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西和縣風俗

西和縣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08 17:27:36

1、女兒節的來歷和風俗

女兒節的來歷和風俗

女兒節的來歷和風俗,說起女兒節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陌生,甚至是有的人根本不知道有女兒節的存在,在傳統的女兒節在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介紹女兒節的來歷和風俗。

女兒節的來歷和風俗1

節日由來

編輯 播報

女兒節又稱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志上》)。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上巳日),人們就要到水邊去祭祀叫作上巳節,並用香熏的草葯沐浴。後來人們稱之為禊。《周禮 春官》說:「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意思是:女巫職掌每年祓除儀式,為人們釁浴除災。鄭玄注說:「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葯沐浴。」這個日子除了宗教作用,還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好處。

由於青年男女會在這天都匯聚到河邊,為古人提供了自由戀愛的契機。《詩經 鄭風 溱洧》就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當然這樣青年男女集會的場合,女孩們一定是盛裝出席的,直到後來逐漸演變成「女兒節」。宋代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上巳節風俗漸漸衰微。

各地習俗

女兒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甘肅省隴南市的西和縣,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未出嫁的姑娘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願,生活幸福。

「西和乞巧」被稱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的活化石。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晚上開始,一直持續到七月初七晚上,時間長達七天八夜,是持續時間最長的民俗活動之一。整個活動分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娛巧、卜巧、送巧七個環節。每一環節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幾個富有特徵性的儀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詞、曲譜、舞蹈形式以及與農耕文明相關的崇拜儀式,還有與生活相關的紡織女工、服飾、道具、供果製作等。其活動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國絕無僅有。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有些地方的女兒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麵塑、剪紙、彩綉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女兒節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女兒節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麵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說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瓮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女兒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裡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女兒節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女兒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以及一個上香爐。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女人們不僅乞巧,還有乞子、乞壽、乞美和乞愛情的。而後,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游戲,乞巧游戲有兩種:一種是「卜巧」,即用卜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有的地區還組織「女兒會」,各地區的「女兒會」聚集在宗鄉會館擺下各式各樣鮮艷的香案,遙祭牛郎織女,「香案」都是紙糊的,案上擺滿鮮花、水果、胭脂粉、紙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綉等,琳琅滿目。不同地區的「女兒會」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誰的製作精巧。今天,這類活動已為人遺忘,只有極少數的宗鄉會館還在這個節日設香案,拜祭牛郎織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備妥,傍晚時分開始向織女乞巧。

江蘇南通,農歷2月初2是女兒節。南通諺語雲:二月二,家家戶戶接女兒,娘家不請是窮鬼兒,女兒不去要爛腿兒,女婿不去是龜子兒。封建社會家庭婦女的社會地位很低,「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人一旦出嫁就與娘家脫離。南通土話說,吃了楊家窖的水,就是楊家窖的人。春節期間,南通有「吃年酒」的習慣,關系親近的`親戚之間必須相互走動。進入農歷2月,女兒女婿差不多也有一個月未去娘家了。南通人非常注重親情,認為嫁出去的女兒應該經常到娘家走一走看一看,這大概就是南通女兒節由來。至今想起來南通人這種的親情是多麼地溫馨。

四川廣元,公歷每年9月1日是女兒節。活動具有女性特色,如獨特的「鳳舟賽」,船為鳳舟,劃舟者均為女性,區別於其他地方的龍舟賽,因此具有獨特性;廣元女兒節完全由民間婦女自發形成、代代傳承,保留著濃郁的民俗文化和良好的傳統文化,具有傳統性;廣元女兒節由眾多的婦女自發參與。每到節日,廣元城區及周邊成千上萬的婦女從家中趕來參與女兒節中的各種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廣元女兒節從最初單純的祭祀武則天、盪舟河灣,發展到今天,已成為展示現代女性風採的平台,成為綜合性的節慶活動。

女兒節的來歷和風俗2

「七夕」也稱為「乞巧節」或「女兒節」。女兒節在我國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在漢代以前就有了。這個節日的出現體現了人們對於婦女們的關心,關注弱勢群體。

農歷七月初七是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也是過去年輕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姑娘們不僅向上蒼祈求自己心靈手巧,還祈福、祈壽,祈願婚姻美滿、全家平安。

