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風俗習慣
1、民間習俗有哪些?
在中國以前,很講究的,現在人不是很講究的譬如在飯桌上:
1.茶七,飯八,酒要十。就是茶要給客人倒七分滿,飯要盛八分滿,但就一定要滿滿的,就是所謂的十分滿。
2.給人倒完茶茶壺嘴不要對著人。(對著誰表示你在罵誰)
3.吃飯不能吧唧嘴。(表示對人不禮貌)
4.吃飯要守著自己這面的吃,就是在夾菜的時候要夾離自己近的那邊不要夾到離別人近的那邊。
5.不要只吃一種你愛吃的菜,都要吃一點。
6.吃飯時不能講話。
7.要雙手扶碗,保持兩只手都在桌子上。
8.吃飯時,不能把腿翹的超過飯桌。
9.不要狼吞虎咽。
10.喝湯時不能出聲,湯匙不能碗碰出聲音。
再有就是和人打招呼:尤其是長輩,一定要說「您」。不能你我他仨。
還有很多,這都是原老北京的一些講究,挺麻煩的。還有很多啊!!這算是基本的。 比如說舞獅,舞龍,猜燈謎,貼彩,很多,有的很奇怪。。。比如說傳這衣服洗澡,在床底睡覺,反這走,可以辟邪! 除夕民間習俗:
除夕夜圍爐慶團圓
民俗習慣:祭祀 年夜飯 守歲
祭祀:即祭祖,華人過節總不會忘記自己家族中已故的先人,春節也不例外。這時我們會供奉食物或鮮花以表心意,是我國華人普遍採用的儀式,祭祖的形式或許因宗教信仰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卻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來說非常有意義。這個活動,不僅能使孩子對自己的家族有所了解,還能教育孩子尊敬各位先人和長輩。
年夜飯: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年夜飯的講究,年夜飯,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各式各樣的年夜飯,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習俗,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守歲: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此時,爸爸媽媽不妨把這些名詩念給孩子聽,並作出解釋,讓他們明白其中的意思。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晚家人團圓,歡聚一堂,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另外,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它們的叫法還有討口彩的含義,比如:
吃棗--春來早;
吃柿餅--事事如意;
吃杏仁--幸福人;
吃長生果--長生不老;
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每年驚蟄這天,在廣東和香港,民間習俗有祭白虎及打小人的儀式。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驅趕霉運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驚蟄那天便會出現一個有趣的場景:婦人一邊用木拖鞋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念念有詞地念:「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野都嘔」的打小人咒語。
抒發內心不忿
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此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洩內心的不滿,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對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及抒發個人內心的不忿。
立春之日有趣的民間習俗
為迎接春天的到來,我國各地有許多「迎春」的風俗習慣。據《禮記-月令篇》記載:周代,立春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至東郊迎春,並祭太皓、芒神,祈求農業豐收。
明、清時期,民間有迎土牛、迎農祥、浴蠶種等習俗。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在清代,各州、縣的地方官員,立春之日會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畢,要用彩紙扎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內所裝的乾果食品,隨之拋灑一地,兒童爭而食之。
立春之日,有吃春餅、春盤的食俗。春餅是以麥面蒸制或烙制的小圓餅,食時卷以豆芽菜、韭黃等炒菜,故歷來有「春到人間一卷之」的說法。立春日食春餅,謂之「咬春」,據雲可以「卻春困」。
在江蘇高郵地區,立春的前一日要舉行「迎春宴」,歌舞娛樂。春盤以蘿卜、芹菜等為菜盤,相互饋贈。蘇東坡有詩雲:「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
廣西侗族人民以立春為「春牛節」。這天晚飯後,村寨里的勞動能手和歌舞能手,要組成「送春牛」小分隊,敲鑼打鼓,挨家挨戶「送春牛」,意為將豐收和幸福送到各家各戶。
另外,在我國許多地區,「立春」之日民間還要舉行「耍社火」的娛樂活動
2、農村習俗有哪些?
1、祈壽祝福習俗。
起乳名、掛長壽鎖。一些農村地區的嬰兒還有乳名,大多意思就是說代表著長壽,比如「銀鎖」等等。
每當孩子出生滿月的時候,外婆家就會贈送給孩子銀質的長壽鎖,項圈、手鐲、腳鐲,並且給孩子佩戴上。長壽鎖的反面刻有壽字,正面刻有「長命百歲」四字,再搭配銀項鏈。手鐲和腳鐲上也都有著銀鈴鐺。
2、年俗
臘月里的殺年豬、臘八蒜、臘八粥、蒸年干糧、做豆腐、掃塵、辭灶、寫春聯、貼掛錢、剪窗花、貼年畫、貼春條、豎燈籠桿子、趕窮漢子集等等。
3、過年放鞭炮。
在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十一二點,門戶人家都會放鞭炮來迎接新年。鞭炮有長有短,長條的鞭炮就意味著來年更加順風順水。而且,大年初一後來訪的客人,都會為他放一次鞭炮以示慶賀與祝福。
4、回娘家,不能跟老公同房。
在有些地方的農村裡,還有著這樣的風俗,嫁出去的閨女,如果回娘家住,是絕對不能跟老公同房的,除非是沒有哥哥和弟弟的。老人家都說,在娘家同房的話,會導致娘家人丁不旺,克人。不知道有沒有道理,但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望樓主採納,謝謝。
3、傳統習俗有哪些
國的傳統風俗都有哪些
:
1、除夕(臘月最後一天)
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都要打掃得乾乾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春節(正月初一)
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3、元宵節(正月十五)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5、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在廣西一些地方有七夕儲水的習俗,民間傳說,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用其洗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所以,人們在七夕這天早晨都要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家裡如有體弱多病的孩子,家長們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孩子脖子上,祈求上天保佑孩子健康長壽。春節一家人聚在一起
吃團圓飯、拜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吃湯圓;清明節掃墓、祭祀祖先;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這一天人們會吃粽子、賽龍舟;七夕節則是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
4、中國的民間習俗有哪些?
一、春節
中國民間最隆重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新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二、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三、二月二龍抬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面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升天,興雲布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四、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五、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5、中國人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我先說我知道的:
1、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2、端午節的習俗我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被賦予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著名大臣屈原的含義。我國民間為紀念端午節而舉行各種活動,如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榕枝、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等。
3、中秋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4、過年的風俗: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棗山;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吃餃子;年初一,躬脊兒……」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棗山;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吃餃子;年初一,躬脊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