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南陽過年風俗

南陽過年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10 19:56:27

1、二月二日龍抬頭,南陽人們皆歡慶

「有錢無錢,剃頭過年」在古代洗頭都是有著很多講究的,而對於現代的一些比較傳統的家庭來說,某些方面依舊是沿襲下來。新年剃頭之後,在農歷二月二日之前都是不允許再剪頭發的。

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並作為判斷季節的依據。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角宿恰似龍的角。在冬季,這蒼龍七宿都隱沒在地平線下,黃昏以後也看不見它們。至二月初,黃昏來臨時,角宿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了。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這時陽氣上升,大地復甦、草木萌動,農民也要開始准備春耕播種,非常需要天降甘霖,素有「春雨貴如油」之說。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是個既需要雨水,也可能降雨的時期,人們希望通過各種活動來讓龍也蘇醒過來,開始行動,履行它降雨的職責,並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民間還有「有錢無錢,剃頭過年」的說法。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為取吉利在剃頭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它時間的剃頭,古時候有正月里不剃頭的習俗。

沿襲到今,就是不管頭發多長,都要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發。所以整個正月里,理發店門可羅雀,生意很少。而一到二月二這天,來理發的人就絡繹不絕。對這一天來理發的人來說,重要的不是理發本身,而是討個吉利:大家都來剃龍頭。還有些女孩選此日穿耳孔習俗。家長們也往往選此日送孩子們入學讀書,以期望孩子可以出人頭地。

北方一些地方還有「引錢龍」的習俗:二月二清晨,村民爭先恐後擔水引龍。有誰家先把龍引到家,誰家莊稼長得好,誰家的財運好之說。

【結束語】一些傳統文化如今是有著大多數家庭相信,一些傳統的習俗雖然已經很少有人接觸,不過了解一點也是不錯的。

2、關於過年的習俗和傳說

關於民間大年的傳說

一:「年」是稔的初文,早在古代的字書上,民間把「年」放在禾部里,寓指谷禾豐稔之意。


二:民間百姓把年稱為春節是近代以來的事情。數千年以來,中國歷法進行過多次變革,但是一直採用農歷,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後才開始採用公歷。為了區別公歷和農歷,又因農歷新年在立春前後,所以才把農歷新年叫做春節。


三:古人把歲首安排在寒冷的日子裡,正是秋收冬藏與春耕夏耘之間,農閑時光,養精蓄銳,以待來年投入旺盛體力勞動。

四:傳說「年」是一個生性兇殘的龐然怪物,俗話講:年怕聲響,以爆驅之。」所謂過年,就是要驅趕這個怪物,祈求平安吉祥。

五:早在神農氏的時候已經有了所謂「索鬼神而祭祀」。年是一個有形的鬼,過年就是驅鬼保平安。這就是雛形的春節文化,也是年文化的一種,更是鬼文化的初型。《民俗博物館學刊》1996年第一期里記載:春節是一個人節,同時也是一個鬼節。

1、更歲餃子,中國北方民間,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再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之意。大年裡面,三十除夕吃餃子,正月初一還吃餃子。

2、祛寒嬌耳:餃子原名「嬌耳」,是東漢南陽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這年冬至這一天,家鄉白河岸邊傷寒流行,老百姓凍爛耳朵,張讓人架起大鍋用羊肉加辣椒和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成「祛寒嬌耳湯」,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治癒了凍傷。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照嬌耳湯做過年食物,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

3、餃子別名餛飩:依據三國魏人張揖著《廣雅》記載,當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一種食品,到了南北朝,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那時餃子煮熟以後,和餃子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

除夕三十年夜飯

年夜飯是從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祭祀活動中延伸出來的,《爾雅.釋天》中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為名。」。年夜飯成了中國人對豐收的慶賀方式。年夜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年年有餘」,蘿卜俗稱菜頭:祝願好彩頭。龍蝦、鮑魚「烈火烹油」寓家運興旺。

3、南陽的文化習俗是什麼?

