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郫都區風俗

郫都區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11 07:38:21

1、郫縣古城鎮有什麼好玩的啊

介紹:1、水鄉三道堰
距郫縣6公里處,有一座歷史上有名的水陸碼頭和商貿之地:三道堰古鎮。都江堰的兩大支流:柏條河、徐堰河縱貫全境。鎮因古人在柏條河下游用竹簍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頭,導水灌田而得名,且有一千多年,是座歷史悠久的川西古老水鄉。古鎮還是著名的武術之鄉,民國時期就有「川西小少林」之稱。現在鎮內建有供水量高達145萬噸的「成都自來水六廠」,是西部地區最大的生活用水廠。古鎮充分利用了得天獨厚的水資源,築成依河而居、傍花隨柳的居家環境,形成了「川西民居,水鄉特色」 的生態風格。以「親水性」 為主題的呤詩樓、品茶樓、書畫樓、棋牌樓、飲食文化樓、觀景樓沿柏條河兩岸鱗次櫛比。鎮內錯落有至的青瓦屋頂,高低有序的封火山牆,青石河欄傍河護佑,卵石小道逶迤彎曲,盡顯的是傳統與現代共生,自然同城市結合,豐富多變的典型川西民居。古鎮的青瓦、白牆、小橋、流水、白鷺、垂楊,鳥語花香,景色清幽,是一幅安寧祥和的風情畫卷,遊客可在生態農業園區採摘蔬菜,置身其中境深意長,令人流連忘返。

三道堰有著名的野生黃辣丁、炒大蝦、戴大肉、水鄉豆花等。

休閑和餐館:休閑港、飲食樓、水上人家、閱江樓等。

節日活動: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龍舟會」,是三道堰古鎮獨具魅力的傳統節日。
三道堰主要看它的川西水鄉民居、水、橋的風情,要有時間也可以到農家樂去玩玩。
2、郫縣古城鎮
古城鎮古名馬鎮,又稱馬街,傳說三國名將魏延曾在此地屯兵牧馬,歷久,商賈往來,行旅聚居,成為集鎮。上個世紀40年代初改稱古城,後經過幾次行政區劃調整,1998年恢復古城鄉建制,2000年撤鄉建鎮。
古城鎮地處郫縣、彭州、新都交界地,距市區20公里,距郫縣9公里,距都江堰30公里,錦水河、墓水河由西向東流貫全境,孕育著這一方。
古城鎮政府所在地馬街為"史前宮殿遺址",距今有4000年,1997年"古城遺址"考古發現大型禮儀建築基址,是成都平原史前文化的發祥地,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古城鎮以仿古建築,再現古蜀文化,形成旅遊景點;以古蜀文化,順應復古時尚,開發旅遊項目;以各特產品建設交易市場,活躍古城經濟;以古蜀景觀,聯姻影視部門,建設拍攝基地,用3-5年時間將古城建設成集旅遊城、民俗文化和影視城於一體的"西蜀古城"。
古城鎮采柚節,郫縣古城風俗節,古城每年一度的柚子節,當然古城柚就相當的有名了,現在正在開發古城的旅遊,不久它將會以古文化和吃文化相結合,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古城鎮有非常著名的「古城柚」,非常不錯,值得品嘗。
(購買提示:古城城外路邊有很多賣「古城柚」的老農,你可以先品嘗然後再購買,購買的時候可以狠狠的壓價,因為老農們看你是外地人,會故意把價格叫高的)

休閑和餐館:城外周邊有很多風格獨特的農家樂,價格一般為20-35/人/天(二餐,茶牌免費)

