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滄州白事風俗

滄州白事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07 22:57:54

1、傳統殯葬都有哪些習俗?

我介紹的是我家鄉雷州半島的習俗。
建國以來,國家提倡殯葬改革,移風易俗,新的喪葬方式漸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過去,半島人遵循先人「入土為安」古訓,對喪葬絲毫不敢馬虎。其有一套繁復的儀式和諸多禁忌,讓人眼花繚亂。時至今日,其中許多特色舊俗已不復見。
治喪
民間認為,凡享年50歲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壽終,稱「喜喪」(亦即白喜事)。對於這種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准備。一確定親人去世,孝屬們便會爆發性地慟哭起來(人未死時忌哭)。此時,要在逝者腳下供一碗「下腳飯」(亦稱倒頭飯);用碟盞盛香油點燃作長明燈(又稱引路燈);用碗盛米裝上香。香火、燈火日夜不斷。而喪屬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著手辦理喪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團成員會集資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親房族人或街坊鄰里便開始義務幫忙打理雜務。
報喪
親人去世後,喪主要盡快給親戚朋友報喪,但其事務眾多,千頭萬緒,無從分身,往往派其親族協助奔走發出訃告。報喪人到對方家不能進門。對出來迎接的,無論長幼皆須向對方叩首,再告知對方某人因何去世,某日某時出殯等。
入殮
分大小二殮。小殮主要是給死者沐浴、穿壽衣。一般在死者咽氣不久進行,因為時間長了,遺體僵直不好穿戴。壽衣的件數有嚴格的規定,男為雙數,女為單數。若是女性逝者,家人會給其戴上生前佩用的戒指、手鐲等,稱之為「壓殮」,日後撿骨重葬時取出給後輩婦女佩戴。還會把珠玉貝米之類放進死者口中,稱之為「飯含」或「含殮」。 大殮即入棺。蓋棺打釘時,土佬會問是否還有人未瞻仰遺容。這是防止有喪屬來遲,不及見親人最後一面而出現鬧喪的情況。 守靈 從死者去世到出殯之前,孝屬要日夜輪流守靈,主要是防止貓、狗等動物的闖入,也表示盡孝。
喪服 喪服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個等級,稱為五服,適用於與死者親疏關系不同的親屬。而斬衰是最重的喪服,主要適用於死者的兒子、未嫁女、兒媳。其用最粗的生麻製成,不縫邊,簡陋粗惡,用來表示哀痛之深。  
弔唁 是喪葬禮俗中較重要的內容。與死者關系親疏不同,弔唁的禮數、方式也有許多區別。 出門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親接到噩耗後,首先要哭悼,再問明死因,然後不顧一切上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歌(歌者,哭也)。 到家後,先到靈前跪叩、哭悼。而在廉江,則流行一種叫哭奶(不管哭訴對象是誰統稱哭奶)的口頭文學,其內容大致是追述逝者過去的苦境和對死者的懷念。如女兒哭喪母: 母親養我,奶呀;辛苦一世,奶呀! 無食無著,奶呀;艱難度日,奶呀! 捱到今日,奶呀;兒女成群,奶呀! 怎知你去,奶呀;無留半句,奶呀! 丟下女兒,奶呀;(我)肝腸寸斷,奶呀! 哀聲痛切凄婉,聽者莫不落淚。 親友前來弔唁,孝子要迎接、陪同。守靈的孝屬還禮後,弔唁者到靈堂正式舉哀哭悼。經禮賓人員勸慰,即到帳房交禮。其中多為六尺長的白、黑、灰、藍布。屆時用粉筆書上「英名千古」、「典型永在」等字樣,即為挽帳,在出殯時舉出。 出殯 又稱出山。不同的地方出殯時間不同。一些地方在巳時(上午10—11點),一些則在酉時(下午4—5點)。出殯時,先由道士收煞,門楣貼上「煞符」。棺木移出屋外,道士念念有詞,用劍腹連拍棺材頭三下,此即出殯命令。十六個杠夫應聲齊喝,由孝子捧香碗、牌位、靈幡作為前導,駕靈而行。隔數分鍾,杠夫們便齊喝一聲,意是警告路人迴避。 靈柩出村後,一般在村頭或村地堂等開曠地帶舉祭。開祭時,按親疏遠近關系先後進行拜祭。司禮者有大唱先生(負責喊唱並指揮祭喪儀式全過程)、引禮先生(帶領參祭者跪拜)、司尊習爵先生(遵照大唱者所點祭品逐一點獻)、讀文先生(讀祭文)。之後孝屬向先人作永別禮。
下葬 棺木抵達墓地,再次整理墓坑。先平整坑底,抹去腳印,將紙帛點燃投入,意為溫暖墓室,不讓先人感到寒冷。接著,棺木緩緩下放,經陰陽先生用羅盤校正坐向後,由孝子帶頭鏟土掩埋成堆。掩土時,人影忌投入墓坑內。掩好土,送葬人在墓地繞三圈後,各抓一把泥土回家,撒在屋邊。回家時從另一條小路返回(忌從來路返回、忌半路回頭張望)。

2、白事怎麼行禮?