一、 春節

民間習慣將春節稱做過年或者年下。這個節日在所有的節日中歷時最長、最隆重,一般從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的晚上便開始了,一直到正月初五「破五」之後,春節才算正式過完。

4、家鄉的風俗

家鄉的風俗:

1、偷齋燈

如果不是鄭州人,聽到偷齋燈,就會一臉懵。偷齋燈,是鄭州很古老的一種習俗,在年三十之前,家家戶戶都是要蒸饃的。家長就會留出來一塊面做成一個小碗的形狀,蒸熟了之後,在裡面倒上一些食用油,放上一根捻,點燃放在門前的神龕或者是家裡牌位前,以感謝神佛對家裡一年以來的保佑,又名為齋燈。

2、送燈

每到過年的時候,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夜燈長明。尤其是在農村,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戶戶都會點亮燈,一二十年前,每家門口都會擺上蠟燭,那時候點炮都不用帶火柴、打火機。最近幾年,三十晚上都會開燈,亮到第二天,所以就算在外面浪一晚上,也不怕摸黑回家。

而在南陽,有一個習俗就是在大年三十的時候,也要讓自己的先人過年。三十晚上,人們會將紙紮成的燈籠送到墳上,亮一晚上,好讓先人也一塊過年。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南陽很多地方已經舍棄了這種做法。

3、破五

除了正月不可以剃頭之外,河南駐馬店以及很多地區還有一個破五的習俗,指的就是正月初一到初五之間,有很多事兒是不能乾的。比如不掃地,在我們家這邊,掃地是會把財神和一年的福氣掃走的,所以再臟都不能掃。

同時,也不能動土、潑污水,更不用剪刀,以避免刀劍之災,也有怕破財之意。還有一些針啊線啊的都是不能用的,不過,這幾年卻越來越不計較這些了,年味兒也越來越淡了。

4、祭灶

在河南,臘月二十三有祭灶的習俗。而這習俗據說是來自於一則傳說故事,古代有一對夫婦,因家中貧寒,不得不讓兒子去煤礦。後來,由於思念兒子,老漢前去看望,路上遇到了一個光腳片的人,兩人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得知其受閻王指使,要去收一百名礦工,老漢便祈求放過自己兒子,光腳片答應並且要求他不許告訴別人,老漢答應了。

三年後,臘月二十二,老漢想起來了這件事,便沒忍住對老伴說了,恰好被灶君聽到了。二十三晚上,便向玉帝講了這件事,光腳片不僅被罰,老漢兒子也被收走了。從此,就有了二十三祭灶的習俗,就是為了不讓灶君搬弄人間的是非。

5、罵灶火

雖然說河南的習俗有很多,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但是真正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卻不多。而罵灶火卻是其中之一,在三門峽靈寶市尤盛。只要反穿皮襖,就可以去別的村子裡對罵,但是有三不罵,一是莊稼漢,二是外來戶,三是大閨女。

而村裡的幹部,人尖子就成了被罵的對象。這種對罵也是分輸贏的,為了贏,各個村子裡還會挑選專門的人才,進行培養。除了罵之外,還會斗舞,不過,這種習俗在很早之前也就已經沒有了。

5、南陽的民俗「送時候」的起源是什麼?