2、巴蜀文化的風俗百態

在今重慶和四川境內,聚居和雜居著漢族和藏、彝、土家、羌、苗、回、納西、僳僳、布衣、滿、蒙族 等14個少數民族。漢族構成巴蜀地區人群的主體,主要聚居於四川盆地內。而盆地四周的高山、高原區則主要 為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或生活區。西部高原和山地主要是藏、彝、羌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盆地東緣山地主要是 土家族和苗族聚居區。其它人口較多的10多個少數民族則散居於四川和重慶各地,少數民族總人口數有 300萬 。
重慶和四川這種民族分布格局是經過幾千年的交流融合、遷徙定居、相互依存、發展演變的過程而形成的。在長期的民族交流的歷史過程中,巴蜀文化形成了自身的地方特色和巴蜀人的特色。這一過程同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過程與規律是一致的,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生息繁衍過程的一部分。從古及今,凡從外地入蜀的文化人最強烈的直觀感受,就是蜀人、蜀地均與其它地域有所不同。西晉裴秀的《圖經》說巴蜀是「別一世界」,杜甫人蜀稱蜀人為「新人民」,認為蜀地「異俗嗟可怪」。抗戰時期入蜀的學者有感於古蜀國文化遺物的特異 ,提出了「巴蜀文化」的專門概念。這些都說明組成巴人、蜀人的民族成分和它們的習俗確有其特異之處。對巴蜀人而言,這叫做「個性」,對文化習俗而言,這叫做「川渝味」。
今天重慶和四川的漢民族已經過歷史上多次的變易,它的最初來源可追溯到古蜀人和古巴人。古蜀人,特別是古蜀國的主體民族蜀族,很早即與中原地區有文化上的同源關系。《世本》、《史記》和《華陽國志》等史籍 均認為蜀之先源於黃帝,是黃帝族降居若水(雅礱江)和岷江上游的昌意——高陽一系的後裔。岷江上游乃至 雅礱江一帶,從先秦開始便是氐羌系的民族所居,也是氐羌系民族從北向南遷徙,乃至濮越系的民族從南向北 遷徙的走廊地帶。這一帶至今仍是藏、羌、彝、普米等藏緬語系民族的大本營。黃帝之子昌意是同這一帶的蜀 山氏聯姻的。氐羌系的夏禹也是高陽氏之後,「禹興於西羌」,也是興起於這一帶而同巴地的塗山氏聯姻的, 直到夏末,桀還與岷山二女碗和琰保持著部族聯盟關系。蜀的始祖蠶叢氏「始居岷山石室中」,也是在陽山上 游興起的。漢代的蠶陵縣,即今疊溪,就是蠶叢氏的根據地。根據史書的說法,蠶叢氏逐步南遷,到灌口(今 都江堰市)出現了第二個蜀祖柏灌氏。發展到魚鳧氏時代則已進人成都平原,今溫江縣有魚鳧城故址。取代魚 鳧氏的杜宇氏
大概是南方朱提(音si,今雲南昭通)的濮系族北上與江源(今崇州市)土著結合而成的。開明氏則是荊楚人溯江北上到成都平原,因善於治理洪水而以禪讓方式取代了杜宇氏。由此可見,古蜀人族團的形成是岷江上游的氐羌系與南方成都平原的濮越系長期交融的過程。秦滅巴蜀以後至秦漢之際,蜀人又逐步融入到了華夏族即後來的漢族中來。
廣漢三星堆出土文物所反映出的燦爛的青銅文明,是成都平原古蜀文化偉大創造的結晶。出土的青銅立像,大眼、直鼻、方頤、大耳,頭上戴冠。據研究,其體質形象與青銅人面像B、C兩型的「棱形鼻樑」 形象,有北蒙古利亞小種族的特徵,屬現今藏緬語族的先民氐羌系的民族。從它在三星堆文化中佔有主導地位看,它應是蜀國境內居於統治地位的民族——蜀族的形象。而以「蒜頭鼻」為體質特徵的青銅人面像A型,則具有南蒙古利亞小種族的體質特徵,應是蜀國境內與蜀族結盟的民族抑或被統治民族的形象,應當是屬於現今壯侗語族的先民濮越系的民族。直到成漢時期,成都出土的成漢墓陶涌,其面像仍與三星堆一致,說明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有機聯系。
巴人中的凜君蠻、板循蠻來源很古,也應屬於百濮系統,後來都逐步融人盆地的漢族中,其中的一大支則成為今土家族的先民。大約在隋唐時期,今天四川地區各民族大體形成。他們與漢民族一樣,都是巴蜀地區歷史文化的創造者。到明清時期,四川盆地內的漢族與盆地周邊的少數民族聚居的格局逐步突顯出來,成為今日四川和重慶民族分布布局的雛型。
藏族在四川境內有80多萬,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壩和涼山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藏族的族源是多元的,主要來源於古代的羌人。今川西北高原上,從漢到唐有越 羌、白馬羌、廣漢羌、參狼羌、武都羌、旄牛羌等大小不 同的羌族部落,是四川藏族的主要族源。四川藏族地區稱為東部康區。「康」是藏語「喀木」(即「邊地」) 的音譯。今四川的康定、甘孜、德格、理塘、巴塘至西藏的昌都一線,歷來是康區傳統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 核心地區,是連接我國西南和西北地區的樞紐。
由於康區位於西藏的東南邊緣,使它成為漢藏文化接觸交融和內地與西藏經濟貿易頻繁往來的通道,是甘、青、川、滇通行的民族走廊中眾多民族南下北上遷徙的必經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由於康區位於東部巴蜀文化與西部西藏文化交匯的位置,因而又構成了四川藏族在經濟、語言、文化上不同於其它地區藏族的特點。這里,歷史上有過數度繁榮的「茶馬互市」,被譽為第四條絲綢之路——「麝香——絲茶之路」。這里的宗教文化也很有特色,喇嘛教的各種教派並存,有寺廟800多個。既有馳名中外的格魯派三大印經院之一的德格印經院,又有本波(黑教)的最高寺院和學府的土多寺、著名的寧瑪(紅教)寺院噶拖寺、噶舉(白教)寺院八幫寺。這里藏族的民居和服飾,既與西藏藏族有共通性,又帶有 自己的特色。牧區有廣闊的草地,還有鍋庄和氂牛群,農區則有田野中的青棵和酥油茶。舉世聞名的《格薩爾王傳》長篇敘事詩就流傳於四川藏區。鍋庄舞和弦子舞是十分優美的舞蹈,唐卡壁掛是繪畫藝術的精品,藏戲更是獨具特色。這里的康巴人養成了剛悍、粗擴、豪邁、勤勞的性格特徵。
彝族是四川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有152萬,大多居於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樂山市的峨邊與馬邊。彝族的祖先是從西北高原南遷的羌人與本地的古老部落融合而成。漢代的窄都夷、斯榆、冉 、昆明,唐代的白蠻和烏蠻,與後世的彝族有淵源關系。安寧河谷是四川境內彝族長期的活動中心。大小涼山彝族地區在建國前還比較完整地保存著奴隸社會形態,建國後逐步廢除了奴隸制,走上了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
彝族文化有自身的特色。住房多為土木結構,一般房層低矮無窗,其高樓式民居與瓦板式民居也很有特 色。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右斜襟的上裝和多拓寬腳長褲,頭頂留二三寸頭發一小塊,稱「天菩薩」。頭上裹以數丈長的青蘭布包頭帕,名日「英雄結」。男子以無須為美,左耳帶耳珠穿絲線。女子穿多褶長裙。男女外 出皆穿「擦爾瓦」披風,形如斗蓬。宗教祭祖活動由畢摩主持。彝族有自己的音節文字,稱為文或羅羅文、畢摩文。彝族有自己的歷法和天文學,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彝族有許多重要的文學著作,如《勒俄特依》(創 世紀)、《瑪木特依》(訓世經)、《阿姆尼惹》(哭嫁歌)等均流傳至今。
土家族主要分布於重慶市的酉陽、秀山、黔江、彭水、石柱等縣,人口總數在100萬左右。其族源來源於巴人,主要是巴郡南郡蠻中的廣廩君之後和被稱為長沙武陵蠻的盤瓠之後。由於他們居位在西、辰等五溪上,故古時又稱為五溪蠻。土家族近代的風俗習慣大體與漢族相同,崇拜祖先,信仰多神,特別崇拜土王。土家族有語言,但無文字。土家族能歌善舞,他們傳統的擺手舞、龍燈、獅燈、花燈、跳香、民歌、號子、打鬧等均享有盛名。傳說土家的擺手舞來源於周武王伐紂時巴人軍隊的「前歌後舞」,即漢代著名的巴渝舞。土家族文學上的成就是有名的「竹枝詞」,曾對盛唐以後的中國詩壇產生過重要影響。土家族戲劇也很有特色,在酉水流域,流傳著土家族的儺願戲(又叫儺堂戲);在石柱一帶流行著一種源於儺戲而又不同於儺戲的「土戲」 。
在土家地區,往往土家與苗族、漢族交錯而居,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酉陽、秀山、黔江和彭水則是土家族和苗族聯合組成的自治縣。重慶的苗族源於古代的「五溪蠻」和「黔中蠻」,和土家族、漢族長期和睦相處,創造出了有特色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如干欄式的「吊腳樓」民居和建於江河上的風雨橋、土花被面、蠟染織品、油茶湯、糯米糍粑、油香粑、極酸的泡菜,以及苗家的「踏月」歌舞,都有獨到的特色,享有盛名。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區的牧羊民族,以後向東向南遷徙,是華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們大部分融合到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區保留了全國唯—一塊羌族聚居區,這包括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縣 。其中以茂縣羌族集中聚居最多,佔全部羌族人口總數的60%。
