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赤水農村風俗

赤水農村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13 19:58:39

1、農村也有很多特殊的風土習俗,都有哪一些呢?

農村有很多風俗,不過每個地方的風俗都有些不一樣,現在給大家講幾個我們家鄉的風俗。

一,不能用手指月亮,小時候大人告訴我們,不能用手指月亮,指了耳朵會被割下來的,小時候的我們,第二天早上醒來,會摸一摸耳朵還在不在。

二,掉在地上的錢不能隨便撿,小時候大人會說地上的錢不能撿,不知道是誰拿錢消災,故意丟的,撿到了會有不好的霉運,在撿之前先用腳踩幾下,要盡快花出去。

農村

三,正月初四之前不能倒垃圾,倒水在外面,掃地也要從大門囗往裡掃,說這樣做財不會跑掉。

四,吃飯不能把筷子豎在碗里,特別是小孩子,吃飯途中會去洗手,干什麼事去了,會把筷子豎在碗飯上面,這樣大人非常忌諱的,千萬要記住。

五,小孩子換牙齒有講究,小時候換牙齒,大人會問是上排還是下排,要是上排要扔到房子上面,下排要扔到床底下。

六,家裡有老人過世兒子在一個月內不能刮鬍子和理發,還有就是在布鞋上面縫上一塊白布!誰的白布先穿掉了誰會好。

農村

七,就是誰家蓋新房會繫上紅繩還會放一根木頭,木頭也繫上紅繩和紅紙橫在自己家門口!這樣弄好之後村裡的婦女就不能進去了不讓婦女進,而且在房子上樑的當天房東會在房子的四個角落放些好吃的食物,到了夜晚12點一過會所有人都可以去拿這些東西,我記得有一年我們鄰居蓋房子我凌晨3點去他家拿了好多東西!

八,也是關於女人的,在女人不管結婚沒結婚的要是打孩子了都不能回家要過月才可以回去,還有就是要是離婚的女人不能在家過年,還有正月十五都不行!還有就算是結婚的如果會娘家了,回來的時候不能帶走3的日子回家這樣的話會婆婆不好!

農村

2、農村的酒席規矩特別多,有哪些規矩一定要知道?

現在很多農村人都進城了,平時唱空城計的農村,也只有在臨近春節時才逐漸熱鬧起來。而出外打工的年輕人,也只有回到家鄉,才能感受到過年的喜慶。如果遇到村裡有人娶媳婦,過年的氣氛加上吃婚宴的喜氣洋洋,人們的心情也格外的愉悅。

說起農村的喜事,不得不提的是農村的酒席。農村的酒席,向來以菜餚豐富、口味地道著稱。而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在農村酒席上坐座位的各種講究,沒有研究過的人真心搞不懂。

和城裡人不同的是,城裡人擺宴席請客,客人只要認准了主副陪的位置,按照桌單安排位置去坐就好了。一般一桌10人或8人,名單第一個人是主陪,也有幾位副陪。除了主陪和副陪的位子,名單上的其他人,可以輕松隨意的找位置做下,相對農村的一席、二席那些要簡單很多。

相信很多人參加農村酒席,都會擔心出現一些尷尬,鬧出一些笑話,所以總有一些不自在。其實,只要掌握了農村酒席、尤其是婚宴的禮節,然後記住一個原則:禮多人不怪就不會出岔子了!

按照不同地方的風俗,一般農村酒席上有這些講究:

1、爺倆不同席。也就是說,輩分不同的年輕人與老年人,不宜同一桌。因此,年輕人也沒有必要去湊長輩那一桌的熱鬧,老人更不能被主人隨意安排在年輕人或者晚輩那一桌。而如果主人不懂規矩,把爺爺輩的安排到了兒孫輩的桌子上,遇到比較傳統的、非常注重酒席規矩的老年人,可能會招來麻煩,甚至被老人掀翻桌子主人也得忍著。

2、男女不同席。雖然現在男女平等了,但是在一些偏遠的農村,還是會注重男女坐席的區分。而不是像很多思想比較開放的年輕人,這些都無所謂。所以,到這些地方做客,不想出糗的最好辦法,是先了解當地的風俗,然後入鄉隨俗。

3、分清一席二席。按照農村酒席的通用規矩,一般正對大門口的是主賓位,也就是年齡或輩分最高的人坐的。背對門口的是主陪位,是主人安排倒酒端菜的。不過有的農村並非這個規矩,而且酒席一般會有人安排,如果不懂這些規矩,就不要急於自己坐座位,聽從主人的安排就好了。

雖然現在無論是城裡還是農村,都逐漸用圓桌代替了方桌,也沒有過去那麼多規矩、講究了,但是多懂一些不同地方的風俗習慣,也是一種知識淵博、見多識廣的表現。總而言之,到一個新地方,先了解當地的人文風俗,然後遵循客隨主便的原則就好了。

不然就會鬧笑話。

3、農村紅白喜事,很多村民幫忙都是玩,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個最主要是因為習俗和人情。

像我們村裡就是這樣,不管是紅事還是白事,除了其他一些關系比較近的親戚朋友需要出錢還要出力之外,通常村裡每家每戶都會去叫一個來幫忙。但是這里的大多數,其實都只是來打牌,陪陪客人聊聊天的,其實只是一種叫人免費上門吃飯的一種委婉的做法。

因為別人家的紅白喜事時,也是這樣做的,所以你也得這樣做。這是風俗習慣,也是禮尚往來,睦鄰友好的人情。

而且大多數的時候,人多力量大。雖然說,基本上來說是不需要幫忙的。但是偶然有意外發生的時候,也隨時可以叫這些人幫忙,而且他們也是很樂意幫忙的。

再則,如果是白事,如果村裡來的人多,說明該死者德高望重,或者人品貴重,才有這么多人來服喪出殯。如果是喜事,則更需要熱鬧些,說明該家人氣鼎盛。

另外就是,你反正已經大操大辦了,叫上這些人吃飯,也就無非多上幾雙筷子的事情了。但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你來我往,鄉里鄉親的,平時有事時就比較好說話。即便有些人其實不太願意去這樣的場合,但是基於以後自己家有事也需要別人出面等原因,也是會過去吃飯幫忙的。

通常村裡的紅白喜事,都有一套固定的流程。雖然有很大一部分的人其實只是去吃飯而不需要實際幫忙。但是其實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是實實在在要做事的,比如請來了廚師,需要有人幫忙去買菜、洗菜的;需要布置桌子椅子、餐盤的;需要燒火,燒水,燒飯的;需要吃飯時分發喜糖、香煙,上菜的;還有需要記賬的;需要陪客人打牌、喝酒聊天,接送客人的;需要做點心的;需要結束之後清掃禮堂,歸還餐具,清洗相關用具的。

所以說很多村民的幫忙看似都是玩,但是也許是辦酒的主家在還相應的人情的,而且也不能說是只是玩,只是可能是備著的需要幫忙的人員。

4、貴州赤水特產有哪些

貴州赤水特產有哪些

赤水市位於貴州省北部,赤水河中下游,與四川省南部接壤,歷為川黔邊貿紐帶、經濟文化重鎮,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門戶,素有"川黔鎖鑰"、"黔北邊城"之稱。 赤水山川秀麗,風景優美,全市森林覆蓋率76.2%,居貴州省第一位。那麼貴州赤水特產有哪些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1、赤水金釵石斛

赤水民間使用金釵石斛早在乾隆川鹽入黔年間,入葯熬湯就開始當地生長的石斛,因其莖桿兩頭細小,中間粗壯,色金黃,其莖狀形如古代人們用來綰住頭發的「黃金發簪」首飾,半月形,所以用「金釵」命名,冠以」赤水「地名,稱為赤水金釵石斛。 金釵石斛生長環境要求苛刻,要在特殊的地理環境才能種植,喜溫暖濕潤氣候,宜土質含鉀量高,保肥保水能力強的地方才能生長。 赤水金釵石斛因有近200年歷史,形成我國的石斛中葯材原生地,是中國石斛開發最早的地區,加之獨有的石斛鹼含量,是石斛中精品,成為現在金釵石斛葯源庫,有「人間仙草」之美稱。赤水金釵石斛對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生津止渴、健胃、清肝、明目、調節血脂、降血糖等。對心腦血管、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眼科等有特殊功效。

