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元宵節的風俗圖片

元宵節的風俗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0-11 20:48:12

1、元宵的風俗有哪些 簡介

1、吃元宵

元宵節當天吃「元宵」是我國一項傳統習俗。元宵又稱湯圓,「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

宋代,民間過元宵節即流行吃一種新奇的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每當正月十五,各地民眾紛紛製作元宵,以慶賀佳節。

2、放煙花

燃放煙花是我國慶祝節日必不可少的助興活動,元宵節自然不例外。當五彩繽紛的煙火射向高空,頓時夜空錦綉團團、璀璨奪目,地上火樹銀花,天上人間構成了一副美麗的畫面,這也正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最愛觀賞的節目之一。

3、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4、社火

社火是我國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小編的家鄉在北方,每年正月十五,各個村子都有社火表演,寓意來年村民日子紅紅火火。

5、舞獅子

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聽說在南方盛行。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6、賞花燈

賞花燈是老百姓過元宵節的一件樂事,也是至今仍廣為流傳的一項活動。在正月十五這天,各地廟會、公園便紛紛推出賞花燈的活動,屆時天上繁星萬點、地上火樹銀花,人間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非常熱鬧。

7、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這也是人們用來消災祈健康的一種活動。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在元宵節之夜,很多婦女就會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就樣就能祛病延年。元宵節這天單身的朋友利於多走動,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情感運勢。

2、中國元宵節習俗有哪些

元宵節有哪些傳統風俗元宵節的美食成為了最獨特的傳統風俗。元宵節的美食在不同地域有著不同,南方吃湯圓,北方吃元宵,廣東人會用生菜拌糕餅,陝西人有吃元宵茶的風俗,昆明人喜歡吃豆面團,台州人會食糟羹,江北地區則正月十五晚上吃面條等等。不同地區吃法不同。

除了吃元宵 ,還有吃餃子,放煙花 ,掛燈籠,燈 展,玩獅子 ,玩火龍 ,踩高鐃 ,等等民間各種文藝節目。

3、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較為常見的習俗有以下幾個: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2、鬧花燈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3)元宵節的風俗圖片擴展資料

不常見的元宵節習俗:

1、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2、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占眾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

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於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於記載。

3、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4、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1、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3、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



4、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綵球等動作。

5、劃旱船:

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

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5、元宵節都有哪些好玩的活動/習俗?

元宵祈抄福是一貫的風俗,相信大家都很了解。那我來講一個比較「奇葩」的元宵習俗吧,是前兩年過年的時候,去雲南姨媽家玩時聽長輩們談起的。

以前的人稱元宵節為「鬧元宵」,重點就是一個「鬧」字。因為在元宵節期間,夜禁開放,大家活動都很自由,也比平時更為大膽開放。在老昆明有個習俗,未婚的青年男女在元宵節的晚上,要去別人家的田地里「偷」點青菜回家。

當時我就腦補了一出真人版的偷菜游戲……

長輩們解釋說,青菜的「青」和「情」同音,「偷」了青菜,就寓意著能在來年順利找到意中人。

當然,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除了偷菜,還有人會偷花燈之類的東西,據說有祈子的含義在其中。

6、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正月十五,也是元宵節。元宵節鬧元宵,過完元宵這個年就算過完了。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為親朋好友送祝福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有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每個地方都有賞花燈的地方。吃湯圓和元宵寓意團團圓圓。猜燈謎是自古以來的優良習俗。放煙花在近年來由於污染已經越來越少了。元宵節在各地風俗基本上差不多,在我們當地早上起來要放鞭炮,端上一碗湯圓來預祝全家萬事順心,團團圓圓。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在小時侯正月十五非常熱鬧,看花燈,放鞭炮,看電影,看大戲,猜燈謎,舞龍獅。鄉鎮街道都能看到。

隨著時間的流逝,形勢的發展,網路進入千象萬戶,大都數在家看看電視,玩玩電腦手機。這樣把正月十五元宵節也打發過去了。我的家鄉湖北荊州,因《三國演義》劉備借荊州而聞名。每年正月十五這一天是春節前後最熱鬧的一天,從早上開始舞獅、擺龍,到晚上踩高蹺、扮演各種角色演繹花燈、猜燈謎,熱鬧無比,記得小時候跟著行人看熱鬧,鞋都被踩丟。到了夜晚臨近轉鍾時分,即使平時沒有宵夜的習慣,也要吃幾個各種餡料的手工湯圓。我覺得這是傳統,印象里好像各地都差不多,只是元宵節一過完,那麼就意味著這個年徹底收尾,走親訪友以及各種慶祝活動就此結束,新的一年真正開始了!吃湯圓,過完年後的,最後一頓團圓飯。

7、元宵節的習俗和來歷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游龍燈、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節日來歷


