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河南人的春節的風俗600字

河南人的春節的風俗600字

發布時間: 2022-10-07 13:07:31

1、河南春節風俗特色有哪些?

河南的春節的風俗:

1、炸年貨

河南各地過年都少不了炸年貨,炸肉丸,炸蓮夾,炸酥肉都是年貨中的主打菜色,幾乎每種年貨都少不了豬肉,臨近過年時各家都會提前割好豬肉備著。

2、罵社火

這是河南三門峽的民間傳統奇俗,其中以靈寶市陽平鎮的,罵社火最為典型,因為太有個性,在2007年還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罵社火的活動包括了對罵和社火表演,時間從每年的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場面熱鬧非凡。

3、正月古廟會

這里說的是鶴壁浚縣的正月古廟會,這項活動從大年初一至二月初二,貫穿了整個正月。由於規模大、時間長、節日氛圍濃厚,被加拿大學者安德里先生稱為中國的狂歡節。

古廟會期間各種慶祝活動不斷。舞獅子、舞龍、踩高蹺、打花棍等民間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各種小工藝品和傳統小時也讓人眼花繚亂。人群熙熙攘攘,久久不散,如果有外地朋友在這里過年,一定要好好體驗一番。

4、破五

過年期間有許多禁忌,忌抖床、掃地、倒垃圾、潑污水、用剪刀等。但是到了初五這天,一切禁忌都可以破除。初五一大早,家家戶戶就開始放鞭炮吃餃子,終於不用束手束腳了,可不得吃頓餃子好好慶祝慶祝。

2、河南過春節的習俗?

年夜飯過後,一家人圍坐一起,吃糖果、嗑瓜子、嘮嘮親朋、拉拉家常,子女依次給長輩叩頭辭歲,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全家人徹夜不眠,謂之「守歲』、「熬年」。守歲到五更時,在供桌之上擺好祭品,點燃香燭,一家人依長幼輩分,依次向祖宗跪拜致祭,恭祝「年福」。

大年初一,河南人雞鳴即起,穿著新衣,競相燃放鞭炮。河南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行「接年」或「迎財神」之禮。

而後,煮好餃子,敬天、地、祖先後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諱諸多,如掃地、倒垃圾、動剪刀、大聲喧嘩等都視為不吉利之舉。

河南走親戚規矩甚多,歷時很長,貫穿了整個年節。初一之前稱拜早年,十六以後稱拜晚年,初一至十五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後即告結束。拜年要先長輩、後平輩,先近鄰、後遠親。

正月十五豫南一帶,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的風俗,點燈盞時,鄰家子女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有的地方自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燈」。

3、河南春節的習俗

1、炸年貨

河南各地過年都少不了炸年貨。炸肉丸、炸蓮夾、炸酥肉都是年貨中的主打菜色,幾乎每種年貨都少不了豬肉。臨近過年時,各家都會提前割好豬肉備著。炸年貨當然要選優質豬肉,而九月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備受鄭州市民青睞。

它的肉質鮮香滑嫩、氣味醇香誘人,經歷九個月的科學飼養,產出的豬肉集美味、營養、安全於一身,品質優於大多數普通豬肉,是炸年貨的上上之選。

2、正月古廟會

這里說的是鶴壁浚縣的正月古廟會,這項活動從大年初一至二月初二,貫穿了整個正月。由於規模大、時間長、節日氛圍濃厚,被加拿大學者安德里先生稱為"中國的狂歡節"。

古廟會期間各種慶祝活動不斷。舞獅子、舞龍、踩高蹺、打花棍等民間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各種小工藝品和傳統小時也讓人眼花繚亂。人群熙熙攘攘,久久不散,如果有外地朋友在這里過年,一定要好好體驗一番。

3、破五

過年期間有許多禁忌,忌抖床、掃地、倒垃圾、潑污水、用剪刀等。但是到了初五這天,一切禁忌都可以破除。初五一大早,家家戶戶就開始放鞭炮吃餃子,終於不用束手束腳了,可不得吃頓餃子好好慶祝慶祝。

4、河南過年風俗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這是一首河南人過年時候會唱的一首歌謠。下面我收集了河南過年風俗,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

林州民間將春節稱為過年,但過年並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獲祭祀祖先、祭祀眾神並慶祝豐收。後來,由於林州災害頻繁,逐漸演變為吃"臘八粥",預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相關閱讀:江蘇過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 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意生活開花節節高,長年青翠。

淮陰人還有初六給孩子「烤頭風」之習俗。是夜帶孩子到田頭空地點燃火把,為孩子驅除病邪,邊烤邊唱:「烤烤頭,醒醒腦,烤烤腳,步子矯,烤烤肚皮不拉稀,滿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見。」

無錫漁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廟之習,祈求水神保佑,祭鰲賧佛,謂之「上」,禹王廟拆除後,此俗漸漸淡漠。