金釵石斛

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用於熱病傷津、口渴舌燥、病後虛熱、胃病、干嘔、舌光少苔。石斛一名始見載於《神農本草經》。據馬繼興《神農本草經輯注》記載:「石斛,一名林蘭。味甘,平,無毒。主傷中,除痹,下氣,補五藏虛勞嬴瘦,強陰。久服厚腸胃,輕身延年」.據以上記述,僅對石斛的性味、功能與主治范圍等作了一定敘述,而對石斛的形態、特徵等未有描述。因此,無法考證所述為何種植物。

2、赤水烏骨雞

赤水烏骨雞(又名赤水竹鄉烏骨雞)是在該貴州省赤水市特殊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條件下,經過人民群眾長期培育繁衍而成的一個遺傳基礎豐富、性狀較為穩定的地方特色家禽品種。 據測定,赤水烏骨雞含谷氨酸3.60%、丙氨酸1.49%、纈氨酸1.10%、蛋氨酸0.68%、亮氨酸1.93%、異亮氨酸1.07%,均高於其他家禽品種。其體型較大,生活力強,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具有明顯的抗疲勞、提高耐缺氧、抗衰老和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2010年3月8日,赤水烏骨雞正式獲農業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赤水竹鄉發展歷史雞悠久,因形成於山川旖旎、地貌奇特、山峰挺秀、雨量充沛、森林蔥郁、物種繁多的「楠竹之鄉」赤水而得名。據《仁懷直隸廳志· 物產志· 卷十五》和《赤水縣志· 養殖業篇》記載:「…本地良種雞取名竹鄉雞,為肉蛋兼用型,是飼養的主要品種,單冠、平頭、胸寬、體深、腹部大而豐滿、腳長短適中,羽毛疏鬆均勻,黑色為主,耳垂紫黑色,喙、腿、爪以黑色較多……,其中烏骨雞的皮膚、骨骼皆為黑色…」。原產主要分布於復興、天台和旺隆等鄉鎮;隨著近年來的大力推廣,全市各鄉鎮得到均衡發展,市外部分地方如重慶、成都、貴陽等地經我市原種禽場引進種苗也有所發展。

主要特徵為:體形較大,單冠平頭,胸寬體深,背腰平長,腿腳較高,身體結構勻稱。羽色以黑色和黑紅色為主,雜色次之,白色較少。黑羽母雞多為純黑色,黑羽公雞的頸部、背部和鐮羽多帶紅色羽絲,尾部羽毛油黑帶墨綠色光澤。喙、冠、肉垂、耳葉、脛、爪均為烏黑色,皮烏、骨烏。部分雞的肌肉、內臟膜和腹脂膜也為烏黑色。出殼雛雞平均體重35g、成年公雞平均體重2450g、成年母雞平均體重2200g;屠宰率高達66.5%—70.5%;初產日齡170—195天,蛋重52—58g;蛋殼顏色、淺褐色或白色,少有綠色。

3、赤水曬醋

赤水曬醋,已有180多年的生產歷史,古代即已聲名遠播,獲「中國名醋」殊榮。赤水曬醋具有色、香、酸、醇、濃等特點,經常食用,可美容健身。

4、赤水筒筒筍

赤水筒筒筍(黑竹筍)是由新鮮慶竹筍製成。原料選用背陽、濕地生長箐竹筍「陰山筍」,採摘加工收集熏烤涼曬儲存,再經多道漂洗工序後切段入鍋。

[營養價值] 筒筒筍含有一定量的植物蛋白,特別是纖維素含量很高。還含有維生素和氨基酸。中醫認為竹筍有「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的功效。

《名醫別錄》言其「主消渴,利水道,益氣可久食」。又因其高蛋白低脂肪、多纖維、少澱粉的特點,有利於消脂減肥。

[食用方法] 食用方法:本品是由木碳火烘培而成,屬於筍干類,因此食用前必須先做如下處理:先浸泡一至兩小時,然後大火煮1個小時,再切段浸泡1個小時後,用中火煮1個小時後可食用。

5、陳記豬兒粑

<豬兒粑>是黔北,川南(赤水,瀘州,合江,納溪)一帶的傳統名小吃,因它蒸熟出籠後形似潔白滾圓的小豬而得名.

以前』豬兒粑』只是在農村開春後插秧時,主人給在田間插秧的幫工們打』中伙』(午飯後到晚飯中間的一次加餐)的一種食品.後來經過不斷的改進逐漸形成了今天黔北川南的一種著名小吃.其中赤水市的』陳記豬兒粑』更是也其獨特的口感贏得了廣大食客的一致好評.

『陳記豬兒粑』是由赤水市的一名下崗女工___陳富蓉所創,迄今已有近十年歷史.她所製作的豬兒粑是選用優質的糯米和當地所產的高山冷水米經過淘;泡;磨;吊;壓;等工序製成麵皮,再配以當地的熟飼料豬肉和竹筍所調配的餡料製作出來的豬兒粑麵皮軟糯香滑,不粘牙,餡料更是鮮,香而聞名.特別是剛剛開籠時只見竹製的小蒸籠里一個個潔白晶瑩的豬兒粑配上腰間的翠綠蔬菜葉子更是惹人垂涎.

在近十年的時間里,』陳記』經過不斷的改進和發展相繼推出了』糯米珍珠圓』』玉米窩窩頭』等其他的品種.其中』豬兒粑』和』糯米珍珠圓』獲得了赤水市技術質量部門;赤水旅遊局和赤水市飲食協會頒發的』赤水市名特優小吃』的獎牌,』陳記豬兒粑』更是在後來相繼獲得了』遵義地區名優小吃獎』』貴州省詹王杯飲食比賽面點類金獎』等一系列的榮譽稱號.

6、熊貓竹筍筵

赤水不產熊貓,卻盛產竹類。赤水家家戶戶吃竹、用竹,生產、生活與竹息息相關。赤水人居不可無竹、食更不可無竹,人們於是昵稱竹食品為「熊貓菜」,昵稱赤水竹飲食為「熊貓餐」,赤水人也就順理成章變為食竹的「熊貓」。

赤水竹食品原材料十分豐富,在市境內綿延數千里生長,植物類有竹蓀、冬筍、綿竹筍、水竹筍、箐竹筍等數十個品種,竹禽珍品有竹雞、竹鼴、竹猴三兒、竹燕窩等等,再加上人工二次加工的鮮品和干貨,可就有數百種之多。如此眾多的原材料,為形成赤水獨具特色的竹飲食文化奠定了基礎。赤水竹食品可與其它類別的菜餚配合成宴席,也可自成系列自成宴席,是極上乘的美味佳餚、綠色保健食品。

熊貓餐主料選用各種竹食品,用竹中的竹筍系列、竹蓀、竹鼴、竹雞、竹燕窩、玉蘭片等竹食 品,精心烹飪,調製成系列美味佳餚,單品可達上百種,復合品可達上千種,佐食竹筒飯,配用竹餐具,食後開胃健脾,清鮮可口,馨香縈懷,經久難忘,最富竹鄉特色,為世人稱頌。最為主要的極品有幾種:

竹蓀烏骨雞:原料選用有「皇宮貢品」、「京果之王」的名貴山珍竹蓀,以及有滋補葯用功效的「大補之王」烏骨雞,採用煮、燉、煲的方式,精心調放鹽、姜、蔥等少許調料即可,食用後清香潤肺、滋補內臟,對消除膽固醇、多餘脂肪,以及護肝療臟、防治癌症等有強效。

筒筒筍:原料選用背陽、濕地生長箐竹筍「陰山筍」,採摘加工收集熏烤涼曬儲存,再經多道漂洗工序後切段入鍋與優質老臘肉共煮即成。食之入口化渣,柔脆爽口,香味獨特,健胃補脾。

冬筍:赤水盛產楠竹,楠竹冬季抽筍稱冬筍。冬筍極富營養價值和醫葯功能,是素食者和保健者的最佳菜餚,質嫩味美,清脆可口。赤水冬筍自古質優價廉、名氣很大,赤水清代著名詩人有「獨有葫蘆溪上筍,一冬風味舌頭甘」等詩句為之歌詠,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玉蘭片:採用優質食品冬筍為原料,精心烤制而成。玉蘭片形似玉蘭花瓣,色澤金黃,為傳統名貴食品。玉蘭片可單獨為菜,又可與其他菜餚合烹,無論煎、炒、燒、煲、燉均有味鮮質嫩、清脆可口的特點,是宴席常見的珍品,也是饋友高級禮品

