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順德風俗習慣

順德風俗習慣

發布時間: 2022-10-07 18:50:53

1、順德過年有哪些習俗???急求!!!

謝灶

關於謝灶君日子問題,一般傳統都說是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其實在古代也不斷調整。《禮記》說:孟夏祀灶。漢代以後則是臘日。唐宋後則小除夕或前一天。
當年順德籍學者陳荊鴻先生說:「鄉村人家,廚房裡也必供奉一方牌位,上面寫著定福灶君四字,到了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一樣有送灶之舉,除了香燭寶帛之外,還備有一碗清水,一片方糖,水是表示清白,糖是讓菩薩吃點甜頭。」
李良暉先生補充說,謝灶在順德鄉間十二月二十二日已開始,不過那天謝灶多為官宦之家,二十三日多為讀書之家。
當年孔子說,「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可能與此多少有點淵源。因為古時帝王祭天地,而士大夫則祭門、祭戶、祭井、祭灶、祭中溜、是為五祭。李良暉先生繼續講,二十四日謝灶者多為商鋪賈人之家,二十五六日已沒人謝灶,因灶君已離開灶子到天府匯報工作去了,因此,當年順德就有一句「好做唔做,廿五六謝灶」的說法調侃那些做事拖拉或於事無補的做法。
不過,祭灶都由男性操辦,所謂「男不拜月,女不祭灶」。這或許與陰陽有關,因月為陰,宜女性祁福,灶為陽,宜男性稟神。昔日祭灶還有祭灶文,大戶人家大多讀完祭文放進路中與祭品一同焚燒,讓灶君一同拿到天上稟告天庭。另外,順德習俗祭品中多有糯米糍,因為好讓灶君吃後稟告時說話囫圇,也好讓自家矇混過關。

堆英雄

順德以前在舊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小除夕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風俗叫「堆英雄」。這個風俗流行在鄉間。陳荊鴻先生回憶說,每年十二月二十四入夜後,大人們都拿著一個畚箕,放上一些禾稈草,一起放到門外燒掉,一邊燒,小孩一邊提著小燈籠在門口齊聲用鄉間俚語唱著兒歌:英雄英雄,日頭紅,富貴翁,白須公,擔銀入門櫳。另外,每家都在門櫳頭、酒醋埕、米缸蓋上點一盞小油燈,讓一室盡光明。因而清末有一首竹枝詞描繪其景:畢竟英雄何處喚,嫁家先點醋埕燈。這一古老風俗現已難尋舊跡。筆者專門詢問了一直留意順德風俗、家住容桂的書法家周冠登先生,他說小時候曾依稀聽別人說過這種風俗,但從未經歷和見過。
不過,奇妙的是,在番禺的小谷圍上也有「堆英雄」的說法,但內容稍有差異。他們是將舊年的春聯撕下來和紅紙一起焚燒,燃起熊熊烈火。因在廣東話中,春聯的「紅」與英雄的「雄」同音,因而他們以此期盼來年生活如火般紅火。或者這是自遠古一直流傳至今的一種對火的崇拜遺風吧?因在古人眼中,能殺菌滅瘟的火具有神秘的力量。順德人至今稱「搬家」為「搬伙」,其實應寫作「搬火」,因為原始時代火在他們生命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個家庭搬遷,他們最關注不是傢具,而是那不滅之火。

壓年

現在順德不少家庭在大年三十還是喜歡用豬手放到米缸,意謂來年「橫財就手」。在昔日,順德人都是將煎乾的兩條魚放到米缸上,謂之「壓年」。這個「壓」在這里讀「責」音。這里順帶要說到晉朝阮孚,他一貧如洗,但總身挎一囊,裡面放著一塊錢,他說:但有一錢看囊,恐其羞澀。這個「看」字就等於這個「壓」字,意謂守護,而魚自然代表「年年有餘」的「余」。其實這也是一種古老的風俗,據宋代劉安靖的《時鏡新書》中說:歲暮,家傢具有餚蔌,謂為宿歲之儲,以入新年,名為送歲,留宿飯至新年十二,則棄於街衢,意謂棄故取新,除貧取富。看來,我們鄉間一些看似尋常的風俗其實都完好地保存著許多充滿古意的往日遺風。