春節期間,江蘇地區的舊習俗中還有許多禁忌,諸如年初一不動剪刀,免得口舌之爭;不動菜刀,以免殺身之禍;不吃稀飯,怕出門遇雨;不掃地,怕把財運掃光等等。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學的習俗也逐漸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娛樂休閑活動,卻一直延續下來。

無錫

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鍾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元旦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污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蟲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後一年的收成。

江寧縣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習俗: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元旦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5、河南過年風俗

河南過年風俗

河南過年風俗,河南農村的風俗是很多的,一般,從過年到臘月,幾乎每個月都有,由於各地生活習慣的不同,風俗也是不同的·,並不完全一樣。那麼,河南過年風俗有哪些呢?

河南過年風俗1

1、三十晚上熬一宿

年夜飯過後,一家人圍坐一起,有時候是圍在火爐旁,看著春晚。桌上擺滿了各種糖果、零食,然後邊嗑瓜子,邊嘮嗑,子女依次給長輩叩頭辭歲,尤其家裡有小朋友的一定拉著給爺爺奶奶輩拜年,然後長輩給晚輩發壓歲錢。

三十晚上要」守歲「,我們河南話叫」熬福「,誰熬夜熬的久誰最有福氣,結果往往小朋友都興奮的大半夜不睡覺,大人們早早就睡著了。然後到了半夜12點,一定要放上一掛鞭炮,作為新年開門紅。

所以,一到春晚最後倒計時,新年的鍾聲要敲響的時候,就是我們著急忙慌的找鞭炮和打火機的時候了。

2、大年初一有禁忌

大年初一,大人們一般喜歡起的早,小孩子還在被窩里睡懶覺就會被拽起來,有些不用拽,直接一掛鞭炮給震醒了。

河南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行「接年」或「迎財神」之禮。

而後,煮好餃子,敬天、地、祖先後全家共食。大年初一忌諱諸多,如掃地、倒垃圾、動剪刀、大聲喧嘩等都視為不吉利之舉。

所以,最喜歡的就是大年初一,隨便扔瓜子皮、糖果包,不用打掃,也不會被說。那真是一個愜意!

3、河南人愛擠廟會

小時候,總是有很多集市,跟著大人們去看熱鬧,各種舞獅子、舞龍扭秧歌表演,順便弄點零嘴吃,這也是最開心的時候。

最愛吃的炒涼粉

很難一句兩句話就說清楚廟會是什麼,可是只要去河南大大小小的'廟會上轉那麼一圈,就立刻樂陶陶地明白了。

——廟會,首先得有座廟,在廟里安排一個值得信任的神;找個好日子來和神打個招呼,拜神祭祖的香火是不能少的;

廟會很有意思,想體會廟會的樂趣,首先,你得不怕擠——不擠的廟會,肯定不是好廟會。

去年,我還去了一趟廟會,人真是多呀!還有各種好吃的,好玩的!還有吹糖人,不小心吹破的。

4、民間習俗 「走親戚」

河南走親戚規矩多,歷時很長,貫穿了整個年節。初一之前稱拜早年,十六以後稱拜晚年,初一至十五為高峰期,二月初二送年後即告結束。拜年要先長輩、後平輩,先近鄰、後遠親。

不同輩分和親屬之間在時間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習俗至今在河南民間廣為流傳。到長輩家拜年要攜帶酒肉、糖果之類禮品。

不過現在年數久了,有些也會商量著來,今年到你家來待客,明年就改他們家,這樣就不至於家家都擺滿了,到時候搶人大戰。

長輩們根據自家的親戚情況,早早的安排好了酒菜,在約定俗成的時間里,在家等候拜年客的到來。拜年客到後,有的行磕頭之禮,有的以寒暄代之,互相祝福後即食午飯。

5、民間傳統習俗「破五」

之所以稱「破五」,意為從此可以破除過年期間的禁忌。當天早起一定要吃餃子、放鞭炮。

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矩,河南平頂山、許昌、南陽、寶豐一帶一般中午放鞭炮,不過破五不準吃面條或面稀飯,吃饅頭不準剩。

咱們劉寨這邊倒沒有這么多講究,反正起來吃餃子就對了。

6、 傳統習俗 偷燈頭兒

正月十五豫南一帶,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的風俗,點燈盞時,鄰家子女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

記得小時候,我們都會讓家裡人製作一些面燈,那時候沒有條件買花燈,燈籠都是自己做的,用面蒸好,而且是一個動物形狀,然後放點油,弄個燈芯,點著就是一個可愛的動物花燈了,不過沒有燈罩,很容易被吹滅,就放在家門口自己玩。

結果就會有鄰居小孩兒來偷燈啦。

有的地方自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燈」。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燈」,「面燈」或「燈饃」要收起打發「要飯的」,稱「舍神果」。