7、赤水蟲茶

赤水蟲茶是貴州省遵義市赤水市的特產。蟲茶富含營養物質,味美可口,爽目沁心,有提神醒酒、解毒清熱、降低血壓等醫葯功能。蟲茶是我國特有的林業資源昆蟲產品,是傳統出口的特種茶,其中赤水蟲茶最為著名。赤水蟲茶為茶中極品,市場罕見,價格昂貴,僅產於赤水四洞溝景區附近,產量僅200多斤。

在四洞溝周邊深山中生長著一些百年樹齡的大白茶樹,人們採摘野生白茶嫩葉加工發酵,招引一種名叫「化香夜蛾」的昆蟲繁殖幼蟲,幼蟲食酵葉後排泄出一粒粒比油菜籽小的蟲屎,然後收集蟲屎晾曬而成蟲茶。蟲茶富含營養物質,味美可口,爽目沁心,有提神醒酒、解毒清熱、降低血壓等醫葯功能。赤水蟲茶在清朝歷為貢品,赤水傳統蟲茶主要採食化香樹,所以赤水地區把蟲茶又稱為化香蛾金茶。蟲茶的製作過程很奇特。當地人利用穀雨前後採集的當地野生苦茶葉,或是化香樹、糯米藤、黃連木、野山楂、鉤藤等野生植物的鮮嫩葉,稍加蒸煮去除澀味後,待曬至八成干,再堆放在木桶里,隔層均勻地澆上淘米水,再加蓋並保持濕潤。葉子逐漸自然發酵、腐熟,散發出撲鼻的清香氣息。生產蟲茶的昆蟲很多,而以化香夜蛾分布最廣,這種化香夜蛾,在這種香味的引誘下蜂擁而來,並在此產卵。約過10多天後,一條條暗灰色的夜蛾幼蟲便破卵而出,布滿了葉面,一邊蠶食著腐熟清香的葉子,一邊排泄著「金粒兒」。這些小毛毛蟲食量驚人,不消多長時間就會把堆集的腐葉吃光。這時,主人便收集這些「金粒兒」,剔除殘梗敗葉,曬干過篩,就得到粒細圓、油光亮、色金黃的「化香蛾金茶」,即「蟲茶」。更為講究的是,在陽光下曝曬後,還要在180攝氏度的鐵鍋里炒上20分鍾,再加上蜂蜜、茶葉,才成為優質的蟲茶。

8、赤水玉蘭片

赤水玉蘭片以優質楠竹筍加工而成,其色澤蠟黃、半透明,形狀似玉 蘭花的`花瓣,因此得名「玉蘭片」。

品種:玉蘭片根據竹筍生長和加工季節的不同,可分為「寶尖」、「冬片」、「桃 片」、「春花」四個種類。

特點:「寶尖」是用「立春」前含苞筍製成,片平滑尖圓,色黃白,肉細嫩,是玉 蘭片中的上品。它豐腴肥美,柔弱微脆,形似寶塔,又象龍角,所以又有 「金色寶塔」、「龍角」之稱。「冬片」是用「雨水」前的冬筍製成,形狀呈 對開片,片平光滑,色白、片厚、肉細嫩,節距緊密。「桃片」是由「驚蟄」 前未出土的竹筍製成,片面光潔,節距較密,根部刨尖,肉質稍薄,尚嫩, 味較鮮。「春花」是以「春分」至「清明」之間的春筍製成,節距較疏,節楞凸起,筍肉薄,質較老。這四個品種各具特色,製作工藝都很講究。如果按玉蘭片質量區分,「寶尖」最佳,「冬片」次之,「桃片」第三,「春花」 為下。

成份:它含有蛋白質、維生素、粗纖維、碳水化合物以及鈣、磷、鐵、糖等多種 營養物質。

工藝:它是利用未出土或剛出土的幼嫩冬筍、春筍,經蒸煮、切片、熏磺、焙乾等工序精細加工而成的一種高級筍干。

9、丹霞野菜葷素筵

赤水自然生態極好,特殊的丹霞地貌環境孕育不同凡響的菜餚,植被覆蓋率極佳,盛產上萬種可食用的野菜和野生草本植物,是有名的保健菜餚,與生態畜禽食品構成野菜葷素筵,自成筵席極品,倍受都市人喜愛。

野菜:主要品種除竹筍菜餚系列外,還有黃花菜、灰灰菜、苦瑪菜、剪刀菜、魚腥菜、野蔥、洋荷、刷把菌、大腳菇、三瓣菇、雞絲菌、牛肚菌等上百種;素食者或健身者,可將之單列或成筵自品自食、待賓迎客。

畜禽菜:野香豬、野羊、野兔、澤蛙、沼蛙等數十種,以及人工圈養的生態家畜,可自成一筵,也可與野菜系列搭配,共成野菜葷素筵。

家家樂:赤水地道農戶待客佳餚名筵。農家樂菜餚品種眾多,數量不限,場合不限,方式不限,以農戶家常菜品為主,品感好,樸素,地道,不講色、形,只求實惠和香、味,以蒸、煮、燉、煲為擅長,製作粗放簡化,主菜品有筒筒飯、筒筒筍、老臘肉、豆花兒等,給都市人返樸歸真、居處山鄉的親切感,深受遊人喜愛,老少皆宜,眾口皆適,賣點很好。

全豬湯:赤水人稱殺豬或殺年豬時宴請賓朋的筵席叫「全豬湯」。全豬湯原料需全部選自宰殺肥豬的每一個部分,豬的頭、耳、尾、腿、腸、血等都應配齊,佐之時鮮蔬菜烹製成席。吃全豬湯前有祭祀、文娛等活動,熱鬧異常。席後客人告辭,主人還割幾斤豬肉饋贈,讓客人未曾赴筵的家人嘗鮮,人情味兒溢於言表。

10、恐龍桫欏筵

赤水素有「桫欏王國」的稱譽,境內恐龍雖早已絕跡,可卻盛產以桫欏為代表的近兩萬種蕨類植物,這些蕨類植物在二億年前曾是植食恐龍的主食品,現今又是赤水人餐桌上的珍貴佳餚,赤水人與恐龍同飽口福,人們食之既可療身保健,又可想天地悠遠、思亘古史跡,美不可言。蕨類食品有鮮蕨菜、干蕨菜、蕨羹、蕨粑等等,與其他菜品配合,可製作出豐盛獨特的「恐龍桫欏大菜」

蕨菜:蕨的根莖飽含澱粉,采春天的苔芽,磨秋冬的根莖,製成享譽城鄉的傳統美味菜餚。般有素炒和拌肉食葷制兩種,色澤紅亮,濃香撲鼻,清脆微苦,爽口潤肺,無論佐酒還是下飯均為佳品

蕨苔:採用剛抽芽的鮮嫩蕨苔為原料,煎、炒、燉均可,食之鮮美,柔嫩順口,有補肺壯骨之奇效。因蕨苔葉芽形狀似小兒握拳狀,故有人稱之為「佛手菜」或「龍爪菜」

蕨粑:菜用蕨苔、蕨根為原料,磨粉吊漿,涼干儲存,可切片煎、炒、蒸、煮,精製成不同口感的十多種菜餚。

;

5、農村風俗習慣

破五節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這一天不準婦女串門,串門不吉利。《清裨類鈔》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這天各家都吃水餃,意為用水餃包起來,以求吉利。如今雖說人們對婦女串門不講究了,但這天吃餃子卻成了各家習慣。

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又叫「燈節」在濟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景象極為壯觀。每到此時,各大公園、廠礦企業及大街小巷,均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入夜,宮燈、紗燈、魚燈、花籃燈、跑馬燈……光華四射,美不勝收。

尤其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燈會,更是獨具特色。各式各樣的花卉燈、鳥獸燈、走馬燈、故事燈、謎語燈等或富麗堂皇,或古樸典雅,或靈巧別致,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這一天,家家戶戶盛行吃元宵。

此外,元宵節前後,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舞獅子的。人們把一些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強烈的愛憎和美好的願望融入這種富有民族傳統的民間藝術中,增加了節日的歡快氣氛。

