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白族婚禮風俗

白族婚禮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09 00:56:13

1、在白族,為什麼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做魚羹?

白族婚禮上,新娘在廚房裡做魚湯,說明還有多年的婚姻生活。白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學、歷法、氣象學、醫學、文學等領域有許多發明和優秀作品。

當白族青年向姑娘求婚時,姑娘若同意,會把芭芭送給姑娘;新娘在婚禮上會在廚房裡做「魚湯」;結婚後,第一個中秋新娘應該做一個大蛋糕,並展示她的烹飪技巧,在婚禮上,先喝茶,然後放四個盤子(四個盤子,四個盤子,四個盆和四個碗)的座位是很重要的。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照傳統習俗,在婚禮當天,新郎和年輕人必須騎馬結婚。新娘結婚後,她必須去拜訪。新郎和新娘敬拜家裡的長輩,然後請他們吃飯。

新郎和新娘應該陪客人吃飯。這時,客人可以向新婚夫婦提問,或者讓他們表演。婚禮上充滿了歡聲笑語。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點辣椒粉,讓很多人在笑聲中打噴嚏和咳嗽,非常熱鬧。

背婚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流行的婚俗。每當有十字路口、三岔路或人流聚集的地方,隨行的客人都會停下來,把嫁妝做成兩堆。讓新郎把新娘的嫁妝放在「8」字周圍。兒子結婚後,通常與父母分居,組建一個小家庭。誰的父母住在一起,由父親!母親們選擇和年幼的孩子住在一起。因此,一夫一妻制小家庭是白族常見的家庭組織形式。

所以白族人在婚禮上給新娘煮魚湯,希望以後魚湯能越來越滑,而且每年都會越來越好。

2、白族的習俗

白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語言,許多白族人通曉漢語,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與古代的羌人有淵源關系
白族習俗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講究的茶禮,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長輩、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並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

白族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食俗
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為主。
因鮮菜常年不斷,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鮮菜和各種腌菜。白族婦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種類很多,除腌制鮮菜外,還做豆瓣醬、豆豉、面醬;劍川、鶴慶的白族常采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製成各種風味菜。
肉食以豬肉為主,除用鮮豬肉做各種炒菜外,還喜腌制年豬,加工成火腿、臘腸、香腸、豬肝、吹肝、飯腸等精美風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歡大鍋牛肉湯,食用時要加蔓菁、蘿卜、蔥等佐料一起食用。臨河而居的白族,擅長水鮮烹調。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於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葯製成酒麴,製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干酒為傳統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製作的,據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風味菜餚很多。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必備的菜餚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制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特製的糕餅,用發酵面團加佐料蒸制而成。

白族節慶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蝴蝶會」等民族節日。
白族服飾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雲南洱源縣西山區,每個成年後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綉花荷包,荷包上綉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字樣。綉荷包是愛情的象徵,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綉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志。
白族建築
白族民居建築均為獨立封閉式的住宅,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莊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牆、大門、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組成。一般的建築形式是:「兩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數富戶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開井,四眼小天井。此外,還有兩院相連的「六合同春」;樓上樓下由走廊全部貫通的「走馬轉閣樓」等等,真是五花八門,猶似迷宮。不過這種古老而又造價昂貴華麗的住宅已不被當地白族人採用了。現在多是一家一戶自成院落的二層樓房。但雕刻、彩繪仍不減當年,而且有所發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門樓、照壁建築和門窗雕刻以及正牆的彩繪裝飾。門樓是整個建築的精華部分。門樓建築藝術水平的高低,可以確實其主人的經濟地位,也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標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繪、凸花磚和青磚等材料組成一座串角飛檐,花枋輕巧,斗拱重疊、玲瓏剔透、雄厚穩重的綜合性藝術建築。白族門樓建築不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築結構技巧上也獨具風格。有的地方整個門樓不用一顆鐵釘或其它鐵件,而聯結卻十分牢固,幾十年風雨如故,再裝上兩扇較有厚度的鐵黑色木大門,甚是莊重威嚴。
白族居民門窗木雕,無處不閃現著劍川木匠高超的手藝。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層層刻出帶有神話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鶴青松、鷺鷥荷花、老鷹菊花、孔雀玉蘭,以及幾何圖案。門窗的表面上還塗有褚紅色的油漆,顯得光滑明亮,古樸典雅。
白族禁忌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3、白族的習俗有哪些