河南過年風俗2

一、過年前

過年的氣氛,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因為臘月二十三需要「祭灶」,這邊的俗話是「二十三,祭灶官」,顧名思義,就是供奉一下灶王爺。

這一天會把新「請」來的灶王爺圖貼在廚房裡,然後晚上要吃芝麻糖。二十四到二十五,都是趕集買年貨的日子。

二十六這天開始蒸過年用的東西,比如棗糕用來上供,包子用來吃,豆包、糖包這些。蒸這些東西不是一天能完成的,大多都會分三天蒸完,也就到了二十八了。

二十八,貼官馬。

也就是說,二十八在我們這邊就開始貼對聯了,這些年稍有變化,都改成二十九了。

二十九,破爛走。

二十九的時候,一般都是收拾家,把家裡收拾干凈,不用的東西賣掉,玻璃擦明亮。

年三十兒,包餃子。

到了三十兒這天,婦女大多都在家調陷包餃子,男人則會出去聊天玩耍啥的,當然男的也有包餃子的,這個不是絕對的。中午的時候,男人會去地里上墳,順便把村裡「老祖宗」給請回家,供奉在窗檯上或者門後。

三十兒晚上是需要吃餃子的,餃子七八分熟時要上供和放鞭炮。吃完後,到了晚上九點左右,還需要上一次供。叫「大供」。

就是專門上供,一般都是用方子肉、棗山(棗山是蒸的一種饅頭,上面是棗,樣子像是一座山)和青菜。

一共是三樣,因為這是在敬神,神三鬼四,只能用三樣。

年前的工作已經完成,剩下的就是過年和年後了。

二、年後

到了初一早上四五點鍾,村裡婦女會早早起床,把餃子下熟後,仍然還是上供和放鞭炮,這個時候是不開門大門的。

吃完餃子,打開大門,輩分大的開始「接頭」,輩分小的開始出去「磕頭」。但男人多會先端一碗餃子給分開家的老人,比如爺爺奶奶或者父母,送過去後,先給家裡長輩磕頭拜年。

後面就該去村裡給長輩們拜年了,村裡輩分看似很亂,其實都井井有條,該去誰家拜年,這都是有定規的。

而一些家裡有老人,或者是輩分大的,則在家裡接頭,別人來自己家拜年,自己要准備一些煙、糖、瓜子、酒這類的。

磕頭活動會持續到早上八點左右,這是自己街里拜完年了,然後是年輕人,在自己村裡有要好的朋友,會去給對方父母磕頭拜年。

大概到九點鍾,家裡會做好飯等著,所以,年初一這一天,是吃四頓飯的。

到了初二,就該走親戚了,一般都是去丈人家,也就是小孩姥姥家。

初三不讓走親戚,因為初三是鬼日,這一天大家都在家閑著,適當玩會牌消遣時間。

初四開始走一些另外的親戚,比如去姑媽家,姨家什麼的,朋友間也是這一天相互走動,走親戚必須在這一天走完,過了今天就不讓走了。

初五還要吃餃子,因為是「破五」。到了初五就不讓走親戚了,因為大年正式過完,所以吃完這頓餃子,打工的也可以出去了,在外面的也可以回去了。

從初六到十四,這是沒有事的。到了十五早上,仍然是四五點鍾,人們會起得早早的,吃完餃子後把家裡一些破舊的東西拿到門口燒掉,這叫「烤窮」,也叫「燒舊」。

中午的時候,男人會去一次墳地,告訴去世的老人們,年已經過完了,走的時候會順便把三十兒請到家的「老祖宗」給帶走。

十六還要去一次孩子姥姥家,走完這次親戚,過年正式結束。

河南過年風俗3

二十三祭灶過小年

到了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都會烙上火燒,也就是烙餅,在廚房點上蠟燭,上好香,在灶神前行禮,對灶神進行祭奠,以此答謝灶神一年的辛苦,有時還會在廚房貼上對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二十四掃房子

到了二十四這天,人們開始大掃除,把房間的各個角落,還有庭院,打掃干凈。臟衣服床單被辱都清洗干凈,為新年的到來做好准備。

二十五磨豆腐

到了二十五這天,大家做好豆腐儲存起來,以備過年享用。豆腐寓意「頭福」大家都希望有個好的彩頭。

二十六割年肉

到了二十六這天,人們開始趕集,置辦年貨,像煙、酒、魚、肉逐漸向家裡置辦,年味越來越濃。

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二十七這天,人們依舊趕大集,殺雞宰羊,奔忙在年貨的置辦中。

二十八把面發

從初一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饃和炒菜,二十八這天,要開始發面,要蒸夠吃一禮拜左右的饅頭。

二十九蒸饅頭

到了二十九這天,家家戶戶都開始蒸饅頭,蒸的有園饃,有老人孩子愛吃的豆包,有年輕人愛吃的菜包或者肉包。用最好的饅頭和菜餚供奉已失先輩。表示後輩對先輩的尊敬和撫育之恩及繁衍之恩的不忘。

三十貼春聯

到了三十這天,人們就要家家戶戶貼春聯請先祖,早上貼好春聯,到老家墳頭焚香,請先祖一起回家過年,然後全家歡聚一堂吃年夜飯,守歲。年夜飯一直從張燈時吃到深夜,有得還在大街上整夜的轉悠,這叫游百歲。

6、河南人的過年風俗?

