護和跟隨文公重耳流亡到列國的功臣,封相後勤理朝政,十分精明能幹,晉國上下對他都很敬重。每逢六月初六狐偃過生日的時候,總有無數的人給他拜壽送禮。就這樣狐偃慢慢地驕傲起來。時間一長,人們對他不滿了。但狐偃權高勢重,人們都對他敢怒不敢言。

狐偃的女兒親家是當時的功臣趙衰。他對狐偃的作為很反感,就直言相勸。但狐偃聽不進苦口良言,當眾責罵親家。趙衰年老體弱,不久因氣而死。他的兒子恨岳父不講仁義,決心為父報仇。

第二年,晉國夏糧遭災,狐偃出京放糧,臨走時說,六月初六一定趕回來過生日。狐偃的女婿得到這個消息,決定六月初六大鬧壽筵,殺狐偃,報父仇。狐偃的女婿見到妻子。問她:"像我岳父那樣的人,天下的老百姓恨不恨?"狐偃的女兒對父親的作為也很生氣,順口答道:"連你我都恨他,還用說別人?"他丈夫就把計劃說出來。他妻子聽了,臉一紅一白,說:"我是你家的人,顧不得娘家了,你看著辦吧!"
從此以後,狐偃的女兒整天心驚肉跳,她恨父親狂妄自大,對親家絕情。但轉念想起父親的好,親生女兒不能見死不救。她最後在六月初五跑回娘家告訴母親丈夫的計劃。母親大驚,急忙連夜給狐偃送信。
狐偃的女婿見妻子逃跑了,知道機密敗露,悶在家裡等狐偃來收拾自己。
六月初六一早,狐偃親自來到親家府上,狐偃見了女婿就像沒事一樣,翁婿二人並馬回相府去了。那年拜壽筵上,狐偃說:"老夫今年放糧,親見百姓疾苦,深知我近年來做事有錯。今天賢婿設計害我,雖然過於狠毒,但事沒辦成,他是為民除害,為父報仇,老夫決不怪罪。女兒救父危機,盡了大孝,理當受我一拜。並望賢婿看在我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從此以後,狐偃真心改過,翁婿比以前更加親近。為了永遠記取這個教訓,狐偃每年六月六都要請回閨女、女婿團聚一番。這件事情張揚出去,老百姓各個仿效,也都在六月六接回閨女,應個消仇解怨、免災去難的吉利。年長日久,相沿成習,流傳至今,人們稱為"姑姑節"。

七.七 夕節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當時對這一天興趣最大的,還是年輕女子。她們穿新衣,拜雙星,並乞巧。
宋時杭州的小兒女,七夕之時多效顰"摩侯羅",穿半臂花衣,胸前裝飾乞巧時的楸葉、瓜果等圖形;靚妝笑語,競往湖邊放蠟制的鴛鴦等一類水鳥,浮於水上。婦人喜於盒內貯小蜘蛛,讓蜘蛛在盒內織網,看織網之疏密,謂之"巧"之多少也。
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兒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荊楚歲時記》中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也有把"穿針"轉為"丟針"的。形式是在七夕夜晚,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後把綉花針丟入水裡,讓它漂浮在水面上,星光輝映下的針影,照在碗底,會生浮動的陰影,變化多端。依其形狀,就可以占卜投針姑娘針綉工作是拙是巧。

還有一種游戲節目是七位姑娘互相邀約,結伴在七夕之夜的園庭,各以巾帕遮目,然後仰首向天,面對牛郎織女星,根據所看到的景象預卜自己的終身大事。不過遮目怎能看到天象呢?這自然不是看雙星,而是閉目作幻想了。
神話的七夕作為一個"情人節",也應該是有其意義的。
八. 中秋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九.重 陽

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十.臘 八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十一.冬至節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3、唐代注重色養,古時候的養老制度都有哪些呢?

養兒防老一直以來都是永恆的話題,如何去妥善安置老人也一直是時代話題,特別是作為以孝為傳統美德的國家,善待老人也是每個人的義務。當然也因為孝道貫徹文化之中,所以自古以來養老制度就不斷在完善。不過最為常見的還是家庭養老,也就是一個家庭去供養自己家中的老人,這一點在現代也是十分常見。那麼古代的養老制度相比於現在來說,又有哪些不同呢?


