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gua八寶風俗

gua八寶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12 21:18:32

1、八寶粥是中國傳統美食,關於它的來歷,你知道嗎?

農歷十二月八日為中國臘八節,民間有食臘八粥的習慣性。臘八粥也叫八寶粥,流傳臘八節是如來佛「成道」之日,佛寺要效仿牧女獻糜的小故事,取八種香谷和果子制粥供佛,故稱八寶粥,臘八粥製作方法簡易,營養豐富,味兒甘甜。到宋朝,民間競相仿效,廣為人知,變成 一道備受群眾喜歡的特色美食。

臘月初八被佛教界奉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檽米,白芝麻,苡仁,桂元,大棗,平菇,蓮子等8種食材合煮「八寶粥」,邀約周邊山民攜手共進聖餐,並布施給民家老少相食,以表對佛陀的供奉。之後漸成民間自煮八寶粥(稱臘八粥)服用。產生了吃「臘八粥」風俗習慣。

每到農歷十二月八日,古時候寺廟要用香谷和果子等雜煮成粥糜敬佛,民間也效法在臘月初八煮那樣的粥吃,以免災祛病。宋朝杭州民間的臘八粥是用「金絲柚,松籽,乳蕈,柿,栗這類」和米煮成的。明朝清代時全國各地風靡吃臘八粥。

臘八粥為名上應湊滿八樣原材料,但也拘泥於,少者四五樣,多則十幾樣均可。有一些地區的臘八粥,是檽米,老紅糖和18種堅果,黃豆摻在一起熬煮的,十分莊重。用蓮子,銀杏樹,花生仁,大棗,松子再加上薑桂等調味品摻加稻米煮成臘八粥,取其有溫暖手腳,滋補養生人體的作用。也有效豆角,金針,黑木耳,水豆腐,茨菇等煮成的臘八粥,這種是「細臘八」。

普通家庭吃的臘八粥,在米中摻加蔬菜,大豆,豇豆,水豆腐,紅蘿卜,荸薺煮成,是說白了「粗臘八」。在我國北方地區一些不產或少產稻米的地區,大家不吃臘八粥,只是吃臘八面。第二天用各類果,蔬製成肉臊子,把鮮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上一家人吃臘八面。

有一些產苞米的山區地帶,逢到臘八,以苞米替代大米,製成「臘八麥仁兒」吃。農家院風俗習慣是每到臘八這一天,都需要做一頓臘八粥吃。臘八粥,便是盡家裡全部,但凡美味,能吃的食物,都可以適當地方一點在鍋中,大豆,黑豆,豆角,扁豆,地蛋,芋頭,紅蘿卜及麵粉,玉米麵粉,高粱粉,大麥粉等,雜七雜八煮成一鍋粥。常說吃得全,看起來全。

臘月,便是一年到,一年到頭一定要把五穀雜糧,各種蔬菜吃全了,那樣才能夠有全方位的營養成分。這也是祈禱身體健康,闔家昌盛之意!次之是吃得全,收著全,過去了臘月,就到新的一年,吃臘八粥時,把當初田裡長出去的五穀雜糧,各種蔬菜都吃到,任何東西都不嫌棄,說明農家院對田地上感受到的一切都是愛護的,期待在新的一年裡,什麼莊稼都能看起來好,都能得到大豐收。

2、吃八寶粥的習慣與什麼有關?

農歷12月8日為中國臘八節,民間有食臘八粥的習慣。臘八粥也叫八寶粥,相傳臘八節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獻糜的故事,取8種香谷和果實制粥供佛,故名八寶粥,臘八粥製法簡單,營養豐富,味道香甜。到了宋代,民間爭相效仿,廣為流傳,成為一道深受人民喜愛的美食。

臘月初八被佛教界奉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紅棗、香菇、蓮子等8種食物合煮「八寶粥」,邀請周圍山民共進聖餐,並施捨給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對佛祖的敬奉。其後漸成民間自煮八寶粥(稱臘八粥)食用。形成了吃「臘八粥」風俗。

