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月亮變大風俗

月亮變大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10 06:32:34

1、中秋節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這個習俗的由來是什麼呢?為什麼要賞月?

中秋節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這個習俗的由來:從當季中說,中秋節是「秋收節」,春耕夏種的谷類到了秋天就得獲得了。從古至今,大家便在這個季節喝酒民族舞蹈,歡歡喜喜地慶賀大豐收,這一點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就有勾勒。從起源中說,中秋節也是「祭月節」,它來源於原始人類對自然的膜拜。古代帝王的禮樂制度含有秋春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開始祭月的日子在「立秋」這一天,「立秋」這季節在八月內每一年不一樣,因此立秋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視覺疲勞的,慢慢約定成俗,祭月的日子固定於八月十五日。

秋天地球與太陽的坡度擴大,神州大地空中的暖濕氣體慢慢消散,而這時,風多還是很薄弱。這般,體內濕氣已去,風沙未起,氣體即顯得特別清爽,天上尤其清潔,月亮看起來既圓又大,是賞月的絕佳季節。恰似古詩詞所雲:「輝煌潔白,古往今來但賞中秋月,思量豈是月華別,均為人間天上氣清亮。」

要賞月的原因:因為中秋佳節以月之圓兆人之闔家團圓,為寄予思念故鄉,思念親人深情厚意,期盼大豐收、幸福快樂,變成多種多樣、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秋佳節俗有悠久根源,中秋佳節俗接近了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群眾將秋天的節俗都集中到中秋節,使中秋節變成四季慶賞的名節之一。中秋節階段,一般都是豐收的季節。

春花秋實,是自然固有規律性,古代人覺得獲得是順順當當上天恩賜得到的結果,大豐收之後,便會祭拜堂,以表心懷感恩。古時候祭拜月亮神,以慶賀中秋佳節,漸漸地變成風俗習慣。中秋佳節這一天,月亮一般完滿。從而也衍化了賞月的習俗。賞月是根據「農歷」所進行的典禮,而「農歷」 依據月有光滿虧贏缺來確定日歷,與現代化的日歷大不一樣,賞月的日子也隨年代不同而有所改變。在中秋節,我國民間有賞月的風俗, 《禮記》中已經記述有「秋暮夕月」,即拜祭月神。

2、有關月亮民風民俗

在威寧彝族回族自治縣的苗族男女青年中,流傳著一種傳統的戀專愛方式——踩月亮。這里的踩屬月亮與黔東南的「遊方」大同小異。踩月亮就是每當清風明月時,小夥子們拿著蘆笙或木葉便走出家門,三三兩兩地來到山坡或高地上,趁著皎潔的月光,吹起動聽的蘆笙、木葉。優美動聽的樂曲呼喚著寨內的姑娘出來賞月,頗有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味道。小夥子的蘆笙或木葉吹 過三遍之後,仍不見姑娘的面,就說明姑娘已有對象或不喜歡這位小夥子,小夥子也不必再吹,若在吹則被認為不禮貌。
樂曲如呼喚來的姑娘,二人可通過對歌交談。次數多了,就產生了感情。感情通過對歌來訴說,愛慕之情通過歌來傾吐。等到二人情意相通時,也就是有了感情基礎,可互贈禮物表示定情。一般地說,小夥子送給姑娘的禮物是木梳、口弦或銀器之類,姑娘回贈的是自己親手織綉的花布帶等。

這種戀愛方式是在月光下進行的,故叫踩月亮。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也是中華民族很重要的一個節日,象徵著合家團圓. 農歷七月初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一年相會的日子,在古時,這一天是女性的節日,她們可以在一起聚會,乞求自己心靈手巧,故曰"乞巧節",也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3、有關月亮的民風民俗

1、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牌樓上扎綢掛彩,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2、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

3、拜月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

4、祭月

中秋當晚,設上大香案,擺上祭品,月餅和西瓜是必不可少的。在月光下,將月神牌位放在月亮所在的方向,點燃紅燭,一家人依次祭拜月亮,祈求福佑,最後當家主婦切開月餅分發給家人。

5、觀潮

觀潮所看的河流,就是有名的錢塘江。觀潮的風俗最早興起在漢代,唐宋時期,已經到達了頂峰。宋代蘇軾曾寫《八月十五日看潮》詩。

4、關於月亮的習俗

1、苗族的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團聚後,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

