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泰和縣風俗

泰和縣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08 07:39:04

1、《王守仁全集》卷五(4)

計開:

一、提督領兵官一員:

欽差提督南、贛、汀、漳等處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王。

一、協謀討賊審驗功次官二員:

欽差巡按兩廣監察御史謝源、伍希儒。

一、領哨官十員:

沖鋒破敵:

吉安府知府伍文定、贛州府知府邢珣、袁州府知府徐璉、臨江府知府戴德孺。

邀伏截殺:

贛州衛署都指揮僉事余恩、撫州府知府陳槐、建昌府知府曾玙、饒州府知府林珹、廣信府知府周朝佐、瑞州府通判胡堯元。

一、分哨官十一員:

邀伏截殺:

吉安府泰和縣知縣李楫、臨江府新淦縣知縣李美、吉安府萬安縣知縣王冕、南康府安義縣知縣王軾、瑞州府通判童琦。

守把截殺:

吉安府通判談儲、吉安府推官王暐、南昌府進賢縣知縣劉源清、南昌府奉新縣知縣劉守緒、南昌府推官徐文英、撫州府臨川縣知縣傳南喬。

一、隨哨官四十六員:

邀伏截殺:

吉安府通判楊昉、吉安守御千戶所指揮同知麻璽、贛州府同知夏克義、贛州衛指揮僉事孟俊、永新守御千戶所指揮同知高睿、南昌府通判陳旦、南昌府豐城縣知縣顧佖、袁州府推官陳輅、南昌府寧州知州汪憲、饒州府余千縣知縣馬津、瑞州府上高方澤、南昌府靖安縣知縣萬士賢。

守把截殺:

廣信府沿山縣知縣杜民表、廣信府永豐縣知縣譚縉、瑞州府同知楊臣、瑞州府新昌縣知縣王廷、饒州府安仁縣知縣楊材、廣信府通判俞良貴、廣信府通判安節、廣信府推官嚴鎧、臨江府同知奚鉞、臨江府通判張郁、廣信府同知桂鏊、瑞州府推官金鼎、贛州府贛縣知縣宋瑢、贛州衛正千戶劉鏜、贛州衛正千戶楊基、廣信守御千戶所千戶秦遜、永新縣孺學訓導艾圭、瑞州府高安縣縣丞盧孔光、饒州府余干縣縣丞梅霖、南昌府靖安縣縣丞彭齡、吉安府萬安縣縣丞李通、南昌府武寧縣縣丞張翱、贛州府興國縣主簿於旺、瑞州府高安縣主簿胡鑒、饒州府余干縣龍津驛驛丞孫天裕、南昌府南昌縣市義驛驛丞陳文瑞、吉安府吉水縣致仕縣丞龍光、贛州府贛縣選官雷濟、南昌府豐城縣省察官文棟材、贛州府贛縣義官蕭庾、南安府上猶縣義官尹志爵。

一、協謀討賊鄉官十二員:

致仕都御史王懋中、養病痊可編修鄒守益、丁憂御史張鰲山、養病郎中曾直、養病評事羅僑、調用僉事劉藍,致仕按察使劉遜、致仕參政黃綉、閑住知府劉昭、依親進士郭持平、參謀驛丞王思、參謀驛丞李中。

一、戴罪殺賊官一十七員:

九江兵備副使曹雷、九江府知府汪穎、九江府德化縣知縣何士鳳、九江府彭澤縣知縣潘琨。九江府湖口縣知縣章玄梅、南康府知府陳霖、南康府同知張祿、南康府通判蔡讓、南康府通判俞椿、南康府推官王詡、南康府星子縣主簿楊永祿、南康府星子縣典史葉昌、南昌府知府鄭瓛、南昌府同知何繼周、南昌府通判張元澄、南昌府南昌縣知縣陳大道、南昌府新建縣知縣鄭公奇。

一、提調各哨官軍兵快人等,除分布把守外,臨陣共一萬四千二百四十三員名。

一、擒斬首從賊人賊級,並俘獲官人賊屬,奪回被脅被虜,招撫畏服官民男婦等項,共一萬一千五百九十六名顆口;生擒六千二百七十九名:首賊一百零四名,從賊六千一百七十五名,內審放一千一百九十二名;斬獲賊級四千四百五十九顆;俘獲宮人四十三名,賊屬男婦二百三十八名口;奪回被脅被虜官民人等三百八十四員名口;招撫畏服投首一百九十三位名。

一、奪獲誥命、符驗,並各衙門印信關防,金銀贓仗等物:

誥命一道;符驗一道,印信關防一百零六顆,金並首飾六百二十三兩一錢二分,銀首飾、器皿八萬三千八百九十七兩一錢五分八厘五毫,贓仗一千八百九十件,器械一千一百九十九件,牛三十頭,馬一百零八匹,驢騾一十三頭,鹿三隻。

一、追獲金璽二顆,金冊二付。

一、燒毀賊船七百四十六隻。

一、陣亡兵六十八名。

進繳征藩鈞帖

卷查先奉欽差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後軍都督府太師鎮國公朱鈞貼:“節該欽奉制諭‘江西宸濠悖逆天道,謀為不軌,欲圖社稷,得罪祖宗。茲特命爾統率六師,往正其罪,殄除叛逆,以安地方。其隨軍內外提督及各處鎮巡等官,悉聽節制。欽此。’欽遵,合行鈞帖,仰提督南、贛、汀、漳兼巡撫江西等處右副都御史王守仁,照依制諭內事理,即便轉行所屬司、府、衛、所、州、縣、驛遞衙門,一體欽遵施行”等因,已經依奉備行各屬欽遵,及具不違依准,備由呈繳去後。

本職遵奉總督軍門節制方略,領部下官軍,克復南昌府城,擒獲叛黨宜春王拱樤,及將軍儀賓,從逆守城人等一千有餘。隨於鄱陽湖等處連日大戰,擒獲叛首寧王宸濠,並其謀主李士實、劉養正、王春等,大賊首吳十三、凌十一等,及其黨與脅從人等共一萬一千有奇。除將擒斬緣由先後具奏外,竊照宸濠謀危宗社,陰蓄異圖,十有餘年;及其稱兵倡亂,遠近憂危,海內震動。仰賴總督軍門,統領六師,奉天征討,督率內外提督等官,及運謀設策分布,前來南京、江西等處,相繼進剿,故旬月之間,掃平逆黨,奠安宗社。此皆總督軍門神武英略,奇謀妙算,一振不殺之威,遂收平定之績;而內外提督等官,協謀贊成,並力效命之所致也。職等仰仗德威,遵奉方略,不過奔走驅逐,少效犬馬之勞而已,何功之有?所有原奉鈞貼,今已事完,理合進繳。除部下獲功官兵人等,備行紀功官徑自查審繳報外,緣系十分緊急軍情,及奏繳鈞貼事理,合行具由呈乞施行。

行江西三司搜剿鄱陽余賊牌

照得江西鄱陽湖等處盜賊,節行告示曉諭,各安生理,而稔惡不悛者尚多;又有應捕人等,相率同盜;或名雖投首,實陰懷反側。近因本院住紮省城月余,節據官民赴告,盜賊縱橫,隨行巡捕等官,上緊緝捕,未見以時獲報。各官平素怠玩,本當參拿究治,姑且記罪。另行所據前賊,若不速剿,未免釀成大患。為此仰抄案回司,即便備行督捕都指揮僉事馮勛,分守該道,分巡該道,密切齎文,分投近湖各府縣該司等衙門著落掌印捕盜等官,各選驍勇機快人等,各備鋒利刀、槍、弓箭、火銃等項,雇慣經風浪船隻,及能諳水勢水撐駕;查將在庫官錢給作口糧;選委膽略官員管領,俱聽都指揮僉事馮勛總統約束;分布哨道,多差知因人役,探賊嚮往,就便刻期剿殺。務限一月之內盡獲,無留芽孽遺患。若違限不獲,先將各官住俸殺賊,若怠玩兩月之外,通行解赴軍門,治以軍法。其兵快人等,若有違限逗遛,畏縮誤事者,就仰總統官於軍前查照本院欽奉敕諭事理,量以軍法罰治。仍要戒約應捕,不許妄拿平人,及容賊妄攀,嚇詐財物,並賣放真盜,濫及無辜。敢有故違,一體治以軍法。承委各官,務要慎重行事,不得輕率寡謀,中賊奸計,所獲功次,俱仰解赴該道,從實紀錄造報,以憑查考功罪,輕重罰賞,如違節制,國典具存,罪不輕貸。其軍中未盡機宜,該道徑自處置施行。仍一面先督所屬府縣,查照本院先頒十家牌式,上緊編舉,以為弭盜安民之本,俱毋違錯。