白族生活習俗

一、服飾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製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對襟短衣、大襟長衫、大擺檔褲。頭戴瓜皮小帽。腳穿布制圓口虎頭鞋或荷葉綉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藍白對襟衣,套銀鈕黑褂,黑藍色擺檔褲,頭戴瓜皮帽或包頭、氈帽。系腰帶。腳穿布制連絆鞋或綉花叫底皮衲。到民國初,年青婦女穿著改變,衣著各色大姊妹裝和紅、紫、黑褂,自綉各種花案,配上各色寬窄花邊。銀光片訂在衣袖衣襟上。褲子為黑藍、水紅。中老年婦女也有褲腳鑲花邊的。姑娘們系有黑藍布系腰或綉花圍腰。腳穿各種布制的綉花鞋。喜戴銀、玉耳邊環、柳葉耳環。手鐲有滑標、扭絲、平扁銀、玉鐲、還多戴金銀戒指。

已婚婦女束後發髻,髻上有紅頭繩別上銀簪、玉簪,有的套上網兜。也有用4寸寬、1寸長的黑衣布條圍住發髻和頂部的。五十多歲後,衣服花紋逐漸減少,多穿短而寬、袖口大、長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滿鑲滿滾的黑褂,系黑藍色系腰,穿普通褲,腳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過節和做客,才戴耳環手鐲。

二、 婚姻

1、說親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後,托媒到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經男方請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這門親事已定。

2、訂婚:在合婚後,男方擇定吉日「喝訂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為吉。

3、結婚:日期多在十冬臘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殺豬)、正婚(正客)、回門(謝彩)三天。

4、迎親:俗稱討媳婦。過去是騎馬或坐轎,吹嗩吶接親。

5、認親:第三天回門認親,就是娶親後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滿月酒:這是婚後生頭胎嬰兒請客,屆時男女雙方的伯母、嬸嬸:姑媽、舅母、娘娘,每人送20個雞蛋,紅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賀恭喜。

2、報喜:這是婦女生育後第三天,丈夫要帶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報喜。

3、戴百家鎖:小孩滿周歲,要到本主廟祭祠。並請夫妻雙全、子女多的二老給小孩戴一把長命百歲鎖,祝小孩健康成長,興家立業。

4、建新房:地基選擇、動土挖基必須請地師擇定,立木樑這天稱造大吉,要貼新對聯,親朋好友送禮鳴爆竹祝賀,主人殺豬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魯班,請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請客做生日祝壽。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殺只雞,擺上點糕點。

四、節日活動

1、春節: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傳統節日,俗稱過年。

2、過小年:即元宵節。

3、清明和冬至這兩個節日,要到墳山墓祭祀祖宗。

4、端陽節: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線,喝菖蒲雄黃酒,以消患難。

5、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殺雞祭祖。晚飯後天黑,點火把,把全家端午節戴的五色線剪下塞入火把燒掉。

6、中元節: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節」。

7、中秋節:又叫「團圓節」。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門子,忌口吹火。婦女忌洗衣梳頭。建房辦喜事,忌家長屬相年月日。喪葬忌重喪、重佛,立秋之日,忌做農活,忌用刀、鋸、斧、鐮、鋤。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進家,只能在村外收殮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墳。「安財門」後一周內忌外人進入。婦女生育不滿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氣未安埋前孝子不能進入別人家門。