所謂「時候」,在古老的南陽楚漢文化交替中可理解為「時運」、「運氣」、「機遇」等等的好彩頭。 X
「時候」是先民把抽象的「運氣、機遇」用猴子具象化。皇糧國稅博物館館藏一批上世紀末期的木刻板墨印的「時候」,從中再記憶這些古老的區域性極強的民俗文化同時也是傳承發揚古老「猴文化」的一種延續。
這些「時候」設計成巴掌大小印有「門形格」的一張紅紙上,圖案中間是一隻手捧仙桃的猴子,門形外格是一幅吉語對聯,上聯為「時猴進門來」,下聯是「四季大發財」,橫批為「時猴來了」。送時候的人到主家門前大聲叫到「送時候、送時候,時候進門來,四季大發財」。這樣的吉語喊出,哪家也要留一張並掏出一些錢財,或多或少沒有固定要求,畢竟是大過年的誰家不想圖個吉利都想發大財,沒有人家會拒絕說不要「時候」。況且設計者勾畫的猴子雙手抱壽桃迎門而進,猴子民間稱謂「侯」,猴子進門是進的「侯門望族」,這寓意好到極點。猴子抱又大又鮮的壽桃祝願老人壽比南山,健康長壽的美好寓意,同時也象徵著侯門望族永世萬年。
南陽地區周邊均有過年「送時候」的民俗,至於此民俗產生於什麼時候至今沒有定論,如今大約四十歲以上的人估計還有記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過小年以後就有這樣的一批人輪番在村裡出現,鄉親稱之為「巧要飯」的。
在鄉村,乞丐被稱為要飯。這些人遇到吃飯時庄戶家給些飯食,其餘時間純粹是討要一些糧食或其它農產品。這種要飯是無代價的,給多給少皆可,不給也可以。而「送時候」的所謂「巧要飯」的付出的是好彩頭和吉祥話語,基本上不會落空。得到一紙「時候」後,主家會將其貼在家裡顯眼位置,以祈求有個好兆頭。
生活中人們都想「交好運」,時來運轉,有個好機遇才能做事順心,心想事成。新年又是一年的開始,交好運是人人的夢想。「時候」與「時猴」諧音,而且猴子在民間屬於瑞獸,有爵位是「侯」的美好寓意。時候也與「世侯」諧音,寓有人們盼望能「世世封侯」的儒學出仕心理。如今一些玉雕刻把件上仍然有這些圖案,如一隻老猴背一隻小猴寓意「輩輩侯」,爵位輩輩世襲。另有一匹馬上爬一隻猴子寓意「馬上封侯」等等,這樣的美好願望誰家不想實現呢。
古老的南陽盆地楚漢文化相融歷史悠久,如今在方城縣獨樹鎮硯山鋪村保留著一種漢族傳統石猴石雕藝術品工藝