元宵節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中國人素有賞花燈、吃湯圓、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

元宵節的由來

有關元宵節來歷的說法多種多樣,有3種說法流傳較廣。

傳說一

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後一系在呂後死後害怕大全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傳說二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

傳說三

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

傳說四

據文獻記載,元宵節源於佛教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也就形成了元宵賞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元宵節習俗

漢族地區,元宵節是春節的最後歡慶之夜,城隍廟一帶白天要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和節目,夜裡要搞燈會。燈會不僅是娛樂,更重要的是平時女子很難出門,也是相中郎君的重要場合。這個節日賦予的歡慶氣氛和娛樂功能是很濃烈的。

觀賞花燈,是元宵節最為重要的節日習俗。元宵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下令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在宮中和寺廟」點燈禮佛「。此後,元宵點放燈的習俗從宮廷流傳到了民間,每逢正月十五,家家張燈結綵,歡慶元宵佳節。到了唐代,賞燈習俗進一步發展為盛況空前的燈市。宋代的元宵燈會規模更大,精美程度勝過唐代,我們讀宋詞,裡面有很多關於有關燈會和與燈火有關的描寫,很是生動。《水滸傳》里有很壯麗的描寫,透過文字,我們能想像到宋人生活的繁華景象。明代的燈火很奢靡,觀燈的時間也要長些。清代賞燈也很壯觀,《紅樓夢》里寫的很仔細,也是入篇的場景,悲慘的故事從喜慶之時開始,小說的節奏和設計到了漢文學的極致。除了放燈,還舉行賽燈活動。從唐代開始,各地燈會中逐漸興起了各種民間文藝活動,如玩雜耍、扭秧歌、唱戲曲、踩高蹺、舞獅子、打腰鼓、竹馬會、說評書等等。因為然燈賞燈是元宵節慶祝活動最為重要的內容,所以元宵節又被稱為」燈節「。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期間舉行的一項活動。燈謎會成為我們認為元宵節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提到燈謎,就會想到元宵節。猜燈謎最早出現在宋朝。南宋時期舉行燈節,有人把謎語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們一面賞燈一面猜謎。「雙喜臨門」這個故事就與王安石趕考路上讀到「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有關。到京城考試,主考官出了「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讓對下聯,其他人對不出,王安石就以在燈會看到的句聯應對,中了進士。衣錦還鄉,又娶了美麗的妻子。一副對聯,金榜題名、洞房花燭,「雙喜臨門」,成為佳話。燈謎,因啟迪智慧又有趣味,非常受歡迎,猜燈謎成了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的活動。燈謎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是亦智亦趣的娛樂活動。

踩高蹺,每逢元宵佳節,各地要舉行鬧社火的活動,許多歌舞雜耍紛紛亮相。踩高蹺是頗具特色的民間舞蹈表演。我有一年,專門去走紅軍待過的地方,春節也是在江西過的。當時在於都,正月十五前,一個師傅帶領很多土地在大街上訓練高蹺,我跟隨很久,和老師傅攀談多時。他向我介紹了高蹺的知識,真是受益匪淺。高蹺多為木質,表演有雙蹺、單蹺之分。雙蹺多綁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藝,單蹺則以雙手持木蹺的頂端,便於上下,動態風趣。其表演又有文蹺、武蹺之分,文蹺重扮相與扭逗,武蹺則強調個人技巧與絕招,各地的高蹺,都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明祖色彩。北方的高蹺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漁翁、媒婆、道姑、和尚等。南方的高蹺,扮演的多是戲曲中的角色,關公、張飛、呂洞賓、何仙姑、張生、紅娘、濟公、神仙等。他們邊走邊唱,深受百姓喜愛。

耍龍燈,又叫作龍燈舞、舞龍。傳說在起始於黃帝時期,演變成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最早文字記載舞龍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龍燈是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的,成斷續的數節,整體長達數丈。龍身內燃燭,就被稱為「龍燈」,而不燃燭的則被稱為「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他的身後則有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整條龍隨鼓點舞動,上下翻飛,看上去栩栩如生。耍龍燈不僅是一項流傳很久的傳統娛樂活動,還寓意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我在古鎮旅行時,看過刷龍燈表演,,印象也不是很深刻。後來看到中央電視台介紹安徽古鎮的孩子們的板凳龍燈,非常壯觀。雖然我是安徽人,但我在皖北,不是很了解江南的風俗。哪個古鎮我一時想不起來了,那個鎮的傳統就是讓孩子參與這樣的傳統街燈,逶迤十幾里,非常壯觀。