河南人的過年風俗是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年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二十三祭灶官

對於河南人來說,臘月二十三日是小年臘月二十四日是北方小年。每到這一天,人們都要畢恭畢敬地把灶官又叫灶神、灶王爺送上天。灶官老爺是玉皇大帝派駐到人間的特派員,管理著一家人的飲食之事。為了讓灶官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人們會搞一個祭灶或者送灶的儀式,給灶官供奉糖瓜、糖糕等,希望可以讓灶官滿嘴甜言蜜語。

二十五磨豆腐

河南人對豆腐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1960年,河南省新密市出土的打虎亭東漢墓內,就有一幅古人吃豆腐的場景。1000多年來,河南人不但創新豆腐的製作方法,產生了20多個各具特色的豆腐品牌,如開封陳留的豆腐棍、漯河郾城區的豆腐盒、洛寧的河蚌燉豆腐、信陽平橋區的豆腐羹等。

二十六去割肉

割豬肉

二十七殺只雞

在過去,河南人生活比較拮據,平常很少有機會買肉吃。只有到了過年的時候,家裡才會拿出一大筆錢來,專門到市場上買一大塊肉回來。那時候,家裡雖然喂養了雞,可母雞要留著生蛋,公雞喂大了賣錢。春節到了,父母才會「慷慨大方」地殺一兩只雞。肉割回來了,雞殺好了,一家人開開心心地過大年。

二十八蒸棗花

這里的棗花,是一種形狀特別的北方麵食,即用和好的發面揉成各種漂亮的造型,最上面插上泡好的大紅棗,猶如一朵朵含著花蕊盛開的花,非常漂亮。棗花蒸熟後,小媳婦們帶著它們高高興興地回了娘家,很有面子。

二十九去打酒

到了臘月二十九日,父母會拿一疊錢給小孩子,讓他們去商店裡買酒。小孩子很樂意跑這種差事。因為買酒剩餘的幾塊、幾毛零錢,會被父母大方地留給他們當零花錢。

三十兒捏鼻兒

捏鼻兒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餃子,河南位於北方。餃子是河南人在春節期間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只不過,在河南人們一般稱呼餃子為「扁食」。由於餃子形狀像鼻子,人們又形象地稱之為「鼻兒」。春節到了,河南人家家戶戶捏鼻兒包餃子,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年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大年初一,標志著春節的正式到來。這一天,小孩子出門後遇見了長輩,要恭恭敬敬地磕頭、作揖。那個樣子,豈不是撅著屁股亂作揖兒,當然,河南人過年的風俗習慣遠遠不止上面這些,春節期間,河南人舉行社火、廟會等大型民俗活動。

7、河南過年的習俗

在河南等地都有著這樣一個過年的歌謠: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人們置辦年事兒就是按照這個約定俗成的習慣進行的,這首過年謠可以說是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

河南過年

「春節」是現代稱謂,「過年」則在民間比較普遍。「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八」一直到正月十五,河南民間有「臘八祭灶,年下來到」的俗語,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過年」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

河南地處中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

過年是百姓一年生活中的斗等重要節日,此時家家戶戶操辦年事,富家殺豬宰羊、張燈結綵,貧者物質上不趕奢侈,但規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過年從「小年」開始,即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又稱灶神節、祭灶節。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傳說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是日,家家晚飯前為灶神設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祭品,放鞭炮,稱「送灶」或「辭灶」。祈求老灶爺行「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神聖。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和火燒。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大多人家自己動手,發面、炕制火燒,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臘八:農歷臘月初八,是漢族傳統的節日,作為「年禧」即將到來的信號。作為傳統,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參見臘八節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爺上天
掃塵,
貼春聯,貼年畫,
請神,拜神,送神,
燒香,燃燭,
掛燈籠,燈籠里點蠟燭,燭焰躥動,真好看.要是放一個電燈泡,可就遜色多了.
拜祖先,
敲鑼打鼓,
年夜飯,守歲,
放鞭炮,
拜年,
壓歲錢,
踩高蹺,舞龍燈,
闔家團聚。出門在外學習工作的人要回家與父母團聚,一起過年。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漢族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有些不必親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賀。東漢時稱為"刺",故名片又稱"名刺"。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

