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郫縣水鄉風俗

郫縣水鄉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09 22:40:33

1、江南水鄉婚俗禮節

蘇州自古以來就有「人間天堂」的美譽。蘇州,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水鄉餚饌亦歷史悠久,蜚聲中外。而蘇州人的婚禮食品更以其製作精細,式樣眾多,色香味盡美而素享盛譽。

現在的青年男女崇尚自由戀愛,但在蘇州甪直、周庄、陳墓一帶鄉村,仍保存著江南水鄉傳統的婚俗。男女雙方情投意合,雙親即擇婚日,屆時,男家要送乾果四品:荔枝、桂圓、胡桃、蜜棗,以及茶葉若干,寓意「甜甜蜜蜜樂陶陶,成雙成對活到老」。女家則回贈自製喜糕數盤,中有棗泥山葯糕、蜜糕、桂花白糖糕、茯苓糕等,因節令不同,糕點有所異,但以蜜糕為主。男方將糕分送諸親友,表示大婚在即。

婚前三日,男家女家各請介紹人吃酒致謝,以謝其牽線之功,伐柯(編者註:意為作媒,語出《夢梁錄》。)之績。菜餚一般八種。全以水產做成,炒蝦仁、龍鳳桂魚、紅松青魚、清炒鱔魚、五味魚翅、龍眼田螺、瓜姜魚絲、清蒸河鰻。點心有蟹粉小籠包、蝦肉燒麥等。酒席之豐盛,超過婚宴,意在請冰人(編者註:冰人即媒人,語出《晉書》。)在喜期中多多照顧。

「彩轎簾開來就香,風吹蘭佩響叮當。月老傳言方道日,初請新人出綉房。」大喜之日,傳統食品更叫人眼花繚亂,食指大動。新嫁娘到夫家之時,已備好桂花甜圓子、什錦蓮心羹,新婚夫婦及親家老少都人手一碗,以示日後團團圓圓,心連心,甜蜜無比。凡是看熱鬧的眾鄉親都要飲一杯喜茶,茶是甜的,考究一點的人家,在茶中還放有蜜餞、香果。

新郎新娘先入洞房,飲合巹酒(編者註:巹是瓢,舊時成婚把一個(誇包)瓜剖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執一個用來飲酒),酒為糯米低度酒,各飲一半,再交換後飲盡。然後,真正的婚宴方開始。婚宴菜餚由本地名皰烹飪,頗具家鄉特色,有冷盆、熱炒、點心、大菜,其中山珍海味不多,水產佳餚齊全。用烏魚青魚熏制的熏魚片、河蝦活炮「滿天飛」,芹菜麵筋脆絲、蘆筍條均是侑酒之佳餚;清炒蝦仁、蝴蝶鱔片、蟹粉魚唇、菊花魚、清熱炒,令人胃納頓開;蒓菜塘里魚湯、鴛鴦魚圓湯為菜之必備;點心則以八寶飯和時令糕點為主,春為春餅,夏為薄荷糕,秋食酥皮月餅,冬以焦熱糕。菜餚不多。意在品味。觥籌交錯間,一派喜氣洋洋。

婚後次晨,新婚娘子要吃肉圓子。三朝(編者註:舊俗,婚後第三日稱三朝,語出《夢梁錄》)之日,新娘下廚,燒幾只拿手好菜孝敬公婆。這時,新娘便要大顯身手,親自買來肉魚鮮蔬,烹一席家常便宴。七朝時,娘家送來肉圓子,每隻大圓子,內含雞蛋一枚。寓意早得兒女。這時,男方請親家吃茶點,四盤四碟四點心。四盤為糖果、瓜子、花生米和紅棗;四碟是蜜棗、香棗、糖楊梅和水晶楊梅;四點心為油酥餅、拉糕、蜜糕和甜點。均為鄉間盛產的瓜果製成。

姑蘇婚禮食品雖經歷代變遷而有所變異,但其製作精美、適應時令,在色、香、味、型上別具一格。他們有自己的一套風俗習尚,並隨一年四季季節變化而變化。夏秋色清而不淡,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冬春則色濃而不膩,酥爛脫骨而不失其形,具有濃厚的家鄉風味。有人說,蘇州的飲食與崑曲、評彈一樣,屬於高度的文化遺產,而純朴無華、源遠流長的蘇州婚禮食品,更以其獨特的風味為姑蘇美食增輝添彩。

