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溝縣的風俗
1、匡姓的起源
1、源於上古匡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於一個叫匡國的部落(今湖北省東部大別山西),建立侯國,是為匡侯。
2、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之家臣句須,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有個家臣名叫句須,後出任匡邑宰(今河南新鄉長垣西南部,一說今山東濟寧鄒城匡庄),即為匡邑的最高行政長官,史稱其為匡句須。
3、源於地名,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匡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春秋初期,鄭國有個邑地稱匡邑,就是今河南省周口市的扶溝縣,其時在當地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匡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南匡氏。該支匡氏正確讀音作kuāng。
4、源於官位。巫匡,亦稱巫㑌、巫尩,也就是巫醫,是商、周時期專門治療疑難雜症的巫師;匡人,是西周初期周武王親自設置的官位,專職掌管「以法匡正諸侯」,隸屬於夏官府司管轄。匡人之下配屬有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官吏。
(1)扶溝縣的風俗擴展資料
匡姓名人
1、匡章,戰國齊將領。又叫章子、匡子。齊威王時曾率軍擊退秦國進攻。前314年,燕國內亂,齊宣王乘機派他率「五都之兵」(常備軍)和北地之眾攻燕,攻入燕都薊城(北京),殺子之(燕王噲讓位於子之)和燕王噲。
齊軍因行為殘暴被迫撤走。前312年秦軍侵齊,打到濮水(經山東鄆城至茌平東入濟水),齊將聲子被俘,他敗走。湣王即位,孟嘗君為相,聯合韓、魏攻楚。他率軍在垂沙大敗楚軍,殺楚將唐昧。是戰國時代唯一一位在強秦崛起後能夠攻破秦國函谷關的東方名將,他死後,新一代名將白起閃亮登場,六國再無機會。
2、匡衡
匡衡(?―約前32年),西漢臣、經學家。字稚圭,東海承縣(今山東嶧城)人。出身農家,少年好學,世傳其鑿壁偷光故事。精明博識,為眾學者佩服。但因宣帝不喜儒術,僅官至太常掌故,補平原文學。
元帝後,遂為博士、給事中,遷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又遷光祿勛、御史大夫。前36年,代韋玄為丞相,封樂安侯。認為民風敗壞是因朝廷、官吏腐敗,主張整治吏制,舉賢良,罷奸佞,崇尚仁義禮讓。後因兼並土地及奏劾中書令石顯事被免為庶人,卒於家。
3、匡源
匡源(1815―1881),清臣、學者。字木如,號鶴泉,膠州郭家莊人。清道光進士,繼任翰林院編修,曾先後任江西、山西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1854年出任兵部右侍郎。1855年任吏部左侍郎,代理禮部尚書。
1858年任軍機大臣上行走,賜紫禁城騎馬。1862年任隨稱贊襄政務大臣,咸豐帝病危,為顧命八大臣之一。同年,同治帝即位,兩宮垂簾聽政,慈棺罷匡源官,匡遷居濟南。其後應聘為濼源書院山長,兼尚志書院山長,歷時十七年。其著作有《珠雲仙館詩人鈔》、《名山臥遊錄》、《奏議存稿》等。
2、為什麼在我身邊那麼多姓匡的,怎麼還是有很多人在問怎麼這世上有姓匡的嗎?