「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春龍節,俗叫「龍抬頭」,意為龍興治雨,風調雨順。清朱蠡尊《日下舊聞考》載:「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這一天,市民早起,炒「蠍子爪」(即豆子腌泡後)吃,以避免蟲咬蠍蜇;老男少兒都理發,以視精神,免除災病;農村盛行用爐灰「打囤」,預祝豐收。這些習俗已被人們延續至今。

清明習俗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並留下了很多有趣的習俗。在濟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掃墓」、「盪鞦韆」、「插柳」與「植樹」。

踏青
踏青,古時也叫遠足或遠游,現在則叫春遊或郊遊,它是「清明」時節的主要習俗。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遊玩,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濟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每到清明節,春光燦爛,風和日麗,人們南登千佛,北游明湖,郊遊、泉邊,遊人如織。這種春遊的習俗,一直保留到現在。

掃墓
清明掃墓,在陽歷四月初五、六日,市民都攜紙、香和供品上墳祭祖,為祖墳添土,追念祖先。據說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從秦代就開始了,漢代繼承秦制未變。到了唐代,掃墓才固定在清明舉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詩中寫道:「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就是描寫郊野掃墓情景的,到了宋代,人們都在清明日拜掃祖墓,京都人士傾城出郊,四野如市。在今天,清明節這天已成為人們緬懷英烈、掉念去世親人的日子。

盪鞦韆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盪,極富樂趣。相傳盪鞦韆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種游戲。戰國時期,劉桓公北征時,才將這種游戲帶到漢族中來。漢、唐以來,多用在皇帝的後宮和顯官貴族的園囿里,後來才漸漸傳到民間。

插柳和植樹
清明正是「綠柳才黃半未均」的時節。濟南城鄉,過去都有插柳於門,婦女,兒童頭戴柳枝、柳球的習俗。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發現為記年和表示長壽的美好願望。如宋人趙元鎮的《寒食》詩中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之句;農村有「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農諺。後來,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卻盛行不衰,並推而廣之,繼而在清明時節演變成植樹造林。民國4年(1915年),清明節被定為植樹節。現在,每到清明前後,各地都展開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青青的楊柳,不但給大地帶來無限生機,也寄託著人們無限美好的希望。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是一個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浴佛節。

我國宋朝時已有「裕佛會」。民間煎香葯糖水,相互贈送,到佛寺燒香施捨的,叫做「浴佛」。或買魚、龜、螺、蚌等水中動物放生。大廟宇內多辟有專用的放生池,供人們放養動物。傳說四月初八這天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濟南廟宇眾多,在過去,四月初八浴佛放生也相沿成習。這天,東岳廟、北極廟等寺廟的僧道,都設壇念經做法事,許多善男信女也都涌進廟里爭舍錢財。有些人還口誦放生咒,將買來的魚、龜、螺、蚌等水生動物投放水中,終日不絕,藉此表達他們的慈悲心懷與對宗教的虔誠。

端午節風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古人把五月也稱作「午月」,五日又常寫作「午日」,「端」又是「初」的意思,所以五月初五就叫「端午」;因「午月」和「午日」兩個「午」字重復,所以「端午」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把「午時」當作「養辰」,故「端午節」也叫「端陽節」。

從唐代正式規定端午節為重要節日後,逐漸開始重視起來。濟南人過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特點: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指(蠍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就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飲雄黃酒,吃粽子。端午節這天早飯前,要先飲一杯雄黃酒,然後再食用粘米、紅棗等包成的粽子,飲黃酒據說可以殺蟲害,避百邪,包粽子則是為了憑吊愛國詩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絲線。「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愛」。給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繫上五彩絲線,這也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綉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綵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節這天,在濟南一些名士則在這一天泛舟明湖,聚會暢飲,作詩唱合。以上這些風習,有些一直延續至今天,如端午節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濟南依舊很興盛。

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了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在濟南荷葉矗盛酒外,用它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如將鮮嫩碧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一下,煮粥時蓋在粥上,等煮好的粥涼後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葉粥」,是濟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 做法,先切好豬肉,炒好米,拌上醬油,然後選用大明湖產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葉,洗凈,一張荷葉包起一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攤放在碗里,再上蒸籠,蒸熟後即成「荷葉肉」。吃是連肉帶荷葉一起吃,即有豬肉的美味,又有荷葉的清香,特別鮮美。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成荷葉雞、荷葉魚等上等佳餚。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特有的風俗。以前食品店裡賣的蒸包、鍋貼、熟肉以及腌菜等,許多都是用荷葉包裝,這樣即不透油、透水,又別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們歡迎。

另外,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干凈的荷花瓣洗凈之後,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里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裡,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吃春」
濟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種樹木,其嫩葉芳香可食。清代人稱春天採摘、食用香椿的嫩葉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濟南近郊仲宮一帶盛產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葉時,也正是濟南人「吃春」之時。此時,農民們把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叫賣;喜歡「吃春」的人們爭相購回家中,品嘗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種吃法。而濟南的「香椿芽拌豆腐」遠外聞名。人們將香椿芽或嫩葉洗凈後用鹽稍腌,揉過,約腌一夜即可取用。用時將腌過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將蒸透後切小丁的豆腐與香椿芽末放入盤中,撒上精鹽,滴上香油拌勻即可食用。再一種做法是「炸香椿」---將嫩香椿洗凈,瀝凈水分,加鹽後揉搓均勻,再在調好的麵糊中沾勻,放入熱油中炸黃,取出食之,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後形似魚,所以濟南民間又叫「炸香椿魚」。

濟南蒲菜
濟南人愛吃蒲菜的習俗由來以久,蒲菜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蒲菜,是濟南的美蔬,早已馳名國內。《濟南快覽》一局中記載說:「大明湖之蒲菜,其味似筍,遍植湖中,為北方數省植物萊類之珍品。」《山東通志、物產》稱蒲菜為「蒲筍」,是濟南人「日用蔬菜」之常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湯蒲菜」、「鍋塌蒲菜」(涼碟)等。至於濟南人鍾愛的蒲菜燙面餃、蒲菜扁食等,也是人們喜愛的常食。凡品嘗過這些美味佳餚的,無不交口稱贊。

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據說,農歷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河燈是用濕面做成的。晾乾後,在燈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燈芯,點燃之後,放在河裡,讓它順流飄去。這時,只見滿河點點燈火,閃閃爍爍,飄飄盪盪,河水映得彤紅。據說河裡的溺死「鬼」見到燈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燈是佛教的一種迷信活動。

當年濟南大明湖北岸北極廟里的道士們,也在農歷七月三十日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們白天念經,招待來廟里燒香的「施主」,並找扎紙工人和彩紙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廟前的湖水裡,吸引遊人。到了晚上,道士們穿上花花綠綠的錦綉法衣,敲響鐃鈸,吹起笙笛,從幾十層台階高的北極廟列隊出來,到法船前面焚化「疏頭」,同時,把彩紙扎的大型法船燒掉。一時間,烈火熊熊,照得滿湖通明,使整個濟南市為之轟動。以致廟內、湖畔,萬頭攢動,擁擠不堪。解放後,隨著封建迷信的破除,「放河燈」等活動已不復見。

明湖踩藕
濟南盛產蓮藕,明湖藕尤其聞名。解放前的大明湖,當時除歷下亭周圍及船行航道純為水路外,其餘水面阡陌縱橫,形成了一塊塊水田。水田上「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檔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際,因水較深,泥層又厚,所以只能栽種蓮藕、蒲萊等,要採摘蓮藕,只能下到水裡去用腳踩。因此,明湖踩藕成為濟南一種傳統習俗。

踩藕時,踩藕人身穿一件皮製的不透水的「連衣褲」。皮衣見水後質地變軟,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運用自如。只見人頭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時沉時浮,很有節奏感。這是踩藕人用腳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後,還要找到合適的藕節,然後用力一踩,一枝鮮藕便從根上斷下,再用腳將藕挑出水來,抓一塊藕上的黑泥,塗在斷口外,以免灌進水去。因藕內有空氣,能夠浮在水面上,否則就會沉入水中。最後將飄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來,再挑到市場上去出售。