3、忌諱:婦女忌披頭散發和赤腳哭鬧而上別人家門。在別人家中忌哭泣流淚。出人家門忌踩門檻,手排門枋。飼養牲畜不得進別人家門。

4、忌食:除夕晚殺的公雞肉外人不能吃。

六、喪葬

1、裝棺守靈:老人壽終,一般將喪事作喜事辦。選好吉日,念經超度,親友前來奠祭後,才能出殯安葬。在家停放期間,兒女要晝夜守靈。在超度期間,要辦酒肉,請前來奠祭的親友吃飯。

2、出棺送葬:出殯時,街坊鄰友自帶抬具幫助抬棺。為死者念經引路,孝男拄拐哭喪棒走在棺前,孝女走在棺後。棺材抬至繞棺處,擺在高凳上,由念經先生舉行繞棺儀式。念完《繞棺經》,稱為「搭橋過路」,遇到過橋時,孝男跪在橋上,棺從身上抬過,稱為「背棺」。

平壩地區的白族人民,主食多為稻米、小麥;山區則以玉米、蕎子為主。副食品有各類菜蔬、野菜和多種山川特產。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並善於腌制火腿、弓魚、螺絲醬、油雞樅、豬肝酢等各種味美可口的菜餚。白族人民喜喝烤茶。烤茶時,用一陶制小茶罐將茶葉烤黃,沖以沸水,頓時熱氣翻騰,芳香四溢。有客來家,必燒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淺淺半杯,飲後口角留香,熱渴頓解。大理等中心地區的白族人民,還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稱「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絲,佐以姜、蔥、醋、辣椒,以宴請客人。此外,還有用糯米釀制的白酒,用蒼山雪燉梅和糖製成的「雪梅」,鄧川特製「乳扇」品也都十分可口。

4、白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白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麗江、蘭坪等地,有少部分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貴州畢節和湖南桑植縣。白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也有人主張屬彝語支)。許多白族人通曉漢語,漢文一直是白族人民習慣用的文字,在歷史上雖曾有過借用漢字標音的"白文",但因缺乏統一規范而沒有能夠推廣。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雲》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 習俗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講究的茶禮,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長輩、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並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 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食俗 平壩地區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為主。 因鮮菜常年不斷,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鮮菜和各種

5、大理白族的婚姻,有什麼特別的?最好有視頻!

白族新娘出嫁要一路哭到男家。新娘進入洞房要由新郎背著,並且吃放了辣椒面的交杯酒。吃辣椒面表示親親熱熱、白頭到老的意思。

劍湖畔的白族婚禮
居住在劍川縣湖周圍白族人民,有著別具一格的風土人情。這里的婚禮隆重、熱烈,頗有韻味。
白族青年男女成婚,有一定的禮儀和完整的婚禮形式。婚期一般有三天,第一天男方把部分結婚用品和一桌「八大碗」筵席送到女方家,以示對新娘的關心;第二天舉行婚禮是整個婚期限的高潮;第三天是「回門」,是婚禮的尾聲。
舉行婚禮這一天,按傳統風俗,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上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也必須坐花轎才能出嫁,這種習俗現在已經有很大的改變。這是由於近年來白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新娘娶回後,按白族傳統的習慣舉行結婚典禮,俗稱「拜客」。「拜客」時,按男方事先擬好的「拜客」名單,由新郎新娘對家族中的長靠一一敬拜,不許可有遺漏。之後,新娘要向家人贈送禮物。按風俗,新娘向家人贈送的禮物必須是自己親手縫綉的枕頭和布鞋。在進餐時,新郎新娘要陪親友來賓進餐。這時候,客人們可以給新婚夫婦出些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堂屋裡充滿了喝彩聲和歡笑聲。
傍晚,新郎家再次把全村的老者和長輩請來,喝酒、呷茶、吃喜糖,庭院里談笑風生,熱鬧非常。孩子往往也不甘寂寞,找到洞房的空隙處燃起辣椒粉,拚命往裡扇煙。於是,隨著歡笑聲和咳嗽聲,洞房裡送出一包包糖果、餅干、瓜籽……
「回門」這一天,新娘早早就回娘家去。到傍晚,夫家又派出小姑子、介紹人接回新娘,這時新娘必須哭著離開娘家。新娘的哭一般按白族婦女特有的哭腔進行,其聲凄泣委婉哀怨感人,傾訴了父母養育之恩和兄弟姐妹間的難舍之情。
有趣的是,「回門」這一天,新郎也要邀上十來個親友一起去女方家,但不同小姑子、介紹人一道同行,也不必去接觸新娘。按白族傳統風俗,新郎和親友可以在女方家招待的筵席上藏東西,女方家也故意在餐桌上多放一雙筷子讓新郎藏回去,意思是:你家添人了,帶一雙筷子回去!當新郎等人藏東西的時候,正是新娘家最熱鬧的時刻。堂屋裡巧答暗對,妙趣橫生,給婚日增添了別具一格的喜慶氣氛。親友等人藏了東西回到男方家後,可以用藏到的東西向新娘兌換一份禮物。這種風俗除給婚日增加了濃郁的民族特色之外,也為新娘今後在新的環境里生活奠定了一個美好的基礎。