「女兒節」其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晚上進行各種乞巧活動。相傳,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方式不同,各有趣味。

據民俗專家介紹,現代社會里「七夕」被賦予了更多的愛情含義。在秦代,「七夕」是娶妻的忌日。織女、牛郎,一個是仙女,一個是凡人,因為封建禮教的束縛,被銀河阻隔沒能成婚,七月初七便成了民間婚嫁的禁忌時間。到了漢代,「七夕」主題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在故事中寄託了自己的美好理想,牛郎織女的悲劇傳說改換成了兩人鵲橋相會的喜劇故事,娶妻禁日變成了男女相聚的吉日。

「七夕」的飲食風俗,各地也有所不同。一般都稱為「吃巧食」,其中餃子、面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還有許多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稱為「送巧人」。

現在,古時「七夕」的不少傳統習俗活動已經弱化或消失,而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美麗傳說,卻一直被人們銘記,流傳了下來。

在現代我們還是很看重女兒節的,節日里家長們會給自己的女兒買上一些禮物,買上幾件漂亮的衣服。女兒節代表著人們對於婦女們的尊重,讓更多的人知道這個節日的文化。

女兒節的來歷和風俗3

女兒節習俗

女兒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烏龍感孕」——女兒節的傳奇由來

相傳唐朝武德年間(公元624年),端陽佳節時分,蜀北重鎮利州(今四川廣元),城外嘉陵江一名為「江潭」之處,有一官船正盪槳於此。船上管弦悠揚、歌舞輕曼。忽然,天上烏雲密布,從江心猛然騰出一條金龍,頓時將端坐於船上的利州都督夫人楊氏嚇昏過去。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一個女嬰,女嬰長大成人終成為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傑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武則天。

唐時的利州為紀念在此誕生的這位傑出的女性,每年在武則天生日這天都舉行盛大的慶祝紀念活動,「正月二十三,婦女遊河灣」,全城婦女身著艷麗的服裝傾城而出匯集嘉陵江兩岸。她們移舟江潭,載歌載舞。這一習俗沿襲於今。1988年,廣元市人民政府決定恢復這一民間多姿多彩、引人神往的節日,並定名為「女兒節」,將節期定在公歷9月1日。

應節食品

女兒節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女兒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女兒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扞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直到今日,女兒節仍是一個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但不少習俗活動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徵忠貞愛情的牛郎織女的傳說,一直流傳民間。

2、七月七的七月七習俗

七月七的七月七習俗有穿針乞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婦女結綵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有喜蛛應巧。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有種生求子。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3、小學六年級春節作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像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學六年級春節作文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六年級春節作文 篇1

「啪!啪!啪!」大街上的鞭炮敲響了春節的時鍾,震耳欲聾,洋溢著喜氣.小孩子們紛紛放起了爆竹.鞭炮爆竹聲混成一團兒,沖破雲霄。瞧,時間如流水,轉眼把我們帶入了紅火的春節。看,家家戶戶都掛上了對聯,貼上了美麗的窗花。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春節的喜悅。回想那年的春節,可真是有滋有味啊!

那天吃完飯後,爸爸拿出爆竹和我們走到樓下。爸爸拿出了打火機,對准導火線一點,那火便燃燒起來,火苗迅速地跑呀跑,迫不及待地來到爆竹旁邊。「啪」爆竹開爆啰,我們一溜煙地跑到了門後,捂著耳朵。那爆炸聲依然噼哩啪啦呼響個不停。我心裡竟有一絲興奮,就好像沉浸在一段美妙的音樂中無法自拔,四周樂聲秦鳴,人就像身處在一片繁榮昌盛的仙境,真是熱鬧極了。

我們又回到家中,洗了一個熱水腳,這是我們老家的習俗,大年三十下午洗個腳去除煩惱,臟東西。希望來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到了晚上8點,我們全家准時打開電視,開啟了春節聯歡晚會的大門。春節聯歡晚會已成了春節的一個習俗了。不僅能欣賞魔術、小品、歌舞、雜技等,還能收到祝福,歡樂,幸福……當迎新的鍾聲敲響時,我們中國人民滿懷激動地呼喊著:「春節到了!春節到了!」啊!春節多麼美好啊!它象徵著舊的一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又拉開序幕。我興奮地在家中來回地跑著,抑制不住自己喜悅的心情。當我跑到陽台邊時,突然,煙花飛上天空,在一瞬間,炸開了,有的像無數顆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有的如閃亮的大衣,還有的如金色的太陽,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一樣。多美呀!