古代孝文化

其實養老話題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得到了重視,《禮記》之中記載「凡養老,有虞氏以燕禮儀,夏後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意思就是說西周時期根據當時的不同的地區制定了不同的養老制度,而且養老之風不但是國家愛需要養老,各個地方一樣需要承擔養老責任。而這也是源自於維護宗法制度的繼續,《周禮》所強調的正是尊卑和長幼,如果養老都無法做到,何以影響天下人?


正所謂是「民知尊長養老而能如孝弟」,教化百姓總是尊老,也是處於西周時期的政治需要。而到了漢代的時候養老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在很多的文獻之中都能發現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三老。


漢高祖劉邦

三老實際上是一種職務,《漢書·高帝紀上》之中記載「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一人;擇鄉三老一人為縣三老。」也就是說三老是縣級以下的官員,一般則是由那些正值以及厚道有德行的長者擔任,類似於一個村落的宗族族長一般。而三老也有著具體的選拔標准,首先是品德上能經得起考驗,其次則是年齡必須在五十以上。而三老所享受的特權則是「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徭戍。以十月賜酒肉。」


而這實際上也就是國家給予老人的一種特權,也是重視養老制度的體現,等到了漢文帝時期則是更為重視,不但是會對年齡大的百姓進行登記,到了重要節日更是會授予一些禮物。(後漢書·禮儀志)像是酒肉等等,更是會讓老人拿到手軟。從這里看漢朝時期的養老更為落地,而且主要做的也是實務工作。


古代養老

但這僅限於國家對於養老的完善,至於家庭養老上還是沒有太多的涉足,那麼家庭養老相關的制度又是怎麼誕生的?


唐代時期對於養老制度的要求可以說是最為人性化的,因為不但是要求子女在生活上給予老人穩定,而且在心情上也要時刻保持老人的愉悅。而且家庭養老制度上更是提出了更為明確的標准,比如「男子七十五以上,婦人七十以上,中男一人為侍。八十以上令式從事。」這是說在家庭之中需要專人奉養,以此達到老人身旁時刻有人盡到孝道。


房玄齡

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是唐代的宰相房玄齡,在《貞觀政要》里就曾記載「司空房玄齡事繼母,能以色養,恭謹過人。其母病,請醫人至門,必迎拜垂泣。」每當自己的母親生病之時,房玄齡請醫生上門還要流淚不止,這種至情至孝放在現在也是讓人為之動容。


但在家庭養老時難免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白發人送黑發人,老人成為了孤家寡人怎麼辦?這在宋朝就不會是難題。宋朝的養老制度是分為四個層次的,在家庭養老之後還有著宗族養老,也就是說老人失去子女沒有人贍養的時候,則可以選擇族人養老。而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范氏義庄,范仲淹本人出自貧寒,所以范仲淹對於平民百姓更為關注,所以范仲淹以家族紐帶來解決社會福利問題,而這也是在完成范仲淹「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理想。而也正是這種宗族影響力,才使得孤寡老人不至於無人所養,孤苦無依。


范仲淹

同時在宋代時期民間也出現了類似養老基金的產物,其中新安就能作為代表,新安此地有一種風俗,也就是百姓都不願意養兒防老,而且把錢全部都存起來,等到年老了之後依靠自己的積蓄就能夠自給自足。民間出現朝廷自然也不會坐視不管,所以宋代時規定「居養鰥寡孤獨之人,其老者並年滿五十歲以上,許行收養,諸路依此。」而這所描述的也是宋朝時期的養老福利院,而在福利院之中會由國家出錢來供養老人。


所以對比現在古代的養老制度始於對朝廷維護的需要,但相比起之後的很多制度都有著可學習之處。比如落到實處的養老表現,就像西漢時期對老人的物資供給,對老人的尊重表現,以及唐代時期的色養,這都是值得現代人去思考的問題。作為貫徹千年的孝文化,不能只是停留在了紙面上,如何去善待老人應該從實處出發,不但是經濟連老人的心理也一樣需要得到保障。