白族婚禮有人曾概括地說,在大理地區參加白族人家的婚禮,不僅能品嘗到白族的名優特產食品、佳餚,看到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而且還能體驗到一次難得的妙趣橫生的獨特民族風情。
白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過去婚姻多由父母包辦,男方要付昂貴的聘禮,舉行婚禮時還要花費很多的錢財。現在雖隨時代的發展有很大的改進,但至今還保留有傳統的古老的風情習俗。
男女經過自由戀愛或經人介紹,經定婚確定關系後,在舉行結婚時,男方要在正喜日(即結婚日)之前,請人搭好彩棚。並在結婚正喜之日前一天晚上,要邀請鄉寨中會唱演戲的人來唱戲(俗稱板凳戲,即一人拉琴,幾人扮不同角色演唱人或請人唱帶有恭喜祝賀之詞的吹吹腔(即用嗩吶伴奏)、大本仙等曲調。人們一邊吃、喝、品嘗著主人擺下的果品、茶水。 酒,一邊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圓宵,以示預先慶賀大團圓。
第二天,即正喜之日,從早上起便開始擺宴待客,當來賓開始品嘗果酒後品食酒菜佳餚時,新郎在一個陪郎的陪伴下, 踩著嗩吶吹奏起的「龍上天」樂曲,一桌一桌地給客人們敬酒、敬萊,而這敬法要跪著雙手托盤把酒、萊(只一盤或一碗 茶)一敬上。迎親時,有的地方新郎不去,迎親的陪郎、陪女在媒人率領下,在嗩吶聲中去迎親。到了女方家門口嗩吶手要用力高聲吹奏「蜜蜂過江」、「大擺隊伍」、「迎親調」等內容歡快、熱烈的樂曲6次,女方家才由幾位年長的男女親戚數人出來招呼迎新的人進門。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迎親的人剛要邁進門,就被女方家的幾位老人攔住路,用出幾副對子(即楹聯)或提幾個意想不到的問題等類的語句,如:「你們從哪裡來?」「路上碰見什麼?」讓媒人或新郎回答,人們把這一習俗叫「路考」。這一問一答不僅要靈機應變,而且還要講究決,對答如流和有風趣,顯得很有學問。若哪一方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常常會引起一陣陣爽朗而又充滿喜氣、歡樂、愉快的笑聲。有的地方迎親時新郎必去,同樣碰到「路考」,人們稱 「考姑爺」或「考新郎」。
迎親的人們進門後,女方家便由4個或6個小男孩逐一給他們敬獻苦茶、甜茶、糖茶。然後由媒人(或新郎)給女家父母、兄嫂、長輩拜堂、敬酒,女方父母給煤人小孩披掛一道紅彩。這時新嫁娘(新娘)要大聲哭起來,人們把這哭稱為「哭 嫁」。一般是先哭父母,後哭兄嫂、弟妹、長輩、女伴,這哭不僅一邊哭,而且一邊成段成段地哭唱父母養育之思,兄嫂。 弟妹之情,夥伴友誼,長輩的關心愛護,今後自己不知如何生活等,若遇到妯娌不和就趁這時也借哭之機,用調子哭唱出自己心中的不平,然後才隨迎親的人出門。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有的地方新娘是坐轎或騎馬,在歡快、激越的嗩響樂曲聲中上路。