除夕乞巧
農歷七月七日,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這是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日子。晚上,婦女們穿七孔針,先完者為得巧,故稱乞巧,七夕乞巧的習俗,在濟南十分流行。七夕乞巧,早在戰國時期的楚懷王時就開始了,據《考工記》的注釋中說:「以織女星之祥,因祭機之杼,以求工巧。」因為七夕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人們想從織女那裡求得更多的智慧和技巧,以織出更好的布來。傳說,這天夜晚的葡萄架下,可以聽見牛郎與織女談話。

在古代,每到七夕前,家家張燈結綵,搭乞巧樓,兒童女子,皆著新衣。在城裡「富貴人家,於高樓危榭,安排筵會,以賞節序。」以後,雖然這乞巧樓不一定搭了,但這一天活動仍很有趣。這天晚上,家家都「張錦綉,陳飲食,樹瓜果,焚香於庭」。其次,參加的人望月瞻斗,依次列拜,祭祀牛女二星,祭畢才正式乞巧。有的用七根針,五彩絲線,望月穿針。誰穿得快,誰乞得巧的就多。

有的在桌案上擺一盆水,水裡浸著瓜果,乞巧的人手裡拿著一面鏡子,誰把月光從鏡子里映到水盆的瓜果上,誰就算得了巧。有的捉一隻蜘蛛,放在首飾盒裡,第二天早晨,觀其結網之疏密或圓正,為得巧之多少。還有的於七月七日中午,把事前生好的「巧芽」(豌豆和綠豆)牙和手摘下來,投在水盆里,在太陽光下照影子,誰的巧芽影子象針、剪、花、鳥、蟲等,誰的手將來就會巧。正象一首民間歌謠唱的那樣:「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蓋、七月七日摘下來。姐姐妹妹照影來。又象花,又象菜,看誰心靈手兒快。」

中秋賞月
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我國民間又一重要節日。據史書記載,中秋節始於唐代,以後產生了中秋節祭月、拜月、賞月的習俗,到元代末年,民間才廣泛流傳著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故事。

中秋祭月在濟南亦不例外。據1928年《歷城縣鄉土調查錄.習俗》載;「中秋月十五日夜,設月餅瓜果於院中以祭月,並集家人於月下餚醵飲以賞月。」

過去,每天中秋的晚上,當明月從東方升起的時候,人們便在庭院中設香案,擺供桌,供桌上陳以糖餅瓜果等。全家人團聚一起拜月、祭月。祭畢之後,由家中的長者主持,把祭品分給大家,並把象徵「團圓」的月餅分切成塊,大家分食之。

中秋食月餅的風俗流傳很廣。傳說元朝統治者統治了中國以後,為防止人民起來反抗,規定只能10家合用一把切菜刀,每10個家還要供養一個蒙古奴隸主的爪牙,這些爪牙,胡作非為,無惡不作,人民切齒痛痕。元末,各地災荒嚴重,災民顛沛流離,啼飢號寒,實在活不下去了,一年中秋節,泰州人張士誠暗中串聯,把寫著「殺韃子,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月光亮亮,齊齊排排,排到明朝好世界」等號召人們起來推翻元朝統治者的紙條,藏在月餅里,大家互相傳送,互相聯絡。到了中秋晚上,家家吃月餅,見到了那紙條,便齊心協力,一致行動,舉行了民族大起義,很快就把元朝統治者推翻了。元朝滅亡了,但這吃月餅的習俗,缺一直流傳至今。

千佛山「 九九」登高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佳節,每逢這天,古人都要頭插茱萸,手提菊花酒,登高遊玩。據說這樣可以除災避害,求得生活的安寧幸福。這種「九九」登高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在濟南,每逢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到千佛山登高。自元代開始,這一天又被定為千佛山廟會,所以就更為熱鬧。過去,九月九日這一天一早,濟南各階層人士,便身佩茱萸,趕來登山,時值深秋,天高氣爽,山前山後,盛開的野菊爛漫似錦,清香撲鼻。因此,戰在「賞菊岩」,上觀賞菊花,遂成登山的一大樂事。除賞菊外,濟南人還有吃菊花的習俗,將白色的菊花瓣採下,蘸上麵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類做成菊花火鍋,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真是別具風味,清香無比。詩人朱照曾在《重陽節同人挈酒歷山登高詩》中寫道:「閑招三兩友,把酒醉南山。靜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間。」這首詩,正是古人重陽等千佛山的生動寫照。

除登山外,過去濟南人在重陽節這天,還要蒸棗糕吃。街上出售棗糕,多用糯米和棗或小豆和棗做成,蒸熟後在街上現切現賣。居民家中做的棗糕,用一層面一層棗疊壘成塔形,蓋者用面捍成的菊花形頂,蒸而食之,名為菊花棗糕。為什麼重陽節這天要吃棗糕呢?因為「糕」、「高」同音,吃棗糕即有登高之意。至於為什麼這一天要登高,據粱朝吳均《續齊諧記》載:東漢時有一個叫費長房的人,神通廣大,能呼風喚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對徒弟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裡將有災禍降臨,須早作準備。」桓景問:「用什麼辦法可以免除這場災禍?」長房告訴他:「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個紅色布袋,裝上茱萸,掛在胳膊上,再帶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飲,即可避免這場災禍。」桓景聽了師傅的話,在九月九日這天,全家人到山上度過了一天,晚上回家,才安全無事。從此,「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災」遂相沿成習。

近年來,千佛山廟會更是盛況空前。盡管人們登高已不再是為了避災除害,飲菊花酒、吃菊花火鍋的習俗也不多見,但來登山的人們照舊絡繹不絕。人們在瀏覽或挑選著琳琅滿目的土特產品時;總要等上山頂,縱目遠眺,觀賞著大好河山和如詩如畫的濟南新貌,不禁會浮想聯翩,感受到一種美的享受。

曲水流觴
從漢朝開始,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為「上巳」。在這一天,人們要到水濱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巍晉以後,又把這一天確定為三月初三。在這天修 以後,人們順便要舉行野餐宴樂和「曲水流觴」的詩酒盛會。游樂的人們,列坐在環曲的水溪旁,把酒裝入觴杯中,置於托盤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順流飄下。觴杯飄至曲折拐彎處,往往會停住不動;即使在前一轉彎處未停,也會在後一個轉彎處停下。酒杯停在誰的近前,誰就得將酒飲下,飲後還要作詩吟唱,作詩不成便是罰酒,這就叫「曲水流觴」或「流觴曲水」。晉代宗 在《荊楚歲時記》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的記載。

遠在北魏時期,濟南的士大夫及在現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北魏酈道元在《水經注》一書中寫道:「歷祠下泉源競發,北流經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宴公私多萃其上」。流杯池既現在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東流,至今曲水亭街。當時這里清流映帶,楊柳依依,岸平草軟,是曲水流觴的理想場所。

現在曲水亭街,座落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之南,曲水亭依在,流水依舊,但溪流已無曲折可言,水亭也早已折除。但如循流上溯 ,由王府池子至起風橋一帶,溪流回環曲折、曲水流觴之跡,還是依稀可尋的。尤其這一帶還保留了更多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揚」的泉城風格,來此一游,盡管已看不到「曲水流觴」但這里的秀美景色,乃足以使人流連忘返。

除夕守歲
除夕,民間俗稱「三十晚上」,是陰歷一年的最後一天。除夕守歲,傳說是為驅除這時還纏在家裡的「百鬼」,好讓人們過一個平安年。過去在濟南,除夕這天,家家「易門神桃符春貼,遍地撒芝麻秸,陳設供果迎祖先。除夕辭歲,燃爆竹,家人設酒守歲」(《歷城縣鄉土調查表習俗》)其中有些風俗,一直沿襲至今。

除夕更換桃符的習俗起源較早,戰國時的一部史書記載著這樣一個神話:東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3000里的大桃樹,其枝伸向東北方的鬼門,萬鬼皆由此出入。樹下有神荼、郁壘兩個神仙把守,專門監察鬼的行為,發現哪個鬼為非作歹,便用草繩捆起來喂老虎吃,故有鬼怕桃木之說。於是,自春秋以來,每逢過年,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擱在門兩旁代替神荼、郁壘,以示防鬼。到了戰國,又有人以桃木刻人,置於門側,或畫兩個神像(或寫上神名)來代替桃人。而桃符上的神荼、郁壘畫像也就成了「門神」。唐以後,又有了秦叔寶,尉遲敬德和鍾旭形象的「門神」。掛在門上,消滅納福,鎮妖避禍。