看土牛

如今的順德,鄉間已難見春牛。但是,在順德昔日一直流傳著新春看土牛的風俗。縣志上也有「歲時迎春日,競看土牛」的記載。就這一古老風俗,筆者有特意咨詢了周冠登先生,他一聽我說土牛,馬上說,他知道此事。他說他有清代著名詩人黃丹書的一首關於順德春節風俗的七律,其中就有這一風俗的描寫,於是他朗聲背誦給我聽:昨日迎春出東郭,今朝迎春入城樓。老農田伴試秧馬,官長縣中鞭土牛。逐暖雞豚散晴陌,賽神簫鼓鬧芳洲。野人解作玉霖頌,早晚如膏過碧疇。他說,「官長縣中鞭土牛」就是這種特異的風俗。
這一風俗很古老,《呂氏春秋》就記載:出土牛。以送寒氣。註解說:出土牛,令之鄉縣得立春節出勸耕土牛於東門外是也。這與黃丹書詩歌中描述十分吻合。
不過,這土牛並非真牛,而是用泥巴塑成水牛模樣,在舉行儀式前送到行政官署。等待立春那天,人們聚會官署前,等春官宣布立春時辰已到。於是,地方最高長官手持春鞭向土牛抽打第一鞭,然後地方官員鄉紳按照身分高低依次鞭打土牛,直到打得粉碎為止。隨後,人們就一擁而上,爭搶土牛碎片,放到自己田中,期盼五穀豐登。不過,這一風俗如今已無。

春酒敬老

每年新春,順德很多鄉村都舉行敬老活動。其實,這也是一種古老風俗。《詩經》就說「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小注中說:月令,仲冬乃名大酋,秣稻必齊。仲冬,周之春正月,十月做酒,以備春用也。人們一年到頭,躬耕田疇,到陽春普照,負暄閑坐時,也確應把酒閑話,互敬安康,人們在享受「春燈兒女對良宵」的愉悅時,更將充滿敬與愛的目光投向家中長老,並真誠地奉上春酒一杯,以賀長壽。
古書說:上敬老,則下益孝。上順齒,則下益悌。這是一種自古以來的德政,人們都十分注重推行。孟子說:天下有達者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以前的重大宴席,都推出年齡最大者具酒祭神,謂之「祭酒」,這也是一種尊老的風俗。如今,順德鄉村新春敬老活動,家家扶得醉人歸,其實正折射出一種德政與古風完好的融合。

2、順德有什麼習俗?

 順德縣是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個土地肥沃、經濟比較發達的縣。以往,這里有些比較特殊的風俗,或許是陋習,頗有風趣。
一、特異婚禮
順德縣石墾鄉及其附近南海縣屬七堡一帶,至本世紀30年代初期,尚有這樣一種特異的婚禮:不僅與外縣不同,而且與該縣其他地方也不同。
一為彩輿隔日始回。如果定某月初一日為婚期的話,則真正結婚應是初二日。照當地規矩,男方迎親之彩輿必須在初一日日落後方能到女家去,彩輿到後才給出嫁之女梳裝打扮。但梳裝打扮之事,不僅父母不能動手,而且連梳佣婢女也不能代勞,只能由閨中群伴為其裝束,而群伴也不是當晚進行,待到次日天將破曉之時,始緩緩動起手來。故彩輿返回男家時,已是初二日的中午時分了。這種做法,實是使新郎新娘無法在成婚的日期圓房。
二為迎親時無鼓樂。不僅貧苦人家如此,就連富貴子女也是如此。這種做法是有其歷史根源的。事情是這樣:據傳明朝正德年間,大學士、太子大師梁儲之三子公子梁三顛,石肯鄉人,藉其父親勢力,橫行霸道,胡作非為,霸佔民女。一聞鼓樂之聲,便訪知鄉鄰某氏結婚,率同其走卒,突前往「迎親」,占據婚禮上賓之位。如新娘略有姿色者,則將新郎囚禁起來,或驅趕出去然後霸佔新娘。倘遇烈女,予以反抗,則往往遭其殺害,故慘死在其暴力之下者不知多少。畏其勢者忍辱苟生,不服者控告官衙,官吏畏其勢,反以誣告論罪。所以附近百數十鄉,相戒迎親時不行鼓樂,一直相傳下來。