2、郫縣古城鎮有什麼好玩的啊

介紹:1、水鄉三道堰
距郫縣6公里處,有一座歷史上有名的水陸碼頭和商貿之地:三道堰古鎮。都江堰的兩大支流:柏條河、徐堰河縱貫全境。鎮因古人在柏條河下游用竹簍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頭,導水灌田而得名,且有一千多年,是座歷史悠久的川西古老水鄉。古鎮還是著名的武術之鄉,民國時期就有「川西小少林」之稱。現在鎮內建有供水量高達145萬噸的「成都自來水六廠」,是西部地區最大的生活用水廠。古鎮充分利用了得天獨厚的水資源,築成依河而居、傍花隨柳的居家環境,形成了「川西民居,水鄉特色」 的生態風格。以「親水性」 為主題的呤詩樓、品茶樓、書畫樓、棋牌樓、飲食文化樓、觀景樓沿柏條河兩岸鱗次櫛比。鎮內錯落有至的青瓦屋頂,高低有序的封火山牆,青石河欄傍河護佑,卵石小道逶迤彎曲,盡顯的是傳統與現代共生,自然同城市結合,豐富多變的典型川西民居。古鎮的青瓦、白牆、小橋、流水、白鷺、垂楊,鳥語花香,景色清幽,是一幅安寧祥和的風情畫卷,遊客可在生態農業園區採摘蔬菜,置身其中境深意長,令人流連忘返。

三道堰有著名的野生黃辣丁、炒大蝦、戴大肉、水鄉豆花等。

休閑和餐館:休閑港、飲食樓、水上人家、閱江樓等。

節日活動: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龍舟會」,是三道堰古鎮獨具魅力的傳統節日。
三道堰主要看它的川西水鄉民居、水、橋的風情,要有時間也可以到農家樂去玩玩。
2、郫縣古城鎮
古城鎮古名馬鎮,又稱馬街,傳說三國名將魏延曾在此地屯兵牧馬,歷久,商賈往來,行旅聚居,成為集鎮。上個世紀40年代初改稱古城,後經過幾次行政區劃調整,1998年恢復古城鄉建制,2000年撤鄉建鎮。
古城鎮地處郫縣、彭州、新都交界地,距市區20公里,距郫縣9公里,距都江堰30公里,錦水河、墓水河由西向東流貫全境,孕育著這一方。
古城鎮政府所在地馬街為"史前宮殿遺址",距今有4000年,1997年"古城遺址"考古發現大型禮儀建築基址,是成都平原史前文化的發祥地,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古城鎮以仿古建築,再現古蜀文化,形成旅遊景點;以古蜀文化,順應復古時尚,開發旅遊項目;以各特產品建設交易市場,活躍古城經濟;以古蜀景觀,聯姻影視部門,建設拍攝基地,用3-5年時間將古城建設成集旅遊城、民俗文化和影視城於一體的"西蜀古城"。
古城鎮采柚節,郫縣古城風俗節,古城每年一度的柚子節,當然古城柚就相當的有名了,現在正在開發古城的旅遊,不久它將會以古文化和吃文化相結合,展現在大家的面前.
古城鎮有非常著名的「古城柚」,非常不錯,值得品嘗。
(購買提示:古城城外路邊有很多賣「古城柚」的老農,你可以先品嘗然後再購買,購買的時候可以狠狠的壓價,因為老農們看你是外地人,會故意把價格叫高的)

休閑和餐館:城外周邊有很多風格獨特的農家樂,價格一般為20-35/人/天(二餐,茶牌免費)

3、江南水鄉的民俗

1、端午節

五月端午節,家家吃粽子,飲雄黃酒,門插菖蒲艾葉張貼符咒,以驅鬼除邪。還用雄黃酒給兒童點眉心,以驅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五毒。

2、六月六

六月文人墨客曝曬書畫、衣服。農民曬蓑衣笠帽衣褲,六月六日吃餛飩,俗雲:六月六貓狗洗浴,此日起下河沐浴。

3、中元節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謂"七月半",大家小戶備酒菜追祭先祖,古時祭不設葷,以疏果為主。三十日地藏王生日,有插地藏香之俗。

4、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即"八月半",時日家家吃月餅,晚間合家團聚賞月,老人向小輩講中秋節故事。九月初九重陽節,人們約伴登高,新市有吃粟糕風俗。粟糕以米粉成糕,上灑桃肉粟子,枚瑰花及白糖,香甜可口。

5、送灶日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日,稱"臘臘廿三",用赤豆糯米飯及冬青柏葉祭灶神,把灶堂的灶司馬張揭下來,備用香燭對天焚燒,換上新灶神像。