春節,在這一天,讓我們揚帆起航,共同迎接春節的到來!

小學六年級春節作文 篇2

春節是祖國的傳統節日,今天就是春節的前一天「除夕」。

在除夕夜裡我們一家忙個不停我、爸爸、媽媽、奶奶一塊包水餃,因為水餃像個小元寶,所以吃水餃就意味著在新的一年裡「財源滾滾」。我們一家一邊吃水餃一邊看精彩的春季晚會,突然,我看到了除夕的來歷:夕是一個怪物,一位勇士頑強的除掉了夕,所以為了紀念這天就把除夕定在春節的前一天。

到了12點,我和爸爸一起到樓下放爆竹迎接新年的

小學六年級春節作文 篇3

新年到,真快樂,家家戶戶真熱鬧,拜年時我.弟弟.妹妹.爸爸.媽媽.叔叔.嬸嬸一起去了姑姑家拜年我們一去就有人出來迎接,出來迎接的人說:「裡面有鞭炮隨便你們打。」我們沒到多久哥哥都到了,大家一起吃飯,吃過飯後,大人們在一起聊天,小孩在樓下打鞭炮一點好就向房子裡面扔房子裡面響得很。

我很怕就在樓梯口站著看姑姑來了發新年的拜歲錢,我馬上下樓,因為我在拜歲的前幾天我以經拿過了,我一直在逃,最終還是要了我就拿過來了,著些錢一直放在我的兜兜里,等媽媽心情好的時候給她,到媽媽手裡立刻打電話給姑姑,打完之後立刻把我罵了一頓。

小學六年級春節作文 篇4

今年的春節來得很遲,但依然無法阻攔人們過年的心情!

家家戶戶的么門前都貼上了新對聯,掛上了大紅的燈籠,嘈雜的炮竹聲在耳邊響起,那百態的煙花就像我的心情,多變。

NO1:開心

除夕夜當天,我將所有的作業都完成了。打算在家裡好好的玩電腦玩個通宵,可媽媽卻扯著我逛街去了。最終,我「抱得老虎歸」。

NO2:氣極

大年初一的熱鬧與除夕相比冷淡了一些,我還是「未成年少女」,所以情人節過不過我都無所謂。下午在外婆家無聊至極,所以與姐姐,弟弟對飛行棋「大開殺戒」。運氣好的我一直遙遙領先,姐姐扔了一個「4」,剛好要炸了弟弟的飛行棋,而弟弟卻不讓姐姐炸,最後弟弟哭了起來。我叫道:「現在我們處處讓著你,但你去社會上工作的時候看看誰會讓著你!」弟弟越哭越凶,而姐姐卻在邊上一邊笑著一邊看著弟弟,真是「皇後不急聖女急啊!」

NO3:快樂

大年初二,我去了姐姐家,姐姐卻拿著幾盒鞭炮招呼我一起下去放。姐姐先拿了一個美洋洋圖案的,用香煙上的.火點燃了引線,然後立刻跑到了邊上。我以為它會「砰」地一聲爆炸,可是它卻一邊放著五顏六色的光在地上旋轉,漂亮極了。

NO4:郁悶

春節有兩樣盛大的習俗就是上墳和拜年。無奈之下,我被迫在大年初四那天坐著爸爸的車去了峽口。

因為我和姐姐在那兒都有自行車,所以吃過午飯,我和姐姐騎著我們的「寶馬」在鄉村裡橫沖直闖。因為姐姐已經上初三了,騎車速度很快,技術也很精湛,所以背影一溜煙地消失在前方。我拚命蹬車,還好平路每人,否則剎車就來不及了。正暗自得意之時,突然冒出了一隻雞!我大驚失色,最終我的前輪壓到了雞的後半身。雞血濺到了我的衣服上。回去的時候姐姐還以為我遇到搶劫了呢!

NO5:懷念

初八的夜空特別明亮,星星也很多。我不禁想到了因為肺癌去世的外公,幽默強勢的哥哥,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那。一個去了天國,兩個都不在我身邊。我對著繁星點點的夜空,在心裡深深地祝福:Happy new year!