宋代以後,開始興起對聯,到明代,桃符才該稱春聯。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居金陵(南京),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貼春聯,並親自微服出行,逐門觀看,以此為樂。他還乘興親筆題聯,賜給大官陶農:「國朝謀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賜給某平民屠戶:「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從此,春聯在廣大城鄉普遍盛行起來。於是,除夕「換桃符、易門神、貼春聯」,在全國各地蔚成風俗,並一直沿襲下來。如今,多數人不再相信「門神」之類的封建迷信了,人們把貼春聯,掛年畫,賦予了新的思想內容,以此裝點美好的生活,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據說出席是天上眾神下凡,死去的祖先返家的日子,所以家家要遍地撒上芝麻秸、穀草等,點燃斗香,陳設供品,以迎接諸神和亡祖的魂靈光臨。除夕燃放爆竹,由來也很久遠。據說在古代,楚國兩方的深山中有一種叫「山 」的怪物,經常跟人打麻煩。一遇見了「山 」,人就會得病,發寒發熱,人們從長期的實踐經驗中,發現這種怪物最怕聽爆竹聲,於是便用青竹放在火上燒,借竹的炸裂聲嚇跑他們。後來大家為過一個平安年,便在過年時燃燒青竹筒,用爆竹聲來驅趕山 惡鬼,稱作「平安爆竹」。唐朝時,人們始將火葯裝在竹筒里燃放,響聲更大。從北宋開始,民間開始用紙裹著火葯製成「鞭炮」和「起火」。經過年復一年的改進,爆竹的品種越來越多,花樣也不斷翻新。如今,不但過年時燃放爆竹,每逢重大節日或遇到喜慶事時,人們都喜歡燃放爆竹,以增加歡樂氣氛。

如今已沒有人再把著項活動和驅除鬼怪聯系起來,而相沿成了闔家團圓、歡慶節日的傳統。這一夜,全家老幼,整夜不眠,大家圍坐一起,暢舒往事,吃年夜飯,飲屠蘇酒,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真是其樂無窮。

臘八節
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俗稱「臘八節」。這一天,市民黎明既起,家家戶戶做臘八粥。《歷乘》載:「十二月八日作臘八粥,好施者濟貧。」清《日下的聞考》也載:「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也作臘八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宋時故事。」同時,市民還將蒜瓣洗凈涼干,腌制在調好的糖醋壇子里,過些日子,即可食用,俗稱「臘八蒜」。

6、農村人為啥「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有啥講究嗎?

紅白喜事,是誰也躲不過的坎兒。

在關中農村,家中過紅事,如結婚、嫁女、做滿月、做壽、蓋房上樑、過三周年等,一般提前三天,主兒家要備上四個涼碟、煙酒,宴請族人、鄉鄰、好友,事主須親自帶上香煙,逐一上門邀請,謂之「請執事」。席間推舉執事長,也稱「大總管」,過事一切事宜如接待、迎娶、後勤、賬房、車輛等均由執事長統一安排、調度。 過白事則不然,事主在大門外掛白紙幡,門楣分男左女右夾上開張之紙錢,並以哭聲驚動四鄰,鄉鄰一般主動幫忙、弔唁。所謂的「紅事非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實指幫忙的執事,而非祝賀或弔唁的鄉鄰。

為何如此呢?一般紅事可預知,事主提前有計劃、有安排,可以做到事無巨細、井井有條,倘遽然前去湊熱鬧,可能打亂既定程序,結果事與願違,引發不快。而白事的發生往往具有偶然性,即使是久病之人,何時咽氣也未可知。偶然疊加悲傷,會使事主亂了方寸,故需要鄉鄰主動幫忙。

總之,紅白喜事幫忙,紅事是錦上添花,時間過了,事亦就過了;白事是雪中送炭,逝者入土為安大於天。

過年期間可以說紅白喜事都是比較多的,很多新人都趁著過年大家都有時間而辦喜酒了。而農村老人過年吃多了或者是冷到了都會導致過世,這也造成過年期間是紅白喜事都比較多的。不過在農村就有點「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的說法,這是為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現在辦喜酒的話,都喜歡多叫點人來參加,只不過很多時候由於對方沒時間或者就是覺得跟你關系不太好,就算是請了都不會來的。當然更多請了就會來,只不過不會出現什麼不請自來的情況。這也造成喜酒來的人都會比預計中的要少一些的。

不過白事卻是相反的,都會出現一些不請自來的客人,既然來了都得讓其就座吃飯的,可以說事先還真的要預計有哪些人會不請自來的。

要說為何會出現紅事不請不來,白事不請自來的情況。有時候還是可以從禮金這個方面說的,要知道結婚這種情況過去就需要給份子錢的,對於很多人來說過年最怕的就是這種紅色炸彈了,都是難躲一次就是一次的。不請當然不會去的,就算是請了也不一定去的,能夠省點錢就省點吧。

如果說結婚可能還有幾次的話,白事一人只有一次了,這個時候只要認識的那真的不能夠省錢了,還是得去給點禮金幫幫家裡人的,相信在這種白事上面,也是捨得出錢的吧。

可以說白事的話一個人一生都只有一次,農村都講究死者為大,可以說以前有再大的矛盾,這個時候人過世了都會消了,去看看也是正常的。很多人也就是不請自來了,畢竟對於主人家來說,以前跟老人鬧過矛盾的人自然不會主動去請的,只有不請自來的情況。

總之,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辦白事的話都會有很多不請自來的人的,這點都是很正常的。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待這種情況呢,都說說吧。

感謝你邀請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在農村海又叫死者為大,死者為敬。這個時候鄉里鄉親或者同一個村的,只要知道哪家有這個白喜事或者是親戚關系度比較高的哈,這種親戚朋友他會主動過來了,這叫不請自到為什麼?

是講究的是對這個死者的尊重。大家也知道人走了,家裡面缺人手,要去幫忙要出兵是吧?要放煙花要守夜,要搞吃的要招待客戶,他中間這個事情還不少,家庭的人又處於一種悲痛之中,那所以說這個時候大家都是不請自來。

只要你發了請帖,或者是上門去送口信,或者上門登門請客。大家才會來,因為喜事哈,你要別人去送禮呀,去湊熱鬧啊,需要別人來來進行,捧著個人去希望別人捧場啊。

嗯,農村的人都是講究這個面子,喜氣的時候你是要來接我啊,對不對?我才有面子啊。

萬一說:這個紅喜事,如果你不請他,他自己來了,他算什麼他自己。臉面往哪裡擱?別人說我不請他,他都來了,這是最沒面子的事情,在農村也是最掉面子的事情。

本文原創於《三農創業坑》,三農創業活下去,是第一位,活不下去,別談夢想和情懷了,

小故事,大教訓,少走彎路,不掉進坑裡,是我們的初衷。

親愛的三農回鄉創業的朋友們,是否能給你提供一些幫助,如果能給你一些幫助,給一個點贊吧,

農村紅白喜事氛圍濃厚,熱鬧。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這里指的是鄰里相親同村裡熟悉的關系。喜事比如誰家年輕人訂婚結婚,需要隨份子錢的,這如同城裡人下請貼給你,去參加婚禮,你得給紅包隨份子。其實農村人倒不是太在意份子錢紅包之類的,主要是人結婚沒請你,說明你們的關系沒好到那種程度。如果不是親戚關系,除非是那種關系很好的朋友,喜事才會對你說幾月幾號在哪舉行婚禮,等於給你下了請貼。主人家不請你,也可能是覺得請你吧,你得給紅包,關系沒到那程度,所以大家都心知肚明,當然了這種關系也只是同村或是普通朋友。還有一種情況,A家喜事你沒請B,B家喜歡當然也就不請A了。

農村白事,也是誰家有人去世,一般情況只要不是出遠門的,鄰里相親包括同村的都會自覺的去逝者家悼念一下。對逝者的尊重,同齡人也許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年輕人也許是逝者看著長大的。所以只要在家的都會去看望最後一回。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逝者的家人心情悲痛,一般都顧不上待人接物,都是同村幹部或是當地有威望的人在同主人家商量的情況下主持操辦。我的家鄉是安徽農村的,記得三年前奶奶去世,同村在家的基本都是當天去我們家拜忌一下。然後生產隊長主持操辦,包括給家裡親戚通知,我們那叫把信。這一點是有講究的,以前把信都是通知的人要到主人親戚家上門通知,現在都是打電話。主人親戚得到通知後,會給把信的人一包香煙。這也許是我們那的特有風俗吧。記得奶奶去世,村裡有安排專人接受親朋好友送來的香紙香煙鞭炮等。安排兩三人專門上街買菜,村裡婦女都會主動到後廚幫忙做飯搞伙食,一般後廚也會安排幾個負責人,各司其職。包括燒開水泡茶的,散香煙的。這些事都有專人操辦。逝者的家人全程不用去管。也許這些就是農村人的特徵吧

農村的講究真的特別多尤其是在一些紅白喜事方面,那麼為什麼講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不來呢?對於這個問題惠農圈有這樣的看法! 首先紅事就是講的喜事像結婚,生孩子什麼的這都是喜事在辦 喜事辦之前呢主家也對邀請人進行發喜帖什麼的,所以只有受到人家主家喜帖的人才會在約定的當天前去隨禮並且吃結婚人的喜宴沒有接到請帖的人自然是不用去的,也不用隨那個禮錢,這就是說的紅事不請不到!