4、烏鎮水鄉的風俗

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烏鎮的春節才算正式結束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烏鎮過年的習俗也在悄悄的發生著變化,以上所說的一部分習俗已不是所有烏鎮人過年的必備程序了。但是仍有相當部分的住民固守著傳統的過年方式,紅紅火火、歡天喜地的春節,是烏鎮人釋放歡樂與祝福的日子,也成為了世界各地遊客眼中的一道亮麗風景。

烏鎮香市
「香市」是烏鎮舊時的一種民間風俗。「香市」有的地方稱「廟市」,亦叫「廟會」,歷史由來已久,相傳唐代已經存在。

茅盾1933年曾以《香市》為題著文,描繪了烏鎮這一民間風俗活動的情景。他寫道:「清明過後,我們的鎮上照例有所謂香市,首尾大約半個月。」「香市的地點在社廟。」「香市的主要活動
無非就是『吃』和『玩』。臨時的茶棚,戲法場,弄缸弄彭,走繩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線戲,髦兒戲,西洋鏡,——將社廟前五六十畝的大廣場擠得滿滿的。」

每年三月一到,鎮上的各行商店,便陸續到土地廟前面的廣場上,擺設臨時的貨攤,推銷商品。什麼廣貨攤玩具攤,水果攤,糕餅攤,應有盡有。特別上茶攤,一個接一個,好似一場盛大的茶宴。

香市一開始,外地的各種「戲班子」也都按期趕到,各選場地,露天演出。什麼跑馬戲,木偶戲,髦兒戲,猢猻變把戲,魔術雜技,動物展覽,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做髦兒戲的戲台,就搭在廟前
面南面的高坡上。戲是做給神看的,俗稱做神戲。作戲的費用由鎮上商家攤派,趕香市的人們占神的光,都可以看白戲。頭一出戲叫「風波亭」,紀念岳飛。

廟裡面是神的世界,一支支蠟燭插滿佛台,照得眼花繚亂;一個根根檀香煙霧繚繞,熏得滿臉模糊;一尊尊泥佛默默端坐;一個個香客虔誠磕頭。廟里廟外,木魚聲、叫賣聲,敲鑼打鼓聲,吵鬧聲
,響成一片,幾里路外也聽得見。

這期間,四鄉的農民,都成群結隊,乘了航船,或搖著赤膊船來趕香市。他們或背黃布袋或拎竹編香籃,順便出售自己編的竹器、或其他產品,選購急需的用品。所以香市實際上也是一種市集形式。

趕香市的農村婦女,另外還有一項活動,就是在廟里燒過香之後,還要到土地廟前面的水潭裡,洗洗手,俗稱「洗蠶花手」。據說,在那裡洗過手以後,養起蠶來就無病無災。這是烏鎮蠶鄉一種特
有的風俗。

元帥會
舊時。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烏鎮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即要迎一次瘟元帥會。

供在修真觀的瘟元帥塑像,青面獠牙。他的頭、手是彩瓷燒制的。據說他活著時是個白面書生,只是為了保全一方鄉親,投身毒井而死,才弄成了這般模樣。於是人們就祀他為神,稱之這瘟元帥,
專管疫鬼,保地方平安。

農歷五月烏鎮迎瘟元帥會,是為了捉拿和驅趕瘟神疫鬼,保佑即將到來的夏季疫病高發期的太平。瘟元帥雖稱元帥,似乎地位不高,所以迎會的道子不長。特色是兩個人抬一隻黑釉陶甏,甏內且個
瓷製的青面鬼頭,頭上系根細繩,穿在杠子中央的滑輪里,抬甏的人邊走邊扯動細繩,那鬼頭在甏口一隱一現,說是「收疫鬼」。迎會結束,蓋上甏蓋,再封上畫有符咒的封條,放在瘟元帥神壇之下。
似乎這樣一折騰,已收盡了烏鎮的瘟神疫鬼。

水鄉婚禮
烏鎮舊俗婚嫁由父母親友作媒議婚。先是兩家至探門門第,謂之「問名」。雙方合意,互

換庚貼,稱之「定親」。之後還有「求吉」、回吉「的過程。迎親時,以彩與鼓樂迎娶新娘入

堂,行交拜禮後,攜入洞房,親朋齊賀,主人設筵大宴賓朋,酒罷親友多赴入洞調笑新入,謂

「鬧房」。次日新人相偕回嫁,謂「吃回門酒」,當日偕回,婚事遂畢。

水 龍 會
烏鎮的救火會組織嚴密,分式明確,當年兩鎮共有26坊,有的單獨,有的聯合建立「龍房」和救會會。龍房裡放著各式水龍和相應的滅火器具。還有各坊的有專人負責的「接鑼手」。一有火警,當事人

http://www.9588.com/cms/html/wzh/2007-7/5/18321439_6.html

5、江南水鄉的民俗有什麼?