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系,大體可分4類: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 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 ,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主動跪拜,主人應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後,應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生等)就要買 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 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 「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現在,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此俗始於宋朝上層社會。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節:「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成為時尚。大戶人家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片,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曰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坊巷;一曰富有餘老爺,住元寶街;一曰貴無極大人,住大學士牌樓;一曰福照臨老爺,住五福樓。以圖吉利討口彩。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徵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賀年卡用於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既方便又實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但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拜年活動要延長很長時間,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傍晚時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節」,初十以後叫「拜燈節」,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遲」的笑話。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 「拜晚年」

8、河南過年的風俗習慣

河南過年的習俗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這首過年謠,反映了河南民間過年的大事記。
在河南,過年雖大同小異,但每個地市也有自己獨特的習俗。那麼對河南18地市的過年習俗,你了解多少?
鄭州過大年·正月初五補「 補丁」
在鄭州及周邊一帶,春節習俗里有正月初五吃麵皮補「補丁」一說。據說,早些年在鄭州周邊的農村,這一習俗顯得尤為重要。過了大年初一,除了正月十五重要外,初五往往也被看做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
正月初五吃麵皮補「補丁」,一是因為新年期間有很多忌諱,比如期盼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不吵架不罵人,不摔盆不打碗等,以圖吉利。
另外一個說法,說是為了「補窟窿」。以前的老百姓不富裕,過去的一年可能欠了不少債,老百姓管這些債叫「窟窿」。新的一年,吃些麵皮就是為了補這些「窟窿」,這反映了老百姓對美好生活期盼的一種表達方式。
開封過大年·舞獅民俗藝術不可少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臘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開封傳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特色濃郁。春節期間,各類民俗表演隊會聚一堂,有舞獅、盤鼓、高蹺、旱船、嗩吶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
洛陽過大年·歡天喜地串門走親戚
正月初一至初五,洛陽人跑得最歡!管他是「懶漢」也好,勤快人也罷,無不面帶微笑,手捧禮品,歡天喜地串親戚。
初一串的,一般是同族親戚。初二到初五,串親戚的對象就復雜了,凡是沾親帶故的,都得走到串到,拜個年,問個好,喜把春來報。
平頂山過大年·記得不要說不吉利的字喲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平頂山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
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病、死、苦、貧、災、亂、荒、殺等,若小孩子說了忌言時,大人馬上會糾正說「童言無忌」。
安陽過大年·初一吃燴菜
對於安陽人來說,大年初一早上一般吃餃子;到了初一的中午,安陽的老百姓大多會做上一鍋特有的「安陽燴菜」。
安陽地區初一中午吃燴菜的習俗由來已久。以前的時候,普通百姓做的燴菜一般用豆芽、白菜、土豆、紅薯等墊上底,然後用大塊的皮渣封頂,最後用大肉蓋上一個尖。而生活稍微富裕的人們則會在燴菜中加入酥肉等肉類,這也被稱作「上燴菜」。
鶴壁過大年·不得不去的廟會
說起河南地區的廟會活動,就一定不能不提浚縣廟會了。浚縣廟會有「華北第一大古廟會」之稱。浚縣一年一度的「正月廟會」聞名遐邇,是中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是原生態文化的縮影。
浚縣正月古廟會會期從正月初一到二月二,長達一個月,會期長,規模大,保持著明清特色,吸引著晉冀魯鄂皖周邊20個省市以及海內外的數百萬香客遊人。
新鄉過大年·麻糖你吃了嗎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這一天的習俗是「送灶爺」,據說這一天灶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新鄉老百姓家家戶戶會在灶王爺前敬獻芝麻糖,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焦作、濟源過大年·必備一大卷鞭炮
焦作、濟源,過年沒有炮聲就沒有年味兒。整上這么一大卷鞭炮,放到年夜飯開始,迎接新年!不過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大家請遵守地方法規,少放或不放吧。
濮陽過大年·磕頭有學問
磕頭,是豫北鄉村過春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濮陽磕頭是講究順序的,磕罷祖先磕長輩。給自家的爺爺奶奶磕頭、給父母磕頭,接著再到近門和鄰居家磕。
許昌過大年·「 撮」一頓
在許昌民間,凡遇婚嫁生子、生日祝壽、客人來訪、朋友聚會等,都離不開一個字「吃」,春節是個團聚的時節,怎能離開「吃」?在家中也好,去飯店也罷,總要擺酒設宴,「撮」上一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獨特的風俗。
漯河過大年·初十祭石頭生辰
在大年初十這天,要祭石頭生辰,禁止搬動任何的石頭,包括石磨,石材廠以及用石頭做的中葯磨床。因此,這天也被叫做「石不動」。
三門峽過大年·靈寶「 罵社火」
三門峽靈寶市最獨特的年俗當屬「罵社火」,現在已被批准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罵社火」由來已久,相傳堯舜時期就有了,如今,罵的內容豐富多樣,已成反映民意、教育公眾、扶正社會風氣的利器。
商丘過大年·崇火習俗仍存
燧人氏在商丘鑽木取火,開啟中華文明。燧皇陵、火神台(閼伯台)、火神節廟會及火文化的習俗,成為商丘龐大火文化的組成部分。
周口過大年·拜太昊陵
遇到過年,太昊陵前可謂水泄不通,摩肩接踵。人們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著對祖先的無限敬仰。這種祭祀從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一直持續到農歷二月二,並形成一年一度的太昊陵人祖廟會。
駐馬店過大年·破五習俗
駐馬店地區,春節期間禁忌頗多,正月初五破禁,俗稱「破五」。即正月初一至初五期間,忌抖床、掃地、動土、倒垃圾、潑污水、赴井擔水、用剪刀。初五過後,一些年規可以破除,百業漸次轉入正常活動。
南陽過大年·「 送燈」習俗
送燈這個習俗可謂久遠,如今堅持的人已經不多了。三十傍晚,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紮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於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於初一早上收回。
信陽過大年·臘肉成一絕
信陽淮南各地民間都有腌制鹹肉的習慣。對於愛吃、會吃的信陽人來說,臘魚、臘肉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年貨。信陽臘肉跟其他地方煙熏火燎的臘肉不同,純屬自然風干,沒有一點煙熏味,四五個月之後,味道極佳,臘肉鱔片,臘肉燉蘿卜……