4、捷徑晚年生活養老方式大全

#養老中國#
辛苦了幾十年,勞碌了一輩子,終於可以休息了。

在停下的這刻,才發現皺紋已經爬滿了臉頰,手腳動作不再那麼利落,一切變得慢了起來。

從出生到工作,從出差到 旅遊 ,走遍無數的城市,看過無數的風景,好像沒有和她(他)一起挽手慢慢地享受過。

世界那麼大,還有很多很多的新奇,我們不曾知道。

兒童時的夢想,書本里的精彩,新聞里的奇妙,無不扣動我們的心弦, 這一切都淹沒在工作中, 我們忘了我們青春時的渴望、我們忘了我們看到時的沖動、我們忘了我們靈魂里的心悸、我們忘了對老伴的承諾……

兒女已經成家了,孫子孫女已經上學了,我們終於有時間、有富餘了。

將那些動人的風景、絢麗的名勝、斑駁的古跡、繁華的城市、沉澱的文化、迥異的風俗、奇趣的民情……融入我們的老年,成為我們心靈滋養。

我們在回憶我們的過去,我們在俯瞰人生的時候,我們也在俯瞰這個世界。


生活有很多方式,對於老年只有三種方式。

居家養老: 也叫社區養老,就是自己的家裡,由子女贍養或指定人員上門服務的方式。

機構養老: 也叫寄宿養老,就是養老院類型的各類機構。

旅居養老: 旅居養老是「候鳥式養老」和「度假式養老」的融合體,在不同季節,輾轉多個地方。一邊 旅遊 一邊養老。與普通 旅遊 的走馬觀花、行色匆匆不同,「旅居養老」一般會在一個地方住上十天半個月甚至數月,慢游細品,以達到既 健康 養生 、開闊視野,有利於身心 健康 的一種積極方式。

任何一種養老方式,首先需要的是:

一、 健康 管理機制必須是實時的。

無論是哪種方式養老,老年人讓子女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安全問題。

高血壓、心臟病、低血糖這些老毛病突然犯了怎麼辦?不小心摔著、磕著了誰來照顧?

任何一種養老方式,都需要一套科學的標准化 健康 管理機制,必須配備醫療資源,為每位老人建立 健康 檔案,每天為老人進行常規的 健康 體檢,根據老人身體指標為老人提出出行建議。

外出遊覽時除導游外,必須配備隨車的醫護人員,以隨時防止老人在游覽過程中突發意外……


在所有的方式中,讓我們盡享晚年的方式,最獨特的就是「旅居養老」。這是豐富靈魂,飽滿心神的獨特方式,適合交通便利的這個時代,適合醫療水平發達的今天。


二、居住環境的舒適感必須是符合心境的。

退休了,老了,辛苦忙碌了一輩子,經歷過世事滄桑,該經歷的都經歷了,而今鉛華散盡,更喜歡那種簡單樸素真實的舒適感。與年輕人追求奢華檔次不一樣,星級酒店的豪華,不是老人的追求。

一般選擇獨立的臨時居住點,看情況而住,哪怕7天、15天、30天、90天。有保姆兼導游,護理日常生活。


三、用時間領略的慢生活(各類旅居養老生活場景)。

1. 養老場景:塵世外的田園風光。

老人們在幽靜的田園別墅、或養老專用民宿、或設施配備齊全的茅草屋、或石洞窯居住,冬暖夏涼,開眼就是滿滿的綠意稻田,小路邊的紅花綠草,遠處鋪滿的黃色的油菜花,背後山上的各色果園,房屋邊上的菜園。