追剿入湖賊黨牌

據南康府通判林寬呈稱:“後港逆犯楊本榮等百十餘人,據船逃入鄱陽湖等處,乞行南昌、饒州等府縣,及沿湖巡司居民人等截捕。”看得,賊既入湖,良善已分,正可乘機合兵捕剿。為此牌仰守巡南昌道,即行點選戲勇軍快六七百名,各執備鋒利器械,給與口糧一月,就行督捕都指揮僉事馮勛統領,星夜躡賊嚮往,用心緝捕,獲功人役,一體重賞。如有違令退縮者,遵照欽奉敕諭事理,聽以軍法從事。本官務要貽患地方,軍法具存,罪亦難逭。

行嶺北道清查贛州錢糧牌

照得本院及嶺北守巡該道並贛州府衛、所、縣問完批申呈詞,囚犯、紙米、工價、贓罰等項,及官廠日逐收到商稅銀兩,俱經該官府追收貯庫,以備軍餉。年久未經清查,該府官吏更換不常,中間恐有那移、侵漁、隱漏等情。為此仰抄案回道,即便親詣贛州府庫,督同該府官,先將正德十二年二月起至正德十五年九月終止,各項紙米、工價、贓罰、商稅等項銀兩卷簿,逐一清查盤理。要見軍前用過若干,即今見在若干,有無侵漁、隱漏若干,及有衣物等項,年久朽壞,相應變貿若干,備查開冊,繳報本院查考。如有奸弊,就便拿究追問,具招呈詳,毋得故縱,未便。

申行十家牌法

凡立十家牌,專為止息盜賊;若使每甲各自糾察,甲內之人,不得容留賊盜;右甲如此,左甲復如此,城郭鄉村無不如此;以至此縣如此,彼縣復如此,遠近州縣無不如此;則盜賊亦何自而生?夫以一甲之人,而各自糾察十家之內,為力甚易。使一甲而容一賊,十甲即容十賊,百甲即容百賊,千甲即容千賊矣。聚賊至於千百,雖起一縣之兵而剿除之,為力固已甚難。今有司往往不嚴十家之法,及至盜賊充斥,卻乃興師動眾,欲於某處屯兵,某處截捕,不治其本,而治其末,不為其易,而為其難,皆由平日怠忽因循,未嘗思念及此也。自今務令各甲各自糾舉,甲內但有平日習為盜賊者,即行捕送官司,明正典刑;其或過惡未稔,尚可教戒者,照依牌諭,報名在官,令其改化自新,官府時加點名省諭,又逐日督令各家,輸流沿門曉諭覺察,如此,則奸偽無所容,而盜賊自可息矣。

大抵法立弊生,必須人存政舉,若十家牌式,徒爾編置張掛;督勸考較之法,雖或暫行,終歸廢弛。仰各該縣官,務於坊里鄉都之內,推選年高有德,眾所信服之人,或三四十人,或一二十人,厚其禮貌,特示優崇,使之分投巡訪勸諭,深山窮谷必至,教其不能,督其不率,面命耳提,多方化導。或素習頑梗之區,亦可間行鄉約,進見之時,咨詢民瘼,以通下情,其於邑政,必有裨補。若巡訪勸諭著有成效者,縣官備禮親造其廬,重加獎勵,如此,庶幾教化興行,風俗可美。後之守令,不知教化為先,徒恃刑驅勢迫,由其無愛民之實心。若使果然視民如己子,亦安忍不施教誨勸勉,而輒加棰楚鞭撻?孟子雲:“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況非善政乎?守令之有志於愛民者,其盍思之!

行江西布政司清查沒官房產

照得逆黨沒官房屋、田產等項,近經司府出佃與人暫管,候命下之日定奪。近訪得官民之家,不論告佃年月先後,地里遠近,應否一概混爭,若不預為查處,立定規則,將來必致大興告擾,漸起釁端。為此仰抄案回司,即查前項沒官房屋田產,實計若干處所,某月日期經由某衙門與某人,務以年月先後為次,先盡本縣人戶,然後及於異縣;先盡本府人戶,然後及於異府。中間多有勢豪之徒,不遵則例,妄起爭訟,或不由官府,私擅占管佔住者,該司通行查出呈來,以憑拿問參究施行,毋得容隱及查報不清,未便。

批再申十家牌法呈

據江西按察司呈,看得盜賊之縱橫,由於有司之玩弛;沿流推本,實如所呈,失事各官,俱合提究,以警將來。但地方多事未完,缺人管理,除該府縣掌印官,姑且記罪,責令懲創奮勵,修敗補隙,務收桑榆之功,以贖東隅之失;其巡捕等官,即行提問,以戒怠弛。仍備行各府縣掌印巡捕等官,自茲申戒之後,悉要遵照本院近行《十家牌諭》,及於各街巷鄉村建置鑼鼓等項事理,上緊著實舉行,嚴督查考,務鑒前車之覆,預為曲突之徒,毋得仍前玩忽怠弛,但有疏虞,定行從重拿究,斷不輕貸,此繳。

批各道巡歷地方呈

據江西按察司呈,看得南昌、湖西、湖東、九江各道地方,兵荒之餘,民窮財盡,盜賊蜂起,劫庫掠鄉,無月無警;府縣各官,事無綱紀,申請旁午,文移日繁,政務日廢。仰各分巡官,不時往來,該道臨督所屬,設法調度,用其所長,而不責其備;教其不及,而勿撓其權;興廉激懦,祛弊懲奸,務以息訟弭盜,康寧小民;毋憚一身之勞,終歲逸居省城,坐視民患,藐不經心,俱仰備行各官查照施行。繳。

禁約釋罪自新軍民告示

告示:一應平日隨從逆府舍余軍校人等,論罪俱在必誅,雖經自首,奉有詔宥,據法亦當遷徙邊遠煙瘴之地,但念其各已誠心悔罪,故今務在委曲安全,仰各洗心滌慮,改惡從善,本分生理,保守身家,毋得仍蹈前非。或又投入各王府及鎮守撫按三司等衙門,充作軍牢、伴當、皂隸、防夫等項名目,挾持復仇,定行擒拿,追坐從逆重刑。知情容留,官司參究,論以窩藏逆黨。同甲鄰佑不舉首者,連坐以罪。除已奏請外,仰各遵照,毋違。

某縣某坊第幾甲釋罪自新一戶某人

左鄰某人 右鄰某人

仰各鄰毋念舊惡,務要與之和睦相處。早晚仍須勸化鈐束,毋令投入各府及鎮守、撫按、三司等衙門,充當軍牢、伴當、皂隸、防夫等項名目,挾勢害人,定行坐以知情容隱逆黨重罪,決不輕貸。