今年的春節發生的所有,我都會牢牢地銘記在心!

小學六年級春節作文 篇5

社火隊里仍有腰鼓,乾坤鼓,太平鼓等等。特別是太平鼓,表演套路繁多,形式多樣,有走路鼓,紅拳架子等等,三指頂鼓,旋轉舉起沉重的大鼓,悠過頭頂,十分嫻熟,實為力與美的結合統一,顯示了北方雄渾,豪壯的神韻。

改革開放的春風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春節社火盛會,西和縣秉承傳統古老的文化氛圍,又兼容民間現代舞蹈形式,使得今年社火有完美了一截。

西和縣城街道內,各個單位的社火儀仗隊浩浩盪盪地拉開了序幕。獵獵的彩旗,咚咚的鑼鼓,悠揚的嗩吶聲由遠而近,遠遠映入眼簾的是用鐵棍做成骨架,外表裝飾繪畫,花朵,綵綢,矛劍槍戟的彩車。另有些架子上換站著或綁縛著裝扮成各種各樣的戲劇人物小孩,擺出各種各樣的姿勢。站在高處的裝飾物上,顯得玄妙奇巧,威武特別。高蹺更是絕妙,猶如頂天立地的巨人,扮裝成戲劇人物的化身踩在一米多高的高蹺上面,伴著和諧的鑼鼓聲邁著嫻熟的步伐,讓人驚嘆不已。游旱是民間男女老少最喜歡的一種節目,船用竹,木,麥桿紮成,外蒙彩布,紮上紙花。非常輕巧。表演時將選一位美麗漂亮的媳婦,當然不分男女,將其系在舞者的腰間,入坐船狀,另有幾人扮裝艄公,和船中的姑娘同舞對歌,猶如水面行舟。活靈活現。「妞秧歌」讓人啞然失笑。 當男扮女妝的大媳婦擺動著扭動的身姿時,全場的人都幾乎鼎沸起來。「進狀元」,「卧牛」可以說是我們地道的拿手戲,他們都象徵歲月的和平盛世,物阜民豐,招財進寶。最後掃尾的就是「耍龍」,「打獅子」和「打熊」了!這種暨表演與武打一體的體系演練,正是象徵了驅趕瘟疫,迎喜接福的用意吧。中國是龍的傳人,龍是吉祥物,當龍在場中盤旋飛舞時,人們都搶著站在中間,讓龍把自己纏上一圈,以暗示帶來吉祥如意。

改革開放的今天,我相信家鄉的社火將變得更完美,更精彩!

小學六年級春節作文 篇6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的節日也有許多,春節卻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各個名族和各個地區都有不同的過節習俗。

而我的家鄉湘鄉在臘月下旬,也已進入了春節的前奏,家家戶戶都在准備過年用的春聯,燈籠與年貨。就連小孩子也忙得不亦樂乎,都到鞭炮店去買花炮,為過年做准備。

除此之外,大人們和小孩都會去買新衣服,大多都是買紅色的,代表喜氣洋洋。我的外公家更是熱鬧非凡,外公會在家准備一些蛋卷、雪花丸子、扣肉啊……到過年時一家人一起團圓分享美味。

到除夕那天,大家都會從四面八方千里迢迢趕回家與老人小孩一起團聚。來到外公家院子里,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掛著春聯和紅燈籠,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紅色,好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啊!一進門,一陣飯香撲鼻而來,這天,一家人都會團聚在一起,其樂融融。

吃過飯,大家就會坐在客廳里,看著春節聯歡晚會,打打牌,說說話,嗑著瓜子,吃著糖果一起守歲。到了十二點,人們把早已准備好的煙花,花炮拿出來放,慶祝新一年的到來。十二點過後,大家都會到雲門寺去拜觀音,求平安。因為很多人都會去,所以擠得水泄不通。拜完觀音已是凌晨一點多了,匆匆回到家,休息一會兒又要趕著去進行大年初一的行程。

正月初一是嶄新一年中的第一天,新年新氣象,這與除夕的光景截然不同。大多數人都會邀親帶兒的,一起去墳山祭祖拜年。初二,便開始走親訪友了,年輕人都帶著小孩去一些長輩家拜年,這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愛的了,因為可以收到拜年錢。初三初四依然很忙碌,人們會繼續挨家地去給長輩們「請安」。

到了元宵節,新春也即將接近了尾聲,大家又會團聚在一起吃元宵。到了晚上,人們會取下掛在門前的紅燈籠,收起來留著明年春節再掛上。

過了元宵節,天氣變暖和了,大家都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崗位,又照常做事,學生們也等待著迎接新學期的開始。

小學六年級春節作文 篇7

春節是快樂的,今年的春節更是快樂,我與爸爸媽媽一起度過了一個難以忘懷的節日!

