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滿族貴女嫁妝

滿族貴女嫁妝

發布時間: 2022-10-08 07:41:24

1、河北承德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結婚都有哪些習俗?

河北省的承德一帶,有結婚掛門簾的習俗。在舉行結婚儀式那天,新娘嫁妝要先送到男家,然後由新娘的弟弟陪著新娘和送親的人們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進入新房之後,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條門簾掛在新房的門上。門簾多為紅色或粉紅色,上綉鴛鴦戲水或秀水奇峰,絢麗多姿,甚是喜慶。新娘弟弟掛完了門簾,男家要送一個紅色的小紙包做喜錢,包里裝著四元六元八元不等,不過都是雙數,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婦成雙成對白頭偕老。

圍場的各個地方就不一樣,像大喚起,一般都是6600、8800、100001,到了四合永甚至更少,女方的陪送不用特別的,家裡面缺啥補啥就好了,最重要的是婚禮前的介紹人一定要知道的全面,能張羅的人,風俗嘛 還真的沒有什麼講究的,不過,家與家不一樣。有的直接把錢過給女方,多過一些,願意買什麼就買什麼。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的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的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 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的"門戶貼",開具雙方的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的是祈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他們子孫滿堂,白頭偕老。

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開始談婚論嫁。小夥子的父母委託信賴的說親人,擇個好日子帶上兒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說親。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夥子就收下獻上的哈達和一盤餅食,這事就此定了下來。冬天是舉 辦婚禮 的好日子,經雙方選定日子後,新郎家於傍晚時分到姑娘家接親,至此婚禮已經開始,民族風格濃厚、趣味橫生的各種婚禮節目連續上演,一直到東方發白;接新的隊伍才跨上駿馬,同送親的隊伍一道往新郎家進發。在離新郎家不遠時送親的隊伍停下,迎親的隊伍到家後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親人前來第二次迎接。在婆婆為兒媳婦掀開蓋頭後,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親戚們行磕頭禮並敬酒。眾人也會興奮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歡樂在草原上盪漾。

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 結婚喜日 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 蒙古包 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擺設羊五叉宴席。並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儀式。次日清晨,娶親者啟程時,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要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後,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啟程離去。

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融合大團結,習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通常各族儀式之間雜糅融合。除了本民族穿著以外在民族融合地區基本都差不多。只要資金聘禮到位,一切形成都可商量增加和減化,沒有一成不變的習俗。有房、有車、有錢啥都好商量。

2、滿族貴族婚禮的流程

滿族貴族婚禮流程

相親,包括提親、相看、換八字帖。

下定,包括放小定(下小茶)、放大定(下大茶)。

成婚,包括擇日、過禮、口(帖)請、發妝、娶 親、婚禮。

回門,包括拜祖,認親、住對月等。


    現多已移風易俗,新事新辦,但部分傳統婚俗在內蒙古東部滿族聚居區仍有保留。

    箭射新娘滿族獨特的婚禮儀式。新郎新婚時,須用喜轎迎娶新娘,在轎子將 至喜房門前時,新郎不待新娘下轎,須向新娘連射三箭,意為除新娘之 "紅煞",但為虛射,箭只射至轎前而已。接著新郎還要向喜房內之四 角虛射四箭。射畢,才許新娘下轎邁馬鞍(取平安之意)。拜天地後,新郎須用所射之箭挑去新娘蓋頭。箭射新娘帶有滿族先人--女真人搶婚舊俗的痕跡。此婚俗在內蒙古涼城縣曹碾滿族鄉及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較為典型,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吃子孫餑餑 滿族傳統婚俗之一。新郎新娘結婚當日行完各種禮儀後,需吃子孫餑餑(水餃)。子孫餑餑慣例由女家預備,由送親太太隨嫁妝送至男家。它比平日所食水餃略小,餃餡由豬肉、蔥、姜、油等配製而成,餃皮由精粉擀制,包成彎月型。還有一種俗稱餄子,需做兩個,取其夫妻和合之意。

    

3、北方滿族結婚的傳統禮儀是什麼

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注重族第是滿族婚俗中的一個突出特點。滿漢不通婚幾乎成為有清朝的傳統國策。在滿族內部也極為講究尊卑貴賤。入關前生活在八旗制度下的滿族,他們的婚俗中還有一個特點,即官員的女子、寡婦須報明部中,部中轉問各該管貝勒方准嫁;民間女子、寡婦須問明該管牛錄章京方准嫁,私嫁者要定罪。這種婚嫁的登記許可制度貫穿清朝歷史。當時貴族中有指婚的現象,這是一種政治聯姻。入關後,受漢族封建意識及婚俗的影響,滿族婚姻由「聽上選配」變為「婚妁之言,父母之命」來決定。