2、江西省泰和縣歷史

泰和,地處江西省中部,有1800多年的建縣歷史,春秋戰國時先屬吳、越,後屬楚。秦漢屬廬陵縣,東漢末,廬陵升為郡,置西昌縣,為廬陵郡治,現尚有保有完好的白口城遺址為證,是廬陵文化的發祥地。隋開皇十一年(591),以「地產嘉禾,和氣所生」更名「泰和縣」。素有「聲名文物之邦」的美譽。抗戰時期泰和縣是江西省的臨時省會,省政府駐縣城西上田村。1940年在泰和杏嶺成立國立中正大學。 泰和縣是首批全國商品糧、商品牛基地縣。泰和為全國20個綜合改革試點縣之一和江西省唯一的縣域經濟改革與發展試點縣,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縣城面積由1995年的5.5平方公里迅速擴大到現在的12平方公里。縣城北郊的文田經濟開發區被列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部合作示範區。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0%,農田水質達到一級標准,為發展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提供了良好的生態條件。 廣袤的土地,蘊藏著鎢、石膏、型砂、石灰石、瓷土等26種礦產資源,具有不可忽視的開放潛力。泰和烏骨雞,人稱「白鳳」,名揚中外,《本草綱目》將其列為滋補健身之上品。泰和竹篙薯是傳統特產,素有「南方人參」之稱;中科院泰和千煙洲南方紅壤開發試驗站創辦十多年來,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示範效應。當年,郭沫若先生一首「車過泰和境,回龍溪水清,山頭林木茂,路畔稻禾平;烏骨雞多產,鎢砂礦著名,短槍持的,百發中紅星」的《宿泰和》之詩,吸引著眾多的采風者。 泰和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先後產生出了3名狀元,4名榜眼,4名探花,396名進士。歷代名人學子,忠臣義士不乏其人,功勛卓著的泰和籍老紅軍18位授銜將軍。
泰和地屬廬陵文化區,歷來文風鼎盛。自宋代起,泰和就擁有完善而正規的學校體制,包括州學、縣學、鄉學、村學,另外還有石岡、萃和等全省聞名的書院。歷史上,共有396名進士、1261名舉人出自泰和,其中包括3名狀元、4名榜眼、4名探花。清代期間,廬陵文化迅速衰落,泰和縣在文化教育上也漸趨落後,民國起才有所恢復。抗日戰爭期間,先有國立浙江大學,後有江西省農業院、省立體育師范、江西民國日報社、大眾日報社、省圖書館等文教機構隨省政府遷至泰和,又有國立中正大學等院校在泰和成立,對泰和文化教育的重振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泰和名人
羅韜(唐代教育家,創辦了泰和歷史上第一所學校「匡山書院」) 周矩(後唐水利名家) 曾安止(北宋農學家,著有中國第一部水稻專著《禾譜》) 劉過 (南宋文學家,有「詩俠」的美譽) 劉崧(明初江西派又稱江右詩派,代表人物,。) 楊士奇(明代名臣,四朝內閣首輔,著名政治家、詩人) 陳循 (明代內閣首輔,永樂乙未科狀元) 蕭鎡 (明代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 王直(明代吏部尚書) 梁潛 (明代學者,《永樂大典》代總裁) 羅欽順(明代大儒,理學家,配享孔廟) 尹直 (明代兵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 胡直 (明代江右王門學派的代表人物) 郭子章 (明代名臣,文武兼資的學者,著述宏富) 郭詡 (明代畫家) 歐陽鐸(明代大臣,理財名家,贈工部尚書) 歐陽德(明代禮部尚書,教育家) 袁玉冰(中共江西黨組織創始人之一) 郭輝勉,又名郭征(共產黨抗日將領) 蕭公權(中國現代政治學家) 唐世鳳(中國海洋學奠基者之一) 卓雄(原福建省委書記、民政部副部長) 鄧典桃(原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 曾慶元(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梁動力學專家) 段永平(步步高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 劉經綸(泰康人壽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康為民(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王建國(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狀元、榜眼、探花名錄
狀元: 陳循 曾鶴齡 曾彥 榜眼 尹昌隆 羅珵 姚頤 探花 羅璟 曾迫 羅欽順 歐陽衢
十八將軍
王英高、尹明亮、劉興隆、嚴俊、李士才、張濟民 陳雲開、陳德先、林茂源、肖鋒、易耀彩、羅元炘 羅維道、袁佩爵、康莊、曾威、蔡永、袁光
[編輯本段]文學作品
以泰和為背景的文學作品: 白下驛餞唐少府 王勃【唐】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路隔風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登快閣 黃庭堅【北宋】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囚經泰和仰望快閣感賦 文天祥【南宋】 書生曾擁碧油幢, 恥與群兒共豎降。 漢節幾回登快閣, 楚囚今度過澄江。 丹心不改君臣誼, 清淚難忘父母邦。 惟有鄉人知我瘦, 下帷絕粒坐蓬窗。 國立中正大學校歌: 作詞:王易作曲:程懋筠 澄江一碧天四垂, 郁蔥佳氣迎朝曦。 巍巍吾校啟宏規, 弦歌既倡風俗移。 揚六藝,張四維, 勵志節,戒荒嬉。 求知力行期有為, 修已安人奠國基。 繼往開來兮,責在期!

3、庸國的文化

庸國喪葬文化的獨特之一是岩葬,即「懸棺文化」。懸棺一直是史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有些迷底長期無人揭開。古庸國人有岩葬文化的傳統,有岩屋的地方直接把棺木放進岩屋內,沒岩屋的地方將懸崖鑿個洞穴放進去。在竹溪河流域,兩岸懸崖上至今仍保留著一些洞穴,當地人稱之為「老人洞」。最近在水坪鎮洛家河一洞穴中還發現了完整的人骨。這些洞穴即古人喪葬之用。當地還流傳著一種傳說:古人見人老了便死,而蛇在洞中蛻一層皮就變年輕了,覺得不公平。請求上天變「人死蛇蛻殼」為「蛇死人蛻殼」。上天答應了請求。於是人老了睡進洞中蛻一層皮又重返年輕。不料這樣下去人滿為患,古人只好又請求上天恢復原樣。以上的民間傳說與竹溪岩葬風俗有緊密聯系,老人洞事實上就是老人死後的喪葬之地。古庸人最初風行岩葬,後來變為人造洞穴,再後來逐漸演化為土葬。而岩葬的棺木、屍體大多年長月久風化煙滅。岩葬文化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甚至到現代其風俗仍未完全破滅。庸人有岩葬的風俗,就不難解,庸國立國千年,為何未發現古庸人王室墓穴的疑團。
庸國喪葬文化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打夜鑼鼓」,又叫「唱孝歌」。打夜鑼鼓一般有兩人或三人,一人系鼓,一人提鑼,圍著欞柩邁著慢慢舞步,邊走邊唱,一應一對,或後隨一人跟唱。發現於神農架林區的《黑暗傳》,現被稱之為漢民族第一部敘事史詩,實際上是流行於江漢中西部地區民間的打夜鑼鼓歌詞唱本。《黑暗傳》不是出在某人某時某地,而是古庸國人世代文化延續的結晶。 《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公元前611年)楚大飢,戎伐其西南,至於阜山(今房縣南、神農架東南地區,《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七湖廣五房縣房山條雲:「阜山在縣南百五十里。」),師於大林(今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響嶺崗)又伐其東南,至於陽丘(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灌溪鎮陽丘村),以侵訾枝(今湖北省宜昌區枝江市)。庸人帥群蠻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於選(今湖北省宜昌區枝江市境內),將伐楚。於是申、息之北門不啟。楚人謀徙於阪高(今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縣與荊門市掇刀區之間)。蒍賈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麇與百濮,謂我飢不能師,故伐我也。若我出師,必懼而歸。百濮離居,將各走其邑,誰暇謀人?」乃出師。旬有五日,百濮乃罷。自盧以往,振廩同食,次於句澨(今湖北十堰市丹江口市均縣鎮)。使盧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揚窗,三宿而逸,曰:「庸師眾,群蠻聚焉,不如復大師,且起王卒,合而復進。」師叔曰:「不可。姑又與之遇以驕之。彼驕我怒,而後可克。先君蚡冒所以服陘隰(今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也。」又與之遇,七遇皆北,唯稗、鯈、魚人實逐之。庸人曰:「楚不足與戰矣。」遂不設備。楚子乘馹會師於臨品(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漢江南側),分為二隊。子越自石溪(今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六里坪鎮官山河),子貝自仞(今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區小川鄉伏龍山),以伐庸。秦人、巴人從楚師,群蠻從楚子盟,遂滅庸。」
白話
《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公元前611年,楚國發生嚴重的飢荒,西戎從西南方向殺來,到達東南部的阜山,在大林會師。然後再從東南方向殺來,到達西南部的陽丘,以便聲東擊西肆意侵犯枝江。庸人統帥群蠻背判楚國。麇人率領成百濮族匯聚在選。准備討伐楚國。於是申、息兩國的北城門不開啟。楚人打算遷都到阪高。大將蒍賈說:「不可以。我們能去,戎寇也能去。不如討伐庸國。他麇人與成百濮族,以為我方飢荒不能出師,故此討伐我們。若我出師,必定畏懼而回。成百濮族離開居所,將會各自跑回自己的家鄉,哪還有心為別人著想?」於是出師,大概有五天,成百濮族就散了。自那以後,賑濟糧食並吃同樣的食物,派盧戢黎領兵侵入庸地,到了庸國都城。被庸人逐出城。其子盧揚窗被囚禁,三夜後他逃了回來,說:「庸軍人眾,不過是一群蠻戎聚在一起,不如再派大軍,並啟用大王的衛兵,合力進軍。」師叔潘尪說:「不可行。你再相遇要讓他們感到驕傲,對方驕傲我方憤怒,而後才可以攻克。先王楚厲王蚡冒也就是這樣征服陘隰的。」後來又與庸軍相遇,此次碰面均敗北,唯有稗、鯈、魚三族群在追擊楚軍。庸軍說:「楚軍不能力與他們戰鬥了。」因此不加以防備。楚人乘驛站馬匹在臨品會師,分劃為兩組隊伍。子越椒率先頭部隊走石溪水道,子貝率後續部隊走仞山小道,前去偷伐庸國。秦軍、巴軍跟從楚師,諸群蠻族加入楚人陣營,最終滅掉了庸國。」 本來楚國的亡國危機轉變為侵略者的亡國之路,楚莊王派蔿賈領兵抗庸,聯合秦巴兩國圍攻庸國都城上庸,迫使庸軍撤軍,化解了戰事危機,還讓庸國付出了亡國的代價,貪婪的秦國和眼急的楚國連同巴國一起瓜分了庸國。滅庸後,楚置上庸。
梁啟超曰:楚莊王即位三年,聯秦巴之師滅庸,春秋一大事也。巴庸世為楚病,巴服而庸滅,楚無內憂,得以全力爭中原。上庸作為戰略要地,於秦楚之間幾易其主。 《資治通鑒·周紀三》載:赧王三年(前312年)春,秦師及楚戰於丹陽。楚師大敗。斬甲士八萬。虜屈匄及列侯執珪七十餘人。遂取漢中郡。楚王悉發國內兵以復襲秦,戰於藍田,楚師大敗。韓魏聞楚之困,南襲楚,至鄧。楚人聞之,乃引兵歸,割兩城以請平於秦。所割兩城中,有上庸城。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年),通過秦楚和談,秦國將上庸之地還於楚國,楚分置上庸郡和漢中郡,上庸郡治上庸,漢中郡治西城(今陝西安康市)。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伐楚,取楚之黔中,並用交換方式以黔中換取了上庸和漢北地。秦用上庸作為水陸並進攻取楚都的戰略重地,《鄖陽府志》載:唐朝時上庸農夫修塘掘出「白起伐楚由此趙兵」。《史記·秦本紀》載: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大良造白起攻楚,順漢江而下,直取鄢(今湖北省宜城縣)、鄧(今湖北省襄陽縣)等楚之腹地;二十九年(前278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為南郡,迫使楚遷都於陳。上庸設縣一般認為始於秦始皇,實為楚莊王滅庸之時。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在庸地設上庸縣,隸漢中郡,屬梁州。是年,在庸地建保豐市。但據張培王《鄖陽古國》考證:公元前616年楚滅麇,於錫穴建縣;公元前611年楚滅庸,於庸水置上庸縣,因庸在楚北,古人認為北為上,故稱上庸縣。上庸設縣一般記載始於秦朝,若從楚國設縣的歷史研究來看,應在楚莊王三年(前611年)。可見楚滅庸前,庸為國;楚滅庸後,庸設縣。古庸國遺址應在長江之北,漢江之南,堵水之濱,今竹山縣西南的田家壩兩河口,即堵河幹流的起始點。《竹山縣志》(1865—1993年)載:堵河,史書稱堵水,一名庸水,亦稱武陵水。堵河北源竹溪匯灣河,南源官渡河。堵河幹流自兩河口東流經田家壩、潘口、城關、三台、樓台、文峰,至滄浪鄉庵場村尼姑河口出境,在鄖縣遼瓦鄉西流河口注入漢江。《水經注》:堵水又東北經上庸郡,故庸國,《春秋》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人、秦人、巴人滅庸,滅之以為縣,屬漢中郡,漢末又分為上庸郡,城三面際水。堵水又東經方城亭南,東北歷嵾山下,而北經堵陽縣南,北流注漢水。從中國歷史地圖標示看,古庸國故址位於今竹山縣西南部的堵河南北兩大支流的交匯口。實地察勘,田家壩鎮分為南、北壩街,我們在北壩村看到了「北壩窯場遺址」。這里地處苦桃河與堵河的交匯處的二級台地上,面積約5000平方米,考古人員曾在此發掘到新石器時代至漢代幾個不同時期的文化遺物,有局部磨光的石器和鼎、鬲、豆、罐、盤等器型的陶器。同時在田家壩鎮的觀山坡發現了規模7200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的「姚園遺址」,在田家壩鎮發現了規模50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時代「黃土坡遺址」和規模2500平方米的漢代「南壩遺址」,以及規模40000平方米的漢代「腰店群墓」。而且在其西邊有春秋時期的「楚子墓」,在其東邊有新石器時代的「霍山遺址」。由上述可以確認:古庸國故址應在堵河幹流經田家壩鎮與苦桃河匯流後向東的大河彎處,這里有「三面際水」、「北壩窯場遺址」、「桃園遺址」、「黃土坡遺址」等等。