羌族具有獨特的物質文化成果和民族風情,綿延幾千年而不間斷,被稱為中國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個「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樓、棧道和溜索等建築形式。碉樓在羌語里叫做「邛籠」,「皆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著名的有茂縣黑虎鄉的群碉、明嘉靖年間修築的桃坪碉。棧道在羌族地區的特色是險峻,茂縣較場一帶的棧道遺跡,傳為是蜀人的祖先蠶叢氏的遺作。溜索古稱「窄」,是用於渡河的竹 索,羌族中心區茂縣古有「繩州」的設置,其名稱即來源於古羌的繩橋。現存的歷史文物中,以橫架於滔滔服江之上、長達100多公尺的茂縣石鼓 「鴛鴦溜」最為著名。羌族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里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有蠶叢和大禹的遺跡。「禹興於西羌」,汶川刳兒坪和茂縣石鼓鄉(原名石紐鄉)以及北川的石紐,都有大禹誕生的紀念地。茂縣縣城名「鳳儀鎮」,也是源於歌頌大禹的「鳳凰來儀」的古語。在茂縣維城鄉有蜀漢大將姜維修築「維城」的遺說。疊溪本為古蠶叢重鎮,因地震而變成今日風光秀麗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著白石崇拜習俗,戶戶羌寨莊房都供奉白石。羌笛傳自遠古,各種歌舞歡快 多情,羌族服飾有獨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節日有羌歷年、祭山會、牛王會,娛樂活動有跳莎朗舞、爬天桿、 射獸饃、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綉、雲雲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獨特風情。羌族地區盛產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調味品。
在川滇交界的高原上,有一片秘境似的地方,叫瀘沽湖。圍繞瀘沽湖生活著古老的摩梭人。十多年前他們還保留著古老的母系大家庭和走婚制的習俗。「舅掌禮儀母掌財」,子女不歸父系,而歸母親和舅舅撫養。母親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子女永遠生活在母親身邊,夜晚才接待自己的「阿注」即情人。這種走婚制叫做「阿夏婚」。摩梭人每年最隆重的是朝山節,朝拜湖中最高的神山——格姆女神山。摩梭人的族屬還無定論,可能源於古羌族中的旄牛羌。新舊《唐書》有「東女國」的記載,就是今天摩梭人的祖先。滬沽湖至今是環境未受污染的自然奇景,永遠湛藍的天,永遠碧綠的水,穿梭自如的豬槽船,夜晚山月下走婚的阿注,構成靜秘的「 母系王國」風情畫,被人們稱為「人類母系社會文化的活化石」,是「至少生活在創世之夢中的世外桃源」。
白馬人主要分布於四川省平武縣和南坪縣以及甘肅文縣部分地區,總計1萬餘人,平武縣白馬鄉是最大的聚居區。這一帶也是大熊貓和金絲猴的故鄉,置有王朗、白河等自然保護區。白馬人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男女老少都頭戴白色盤形氈帽,上插白雞毛或錦雞毛,其服飾較羌族絢麗得多。住房大部分是板屋土牆,其喪葬儀式是夏秋土葬,冬季火葬。每逢年節或喜慶日,要跳「十二相」,頭載牛、馬、羊、獅、虎、雞、孔雀、狗等木雕面具,鑼鼓伴奏,載歌載舞,意在祈求平安,這是白馬人最重要的群眾性娛樂活動。白馬人現族屬為藏族。但學術界有不少研究者認為,從其族源看,與古老的氐羌系有淵源關系,很有可能是古老的氐族先民留存在今天的唯一的尚能聚居存俗的後裔。
在古今都是多族共居的巴蜀地區,若干古老的風習一直流傳至今,各種古風余韻成為了如今巴蜀風情的組成部 分。
傳說蜀國望帝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所以在巴蜀地區長期有 「農時先祀杜主」的風俗,不少農村建有 「杜主廟」。根據《華陽國志·蜀志》的記載,杜宇失國後,隱居西山,其魂魄化為杜鵑鳥,常因思念故國而啼叫出血來,以至灑滿了山野的杜鵑花。這個「杜鵑啼血」的故事一直在蜀人中流傳,李商隱有「望帝春心托杜鵑」的名句歌吟這個故事,而蜀人拜杜鵑的習俗至少在西漢以前就已經存在。唐代杜甫在四川也記載了對於杜鵑「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的習俗。至今仍完整保存在郫縣近郊的望叢詞,是蜀人祭禮望帝杜宇和叢帝鱉靈的場所。
崇拜白虎是巴人稟君蠻遺留下來的習俗。《後漢書》說:「稟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食人血,遂以人飼焉。」《蠻書》說:「巴氏祭其祖,擊鼓而歌,白虎之後也。」這種以人來祭祀白虎,把白虎當做祖神的習俗可能是一種原始的圖騰崇拜,相沿甚久,從漢代以來就已流傳了。源於巴人的土家族長期保留著白虎崇拜之俗,稱為「坐堂白虎」,是土家族不可戰勝的保護神。至今四兒童愛戴虎頭帽,就是這種崇拜的流風遺韻。考古發掘也有印證。三星堆遺址出土有金虎飾和銅虎飾,巴蜀銅兵器上的巴蜀圖語符號常常有虎形和虎紋,著名的傳世銅器虎紐於,其紐為虎形。由此看來,不僅巴人視白虎為主神,連蜀人也有虎崇拜之習。
川西地區還普遍流行著石崇拜,石崇拜分為兩種:一種是羌人的白石崇拜。據傳羌戈大戰時,羌人先祖受到 天神的指點,以白石打敗了彪悍的戈基人,使羌族得以有生息繁衍的環境,故把白石視為天神加以崇拜。這種 習俗一直流傳至今。另一種是古蜀人的大石崇拜。從蠶叢居於限山石室起,石頭就與蜀人有不解之緣。「石室」乃壘石而成,至今眼山地區仍有石壘碉房和高大石碉,因而古蜀先民對服山之石有一種大石崇拜。成都平原上不產巨石,多從服山運來作為蜀王墓前的墓誌石表,杜甫有《石筍行》專門說明石筍的來歷和用途。至今成都平原上尚有支機石、天涯石留存,還有五塊石、五丁擔、石鏡、飛來石等遺跡,均是大石崇拜的遺物。今天在重新修飾過的成都府河和南河岸邊,亦特地從岷山運來幾噸重的巨石 100個,上攜吟詠錦江詩詞百首,置於片片綠地之中,就是為再現古蜀大石文化,承襲其傳統特色而有意識設置的,現已成為引人注目的景觀。
巴蜀盆地內的最流行的年節古俗是漢族的習俗,它與中原地區的民俗在內涵上基本是一致的,但也有它的不同 之處。由於巴蜀從來是四方移民移人之地,歷史上有過幾次大的移民,特別是「湖廣填四川」,使巴蜀盆地內 的民俗帶有兼容南北,並蓄東西的復合型特點。所謂「一方之會,風俗分雜」(《周書·辛慶之傳》),正是 巴蜀民俗特色的生動說明。 歲時節令有春節過年、清明上墳、燈會、花會、端午食棕子、劃龍舟、中元祭祖、 中秋吃月餅等等,均與中原地區相似。但其中也有巴蜀自己的特色。例如,春節貼春聯之習就起源於巴蜀。後 蜀時,孟超自吟「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一聯貼在宮門上,代替過去貼桃符、郁壘,這是我國春聯之始。 大年初一到成都武侯祠游喜神方,燒第一柱香,稱為「頭香」,即以為吉利,這也是成都特有之俗。正月初七 人日游草堂是從晚唐興起的巴蜀特有習俗,其俗源於杜甫與高適之間的人日詩話。上元二年(761 年)高適寄 詩杜甫說:「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為紀念杜甫,人 們便選擇人日這一天游覽杜甫草堂。清代四川學政何紹基為草堂撰有一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 來」,就是記人日游草堂的習俗。
元宵燈會起於唐時。唐玄宗幸蜀曾在元霄上街現燈,有青羊宮的道燈,昭覺寺的佛燈,大蔥寺的水燈,從此形 成極富特色的成都燈會。宋陸游曾有詩寫成都燈會盛況:「鼓吹連天沸五門,燈山萬炬動黃昏。」作為古俗,成都的燈會與燈市都在元霄前後,燈市的繁華不亞於燈會的璀燦。清人有竹枝詞寫燈市:「城隍廟前燈市開,人物花枝巧扎來。高掛竹竿求主顧,玲戲機巧斗新裁。」又有竹枝詞寫燈會:「看燈大放鬧喧天,獅子龍燈 竹馬全。看過錦城春不夜,愛人惟有彩蓮船。」燈會與燈市相結合是成都 獨有的特色。除了成都之外,四川各地幾乎都有燈會,發展到今天,已經 以其多姿多彩馳名海內外。四川燈會以成都燈會歷史最悠久,以銅梁燈會的紙扎龍燈工藝最精湛,而自貢市的「國際恐龍燈會」則以其規模大、門類多、花樣新而為四川之冠,已在海內外多次展出,為四川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成都花會源於唐代的花市,以後歷代相沿。趙祥《成都古今集記》說:「成都二月花市,各地花農辟圃賣花,陳列百卉,蔚為香國。」到明清時,花農逐漸集中於青羊宮,每年二月十五日定期開市,至今猶然。
端午節龍舟之習,巴蜀與中原相同。但在唐宋時期,蜀地的劃龍船是在三月三日,後來才改為五月五日。
清明上墳之俗起於西漢,巴蜀一直流行至今。過去西蜀地區在這一天要賣歡喜團,小商販以各色炒米作團,用線貫串,叫「歡喜團」,這是巴蜀不同於中原之處。
巴蜀節令習俗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俗好眾人參加的游樂,「西蜀游賞之盛甲於天下」,並且其游賞習俗常常同各種藝術表演相結合,「倡優歌舞,娥瞄靡曼」,體現了蜀人重文學儒雅之風的特色。例如每年四月十九日院花夫人誕日舉辦「浣花大游江」,這就是自唐代以來成都獨有的習俗。這一天傾城出動,錦江舟接檣銜,兩岸彩棚連座,十里不斷。地方官帶頭出遊,叫做「邀頭」,百姓人家則自帶座具「邀床」,因此這一活動又叫「邀游」。
巴蜀地區從來就是多族共居,故而存在著各種不同的葬俗,而且至今可見。
中國境內為巴蜀所獨有的船棺葬是戰國至西漢時期古巴蜀人所實行的特殊葬俗,都是以實用的或仿製的獨木舟為棺,在盆地內從東的重慶市到四川省西部的蒲江、川北的廣元和成都市內,都有發現。在這些船棺葬中所發現的豐富遺物是研究巴蜀先民社會生活和文化觀念的重要資料。 石棺葬是指豎穴土坑中用石板或石塊砌成的棺狀墓葬,分布於四川省西部岷江上游、青衣江、大渡河、雅等江、金沙江流域,滇西和西藏東部也有發現。其時代大約相當戰國秦漢時期。其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都有獨特的內涵。根據文獻記述加以對照,石棺葬應是以窄都夷和冉 夷為主的西南夷系各族的墓葬。
在川西南安寧河河谷盆地一帶分布著一種用巨大石塊修築的墓葬,稱為大石墓。其時代相當於戰國到漢初,應 是邛都夷的墓葬。
在山崖或者岩層中開鑿洞穴為墓室的崖墓曾經十分廣泛地流行於巴蜀地區,是巴蜀文化的一個特色。俗稱「蠻洞」,往往是幾十座聚集在一起,分布密集,錯落有致,有多重墓室。墓門、墓壁、墓棺上往往雕刻畫像和圖案。其時代從東漢至明清歷代都有,主要在漢代。最著名的是樂山市凌雲山的麻浩崖墓,其畫像石反映漢代蜀地生活習俗,有極高價值。
懸棺葬是利用岩壁裂縫或在岩壁上鑿孔架設棺木,離地面懸空放置,臨崖望之,危乎殆哉,十分險峻。懸棺葬從我國東南江浙到西南重慶、四川、貴州的廣大區域內都有分布。但無論從分布面積之廣、時代延續之長、類型之豐富復雜、保存之好這幾個方面來看,四川的懸棺葬在我國都是首屈一指的。四川懸棺葬早的從戰國時期開始,晚的一直到明代,主要分布在兩個地區,一個是三峽區域,其族屬與古代的巴人和僚人有關。另一片分布於珙縣、興文一帶,系古代的 人墓葬,屬 人系統。珙縣懸棺至今保存完整,蔚為奇觀,已經成為巴蜀旅遊文化中的一個著名景區。