6、河南過年的風俗習慣

河南過年的習俗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首過年謠,反映了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
在河南,過年雖大同小異,但每個地市也有自己獨特的習俗。那麼對河南18地市的過年習俗,你了解多少?
鄭州過大年·正月初五補「 補丁」
在鄭州及周邊一帶,春節習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麵皮補「補丁」一說。據說,早些年在鄭州周邊的農村,這一習俗顯得尤為重要。過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
正月初五吃麵皮補「補丁」,一是因為新年期間有很多忌諱,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罵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圖吉利。
另外一個說法,說是為了「補窟窿」。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過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債,老百姓管這些債叫「窟窿」。新的一年,吃些麵皮就是為了補這些「窟窿」,這反映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種表達方式。
開封過大年·舞獅民俗藝術不可少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臘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開封傳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特色濃郁。春節期間,各類民俗表演隊會聚一堂,有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
洛陽過大年·歡天喜地串門走親戚
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陽人跑得最歡!管他是「懶漢」也好,勤快人也罷,無不面帶微笑,手捧禮品,歡天喜地串親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親戚。初二到初五,串親戚的對象就復雜了,凡是沾親帶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個年,問個好,喜把春來報。
平頂山過大年·記得不要說不吉利的字喲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頂山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
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若小孩子說了忌言時,大人馬上會糾正說「童言無忌」。
安陽過大年·初一吃燴菜
對於安陽人來說,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餃子;到了初一的中午,安陽的老百姓大多會做上一鍋特有的「安陽燴菜」。
安陽地區初一中午吃燴菜的習俗由來已久。以前的時候,普通百姓做的燴菜一般用豆芽、白菜、土豆、紅薯等墊上底,然後用大塊的皮渣封頂,最後用大肉蓋上一個尖。而生活稍微富裕的人們則會在燴菜中加入酥肉等肉類,這也被稱作「上燴菜」。
鶴壁過大年·不得不去的廟會
說起河南地區的廟會活動,就一定不能不提浚縣廟會了。浚縣廟會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浚縣一年一度的「正月廟會」聞名遐邇,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態文化的縮影。
浚縣正月古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長達一個月,會期長,規模大,保持著明清特色,吸引著晉冀魯鄂皖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的數百萬香客遊人。
新鄉過大年·麻糖你吃了嗎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一天的習俗是「送灶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新鄉老百姓家家戶戶會在灶王爺前敬獻芝麻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焦作、濟源過大年·必備一大卷鞭炮
焦作、濟源,過年沒有炮聲就沒有年味兒。整上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飯開始,迎接新年!不過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大家請遵守地方法規,少放或不放吧。
濮陽過大年·磕頭有學問
磕頭,是豫北鄉村過春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濮陽磕頭是講究順序的,磕罷祖先磕長輩。給自家的爺爺奶奶磕頭、給父母磕頭,接著再到近門和鄰居家磕。
許昌過大年·「 撮」一頓
在許昌民間,凡遇婚嫁生子、生日祝壽、客人來訪、朋友聚會等,都離不開一個字「吃」,春節是個團聚的時節,怎能離開「吃」?在家中也好,去飯店也罷,總要擺酒設宴,「撮」上一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獨特的風俗。
漯河過大年·初十祭石頭生辰
在大年初十這天,要祭石頭生辰,禁止搬動任何的石頭,包括石磨,石材廠以及用石頭做的中葯磨床。因此,這天也被叫做「石不動」。
三門峽過大年·靈寶「 罵社火」
三門峽靈寶市最獨特的年俗當屬「罵社火」,現在已被批准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罵社火」由來已久,相傳堯舜時期就有了,如今,罵的內容豐富多樣,已成反映民意、教育公眾、扶正社會風氣的利器。
商丘過大年·崇火習俗仍存
燧人氏在商丘鑽木取火,開啟中華文明。燧皇陵、火神台(閼伯台)、火神節廟會及火文化的習俗,成為商丘龐大火文化的組成部分。
周口過大年·拜太昊陵
遇到過年,太昊陵前可謂水泄不通,摩肩接踵。人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著對祖先的無限敬仰。這種祭祀從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一直持續到農歷二月二,並形成一年一度的太昊陵人祖廟會。
駐馬店過大年·破五習俗
駐馬店地區,春節期間禁忌頗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稱「破五」。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間,忌抖床、掃地、動土、倒垃圾、潑污水、赴井擔水、用剪刀。初五過後,一些年規可以破除,百業漸次轉入正常活動。
南陽過大年·「 送燈」習俗
送燈這個習俗可謂久遠,如今堅持的人已經不多了。三十傍晚,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紮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於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於初一早上收回。
信陽過大年·臘肉成一絕
信陽淮南各地民間都有腌制鹹肉的習慣。對於愛吃、會吃的信陽人來說,臘魚、臘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貨。信陽臘肉跟其他地方煙熏火燎的臘肉不同,純屬自然風干,沒有一點煙熏味,四五個月之後,味道極佳,臘肉鱔片,臘肉燉蘿卜……

7、各地區的春節習俗

北京年俗——踩歲:

踩歲有「節節高升」的美好寓意。年三十將芝麻秸鋪於院內,踩踏出入,噼啪作響,稱為踩歲。此舉最早是為了防盜,後來演變成「踩祟」習俗。

東北年俗——龍燈會:

龍燈會意在祈求風調雨順,四季豐收。龍是五瑞獸之首,龍燈會是東北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高潮。扎龍燈、畫彩磷、描龍須、銜龍珠、插彩旗、內燃燭,拿著龍燈跳龍舞,滿城遊行,希望得到神龍保佑。