感受泥土芳香,呼吸田野氣息,體驗農耕生活。

看過世界繁華,感受原始的返璞歸真。洗盡鉛華,領略心靈與世界的寧靜。

這種老人的獨特生活方式,品嘗自己親手的勞作,任何都是甘甜的。


2. 養老場景:風景區里的無煙仙境。

無論任何的風景,都只是老人生活的文化點綴。

可以是夏天的貴州、雲南原始森林,可以是冬天的海南與夏威夷,可以是繁華古鎮的古色古香。

每一種風景,都是一段 歷史 的沉澱,都是一段值得用時間去品嘗的生活。

居住在其中,穿梭到 歷史 的空間,通過夢境與 歷史 隔空投影對話。

看過未來的科幻,植入書本里 歷史 中的種種傳說。

這是一種讓老人經歷文化與 歷史 的生活。


3. 養老場景:城市裡的市井生活。

北京的胡同,蘇州的閭邱坊巷/丁香巷、呂梁的金巷、台灣九份的屋間巷、英國約克的對角巷,布拉格紅磚的中世紀小巷……

每個城市的小巷都有自己獨特的城市風采,居住其中,感受青磚路上的 歷史 氣息,品嘗從古至今的特色小吃。

生活在其中,與小鎮一起經歷從古至今的傳承。

這樣的老人生活,不一而足,可以坐門門口,感受屋內外安靜與喧囂中間的寂靜,可以看盡世界上的車水馬龍。


4. 養老場景:深山裡的佛道禪境。

只想靜,只想聽到風吹叢林的呼嘯,只想聽到蟬鳴鳥叫。

出門看大山,近看山谷幽幽,遠看層岩疊嶂,早晚聽見遠處寺廟的鍾聲,閑時沿著小溪散步。

很多老人喜歡悠然自處,只要老伴在身邊的生活。


5. 養老場景:海洋邊的春暖花開。

浪花捲盡不如意,又有來潮逐向前。天地之心新換象,夢求何處道依然。

隨潮起潮落而作息,聽濤聲入睡,看到每天的第一縷陽光,享受大浪過後的干凈的沙灘。

沒有任何拘束。

寬大的沙灘褲,個性的體恤,赤著腳,帶著墨鏡,老人也和年輕人一樣生活。

在這里,可以與時代同步,心情與海同寬。

老人們喜歡什麼生活,就應該有著什麼生活。


6. 養老場景:大湖畔的小島寂靜。

幽靜南湖一葉舟,柳枝屏影盪千悠。

小舟撥動的水聲,猶如老人心中的安靜。各類的小島上,老人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

可以躺在小舟上,隨波盪漾,可以在楊柳下垂釣,可以在菜園里耕種,可以在柳樹林中的搖椅上肆意午睡……

老人生活有很多方式,這些都是很多人無法體會的。


7. 養老場景:學校里的學習探究。

每個人都充滿好奇和未知,很多老人,他們不是羨慕別人的生活,而是好奇他們的生活,諸如老教授的生活方式、很有錢的老年生活,很多人老人一輩子沒有進過學校。

住在學校邊上的公寓、別墅,感受學校的風采,並一一體驗不同的學習感受。

讓人沒有任何遺憾的角色體驗。

知書達理、雍容華貴、從容踱步……這是充滿文化與層次的涵 養生 活方式。


8. 養老場景:古鎮中的小橋流水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一句小學的詩詞,讓人們嚮往最淳樸的古代生活方式。

清澈見底的小溪,干凈的原生石板路,沒有任何憂慮的鄰家笑聲,田地里兒童的嬉笑聲……都是幸福的符號,無時無刻散發在空中。

老人們居中在這里,呼吸沒有污染的空氣,享受世外桃源的生活。


9. 養老場景:…………

各種方式,盡在想像與需求。


實現老人們心中未了的心願,讓老人們體驗一生沒有經歷的種種風光,讓老人們感受城市變遷,讓老人們體驗文化苦旅,讓老人們觸覺 歷史 時空,讓老人們深入風俗民情,讓我們每個老人的晚年獲得精彩。

世界那麼大,不要枉來世界走一遭。


這一切,你可以在【捷徑平台】養老專欄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自己喜歡的方式。

而如果你有資源,你也可以在【捷徑平台】機構中注冊和發布自己的資源,讓大家選擇。

讓養老有「捷徑」,讓老人有捷徑找到心中所想,讓機構有捷徑找到喜歡的人。


捷徑系統/供應鏈/社區/物業/養老/健身/美容/教育;

勞碌了一輩子,風景、城市、文化、 歷史 、風情、世界那麼大,應該融入我們的生活。

5、我想問一下像四川,重慶,雲南那邊養老的風俗是不是家裡的長子養老人,直到老人去世?