每逢農歷12月8日,古代寺院要取香谷和果實等雜煮成粥糜敬佛,民間也效法在臘月初八煮這樣的粥吃,以消災除病。宋代杭州民間的臘八粥是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和米煮成的。明清時各地盛行吃臘八粥。

臘八粥名義上要湊滿八樣原料,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樣,多者十幾樣均可。有些地方的臘八粥,是糯米、紅糖和18種乾果、豆子摻在一起熬煮的,十分隆重。用蓮子、銀杏、花生、紅棗、松子加上薑桂等調料摻入大米煮成臘八粥,取其有溫暖手足、滋補身體的功效。也有用豇豆、金針、木耳、豆腐、茨菇等煮成的臘八粥,這些是「細臘八」。普通人家吃的臘八粥,在米中摻入青菜、黃豆、蠶豆、豆腐、胡蘿卜,荸薺煮成,是所謂「粗臘八」。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有些產玉米的山區,逢到臘八,以玉米代替稻米,做成「臘八麥仁兒」吃。農家風俗是每到臘八這天,都要做一頓臘八粥吃。臘八粥,就是盡家中所有,凡是好吃、能吃的東西,都可適量地放一點在鍋里,黃豆、綠豆、豇豆、豌豆、地蛋、山芋、胡蘿卜及小麥粉、玉米粉、高梁粉、大麥粉等,雜七雜八煮成一鍋粥。常說吃得全,長得全。

臘月,就是一年到了,一年到頭一定要把五穀雜糧、各種蔬菜吃全了,這樣才能有全面的營養。這是祈求人體安康,合家興旺之意!其次是吃得全,收得全,過了臘月,就到了新的一年,吃臘八粥時,把當年地里長出來的五穀雜糧,各種蔬菜都吃到,什麼都不嫌棄,表明農家對土地上收獲到的一切都是愛惜的,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什麼莊稼都能長得好,都能獲得豐富。

3、傳統臘月初八的時候喝八寶粥,你知道原因嗎?

在我們現在過臘八節的時候,也都會選擇去喝臘八粥,這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習俗。我們很多人都會在臘八節喝臘八粥,臘八粥,其實也就是八寶粥,只不過我們會在過臘八節的時候會把八寶粥稱之為臘八粥。在臘八節喝臘八粥是有很長的一個歷史的習俗的,那我們是為什麼要在臘八節的時候喝臘八粥呢?

首先是因為臘八粥是起源於我們古代豐收祭祀的時候,古代在豐收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去喝臘八粥來慶祝,因此這個臘八粥的習俗就傳了下來。我們也就慢慢的在臘八節之前去喝臘八粥了。

然後呢就是八寶粥,它的寓意是很好的。因為八寶粥當中所用到的小料有很多,一般有粳米、糯米或黑糯米,綠豆、赤豆、扁豆、白扁豆、紅棗、桃仁、花生、蓮子、桂圓、松籽仁、山葯、百合,枸杞子、芡實、薏仁米等等,根據不同人的喜好,他們會選擇不同的配料。八寶粥他所用的料是很多的。他由這些料熬制而成,所以八寶粥是非常的美味的,很好喝,也有很多人喜歡喝八寶粥。

然後據我們古代人的寓意是喝八寶粥有溫暖、圓滿、和諧、吉祥、健康、方便、感恩、歡喜、結緣的意思。所以會在臘八節那天喝八寶粥,希望有這么一個完美的八個意思。這代表了我們很美好的一個簡單的願望和嚮往。所以在臘月初八的時候喝八寶粥。

還有就是在臘月的時候,其實是很寒冷的天氣,喝一碗粥,會讓胃比較舒服,也會讓人的身體比較溫暖。所以久而久之,就會在臘八節那天喝八寶粥吧。其實現在除了在拉粑撿點和寶寶住以外,我們平時喝八寶粥也很多,八寶粥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一種粥類。因為八寶粥很美味,做法也比較簡單。