 二、自梳女、不落家
舊社會里,順德縣的未婚少女均蓄留辮子,結婚之後則束髻。以辮與髻作為未婚與已婚的標志。但自梳女與不落家婦女仍很多,包括番禺、中山、南海各縣,也出現類似的情況。
所謂自梳女,是通過一種特定的儀式自行易辮而髻,以示決心不出嫁,以終身終老,稱為「自梳」或「梳起」,也即自梳女。
所謂不落家,則是另一種少女,或迫於父母之命,不能梳起,只好在舉行婚禮儀式之後,回歸母家長住,避免與丈夫同居;或者,先自梳不嫁,將至半老,則另訪可靠男子,出資為其立妾,代育後嗣,自己則居名義上之夫妻,以表示其不是未婚;或者,雖已出嫁,但父母以女繅絲每日所入一元數毛,不促其落家,即使回夫家,一年也僅是一至二次。有的甚至出資為其丈夫立妾,名曰已婚,實也獨處。這些均稱為不落家女。
然而,這種不落家也有被沖破的。據當時報載有這么一個故事。順德半江村女子羅錦綉,向以繅絲為活,頗有積蓄。其父憑媒將其嫁給南海西樵人鄧某為妻,自行婚禮後,結婚兩年從不到男家居住。鄧在廣州經商,每當時節返鄉,其母必佣輿迎錦綉,但都被拒之門外,或避匿,不與見面。鄧毫無辦法,相告其族兄弟。當清明節將屆,鄧欲返鄉掃墓,族兄某甲為其出計謀,誘其妻出省。要鄧詐死於來往順省渡中,蓋以爛席,由甲派使媽往鄧妻處報喪,說鄧返鄉掃墓回省城途中,在渡內中痰而死。其岳母聽後,信以為真,即令錦綉赴渡掛孝。錦綉痛哭至渡,見其夫蓋以爛席,乃唱哀曲吊之:「妹今踏到船頭見哥你面呀!見哥爛席冚(蓋)青年呀,唉!」這時,輪渡已開行,鄧即推爛席坐起,嚇得其妻大驚失色。明知中計,但船已行駛,無法逃避,只好跟其夫到廣州同居。
順德自梳女的出現,是與30年代以前順德繅絲業比較發達有直接的關系。順德女子做繅絲女、養蠶女,經濟上頗能自給,故許多少女均以「自梳」為滿足。她們較有錢。比較講究吃,能做一手好菜,能搞烹調。到了30年代,廣東絲業受到外來絲的打擊,一落千丈,這些自梳女或不落家女,紛紛因絲廠倒閉而失業,到廣州、香港當「打住家工」,由於她們斯文、能做菜,很得主人喜歡。當時香港女傭中,百分之九十為廣東籍人,而以順德女子最多。
但不落家這種習俗並不可取,時不時總會出現「傷風敗俗」的事情來。據《越華報》1930年4月17日報道,「昨有容奇彭家巷馮某,在小欖渡賣葯為生,其女與牛肉仔有染,遂至豆蔻胎含。坊鄰嘖有煩言,始行將胎私下。詎因服葯過量,竟至斃命。牛肉仔聆耗,親往女家治喪,演陳村錦擔幡買水一出怪劇,沿途頻以巾拭淚。知其事者,成謂私情演出真情雲」。

三、飲喜酒遺矢
順德陳村一帶,結婚宴請有一俗例,即結婚之日宴請時,大舅父應坐首席。待大舅父入席後,各親朋始能入席,如大舅離席,各親朋也須離席。
據報載,1930年5月18日,陳村舊圩茶巷李某,娶龍氏為妻,當天迎娶過門,大擺酒席慶敘。他的大舅父按俗例先入宴席,不久,突患痢症,急欲離座去廁所。但以剛入坐不久,如果離開,按例各親朋也得隨之離席,迫得勉強忍住。但俗說話:「官司不如屎尿緊」,雖然強忍,實十分窘迫,焦急萬分,食而無味,又不便於講出來,結果肚內作怪,遺矢褲中,臭氣四溢,狼狽不堪。各親朋也十分掃興。大舅父面紅耳熱,不得已即奔回家中料理。座中親朋均認為這項俗例極應加以革除。