重慶不是,由兄弟姊妹間協商贍養老人

6、尊老敬老的風俗文化

尊老敬老,是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數千年代代相傳。

孔子認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有所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意思是說,作子女的,如果僅是能養父母,並不尊敬他們,更不能以和顏悅色的態度對待他們,這不算真正孝敬老人。孟子則進一步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歷代王朝對養老敬老也作出了許多具體規定:周朝每年舉行「鄉飲酒禮」,用以「正齒位、序人倫、敬老尊賢、息事端、敦睦鄉里」;春秋戰國時期規定,70歲以上老人免一子賦役,80歲以上老人免二子賦役,90歲以上老人全家免賦役;秦漢之際,國家每年在仲春、仲秋舉行兩次養老禮。仲秋之月,地方官員,要「按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八十、九十禮有加」;漢文帝規定,80歲以上老人,每月供給大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並規定「凡孝於親者人帛五匹」;唐朝規定,「男人七十、婦人七十五以上者,皆給『子侍』」;明朝對老人有三優:一是「尊高年」,二是「設里正」,三是「優致仕」。朱元璋出身貧寒,對老年媼翁,特別體恤。他「詔天下養老之政」,凡80歲以上貧無產業者,只要為人正派,鄉里稱善,月給米五斗、肉五斤。他還下令各州府縣,選擇德高望重的老人,「凡見官有民患者」,可以上公堂直諫。「三諫不悛」,還可直接報告朝廷。

這種尊老敬老的社會風尚,今天仍然在大力繼承和發揚。為尊重和順應九九重陽節這個「九九,久久,延年益壽」的民俗與吉祥觀念,國家將重陽節這天定為「敬老日」、「敬老節」或「老年節」、「老人節」,積極開展尊老敬老活動,為老年人辦實事、好事。

7、農村養老方式有哪些?

1,基本靠子女接濟。農村常說,養兒為了養老。這是農村一貫的做法,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種地。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農村人,說沒地怎麼活的原因所在。農村種地不賺錢,但種地可以養老。老年人,口味淡,種點蔬菜正好,老年人,食量少,種一畝三分地的糧食,足夠。
3,不服老,不要養老。好多農村人,到去世,也一直在做事。
4,養老院。當然雖然說,現在農村好多都有養老院了,但是真正去養老院的真的很少。
5,養老金。
農村養老金又分為三種常見的形式。
第一種,就是退休金。這是對於那些有工作的人來說的。比如說公職人員,或者說國有企業,或者說有畢竟好一點的單位。前提是有工作,但是了,農村人的就有機會本來就少,別說有好的工作了。
第二種,社保。社保是為了保障我們老了以後沒有收入的一個最為重要的保障。社保是多繳多得。
第三種,國家專門為農村農民服務的。農村社保卡,就是農保。這是專門為,農民老了以後有收入保障的一種政策。交的不多,當然領的也不多。
以上5種,是大部分農村老人的養老方式。看起來是不是很凄涼,不管是那種,都不是很好的樣子,但是啊,沒辦法,農村一直是這樣,尤其是農村人老了的時候。不像城市,好多老人,越老越牛逼,老年的時候還能叱吒風雲。

8、家裡兄弟姐妹多分家怎麼養老?

算!為父母買的幾份保險。算是對父母的孝心。兄弚姐妹多,父母應該是享福多!爭搶著去照顧父母。可是,教育出現偏差的話,父母沒人養活,兄弟姐妹在多,都不盡孝。有何用?這矛盾牽扯在分家時候定的規距。誰分的家財多,輪誰家管父母多。有這樣的情況,父母對最寵愛的,給家產最多的,不孝順,不管父母。卻讓沒得到多少家產的,老實另個孩子管養老人。偏心造成老人,老來難!一碗水不端平。所以,父母公平公正公開,明主開家庭會議,定規距。才能公平分家,將制度傳遞下去,好的家風。父母睌年生活才不會凄涼,才不會落下沒人養,推來推去悲慘孤苦。

9、中西方養老方式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不同?