華燈初上,剛吃過年夜飯,外面就響起了噼噼啪啪的聲音,好奇的我,忍不住朝窗外望去,啊,夜空多麼美麗,一朵朵美麗的「花朵」不斷地騰空而起,有的像巨龍飛舞,有的像蜻蜓點水,有的像調皮的小白兔,有的像宇宙飛船,一朵朵煙花升上天空,有像籃子的,撲滿大地;有像降落傘的,彷彿帶著一個需急救的人,人們一陣陣歡呼雀躍中,最後的幾個小燈籠,上面寫著新春快樂……爸爸說,那是春節焰火晚會開始了!我哪還有心思呆在家裡啊,硬纏著爸爸媽媽,要他們馬上帶我出去。

很快,我們來到了焰火現場,啊,體育場外已是人山人海,有步履蹣跚的老人,也有躺在媽媽懷抱中的嬰兒,有開著家裡的車從好遠的地方趕來,也有好多是走了好遠的路從家裡來到了這里。我緊緊拽著爸爸的手,使勁往前鑽,好不容易擠進了人堆里。「咚咚咚……」的聲音不斷在耳邊響起,來到跟前的感覺可大不一樣了,比家裡看到的更為壯觀,有的在空中繞著圈子慢慢變大,變成一朵美麗的花朵,隨著一聲巨響,慢慢消失,有的一升起來就成了一朵美麗的「滿天星」,鋪滿整個體育場,人們的視線隨著變幻的焰火不停轉移,人們的腳步沒有一刻停歇,一會往東,一會往西,老人成了一個個的頑童,笑得格外的燦爛,孩子們可真是大飽了眼福。我也和許多小朋友一樣,在那裡跑啊,跳啊,可真是樂壞了我,也累壞了我……

時間過得很快,焰火晚會很快結束了,人們深情地望著剛才異彩奪目的天空,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體育場,剛才人聲鼎沸的體育場很快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節日!

小學六年級春節作文 篇8

到來!真有「爆竹聲聲除舊歲」感覺爆竹、禮花讓節日的夜晚變的更加多彩祥和!每個禮花那麼好看那麼壯觀,讓我留戀忘返!你們知道嗎每個焰火都表示了「步步高升」的含義哦。

除夕過去了,春節來臨了,今天大家每頓飯都少不了水餃,因為水餃是我國的傳統小吃,一日三頓吃水餃就會「榮華富貴,欣欣向榮」的!

春節過去了春天悄悄降臨了。一切植物充滿生機,向日葵又開始對著太陽微微笑,花朵從新競相開放,大樹們又開始亭亭玉立,湖水上的冰也漸漸化了……

這真是一個愉快的節日!

小學六年級春節作文 篇9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早在新石器時代堯舜時就有過「春節」的風俗。

古時候,在各個朝代,春節的日期都不大相同。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定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定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定在十月初一。到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使用《太初歷》,恢復了夏歷,即農歷,以正月為歲月,正月初一為元日,即新年的第一天。

春節還有著諸多的習俗,如掃塵、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拜年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莫過於拜年了,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地起來,穿戴的整整齊齊,打扮的漂漂亮亮,走出家門訪親串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輩分高的帶著同族其他人等挨家挨戶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的,稱作「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種各樣的帖子相互祝賀,由此發展成後來的「賀年卡」。拜年的對象也是五花八門,拜老師,拜同事,拜領導,拜長輩,拜朋友等等。

當然,像春節這樣重要的節日,自然不能少了吃。可是這「吃」也大有學問。春節吃餃子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吃魚有「連年有餘」的意思;吃年糕有「萬事如意年年高」的意思;吃春卷則是因為它有著迎春之意。

在春節可以吃美食、放鞭炮、貼春聯……那麼春節期節有什麼事情是忌諱的呢?