迎親的隊伍還沒回到男方家,早已有男方家的長輩在門口相迎。人們一進門,新媳婦便在伴娘及男方女長輩的簇擁下上樓進行梳妝打扮。在新娘梳洗打扮時,在樓下從樓梯口到新房的必經處,早已等候著准備指新娘的人們,據說這格新娘的習俗是為了沾喜氣而留傳下來的。待新娘裝扮好,准備入洞房前,只見兩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舉著用松明點燃的火把,在人們喜悅歡樂聲中,從樓梯口飛步跑向洞房,隨之新媳婦在兩個伴娘的簇擁下,在人們爭相掐新娘的舉動和嬉笑聲中大步跑進了洞房。 洞房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門上掛有一把篩子,內安有一面鏡子,鏡子上又安放著一張弓,弓上有並排散開欲射向前方的三支箭。這些吉祥物是祝賀一對新人今後生活勤勞、勇敢。幸福的象徵。新媳婦進洞房後片刻,便開始舉行拜天地、拜父母儀式。有的地方是在進洞房之前便舉行了拜天地、拜父母儀式。有的地方一對新人入洞房時,風趣的是倆人都不約而同地爭坐枕頭,據說誰先坐到枕頭上,今後就誰當家,不過,這只是為風趣增添一分歡樂,往往是女先男後,那也奉行和符合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習慣。然而,這時不知是誰在那盆暖和又象徵興旺的炭火里理好的辣子面發揮了奇效,辣味直嗆得新郎、新娘流淚,嗆得不時消鼻涕、打哈欠,逗得出出進進洞房的人們笑聲不絕,使洞房洋溢著一種獨有的喜氣。一陣嬉笑過後,辣味嗆過,夫妻喝交杯酒,以示相敬相親,永結同心,恩愛白頭。晚上有的地方新媳婦由女方長輩二人和伴娘及男方家長輩婦女數人相陸在一起吃「細巫席」(即新娘席)。席散後,有的地方在陣陣歡快的噴吶聲中,開始舉行「除拜」(即拜親) 儀式,「除拜」就是由新媳婦拜男方長輩,受她一拜的人都會得到她親手加工製作的布鞋一雙,上輩人接過鞋子,多少要給她幾元錢或一點禮品。最後由新娘下輩人、鄰里小孩一齊拜新娘,每人都會得到一份喜錢或一件禮物。這時老者笑吟吟,小者心花怒放,圍觀的人常常在嗩吶聲中爆發出一陣陣歡樂的笑聲;使婚禮增添了不少的歡樂和熾熱的氣氛。 待「除拜」結束,年輕人便一齊擁入洞房,一邊品嘗新媳婦由娘家帶來的果品,一邊在嬉笑聲中開始進行鬧洞房的風趣活動。
第二天,男方家送喜神,女方家接新人回門,一般都是當天返回,路程遠的則在娘家留宿,至此,婚禮結束。