我們中國普遍都會認為兒子女兒養老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也是中國養老的傳統觀念。但是,在中世紀的西方,他們的老人都是以個人為中心,想讓誰養就讓誰養的傳統觀念。導致這些原因重要有三點:

一、在古羅馬時期更加註重於"權力型"的家庭,而中國則注重"倫理型」的家庭,在羅馬的家庭中掌握權力就是每一個男人成為家長的前提,由此可見古羅馬的家庭中權力分化有多麼重要。這樣會導致古羅馬大家長對配偶、對子女的絕對掌控性,當孩子長大以後想盡一切辦法都想要逃離這樣的家庭,因此,家庭關系的惡劣導致他們普遍都產生出了指望子女為自己養老是靠不住的思維方式。

二、中國養兒防老,在中國養老無論父母是什麼樣的,孩子都要無理由承擔養老的職責,在中國我們依託的是人的孝。
錢財養老是西歐養的特色,所能夠依靠的不是子女有多少,而是財產的多少,很多資料中表示在西歐大部分地區會在自己年老時把所有的財產的控制權交出來給孩子或者女婿,來換取他們的供養,如果孩子出爾反爾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在中國這樣子的事情幾乎不會發生的,因為養老這件事情約定俗成如果鬧到了法庭上,不但自己的面子掛不住孩子們也因為不孝而受到很多人的唾棄。

三、中國養老是非常溫柔的,因為這建立在濃厚的血緣關系之上,親情就是養老的根本保障。
但是在西歐的社會當中就完全沒有這樣子的說法,在中世紀的法律中兒女對於父母的贍養並沒有太多的責任。但是如果父母遺棄自己年幼的孩子是會受到法律制裁,而子女遺棄自己年邁的父母則沒有任何的懲罰,所以在西歐的老人們就會更加依賴法律來完成自己的安享晚年。

10、先秦和秦代的養老制度,通過哪些事情能看出來?

衰老是每一個生命都需要面對的事情,如同生老病死,沒有哪一個人類不在這裡面轉,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乏尋仙問道求永生的人。行走在這條大路上的人,有的是富貴逼人、權勢滔天者,而那些平民百姓往往從未思考過這一問題,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好好活著都是件很困難的事。所有人都有老去的一天,都有面對自己孱弱無力、步履艱難的一天。自古以來的中國人就塑造出一副理想掛毯,孔子在《禮記·禮運篇》中這么說道:「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即所謂天下大同,步入大同社會,這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傳統中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

幼是新生代,老是舊一輩,新舊更替才能維持人類社會的平衡。幼小和年老是人類一輩子中最脆弱的時候,也可以說是最無用的時候。三四千年前的華夏民族就意識到「老幼」問題,遂重視起來,當作社會和統治的重要一環。幼隨著時間和年齡的增長,會變得強壯有用;老則是越變越弱小,最終步入陵墓、化作塵土。幼的問題好解決,也比較容易讓人重視;反倒是老的問題難以解決,容易被忽視,可即便是難以解決還是得解決不是。

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先秦時期就早早出現,而尊老的最佳體現方式和最佳作為就是養老。與養老息息相關的則是孝道,若是孝道足,養老不成問題定是極好的。

「老」字何解?

「老」字是什麼意思?首先我們從字意上去考究,花費三十年時間編撰了世界第一部字典的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解釋是:「老,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須發變白也。」《辭海》有言:年紀大,與大相對,指老人。老字在先秦時期有多種形式,現代資料收錄了許多,大部分「老」字字形活像一個駝背的長須老者手拄拐杖站立,其中包含有老人需拐杖支撐站立和行走的意思。從上下結構看,「老」字上半部分是者,泛指每個人,下半部分是比,代指年歲一年過完增長一年,上下相和就是年紀大的意思。「老」字讀音通「勞」,而辛勞一生也必定老,老之前是辛勞的。