山東年俗——照虛耗:

照虛耗意在為全家祛除邪惡。虛耗是古代民間傳說中的惡鬼,需要用光照驅散。在山東的龍口、黃縣一帶,女主人在大年初一早晨手持紅燭,先照照炕席,再把家裡角落照一遍,用光明驅逐黑暗和邪氣惡鬼。

浙江年俗——運河燈會:

運河燈會為水鄉增添了許多新年喜氣。運河燈會起源於唐末宋初,浙江一地最為著名,不僅有陸上彩燈,還有水上船燈、船上花燈、河面水燈。每逢燈會,貼心願、看錶演、猜燈謎、品小吃,街上商賈雲集、人頭攢動,河裡流光溢彩、交相輝映。

安徽年俗——嬉與燈:

嬉與燈有「年年有餘」之意。以竹架糊上錦紙,油彩繪上魚鱗,魚頭書「王」,內置花燈,搖頭擺尾,遊走出行。百姓隨其兩側,歡歌笑語,氣氛歡騰。

山西年俗——壘(lěi)旺火:

壘旺火寓意年年興旺。將煤炭壘成寶瓶狀,里添柴火,外披彩花,上貼紅字:旺氣沖天。在除夕夜鞭炮齊鳴之時點燃,火舌興旺,既禦寒,又壯觀,寄託了人們對來年日子紅紅火火的願望。

湖北年俗——采蓮船:

采蓮船是湖北洪湖人民模仿駕船采蓮而創作的歌舞,船用細竹竿和彩紙裱糊而成,行船時樂隊齊奏、綵船緊跟,撐篙大漢、坐船姑娘一唱一和,把船艄婆婆滑稽配合,邊舞邊唱,好不熱鬧。

河南年俗——祭灶:

「二十三,祭灶官」。這天在外的人要趕回家,由男人主祭,做祭灶湯,供芝麻酥,烙火燒,夾在公雞兩翼,供於灶神前,燃香表,放鞭炮,送灶爺騎馬上天,自此神煞上天,百無禁忌,安心過年。

陝西年俗——蒸面花:

蒸面花是家家戶戶過年的大事。通常由家中最年長的婦女製作,是祭拜祖先、走親訪友不可或缺的禮俗食物。棗山饃饃,下托回雲紋,中加大紅棗,祝願家中糧食堆積如山,五穀豐登。

甘肅年俗——社火:

場面震天動地,好不熱鬧。社火源自花燈戲和高山劇,有千百年歷史。傳統社火隊由一個村或幾戶人家推出龍燈、掌燈、鑼鼓、高蹺、小蹺、旱船、獅子、秧歌等。就地或串村、串戶表演,如今規模越來越大,成為整個年節的高潮。

四川年俗——初七游草堂:

秉承傳統,雅俗共賞。相傳早年杜甫與友人於正月初七在草堂故居作詩,互表思念之情。因而每逢此日,四川成都市民便扶老攜幼至草堂弔唁「詩聖」杜甫,吟唱杜詩,賞梅祈福。

雲南年俗——汲薪水:

汲薪水是來自女兒的祝福。在雲南大年初一凌晨,各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都會擔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著歌,到河邊,插上香,將包著紅紙的錢幣投向水裡,挑回新年的頭一擔水讓全家人飲用,祈求全家人健康、吉利。

西藏年俗——掛經幡:

掛經幡意在向天求福。新年清晨,藏族人民把印有佛經的經幡掛在樹上或山頂,隨風飄舞,猶如誦讀經文,不停向神傳達人的願望。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全家平安。

廣東年俗——摜(guàn)春盛:

摜春盛表達了娘家對女兒的祝福。所謂春盛,其實是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年初一由出嫁女兒的娘家兄弟送到婆家,內裝桔子和甘蔗等物,意在祝願女兒日子節節高。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