3、今天的我們如何過七夕?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今年的8月28日是傳統七夕佳節,也是七夕節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11個年頭。如今,這一被譽為最具浪漫色彩的古老節日,不僅沒有落伍,反而展現出更多現代時尚味道。民俗專家認為,雖然七夕節的內涵和習俗已發生了變化,但在當下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內涵還能進一步挖掘和傳承。

七夕節回歸 中式祈福成時尚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記者梳理今年各地七夕活動發現,隨著對非遺保護和傳承力度的加大,七夕節的傳統意蘊逐漸被人們關注和挖掘。

「一拜平安吉祥,再拜健康快樂,三拜聰明成才。」浙江溫嶺市石塘鎮日前舉辦了國家級非遺石塘七夕習俗「小人節」祈福禮活動。「小人節」其實是一種民間兒童節,屬於6歲到16歲的孩子。這一天,孩子們都會向神靈「七娘媽」祈願以求庇佑。

記者看到,許多孩子在現場手持一件叫「彩亭」的祭祀物品。每層紙彩亭上都裝飾著一些戲曲人物小泥偶,題材多取材於《封神榜》《西遊記》《白蛇傳》等神話故事。祭禮中使用的酒都是滿盅的,以示圓滿。

在甘肅隴南的西和縣、禮縣一帶,不少女性在一周前就開始了她們的乞巧狂歡。隴南的乞巧民俗有著千年歷史,長達七天八夜。女性們會通過一系列程式,乞求織女賜予人類聰慧、靈巧和如願配婚、生活幸福美滿。活動分坐巧、迎巧、祭巧、拜巧等階段和祭祀儀式,被民俗專家認為是全國范圍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七夕民俗活動之一。

隨著七夕來臨,江西南昌的699文化創意產業園舉行了一場熱鬧的七夕祭。看著傳統的漢禮表演,欣賞著華麗的漢服,耳旁響起悠揚的古樂,人們彷彿穿越了時空……

「考慮到平常逛園區的多是年輕人,我們對七夕文化進行了延伸,使其更貼近年輕人的喜好。」據策劃方負責人團團介紹,感興趣是傳承文化的第一步,在保留七夕節核心乞巧習俗外,他們新增了漢服文化、周制婚禮、古風舞蹈等展示環節。

在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徐琳與男友參加了當地的七夕文化節,體驗了「唐昌有禮」非遺特色展示等活動。「平常約會是吃吃喝喝,今天要『坐看牽牛織女星』。」徐琳希望通過參加傳統活動尋找一些儀式感。

拉動「甜蜜經濟」 一地鮮花拍出7000萬枝

七夕節,少不了愛情的主題。而每到七夕節來臨,其獨特的浪漫主題也為商家帶來了不小的商機,掀起一波七夕「甜蜜經濟」的小高潮。

據京東數據研究院一份關於七夕禮物的調查顯示,26-35歲消費者的七夕送禮喜好是浪漫主題,排在前三位的禮物分別是永生花、酒店預訂、蠟燭;36-45歲消費者的選擇更趨生活化,愛買大閘蟹禮券、牛排、掃地機器人。

作為國內最大的鮮花產地,雲南的鮮花銷售情況可算是國內花卉市場的「晴雨表」。據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總經理張力介紹,七夕節前的半個月時間銷量就能趕上平時一個月。「2010年七夕節期間我們交易中心拍賣出去的花卉是3000萬枝,去年達到6000萬枝,今年預計達到7000萬枝。」

而鮮花禮盒的設計也是推陳出新。南昌一家花店店主小溪告訴記者,今年花店裡賣得最火的一款是裝有9朵玫瑰花的水晶禮盒,花色可任選,預定價260元。這款禮盒方方正正,透明設計,鮮花直接插在水中。小溪說,這種簡約風格寓意「愛你就愛本真的你」,很受追捧。

不過,有很多年輕人希望通過更有意義的方式來度過七夕節。「90後」的王舒欣就覺得送禮物的過節方式已經落後了,決定帶女友去參加七夕主題的旅遊活動。王舒欣說,以前過節是購物回家過,如今走出去過節,更能放鬆心情增進感情。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梅聯華認為,近年來,七夕「甜蜜經濟」的熱度不斷提升。人們的過節方式也從傳統單一的購買玫瑰、巧克力、燭光晚餐、化妝品等購物模式,走向體驗式旅遊、節日婚禮、相親派對、主題旅遊等更為豐富的模式,這也是七夕節在現代生活里新的發展內涵,值得關注。

文化傳承需念好「融」字訣

專家認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舉辦七夕主題的文化活動。不過民俗專家表示,要想讓古老節日煥發出新生機,對其背後的文化內涵宣揚和傳承仍需增強。

浙江省民間藝術研究會會長吳露生說,從漢代開始,七夕節乞巧、表達愛情等內涵基本確定下來並一脈相承。江浙一帶從唐宋時期開始,就十分突出七夕節的愛情元素。「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美好愛情的贊美和祝福都是正能量的,值得傳承。」