1、端午節
五月端午節,家家吃粽子,飲雄黃酒,門插菖蒲艾葉張貼符咒,以驅鬼除邪。還用雄黃酒給兒童點眉心,以驅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之五毒。
2、六月六
六月文人墨客曝曬書畫、衣服。農民曬蓑衣笠帽衣褲,六月六日吃餛飩,俗雲:六月六貓狗洗浴,此日起下河沐浴。
3、中元節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謂"七月半",大家小戶備酒菜追祭先祖,古時祭不設葷,以疏果為主。三十日地藏王生日,有插地藏香之俗。
4、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即"八月半",時日家家吃月餅,晚間合家團聚賞月,老人向小輩講中秋節故事。九月初九重陽節,人們約伴登高,新市有吃粟糕風俗。粟糕以米粉成糕,上灑桃肉粟子,枚瑰花及白糖,香甜可口。
5、送灶日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日,稱"臘臘廿三",用赤豆糯米飯及冬青柏葉祭灶神,把灶堂的灶司馬張揭下來,備用香燭對天焚燒,換上新灶神像。

6、水鄉傳統節日有什麼風俗習慣是什麼

水鄉烏鎮的獨特習俗

烏鎮習俗
一、賀歲拜年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舊稱「過年」,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前一日名除夕,俗稱「大年夜」,合家團聚吃「年夜飯」。新婦盛服向尊長獻鞋履,名「辭歲」,尊長給錢與新婦及孩童,名「壓歲錢」。當晚並有拜利事、接灶神等活動。初一晨起,開門放鞭炮,焚香拜天神,名「接天」,次拜祖宗,再拜高堂,長幼循拜,然後會親朋 、賀新歲,統稱「拜年」。近代已逐漸簡化,不再跪拜。初一都不會客,出門走「 喜神方」,初二起親友互訪,至元宵乃罷。
二、元宵走橋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俗稱「正月半」,烏鎮人有走橋的習俗,入夜三五結伴出遊,途中至少要走十座橋,路線不可重復,此俗源於舊時普遍流行的一種以婦女為主體的避災禳解活動,稱「走十橋」或「去百病」。當時婦女們梳妝後各帶一隻平時煎葯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認為這樣可保在新的一年裡無病無災。至近代,丟葯罐的舉動消失了,演化為一種單純的節日游樂和祈福活動。
三、清明踏青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唐代以後與寒食節合而為一。祭祖掃墓、踏青賞春,各地皆然。而烏鎮更有許多與養蠶相關的習俗,前一夕「清明夜」,做青團、裹粽子、設祭「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弓矢,以祈蠶,煮螺螄,以針挑食螺肉,名「挑青」。清明日起四鄉蠶農齊赴普靜寺燒香祈蠶,名「香市」,屆時商販雲集,遊人如蟻,曠地上售貨攤、演藝場鱗次櫛比,河港中踏白船 、打拳船競技斗勇,前後持續半月有餘,成為水鄉蠶農的狂歡節。
四、立夏稱人
立夏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日嘗蠶豆、嘗鹹蛋、啖青梅、品櫻桃,謂之「嘗新」。農家以麥芽、「草頭」和為粉制「立夏餅」,親友互贈。孩童三五邀約,提竹筒、摘蠶豆、化鹹肉、拾野柴、集百家之米,在戶外壘灶支鍋燒「野火飯」,據說吃了不會疰夏。立夏稱人以江南最盛,傳說三國時劉備之子阿斗於立夏日被帶往江東,孫夫人當面稱過體重,精心撫養,以後每年立夏再稱一次,寫信向諸葛亮匯報,以示盡心,傳入民間,相沿成俗。