4、春節人們吃八寶粥的習俗與什麼有關

春 節吃八寶粥,一般都在江浙地區。因為江浙地區的人非常喜歡煲粥。就算在過春 節也是一樣的。主要是因為八寶粥也有一個寓意。象徵著八寶吉祥。江浙人吃八寶粥就是想討一個好彩頭。這和北方人吃餃子,南方吃香腸臘肉也差不多。

一道八寶粥做法

【製作步驟】

1,首先將八寶粥的材料提前泡4小時或直接過夜,這一步很快捷,煮的時候能節省很多時間,並且口感會更軟糯,市面上會有黑八寶粥,紅八寶粥和綠八寶粥,我比較喜歡黑八寶粥,這個搭配吃起來口感更好,八寶粥的材料清洗干凈。

2,清洗10分鍾就可以了,但是不要直接倒進清洗盒裡,不然就得費時間撈了。

3,把食材都放入高壓鍋里,煮八寶粥用高壓鍋更加的簡便省事,20分鍾就煮好,不用守著看,也不會溢鍋。

4,放入冰糖,往裡加入大約1.5-2倍高度的清水,這里的水量煮出來的是比較粘糯的口感,蓋上蓋子中火煮20分鍾即可排氣出鍋。

八寶粥是不屬於發物的。八寶粥的原料也是用大米或糯米(主料),添加小米、綠豆、紅小豆、核桃仁、花生、小棗、山葯、蓮子等混合熬成的,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賴氨酸、脂肪酸以及各種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而說到軟滑、入口即化的豆腐營養就非常豐富了。「發物」即是能引發或者誘發疾病發生或者導致原有疾病復發乃至加重的食品或物質。發物會使身體的陰陽平衡失調,多是一些營養性高或者刺激性的食物。

5、我國吃八寶粥習俗是哪個民族的急!!!!!!!!!!!!!!!!

漢族的

臘月初八被佛教界奉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紅棗、香菇、蓮子等八種食物合煮「八寶粥」,邀請周圍山民共進聖餐,並施捨給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對佛祖的敬奉。其後漸成民間自煮八寶粥(稱臘八粥)食用的習俗。

陰歷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也即現今的"八寶粥"。

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
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

食臘八粥的風俗流傳至盡,臘八粥早已經不只是臘八日的食品,罐裝的八寶粥成為了人們日常的營養食品。

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有營養,又能夠能增福增壽呢。

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傳統的臘八節。「臘」,本是我國遠古時代一種祭禮的名稱。

《風俗通.祀典》:「禮傳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蠟,漢改曰臘。』」「臘」「蠟」「獵」三字在古人們去野外獵取禽獸,用於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的儀式,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 ,家人平安、吉祥,稱之為臘祭。

由於臘祭活動常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但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自南北朝始,據傳臘祭之神有八種,於是臘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古稱「臘日」,俗稱臘八節。

東漢初年,佛教傳入我國,相傳農歷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成道日。因此,這天也是佛教節日,叫做「成道節」。

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而另一項古老的臘八習俗——吃「臘八粥」,則相當普遍地衍傳至今。 吃臘八粥,已成為臘八特有的節日飲食文化。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是以各種米、豆、乾果等做成。由於它的起源與佛教有關,是佛教的施齋供品,故又稱「佛粥」「福德粥」。臘八粥早在宋代即已出現,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明代,臘八粥已成為皇帝賞賜朝臣的節令食品。清代,此俗更為普遍。臘八節那天,宮里用大鍋煮臘八粥,請僧侶們誦經,帝後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們賜粥。寺院僧侶們這天要舉行隆重的育經及剃度活動,以慶祝釋迦牟尼得道成佛。同時以雜糧乾果等熬臘八粥供佛並饋贈來參加盛會的俗眾。

在北京的雍和宮中,至今仍保存著當時熬粥用的大銅鍋。 臘八粥的用料因地區與口味的不同而略有差異。近代多添加珍珠米、薏仁米、麥仁、黑米,有的還放白果、百合、蓮子、桂圓、綠豆、花豆等,再配以蜜餞食品。這種粥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香甜可口。