9、河南人過年都哪些風俗習慣??????

春節作為我國的農歷新年,在河南民間習俗中是一個古老而又最為隆重的節日。過了「臘八節」就可以聞到「年」的氣息了,進入臘月二十三統稱「小年」,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人們都要趕集買灶糖,晚上祭灶。之後,過年的氣氛就越來越濃了,一邊忙於購置年貨,一邊要清理灶台幾案,打掃屋宇積塵,這種被群眾稱作「去穢」的活動,既清潔、美化環境,又有除舊迎新的意思。
每逢春節前,無論城鎮還是農村,鄭州家家戶戶都愛貼上紅艷艷的對聯、年畫、門楣,正廳貼「福」、「祿」、「壽」等紅紙或五彩福符。鄉村農戶就連窗戶、豬舍、牛舍、雞鴨禽舍,甚至井上、灶台上都貼上「福」、「春」等小紅紙,象徵新春吉祥,以此烘托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臘月三十的晚上稱「除夕」,這是一年中最隆重熱鬧的夜晚。外出者多於前幾天已經回到家裡,合家團聚祭祖吃年夜飯,民間一向有除夕「守歲」習俗,等待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門前張燈結綵,戶戶院內放鞭炮,接年迎喜神,促膝交談,以敘天倫,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盡情歡樂,通宵達旦,期盼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河南城內和農村,正月里的各種慶祝活動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後才告結束。初一俗稱歡慶日,迎春、祭祖、祀神、拜年是這一天的重要活動,這天人們都早早起來,梳妝打扮,吃過餃子後,人人都穿著整潔漂亮的新衣裳,堂前點起大紅燭,祭上糕點水果,依著長幼的輩分,先拜天地,再拜祖先,然後幼者向長輩叩頭拜年,稱「辭歲」,長輩發錢給幼者稱「壓歲錢」,祝賀他們又增加一歲。下午出外再到親友家拜年,互相問候和祝賀。舊時多數以下跪叩頭和撅屁股作揖拜禮,現多行鞠躬禮。農村還時興同族長輩帶領本族親屬,挨門挨戶拜年,相互問候,恭賀新年快樂,說一些「新年如意」、「恭喜發財」的吉利話。

10、河南過春節的習俗

送神慌年忙祭灶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春節前的一個重要民間節日,人們稱它為「祭灶節」。每到這個時候,人們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悅心情,停下手中各種活計,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動。

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伴有一則凄涼的民間傳說。古代的時候,一對老夫婦僅有一子,兩人視兒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愛。但因家中貧困,無以糊口,只得忍痛讓兒子到煤礦去挖煤。

兒子久去不歸,老人格外想念。這天,老太婆囑老漢到煤礦看看。路上,老漢遇到一個光腳片的同路人,兩人越走越熟,相處十分融洽。閑談之中,老漢得知光腳片是受閻王指使,來礦上收回一百名礦工。老漢心急如焚,乞求光腳片留下自己的兒子。光腳片慷慨應允,囑他不要告訴別人。

見了兒子,老漢佯裝害病,兒子侍奉左右,一直無法下井。不久,煤礦出了事故,老漢趕忙把兒子領回家裡。

轉眼三年過去了,這年臘月二十二夜裡,老漢想起當年的風險,忍不住對老伴說了。誰知此話被灶君聽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後,對玉帝講了這件事。玉帝惱羞成怒,立即懲罰了光腳片,並收走了老漢的兒子。