2、傣族的拜月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3、侗族的偷月亮菜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著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里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給這種風俗,取名為「偷月亮菜」。

4、台灣的托球舞

台灣的少數民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起美麗的民族服飾,齊集在「日月潭」邊,在銀輝的月光下,男男女女,玩起「托球舞」的游戲。

5、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顯圓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

5、關於月亮的民風民俗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也是中華民族很重要的一個節日,象徵著合家團圓.
農歷七月初七,是傳回說中牛郎織答女一年相會的日子,在古時,這一天是女性的節日,她們可以在一起聚會,乞求自己心靈手巧,故曰"乞巧節",也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6、關於月亮的民風民俗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也是中華民族很重要的一個節日,象徵著合家團圓.
農歷七月初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一年相會的日子,在古時,這一天是女性的節日,她們可以在一起聚會,乞求自己心靈手巧,故曰"乞巧節",也稱為中國的情人節.

7、有哪些與月亮有關的民間風俗

1、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2、祭月賞月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今,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7)月亮變大風俗擴展資料

踩月亮。

在威寧彝族回族自治縣的苗族男女青年中,流傳著一種傳統的戀愛方式——踩月亮。這里的踩月亮與黔東南的「遊方」大同小異。 

踩月亮就是每當清風明月時,小夥子們拿著蘆笙或木葉便走出家門,三三兩兩地來到山坡或高地上,趁著皎潔的月光,吹起動聽的蘆笙、木葉。優美動聽的樂曲呼喚著寨內的姑娘出來賞月,頗有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味道。

小夥子的蘆笙或木葉吹 過三遍之後,仍不見姑娘的面,就說明姑娘已有對象或不喜歡這位小夥子,小夥子也不必再吹,若在吹則被認為不禮貌。 樂曲如呼喚來的姑娘,二人可通過對歌交談。

8、與月亮有關的民間風俗有什麼

與月亮有關的民間風俗有:賞月、拜月、追月、吃月餅。
1、賞月
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模。還指八月十五中秋節觀看滿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盛於唐朝。
2、拜月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得。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3、追月
所謂「追月」,即是過了農歷八月十五,興猶未盡,於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約親朋好友,繼續賞月,名為「追月」。據清人陳子厚《嶺南雜事鈔》序雲:「粵中好事者,於八月十六夜,集親朋治酒餚賞月,謂之追月。」
4、吃月餅
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9、有關月亮的風俗習慣