「以傳統的方式參加傳統的節日,是學習傳統文化最好的途徑。中國傳統七夕節,女性們是通過勤勞和巧藝來展現自己的風姿。」雲南漢服協會會長劉丹說,七夕最好的象徵物是針、紅線、蓮藕和荷花。穿著傳統漢服,參加傳統的民俗活動,有鬥巧會,才算原汁原味的傳統七夕節。據悉,雲南漢服協會已連續舉辦十屆七夕文化節,致力於從服飾、民俗活動等方面推動傳統節日與文化的傳播。

專家指出,西方情人節、七夕節、「光棍節」構成了我國當代的愛情節日序列,反映了年輕群體普遍的精神需求。曾被淡忘的七夕節重歸人們的視線,被看作是中國人自己的愛情節日,顯現了七夕在當代的旺盛生命力。應尊重時代選擇,合理取捨古俗。

「當今傳統節日離不開商業烙印,但一味批判沒有意義,建議順勢而為。」上海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員周思楊認為,現階段正是傳統七夕節從「復」到「興」的過渡時期,輿論應當引導商家從單純追求商業利潤,向帶有民族使命感的方向去設計產品和模式轉變。

「例如巧克力和玫瑰花已是公認的愛情象徵。若能將這一象徵融入七夕文化符號體系,那古老的節日將會增添不少時尚感和國際化元素。」周思楊說。

4、四川郫縣豆瓣為什麼會被譽為「川菜之魂」?

大家好,四川郫縣豆瓣為什麼會被譽為「川菜之魂」?

郫縣豆瓣,成都市郫都區(舊稱郫縣)特產,中國地理標志產品。是中國使用頂堅的調味料之一。它在選材與工藝上獨樹一幟,與眾不同。



他是製作川菜不可或缺的調味佳品,以優質紅辣椒、蠶豆、小麥粉和食鹽為主要原料,通過制曲、發酵、翻曬釀制等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產品具有紅褐油潤、醬酯香味濃郁的特點,用之成菜,具有提色增香、辣而不燥、回味醇厚悠長之特點,廣受海內外烹飪愛好者的喜愛



郫縣豆瓣的起源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

相傳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福建汀州府孝感鄉翠享村人,陳逸仙遷入郫縣,子孫繁衍,久居其地,人稱陳家笆子門。1688年(清康熙年間),陳氏族人無意之中用曬干後的葫豆拌入辣椒和少量食鹽,用來調味佐餐,不料竟香甜可口,胃口大開,這就是郫縣豆瓣的雛形。



時至今日,"郫縣豆瓣"已愈三百年歷史,世事滄桑,時移俗易。多少傳統之文化風俗和土特名產早已隨風而逝,而唯"郫縣豆瓣"延續至今,此乃川人之大幸也。

川菜發展至今,已具有用料廣博、味道多樣、菜餚適應面廣三個特徵,其中尤以味型多、變化巧妙而著稱。"味在四川",便是世人所公認的。而郫縣豆瓣和川菜便成為了一個絕美的搭配。



郫縣豆瓣香味醇厚卻未加任何香料,色澤油亮紅潤卻無任何油脂,全靠優良的原料和精細的加工技術,從而達到色、香、味俱佳的效果,極具辣味重、鮮紅油潤、回味香醇悠久的特點,從而成為川菜常備的調味佳品,獲"川菜之魂"之美譽。

5、四川民風民俗有哪些

1、祭杜主

相傳,蜀國開國國王杜宇,號望帝,歸隱西山後化為杜鵑。杜鵑為提醒人們不忘農時而號鳴,直至「啼血」。人們感今他教民務農有功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和七月初一祭祀他。今郫縣城南有他和叢帝的陵墓,稱望叢祠。每到祭之日,人們便紛紛趕來開展祭祀活動,同時,賽歌跳舞,演戲娛樂,十分熱鬧。在川西平原等地,當杜鵑鳴叫時,人們便認為這是望帝在提醒大家莫誤農時。

2、祭蠶蟲

相傳,蜀中開國國王蠶叢教民養蠶,每年做金蠶數千頭,送給百姓,凡得到金蠶的人家,養蠶一定獲得豐收。他死後,人們因感恩而祭祀他。

3、葯王菩薩

葯王是民間對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尊稱。孫思邈本是京兆華原人。精通醫葯,醫德高尚。所著《備急千金要方》30卷,合方論5300首,被喻為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之一。孫思邈兩次入川行醫並采葯煉丹,其影響遍及全川。故四川民間供祀葯王的普遍程度在全國頗為著名。許多著名中葯店堂。如同仁堂等均敬奉葯王塑像。

4、寶光寺數羅漢

位於縣城的寶光寺羅漢堂內有各種塑像577尊。來此上香和瀏覽的人們,都習慣要去數羅漢。踏進門檻第一步若為左腳,便從左數起,如為右腳,便從右腳數起。數到與自己年齡數字相同的那尊羅漢,以它的善惡美醜來判斷自己是否有福。

5、賄耳目神

耳目神即灶神。民間以為灶神是玉皇大帝的耳目,其職責是專門觀察人間發生的事情,然後上奏天庭。為使其不在玉皇大帝面前說壞話,給人間帶來禍殃,人們每逢農歷臘月二十四日晚便燃香點燭,賄以酒肉,計好於他。

6、除夕祭樹

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飯菜端上桌後,首先敬神供祖,接著將每樣飯菜取一點出來,切細和勻後,由家長用盤子或小簸箕端到最大最好的一棵樹前祭樹。據說,這樣來年果樹能花繁果豐,帶來滾滾財源。祭樹後,全家才圍著桌子吃團年飯。

(5)郫都區風俗擴展資料:

必去景點:

1、武侯祠

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南門武侯祠大街。是紀念中國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祠堂。 它是中國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諸葛亮、劉備及蜀漢英雄紀念地,也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

2、杜甫草堂

又稱浣花草堂、工部草堂、少陵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現今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建築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聖地。

3、寬窄巷子

寬窄巷子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長順街附近,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以及街道之間的居民宅院組成,全為青黛磚瓦的仿古四合院落,這里也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寬窄巷子所在的區域在清朝時為八旗居住之地,目前有多種文化、餐飲、休閑商鋪在此營業。老成都的閑適、新成都的時尚、都在巷子里。

參考資料:四川民間習俗-網路

6、成都的傳說故事和風俗

1、龜化城

傳說一:秦漢時期,成都經濟文化發達。

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公元前311年,當時鎮守成都的張儀、司馬錯著手修築成都城牆。傳說張儀築城時屢築屢垮,後來「有大龜浮於江」,張儀根據巫師的指點,沿著龜爬行的路線築城,果然成功,所以成都又叫龜城。出自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十三「秦惠王二十七年,使張儀築成都城,屢頹。忽有大龜浮於江,至東子城東南隅而斃。儀以問巫。巫曰:『依龜築之。』便就。故名『龜化城』」。

傳法二:張儀修築成都城牆時,最初是按照秦咸陽城來修的,但屢築屢垮,後來有大龜浮於江中,張儀受到烏龜龜背上的圖案的啟示重修設計成都的城牆,後來就沒有垮過了。

龜在我們國家傳統文化中一直是吉祥,長壽的象徵,是四靈之一,四神中的玄武也有龜的形象。雖然被某地網痞曲解了意思,不過反而暴露出某地部分網友集體性的無知,當然,故意的曲解也和個人素質掛鉤。幾千年的文化沉澱是你們所不能及的。——出自《太平御覽》卷九百三十一·鱗介部三·龜~4272~ 《華陽國志》