為此,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人們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宮後,不要再搬弄人間是非。久而久之,人們都在臘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馬」。

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

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並非粘灶爺的嘴,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人們擠擁不動,爭買祭灶火燒。農村大多是自己動手,發面、炕制,一家人熱熱鬧鬧,很有過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開封過年

開封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但是,過年並非單指陰歷正月初一,還包括年頭、年尾,從舊歲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舊時,開封流傳有句俗語說:「臘八、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臘八」,開封城鄉便有「年味兒」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為我國民間祭灶節,人們為了讓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說好話,家家都要擺上灶王爺的牌位,有的在牌位兩邊對子上寫著「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為灶王爺餞行。

祭灶過後,家家都忙於置買年貨,打掃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煙、酒、魚、肉和走親戚用的禮品更不能少。置辦年貨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於今開封仍流傳有一首過春節的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貼門旗兒。」

大年三十兒慣稱除夕,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往這一天,開封還有諸多舊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業封門」、「說書封板」、「討飯的封棍」等,諸如此類。而民間最重要的活動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歲。現在除夕,開封人仍沿襲以往許多好的習俗。除夕之夜雖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親友,看電視,猜迷語,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團聚一堂,互相勉勵,總結一年來收獲,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學習計劃。"守歲"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內容。當午夜的鍾聲響過,人們爭放第一掛鞭炮,這又意味著開封人開啟未來的決心和干勁。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換新衣,洗涮完畢,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遺像。接著,晚輩向長輩拜年,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全家人吃過年餃子,隨後開始到親友家拜年。舊時拜年一般多由家長帶領,先拜長輩近族、鄰友,以後再去遠處各家。各家為接等賀年客人,家裡常備煙、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開封"早拜年,晚拜壽"的習慣,初一午後,拜年活動即告結束。

正月初二是閨女回娘家的日子。舊時初二,開封城關四鄉,鞭炮聲、鳴笛聲、哨子聲響成一片,騾馬大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

正月初三為祭墳、祭宗祖的日期,因舊皇歷中說這一天「諸事不宜」,初三開封忌走親戚。初五為破五節,民間認為初五是年後第一個不吉日,親友之間亦忌相互串訪。除此兩日之外,節日期間,開封民間走親串友,幾無閑日。

林州民間的春節

林州民間將春節稱為過年,但過年並非專指正月初一,而是包括年頭和年尾。一進入臘月便有"年味兒"了。

臘月初八這天的早餐,民間要吃"臘八粥"。粥用小米、柿塊熬制而成,味道甜香,俗稱"柿疙瘩白湯"。農婦均要在太陽未出前將粥做好,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口曰:"臘八粥早些做,扳上南牆一谷堆兒,小鴰不蹬俺家谷"。吃"臘八粥"據文獻記載,林州是從宋朝開始的。原來的意思是人們用一年的收獲祭祀祖先、祭祀眾神並慶祝豐收。後來,由於林州災害頻繁,逐漸演變為吃"臘八粥",預祝來年粱谷豐登。目前林州民間尚有"吃了臘八粥,來年好收田"的俗語。

二十三,打發老灶爺上天。人們為了讓灶王向玉帝為民請命,好話多說,就在灶王牌位兩邊的對子上寫道:"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為了防止灶王匯報假情況,就用芝麻糖當供果,粘住灶王的嘴。

二十四掃房子。民間傳說灶王為天帝督使,負責察看家人功過,凡是有過者,要在牆上劃道記號,到年終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祿一五更接天旨後帶天兵回民間按牆上記號進行懲罰。人們為了消除隱患,待打發灶王爺上天後的第二天,立即動手打掃房子,這就形成了"二十四掃房子"的習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日,人們將浸泡的黃豆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撈入篩子積壓而成。事後均將豆腐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裡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

二十六去割肉。是日,集市上肉架林立,村上支大鍋宰殺豬羊,割肉者,量家財而行,富者備至正月十五;貧者備至正月初五左右。

二十七蒸著吃。是貧家富家都要辦的一件事,也是過年的特徵之一。每家都要根據人口大小,客人多少,要蒸夠吃到正月十五,至少也要吃到"破五"的數量。

二十八大貼刮。1949年以前,林州民間大都請人寫對聯,有個別農家利用家花來表示自己的心願,除此之外,六上還要貼門神。門神像多為秦瓊、敬德、大刀關公、五子登科等,大都是刻板印的。貼對子講究"窮簽(橫聯),富對子",即橫楣紙要小,對子紙要肥。1980年以後,農村又興起了貼雙對聯,即除在門框上貼一幅外,另在門垛牆上再貼一幅巨聯。還有用菱形紙寫上一斗方子,上寫"福"字,下豎寫一條"出門見喜",或"迎喜接福",或"歡度春節"之類,貼在門口或迎壁牆上。庭樹上貼有"滿院春色",石磨上貼有"白虎大吉",石碾上貼"青龍大吉",車上貼"日行千里",牲口槽目貼"六畜興旺",糧食屯上貼"米麥滿倉",桌子上貼"日進斗金",衣櫃上貼"衣服滿箱",床頭上貼"身體平安"。與此同時,各種神牌寫刷一新,除廚房用綠色紙(意在免火災)寫外,其餘均用紅紙寫成。里里外外一派紅光吉祥。