而白事不請自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農村凡是有人家的老人去世,全村的老少爺們都會主動的過去幫忙,有的過去幫忙做飯有的過去幫忙撕白布,因為畢竟誰家都有老人的時候你不去別人家幫忙,別人以後自然也不會到你家來幫忙,農村的白事特別的繁瑣還得要挖墳坑人少了的話根本就完成不了這樣的事情,就算是你不不主動前去的話,村裡的書記們也會在大喇叭上喊人前去幫忙。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高興的喜事了,就要和親朋好友目前們一起分享,並且慶祝一下,所以在古代就有了辦喜事的習俗了,並且一直流傳至今。而說到辦喜事主要可以分為兩類:紅喜事和白喜事。其中紅喜事指的就是一些比較喜慶的事情,像婚嫁、過壽、周歲、喬遷等。而白喜事則主要是指家中有親人去世了。關於辦喜事,在農村裡說法也比較多,在國內多數地區依然還保留著「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的老規矩,那麼其中都有啥講究呢?

這句俗語的字面意思是說,在辦紅喜事的時候,如果主人家沒有邀請你去幫忙,就不用主動去幫忙。當然也指別人家如果沒有邀請你去喝喜酒,也盡量不要主動去隨份子錢。在農村裡辦紅喜事都是很受重視的,往往是幾個月前就已經開始陸續准備了,置辦喜事所需要的一些東西。而在喜事臨近的時候,基本就已經准備得差不多了。等到辦喜事的日子到了,往往就只卻人手了。而這方面一般都是本家族的人來幫忙,畢竟紅喜事的規模不會太大,本家族的成員有時間的幫幫忙就能搞定了的。如果別人沒有邀請你,而你卻主動去幫忙,這樣雙方都會比較尷尬。因為找誰幫忙,主人家都是早有打算的,很有可能你一番好意要去幫忙,但是對方卻並沒有這個想法,那人家也不好直接拒絕的,所以古人的這個規矩就是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發生。

這一句就很好理解了,其說的是如果村子裡有人去世了,那即便是主人家沒有來邀請,也是要主動去幫忙的。該出主意的出主意,該幫忙幹活的就幹活。這樣做一來是可以替主人分擔悲傷和勞累,二來也是農村人情味的一種體現。畢竟相比於紅喜事,辦白喜事的規模更大,並且時間也要更長,往往都要忙碌兩三天,所以對人手方面要求比較多。在農夫的家鄉這邊現在依然還保留著這個規矩,如果村子裡有老人去世了,那村裡在家的人都會第一時間去表示慰問,並且問問主人家是否需要幫忙。而一些在外地打工的,如果主人家主動開口讓他們幫忙,即便是遠在千里之外也會毫不猶豫的回來。

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這個規矩,真的非常實用又有道理,其既是農村人情味的一種體現,同時也避免了相互之間產生誤會,避免傷了鄉里鄉親之間的感情。

雖然我們說「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但是有一些風俗活動,卻是廣大農村地區共同遵守的一些生活習慣。比如說,「紅事不請不來,白事不請自到」就是這樣一種傳統的風俗習慣。

大家都知道在人的一生中有幾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一件事是結婚嫁娶,另一件事就是親人去世。

在我們當地的風俗習慣中,結婚以前,對於家裡至親好友都需要提著煙酒上門通知,邀請親戚朋友來家裡喝喜酒。如果說不邀請的話,即使他們知道了,也不願意來或者來了也不高興,會怪罪主人家。這就是所謂的紅事不請不到。

但是當有人去世以後,他的親戚朋友,一般都會直接過來祭拜。而家族中的叔伯兄弟和村裡的鄰居也會上門幫忙料理後事。因為當家裡有親人去世以後,家裡人是需要守靈的,不能幹活,而所有的招待以及後期的喪事處理,都是由家族中的親戚和鄰居幫忙。這就是白事不請自來的意思。

這兩句話中透露出來的本質含義就是,一方面,在紅事中是一件非常開心高興的事情,大家要熱熱鬧鬧的,所有的親戚朋友,也需要給出一定的面子,要上門去請。而當家裡有人去世的時候,死者為大,不管是親戚朋友還是鄰里都會主動的上門來幫忙。

好象都須公告,紅事是下請帖,白事是跪報喪,可被邀紅白事來人的人,一般都是互相交往比好的人,也就是互有人情關系的,甚至含有是主家認為可看得起受重視的人,即可同自家親戚並列的人。屬親疏遠近里的親與近的人。

因此人有自知之明,紅白事不請不報不到的。

但實際中,紅喜事屬湊熱鬧添光加彩,並不嚴肅庄嚴,被請者若有事是可不去的,而隨禮可送也可不送的。且不論往日交情怎樣。

白事則不然,嚴肅莊重,往日交往不太好也須去,現斷交往,但從前交往時欠過情,不告也還自心願式彌補一下而必須去。不然沒安撫欠意心情的機會了。

因此有怨怒不打送禮人一說存在。

人生大事僅兩項,婚與喪,次為生孩子,再次僑遷,再次升階進級,其它可不在大事之列。多用急事,重要事,常事,小事,情事,閑事歸屬性質了。並急事要事有時超過大事位列的。

即:大事.急事.要事.常事.小事.情事.閑事,弄清順序就心中有數遇事不慌了。

悟空問看後咱也在其上留上點啥。

為啥?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不論農村還是城裡,道里是相通的,能確定這是農村的專利嗎?

紅事不請不到,紅事是大喜的事情,有特定的時間,給主人和客人都留有一定時間去准備。由其是那些不遠不近的親朋,有些人是不給信是不來的,因為就算他知道,你不通知他也不會來,他會認為你看不上他,等事過了看到你,他還會說你不通知的不事,所以必須給信,你覺得給人家省錢了,到頭來落個不事。

白事不請自來,白事是喪事,悲哀的事,是生離死別的最後一面,講究的死者和家人的情份,只要是知道的親朋好友,有時間沒時間都會過來吊念的,既是對死者的懷念,也是表示對死者家人的安慰一下的意思,能幫什麼忙就幫一下,因為家人都在悲哀之中,盡點力就是對逝者和家人的安慰。

關於這句老話,主要是說的農村婚喪嫁娶方面的一些講究事宜,我感覺這句話應該主要面對村裡人說的,因為農戶在紅白之事上往往面對的情況是不同的,一般紅事幫忙的主要是村裡村外的親朋好友,而白事幫忙的主要是村裡人為主!下面就結合我們這邊農村的情況簡單聊一下:

關於「紅事不請不到」,意思是說:一戶人家辦紅事時,如果不主動邀請別人過來幫忙,那麼可能別人是不會主動過來參與的! 要知道,村裡紅喜事參與幫忙的對象主要以村裡血緣關系親近的「一家人」為主,也包括村裡非親屬關系的一些鄰居或同齡夥伴,以及村外的親戚朋友!但對於村裡「一家人」之外的親朋好友,如果不主動邀請過來參加時,往往對方就會以不知情而不會來的!

這是因為紅事都是會事先規劃預定好的,也就是會事先定好哪天結婚,到時會宴請哪些人過來幫忙並安排哪些具體任務細節,往往分工都會比較明確,因此,如果結婚當天沒有邀請就過去幫忙,往往就會容易幫不上忙,反而容易礙手礙腳,也會被認為是來蹭吃蹭喝!