五、端午吃粽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天中節」,家家裹粽子,親友互相饋贈,相傳此俗源於對屈原的紀念,古人以「重五」為「毒氣橫溢,鬼魅活躍」的「惡日」。於是掛鍾馗圖、貼天師符,門前懸艾蒿、菖蒲、桃枝、大蒜以避邪,食黃魚、飲雄黃酒,乃至啖蛇蟲以毒攻毒,孩童穿戴虎形服飾,婦女剖繒為囊貯雄黃佩之以示強健。正午用蒼樹、白芷、鱉甲、芸香「打蚊煙」,牆邊屋角噴雄黃酒、撒生石灰水以驅蟲豸,凡此種種都帶有禳解的性質。
六、分龍彩雨
農歷五月二十五為「分龍日」,亦稱「分龍節」。傳說司雨的龍王們於此日分赴各自管轄的區域降雨,故名分龍,是日各公益性消防組織---水龍會照例舉行消防大演習,屆時各坊水龍會整裝集隊,帶上全副救火器具,會聚於鎮中曠地河畔,有的事先在水龍、水桶中放進各色顏料,一聲令下,鑼鼓齊鳴,各水龍同時對空噴射,盡現五彩繽紛、飛瀑凌空的壯觀,男女老少聚集圍觀,吶喊助興,出水快而射程遠者當為優勝獲獎。
七、天貺曬蟲
農歷六月初六,時值盛夏烈日,烏鎮有諺稱「六月六,曬得鴨蛋熟」。實是曝蟲曬霉的好時光,宋代曾定為「天貺節」,其原由卻是真宗皇帝趙桓的一個精心編造的夢話,後人覺得乏味,便把傳統的七月初七「曝書日」移了上來,讀書人家曬書籍,寺廟僧尼曬經卷,普通百姓曬衣物,是日還有牽貓狗浴於河的習俗,據說可避虱蛀,鎮人曬熱水為孩童洗澡,婦女於是日洗發,而家家戶戶吃餛飩的習俗則可能是由混浴引申而來。
八、中元河燈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當日,道觀作齋醮薦福,佛寺行「盂蘭盆會」,釋道兩教共舉法事,民間則家家戶戶祭祀祖先,故又稱「鬼節 」。南宋後已有中元夜入河燈的風俗流行,篾編紙糊的各式花形燈籠,燈中燃燭,下托木板,或用各色彩紙糊成船形,內裝少許燈草油類點燃,入夜到水邊或駕小船至河中擺放,燭火閃閃,隨波逐流,蔚為奇觀,佛徒為此乃「慈航普渡」,道徒稱這是「照冥引路」,而老百姓們只當是一種娛樂。
九、中秋賞月
農歷八月十五是傳統的中秋節,時值三秋之半,月亮最圓最明,古人以圓月為親人團聚的象徵,故又名「團圓節」。是夕,家人團聚歡宴,親友互贈節禮,其間則少不了月餅。月華初升,於庭院設案賞月,供品除月餅外尚有瓜果、芋艿、菱藕、毛豆等時令果蔬,大多是還在案頭供斗香,以線香托紙板粘合而成,上插各式彩旗,並綴月宮故事,製作精彩,供後在戶外焚化,有祈求豐收之意。
十、重九登高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九節,亦稱「重陽節」或「登高節」、「菊花節」,重九節登高插茱萸的風俗由來久遠。相傳起源於「桓景避難」的故事。東漢時汝南人桓景遵照師囑,於重九日全家佩戴茱萸登上高山,得免大難,後人仿效,遂成習俗。至唐代已演變成傳統的游樂節目,其作用似在於健體防病,以御初寒。烏鎮近周無山可登,遂以登塔代之,是日有「重陽糕」應市,以赤豆和糯米製成,上插小旗,意以食糕代替登高,插旗代插茱萸。
十一、冬至祀祖
冬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傳統風俗中的大節,亦稱「冬節」或「亞歲」,節前家家磨粉搓「冬節圓子」,備酒做菜,設祭祀祖,頗為隆重,民間有「 冬至大如年」之說,也有於冬至掃墓者,至冬至起八十一天,分為九個「九」,為寒冬之期,舊有「九九消寒圖」,相傳始於明朝,圖中畫梅一枝,凡八十一瓣,冬至起依口訣日染一瓣,全部點清則寒盡春來,開始耕作,意在敦促人們在消寒休閑中不忘耕作,還可得到一份冬季的氣象資料。
十二、 臘月小更
農歷十二月俗稱「臘月」,昔時有「支小更」的習俗,進入臘月,各街、各坊設專人於每日黃昏敲鑼擊梆,沿街巡走並時而高呼:「寒天臘月,火燭小心,前門關關,後門重重,柴間看看,灰堆坌坌,謹防賊盜,門戶要緊。」抑揚頓挫,如歌似吟,至除夕乃罷了。時值寒冬,氣候乾燥,民間用火又多,鎮內木造住房連綿,一旦失火,非同小可,尤須時刻警惕。其時,全鎮支小更者不下十人,每至黃昏,鑼聲、梆聲、呼聲此起彼伏,對提醒人們注意安全不無裨益。