在清代及清之後一段時間里,早婚和包辦婚姻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滿族清代雖仍有一夫多妻現象,但較之先民女真人注意倫常,嚴令禁止「婚嫁則不擇族類,父死而子妻其母」的收繼婚俗,同時規定同姓不能聯姻,使其婚姻在文明程度上邁進了一大步。

滿族早期的婚嫁禮儀更多地保留了女真人的習俗,簡朴有趣。後來由於受漢族的影響,其婚嫁禮儀出現許多繁雜的過程:男方擇門第相當的女家,托媒人攜一瓶酒前往說合,必須去三次方顯誠意:「成不成,三瓶酒」。此為「通媒」。女方答應議婚,男方主婦至女方家相看問名,姑娘盛服出來,裝旱煙,俗稱「裝煙禮」。如相看滿意,則以釵釧等為定禮,多為「小定」。有的男方主婦要親自給姑娘戴上首飾,稱「插戴禮」。小定後,男方擇吉日,到女方家行「拜女家」禮。雙方長者致詞,算正式訂婚,稱「大定」。男方根據議定的聘禮擇吉日去女家行聘,稱「下茶」。聘禮放到女家祖宗案前,兩親翁並跪斟酒,互遞,蘸祭,稱「換盅」。男方定下結婚日期後提前通知女方,稱「送日子」。男方將新娘的彩布、衣服送至女家並陳列到祖宗案前,兩親翁並跪,奠酒焚楮,相互賀喜,稱「開剪」。婚期前一日或九日,女方將陪嫁妝奩抬送男家,陳列於門前,稱「過櫃箱」。婚禮一般為三天。第一天,男方由全福的長輩布置洞房,在被子四周放棗子、花生、桂元、栗子,中間放一如意,意為「早生貴子,萬事如意」。然後徹夜笙歌奏樂以驅鬼怪,稱為「響房」。農村的滿族則動鼓樂,搭灶、劈柴,稱為「響棚」。東北的滿族新娘則頭一天離家,到離新郎家不遠處暫住另外人家,稱「打下處」。次晨,新娘登彩車,由其兄護送,並將新娘抱到中途遇到的送親車上,俗稱「插車」。轎車到夫家門口,新郎手執馬鞭向轎下輕撲三下,或執弓向轎下三射,既是驅邪,又是表示不忘祖先騎射勇武之風。然後,一對新人面北而拜,為「拜北斗」。新娘將盛米及錢的錫壺抱在懷中,俗稱「抱寶瓶」。新娘跨過門檻上的馬鞭與火盆,象徵安全過門,日子火紅。新娘先入帳篷中「坐福」,之後才進入洞房。這時,伴娘用紅線為新娘「開臉」。正午,於院中設神桌,供豬哈力巴肉等,由薩滿致祭,念合婚歌,為「祝吉」。之後行「合巹」禮。第三天清晨,新郎新娘起身拜天地祖宗、父母及族中尊長、卑幼,稱「分大小」。婚後三天,新娘逆水行而歸。婚後七天,一對新人回娘家,稱「回門」。之後,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俗稱「住對月」。婚禮到此方算結束。

滿族婚俗上還有備嫁,「送飯」、「犒例」等俗。

如今滿族的婚姻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婚煙法,實行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婚俗多已從簡,民族傳統禮儀保留已不多。

4、滿族有什麼習俗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5、為什麼有人說東北是清朝帶來的嫁妝?

那是因為東北本來就是清朝的地盤,所以當滿清掌握了國家之後,滿族也變成了五十六個民族之一,那麼他曾經的地盤東北,就變成了中國的領土,但是,注意了,下面才是重點。說是“東北是清朝帶來的嫁妝”這句話,是一句徹頭徹尾的謊言,是不正確的,東北一直都是我國的固有領土,並不是哪個朝代帶來的“嫁妝”。

一、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有一些人是這樣認為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公元前2世紀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東北還不是我國的領土。當時,東北地區是有少數民族作為政權且獨立存在著的。這個少數民族建立起一個王國,名為扶余。不僅如此,這個少數民族所建立起的國家,當時並不是我國的附屬國,他們又不像是匈奴那樣攻打我國,所以更沒有被滅掉。所以當時的東北,不屬於我國。

後期,比如說宋朝時期,東北地區就落入遼、金等少數民族的手裡了。後來,蒙古族統一全國,在被朱元璋打敗之後,又回到蒙古,而女真族也在這一片活動,包括東北地區。到了明朝時期,努爾哈赤等後金的壯大,使得東北地區被金人實際掌控,等到滿族入主中原,就把東北的掌控權一並帶了進來,所以就有人說,東北其實是滿洲的嫁妝。