因人因地而異,不同地區與民族風俗習慣各有不同,這里列舉弔孝基本禮儀:

1、長輩參加晚輩葬禮,無需著孝裝、戴孝巾,無需行跪拜、鞠躬等禮節,只需對遺容注目稍許即可。

2、平輩參加葬禮,一般情況(不是至親)也無需著孝服、戴孝巾,如果弔孝者年齡比死者大,無需下跪叩首,只需站著鞠個躬即可;如果弔孝者年齡比死者小,則可以行跪拜叩首禮,如果是至親,如親弟吊親哥,則可佩戴孝巾,可行跪拜叩首禮。

3、晚輩參加長輩葬禮,弔孝時需行跪拜叩首禮,不是至親佩戴孝巾,是至親則穿戴孝服,於靈柩前行叩首禮三次。

4、如果是上級弔孝下級,無需著孝服,佩孝巾,無需叩首,行注目鞠躬之禮即可。

5、黨員幹部參加親屬葬禮,即使是長輩的葬禮,也不可著孝服佩孝巾,更不可行跪拜叩首之禮,可鞠躬致敬。黨員幹部有黨員幹部的行為規范和准則,這是民俗不可強求的。

6、出殯前的晚上,主持葬禮的年老者會安排所有參加葬禮的賓朋和親屬繞靈柩一周,邊走邊看死者最後一眼,然後合上棺蓋,至此,葬禮的弔孝環節就算結束了,只等著第二天出殯。

參加弔孝注意事項:

1、盡量不穿彩色的衣服、褲子、鞋子、帽子等。

2、一般參加追悼會儀式都穿黑色衣褲鞋子也可以扎黑色領帶。最好是黑白2色顯凝重。一定要注意穿上黑色為主的衣飾;特別是外套,更加要引起重視,穿上以黑色為主的深色服飾,表達對逝去長輩的懷念和敬重之情。

切記不可穿著日常喜歡的鮮艷外套,以免與葬禮現場的氛圍不相協調。

3、追悼會場上不要大聲喧嘩,嬉笑,別亂張望。

4、個人弔唁可以購買一頂鮮花花圈或弔唁花籃,也可以幾人合買。以祈誠的態度行跪拜禮。

5、要勸慰失去親人的健在長輩,切不可因為悲傷而影響自己的健康。要及時正常的進食,給自己補充能量,可以有足夠的精力來處理眼下的事情。

3、滄州農村喪葬風俗,弔唁時磕幾個頭?

四個,回禮的話背小磕頭,同輩或別的作揖

4、喪葬習俗有什麼?

喪葬習俗流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1、圓墳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

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4)滄州白事風俗擴展資料:

喪葬中,所有人手握牽引靈車繩索的人一起合唱輓歌。漢代田橫的門客寫的輓歌的歌辭有《薤露》、《蒿里》二章。當時田橫自殺,門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來了。歌辭的意思是說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曬干滅亡,又以為人死了靈魂回歸到泰山南邊的蒿里。所以有這兩章。

5、辦理喪事一般都是什麼流程呢?需要幾天,從人去世開始算

喪事辦理程序

1、辦理死亡手續:

當親人去世後,死者家屬或單位必須開取的死亡證明:正常死亡的,由醫療衛生機構出具醫學死亡證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區、縣以上公安、司法部門出具死亡證明。

2、注銷戶口:

死者家屬持死亡證明書到駐地派出所注銷戶口。

3、聯系火化:

1)打電話或派人前往殯儀館或殯葬服務站聯系火化,登記死者姓名、住址、年齡、性別、死亡原因、死亡時間、遺體所在地、死者戶口所在地;

2)登記家屬姓名、住址、電話、與死者關系等;

3)預定服務項目,服務時間。

4、接運遺體:

按預定時間,家屬持死亡證明在指定地點等候靈車接運遺體。

5、遺體火化:

1)遺體運送到殯儀館;

2)遺體整容;

3)遺體告別;

4)遺體火化,選購骨灰盒、領取火化證明;

5)領取骨灰。

6、骨灰安放:

按選定方式安放骨灰,並領取骨灰存放證。此後,家屬持此證明來公墓祭掃。

(5)滄州白事風俗擴展資料: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雖然喪葬品准備及喪葬程序不斷減化,但是主要內容並沒有太大變化,並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喪葬習俗懂的人不多,但是,做白事司儀行當的人卻不少。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只燒單數,燒大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6、白事禮儀習俗?