7、水鄉人的生產與生活的特色

珠海斗門水鄉文化的保護和開發初論

2003-08-11 07:08:24 珠海特區報

南方網訊

斗門水鄉的歷史和現狀

斗門區位於珠江的出海口,珠江出海口八大門中的五門(崖門、磨刀門、雞啼門、泥灣門、虎跳門)經過斗門。區內河涌縱橫交錯,較大的河流有黃楊河、螺洲河、友誼河、天生河等,小河小涌不計其數,眾多的河涌將斗門分割成一個個小島,使斗門區成為珠三角屈指可數的著名水鄉。水鄉人世世代代在這里繁衍、生活、生產,由此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水鄉文化。

水鄉人指水上人家,舊稱「 家」,以前以打漁為生。近百年轉為以漁農為主。

長期以來,貧窮落後的水鄉人沿河涌兩岸用稻草、茅竹等搭成草棚居住。一河兩岸形成狹長的一排排草棚,大村沿河連綿數里,小村也有幾百米。村民飲用的是河涌水,吃的是堤內粗種的莊稼,過著半飢半飽甚至衣不蔽體的艱苦生活。陰雨天氣,堤岸泥濘難行,加上村與村之間無橋相連,因此水鄉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小船艇。生產生活、人員交往、婚喪嫁娶等都少不了船艇。窮困的生活環境使廣大水鄉人基本失去受教育的機會,文盲者眾。封閉的生活環境使水上人基本不與岸上人交往,更不通婚。

解放後,隨著廣大人民群眾當家作主,水鄉人的生活也不斷得到改善,眾多的學校使水鄉新一代脫離了文盲之苦。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富民政策東風吹到了水鄉,一河兩岸的磚瓦屋、小別墅代替了昔日的草棚,水泥路代替了昔日的泥濘路,眾多的橋梁使汽車、摩托車開進了水鄉。生活觀念的改變,使水鄉人與岸上人聯系密切了,相互通婚已很普遍。由於現代文明不斷融入生活中,岸上人的很多習俗已被水鄉人接受,至使一些水鄉特有的風俗習慣不斷消失。上世紀八十年代前還有婦女包頭巾、扎圍裙、穿大衿衫,現在難覓蹤影了;上世紀七十年代前水鄉人唱鹹水歌自娛自樂是常事,現在這情景已極少見,現代文化(含外來文化)的佔領使年青一代對這種水鄉特有的民歌逐漸失去興趣;由於大修水利,一些河涌被填;橋路建設的完善,使汽車、摩托車、自行車替代了船艇的作用;近幾十年與岸上人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雖然在水上人中還用自己的方言,但對外交往用廣州話已很普遍……雖然一些特有的風俗習慣未改變,但如果不抓緊保護,除了依河而居的特色外,水鄉人獨特的文化景觀將逐步消失。

斗門水鄉的分布與特色

斗門水鄉的基本特點:以河涌為主線,展現草舍、小艇、小橋、樹、竹、蕉、漁塘等連片的風景,再加上水上人家的獨特生活風俗,從而形成了獨具斗門特色的水鄉文化。

由於生活在獨特的水鄉環境中,為適應環境,水鄉人的生產、生活就顯現出一些與岸上人不同的風俗習慣,形成濃郁的水鄉特色。耕作的土地由於是珠江水沖積而成,因此土地松軟、肥沃、低窪。耕作的主要農具有耪(硬木鐵口鋤)、鍬、盪板、水車、禾桶、犁耙等。為防潮水和洪水,在河岸和較大面積的耕地四周用泥堆成堤,堤內的田叫圍,每條村都有若干個圍;織網式的眾多河涌,是水鄉人生活的源泉,河涌盛產各種魚、蝦、蟮、田螺、蜆、螃蟹等,捕魚蝦的工具有小船艇、罾、網、撈箅、魚籠、蝦籠、排釣、竹簍等。生活用具有四周綉花邊、中間綉有吉祥圖案的頭巾,用銀鏈做吊帶的圍裙,戴的是用竹和竹葉編織的漁民帽,男女都用水煙竹吸煙。水鄉人有自己的方言「水上話」。唱的是民間口頭即興創作的鹹水歌,曲調易學易記,歌詞內容一般以生產生活上的趣事及談情說愛為題材。水鄉人特別愛種樹、種竹,成排樹木抵擋風雨。對一些百年古樹,則視為風水樹,嚴禁砍伐,保護有加。在水鄉,高大粗壯的細葉榕、木棉、木麻黃、水松等樹木隨處可見。