2、鎣華寺

相傳彭縣鎣華山有一個學佛的人,心極慈悲,乘驢行而不施鞭策。成正果後,善男信女為他立廟,號「鎣華祖師」。成都亦立了廟,在東較場附近。清末,該廟被軍隊占為兵營,哥老會眾又在外東三官堂街購地新建一廟,石柱為楹,以為奉祀。成城中學創辦時,租其殿為禮堂,至今如故,這就是現在的成都第十九中學。——出自《什邡縣志.人物》

3、花牌坊


相傳明朝朱元璋為振邦興國開科取士羅織人才。居住在成都市西門一條街上的秀才花如春上縣、府應考,均名落孫山,便灰心喪氣。一日他在茶鋪吃閑茶,見一叫化婆伸手行乞,心生憐憫之心,遂將身上僅有的五文錢送與她買饅頭。

叫化婆隨即謝過他,說,你是將相之才,可要努力考取功名。花如春受到叫化婆的激勵,便重拾書卷,日夜攻讀。

一天夜裡,他讀書睏倦在幾案上趴著睡著了,夢中見叫化婆點化他,到了京考,花如春一看試卷,試題果在《春秋》范圍內,便提筆揮就一篇恤民安國的錦綉政論類文章,深得主考官大悅,呈上朱元璋,欽點花如春狀元,並批示花如春打馬遊街,以顯示皇恩浩盪。

花如春在省親期間,深入百姓之中,了解百姓疾苦,上奏減輕賦稅徭役,勸導農耕惜民等治國安邦之策,深得朱元璋嘉許並施行之,取得非凡效績。於花如春功勞赫然,成都府尹上奏朱元璋修建一花姓牌坊,彰顯花如春。朱元璋准奏,因而得名。——出自《畢節縣志》

4、風俗:

打草鞋:或許在某些景區,你能看到一些老婆婆。她們在路邊擺上一個小簍子,簍子里裝著打好的草鞋,手裡拿著一個半成品,也不叫誰買,就自顧自的坐著,等待客人主動上門。

老成都時代,買草鞋的繁多。自古糧倉之都的成都,穀草麥草秧草席草甚多,打草鞋,蓋草房、編草帽、捆貨物、編草席的原料是不缺少的。往往天沒亮,就端著個凳子坐在家裡的小院壩中,男人們出去種田,女人就留在家裡打草鞋。特別是在鄉場上,人們就地取材,直接就手用草編織鞋子,傳承了許多打草鞋的手藝,甚至開起了專門的鋪子。男士的、女士的、各種碼子,他們心裡都清楚的很。

代客冒飯:除開上面的修竹器的,補水桶的,打草鞋的......老成都的服務可謂是細致入微,賣水人、磨刀匠、拾瓦匠,你以為你能想到的就是所有,其實還有很多服務讓人拍手叫好,比如說這個「代客冒飯」。

這可以說是很多成都人都沒聽過的新奇玩意兒。館子不收取任何費用,把顧客帶來的冷飯用湯冒熱,方便他們就餐。若是顧客帶了錢,就買他們幾份小菜來下飯。

這種生意通常是為那些缺乏生計的成都貪民,其中裹藏的人情味才是真正暖人肺腑。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產業,而「代客冒飯」在當今的成都,可是見也見不到,早已銷聲匿跡了。

5、蓉城

蓉城是四川的成都,成都又名錦官城,錦城,蓉城。因為後蜀皇帝偏愛芙蓉花,命令老百姓在城牆上遍植芙蓉,所以成都又稱為了「蓉城.一說「龜畫芙蓉」,即初建城時,地基不穩,屢建屢塌,後來出現一神龜,引路建成此城,而神龜指引的路線就是一朵芙蓉花,蓉城乃由此而生。

一說「芙蓉護城」,即五代後蜀主孟昶為保護城牆,命人在成都土城上遍植芙蓉,每當九月芙蓉盛開,遠遠望去如錦如綉,滿城生輝,名之曰芙蓉城。

最為人們接受,流傳最廣的版本是這個:從唐時起,每年的農歷二月,成都都有盛大的花市舉行。相傳農歷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稱為「花朝」。成都花市便於花朝前後舉行,以「花朝」為花市的正期。每到二月,成都都會成為花的海洋。百花齊聚花城,競相開放,爭奇斗艷,把整座古都打扮得妖嬈富麗。

這樣的花容盛事的確令人眼花繚亂。這時候,五代後蜀國蜀王妃花蕊夫人從百花叢中回過身來,她從百花之中發現了芙蓉。芙蓉如天上彩雲滾滾而來,這情景讓花蕊夫人驚喜不已。她喜歡上了這種美麗的花,這花讓她感到很開心。然而花開總是短暫的,美麗也會很快逝去,在成都陰濕的天氣里,花蕊夫人常常很憂郁。

秋天來到了,花蕊夫人為排遣心中的寂寞,帶著隨從去踏青。走到農家小院前,她驚奇地發現,在這霜氣襲人的秋天,即使堅毅的菊花也已凋零,卻有這樣一叢叢一樹樹的繁花在開放。她想起來這就是花朝時看到的芙蓉,花蕊夫人的臉上盪漾出從未有過的喜悅。
身邊的隨從把這一切看到眼裡,回去報告給蜀王孟昶,孟昶大喜,遂命百姓在城苑上下遍植芙蓉樹。

於是待到來年花開時節,成都便四十里芙蓉如錦綉,從此也落得了芙蓉城的美譽。
後來,後蜀國滅亡了,花蕊夫人被宋朝皇帝趙國胤掠入了後宮。花蕊夫人常常思念著孟昶,偷偷珍藏著他的畫像,以述思念之情。趙國胤知道後,逼迫她交出畫像。但是花蕊夫人堅決不從,趙國胤一怒之下便殺了她。後人敬仰花蕊夫人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尊她為芙蓉花神,稱芙蓉花為「愛情花」。

成都人對芙蓉花的喜愛,多少與這個古老的傳說有關。他們屏棄「龜畫芙蓉」和「芙蓉護城」說,而津津樂道於花蕊夫人的傳說,足以說明成都人追求忠貞愛情的浪漫情懷

(6)郫都區風俗擴展資料:

成都的歷史沿革:據史書記載,大約在公元前5世紀中葉的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時(公元前367年)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構築城池,截至2018年,已有2385年歷史;但依據現實挖掘的金沙遺址看來,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

早期為百濮地,據《華陽國志》載: "越嶲郡會無為濮人居地,有濮人冢",《史記 · 楚世家》說:「(楚武王)於是始開濮地面有之,建寧郡南有濮夷,濮夷無君長總統,各以邑落自聚,故稱百濮也」。

關於成都一名的來歷,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是借用西周建都的歷史經過,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蜀都。蜀語成都二字的讀音就是蜀都。成者畢也、終也,成都的含義就是蜀國終了的都邑,或者說最後的都邑。

公元前316年,秦國先後兼並蜀國、巴國,並設置蜀郡於成都。秦張儀、司馬錯築太城(府南城),次年,張儀在太城以西築少城(府西城)。

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是中國最早水尺。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地方官辦學堂「文翁石室」。

秦末、漢初,成都取代關中而稱「天府」。

7、四川的特色美食,特產與風俗

干燒岩鯉
名稱:干燒岩鯉產地:中國四川。概論:岩鯉學名岩原鯉,又稱黑鯉,分布於長江上游及嘉陵江、金沙江水系,生活在底質多岩石的深水層中,常出沒於岩石之間,體厚豐腴,肉緊密而細嫩。干燒法為四川廚師所獨創,乃以多量
鮮肉湯加味料,將魚燒至汁干入味,四川烹飪界稱此為「自來芡」、「自然收汁」。特點:用四川特產岩鯉和豬肉...