二、那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這一切其實都是無稽之談,東北地區自古就是我國的領土。要說到東北,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記錄開始的時期。而《尚書·禹貢》中,更是把“冀州”的地盤劃到了遼寧西部,“青州”則到了遼寧東南部,更有《周禮·職方氏》記載:

“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

而後東北經過了一系列的變遷,首先是箕子被分封到了遼寧遼河,他帶著商朝的遺民在這里建立了“箕氏侯國”,後來被燕國所滅。再後來,秦國滅了燕國,建立長城,其勢力達到了整個遼寧。到了漢朝,當時的軍隊滅掉了衛氏朝鮮,將版圖擴大到了朝鮮的北部以及整個吉林。而這個時候,朝廷就派人前來對這個地方進行管轄。這之後的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也是如此。

然而,到了唐朝末年,契丹人趁機佔領了這個地方,就開始了悠久的,被少數民族控制的時期。到了宋朝,因為趙匡胤並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死了,所以東北地區還是在遼的掌控之下。再後來,金逐漸崛起,也就是女真人,他們佔領了東北,並且發展出了勢力。到了蒙古開始爭奪天下的時候,這里又一度被蒙古所佔領。直到明朝滅了元朝,東北才重新回到漢族人的管理之下,明朝朝廷還在這里設置了定遼衛都衛。

但是,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在這里重新建立起了後金,將東北的主導權奪走。所以,東北地區被滿族人奉為祖地。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東北就是滿族人的,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算起,也不過短短幾百年的歷史,而我國對於東北地區的掌控卻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所以,這句話是完全錯誤的。

6、滿族怎麼結婚呢`? 我對象是滿族的``他們那裡要什麼財禮錢不`?老家豐寧`現在在沽源

我家是遼寧的滿族,老一代人說以前滿族姑娘出嫁也是不要彩禮錢的,或者要的比較少回,而且女孩陪嫁的嫁妝比答較豐厚。但有個條件是,滿族姑娘過門後是要當家理財的。如果你女朋友很有經濟頭腦,那麼你要作好氣管炎的准備哦,呵呵。

不過現在有的滿族人跟漢族學,也開始要彩禮,但要的仍比漢族少。

7、清朝滿族人結婚時女方陪嫁什麼

一般皇子福晉應該是128抬嫁妝左右,如果皇子福晉的嫁妝超過太子妃的嫁妝,那就要往少減,內務府規定皇子福晉身邊有四個大丫鬟,,福晉入府時只能帶兩個丫鬟,還有兩個是內務府送的,哦,對了,還能再帶一個嬤嬤,嫁妝當然是有錢人家的豐盛,沒錢人家的乾等,一般是金銀珠寶,字畫,古董,首飾

8、關於滿族的結婚習俗有哪些

我就是滿族的鑲黃旗,但是過去的習俗已經都不知道了。下面是我找到的關於滿族結婚的習俗,咱們共同了解一下:
滿族的傳統結婚習俗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結婚習俗
域內滿族人婚嫁禮儀亦甚為隆重,族人稱男子成婚為「小登科」,婚嫁過程大體有議親、換盅、擇吉、裁衣、過禮、亮轎、拜天地、設婚宴、鬧洞房、認親、回門等程序和步驟。
滿族人長期遵循同姓不通婚的原則,嫁娶一般實行「婚約」制度。舊時向有重門第輕彩禮之風尚。婚娶日期,一般由男家根據雙方生辰八字推定,亦多定為「雙日」。正日之前一天為「送嫁妝日」,女方家請人把嫁妝抬男家新房內,稱「亮嫁妝」、或「安櫃箱」;男家亦須是日在院內搭建「帳房」備用。婚禮日,男家備彩轎、鼓樂迎親,新郎及陪伴者4人或6人騎馬前往迎親;女家選2名兒女雙全的婦女作為送親婆陪伴,並由父兄叔嫂組成送親隊伍陪新娘去夫家參加婚宴。拜天地時間須在日出之前舉行,拜畢,新人雙雙進入事先搭建的「帳房」,新娘在帳房內換裝,脫掉姑娘服,換上媳婦裝,並改梳媳婦發式,稱為「坐帳」。坐帳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出帳,進喜堂,新郎用稱桿揭去「蓋頭」。然後,婚宴開始,至晚席散,新人入洞房。
婚後第三日,新郎陪新娘回娘家,娘家備酒席款待,午前返回夫家。婚後十天內,新娘要到祠堂或祖墳叩拜,俗稱「上喜墳」。婚後滿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數日,返回後整個婚嫁儀式結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滿族人婚嫁儀式漸從簡,或大體同漢俗。