6、白族的風俗習慣

一、服飾

白族服飾清爽大方。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婦女服飾各有千秋,從服飾可看出年齡大小、成婚與否以及地區差異。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大理一帶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綉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

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綉花鞋。

二、飲食

白族以稻米和小麥作主食,山區則以玉米、蕎子為主食。喜食酸辣,洱海的鯉魚、弓魚、鯽魚是人們喜食的菜餚,「砂鍋魚」是大理著名佳餚。善於腌制火腿、臘肉、香腸、油雞、螺螄醬等。

三、建築

白族的建築藝術獨具一格。高寒山區多居住單間或兩間相連的「垛木房」或「竹籬笆房」;壩區則多住土木結構的瓦房。位於蒼山腳下、洱海之濱的大理喜洲,是白族民居的精萃所在。一座端莊的白族民居主要由院牆、大門、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組成。

(6)白族婚禮風俗擴展資料

白族的節日:

1、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節日和街期,它的起源與觀音伏羅剎的傳說有密切聯系,所以又叫觀音市。每年夏歷三月十五日開始在大理古城西門外舉行,會期七至十天。

節日期間,舉辦傳統的賽馬、賽龍舟、射弩、打鞦韆等民間體育比賽以及大本曲演唱、洞經古樂、民族歌舞表演,年年如是,熱鬧非凡。

2、火把節是白族另一盛大節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舉行,古稱「星回節」,它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預祝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

節日期間最為壯觀的是每個白族村寨都要在村子中央的場地上豎起一柱或數柱三四丈高的大火把,樹桿作心,外面捆紮竹片、樹枝和松明,用綵線繫上火把梨、乳扇、鞭炮,插上書有「五穀豐登」、「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字樣的「升斗」,當夜幕降臨,大小火把齊明,紅光滿天,響聲震耳。

7、白族結婚方式有哪些

白族一年四季有許多節日和集會。三月街、繞山林、魚潭會、火把節、石寶山歌會、本主會以及集體勞動等場合,只要是青年男女有意。都可以通過唱調子彼此相識,談情說愛。在被譽為熱水之源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縣西山地區,青年男女如果不會唱調子,找個對象都十分困難。
白族的婚禮常常隨著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異。但是都辦得十分隆重而熱鬧。大理白族的婚禮。實際上在結婚的前一天就已經開始了。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裡燃起算火,屋裡屋外擠滿了人。白族的民間藝人被邀請到婚禮上演唱「大本曲」和「吹吹腔」。三弦聲鎖吶聲響成一片,里里外外充滿了歡樂氣氛。藝人們更是倍展其能,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習俗。

第二天才是正式的迎親日子。這一天新郎在夥伴們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接新娘。臨出發前,人們把新郎擁進屋裡,在一陣鎖吶和鑼鼓聲中,新郎的哥哥手捧一朵用紅綢子扎的綉球,走到新郎面前,深深作揖,並將綉球搭在新郎的左肩上。緊接著又一陣吹打,將新郎送出大門,讓他到女方家去接親。

新郎到了新娘家門口.吹鼓手們便停止吹打。這時,新郎從衣服口袋裡掏出三個蠟丸似的東西,一個接一個向門前的石墩上甩去。隨之就聽到三聲震天動地的巨響。這種蠟丸,原來是自製的土炸彈,是迎親時用來壯聲威的。硝煙彌漫中,迎親的隊伍被迎進女家。

新娘在哭泣,流露出一種惜別之情。當鎖吶再次吹起時,新娘的哥哥已將新娘背出門外,讓新娘踏上去婆家的路程。一路上少不了樂隊伴奏和迎親者對新郎新娘的調笑。

迎親隊伍來到男方家門口,新娘還是由哥哥或弟弟背著,快步跑進新房。為什麼這樣著急呢?因為按照白族的習俗,新娘來到男家時,那些參加婚禮的小孩是最難對付的。他們往往會蜂擁而上。一邊朝新娘撤米花,一邊爭著用手去掐新娘。這是為了吉利。

即便是掐痛了、新娘也不能發火。不過新娘也早已做好了准備。緊急處.她會拿出一把剪刀來自衛。膽小的孩子還真不敢上前。只有這樣才能安全進入洞房。也有的白族地區,迎親隊伍剛一進門,新郎新娘就像參加百米賽跑似的,爭著跑進洞房搶枕頭。據說誰先搶到枕頭,就預示著將來誰當家。