4、吉安市屬於哪個市

隸屬於江西省吉安市。

吉 安古稱廬陵,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始置廬陵縣,以境內丘陵綿亘,河谷縱橫,城傍廬水,故名曰「廬陵」。

隋開皇十年(590)置吉州,以贛江與永豐恩江合,中有青湖洲,二水繚繞洲間狀若「吉」字,名曰「吉州」。元皇慶元年(1312)改吉州路總管府為吉安路,取吉陽、安成首字合稱為吉安,吉安之名始於此。

(4)泰和縣風俗擴展資料

吉安境內的風尚習俗屬於漢民族文化范疇,蘊藏著漢民族忠厚淳樸的美德。歲時節日、氏族例規、生產習俗、衣食起居、婚喪壽慶等風俗有民族共性,又有地域特色。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為除夕,白天打掃灰塵,張貼春聯;晚上,合家吃團年飯;入夜,合家圍坐守歲,當家人給晚輩發壓歲錢。

5、江西特產有哪些?

江西的特產有:景德鎮瓷器、廬山雲霧茶、泰和烏雞、南豐蜜桔、萬載百合粉、宜春茶油、齊雲山南酸棗糕、豐城凍米糖、興國魚絲和紅薯干、贛南臍橙、南安板鴨、宜豐竹雕等等,江西的特產簡直是太多了。

景德鎮瓷器以白瓷為聞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千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里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

廬山雲霧茶是漢族傳統名茶,是中國名茶系列之一,屬於綠茶中的一種。最早是一種野生茶,後東林寺名僧慧遠將野生茶改造為家生茶。始於漢朝,宋代列為「貢茶」。因產自中國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而得名。茶芽肥綠潤多毫,條索緊湊秀麗,香氣鮮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甜,湯色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齊。

泰和烏雞是江西省泰和縣特產,原產於泰和縣武山北麓,根據產地又稱武山雞,因具有「叢冠、纓頭、綠耳、胡須、絲毛、毛腳、五爪、烏皮、烏肉、烏骨」,十大特徵以及高營養價值和葯用價值而聞名。泰和烏雞是著名的飲食葯用雞,全身均可入葯,骨、肉及內臟均有葯用價值,可以配成多種成葯和方劑。

6、一道歷史題

井岡山
井岡山郵政編碼: 343600,電話區號: 0796。位於江西省西南部,於湘贛邊界、羅霄山脈中段,山勢高大,地形復雜,主要山峰海拔多在千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風屏海拔2120米,是井岡山地區的最高峰。井岡山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又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同時還是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十佳優秀社會教育基地。 2007年5月8日,吉安市井岡山風景旅遊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井岡山山高林密,溝壑縱橫,層巒迭峰,地勢險峻。 又是一塊紅色的土地;井岡山,是一個綠色的寶庫。「四面重巒障,五溪曲水縈。紅根已深植,今日正繁榮。」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1960年訪問井岡山時對井岡山發展的評價。 井岡山——革命山——旅遊山——文化山,「物華天寶鍾靈毓秀,綠色明珠流光溢彩」。從紅色中走來,向綠色中走去,希望您能走進井岡山,走進這片神奇的土地……

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13.5平方公里,分為茨坪、黃洋界、龍潭、主峰、桐木嶺、湘洲、筆架山、仙口八大景區。八大景區目前只不同程度地開發建設了四大景區,開發潛力巨大。主峰1597.6米。

井岡山集革命人文景觀與旖旎的自然風光為一體,革命勝跡壯麗河山交相輝映光照千秋,風景名勝區有60多個景點,320多處景觀景物。景觀分為八大類:峰巒、山石、瀑布、氣象、溶洞、溫泉、珍稀動植物及高山田園風光,還較好地保存了井岡山斗爭時期革命舊址遺跡29處,其中10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巍峨群峰矗立,萬壑爭流,蒼茫林海,飛瀑流泉,有氣勢磅礴的雲海,瑰麗燦爛的日出,十里綿延的杜鵑長廊和蜚聲中外的井岡山主峰。
井岡山屬山嶽型風景名勝區景觀景點,匯雄。奇、險、峻。秀、幽的自然風光特點,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型氣候,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平均溫度為14.2℃。是從事愛國主義教育。學習革命傳統。旅遊風光。避暑療養回歸大自然的理想之地。當年郭沫若游覽井岡山時曾感慨萬千,揮毫留下了「井岡山下後,萬嶺不思游」的贊美詩句。今天,井岡山正以嶄新獨特的面貌迎接國內外嘉賓的光臨。

歷史:

據1986年的拿山鄉古墓挖掘考證,早於公元前206~公元220的東漢,便有人開始在井岡山生活居住。三國時,井岡山屬吳國揚州文成郡;西晉時,井岡山為廬陵西昌縣管轄。南北朝屬江洲地域,廬陵郡泰和、遂興兩縣,現拿山為泰和縣,黃坳一帶為遂興縣。隋屬江洲地域廬陵郡和吉州。唐為吉州泰和縣屬。五代為吉州泰和、龍泉,現拿山、廈坪為泰和,黃坳屬甘泉縣。宋為吉州泰和、龍泉縣。元為吉安路泰和、龍泉縣。明為吉安府轄全境。清為吉安府,轄拿山地域,黃坳轄龍泉地域。
千年的歷史變遷,不變的青山秀水,積淀下來的是濃郁的地方文化。從1927年紅色的鐵流融匯在井岡山之後,井岡山的生命力得到了煥發,「星星之火」不僅燃遍了神州,同時,凝聚成了不朽的井岡山革命精神。
傳奇的石刻碑帖,淳樸的民間風俗,優美的民間傳說,豐富的文學作品……構成了井岡山的深厚人文背景。