臘八粥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先把大麥米及各種豆洗凈,煮成半熟再加入大米、小米,最後放紅棗、栗子、蓮子、桂圓和糖,用旺火煮熟後,再用文火熬成糊狀。煮好後,先盛出幾碗,擺在供桌上,祭祀祖先。然後再裝在食盒內分贈親友,時間不得遲於中午。最後全家一起吃臘八粥。

在北京,連家中養的馬、牛、羊、雞、狗、豬等六畜也要喂幾勺粥。因傳說,天廷要在臘日派管理六畜的牛魔王、弼馬溫及豬八戒等下凡,查訪各家六畜的生活情況。這樣做,可使六畜壯實多產。有的地方還要在果樹的樹乾和花枝上也塗一些粥,以祈求明年的果實滿枝。還有的地方做完臘八粥後,要冷凍一部分,以後逐日取食,直到臘月二十三祭灶止,取來年有餘的好兆頭。

伴隨吃臘八粥的習俗,民間流傳有多種傳說。最普遍的說法是紀念佛祖釋迦牟尼。據傳他本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為尋求人生真謗,毅然舍棄王位出家修行。一天,他來到北印度的摩揭陀國,此地人煙稀少,一片荒涼。他又累又餓,酷熱難熬,昏倒在地。幸虧一牧女從此路過,用自己所帶的雜糧加上野果,煮成乳糜樣的稠粥喂他,才未被餓死。獲救後,他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創立佛教。故佛教徒稱臘月初八為「成道節」,並於此日吃臘八粥以示紀念。

漢朝時,每年農歷十二月必定要舉行年終臘祭,因此農歷的十二月又叫「臘月」或者「蠟月」。在臘月初八日所煮的粥,就取名叫「臘八粥」。

對於「臘八粥」的來歷和傳說很多,各地說法不一。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有關紀念釋迦牟尼成佛的故事。 傳說釋迦牟尼逃出王宮到迦嘟山當了和尚以後,學習經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6年。他學經完畢的時候,正是臘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所說的「釋迦牟尼得道日」。

又根據《因果經》記載,釋迦牟尼因6年苦行,無暇顧及個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麥,常年不得溫飽。在他學習期滿時,已是衣杉襤履,瘦骨嶙峋,容貌好似枯木一般。 他疲憊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河畔,向村人乞討。

村中一牧牛女子,用缽盂煮牛奶給釋迦牟尼吃,使釋迦牟尼很快恢復健康。佛教興盛以後,為了紀念這件事,就規定這個日子為古印度人民「齋僧」和救濟窮人而施捨飲食的日子。

東漢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臘月初八施捨這件事逐漸變成了熬煮「臘八粥」的習俗。我國一些佛教寺廟里熬煮「臘八粥」,就紀念尼連河畔牧牛女子救濟釋迦牟尼的故事。

隨著佛教的興盛,臘八粥也流行到民間。有錢人家的臘八粥要用幾十種米豆果料熬成,親朋好友之間還互相贈送。窮人也要在這一天用小米紅棗熬一鍋粥應應時令。傳說「臘八不喝粥,明年會更窮」。

清朝時,皇宮里喝的臘八粥是雍和宮的喇嘛熬好後進貢的。

一過臘八,也就開始過年的准備了,但對窮人來講,還債的日子也逼近了,因為從這時候開始,討債的會陸續上門。

6、拗九節為什麼要喝八寶粥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過九」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也與目連的母親有關。據說目連送粥時恰是正月廿九日,目連母親當時又恰好是二十九歲,因生前行惡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受苦,人們認為她是「過不了九」,因此為逢凶化吉,人們給年齡逢九者吃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後來,這種風俗又擴大到年齡逢九的倍數者。