舞獅子,在元宵節的娛樂活動中,舞獅子是必有項目。舞獅子在國外,成為華人活動的標識了。重大節慶,我們也會看到舞獅表演。舞獅子的來歷,一種說法舞獅子的習俗來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是五世紀時產生於劉宋的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舞獅子,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要有高超的技術,和默契的配合。在舞獅子習俗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以「武獅」為主,一般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引獅人裝扮成古代的武士,手握旋轉綉球,逗引獅子。獅子在引獅人的引導下,表演各種翻騰、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撓癢、抖毛、舔毛等滑稽動作,逗人取樂。南獅流派眾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和講究。獅子為百獸之王,舞獅子表現了人的勇敢和力量,為節日帶來了歡樂氣氛。我看到北方的舞獅子多些,南方的舞獅,多在電視上看到,特別是看華人的表演。海外華人廣東福建人不少,他們承繼了華人的民間傳統文化和風俗。

劃旱船,又稱跑旱船,傳說為紀念大禹治水的。旱船多用竹、木或麻秸桿扎結而成,外麵糊上紙,並用綵綢蒙住,船頭、船尾、船幫上多裝飾著各種花朵。旱船表演時,一般有一位姑娘立於旱船中,稱為「船娘子」,模仿劃船的姿勢,一邊舞蹈,一邊左右搖船前行,表現船在波浪中起伏的情形。還有人扮演小丑,在旱船周圍扮成坐船的船客,表演各種滑稽動作,從而引發觀眾的笑聲。其餘人在邊上敲鑼打鼓,氣氛熱烈。跑旱船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情和民族特色。這個我們在現場和電視中都會經常看到。主角大都穿著綠色的外衣,黑色的邊飾,披紅戴綠,塗脂抹粉,很是誇張。他們在以前民間娛樂方式有限的條件下,給大眾帶來很大的歡樂。

扭秧歌,在元宵節慶祝活動中,扭秧歌獅一項重要內容。秧歌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是很有民族特色的一種舞蹈形式。地區不同,形式也有所區別。主要有東北秧歌、山西秧歌、河北秧歌、山東秧歌,等等。但秧歌表演的共同特點四,一般由十多人至百人組成一支集體秧歌隊,表演者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手持扇子、手帕、綵綢、紙傘等,在嗩吶、鼓鑼等樂器的伴奏下,邊走邊舞,同時變換各種隊形,活潑奔放,特鬧非凡。北方人很常見了,張藝謀早期還拍過黃河一帶扭秧歌的壯麗場景。那些場下表情呆滯的青年農民,一到秧歌場場,活力四射,迸發出精神的生命力量,讓他很是感慨。人性的張揚,在那時得到充分綻放。

放煙火,在元宵節,各地都有放煙花的傳統,各種各樣的禮花爭彩斗艷,絢麗奪目。現在的煙火科技含量很高,澳大利亞悉尼每年的迎新煙花,成為壯麗的符號。我們舉辦奧運會和七十周年大慶,也把煙花演繹到極致,非常壯觀。但我看過煙花,印象最深的還是中學時代老家的一次放煙花。當時市中心有個廣場,成為重大節慶的活動地,後來被大家熟知的王懷忠800萬賣給了一個商人開發。印象深刻,是那年放煙花發生了踩踏事件,死傷多人。第二天上午,我和鄰居去看現場,一個足球場的鞋子散落在地上,非常驚嘆。現在我的老家也禁止鞭炮了,放煙火也成為歷史了。今年回去,大年三十夜間竟沒有聽到一起燃放,很是贊嘆。北京禁放多年,還是有人偷著放,相比較而言,家鄉確實不容易。

元宵塔火,在西北地區,元宵節舉行鬧社火和燈展,要點燃元宵塔火。塔火是用黃土合成的泥或磚而成一個塔的形狀,高約一米五左右,塔內裝有炭木。裝好點燃後,燃燒的火苗就從周圍的圓孔中噴出來,火勢很旺,非常壯觀。我沒有親眼見到這樣的場景,但在電視上看到多次,在書中也看到圖解,很為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而驚奇,現場感應該非常震撼!

打鋼花,在河北和西北地區特有的元宵活動。我當時去河北蔚縣暖泉拍照片,才知道還有這樣的項目。三千多度的鋼水,由全身包裹起來的人,站在場子中央,向天上揚灑沸騰的鋼水,形成美麗的鋼化。拍鋼化成為去蔚縣攝影愛好者津津樂道的項目。我從來沒有想到還有這樣的危險的游戲,但確實很好看,很驚險,也很美麗。

8、元宵節都有什麼習俗?

元宵節的習俗有: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

2、鬧花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4、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華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5、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9、元宵節的風俗傳統有哪些?

元宵節的風俗傳統有放天燈,耍龍燈,吃元宵。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元宵節的概括

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蘊含著團團圓圓,甜甜蜜蜜,幸福美滿,吉祥如意,追求自由等文化意義,在這一天,人們會舉辦豐富的活動來慶元宵。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