「老」字有「父母祖先之意」,《顏氏家訓•雜藝》:「先人為老。」其次封建王朝多重用老臣,「老」還指國老、公卿大夫之意。《禮記•王制》記載:「屬於天子之老二人。」鄭玄曾註:「老,謂上卿。」表明老是古代政治身份的一種,還代指著親族何社會上的老人,同時「老」作為動詞有尊敬之意,《孟子•梁惠王上》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傳道授業解惑是尊敬的師者,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會將老人稱作老先生何老太太,暗含尊敬之意。「老」又引申出官員致仕之意,《左傳•襄公三年》記載:「祁奚請老。」(致仕即退休)。

據現代學者考究,「老」字還是「孝」字的起源,這就有趣了,「善事父母為孝」正合養老之意,而且「孝」字在金文字形中就像一個扶著老人行走的樣子。《說文解字》解釋:「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可見,老和孝是相通的,老了必須有孝去養老,孝必須去養老。

先秦的養老思想

「老」字還引伸出「舊」、「熟」之意,人老會引起身體器官的衰竭,生活起居需要他人來照顧,有時會引起一些人的忽視怠慢。家庭養老是中國從古至今養老的基本方式,家庭養老就是字面意思的: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由家庭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古代尤其是如此,若是子女不孝不管,老人日子會相當難過;但是子女孝順只是構成家庭養老的基本條件,古代社會中的家庭過於弱小,對於養老的進行常常受著天災、人禍、糧食減產、國家政策等負面影響,所以養老很難從始至終的獨立完成,國家和社會必須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養老是國家支持下的養老,因此國家的支持也構成了家庭養老必不可缺的條件。國家參與養老,即國家出面用國庫錢糧供給高齡老人的衣食住行,順帶著安排好其生活。慢慢五千年的中國史,養老早就從先秦時期開始作為一種特別文化存在,是一種禮制,與政府政策息息相關,各級政府常有為養老專門舉行禮儀活動。舉個例子,漢朝的養老是筆者個人認為所有封建王朝中做的最好的,五十歲以上人品好、又能帶人向善的老人可以擔任「三老」職務,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七十歲以上沒惡劣行徑的老人是可以跟當地官員平起平坐、不用叩拜行禮的,倒是官員要行禮表示。

凡八十歲以上老人均可享受「養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的待遇。一定年紀的老人盡免徭役,每年十月還賜予酒肉。每年秋天的時候,漢朝政府都會對各地進行人口普查,對符合年齡規定的老人進行授杖儀式。《後漢書·禮儀志中》:「仲秋之月,縣道皆案戶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禮有加賜。玉杖長九尺,端以鳩鳥為飾。鳩者,不噎之烏也,欲老人不噎。」而且憑著老人身份,他們在諸多領域都享有著各種優惠便利,可以走皇帝專屬、皇子都不可以走的''馳道''等。

漢文帝曾頒布詔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為令。」若是在漢代你看到有老人追著官員打,一定不要奇怪,這是基本操作。所以漢朝是最得人心的王朝,老人幸福感最足的封建王朝,即使亡滅也有層出不盡的人想著重建。


先秦養老的內容

養老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子女必須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和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別看先秦時期社會生產力落後,孝之思想還未深入人心,但對養老的重視不是一星半點,堪稱中國孝道的萌芽。養老,物質方面的贍養是最基本的要求,一種是滿足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無凍餓之憂,即儒家所說的「是謂能養」;一種是將最好的食品和衣服獻給老人使用,儒家稱之謂「善養」。傳統的養老思想較看重後一種養老,視作「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具體表現為:不僅要贍養老人,還要提供最好的。

「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已歸矣。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這種模式實在是太好了。物質養老的基礎上還有精神養老,又稱敬老,即滿足父母的精神需要,這是養老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孔子曾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直接將「敬」作為區分人獸的根本標准,孟子也曾曰過:「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敬父母是孝的最高表現,同時子女應該隨侍父母,多為父母照相,主動去關心他們,維護他們在家中的地位。