蒜泥白肉
原料:豬臀肉500克。大蒜50克、上等醬油50克、紅油10克、鹽2克、冷湯50克、紅糖10克、香料3克、味精1克。製作過程:(1)豬肉洗凈,入湯鍋煮熟,再用原湯浸泡至溫熱,撈出搌干水分,片成長約10厘
米、寬約5厘米的薄片裝盤。(2)大蒜捶茸,加鹽、冷湯調成稀糊狀,成蒜泥。(3)上等醬油加...

火爆腰花
原料: 豬腰子、黃瓜、姜、蔥、蒜、泡紅辣椒、鹽、味精、醬油、白糖、醋、濕澱粉、鮮湯、熟菜油。製法: 1.豬腰子平片成兩塊,去凈油皮和腰臊,先反刀斜剞,再直刀剞成三刀一斷的眉毛形,鹽、濕澱粉碼味上漿
。黃瓜洗凈,去瓤心,切成條。用鹽、白糖、味精、醬油、醋、料酒、濕澱粉、鮮湯兌成滋汁。 2.鍋中放油...

糖醋排骨
原料:豬排骨、鹽、白糖、醋、料酒、姜、蔥、花椒、糖色、熟菜油、熟白芝麻。製法:1.排骨分開斬成段,加鹽、薑片、蔥段、花椒拌勻碼入味,上籠蒸至肉離骨時取出,晾乾水分。&n...

粉蒸排骨
原料:排骨、米粉、芫荽、豆瓣、豆腐乳汁、花椒、姜、蔥、蒜、鹽、味精、胡椒粉、菜油。製法:1.排骨斬成節,加炒酥的豆瓣、鹽、薑末、蔥末、花椒、豆腐乳汁、胡椒粉、味精拌勻,再加入米粉,菜油拌勻。&...

回鍋肉
原料: 帶皮豬後腿肉、蒜苗、郫縣豆瓣、醬油、甜醬、味精、化豬油。製法: 1.豬肉刮洗干凈,放入湯鍋中煮至剛熟,撈出晾涼切成片。蒜苗洗凈,切成馬耳朵形。 2.鍋中放油,放入豬肉片炒至出油呈「燈盞窩
」狀時,放入剁細的郫縣豆瓣炒香上色,加入甜醬炒散、炒香,放入醬油、蒜苗、味精炒至蒜苗斷生,裝盤即成。...

辣子肉丁
原料:豬瘦肉、青筍、姜、蔥、蒜、泡紅辣椒、鹽、味精、醬油、白糖、醋、料酒、濕澱粉、鮮湯、熟菜油。製法:1、豬肉切丁,加鹽,濕澱粉碼味上漿。青筍去皮切丁,加鹽碼味。用鹽、白糖、醬油、醋、味精、料酒、濕淀
粉、...

謝涼粉
製作精細、用料考究、風味獨特。食品以根條均勻、細嫩綿實、滑潤爽口、麻辣香為特色。1990年8月獲省風味小吃獎。...

富順豆花
富順豆花劉錫祿豆花,近年來在四川贏得了「川南名小吃」的美譽。劉錫祿豆花的原料是黃豆。它的特色在製作上是人工推磨,力求磨細成漿,在煮時,採用膽火用凝固劑,並在火功和添加膽水方面下功夫,使作成的豆花嫩而不
溏,綿而不老,色如白玉,窯水回味清甜。...

火邊子牛肉
火邊子牛肉是古老鹽都傳統名特產之佳品,客觀存在以質優味美、片薄如紙、酥香綿長而聞名遐爾。火邊子牛肉源於清乾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選料嚴格,刀工精細,工藝考究、風味獨特、綿香生津、回味悠
長。由自貢食品公司腌臘品加工廠生產的紫薇牌火邊子牛肉是繼1988年獲商業部優質產品獎和首屆全國食品博...

梓潼酥餅
名稱:梓潼酥餅又名:「薄脆子」、貢餅產地:中國四川梓潼。歷史:唐天寶年間安史之亂,玄宗避難入蜀,途經梓潼上亭鋪,有人以該餅進貢,玄宗嘗後大加贊賞,於是梓潼酥餅在長安漸為人知,時有談及,並稱之為貢餅。由
此可見其生產歷史當在千餘年以上。工藝:系以麵粉、化豬油、菜油、砂糖、芝麻為主要原料。其製作,頭道麵粉...

什錦燴面
名稱:什錦燴面產地:中國四川達川。工藝:製作時在麵粉內加入鹼和清水,反復揉勻,擀成麵皮,越薄越好,再切成菱形片,撒上澱粉待用。將豬腿肉、火腿、豬肚、雞肉、鮮筍、香菇均切成菱形薄片,黃花切成段,木耳撕成
片,雞蛋打散後加川鹽攪勻後待用。炒鍋置旺火上,加適量清水燒沸,下面片煮斷生撈起。鍋內放入...

麻辣牛肉
名稱:麻辣牛肉產地:中國四川武勝。工藝:麻辣牛肉選料精良。每頭嫩牛隻能精選10公斤的牛腿腱肉,剔筋去絡,方可烹制。烹制工藝如下:首先,將烹制的嫩肉,順絲切塊,加入香料,放進鍋中,慢火調味,煨至將熟,出
鍋收汗;再橫刀斷面切片,用預制香汁拌肉下鍋,文火烘焙,小鍋快炒,做到汁不糊底,肉不粘鍋,使汁浸肉里,...

酸辣湯
酸辣湯為四川家常湯菜。以肉絲、豆腐、冬筍等料經清湯煮制而成。特點是酸、辣、咸、鮮、香。飯後飲用,有醒酒去膩,助消化的作用,深受歡迎,在全國廣為流傳。酸辣湯的製作原料是:豆腐30克,熟雞肉(或火腿)、冬
菇、熟瘦豬肉絲、水發海參、水發魷魚各15...

小煎雞
原料:雞脯肉150克,冬筍100克,泡辣椒、芹菜25克。製作過程: 1、雞肉切條,用鹽、水澱粉上漿。 2、水澱粉、料酒、鹽、胡椒粉和醋在碗中兌成味汁,用花生油將雞條炒散,放入蔥姜、蒜片和泡辣椒,炒
出香味後放入冬筍條、芹菜,下入兌好的味汁,翻炒幾下即成。...

籮粉魚頭豆腐湯
原料:魚頭2個,香菇冬筍各50克,豆腐100克。製作過程:先將魚頭炸一下;再加少許豆瓣、蔥姜、蒜末,加湯燒開後撈去渣,放香菇、冬筍片、豆腐、醬油、鹽、味精、胡椒、料酒、魚頭熟後放粉皮,湯開後勾芡撒青蒜
即成。...

麻油火雞腎
原料:材料:急凍火雞腎3-4個,榨菜1小塊,姜2片,蔥段1條。腌料:花椒鹽(或粗鹽)1湯匙,紹酒2湯匙,薑汁1/2湯匙,胡椒粉少許。調味料:麻油、糖各少許。製作過程:1、榨菜先用凍開水沖凈,吸干水分,
切成丁方薄塊,加入砂糖1湯匙拌勻,使榨菜吸收糖之甜味,加入少許麻油拌勻,待用。2、火雞腎...

牛腩煲
原料:牛脯300克,生菜250克,紅棗l0顆,腐竹25克,姜數片,蒜末一茶匙,桂皮一塊,蚝油、生抽、糖、酒、鹽、蔥各適量。製作過程:1、牛脯切片,用開水煮5分鍾撈起漓干水份。生菜洗凈,切塊;2、鍋內放
油二勺爆姜蒜末,加入牛脯及生菜、腐竹攪勻,鏟起放入煲內加水四杯,煲滾後,慢火燒至牛腩熟,...

五花肉炒豆腐泡菜
原料:豬五花肉、紅泡菜、豆腐製作過程:將五花肉切片、豆腐用水煮透。炒鍋放油,煸香蒜片,加入五花肉,八成熟時,放入紅泡菜,加鹽、味精炒熟,豆腐煮切成片放入盤中即可。...