水鄉人的嫁娶是村中最熱鬧的事,按舊例,男家要宴請親朋三天。結婚當天,新郎穿上新唐裝紗綢衫,肩掛紅綢,與一群男青年去迎親。男方要用船艇接新娘,因此要精心妝扮船艇,幾條船艇貼上大紅雙喜,掛上燈籠鞭炮,船頭插兩支小紅旗,旗中貼上新郎的姓氏。新郎的祖先牌位用木桶裝著恭敬地放在大船中央,示意新郎與祖先一起去迎親。而新娘側在家中精心妝扮,由大妗婆幫助梳好發髻,並把銀簪插在發髻中。銀簪越多則表示娘家越富有。迎娶新娘的隊伍沿途打響鑼鼓,吹響嗩吶,燃起鞭炮,兩岸觀者眾多,場面甚為熱鬧,形成獨具特色的水鄉婚嫁場面。

保護開發斗門水鄉文化的現實價值

首先是珠海市發展整體戰略目標的需要。珠海市是一個年輕城市,市區內的文化基礎設施較少,文化積淀較淺薄。而斗門歷史相對久遠,具有厚實的文化根基,尤其是約佔全區面積百分之五十的沙田水鄉,孕育出濃厚的水鄉地方文化特色。斗門水鄉文化是嶺南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珠海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水有聯系的在我省不可多得的具有顯著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

其次是保留地方特色文化遺產的需要。斗門水鄉經過歷代水鄉人不斷的生產勞動、生活變遷和精神創造,形成了水鄉特有的水上方言、民俗習慣、生活環境和精神產品等文化資源。黃偉宗教授在研究珠江水系文化來到斗門考察時提出,目前隨著珠三角經濟網站的快速發展,很多原有的水鄉也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進,陸上文化的融入,已逐漸縮小或消失,斗門水鄉是他看到的惟一保留得最完好的水鄉。斗門水鄉對研究珠海的海洋文化,探索珠江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第三是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最近,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部署。一直以來,斗門水鄉成為廣大文學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的生活源泉,不少藝術家創作藝術精品的真實靈感均來自這里。著名畫家林庸、蘇華、湯小銘、陳衍寧更是視斗門水鄉為美術作品創作的搖籃。水鄉獨特的「鹹水歌」曾一度引起了不少省、市音樂家的極大興趣,以「鹹水歌」為基調改編的音樂歌曲經常獲得省、市音樂比賽的獎項。水鄉獨特的民俗風情每年都吸引著大批港澳和市內外攝影家拍攝了不少膠卷。國際影展也出現過反映斗門水鄉風貌的作品。

第四是開發斗門水鄉文化,可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斗門水鄉文化著重體現在水鄉的自然環境,水鄉人生產、生活中獨特的民俗習慣。已開發利用的斗門燈籠沙水鄉旅遊項目,每年吸引著不少海內外旅遊團前去觀光旅遊。對斗門水鄉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可以了解水鄉人的奮斗歷史;可以保留和發揚水鄉文化的精髓;可以向人們展示水鄉文化的魅力;可以促進斗門第三產業特別是旅遊業的發展。

保護、開發利用斗門水鄉文化的基本策略

(一)地方政府要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制定斗門水鄉文化的保護、開發利用總體規則並負責組織實施。(二)政府或人大要制定保護、開發利用水鄉文化的條例。(三)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斗門水鄉文化的宣傳力度,對內要向群眾宣傳保護、開發利用水鄉文化與保護環境資源的意義,對外要大力宣傳斗門水鄉文化的特色,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參觀。(四)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並引入社會資金,走出一條水鄉文化保護與水鄉旅遊資源開發相結合的路子。已建成多年的白蕉燈籠沙水鄉游景點的成功運作,證明開發水鄉游是可行的。建議以白藤湖為水鄉活動中心,並重點規劃好白蕉燈籠沙水上婚嫁、橫山粉州小橋流水、六鄉水松林、斗門涌口風情、井岸黃金涌漁港、白蕉上橫羅氏蝦及加洲鱸養殖基地等各具特色的水鄉景點。開發出每個項目的個性,使內容更豐富,生動、有趣,有看頭、有癮頭,形成多姿多彩的水鄉風情鏈。(編輯:趙勇)

8、江南水鄉的人文風俗有人知道嘛?

江南水鄉 「江南好抄,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首詞,總是把人們的思緒牽到風景如畫的江南。長江以南的江浙兩省,自古就有人間天堂之美譽。這里河湖交錯,水網縱橫,小橋流水、古鎮小城、田園村舍、如詩如畫;古典園林、曲徑迴廊、魅力無窮;吳儂細語、江南絲竹、別有韻味。 江南水鄉的古村與民宅盛於明清時期,當地有利的地質和氣候條件,提供了眾多可供選擇的建築材質。表現為借景為虛,造景為實的建築風格,強調空間的開敞明晰,又要求充實的文化氛圍。建築上著意於修飾鄉村外景。修建道路、橋梁、書院、牌坊、祠堂。風水樓閣等。力圖使環境達到完善、優美的境界,雖然規模較小,內容稍簡,但是具體入微。在藝術風格上別具一番純朴、敦厚的鄉土氣息

9、郫縣三道堰古鎮怎麼樣?