四、七夕會
7月7夕,相傳為雙星一年一會之期,名之曰雙星節。歷古相沿,傳為神話。一般見識少之女子,不惜耗費金錢,作大規模之展覽,備極崇敬,禮拜至極,這種陋習,本也應予革除。但順德女子,對此舉多具熱誠,尤以繅絲女為最。屆時集合10多人或幾十人不等,組織所謂七夕會。有的預先集合起來,按月派款,儲以備用,是為長期會。有的臨時集合,屆期組織。款項一次派足,是為短期會。不論長期會還是短期會,都在節前幾天,各任所事,分科備辦。經幾天准備工作,始告完成。諸如百花果、神衣、椅桌卧具,及其他細小器皿,有紙制的,有木製的,有芝麻砌成的,有色豆造就的,各式各樣,光怪陸離。復蓋搭葵棚,排桌陳列,襯之以古玩,助之以燈色。說是以此邀仙來賞識,並供人們觀覽。其規模大者,耗費千數百金。最簡單者,也耗費百數十金,或一二百金。

3、順德年俗文化

關於順德風情民俗文化之調查研究

朋友,你聽說過順德「自梳女」的故事嗎?在除夕,你上街「買懶」嗎?在端午節,你是否曾祺在父母的肩上看賽龍舟?這些,都是我們順德的民俗。「相沿乘風,相習成俗」。民俗是傳統文化在社會生活的具體表現。在悠長的歲月里,在順德這方河涌交錯,基塘交織的南國沃土上,孕育出多少動人的傳說與美麗的風景!讓我們一起去領略一下順德迷人的民情風俗傳統吧!
一、順德春節。「恭喜發財,利市拿來」,春節時,這句話你肯定說過許多遍,而且說的歡天喜地的。春節又稱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你知道順德人過春節的習俗是怎樣的嗎?舊時,過年包括送灶,接灶,團年,開年,拜年等一系列活動。到了「除夕」,家家戶戶帖春聯,有的還貼「門神」,這是不能貼錯的,順德人形容兩人互不理睬叫「貼錯門神」,這俗語就由此由來啦!除夕晚,合家團聚吃團圓飯,團年飯後,小孩結隊上街「買懶」,唱《買懶歌》,歌詞是:「買懶,買到年三十晚,人懶我不懶。」「炮竹一聲除舊歲」。正月初一,喜氣洋洋,全家圍坐廳堂,向晚輩拜年,一起品嘗年糕等喜慶的食物。初三俗稱「赤口」,半年活動暫停。初四起繼續,直到初七「人日」。現在,過年的習慣已大大的簡化了,很多一時都已經免去了。吃團圓飯也不一定在家吃,很多都是一家老老少少在酒樓吃;但過年的習俗還是保存很多的。例如,派紅包,貼春聯,舞龍舞獅,選年花等,這些人們還是樂滋不倦!在我們看來,繼承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順德端午節。每逢農歷端午節,各鄉各鎮擊鼓游龍。過去,由於順德河涌水道縱橫交錯,以農耕業和漁業為主,順德農民習慣了「看門見水,舉步登舟」的生活,組建形成賽龍舟的習俗。今天,順德鄉村仍然有賽龍舟的習俗,只離不開幾千年來的龍騰風俗的傳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順德人的龍舟精神鍛煉千年的古越精魂與充滿活力的現代精神的完美結合。龍舟的產生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清乾隆年間,順德縣的一個破落大戶子弟首創;二是清康熙年間,「天地會」等組織為開展宣傳而編創。普遍認為,順德盛唱龍舟,可以說是「龍舟之鄉」。順德龍州最富代表性的是龍江龍舟。龍江龍舟採用淘汰制,都要上三天才能決出冠軍。冠軍隊敲鑼打鼓,披紅掛花,威風凜凜的回村。為慶祝勝利,村裡熱鬧而富有的村民便出錢贊助,做出幾十桌飯菜村民圍坐豪飯,非常熱鬧。這就是獨特的「吃龍舟飯」。
三、順德中秋節。中秋之夜,月色皎潔無暇,月圓象徵團圓,親朋就有聚首探望,因此中秋節又稱「團圓節」。順德人和中秋十分隆重。從八月初十開始,人們就忙於購買月餅;八月十四人們稱「迎月」,十五稱「賞月」 ,十六就是「追月」。這可以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接著談談魚燈會。魚燈會曾以熱鬧的氣氛,給社會帶來生氣。它既是自發的民間娛樂活動,又是勞動人民智慧與藝術成就的檢閱。它是幾十年前大良地區不定期舉行的民間賽會之一。它多舉行於秋高氣爽或元宵佳節之夕,由民間的好事者以募捐經費並組織魚燈主會來籌辦。參賽的魚燈,集中起來,列隊遊行,近看似錦鱗游泳,千姿百態;遠看火龍蜿蜒,五光十色。順德養殖業素負盛名,是淡水魚主要產區,大良的「魚燈會」,是人民群眾以藝術形式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勞動的贊美、理想的追求,寓意慶豐收的民間文化娛樂盛會。