另一說是古人以為「九」是個位數中最大者,只有「天子」皇帝才堪受用,即所謂「九五之尊」,一般平頭百姓是承受不了的,俗話為 「難載福」,福清方言中就有「七興八敗難過九」的俗語,故以「九」是個「坎」。要過這個坎,只有吃了太平面才會保平安,這才有了「過九」的節俗。此說在福清人自古就有生怕年老多病者過不了九的風俗中也得到印證。


因此,福清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歲數逢九(即明九,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三十九歲……)或九的倍數(即暗九,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四十五歲……)的人,家裡要為其煮「拗九粥」與太平面,以祈其逢凶化吉、除去晦氣,平安地跨過「九」的門檻。所以此節又叫「孝九節」和「拗九節」(意即把不吉利的「九」拗避過去)。已婚婦女也要為父母送上一罐「拗九粥」,以示其不忘父母養育之恩及對父母的孝敬之情。

7、臘八節為什麼要吃八寶粥

相傳臘八節是佛祖「成道」之日,佛寺要仿效牧女獻糜的故事,取8種香谷和果實制粥供佛,故名八寶粥,臘八粥製法簡單,營養豐富,味道香甜。到了宋代,民間爭相效仿,廣為流傳,成為一道深受人民喜愛的美食。

臘月初八被佛教界奉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紅棗、香菇、蓮子等8種食物合煮「八寶粥」,邀請周圍山民共進聖餐,並施捨給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對佛祖的敬奉。其後漸成民間自煮八寶粥(稱臘八粥)食用。形成了吃「臘八粥」風俗。

(7)gua八寶風俗擴展資料:

八寶粥的功效與作用

五穀雜糧熬煮成粥,含有更豐富的營養素與膳食纖維,對於年長、牙齒松動的人或病人,多喝粥可防小病,更是保健養生的最佳良方。對於喉嚨不適、發言疼痛的人,溫熱的粥汁能滋潤喉嚨,有效緩解不適感。

8、吃八寶粥的習慣與什麼有關佛教儒家道教

我國古代天子國君,農歷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蠟祭後來流行到民間,其習俗至今還有所遺存,就是臘月初八,南方的人們要吃臘八飯,北方的人們要喝臘八粥。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中國喝臘八粥的風俗,在宋代已十分風行。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盛。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月節,農歷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
中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僅書面記載的也已有一千多年了。至遲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宮臘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穀雜糧外,還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紅棗、桂圓、核桃仁、葡萄乾、瓜子仁、青紅絲等。
把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的原因:《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歷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閑的人們無事可干,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現在還有爭搶老喜殤供品的習俗。
早在宋代,每逢十二月初八日,東京開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寶五味粥,即「臘八粥」。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二月初八日,「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謂之「臘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雜料煮粥而食也」。又稱「佛粥」。宋代大詩人陸游詩中說:「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也說的是臘八送粥之事。
臘八粥不僅為僧侶享用,民間更是盛行。 元、明、清沿襲這一食俗,清代最為盛行。有詩雲:「家家臘八煮雙弓,榛子桃仁染色紅。我喜嬌兒逢覽揆,長叨佛佑蔭無窮。」周密《武林舊事》說:「八日,則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說:「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頗有京城特色。元人孫國敕作《燕都游覽志》雲:「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以米果雜成之。品多者為勝,此蓋循宋時故事。」作為一種民間風俗,夏歷十二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
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釋迦牟尼成道日」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 果實等煮粥供佛,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宋朝吳自牧撰《夢粱錄》卷六載:「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此時,臘八煮粥早已民間食俗,不過,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永樂大典》記述「是月八日,禪家謂之臘八日,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邸改為雍和宮,每逢臘八日,在宮內萬福閣等處,用鍋煮臘八粥並請來喇嘛僧人誦經,然後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品嘗食用以度節日。《光緒順天府志》又雲:「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
傳說
說起臘八節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的傳說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數了。