拜月
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 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岩尖變的。岩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葯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著到湖邊、池塘里抓魚。他們都忙著准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著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 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葯槍,以示對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嘗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編輯本段漢族拜月禮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 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雖然祭月的習俗開始年代無法確定,就現有的文字資料來看,漢代枚乘的《七發》中說,「客曰: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並往觀潮於廣陵之曲江」,這或許是今天中秋後觀錢塘潮風俗的由來。大約到了魏晉之時,開始有了中秋賞月之舉,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說:「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大道,則寒暑勻,取之月數,則蟾魄圓。」待到宋時,才正式定為中秋節:「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月餅被列為節日佳品,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佳句。南宋中秋節活動,則更為豐富多彩: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舉,或攜湖海,沿游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並在江上施放萬盞「小點紅」(小羊皮燈),燦如繁星,十分可觀。明清以來,「賞中秋」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還形成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等特殊習俗。至今,每逢中秋佳節,民間仍盛行賞月、吃月餅和團圓飯以及舞龍、點塔燈等習俗。
編輯本段祭月禮儀
中國的祭月儀式從周代起就有,祭月時間是在中秋月出時開始祭祀,中秋祭月,關鍵是向月神示敬,中秋無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以舉行,如遇陰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擺放祭桌。 參加祭月的人中選一名主祭(統領工作),一名贊禮(相當於主持人),若干執事(主祭的助手),一般以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按照傳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男子一般擔任贊禮、執事協助祭月。
一、道具
1.祭桌或祭幾一張。普通的小桌即可。 2.草席若干條。行拜禮之用。普通草席。上可加軟墊。 3.香爐一盞,香若干。普通小型香爐。 4.盤碟碗盞等祭品盛器若干。 5.紅燭兩根。照明、烘托氣氛及點香用。 6.普通的酒一瓶.酒爵三隻。酒杯亦可。 7.祭品:月餅、獵取節日野味、糯米圓餅、飲酒、瓜果、毛豆、雞冠花
二、程序
【時間選擇】在中秋月出時開始祭祀,祭後分胙,飲宴、賞月。華夏祭禮講究「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中秋祭月,關鍵是向月神示敬,天氣因素不是關鍵。中秋無月甚至下雨,都可以祭月。 【場地要求】凡是月光能照射之處,都可以舉行。如遇陰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擺放祭桌,如遇到下雨,可以轉移到船上、檐下或室內,但需打開門窗,面向月亮的方向而祭。 【具體人員】參加祭月的人中選一名主祭,一名贊禮,若干執事,其它人均為從祭。以年長的女性長輩或家庭主婦擔任主祭。集體祭月時,也從女性中選定主祭。按照傳統,男不拜月。男子可以擔任贊禮、執事協助祭月,或從事其它協助工作。 【服飾】祭月是要求相對寬松的祭禮,可不穿專門的漢服祭服。著適合秋季的漢服常服即可。推薦男子著深衣、袍衫、直身等,女子著深衣、褙子或襦裙。祭月前,需沐浴更衣,以示對月神的誠敬。 【祭文和月光紙】 月光紙:可在網上搜索月光紙圖片,列印出來。也可以自己畫。 祝文:祭月時向月亮讀祝,可更好地表達誠敬。祭月祝文,精短優美為宜,四言、五言、七言詩等形式均可。祝文應用毛筆,工整地謄寫在宣紙上 下面是幾篇論壇朋友所做的祝文,供參考: 祭月祝文 ------墨澀 維庚寅年乙酉月乙亥日 延陵漢魂 集聚南門 拜月祈福 祝以文曰 水浴清蟾 凝光悠悠 點點稀星 葉影蒙蒙 觳皺波紋 曠豁人意 廣寒瑤台 天上人間 素娥淡佇 丹桂參差 玉兔皎皎 銀蟾倥侗 漢家子女 正冠理裳 觥籌交錯 杯鼎瓏璁 燭光搖曳 香煙縷縷 仰揖顧菟 禋祀弗忘 霓裳當風 羅袖飛颺 佑我中華 風調雨順 掬誠告奠 伏祈尚饗 祀事既成 誠祈夜光嘉饗 【祭品的准備】祭品使用簡單的月餅和水果即可。這些祭品是奉獻給月神享用的祭品。 拜月禮儀
1 中秋月餅:這是最重要的祭品。月餅以自製為佳,並且宜做成較大的形狀以方便眾人分切食用。用小型月餅時,應准備足夠數量,以便祭後之「餕」。 2 西瓜一盤:切成蓮花狀 3 秋季時令水果若干盤:依各地情況酌定。 【祭月時所用的漢族禮儀行法】 正規的漢民族祭月儀式,不是站立,而是以民族傳統的「經坐」坐於席上,拜時不是站立鞠躬,也不是雙手合十(這都不是真正的民族禮儀),拜時,是行漢族正規的「拜禮」。連續拜兩次時,稱為「再拜之禮」。 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在為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於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沖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應用:隨著漢文化的復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場合,您只能通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當然,對於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著地,兩腿叉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 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再拜:連續行兩次拜禮。即「拜-興-拜-興-平身」。 【中秋祭月的儀程】 1. 沐浴更衣 沐浴,穿上漢服。 2.陳設 月出後,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擺放好祭品,點燃紅燭,鋪設好席子。 3.就位 參祭者正坐於祭者席上。執事、贊禮就位。 4.祭月 贊禮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於席上。 5.上香、祭酒 贊禮唱:「三上香」。執事遞上三支香,主祭在蠟燭上點燃,向月神鞠躬,再將香插於香爐中。如此三次。贊禮唱:「三祭酒」。執事斟滿酒爵,遞給主祭,主祭將酒灑在席前的地上,再將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6.讀祝:執事遞上贊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與燭光,向月亮展開誦讀。 7.焚祝文及月光紙:主祭將祝文和月光紙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燒。 8.拜月 贊禮唱:「拜月」。「拜-興-拜-興-平身」。主祭及參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禮(即拜兩次) 9.從獻 贊禮唱:「從獻」。主祭離開奠席,參祭者按照長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禱心中所願,然後向月神行拜禮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參祭者拜完。 10.禮成 贊禮唱:「禮成」。至此,中秋祭月儀式完成。 11.餕 由主祭持切刀,將月餅人口數均勻分切,每人一份。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12.飲宴 賞月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設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賞月、宴飲。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