井岡山主要景點介紹:

黃洋界
黃洋界在茨坪西北17千米處,海拔1343米,巍峨峻拔,形勢險要,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里,毛主席是著名的《西江月》一詞就是為這次偉大光輝戰斗勝利而的。遊人身臨其境,依稀聽到當年隆隆炮聲。 黃洋界:位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景區。黃洋界山頂海拔1343米,這里峰巒疊嶂,地勢險峻,氣象萬千,時常彌漫著茫茫的雲霧,好像汪洋大海一望無際,故又名:汪洋界。 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著名的黃洋界保衛戰就發生在這里,至今保留著當年的哨口工事、紅軍營房以及毛澤東、朱德和紅軍戰士從寧岡挑糧走過的小路及路邊的荷樹。黃洋界,十里橫排,高山迭影,雄偉險峻,一望無際,一九六五年五月,毛澤東在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在這里還可以觀看到:日出、峰巒、雲海、杜鵑等自然景觀。
毛澤東舊居
毛澤東舊居 原是一棟農民住房。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毛澤東同志常住在這棟民房的中廳和右後間。當時紅軍的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毛澤東和紅軍戰士一樣,穿單衣,睡稻草,晚上點一根燈芯的油燈,寫下了《井岡山的斗爭》這篇光輝著作。
十里杜鵑天然長廊
提到井岡山就不能不說杜鵑花,井岡山有著著名的「十里杜鵑天然長廊」,每到春天,在陡峭的山脊上,盛開的杜鵑花密密匝匝地伸向藍天,映紅了五百里井岡山。 別處的杜鵑是灌木,而井岡山的杜鵑卻是喬木型的,它們每棵都高達十五米以上,干圍一米左右,開出的花朵呈五角形,大的如碗口,小的像紐扣,有的一棵樹上竟開著幾種顏色的花。
主峰
主峰景區包括:五指峰、水口、雙馬石和荊竹山。
五指峰,又名井岡山主峰,山峰並列如五指,因而得名。五指峰位距茨坪西南六公里,海拔1586米,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景區內山巒疊峰,溝壑縱橫,飛瀑展鏈,動植物物種特別豐富,是一個有山、有水、有林、有洞、有鳥獸的原始深秀的旅遊景區。 水口在五指峰左側,距茨坪九公里。這里風光極美,尤以曲溪幽谷、碧潭峰巒和杜鵑林為勝。主要景點有水口河谷、金牛戲水、百疊泉、彩虹瀑(飛龍瀑)、鎖龍潭、藏星岩、龍門等。當今,《人民文學》副主編崔道怡,1968年夏遊覽水口景區後,寫詩《井岡風光》贊美水口: 水口別開一片情,劍谷琴溪伴我行。 深山含笑迎遠客,石門壁立鎖飛龍。 藏星崖下接火種,將軍頂上沐雄風。 幽到心頭人慾醉,不忘昔日喊殺聲。
筆架山
筆架山景區包括:筆架山、硃砂沖、黃坳三個組成部分。
筆架山位距茨坪西南面三十五公里,海拔1357米。筆架山主要由中峰 (揚眉峰)、西峰(望指峰)、東峰(觀島峰)三大峰組成,一個「山」字形。遠望猶如古代的筆架,故名筆架山。整個筆架山景區也是自然與人文景觀相結合的景區,但筆架山是自然最觀。筆架山雄偉壯麗,蔥蘢峻拔,逶迤奇險,風光秀麗。著名的景點景觀有七大山峰、五大奇觀,還有大小松島等十餘處景點。
硃砂沖哨口位於茨坪南面,海拔635米。是井岡山軍事根據地的五大哨口之一。哨口旁有一洞穴,常有硃砂水溢出。硃砂沖由此而得名。
黃坳,素以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大門而著稱。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朱德及紅軍常在這里開展革命活動。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坐落在當年井岡山軍事根據地中心的茨坪。磚瓦結構、飛檐挑角,整個建築既有秀麗典雅的南方特色,又具古香古色的民族風格。它建成於1959年,是我國第一個地方性革命博物館,1962年朱德同志題寫館名。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是一個全面陳列和宣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歷史的綜合館。館內基本陳列共有七個展室,分為序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恢復、堅持井岡山的斗爭和弘揚井岡山精神等部分。在這里,您可以通過大量的歷史文物和翔實的歷史資料了解到那段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歷史: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在中國革命重心從城市轉向農村的道路上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隨後朱德、陳毅和彭德懷等人先後率領隊伍來到井岡山,與毛澤東的部隊勝利會師。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根據地的軍事「會剿」和經濟封鎖,取得了井岡山斗爭的勝利。
在井岡山,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把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式的革命道路。井岡山的斗爭奠定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基礎,它不朽的功績也永遠彪炳於中國革命的史冊。如今,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已成為人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
為紀念偉大的井岡山革命斗爭,緬懷在井岡山斗爭中犧牲的革命先烈,原遂川縣井岡山區人民政府於1950年在茨坪的東北邊山崗上建造一座純木質結構、正面書有「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的紀念塔;1951年將木質塔拆除改建成磚木結構的紀念塔,在塔頂立一泥塑紅軍戰士雕像,但外型比較粗糙;1956年,井岡山區人民政府又在遂川縣政府的支持下,將紀念塔的磚木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塔頂重塑一個鋼筋混凝土結構、手持鋼槍的紅軍戰士雕像;塔頂的正面是原遂川中學王教導員手書的「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從五十年代開始,這座塔就成了向國內外宣傳井岡山的主要形象標志。
1972年,井岡山革命委員會組織井岡山建築隊工人拆除塔頂紅軍戰士雕像,並將塔底擴建為5.5米X5.5米的正方形,塔高11米,塔的四面均鑲刻有凹形「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十個大字。整座塔基佔地103平方米,塔前與紅軍烈士墓相連,鋪有水泥地面和水泥台階,四周松柏常青、庄嚴肅穆。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為全國重點革命紀念建築保護單位,以供人們參觀、瞻仰。

有關井岡山的詩篇:
鵝 嶺
才說登臨便是仙,扶黎屈曲到山顛。逍遙絳關無多路,睥睨紅塵幾點煙。
萬卷書中探豹略,三生石上試龍泉。相將砥柱雲霄外,撐起東南半壁天。
(清)陳方中
五指峰

五指峰在茨坪西南6公里,海拔1586米,是景區內的最高峰。因山峰並列如五指而得名。山勢雄峻,至今尚無一條登山道路,故人跡罕至。山上林深木茂,是一個原始亞熱帶常綠林區,莽莽蒼蒼,濃蔭蔽日,綿延數十公里。山中一條深谷,谷中有花慶河,也名井岡山河,蜿蜒曲折,湍急奔流。現河上建有井岡山水庫,湖光山色,更添秀姿。半山有飛瀑,名老龍瀑,高150多米,是井岡山區落差最大的瀑布。峰下有天軍洞,相傳曾是太平天國駐軍之地。山上野生物資源也很豐富,多珍禽奇獸,名花異草,是一個天然動植物園,已劃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當地出產的石魚、石雞、石耳,被譽為「井岡三珍」,是席上名餚。附近有「觀景台」,是觀賞「五指風光」的最佳地點。

五指峰以北有游擊洞,古名龍慶仙洞,後紅軍在此開展游擊戰爭,人們呼為今名。洞內景色幽奇,其西面還有石門奇景、奇虹峽,水口瀑布等,已形成一個新的游覽區。

井岡山會師是指1928年4月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在井岡山的勝利會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上的重要歷史事件。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上了井岡山,創建了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8年1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保存下來的部分隊伍,來到了湘南地區。在中共湘南特委和當地農軍的組織領導和配合下,發動了湘南武裝起義。3月,在永興成立了湘南蘇維埃政府。3月底,由於湘、桂、粵軍的三路「協剿」,起義農軍難以在湘南立足。為保存革命力量,除留一部分武裝繼續堅持斗爭外,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隊和農軍向湘贛邊界的井岡山轉移。3月下旬,毛澤東率部隊在汝城一帶擊潰了尾追湘南起義的敵軍,4月在酃縣的十都與朱德見面。在毛澤東率部的掩護下,朱德、陳毅率領的部隊於4月中旬抵達江西省寧岡縣的碧市,與毛澤東統率的井岡山部隊勝利會師,這就是有名的井岡山會師。根據中共湘南特委決定,兩軍會師後,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陳毅為政治部主任。開始編兩個師,一個教導大隊,旋即取消師部,改為6個團由軍部直接領導。全軍萬餘人,槍兩千餘支。接著在寧岡召開了中共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會上選舉產生了第四軍軍委,毛澤東任書記。5月4日,在礱市廣場舉行會師大會,正式宣布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的建立(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井岡山會師,壯大了井岡山的革命武裝力量,對鞏固擴大全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推動全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7、瑤人遷徙的文化意識