在春節期間,吃飯時不能打碎東西,不能說不吉利的話,不能灑水掃地、倒垃圾,不能吃葯,還不能剃頭等等。

呀!春節這么多的規矩,可真夠麻煩啊!可是在春節時又能收到壓歲錢,穿上新衣服,吃上美味的食物,這些又讓喜歡春節。春節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呀!不過,春節一年只有一次,是新的一年的開始,還是讓我們歡度這一年一度的春節吧!

小學六年級春節作文 篇10

早晨,我們一家人忙開了。媽媽在大門上貼春聯。映入我眼簾的是「日麗春常駐,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則幫媽媽貼「福」字,正要貼在門上。媽媽連忙阻止我,說道:「福」字應該倒貼,就是「福」到的諧音,福光臨我們家了。過年帖春聯有喜慶、財氣、吉祥之意。」我一聽,趕緊把「福」字倒貼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備,掛起了一盞盞紅燈籠。我想:這紅燈籠難道不就代表著我們祖國的面貌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嗎?

晚上,該是吃年夜飯的時候了。廚房裡彌漫著香氣;桌上擺放著豐盛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中間有一條魚,那就表示年年有餘。客人們也都到了,歡歡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嘗著年夜飯。爸爸媽媽笑容滿面地招呼著客人。全家人都其樂融融,屋子裡充滿了幸福的氣氛。

吃完飯,外婆來分紅包嘍!我們家有一個小約定,小輩們拿到了獎狀,不僅有紅包,還會有其他獎勵。今年,我被評上了「三好學生」。外婆就分給我一份紅包,還送給我一隻精美的文具盒。鼓勵我在新的一年裡,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小孩子們都收到了紅包,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晚上八點整,我們全家准時打開了電視機,收看「過年聯歡晚會」。那悠揚的歌聲,使人陶醉其中;那優美的舞姿,使人贊不絕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話,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聲小品,使人開懷大笑……陣陣歡聲笑語盪漾在客廳上空。

今年的過年,我過得十分有意義。我希望明年過年,我會過得更好!

4、西和乞巧節的節日起源

巧習俗的歷史淵源

乞巧民俗歷史悠久,與中華民族「七夕」文化同源同根。
西和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與當地的天文現象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當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據載是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即織女,又名七仙女。善織「雲錦天衣」。《史記·秦本記》:「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玄隕卵,生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發源於西秦嶺北支的西漢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帶為織女原型女修的誕生地。秦人後代為祭祖加以美化,後來隨著秦人的強大和東擴,將祭祖風俗逐漸蔓延開來,演繹成漢代的「乞巧節」。據文獻記載,乞巧活動形成於漢代,經唐宋發展,明清時代達到全盛。

5、西和乞巧的介紹

西和乞巧是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未出嫁的姑娘都要舉行隆重的漢族民俗祭祀歌舞活動,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聰慧、靈巧,婚配如願,生活幸福。體現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這就是在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流傳1800多年,被稱為中國古代乞巧風俗活化石的「乞巧節」。

6、西和乞巧節的風俗分布


西禮乞巧風俗的分布,以西漢水源頭的漾水河、鹽官河流域為中心。據調查,西和縣主要有何壩、十里、漢源、西峪、姜席、蘇合、盧河、興隆、稍峪、石堡、長道等11個鄉(鎮)。合計人口265,300人,面積744.4平方公里。禮縣主要有紅河、寬川、鹽關、祁山、馬河、永興、城關、石橋等8個鄉(鎮)。合計人口201,580人,面積881.7平方公里。 由於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才使乞巧風俗在西禮得以源遠流長、久傳不衰。