四、順德「自梳女」。自梳女產生於清朝後期,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獨有的特殊群體。據《順德縣志》記載:當時,順德蠶絲業發達,許多女工收入可觀,經濟獨立。她們看到一些姐妹出嫁後,在婆家受氣,地位低微,因此不甘受此束縛,情願終身不嫁,於是產生了自梳女。在順德的史上,曾有出現不少窈窕淑女立志不嫁的風俗,她們就是順德的「自梳女」。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區的自梳女情況與順德相仿。過去未婚女子留著辮子,出嫁時由母親或女性長輩將頭發梳起束髻;而立志不嫁者則在履行了一定的儀式後,由年長的不嫁者將辮子梳起,此後,該女子即為「梳起」,正式成為「自梳女」。這是由於明是封建禮教對女性摧殘最慘烈的時期。並且,在明朝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萌芽,地處珠江三角洲的順德盛產桑蠶,天時地利具備,蠶絲業迅速發展起來,其中巢絲多由女子從事,這時順德經濟自立的女子便大批涌現。這一特殊風俗前承於古老的母系社會的婚俗,後來呼應時代具個性解放色彩的社會生活,在晚清至民國前期達到高潮,直到20世紀30年代以後,珠江三角洲地區蠶絲業衰落,這一帶的年輕女性聽說到南洋打工收入豐厚,遂結伴前往,許多女性在南洋打工多年,沒有談婚論嫁,五六十歲時,買來供品拜祭天地,也就成為了自梳女。而她們就是中國最後一批自梳女。新中國成立後,這一特殊習俗已逐漸消失。
五、順德唱龍舟。唱龍舟,並不是我們腦海中常有的龍舟的物體形象,而是民間說唱的一種。龍舟用廣州方言演唱,形成於清乾隆年間。藝人多在渡船上為過渡者演唱,演唱者手持一支杖頭木雕龍船的長棍,胸掛小鑼小鼓,邊敲邊唱,內容以神話故事和勸善祝頌為主,基本上是吟誦式,腔調樸素粗獷,富有鄉土氣息。龍舟以順德腔為正宗,故順德有「龍舟之鄉」之稱。新中國成立前,常有民間藝人手持用木材雕刻精巧的小龍舟,這些小龍舟配有龍頭、龍尾、劃舟人、鑼鼓手、小羅傘,儼然真龍舟一般,挨家挨戶站在門口,先講一番吉祥話,然後敲響龍舟鑼鼓,開唱祝頌的龍舟。龍舟的傳統曲目內容豐富,以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為主。如《八仙賀壽》、《仙姬送子》、《昭君和番》、《三聘孔明》、《鳳儀亭訴苦》等,都頗受群眾歡迎。辛亥革命前後,曾有所謂「社會龍舟」出現,這些作品,評述時局,抒發政見,對鼓吹革命,起過積極的作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社會龍舟庚戌年廣東大事記》。龍舟形成於清乾隆年間,賣藝人都是在渡船上為過渡的人演唱,手持一支杖頭木雕有龍船的長棍,如果做得精緻,也是相當漂亮的藝術品,胸上手上掛著拿著小鑼小鼓,邊敲邊唱,再配合龍舟的搖動使船槳發出聲音,作為打拍子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著名粵劇家文覺非的一首《倒卷珠簾》便是龍舟說唱的最後輝煌。龍舟本是端午節期間比賽用艇的名稱,而民間藝人、曲藝作者卻用鑼鼓點配襯,編成合韻律的民歌。後來演變成曲藝、粵劇的一種「曲牌」,成為帶有濃郁鄉土味、易編易唱易懂的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唱形式。

閱讀全文: 610 評論: 0

4、順德的習俗有哪些特色

順德民間素有燒香供奉的習俗,在各鎮鄉村有遍布大小不等的祠堂廟宇,天後宮、觀音堂、關帝廟數之不盡,每逢初一、十五或民間傳統節日,善信們便到香堂祭祀參拜,以求家人平平安安,這種風俗時到今天仍在各地較為普遍,隨處可見。