傳統的滿族結婚習俗
婚嫁:過去滿族姑娘的婚嫁禮節比較復雜,准備時間也長。滿族姑娘接近成年,便要學做針線活。一開始學剪窗花、綉針扎、綉荷包、納鞋底、綉枕頭、綉鞋面、綉腰搭、做被褥、衣服等,綉成的這些底活放起來,准備自己使用或送給新郎做禮物。箱底活質量的好壞,是一個姑娘是否有教養和心靈手巧的象徵,所以這些箱底活上的山水、花草、人物、鳥獸、蟲魚生動逼真,都是一些精美的藝術品。
訂婚。這是每個滿族姑娘婚配必須經過的重要環節。從說親到結婚一般要經過相親、納雁、小訂、換盅、送庚貼、過彩禮等過程。
滿族人結婚要會親友。訂好結婚日子後,邀請親戚朋友和街坊四鄰前來祝賀、幫忙。迎親前,男方要找本村相宜地方做為女方的「下處」(所謂相宜即在正式結婚典禮之前,女方不能過男方門,否則不吉利。下處即結婚典禮前新娘和伴娘休息的地方),新娘住過的下處,用幾枚銅錢或幾枚硬幣(要雙不要單),包在紅紙包里,暗放在席邊底下,以示吉利。 結婚的過程一般為三天。
第一天為「迎親」。娘家請來與新郎、新娘屬相不「犯克」且家中人口齊全的人送親,通常都是新娘的長輩至親、平輩哥嫂送,平輩弟弟或晚輩侄子壓車。總人數不限,去雙歸單。新娘出門含一口食物或糖塊,門里吐一半,門外吐一半,以表示兩門生活都美滿。出門上彩轎(或彩車)接親、送親或到半路上迎見男方的來車,一錯車叫「搶串」,兩車相遇後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由娘家哥哥把新娘抱到新郎家的花轎(或車)上,這叫換轎或抱轎。新娘的轎(或車)則坐一位伴娘,同到新郎家中去。新親車來到下處,男方家長、親友端來酒給新親喝「下馬杯」,新娘、送親婆、壓車童子暫不下車,東家送上喜錢才下車去「下處」。
當天晚上,由新娘的哥哥或長輩走進新房擺好嫁妝,稱為「亮箱」,鼓樂喧天,喜迎新親之後,請新親喝「亮箱酒」。
第二天是正日子,舉行正式婚禮。男女雙方都要起大早,擇出
五更吉時,新娘從下處扮「丑相」紅褲綠襖,重粉施臉,怕有邪魔附身,穿上「踩堂鞋」,梳抓髻、頂「蓋頭紅」、懷抱寶瓶、背著銅鏡,由送親哥哥從屋裡抱到轎和車上(稱為抱轎)來至男方門口,新郎用空弓拉三下,意射三箭,鼓樂齊鳴,鞭炮齊響,開始倒紅氈,送親婆和娶親婆攙著新娘,兩個打燈籠的童子走在前邊,念喜人邊念喜歌,新娘邁過火盆意即日子火紅。男方家把事先准備好的谷、黍、麥、麻、豆五穀糧食往新娘身上撒,以示新娘帶來五穀豐登。來到神桌前,由男方族長(滿族叫莫昆達)或長輩指導新郎新娘拜天地,之後由族長或長輩抱香斗,開始往新房裡走,走到門口,有妯娌姑姐攔門,這叫「憋性」,進屋門、過馬鞍、上炕「登糕」、「坐福」,上炕後男方張弓射四周,將弓箭插人香斗,用放在香斗的秤桿挑開蓋頭,然後再插入香斗中去。壓車童子開始釘門簾,念:「一釘金、二釘銀、三訂兒女成了群。」的喜歌。然後開始吃煮的半生不熟的子孫餃子(以新娘年齡為准,一歲一對,娘家包一半,婆家包一半),娶親婆問:「生不生」?答日:「生」!男女雙方不吃,放在炕席底下。剩餘的男方本族人搶著吃,不準外族人吃,不準姑娘吃。坐福(坐帳)男女並排坐定,時間不等,一般一個時辰,有的新娘一直不下地。由兒女雙全的婦女給新娘開臉(用細線剪掉汗毛)梳如意頭,戴上簪環首飾。新親吃完「下馬面」,開始坐正席,分輩坐桌陪新親,散席後新親即可回去(個別地方還有過三日才走的)。太陽落山前新娘由小姑子陪著看落月,叫看日紅。當天晚上,新郎和新娘一家子吃團圓飯,給長輩滿酒。晚上鬧完洞房後,安睡前拜北斗七星,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吃團圓餅,女方給男方荷包、腰搭等禮物。
第三天是「認大小」、「祭祖」,還有三天回門的,各地不一樣。
滿族的婚俗習慣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現代時興文明結婚的已佔大多數了。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