傳說一:來自「赤豆打鬼」的風俗
傳說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氏,三個兒子死後變成惡鬼,專門出來驚嚇孩子。古代人們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大人認為小孩中風得病、身體不好都是 臘八節由於疫鬼作祟。這些惡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紅)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說法。所以,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紅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傳說二:為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
秦始皇修建長城,天下民工奉命而來,長年不能回家,吃糧靠家裡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萬水,糧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餓死於長城工地。有一年臘月初八,無糧吃的民工們合夥積了幾把五穀雜糧,放在鍋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後還是餓死在長城下。為了悼念餓死在長城工地的民工,人們每年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以資紀念。
傳說三:傳自印度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 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傳說四:教育後輩要勤儉持家(1)
早先年,有這么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頭干著地里的莊稼活。春耕夏鋤秋收,兢兢業業奔日子。家裡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他們家院里還有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好多好多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
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日子,就為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
眼看兒子一天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了,老兩口也都老得不行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保養院里的棗樹,攢錢存糧留著娶媳婦。
四口之家現在光剩下哥兒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囤滿小囤流的糧食,對弟弟說:「咱們有這么多的糧食,夠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說:「今年這棗樹也不當緊了,反正咱們也不缺棗吃。」
就這樣,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里的棗樹呢,結的棗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裡實在沒有什麼可吃的了,怎麼辦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掃帚,弟弟拿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縫里掃呀掃的,從這里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裡尋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穀各湊幾把,數量不多,樣數可不少,最後又搜出幾枚干紅棗,放到鍋里一齊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穀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後悔極了。
哥倆嘗到了懶的苦頭,敗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就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歷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穀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傳說五:教育後輩要勤儉持家(2)
西晉時有個極懶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閑,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屢勸無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裡斷炊了,那小夥子飢腸難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裡的壇壇罐罐,將剩粒遺粉連同可食的殘碎物,過洗入鍋,煮了一碗糊狀粥喝下,從此,苦思悔恨,狠下決心痛改前非。當地人們便藉此教育子女,每逢臘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臘祭日不忘祖先勤儉之美德,又盼神靈帶來豐衣足食的好年景。
傳說六:出於人們對忠臣岳飛的懷念
當年,岳飛率部抗金於朱仙鎮,正值數九嚴冬,岳家軍衣食不濟、挨餓受凍,眾百姓相繼送粥,岳家軍飽餐了一頓百姓送的「大家飯」,結果大勝而歸。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飛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每到臘月初八,便以雜糧豆果煮粥,終於成俗。
傳說七:臘八粥救了朱元璋的命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習俗
北京的臘八粥可以說是最為講究的。摻在白米中的東西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葡萄、白果、青絲、玫瑰、紅豆、花生……不下20種。人們在臘月初七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撥皮、去核,半夜時分開始用微火燉,直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臘八節在陝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種米、豆之外,還得加入各種乾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後,還要將粥抹在門上、灶台上及門外樹上,以驅邪避災,迎接來年的農業大豐收。而且,臘八這天忌吃菜。如果這天吃菜的話,莊稼地里就會雜草多。臘八這天人們除了吃臘八粥,還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
陝西有些不產或者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用各種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肅傳統煮臘八粥用五穀、蔬菜,煮熟後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後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寧夏做臘八飯一般用各種豆類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入蔥花油。和陝北一樣,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西寧臘八節並不喝粥,而是吃麥仁飯。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麥仁飯異香撲鼻,十分可口。
江蘇人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臘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薺、胡桃仁、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如果煮的是鹹粥的話,在裡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臘八粥則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蓮子、紅棗、桂圓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據說,這種煮粥方法還是從南京流傳過來的。
臘八的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臘八節就把冰敲碎了拿來吃。民間流傳一種說法,如果臘八節這天吃了冰,往後的一年都不會肚子疼。

9、春節人們吃八寶粥的習俗與什麼有關?

臘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穀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只是趣味罷了。

臘八節又稱臘日祭、臘八祭、王侯臘或佛成道日,原來古代歡慶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的祭祀儀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後演化成紀念佛祖釋伽牟尼成道的宗教節日。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為「清祀」,周代為「大蠟」;因在十二月舉行,故稱該月為臘月,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先秦的臘日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講究的人家,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葯、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