西山廟又稱關帝廟,始建於明代天順年間,傳說關帝廟未建時,先有鹿徑祖社,社旁植大榕樹一株,廟側山麓幽邃,老榕蔽天,盛夏納涼,涼風拂拂,暑氣頓消。「鹿徑榕蔭」乃清代鳳城八景之一。

順德境內建有不少古代文塔,塔為亭閣式建築,均為風水塔,由於年代久遠失修,不少文塔已經湮毀,現存較好的有龍江七層文塔、桂洲外村文塔,兩塔均建於清代,高七層,每層石楣刻有文字。龍江文塔現仍座於集北的基塘地邊,桂洲文塔則已修葺為公園向遊人開放。

古時順德中上人家的居室建築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砌牆,階磚鋪地,紅、白石板鋪天井,瓦頂則建龍船脊和「鑊耳」,並繪有花草蟲魚鳥獸等圖案,其用途除了裝飾外,還在於壓頂擋風,故稱 「鑊耳屋」。

粵曲之鄉 ,源遠流長,從清末民初至現代,順德名伶輩出 。時至今日在鎮、村的曲藝社(俗稱「私伙局」)比比皆是,特別以均 安、容桂、大良等地尤為突出,空閑之餘曲藝社的伙記們聚在一起 、唱幾段經典名曲,當有節日喜慶就登台演出 ,或在祠堂前唱粵曲來助慶,以增加喜慶氣氛 。演出者大都是觀眾較為熟識的親朋戚友、左鄰右里,演出氣氛熱烈和諧。

順德境內河網縱橫密布,古時居民為求交通方便 ,遂修建石橋,因而呈現小橋、流水、人家之水鄉特色 。其建築形式主要為縱聯和框式縱聯砌置法 。目前散落在順德水鄉的石橋有數百座,年代遠近、架構大小不一 ,現存境內較為有名的古橋有杏壇逢簡的明遠、巨濟橋 、羅水的愛日橋、龍江世阜的貞女橋、容桂四基的洛陽橋等。

社學為古時設於鄉社的初級儒學,由地方籌辦,官府兼管理,始於明初,至嘉靖年間發展迅猛,社學教師由縣學學官挑選老生員充任,教授經、史、歷、算及禮儀。現時社學僅剩無幾,已成為村民日常祈祭,或下棋打牌之活動場所。

樹生橋又稱鵬涌橋,位於現容桂容里村,距今約有三百多年歷史。橋的兩旁各有榕樹一株,枝幹繁茂,氣根盤繞,繞於梁木,久而橫跨於兩岸橋墩上,插入泥土之中,橋的欄桿也是樹根形成, 形成「樹為橋,橋即樹」之奇觀,樹旁有一井,口窄內寬,清可鑒人,俗稱無葉井。現已修建為樹生橋公園,成為當地居民避暑納涼之佳地。

七夕又名乞巧節,即農歷七月初七。七夕之夜,各地鄉村善信自發籌資製作精緻手工,設案陳列於祠堂天街,並擺設香燭果品,鮮花脂粉祭祀,祈求七姐 (織女)保佑,名為 拜仙,實際上是村民對現實生活中忠貞愛情美好的嚮往,崇拜和歌頌。

過去,順德境內由於河網遍布,西江北江穿流其中,水上居民均以船為家,過著「煙水蒼茫西復東」的生活,故稱「疍民」,疍民每日晨起夕歸,在江河捕撈魚蝦,沙蜆等販賣為生計。解放後,昔日的水上居民已陸續定居陸上,現今活躍於順德江河一帶的多為外地的水上漁民。

冰玉堂位於均安鎮沙頭村,為旅居海外的「自梳女」集資修建。古時封建社會女子出嫁要大妗梳髻,出嫁後要遵守三從四德,不少順德女子不甘受族規管束,便找幾個姐妹結拜,相依相靠,擇日舉行儀式,梳起終身不嫁,故稱「自梳女」。上世紀三十年代後,順德自梳女大批前往省港澳及東南亞等地,到七八十年代葉落歸根,便自發出資回鄉建樓作為晚年安居歸老之所,名為「冰玉堂」,取冰清玉潔之意。

5、順德有什麼風俗或者民俗?