關於「白事不請自來」,意思是說:一戶人家辦白事時,即便不主動邀請別人過來幫忙,往往村裡人都會自己主動過來參與的! 要知道,村裡白事參與幫忙的對象主要是村裡人為主,因為白事發生往往都比較突然,這時就會容易體現村裡人「遠親不如近鄰」的優勢,一般村裡人不管多忙都會騰出時間主動過去幫忙,尤其是出殯那天,在過去就會聚集全村大部分人的力量,從挖墓穴、抬棺木以及後面的埋葬過程,都是村裡男人用體力付出完成,也沒有任何報酬,到白事最後一天忙完就會各自回家了!故而便有了「白事不請自來」的說法吧!

因此說,這句老話其實只是說出了農村紅白之事上的各自特點不同,一般對於後來人如果不懂得婚喪嫁娶之事上的一些規矩時,這句話就可以很好的詮釋人們在紅白事上應該要注意哪些講究,以免參與不當而當眾出醜、丟面子就不好了!以上僅為個人見解,對此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歡迎留言互動!

7、農村習俗有哪些?

1、祈壽祝福習俗。
起乳名、掛長壽鎖。一些農村地區的嬰兒還有乳名,大多意思就是說代表著長壽,比如「銀鎖」等等。
每當孩子出生滿月的時候,外婆家就會贈送給孩子銀質的長壽鎖,項圈、手鐲、腳鐲,並且給孩子佩戴上。長壽鎖的反面刻有壽字,正面刻有「長命百歲」四字,再搭配銀項鏈。手鐲和腳鐲上也都有著銀鈴鐺。
2、年俗
臘月里的殺年豬、臘八蒜、臘八粥、蒸年干糧、做豆腐、掃塵、辭灶、寫春聯、貼掛錢、剪窗花、貼年畫、貼春條、豎燈籠桿子、趕窮漢子集等等。
3、過年放鞭炮。
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十一二點,門戶人家都會放鞭炮來迎接新年。鞭炮有長有短,長條的鞭炮就意味著來年更加順風順水。而且,大年初一後來訪的客人,都會為他放一次鞭炮以示慶賀與祝福。
4、回娘家,不能跟老公同房。
在有些地方的農村裡,還有著這樣的風俗,嫁出去的閨女,如果回娘家住,是絕對不能跟老公同房的,除非是沒有哥哥和弟弟的。老人家都說,在娘家同房的話,會導致娘家人丁不旺,克人。不知道有沒有道理,但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望樓主採納,謝謝。

8、農村人為啥「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有啥講究嗎?

在農村有很多的習俗,雖然說不是什麼硬性規定,但是也是從古代就流傳下來了,都是人盡皆知的事情。相信農村的朋友大家都知道,不管是農村人家裡面有什麼事情,大家都會圖個熱鬧,在一起吃個飯之類的。比如說農村最常見的就是紅白事了。

不管是誰家有紅白喜事的時候,肯定都免不了的需要上禮錢,當然了,有的時候大家都是街坊鄰居的,就算是不上禮,肯定都要去幫忙的。因為農村人一般都是比較熱情好客的,也是比較樸素的,大家都會互幫互助,這也是一種比較有愛的體現。但是農村人對於紅白事的看法卻有點不同。

一:紅事不請不到。

在農村所謂的紅事就是結婚娶媳婦,或者是誰家有什麼大喜事了,一般這種大事的話,叫親朋好友來參加都會發請柬或者是打電話通知的,代表自己誠心邀請人來參加。但要是沒有通知你的話,肯定就不會去,因為很尷尬,感覺自己上趕著去一樣。所以說發了請柬一定要去,不叫你的話就不去。

二:白事不請自來。

白事一般指的就是有人去世辦喪事了,一般遇到這種事情的話,是不會一個一個通知的,所以說就算是人家沒有通知你,礙於情面,肯定還是要去弔唁一下的。而且有的還會主動去幫忙,因為農村也不大,大家很多都是一起長大的,現在有人走了,自己也應該去一趟。

這是以前農村的情況,現在的人們大都在城市裡面生活,所以說農村就算是有什麼紅白事的話,自己也可能一下子回不去,隨個份子就可以。

9、鄉村的民俗是什麼?

1、祈壽祝福習俗。

起乳名、掛長壽鎖。一些農村地區的嬰兒還有乳名,大多意思就是說代表著長壽,比如「銀鎖」等等。

每當孩子出生滿月的時候,外婆家就會贈送給孩子銀質的長壽鎖,項圈、手鐲、腳鐲,並且給孩子佩戴上。長壽鎖的反面刻有壽字,正面刻有「長命百歲」四字,再搭配銀項鏈。手鐲和腳鐲上也都有著銀鈴鐺。

2、年俗

臘月里的殺年豬、臘八蒜、臘八粥、蒸年干糧、做豆腐、掃塵、辭灶、寫春聯、貼掛錢、剪窗花、貼年畫、貼春條、豎燈籠桿子、趕窮漢子集等等。

3、重陽節曬秋天豐收的喜悅

在一些山區裡面的村莊,因為他們所居住的地理位置,情況呢,比較復雜,村莊裡面的平地佔少數,所以家家戶戶就會利用起自己家的房門前、房子後面,窗戶或者是陽台等,把農作物掛起來,曬起來,時間長了,也就成了一種傳統的農村風俗習慣現象。

4、農村「瑞獅」

每逢年節,一些農村「瑞獅」紛紛出門上路,到處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獅頭造型為正面頂部有一王字,意為王者風范;額頭前凸,聰明透頂等。背面上方繪有龍鳳,意為龍鳳呈祥;中部繪有八仙寶物、八仙題詩,彰顯激發客家兒女每個行業都可以出一個狀元的思想理念。

5、中秋節吃月餅賞月

中秋節也是傳統的節日,村民在這一天都要食用月餅。舊時,村民有以絨線穿一個大月餅吊在小孩的胸前玩賞,這些習俗現在已少見。

6、北方的建房的時間主要在春季

一是北方的春天,氣候比較乾燥,雨水稀少,這時候打牆造屋,最適合泥土、水泥等粘結物乾燥凝結,也不擔心蓋到半截的房子被雨淋壞。因為少雨,有「春雨貴如油」之說,也有十年九旱之說。

二是農閑原因,主要是因為在農閑的時候人們都有時間,自己也方便監工,工人們也有時間專心建房,還可以叫親戚朋友來幫忙,親戚則都是白乾,無非是管頓飯而已,還是省大筆工錢。

7、結婚彩禮

娶妻難的現象在農村也越來越嚴重,主要還是由於娶妻花費太大,很多年輕農民都沒有能力支付巨額的彩禮。因此在農村也出現了一個怪事情,那就是彩禮的多少決定了能不能結婚。

8、農村立碑

現在農村立碑,確實很隆重。大戲一台唱幾天幾夜,親朋好友都回來捧場。立碑的時間都是定在父親周年這一天,母親為隨縱。

當然立碑時都是父母雙亡,無論父母那個死在後邊,最低過三個周年才能立碑,三年內為守孝期,祖墳是不能動土的,在這三年內,就連清明節也不能掃墳添土。

墓碑的正面,刻有土墓中人的姓名,和立碑人的姓名,和立碑時的年月日,這種立碑的方法也就是在我們農村,子孫給老人的立碑儀式。

9、「鬧元宵」風俗

這個風俗習慣在農村各地,各地村莊組織起了舞龍隊,統一裝束、穿家過戶的挨家送恭喜送喜悅,讓農村恢復了闊別已久的「鬧新春」場景。

10、荷包蛋風俗

一些農村招待客人,至今流傳著一種傳統的風俗習慣,吃正餐前讓客人喝一碗荷包蛋茶水,即開水裡燉荷包蛋,荷包蛋熟透後出鍋加白糖,此茶水清熱去肝火。

(9)赤水農村風俗擴展資料:

民俗的由來:

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節日中有傳統節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

人生成長的各個階段也需要民俗進行規范,結婚人們需要有結婚典禮或儀式來求得社會認同,在人的精神意識領域也有民俗,許多生活中的禁忌也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許掃地,如果進行打掃就會破壞來年的財運等。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