進入洞房後,新郎新娘要喝辣椒酒。酒本來就辣,再加上辣椒,很難下咽。在白族語言里,「辣」與「親」的發音相近,酒加辣椒意味著親上加親。新郎新娘共飲辣椒酒,表示親親熱熱。有的地方還將辣椒末撒進火盆里,辣煙四起,嗆得人們喘不過起來。新郎信念吃喜面時,也要放很多辣椒。

8、白族婚禮和漢族婚禮有哪些相似之處,哪些不同之處?

白族一年四季有許多節日和集會。三月街、繞山林、魚潭會、火把節、石寶山歌會、本主會以及集體勞動等場合,只要是青年男女有意。都可以通過唱調子彼此相識,談情說愛。在被譽為熱水之源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洱源縣西山地區,青年男女如果不會唱調子,找個對象都十分困難。
白族的婚禮常常隨著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異。但是都辦得十分隆重而熱鬧。大理白族的婚禮。實際上在結婚的前一天就已經開始了。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裡燃起算火,屋裡屋外擠滿了人。白族的民間藝人被邀請到婚禮上演唱「大本曲」和「吹吹腔」。三弦聲鎖吶聲響成一片,里里外外充滿了歡樂氣氛。藝人們更是倍展其能,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習俗。

第二天才是正式的迎親日子。這一天新郎在夥伴們的陪同下,前往女家迎接新娘。臨出發前,人們把新郎擁進屋裡,在一陣鎖吶和鑼鼓聲中,新郎的哥哥手捧一朵用紅綢子扎的綉球,走到新郎面前,深深作揖,並將綉球搭在新郎的左肩上。緊接著又一陣吹打,將新郎送出大門,讓他到女方家去接親。

新郎到了新娘家門口.吹鼓手們便停止吹打。這時,新郎從衣服口袋裡掏出三個蠟丸似的東西,一個接一個向門前的石墩上甩去。隨之就聽到三聲震天動地的巨響。這種蠟丸,原來是自製的土炸彈,是迎親時用來壯聲威的。硝煙彌漫中,迎親的隊伍被迎進女家。

新娘在哭泣,流露出一種惜別之情。當鎖吶再次吹起時,新娘的哥哥已將新娘背出門外,讓新娘踏上去婆家的路程。一路上少不了樂隊伴奏和迎親者對新郎新娘的調笑。

迎親隊伍來到男方家門口,新娘還是由哥哥或弟弟背著,快步跑進新房。為什麼這樣著急呢?因為按照白族的習俗,新娘來到男家時,那些參加婚禮的小孩是最難對付的。他們往往會蜂擁而上。一邊朝新娘撤米花,一邊爭著用手去掐新娘。這是為了吉利。

即便是掐痛了、新娘也不能發火。不過新娘也早已做好了准備。緊急處.她會拿出一把剪刀來自衛。膽小的孩子還真不敢上前。只有這樣才能安全進入洞房。也有的白族地區,迎親隊伍剛一進門,新郎新娘就像參加百米賽跑似的,爭著跑進洞房搶枕頭。據說誰先搶到枕頭,就預示著將來誰當家。

進入洞房後,新郎新娘要喝辣椒酒。酒本來就辣,再加上辣椒,很難下咽。在白族語言里,「辣」與「親」的發音相近,酒加辣椒意味著親上加親。新郎新娘共飲辣椒酒,表示親親熱熱。有的地方還將辣椒末撒進火盆里,辣煙四起,嗆得人們喘不過起來。新郎信念吃喜面時,也要放很多辣椒。

9、白族婚禮為什麼送銀筷子?

白族婚禮送銀筷子是因為白族講究無銀不成婚,筷子有快快樂樂的意思,古時候用銀可以檢測有沒有毒,現在白族的銀子比較純是999的,也比較貴。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