春節是我們中國長久以來的節日,順德人(包括所有中國人)在春節前都會搞一次大掃除(見圖1),去舊迎新,把家中徹底地清潔一次。在春晚團圓之時,按傳統風俗來說,大家會包餃子(見圖2)、油角,炸煎堆和蒸松糕來食用。晚上吃完團年飯後,小孩就會到大街上賣懶。除夕夜裡,大家要等到12:00才去睡覺,這便是守歲。
白天,大家會去逛花市(見圖3),在五彩的世界裡走走看看,買些花兒回去裝飾單調的房子,給家中增添一絲絲生機。一般人們還會去買一幅揮春(即對聯)貼在家門口
有時間的人會回鄉下探親,親朋好友聚在一塊兒聊聊家常,談談事業,嘴皮子乖巧的小孩興許能逗得許多壓歲錢呢!當然,放爆竹是淘氣的娃娃最愛的事,據說,以前的小孩喜歡在舞獅(見圖5)時扔爆竹嚇唬「獅子」,讓「獅子」驚得跳起來,非常淘氣。
2.待客之道
家中有客人到來,主人會與客人互相道喜、祝福,接著主人給客人端上茶水,讓客人吃一些糖果,嗑點兒瓜子(見圖6)(廣東話「瓜子」讀「瓜銀」,因此主人讓你吃瓜子,還有讓你發財這另一層意思),主人還常常留客吃飯。
3.殯葬儀式
順德的殯葬儀式分三七(即「期」)。第一期死者的親戚都會前來吊喪(見圖 7),點上香火,獻上白利是,穿上孝服,哭喪一日(七十五歲以上的老人死了大家已經不怎麼哭了),二日請上喇嘛(即「和尚」)、樂隊,敲敲打打三天三夜,最後送到火葬場焚化。
第二期死者家人會請一個「事神」到家中,在死者靈位前擺上此人生前最喜歡吃的飯菜,再准備一疊紙錢,為死者舉行守靈回魂儀式,當「事神」感覺到死者的靈魂帶著一幫「魂友」回來時,便會馬上將紙錢貼在死者靈位上,當「大家」吃飽喝足之後,紙錢便會自動飄落,那麼第二期也就結束了。
4.宗教信仰與宗教節日
大多數的順德人家中都供奉了觀音菩薩(見圖 8),屬於佛教。而生意人不管是家中還是店裡,一般都供奉著關雲長關公。當地還有一些宗教節日:
1.在杏壇,有時你運氣好也許會看到一些人抬著穿著華麗的觀音菩薩,浩浩盪盪地遊行幾條街,這個節日就是廟會,象徵著來年吉祥如意。
2.觀音開庫(見圖 10、圖11):每年農歷正月廿六,是民間佛教節日「觀音開庫日」,傳說每年觀音到這天會開庫周濟窮人,所以當地有些地方一到年底他們的觀音廟中就擠滿了家境不富裕的人都會燒香拜佛,每個人都期待觀音能幫助自己,第二年風調雨順,萬事如意。令人想不到的是,這種看似無用的祈求卻讓很多人受益了。
5.端午風俗
端午節是紀念大詩人屈原的日子,當年,愛國的屈原看見國家一步步衰落,十分悲憤,投汨羅江自盡了。人們不願他的遺體被魚吃掉,就往江中投下粽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節。在本地,端午節很受人注重,因此有許多特別的風俗。每到端午,大家都會包粽子(見圖 12)(方法:買回粽葉,用熱水燙過,讓它變軟、去菌,再用糯米、紅豆、綠豆、花生和調好味的豬肉放在粽葉上,把它包成長形的,最後放進蒸籠里去,粽子包得越好,就說明你越智慧、越有心思)、做龍舟飯來吃。另外,這邊還會舉行盛大隆重的劃龍
6.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本地人說:「冬大過年。」古代以冬至為春節,本地人在過年時會買好菜來祭祖,特別是整雞。冬至那天被順德人當作過小年,也極其熱鬧啊!