辣椒魚
原料:鮮魚一條,珍珠葉六兩,蔥二條切碎,辣椒粉半湯匙糖一茶匙,生抽二湯匙,鹽半茶匙薑汁半湯匙,老抽一湯匙,蛋白一湯匙半,生粉一湯匙,油一湯匙。製作過程:1、將魚收拾洗凈加腌料腌半小時泡油;2、下油二湯
匙,爆香蔥,辣椒粉,下魚,下酒半湯匙炒勻勾芡,再炒數下上碟;3、珍珠葉洗凈,把葉摘下,抹乾,放落滾油...

8、四川成都地區的年輕人結婚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成都結婚風俗是指的四川成都地區的年輕人結婚的風俗習慣。成都是首批過年歷史文化名城,它承載著三千餘年的歷史,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是中國的十大古都之一。這樣非常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自然是有自己的風俗特色,那麼成都有哪些婚俗講究呢?

在四川成都地區的人們如今的生活是非常的愜意的,而且成都也越來越國際化,雖然說成都的時尚業等等行業發展的都很不錯,但是在結婚方面成都人依然都是很傳統的,在婚禮中會講究一些婚俗習慣,下面就來說一說成都結婚風俗。

一:訂婚,成都人結婚前都是要訂婚的,訂婚儀式有些喜歡簡單辦,有些則喜歡大辦,大辦的基本上都是大戶人家,普通人家的話都是簡單辦。簡單辦的話是男女雙方的家人要坐在一起吃一頓飯,而且要邀請幾位親友做見證。訂婚的話要商談一些結婚的事宜,包括彩禮,飯後男方家長要送女方見面禮,女方家長也要送給男方一個小禮物。

二:過禮,成都人結婚也都是要有房子的,彩禮的話都是按照女方要求來的,包括禮金和三金以及一些衣物、煙酒糖茶肉糕點等等。女方的家長會挑選一個時間到男方的婚房中去看一看,再到男方的家中去做一做,當然要帶著小禮物。

三:結婚講究,傳袋,傳袋其實就是傳代的諧音,一是為了寓意傳宗接代,二是為了新媳婦到門,弗令履地的意思。傳一袋包括郎才女貌,傳兩袋錶示鴛鴦合好,傳三袋錶示三星高照,傳四袋錶示四喜如意等等。新人是手牽紅綉球步入宴會廳,由伴郎伴娘在前方丟撒穀物、核桃、紅棗、花生、錢幣。到了舞台中央,新郎要拿起喜棒來揭新娘的蓋頭。然後伴郎伴娘要分別奉上兩個洗手盆,洗手完畢用紅色的毛巾擦拭,手擦乾後拿紙燈與來賓共同祈福和許願。

怎麼樣,成都結婚風俗是不是還是很有特色的呢?成都人不妨將以上的內容收藏起來,等到自己的婚禮的時候照此舉辦,保證婚禮是正宗的成都婚禮。

9、成都風俗是什麼?

1、成都燈會

正月十五。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從1962年起成都恢復春節燈會,會期一個月。燈會期間,公園內有民間曲藝、雜技、雜耍表演;有各種地方風味小吃;還有鑄糖人的擔子,賣風車的草把子,每屆燈會遊人都在百萬人次以上。

2、成都花會

每年一月。成都花會始於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花會的地址就在成都西門外的青羊宮,傳說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是農歷的二月十五日,故唐代以來,民間在此舉辦一年一度的廟會。又因成都的二月正是天氣晴和、春意宜人、百花盛開的季節,故又傳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因此,每年二月又在這里舉辦花會。

屆時,成都附近的國營、集體花圃及廣大花農,都將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貴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運到青羊宮,搭棚撐帳,擺攤設點,進行展銷。

3、新津龍舟會

端午節。賽龍舟是我國南方人民的傳統習俗之一。成都雖在長江以北,但也是水鄉之地,所以賽龍舟的歷史也很久遠。直到本世紀60年代,成都的賽龍舟活動還在望江公園邊的錦江河段進行。但70年代以後,市區的河道已不適宜再舉辦龍舟競渡。因此成都新津縣的南河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將龍舟盛會越辦越紅火。龍舟會除龍舟竟渡等傳統節目,還增加了龍舟造型表演,綵船夜遊。

4、天彭牡丹會

清明前後。位於成都北部的彭州市,古稱天彭,是四川的牡丹花培育基地。歷史上它曾與河南洛陽、山東曹州、安徽毫縣一起並稱為我國四大牡丹生產基地。詩人陸游曾說:「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說明彭州種植牡丹在唐宋時期已頗負盛名。

唐宋以來,當地人都有在牡丹花盛開時節聚會賞花的習俗,並把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日定為勘花節。為發揚這一民俗傳統,彭州市定於每年清明節前後舉辦一年一度的牡丹盛會。牡丹會期間,除展銷名貴牡丹花卉,游丹景山,還舉辦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文化娛樂活動、土特產品展銷等。

5、望叢祠賽歌會

五月十五前後。郫縣曾是古蜀國都城,傳說望帝傳位後,歸隱深山,化作杜鵑鳥,每年二月杜鵑花開時飛回成都平原上空日夜啼叫,催促農夫趕快春耕,直叫到口吐鮮血,染紅了山上的杜鵑花,蜀人以為是望帝的魂回來了,這就是民間傳說中「杜鵑啼血」的故事。

郫縣城因而被稱為「鵑城」。後人為紀念望帝,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十五日前後辦起了鵑城賽歌會,賽歌會場地就選在望叢祠,參加賽歌會的歌手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以唱山歌為主,唱山歌在四川又叫「吼山歌」,大多是自編自唱,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10、四川的風俗

1、走人戶

四川民間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民間凡遇年節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況。都要到親戚家串門探望,稱為走人戶。

屆時,一般要帶上豬蹄、很多自己捨不得買的禮物、好酒等禮物,穿上平時捨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買酒,熱情款待。

2、元宵對罵

溫泉是開縣一座鹽埠古鎮,一條東里河穿鎮而過,將鎮區一分為二,河東、河西的居民便凡事總愛比個高低、爭個強弱。農歷正月十五元宵之夜,當地人有一個「翻老底子」(即對罵)的奇特風俗。

每年的元宵夜,東西兩岸的人提著燈籠、火爐,來到各自後山山坡,設案秉燭,恭呈香茗煙糖,推舉出領罵和助罵的本營主帥,由罵技超群、妙語連珠、聲如洪鍾之士和多謀善思、善揭人短之人擔任,領頭痛罵對方。

3、姑爺節

正月初二是傳統的姑爺節,姑爺紛紛去給岳父岳母拜年。潮汕人將初二姑爺回岳父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就是吃午飯的意思,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自己家(某些地區因路途遙遠可能會住下並吃晚飯)。

4、縮爾

彝族交際習俗。為彝語音譯,意為解除迴避。如媳婦與需要迴避的 長輩沒能迴避開被視為失禮。一旦失禮,須於當晚舉行此儀式解除迴避。 屆時,媳婦要帶上酒到長輩家中,在至親好友的見證下,恭敬地給長輩敬一碗酒,電報聲明自已絕非有意失禮,以求得諒解和安撫。同時,當眾宣布解除迴避,從此雙方可不再迴避。

5、春倌說春

漢族社會習俗。流行於四川各地。時間在春節前後。舊時的春倌頭戴烏紗帽,身著官服,左手執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現在的春倌,裝束與普通人一樣,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們爬山涉水,走鄉串戶,每到一地,便編一些吉利的歌謠演唱。

演唱完畢,將一張紅紙印製的檢牛圖送給主人家。說檢結束後,戶主要送些錢幣給檢倌,以作報酬。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