匡(Kuā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的家臣句須任匡邑(河南省長垣西南)宰,即為匡地的地方長官,稱匡句須,其孫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為匡姓。到北宋初年,為避太祖趙匡胤之諱,改匡姓為主姓。政和年間朝廷認為民姓中有主姓,大為不妥,遂令主姓改為康姓。北宋以後,有的康姓恢復了祖姓,仍為匡氏。
2、出自以國名為氏。上古時有匡國,周武王時,匡侯的後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廬山結廬而居,因此又稱為廬山匡氏。
3、出自以邑名為氏。周代鄭國有匡邑(河南省扶溝縣西南),當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稱匡氏。
4、亦出自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期,魏國亦有匡邑(河南省睢縣西),當地居民,多以邑名「匡」為姓,也稱匡氏。
得姓始祖:匡句須。根據《風俗通》上記載,匡原來是一個地名,是春秋時期魯國的一個邑,句須曾擔任匡邑的宰,他的子孫就「以邑為氏」而得姓,稱為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記載,匡氏起源於匡邑,是魯國匡邑宰匡句須的後人。先秦時期,以匡為名的地點另外還有二處:一處是是春秋時期衛國的一個地名,該地位於現在河北省長垣縣的西南;另外一處為當時鄭國之邑,位於今河南省扶溝縣。不過,這兩外以匡為名的地方,跟我國的匡氏家族沒有關系。匡氏發祥於山東,並且長久以來也稱盛於山東。望族居於晉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故匡氏後人奉匡句須為匡姓的得姓始祖。
三、姓氏遷徙分布
匡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時期,魯國匡邑(今河南省長垣縣)的長官名叫句須,因而又被稱為匡句須,他的後代稱為匡氏。匡衡,西漢丞相、學者,東海承(今山東棗庄)人。他小時家貧好學,夜裡沒油燈讀書。就鑿壁借鄰居家的燈光讀書,後成為著名經學家。成語「鑿壁借光」就出自於他的故事。早在周朝時,鄭國有地名為匡邑(今河南省扶溝縣),而且衛國也有匡邑(今河南省雎縣),當地的居民中就產生了以地名為姓,稱為匡氏的人。又傳說周武王部下匡候的後裔中,曾有七兄弟,在山上搭草屋而居,該山就被稱為匡廬山。而後來的居名中,就有將匡作為他們的姓氏。春秋時,魯國一名為句須的官員,被封於匡邑為官,被稱之匡邑宰。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封地為姓氏。匡姓望族居晉陽(今山西省太原)。丹陽匡氏分為南北兩支。一支為南鄉鶴溪河畔的匡家橋;一支為北鄉長江邊的匡家埭。明成化年間,匡德從泰州遷居丹陽。明天啟年間,匡時鏡遷至孟瀆。現匡氏宗人主要居住在導墅匡家橋、後巷、界牌和雲陽鎮等地。匡氏名人有春秋戰國時的匡章,為齊國大將;西漢的匡衡曾拜相位,封為樂安侯;南齊時的匡昕,古人曾以「詩說解頤,號呼蘇母」為譽。丹陽匡氏有清嘉慶時的匡晉鈺、匡守勤,均榮登進士;現代有匡亞明,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教育家及社會活動家。(余略)
四、姓氏歷史名人
匡 衡:西漢經學家、丞相,元帝時被封為樂安侯。他善於講《詩》。一次他與別人講《詩》時,相互駁難,別人被說得啞口無言,只好慌忙地穿著鞋溜走了。時人有「匡說《詩》,解人頤」諺語流傳。
匡 才:元代名將,以軍功卓著,晉沂邳河東元帥。後戰死。
匡 章:戰國時齊國名將,又稱匡子、章子。屢立戰功。卓有建樹。
匡 愈:明代名醫,字希賢,精於醫術,曾隨三保太監鄭和三次出使外國,以名醫家聞於當時。
匡 福:明代抗倭名將,穆州人。太祖時,為騎尉。守東海,擊倭有功,授武德將軍。
匡 源:匡源(1815一1881) 字本如,號鶴泉,膠州人。出生於書香人家,自幼聰敏好學,才年思敏捷,認真刻苦。十三歲考秀才,文采卓異,擅詩文,號為神童。他少有大志,傳世他題「世人多白眼,吾獨上青雲」詩句以自勉。 1860年,英法聯軍進犯北京,清廷面臨嚴重的政治危機。敵軍壓境,匡源力主固守以待勤王。膽怯的咸豐帝出逃熱河,匡源弛騎以從,途中批諭、章奏、擬旨皆出自源手。英法議和,咸豐病危,臨床託孤,匡源為顧命八大臣之一。
匡 超:(1862~1944) 字北海,膠州城文巷街人。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考取二等典史,任直隸(河北)省沙河縣典史,繼而代理正定府經歷。1915年後任湖北省高等法院書記官等職。1921年,辭官返鄉,被聘為《續修膠志》(《增修膠志》初名)副總纂兼總校,勤懇致力3年。1930年2月,膠縣繼續編纂《增修膠志》,再度受聘任總纂兼總校。他嘔心瀝血,完成志書16冊。1944年病故。