二十九撒蠟走。是日晚上,以相鄰近的大村莊為首,組成數十人提燈籠、敲大鼓、拍大鐃、捧香卷,到各村寺廟神位前,點燃蠟燭,焚燒香箔,意在祭神驅邪送福音。村上的人們集中在聖地,等候著送福音的隊伍到來。一村送,另村接,四野燈火輝煌。1950年後,此俗消失,改為二十九去打酒。

三十捏仁、出鍋。捏仁即捏扁食,出鍋即用油炸食品。這兩項是臘月三十這天最緊張而繁重的活兒。是日,從早開始,家中所有的女子一起動手,盤餡的盤餡,和面的和面,待盤好餡和好面後,就圍在炕邊捏扁食。婆媳小姑邊捏邊逗,十分快樂。所包的扁食要足夠三十晚上和初一早起食用。一直忙到下午5點左右。扁食包好後,要先煮一鍋,撈到小盤內,每個盤子兩個,由主婦在家燒香點紙禱告列祖列宗:"有話您先知,有飯您先吃,保佑一家平安,人旺財發。"另由家中男人用條盤端著到墳上祭祖,每個墳頭放一小盤,燃炮叩頭。這些事辦完後,開始油炸,凡是該過油的食物都要炸完,酥肉、丸子、刀頭(上供用的豬肋條),菜類食品統統下鍋炸,但頭一鍋都要先拿一點,填入灶膛里,讓灶王初一五更回來吃。當然,如果農歷臘月小,這一天的活動就放在二十九了。

硬幣扁食。這是林縣民間盛行的習俗。在三十包扁食時,將數枚硬幣分別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飯,誰吃到硬幣扁食誰在這一年就有福,給全家老少帶來極大的樂趣。人們都爭先恐後地早起,尤其小孩為了吃住錢,破例地多吃扁食,樂得全家哈哈大笑。

送燈。三十傍晚,縣南鄉村各家各戶要將用紙紮成的燈籠,接上立柱,送於墳上,長夜照明,以讓先祖隨人過年。此燈於初一早上收回。

攔門棍。三十晚上,人們習慣在大門里門檻跟放一根桃木棍,沒有桃木的用其它棍,以防"野鬼"進家。

熬年。又叫"守歲"。民間傳說三十夜晚,只要有恆心,一定會等到老天爺的閨女打開南天門向人間賜福的時候,如果早睡就沒有福了。人們懷著美好的願望,每年臘月三十夜,全家一起聊天不休,趁此享受天倫這樂。主婦也要擺好香案供上祭品,通夜秉燭,上香5遍。是夜禁大聲喧嘩,以免驚動神靈;禁開箱櫃,以免跑財;禁照鏡子,拿木梳,以免見"鬼";禁見刀剪,以免破家;禁掃地,以免金銀外流;禁倒尿盆,以免污穢神靈。三十晚上要丟剩飯,叫隔年飯。初一早起也要丟剩飯,以兆吉慶有餘。1980年以後,熬年增加了新的內容,很多有條件的人家聚集在電視機旁,觀看精彩的電視節目,將近子時,各家的青年右手掂著炮,左手拿著火,右腳跨門外,左腳踩門里,眼觀電視屏,擺開搶點頭響炮的架式。電視屏上子時一到,隨著悠揚的鍾聲,千家萬戶的鞭炮聲齊鳴,起火、煙花、兩響等各種彩炮將天空點綴得五光十色,眼花繚亂。

初一磕頭。人們天不明吃罷扁食後,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後結伙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磕頭拜年。家裡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餘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幾個壓歲錢。

走親戚。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

破五節。農歷正月初五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們認為,初五、十四、二十三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後的第一個不吉日,非常忌諱"走親串友",積壓自在家改善生活過節。是日寅時,家庭主婦還掏爐灰少許,送至當街十字路口,俗稱"送窮灰"。

從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這段時間,孩子們一律不挨打挨罵,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開心,那怕有了過失,也不挨打挨罵,這是老輩人傳下的規矩。如打罵孩子,就會遭到眾人譴責。所以孩子們最盼望的是過年。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