家庭養老敬老外,這一思想還被擴大到家族和社會,所有的老者都應得到尊敬。這體現了中華民族早早出現了扶危濟困、尊老愛幼的民族性格。人必有死去的一天,都需要被送終,而依禮葬老是先秦時期養老環節中的極為重要的一環。儒家認為:「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所以有著守孝三年,按時祭祀的潛在要求。生前和死後的做法對死去的長輩意義不大,可對下一代的晚輩有著深遠寓意,為下一代做示範。不過送終一事在先秦時期有些過度的重視,導致著「「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千金之家辦場喪事就變得百金之家;普通人家辦場喪事淪為貧民。可見當時這一社會良好風氣變為了歪風邪氣。

史料記載,周代老人在賦役和司法方面享有一定的特權,老人被當作特別照顧的對象。《禮記》記錄,三王養老對老弱鰥寡孤獨必給予相應的撫恤。周代則是國家規定:「五十不從力政,六十不與服戎。」五十歲不服勞役,六十歲免除所有徭役,去安享晚年。倡導家庭養老時,國家規定有家中有老人的家屬,享有一定的特權:「凡國皆有掌老,年七十以上,一子無征,三月有饋肉:八十以上二子無征,月有饋肉;九十以上,盡家無征,日有酒肉,死,上共棺槨。勸子弟,精膳食,問所欲,求所嗜。此之謂老老。」《禮記·曲禮》記載:「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老人子嗣不用服徭役,老人觸犯法律還免受一些處罰。

國家對待普通老人都如此好,更別說那些官吏貴族。《禮記·王制》記載:「七十不侍朝,八十告存,九十日有秩。」七十歲參政可不用國君處理完事務再下朝;八十歲國君必要送美食以示關懷尊敬;九十歲國君要每日送美食和請安。當然古時候也有退休政策,周代官吏七十歲退休,若國君挽留,必須要給予特殊待遇,例如「賜之幾杖」以扶其衰老,助其行坐;「行役以婦人」以服侍奉養;供其「安車」以便外出。總體來說是非常好非常完善的。「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先秦國家都在朝著這個方向養老,不過有好有壞的,不是所有國家和時候能做到。

秦代養老

秦朝是嬴政武力攻滅六國建立的大一統政權,卻迅速的走向滅亡,僅存十五年,又因秦末戰火和距今久遠,史料十分稀少,但還是能發現秦朝也是主動孝道養老的。商鞅變法之後,父權和皇權相統一,而且家族宗法制遭到破壞,全是小家小戶,為維護皇權,秦國對不孝罪給予嚴懲。作為秦朝的建立者和最高統治者,秦朝幾乎所有的一切都以他的意志運轉,秦朝的養老因此與他息息相關。秦始皇的生母趙太後通姦假太監嫪毐多年,東窗事發後嬴政怒不可遏,將其母後送往咸陽宮囚禁,最後迫於大臣茅焦冒死進諫:「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撲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咸陽,有不孝之行。蒺藜諫士,有桀紂之治。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王乃自迎太後歸咸陽。』」嬴政作為天下表率,迫於不孝之罪的壓力,還是迎回了生母。

當趙姬死後,嬴政將母後與父親秦莊襄王合葬;自己為皇帝後,追尊父親為太上皇,母親也得到相應的名分,所以從孝道上我們不能指責他什麼,他將最起碼的孝道盡到了。嬴政的孝道觀念影響著整個秦朝,從他的子嗣我們就能了解到一些。嬴政大約有二十幾個兒子,都被灌輸了忠孝的理念,長子扶蘇因一封假冒詔書安上個不孝罪,蒙恬勸其不要死,扶蘇回答「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便是篡改詔書自立皇帝的胡亥,面對老師趙高的陰謀勸說也是回答:「廢兄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詔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譾,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他明知這個道理,還是被唆使地去篡位,其最終的結局,他自己也預言過了——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後世人透過重重現象可以看出,秦朝的孝道是被廣泛遵守的。

秦朝對不孝罪的懲罰是非常嚴酷的,甚至給予斷足流放的處罰。不過由於秦朝是「以吏為師,以法為教」,朝廷對養老方面的只是大方向的干涉,極少會給予一些福利進行社會養老,最多也只是用嚴刑峻法逼著百姓重視起養老。養老的具體舉措文獻資料鮮有記載,但社會風俗也是主張養老的,上至皇帝皇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對孝道十分重視。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