白事禮儀的誕生以來是帶著美好的祝願的,分為送終,報喪,入殮,守鋪,擱棺,居喪,弔唁,接三,出殯,落葬,居喪。

7、白事習俗中的出喪,究竟都有哪些講究?

出喪是喪禮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幡兒、牌兒、棍兒、盆兒、罐兒,謂之「出喪五大件」,是民間流傳下來的風俗。當然,各地的風俗習慣都是不同的。

至於這「出喪五大件」有什麼作用,我也只能查閱資料進行講述:

幡兒,舊俗出殯時舉的窄長像幡的東西,我國有的地方的」幡兒「是用白紙剪拼成圓柱形的幡,有的是用布撕成條幅,有的在木頭或棍子上掛一塊布。布的左邊寫死者生日,右邊寫死者去世的日期,中間寫死者的姓名。它是古代招魂的旗幟,也叫引魂幡。因為民間流傳,人死後,他的靈魂會在他熟悉的地方游盪。用幡來引導死人的靈魂,使得靈魂隨肉體一起引到墳墓中去。出殯時由長子打翻兒,父死以左手打著;母死以右手打著。如果長子歿於父、母之先,次子無權打翻兒,卻由重孫代替。人死後,靈前沒有個打翻的,說明此人沒有後代。

牌兒,全稱應為「靈牌」,是靈柩入土之前供奉的臨時紙制靈牌,它不同於祠堂里常年供奉的木質「主牌」。「妣」代表母親牌位格式,「考」代表父親 牌位格式,如果牌位前寫「先」,說明家中還有比逝者更高輩份的人,他們還健在。傳聞,牌兒是死人的身份證明或者路條,否則就是個黑戶。沒有固定的地方,只能到處游盪。按規矩,都用一塊黑紗蒙起來。出喪時,由次子捧著。

棍兒,實際上是「棒兒」,即俗語說的「哭喪棒」。古代喪禮時父死用竹杖,母死用銅杖,上圓下方,其長度和胸平齊。後來,逐漸被簡化,哭喪棒就由裹上白色紙條的棍子代替,僅是個象徵性的東西。傳聞,哭喪棍是給亡靈開路的棍子。「哭喪棍」讓亡靈在陰間的道路上驅趕惡鬼用的,好讓亡靈順利通過而 不受欺負。也有人認為孝子持哭喪棒送葬的意思是,因為孝子悲痛過度,身體支持不住,而依靠棒來支撐。

盆兒,名「吉祥盆」、「陰陽盆」,民間俗稱「喪盆子」。「摔盆」就是在出殯時,死者的長子把靈堂前祭奠燒紙用的瓦盆摔碎。這也叫「摔老盆」。摔盆兒也是有講究的 ,父死左手摔,母死右手摔。要一次摔碎,越碎越好,相傳,因為這個盆是死者的鍋,摔得粉碎才好帶到陰間去。「摔盆」的應該是死者的大兒子或大兒孫,即遺產的第一順序繼承人,長子不在了則次子摔,以此類推。如果沒有摔碎,就不能摔第二次了,只能讓抬棺的杠夫踩碎。瓦盆一摔猶如一聲號令,扛夫們迅速抬棺起靈,送往墓地,不「摔盆」是不能起靈出殯的。

罐兒,即「焰食」罐子,正名「寶瓶」。是個小瓦罐,上下略窄,中間稍粗。到後來直接用飯碗代替。出喪前夜,由死者的兒子、兒婦、女兒以及外姓親友用一雙新筷子或者秸稈輪流把祭食放到罐里,以紅綢紮好。送喪時,由大兒媳婦抱著,謂之「抱罐兒」。如長子不在,又無長子之妻的,就由重孫抱著,或由承重孫媳婦抱罐兒。民間傳聞,罐里的飯食可以讓亡靈帶到陰間去,讓他不餓肚子。其實這只是人們的美好想法罷了。

時至今日,流傳下來的白事習俗很多已不可考。但出殯最為亡者的最後一程,多為世人所重視。懷敬畏之心,合理繼承白事習俗,將傳統習俗與文明祭掃相結合,是當今社會的大勢所趨。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