瑤人遷徙的文化意識

論文摘要:瑤族作為一個遷徙不定的民族,在遷徙中書寫了自己的歷史,蘊含了深厚的丈化意識,這突出表現為在被迫的辛酸遷徙中形成了民族堅忍、自強、奮斗、不屈和嚮往美好精神家園,以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的精神。

相關論文查閱:大學生論文、工商財務論文、經濟論文、教育論文 熱門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瑤族;史詩;文化;意識

一、瑤族遷徙不定的深層歷史文化動因

瑤族自形成後,基本上是一個遷徙不定,不事安居的民族。早期瑤族生產形式屬於一種刀耕火種的游牧農業,他們往往集狩獵、山地耕作與多種經營方式相結合,數年後因地力耗盡而覓地另耕。關於這些特點,史籍上記載說:「瑤人耕山為生,以粟、豆、芋魁充糧,其稻田無幾。」「各自以遠近為伍,刀耕火種,食盡一山,則移一山。」據民族學調查資料表明,「20世紀50年代以前,瑤族中的盤瑤、過山瑤、山子瑤、自褲瑤等族群一直以刀耕火種的游耕農業為主要生活方式。……貴州省荔波縣瑤山公社(今稱鄉)瑤族直到20世紀80年代仍過著刀耕火種的游耕生活。……20世紀70年代,泰國瑤族仍過著刀耕火種的游耕生活,遷徙十分頻繁。」。。所以瑤族的遷徙不定幾乎是一種生產生活習慣,甚或可說是一種民族意識民族標識了。

但瑤族這種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否古來便如此呢?。范曄《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說:「檠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後歸,以狀自帝,於是使迎致諸子。衣裳斑斕,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日蠻夷。外痴內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日精夫,相呼為殃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外痴內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日精夫,相呼為殃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因為盤瓠「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其後代便「好入山壑,不樂平曠」。那麼其中的瑤族雖然好山,但「安土重舊」,應該還是有自己的穩定的定居點的。可能在盤王時代,瑤族的祖先是一支游牧部落或是狩獵民族,在盤王之後逐漸過渡到農耕時代。《盤王大歌》一書中《盤王歌》第五部分「翁爺去酒泉」這樣唱道:

太寧王主九八齡,深山大齡打獵行,

來到天台石壁塹,野羊逃命穿山林。

王主來到塹壁前,張弓瞄準射利箭,

腳踏崖前石壁垮,人落懸崖樹杈間。

翁爺王主盤太寧,失足落崖樹上懸,

九八高齡崖下斷,王主命終去九泉。

噩耗傳來天地驚,傳告天下十二姓,

天下子孫披麻孝,翁爺深恩刻在心。

瑤男瑤女萬萬千,年年歲歲勤耕耘,

處處山頭立村寨,分麻搓線綉花裙。

男扎頭帕女花巾,架起風爐打白銀,

斑花綉帶腰上扎,歡歌起舞代代傳。

「翁爺」即是盤瓠、盤王。盤王在九十八歲高齡時仍然堅持外出打獵,有一次打獵不小心跌落懸崖,噩耗傳來,天下瑤人披麻帶孝,畫出盤王的畫像,雕刻盤王的面容以作永久的供奉,使世世代代瑤人能銘記盤王的恩德。智慧勤勞的瑤族人則繼續在生養自己的大地上勞作,不斷完善自己的民族特性。盤王歌又唱道:

瑤男瑤女萬萬千,千千歲歲勤耕耘,

處處山頭立村寨,分麻搓線綉花裙。

男扎頭帕女花巾,架起風爐打白銀,

斑花綉帶腰上扎,歡歌起舞代代傳。」

這里說的正是瑤民安居樂業的定居生活,他們建瑤寨於山頭,勤耕耘於田畝。男耕女織,有自己的獨特服飾。這些與《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可謂基本相同從一個民族的內在心理來看與漢民族的求定居、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本民族的發展壯大並無不同。

那麼造成後世瑤人遷徙不定,大分散小聚落的動因何在呢?筆者認為來自於瑤族歷史上多次著名的統一大遷徙。這些多次大遷徙及其原因於載籍並不明顯,或許是統治者修史時諱言的緣故。我們現將載籍中一些明顯記載瑤族情況的相關材料羅列如下:

《梁書·張纘傳》:「州界零陵、衡陽等郡,有莫徭蠻者,依山險為居,歷政不賓服。」

《隋書·地理志下》:「長沙郡又雜有夷蜒,名日莫徭,自雲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為名。」

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潭州「禹貢荊州之域,春秋時為黔州地,楚之南境。……自漢至晉,並屬荊州。懷帝分荊湘中諸郡置湘州,南以五嶺為界,北以洞庭為界,漢晉以來,亦為重鎮。今按其俗,雜有夷人名獵,自言其先祖有功免徭役也。」

《宋史·兵志七》:「徽宗崇寧元年,湖北都鈐轄舒宣奉旨相度召募施、黔州土丁,致討辰、沅山徭,每州無過七百人。緣徭賊深在溪洞,險阻不通正軍故也。」

宋史-西南溪峒諸蠻列傳上:大中祥符六年,「辰州溪峒都指揮使魏進武率山徭數百人數寇城砦,朝廷不欲發兵窮討,乃降詔招諭。」

《宋史·西南溪峒諸蠻列傳下》:「嘉定元年,郴州黑風峒徭人羅世傳寇邊,飛虎統制邊寧戰沒。江西、湖南驚擾,知隆興趙希懌、知潭州史彌堅共招降之。」嘉定七年,「比年防禁日弛,山徭、峒丁得私售田。田之歸於民者,常賦外復輸稅,公家因資之以為利,故謾不加省。而山徭、峒丁之常租仍虛掛版籍,責其償益急,往往不能聊生,反寄命徭人,或導其入寇,為害滋甚。」

《元史·余闕列傳》:元統元年「會莫徭蠻反。」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平徭記》:「元統二年冬,搖寇賀州、富州,至元元年,廣西宣尉使章伯顏討平之。集為記其始末。後有舊跋雲:此紀章伯顏平粵西猩洞事跡,備國史之采也。」

《續資治通鑒·元紀二十五·元統元年》:「十二月,乙丑,廣西搖寇湖南,陷道州,千戶郭震戰死,獵焚掠而去。」又《道州志·兵防》:「元統元年冬十月,廣西瑤寇道州,千戶郭震戰死。」

而明代,朱元璋在位31年,史載可考的征剿瑤人的年份多達20餘年。

從上所列史料看,史籍自唐以後瑤人「造反」頻仍,朝廷鎮壓頻仍。而明清兩朝瑤民的反抗活動更是此起彼伏。實際上瑤人造反,其真實的情況並非瑤人生性嗜亂,而是逼上樑山,忍無可忍,不得已而為之。正如景泰時兩廣總督王翱在邊情疏中所說:「既害其生,又拂其性,雖良善懦弱之人,猶不免於動也。」瑤人反抗的最終結果是以失敗告終,這就決定了他們只能被迫遷徙到那些統治者鞭長莫及的地方。這與古代黃河流域的周民族的遷徙剛好相反,周族每一次遷徙都使自己走向強大,走向文明,走向先進的中原。而瑤人每一次遷徙都是走入更遙遠的山林,走入莽荒,走出文明,離中原文明愈來愈遠。

二、瑤人大遷徙的路線和方式

瑤族史詩盤王大歌中的盤王歌和《十二姓瑤人游天下》,以及《盤王券牒》對於瑤族的遷徙有較詳細的記載。

《盤王大歌》里的《十二姓瑤人游天下》是對瑤族古往今來遷徙史的全面記述。作為第一次大遷徙的「渡海神話」這樣唱道:

盤古開天又立地,又造江河有造田,

劉三歌曲慢些唱,先唱瑤人出世源。

瑤人出世武昌府,滿目青山到處游,

龍頭山上耕種好,老少樂業世無憂。

請問妹,細問瑤人古根源,

龍頭山上住幾年,請妹傳唱告我知。

寅卯八月開山種,耕種五穀好收成,

龍頭山上住七載,世不太平心暗憂。

請問妹,問妹為何心暗憂?

龍頭山上陽春好,日子好過怎憂愁?

龍頭山上本是好,馬鹿騷擾透心憂,

陽春受災無法保,姊妹商量出山游。

請問妹,丟了青山哪裡走?

哪年哪月出山外?請妹詳細唱緣由。

景定元年四月八,姊妹一齊到海邊,

眾人商量渡海去,人齊心齊找山源。

請問妹,天寬海闊到哪邊?

幾時上船過大海?海上行船多少天?