7、甘肅西和縣有什麼民俗

西和縣對乞巧民俗、羊皮扇鼓舞、仇池山歌、影子腔、春倌。
乞巧民俗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羊皮扇鼓舞亮相央視、新編秦劇《七月七》金城展演
乞巧節又稱「巧娘娘節」,是指農歷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初七,獨由女性歡度祈福的節日。每年農歷六月三十日晚至七月初七晚,當地要舉行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動,女孩子們懷著對「巧娘娘」的虔誠心情,抱著美好的期盼,乞求「巧娘娘」賜予聰慧、靈巧。
「羊皮扇鼓舞」也叫「扇鼓舞」,是一種以跳神、接神、驅鬼為主的民間祭祀活動。它在漫長的偽史發展中,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但也是了解過去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
「羊皮扇鼓舞」的活動時間大都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最崇拜的是「龍王神」。俗話說:「十月的師公比驢忙。」因為這個時候,農民已將莊稼收到了家中,正是農閑的時節。每個村都有各自的節日廟去,鄉民們趁此日子,請師公跳神慶豐收,再祈求神靈保石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以師公被這個村請到那個村,顯得很繁忙。甚至有些家庭也請師公在他家裡跳神,給老爺的神靈還願。
「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
「羊皮扇鼓舞」的表演形式有兩種:一種足唱、一種是跳,但通常以唱為主。
唱是開壇請神,可以唱不大三夜。為使請神更熱鬧,中間加了一段叫「打路」的舞蹈,「羊皮扇鼓舞」就是從這里流傳而采。在很早以前,鄉民們並沒有認為是舞蹈,他們用自己的士語稱「扇鼓舞」是「耍一段」或「耍一套」。在1 957年甘肅省民間舞蹈調演後,才被正式稱之為「扇鼓舞」。
「羊皮扇鼓舞」的唱詞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到十月十五日,各村在打麥場卜跳神。跳神前要舉行幾項儀式,其中有「染壇栽桿」、「掛花花紙」、「開壇請神」、「祝福許願」等。以上這少毛項都是一項項完成的,且很有講究。神請來了,要給神份咐。通常的念詞有: 池音老人家,今日不為別事,不為別故,因為眾行人給你長教一捆。因一事請老爺,保清平,一籽落地,萬籽歸倉,種一打拾,……意思是祈求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國泰民「羊皮扇鼓舞」的唱詞有:
太陽出來一點紅,
先發雷,後撞鍾,
發雷撞鍾驚勸神。
先驚天,後驚地,
驚得天,天得知;
驚得地,地得知,
龍王老爺早得知。
騎上馬,篤上雲,
飛雲走路到壇中。
意思是,他們把神已請到了中壇。
三面鑼鼓一齊打,
半天雲里忙下馬。
三面鑼鼓響崖崖,
京門巷口接進來。
神來了坐寶倉,
今日領了一路香。
意思表示,他們對神的信賴和尊敬,
「羊皮扇鼓舞」舞蹈的特點
「羊皮扇鼓舞」是一種男性舞蹈,因此,舞蹈的動作都很有力度,很粗獷,但有的動作又很文雅。因此它有「文舞」和「武舞」之稱。從整體動作來看,它的每個動作都很有規范,技巧性也較高.如動作名稱:「纏頭過腦」、「鸚哥松毛」、「摔胯」、「聳肩打鼓」,「彈腳」、「錦雞躥牡丹」、「打尖腳」、「反耍鼓花」、「擺壇」等,而它的「拜四門」和「纏頭過腦」、「反耍鼓花」繼承了傳統的表演儀式,也是整個「羊皮扇鼓舞」的紐帶,它使「扇鼓舞」具有更完善的舞蹈性。
「摔胯」帶有濃烈泥土芳香的「摔胯」,是「羊皮鼓舞」尤為突出_別具一格、具有隴南特色的動作之一。舞姿的變化和特殊造型,使全身和諧而富有韻律感,起著特殊的作用,特別是甩胯、雙腿屈膝、雙腳擰步,對腰胸部都直接起著牽動作用,從而形成了人體曲線美的舞姿。
「鸚哥松毛」「鸚哥松毛」也是一種獨特的舞姿。它不像蒙古族的碎肩,它的整個身體自上而下地全身顫動,給人一種輕松自如、非常美的感覺。
「聳肩打鼓」「聳肩打鼓」是雙腳原地跳起,然後右腳弓步,左腿伸直同時勻腳尖,隨著擊鼓的節奏上下聳肩相互交替,在舞中節奏清晰,強弱分明,舞者情緒歡快。
「擺壇」「擺壇」是刀度很強的動作。它的整個身體隨著擊鼓的舞姿作大幅度的擺動。鼓的打擊足上下左右反轉擊打,並不時出現較激烈而富有技巧的「咧腰快擊鼓」,使舞蹈的表演達到高潮。
動作勺動作之間相映生輝,配台得十分和諧,形成了隴南民間舞蹈的特殊風韻。它粗獷、扎實的鼓點是那樣的活潑、奕朗,反映了隴南山區人民豪邁的性格和氣質。