三道堰,除了水還是水,一座水做成的川西小鎮。千年來的古老水鄉已是一幅淡墨的畫卷,吸引了無數遊客流連忘返。 三道堰古鎮小橋、流水、青瓦、白牆、垂楊,白鷺,來來往往的行人如安詳的徐堰河,一幅寧靜的小鎮不需要太多的筆墨渲染。柏條河兩岸的呤詩樓、書畫樓、棋牌樓、品茶樓、觀景樓堆砌延伸,景緻去清新雅然。走在逶迤彎曲的卵石小道,信手撫過或是鑿有人名的青磚白牆,古蜀文化就在指間輕輕溜過。 但水還是這座小鎮的靈魂,小鎮因古人在柏條河下游用竹簍截水,做成三道相距很近的堰頭,導水灌田而得名三道堰。當地政府充分挖掘三道堰水的旅遊資源,在不到4年的時間里,利用小鎮獨有"水"資源結合川西民居特色,建成了初具特色的三道堰"古蜀地"原始水鄉風景。而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龍舟會",是三道堰古鎮獨具魅力的傳統節日,已成功舉辦了43屆。 當地交通:公交車315路,金沙車站至郫縣,票價:3.5元。茶店子客運站每天有近百車次發往郫縣,票價:5元左右。郫縣至三道堰若干次中巴車,票價:1元。郫縣三輪車,視其遠近,1-2元不等。 自駕車:走老成灌路至郫縣十字路口,約20公里,右拐,二級公路6公里抵三道堰。回程可走團結鎮、安靖鎮、洞子口。或古城鎮、新繁鎮、洞子口。沿路濃郁的川西田園風情,美不勝收,且車少、人稀、路平。 美食:三道堰黃辣丁、三道堰炒大蝦、戴大肉、水鄉豆花等。 休閑地和餐館:休閑港、飲食樓、水上人家、閱江樓等。

10、江南水鄉有哪些風俗

江南水鄉民俗民風

祭灶神

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古傳謂送灶神上天,又曰臘臘廿三,該日大家小戶大搞衛生掃除灰塵,古時新市有用竹油盞架或紙轎為肩輿焚燒之俗。今用赤豆糯米飯冬青柏葉祭灶神,把灶君堂(設在柴灶上部)里的泥塑菩薩或灶司馬(俗稱灶家菩薩即黑面菩薩,古今新市的孩子貪玩,不注意麵部衛生,如面部骯臟不堪,就被家人責為"弄得灶家菩薩一個")張揭下來,備用香燭對天焚燒後,換上新灶神像。晚上全家合歡共食赤豆糯米飯,輔以白糖、豬油、糖桂花攪拌,吃得香甜可口,終年難忘。這一風俗綿延千餘年。

祭蠶神

新市地區自商朝開始即桑養蠶,為了祈求蠶神娘娘給蠶農帶來好運,故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十二日蠶神娘娘生日之際,均進行祀蠶神活動。對新市祀蠶神的確切年代又難以考證,但最晚在唐朝即覺海禪寺建造後即已進行。在祭蠶神上日,蠶農婆媳姑嫂即開始磨粉揉粉搓成白色繭子狀米團子,俗稱蠶生元子,四個一頂底覆箬殼上鍋蒸煮。當日傍晚祀蠶神開始,灶上或牆上張貼嫵媚多姿的蠶神娘娘像,像下供奉四頂蠶生米團子與時鮮果品,合家祀拜蠶神娘娘,衷心祝福明年養蠶好收成,翌日新市鎮上的居民均收到農村親朋好友送來四頂或八頂祀蠶神米團子,以分享他們盼蠶豐收的美好祝願。鎮上親戚則以面條回贈,討個吉利彩頭。

元宵燈會

新市鎮的花燈,向與海寧縣硤石鎮的花燈齊名江南。由於花燈的設計製作費用較長,耗用人力物力較多,故並非每年都舉行,一般要間隔若干年才舉辦一次。而每次舉行都爭奇斗妍,大事鋪張,盛況空前。新市鎮舉辦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最隆重的一次花燈會,是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那年春節前,就已在大街通衢張貼大紅金字海報,廣為宣傳:"定於二月某日舉行花燈盛會三天",以招徠外地觀眾來鎮觀光。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