6、順德有什麼悠久的習俗。(要全部)

1.龍舟競渡 順德的龍舟競渡自古有名。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舟語》載:「順德龍江,歲五六月斗龍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灣環者為龍船場。……斗得全勝還埠,則廣召親朋宴飲,其埠必年豐人樂、貿易以饒雲。」實則全縣各鄉堡都興行劃龍船,現今市博物館尚存康熙年間杏壇北水村「壓盡群龍」石匾。龍舟分「游龍」和「賽龍」兩種:「游龍」體積大,裝飾美觀,稱「龍船」,重在游弋展示服飾旗鼓助興;「賽龍」體積小,稱「龍艇」,從三橈至十五橈不等,重在競劃速。 2.「龍舟」說唱 「龍舟」說唱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起源於清代,20世紀50年代前流行於縣境及廣州方言地區,以順德腔為正宗。藝人多在茶樓,鄉渡和分村大榕樹下賣唱。手持一具木雕小龍船作道具,胸前持小鑼小鼓。邊唱邊敲,內容多為諧趣故事及平安祝頌語。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龍舟」被應用於社會宣傳,藝人所編寫的反清、抗日及控訴「三害」(吸毒、賭博、嫖妓)等長篇唱詞,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 觀音開庫 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六日子夜,民間的「觀音開庫」日,容桂白蓮池觀音堂、龍江鎮錦屏山的紫雲閣和龍江鎮龍峰山的觀音閣前都會舉行一年一度的拜祭廟會。入夜後,兩旁攤檔吆賣香燭風車等拜祭作品的聲音此起彼伏,來自順德各地和省港澳等地的虔誠香客絡繹不絕,如潮水般湧入,把堂前的空地塞得水泄不通,人群手中的風車香燭高高舉起,劃過道道金色的弧線,觀音堂變成了一個熱鬧的天光墟。 鑼鼓櫃 鑼鼓櫃,其實是用花縷木做成的亭轎式可抬動的木櫃,上面雕刻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裡面裝有用作吹、拉、彈、奏、擊的各類樂器,以「櫃」為單位組成一個演奏班底。鑼鼓櫃的演奏盛行於清朝康熙年間,以杏壇、均安兩地最為有名。光緒年間,杏壇高贊村的鑼鼓櫃遠赴廣西演奏,一舉奪得「兩粵升魁」錦標。 燒大炮 山上山下沐浴著節日的歡歌,人群中彌漫著幸福的滋味,把快樂和祝願寄予在喜炮聲聲中,彩雨飄飄,歡歌悠悠,傳統的魅力在古老的民俗中喧騰。 在順德龍江,每年的正月和二月觀音廟會--這個當地稱之為「燒大炮」的花炮會習俗,依舊在熱鬧的人潮中年復一年地上演著。 唱粵曲 順德的鄉間曲藝社(俗稱「私伙局」)名聞遐邇,其中尤以均安、容桂、大良為盛。據聞幾年前中國曲協的專家來順德考評「中國曲藝之鄉」時,更引用了「萬家燈火萬家弦」來形容順德的私伙局之盛況。入夜,華燈初上,三三兩兩的「伙記」們便來到了村口的祠堂,雖說是祠堂,但頗有點現代氣息,櫥窗內的錦旗獎杯見證了曾經的榮譽。彈琴的,拉二胡的,吹笛的,敲銅鑼的,各就各位,沒有半點含糊。悠揚的樂韻伴著清脆圓潤的唱腔,透過夜空,飄進了萬家燈火。 魚燈 順德有「元宵春燈」的習俗,在大良元宵節還舉辦魚燈賽會。「大良魚燈」是富於水鄉特色的扎作工藝,以竹紮成魚形骨架,蒙上明紗,繪染鱗鰭,點燃蠟燭,栩栩如生。 武術文化 順德民間武術歷史悠久,明清兩代出過武狀元和武探花.民國初年,順德更有武館數十家,各流派均享有成名.祖籍順德的國際武術巨星李小龍更將順德武術文化發揚光大。 舞獅舞龍 舞龍、舞獅是中國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老百姓們喜歡一種民間體育活動,在各種喜慶節日慶典中都可見到,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種中國傳統的舞蹈之一了。 舞龍,又稱「耍龍燈燈」、「龍燈舞」。 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逢年過節常見的一種文娛活動。
順德面積80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12.19萬人,流動人口66.5萬人,旅居港澳台的鄉親及國外華僑40萬人,為著名的「港澳之鄉」和「僑鄉」。

特產 雙皮奶 薑汁撞奶 大良牛乳 大良崩砂 陳村米粉 倫教糕

http://www.ishunde.net/fengxu/3_1.shtml
你可以去這里看看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