辰時開船過大海,四十九天海中間,

困在船中無可奈,海闊天寬哪是邊?

船困海中難靠岸,日起日落四九天,

眾人船頭許大願,請保眾人船攏邊。

船頭許下盤王願,許下良願保人丁,

盤王聖帝開恩典,定下辰時船攏邊。

盤王聖帝遂人願,準保辰時船靠邊,

老幼上岸何方去?哪山哪嶺立家園?

離船上岸到廣東,樂昌寶地且安身,

天林山上立村寨,青山開好種陽春。

在盤王大歌的盤王歌最後一部分「受驅逼走」里,瑤人也記載了他們第一次大遷徙。「翁爺盤王去九泉,瑤人退下聖王殿,落到世上吃人國,人間混亂變了天。」他們遭遇亂世,又受旱災,結果是「無種無收肚難哄,嘗盡深山百樣青。」在「王瑤子孫無依靠」的情形之下,他們只好「飄洋過海天外行。」在飄洋過海的日子裡,經常遇到大風大浪。他們在十月十六盤王生日這天祈求盤王護佑,終於風平浪靜,最終「落腳廣東潮州府,樂昌安住開塘田。立起連州福江廟,又建黃竹聖王堂,建村搭棚落下戶,兒孫代代供煙香。」這一次是瑤族人民受驅逼走被迫遷徙。按瑤族傳說,及其盤王券牒》多次提到的材料,他們的祖先曾住「會稽山七賢洞,他們應是從祖居地開始遷徙。其「飄洋過海」應是沿長江過洞庭,然後南遷。古代洞庭也可言「海」。依盤王歌》中的地名,其主要遷徙路線是過洞庭「舍船登岸再向前」,走的是自湖南郴州入廣東至韶州樂昌,再至廣東連州。次要的遷徙路線還有自江西南安經大庾入廣東南縣,自湖南道縣入廣西賀縣,自全州入靜江等。這幾條路線,據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日:「自江西南安(今大余)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連,三也;自道州之廣西入賀,四也;自全州入靜江。五也。」其所述入嶺南之途,正是這幾條主要通道。其間自然有部分瑤人居留於永州南部境內。又據江華瑤族自治縣縣志載,自稱「梧州人」的瑤人是於宋皇佑五年(1053年)驅趕寨山人(即梧州人),部分從廣西梧州進入江華,而自稱「爺賀尼」的瑤族則是因宋末元初世亂,從江西泰和縣遷入湘南寧遠、祁陽、道縣等地。由此推測,瑤族第一次從祖居地南遷大約應是在隋唐之際。

三、渡海神話昭示的文化意義

這一次大遷徙逐漸在瑤族心靈深處演變成「渡海神話」。日本瑤族研究學者竹村卓二曾對此作過深入的研究,他在比較了瑤族第一次大遷徙的渡海神話不同傳本之後認為:「渡海神話在瑤族的內心世界,是超時代的永遠抹不掉的烙印。它反映了瑤族特定的過山系集團對在實際中經受的民族災難的回憶。這個災難的真實情況,就是對漢族政治權力的抵抗,遭受挫折,並繼續受過殘酷的壓迫。有時用旱災這種借喻方法,來暗示他們的災難。因此渡海神話演變的成功在瑤族儀式的發展完善過程中具有了質的飛躍,這種儀式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擔當了「立法」的功能。因為瑤族第一次大遷徙演變為渡海神話之後,不僅重申了盤瓠作為始祖神的地位,同時還具有了救世主的地位,因而在瑤族群體中自然建立了一種感恩儀式——「還盤王願」制度。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瑤族人要過盤王節,行祭祀,跳盤王長鼓舞,唱《盤王大歌》。這種祭祀本質上是瑤族統一的「酬恩」儀式。這與古代周民族史詩祭祀神性英雄生民、公劉、古公宜父等均有相融通之處。

四、瑤族其他遷徙活動的文化特色

在《十二姓瑤人游天下》里還記載了幾次遷徙活動,史詩如此唱道:

老少落住天林山,祖王管下好多年?

哪年哪月開山地,又逢何事跑家園?

恭德王祖丙寅年,正月十二離家園,

二十四年為下種,又逢亂世丟山源。

天林山上日子歡,天逢反亂度El難,

天林山上遭何禍?老幼驚慌躲過山。

二十四年長毛反,長毛反亂不平安,

十二姓瑤人心憂急,拖兒帶女又過山。

瑤人老少遭大殃,丟了天林去外山,

青山萬重何處去?何處青山把身安?

老少憂愁心無計,手拍胸前無路走,

過山落戶千家峒,砍山種地再開頭。

青山腳下千家峒,山寬地肥好安身,

落在峒中多少年?哪樣大禍落峒村?

落住峒中六十年,開山種地好年成,

官府公差把峒進,逼交皇糧送京城。

人逢亂世難躲開,朝廷兵勇進峒來,

蔣大官人發兵到,甘七營馬圍上來。

層層官兵人馬眾,峒中老少難阻擋,

眾人商量離峒走,千家大峒又拋荒。

瑤人退出千家峒,爬山涉水開路行,

瑤人世上無出路,何處安身才太平?

跨山越嶺到桃源,桃源峒里好過年,

落住桃源多少歲?郎請嬌娥唱金言。

小姝少知古根源,桃源峒里住七年,

山豬馬鹿壞陽春,。有種落土無收成。

聰明小妹唱根源,離了桃源到哪邊?

哪王坐朝哪一歲?何年何lE出桃源?

郎哥莫笑妹歌言,明朝洪武丙寅年,

正月初四齊移步,黃塘龍炸又落根。

嬌妹唱傳古根源,黃塘龍炸落下根,

黃塘龍炸住多久?開山種地幾多春?

黃塘龍炸立寨村,開山耕種百餘春,

十二姓瑤人各立寨,安居樂業敬祖人。

後人要記當初事,供奉盤王代代傳,

始祖根源莫拋落,添香換水萬萬年。

從天林山到千家峒,從千家峒到桃源峒,又從桃園峒到黃塘龍炸。其實這些地名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一一考證坐實。除了大致的方位,實際上也無法考證。從一地又到一地成了瑤人的家常便飯。而天林山、千家峒、桃園峒實際上是留存積淀在民族心靈深處的美好家園的符號象徵。而最後黃塘、龍炸兩個地名可能是搜集者搜集到傳唱這首瑤歌的某一支瑤人的當時居住地。

而遷徙的時間,我們也只能大致確定為由宋到元到明這幾個時間段,如上所引載籍材料所知,這些個時間段正是統治者反復進剿瑤人的時期。

特別是千家峒的大遷徙更是在瑤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近年來,陸陸續續發現了幾十本千家峒和千家峒源流記手抄本,它們記載著瑤族的歷史和千家峒的興衰過程,而且大同小異。據傳,千家峒是一處只有一個石洞通向外界的山間盆地。自古有十二姓瑤民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發展到一千人家,故取名千家峒。傳說中的千家峒內有一地,四面高山。有石洞一座入內,內有數十里豐原廣地,可到此地定居……日後人繁族廣,定名為千家峒。傳說千家峒後來被官府發現了,派糧官進峒收租,熱情好客的瑤人個個把他當貴客,一家屋裡吃一天,眨眼就是三年,他和幹家峒的瑤人關系搞得蠻熟特別融洽,捨不得回去。官府以為糧官已被千家峒人殺死,便派兵攻打報復,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5年),官兵攻打幹家峒,從下峒一直打到上峒,瑤民首領白知不敵,於是吩咐瑤民從一個通往道縣的山洞裡逃走。瑤民在離開千家峒前,將一隻牛角鋸為十二截,每姓瑤族保存一截,又將祖先偶像埋在平石岩下的山洞裡,洞有一座「石童子」為標記,並立下盟約,囑咐500年後,瑤族子孫要返回千家峒,將十二截牛角拼合吹響,洞門自開,將祖先偶像取出祭祀。出逃的瑤民大多散居在大山中。歲月變遷、不斷遷徙,千家峒的確切位最後迷失了。但瑤人嚮往失落的家園,回到千家峒去,便成了一代又一代瑤民頑強生存並尋找皈依的精神寄託。

五、瑤族遷徙的文化意識特徵

在瑤族的遷徙史詩中,突出表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遷徙的被迫性。這與古代周民族在被迫中有主動不同,或者說周族遷徙,在一定意義上是形勢發展、自我壯大的自由遷徙,雖然其直接起因可能是由於戎狄入侵,但在根本上還是帶有很大的主動意味。瑤人則自始至終處於被動遷徙的位置,遷徙的根本原因在於動亂無法生存。因為官府的進逼,美好、和諧的生活總是過不了多久。每遷一地雖然燃起了新的希望,然而不久就被澆滅,新的一次遷徙的到來又是新一次民族災難的來臨。