8、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是中國傳統節日。
七夕節是傳統節日,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日期為農歷的七月初七,相傳是牛郎和織女相會的日子,又被稱為中國「情人節」。七夕節是我國的非文化歷史遺產,也是我國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乞巧節),甘肅省西和縣地方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甘肅省西和縣一帶的七夕乞巧民俗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顯著的地域特點,主要流傳於甘肅省東南部的西和縣及禮縣的永興、鹽官等地。它出現於漢代,經過唐宋時期的發展,明清兩代達於興盛,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由於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乞巧民俗在西和久傳不衰。新中國成立後的一段時間內,這一風俗曾因受壓制而出現衰落,改革開放後重新得到恢復。西和七巧節風俗是集信仰、詩歌、音樂、歌舞、工藝美術為一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發掘、保護西和乞巧民俗,對促進農耕文明時代社會制度、生活方式、民間習俗、審美取向等的研究,追尋中華文明的起源,探究西秦文化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9、西和乞巧的節日來源

西和乞巧節日來源:

西和乞巧活動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與當地的天文現象和獨特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當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據載是王母娘娘的第一個女兒,即織女。善織「雲錦天衣」。《史記·秦本記》:「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玄隕卵,生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發祥地之一,發源於西秦嶺北支的西漢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帶為織女原型女修的誕生地。秦人後代為祭祖加以美化,後來隨著秦人的強大和東擴,將祭祖風俗逐漸蔓延開來,演繹成漢代的「乞巧節」。據文獻記載,乞巧活動形成於漢代,經唐宋發展,明清時代達到全盛。

西和乞巧民間傳說:

據西和當地傳說記載,很早以前,仇池山高聳入雲,傲視群峰,雄踞八方。有一年,觀世音菩薩(傳說是古代西峪國妙庄王的三女兒修成;西峪國遺址尚存,在如今的西和縣西峪坪上和皇城上。)應邀去赴王母娘娘的壽筵,各路大仙念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功德無量,輪番勸酒。她本來不勝酒力,但盛情難卻,只好多飲了幾杯。當她踏蓮雲、乘風車歸來時,經風一吹,有點暈暈顛顛,一腳不慎,將仇池山的山尖給撞飛了,便成了現今的樣子。後來,王母娘娘雲游路過仇池山,見險峻異常,心裡非常高興,便在山頂上撒了幾把桃核。她有了瑤池的蟠桃園還不滿足,有孫猴子搗亂,實在不好看管,於是產生了營造人間仙桃園的想法。這核桃,落土生根,見風就長,越長越高,越長越大,很快便開花掛果。此後,每隔三百六十年,王母娘娘便打發七彩仙女來此地採摘。一輪又一輪,桃子酬眾仙,別有風味。

話說七彩女中有個小仙女,來仇池山摘桃子的次數多了,痴迷上了人間美景,也戀上了山下的一個小夥子。後來,她偷偷溜出了牢籠似的紡織房,悄悄和小夥子結了婚,過起了人間男耕女織的逍遙日子。

仙女配凡郎,氣壞了王母娘娘。她風聞此事,暴跳如雷,凶神惡煞似的來到仇池山,無情地拆散了這對鴛鴦。後來,小仙女和小夥子堅持不懈地跟王母娘娘鬥智斗勇,歷經了重重磨難,在觀世音菩薩的幫助下,贏得了重返仇池山的自由。不過百年之後,小仙女不得不遵守諾言,返回天廷。

  西和乞巧歷史淵源:

乞巧,是一個流傳甚廣,歷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於漢文化中織女、牽牛、河漢三種天象。最早見於東漢崔寔的《四民月令》。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也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是古文獻中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據西北師大教授趙逵夫考證《史記·秦本紀》:「帝顓頊之苗裔孫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為秦人之祖,傳說中的秦人始祖女修,就是以織而聞名,傳於後代。織女的傳說同周人始祖中發明了牛耕的叔均傳說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男耕女織經濟結構反映的牛郎織女的傳說。隨著西和禮縣交界處的大堡子山秦文公墓的出土,說明秦人發祥於西、禮二縣一帶,因此「乞巧」風俗是秦人古老遺風。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