其次,每一次遷徙他們都極關注山水與人的和諧,如詩中反復出現的「山源」,實際上就包含了對山水自然與人的和諧的重視。瑤族稱自己居住之地為「峒」,這雖然形象地反映了瑤人居住環境的自然特點,但「峒」同時也是瑤族早期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又是村社土地的所有形態。此「峒」本身便蘊含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意味。瑤人特別強調尋找到的山源的土地的肥美。「青山腳下千家峒,山寬地肥好安身。」「天林山上立村寨,青山開好種陽春。」「過山落戶千家峒,砍山種地再開頭。」便是這一具體寫照。盤王大歌》處處出現的「青山」符號,便是特別賦予了「青山」對於瑤人生存攸關的重要文化內涵。

其三,遷徙時始終伴隨著辛酸和傷感。不像詩經-公劉一詩中周族的遷徙那樣充滿了和諧、融樂的氛圍。在十二姓瑤人游天下一詩中,我們可以了悟到它仍然還是一種極富於民問風格的演唱形式,用的是山歌似的對唱體,一方辛酸的盤問,一方辛酸的回答。歌詞的`情感顯得十分的壓抑和沉重。這比起詩經·公劉一詩中周族「既順乃宣,而無永嘆」和「於時言言,於時語語」來說似有天壤之別。

第四,瑤族史詩同樣體現了一個民族堅忍、自強、奮斗、不屈的精神,與周族史詩一樣展現了一個民族智慧而堅忍的心路歷程。瑤人雖然在遷徙中變得分散,是一種大分散,小聚落的結構形式,但他們憑借盤瓠神話、渡海神話、千家峒傳說而在內心中凝聚起一種民族的精神寄託,在內心深處具有很強的民族自我認同感。「在他們的內心世界中,卻堅持著很強的社會、文化統一觀念。與現實世界中的離心的分散相反,這個向心的意志的支柱,就是不斷被強調的民族精神。」

拓展:瑤族民族風俗

居住山區的瑤族,有冷食習慣,食品的製作,都考慮便於攜帶和儲存,故主食、副食兼備的粽粑、竹筒飯都是他們喜愛製作的食品。勞動時瑤族均就地野餐,大家湊在一塊,拿出帶來的菜餚共同食用,而主食卻各自食用自己所攜帶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種瓜類、豆類、青菜、蘿卜、辣椒,還有竹筍、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黃花等。瑤族地區還盛產各種水果。蔬菜常要製成乾菜或腌菜。雲南的一些瑤族喜歡將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鹽白水煮食。有的直接用白水煮過之後,蘸用鹽和辣椒配製的蘸水,以保持各種不同蔬菜的原味;肉類也常要加工成臘肉。廣西的瑤族烹調肉類一般用干炒、水煮,放鹽調味,用佐料的較少;而肉類則要做成味道十分濃郁的菜餚,鮮肉或臘肉,先炸烤焦黃,然後再煮。

瑤族人喜愛吃腌制食品。「鳥酢」,是瑤族獨具風味的著名食品,用鳥肉腌制而成。將捕獲的鳥去毛洗凈、晾乾,拌以米粉及食鹽,放入一個小口瓦壇內,用芭蕉葉封住壇口,數日後即可取食。瑤家人常用「鳥酢」來招待貴客。有時,還用這種方法腌制豬、牛、羊肉等。

瑤族人也喜歡吃蟲蛹,常吃的有松樹蛹、葛藤蛹、野蜂蛹、蜜蜂蛹等。瑤族人還喜歡利用山區特色自己加工製作蔗糖、紅薯糖、蜂糖等。瑤族人大都喜歡喝酒,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紅薯等自釀,每天常喝2、3次。雲南瑤族喜用醪糟泡製水酒飲用,外出時,常用竹筒盛放飲時對水。

瑤族還喜用桂皮、山姜等煎茶,認為這種茶有提神、清除疲勞的作用。很多地區的瑤族喜歡打油茶,不僅自己天天飲食,而且用油茶招待賓客。逢清明節時,各家各戶都要做染色花飯吃。

宴客有號稱「瑤家三禮」的「敬茶洗澡接風酒」;全寨公宴貴賓的「碗酒串肉」;山珍野味雜陳的「獻鮮」;以名珍「水龍腸」接風的「龍腸席」等。此外,還有調解民事糾紛的「上門掛紅酒」,宣布斷交攆人的「炒豆煮蛋」。其中,不少食俗頗有意趣,例如求婚帶一包肉和兩葫蘆米酒,女方同意便收肉不同意則刺破葫蘆;擇婿常有「埋蛋」之舉,視其變化決定取捨;姑娘出嫁向鄉鄰分贈焦黃豆;離婚儀式為「破竹筒」,離婚雙方各提一筒酒,交換飲畢砍破竹筒後就此和氣分手。

崇拜盤瓠的瑤人禁食狗肉和龜肉;崇拜密洛陀的瑤人禁食母豬肉和老鷹肉;絕大部分瑤人禁食豬肉和蛇肉;產婦分娩後頭幾天禁食豬油;祭神忌用狗、貓、蛇、蛙;獵獸後必須先祭奠山神才可分割食用。

瑤族一般不與外族通婚,招贅習俗較為普遍。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較為自由,利用節日、集會和農閑串村走寨的機會,通過唱歌形式,尋找配偶,雙方合意,即互相贈送信物,「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徵求父母同意,請媒說合,方可結婚的。

節日里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餚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五嶺山脈的瑤族,節日里喜作豆腐圓(聖水豆腐釀---瑤家十八釀第一釀),包「荷包紮(米粉肉)」。盤王節每隔若干年才舉行一次。過去過盤王節時,都要大量宰殺牲畜,進行祭祀。祭春每年都要進行,一般都選在農歷三月,屆時青年男子要上山圍獵,下河捉魚;婦女則要包粽粑,蒸五色糯米飯。

花籃瑤在除夕晚上要先以一塊肉和一團粑粑給狗吃,名為祭狗,然後家人才能進餐。他們認為谷種是狗帶來的,先祭狗是預禱五穀豐登。節日菜餚要豐富多彩,除雞肉外,還有河鮮和捕獵的山禽野味及豆腐。

有的地方瑤族四月八節還要煮烏米飯。在湖南江水縣的瑤族姑娘,每年農歷四月初八過「野餐節」時要吃花蛋,製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們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時,小夥子不許偷看,違者還要受罰。耍歌堂是連南排瑤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的大型娛樂活動,多在農歷十月十六日以後進行,時間的長短各種不一,約為3—9天。屆時家家備有水酒、糯米粑粑招待客人,許多瑤族男女青年都借耍歌堂機會進行擇選意中人,一旦男女情投意合,雙方的家長就可通過媒人去說親,並以豬肉和酒為禮品。舉行婚禮時,都要大擺筵席,按傳統習慣,婚宴上必須要請寨老參加,新郎新娘飲交杯酒。

;

8、「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出自哪裡?

出自《戒石銘》,於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頒示天下。

此句是從孟昶繼位後,為整飭吏治,於廣政四年(公元941年)親撰的《頒令箴》中選出來的。宋太宗為刷新吏治,親頒戒石銘於府州縣,苦苦告誡地方官,以戒石銘約束自以及手下的官員,可後世的貪官污吏卻依舊層出不窮。

全文意思是你們的俸祿都是來源於老百姓辛苦賺來的錢,百姓容易剝削,但是上天卻很難被欺騙。

(8)泰和縣風俗擴展資料:

《戒石銘》歷代沿革

江西泰和縣博物館珍藏著一塊珍貴的碑刻--黃山谷書《戒石銘》。銘文出自於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原文見宋張唐英的《蜀壽機》和洪邁喲《容齋續筆》,共24句。

宋太宗刪繁就簡,摘取其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頒於州縣,敕令勘石立於衙署大堂前。州主縣令坐堂理事,即可見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辦事,從政為民,故稱《御制戒石銘》。

宋哲宗也曾御書《戒石銘》賜郡縣。南宋高宗紹興二年,黃山谷所書《戒石銘》於郡縣。兩宋以後,《戒石銘》遍布全國各州縣流傳日廣,成為名言警句,官場箴規。

清代前期,於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後期改成牌坊形式,現河北保定直隸總督衙署仍保存著"戒石坊"。

光緒年間,廣東澄海人陳鳳翔任泰和縣今,曾重修泰和的名勝古跡——快閣,重刻黃書《戒石銘》嵌於樓壁。他在銘文後附一跋雲:"快閣舊有山谷詩碑,宋泰和宰卓士真所重刻,兵燹後此碑遂毀,一缺撼。

光緒壬午余丞此縣,適邑人重修快閣,乃倩孫君籽國仿錄一通刊之樓壁。後得道州黃書成石鑽石刻本,復為鉤撫勒石。俾官斯土者有所觀感,未始無補。豈徒為.快閣增一故實哉。澄海陳鳳翔並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戒石銘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