3、周口市扶溝縣的消費水平咋樣,那的人喜歡喝茶不,謝謝。
福建人就不要來了
4、河南豫東是那幾個地方
河南豫東包括開封市、商丘市、周口市3座地級市以及永城市、蘭考縣、鹿邑縣在內的省直管縣(市)。
河南豫東指的是河南省東部地區,主要包括開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和部分其他3個縣(市)。
具體有開封市的鼓樓區、龍亭區、禹王台區、順河區、祥符區、尉氏縣、杞縣、通許縣等8個縣(區);
和商丘市的睢陽區、梁園區、虞城縣、夏邑縣、柘城縣、民權縣、寧陵縣、睢縣等8個縣(區);
以及周口市的川匯區、項城市、扶溝縣、西華縣、商水縣、沈丘縣、鄲城縣、淮陽縣、太康縣等9個縣(市、區);
另外還有永城市(縣級市)、蘭考縣、鹿邑縣等3個縣(市)。
(4)扶溝縣的風俗擴展資料: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府,成立豫東道,轄三十八縣。民國三年(1914年),復將豫東道改稱開封道 。
民國十九年(1930年),國民黨政府在商丘設立河南省政府。抗戰期間,中國共產黨以永城為中心,建立豫皖蘇抗日根據地。
1948年10月24日開封解放,11月成立開封特別市,省會地位不變。1949年3月,豫皖蘇第一行政區改為商丘專區。1954年10月,省會由開封遷往鄭州,開封改為省直轄市。
1958年,商丘專區劃入開封專區。1960年,成立商丘專區。1965年設立周口專區(後改為周口地區)。1968年,商丘專區改為商丘地區。
1997年6月,商丘地區行政公署、商丘市和商丘縣撤並為地級商丘市。2000年,周口地區改為地級周口市。 2014年,永城市、蘭考縣、鹿邑縣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直管。
5、想知道周口的歷史及現存古跡
周口的歷史
周口市位於河南省東南部,東臨安徽阜陽,西接河南漯河市、許昌市,南與駐馬店市相連,北與開封、商丘市接壤。總面積1.1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006 萬。周口歷史悠久,古屬陳楚,睡始祖都於宛丘(今淮陽),上古時期,三皇五帝都曾在此繁衍生息,史有「華夏先驅,九州對跡」之美譽。沙河、潁河、賈魯河三川交匯,史載明清時期「通衢五省,人雜八方,商賈雲集,南北之聲不絕於耳」,素有中國「小武漢」之盛名。周口地區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人傑地靈,名勝古跡較多
現存古跡:周口旅遊風景·名勝古跡·名人
歷史的長河,燦爛的文化在周口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形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這里是中國古文化旅遊的重點區域。「三皇」之首伏羲氏的陵寢太昊陵,佔地870畝,五門相照,殿宇琉金,巍峨壯觀;伏羲仰觀俯察,作八卦的畫卦台,亭欄溢彩、古柏蒼翠;付羲始作八卦的聖物白龜1984年從畫卦台畔千年靈地重現;距今4600多年的宛丘故城遺址平糧台,是我國日前發掘出土,時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孔子陳蔡絕糧,平淡艱辛的紀念地弦歌台,修葺一新,湖中建壇,紅蓮映日,碧荷接天;老子故里太清宮,仿長安皇宮建造,九龍井,「先天太後之贊」碑依存;老子修道成仙,飄然升天老君台,高壇建築,莊重古樸;「三皇」之一女媧氏之都城,西華女媧城環境優美已成為商貿游覽勝地;扶溝吉鴻昌紀念館記載著英雄不朽的業績流傳萬古;周口市關帝廟,保存完好,是中國古代建築、雕刻、美術、冶煉等工藝薈萃的古建築群;袁世凱故居,典雅別致,頗具中原近代民居情調;南頓故城建設精美,具有古城風貌;淮陽剪枝公園,松柏造型奇異,飛禽、走獸、亭、塔、閣、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淮陽環城湖比西湖大一倍的16000畝水面,蒲葦蔥郁,荷花飄香,碧波盪舟,戲水采蓮,垂釣燒烤,樂趣無窮。周口市新建的「中華五千年」旅遊景區,濃縮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仿長城建築,把中華樓、長城各關按1:1的比例建設鑲嵌其中,玉雕、石雕、泥塑歷代君王將相、文人聖賢一萬多尊,分堂設立「長城」之內
周口時尚好去處
景觀:太清宮、山陝會館、太昊陵、剪枝公園、女媧古城、袁世凱故居、吉鴻昌紀念館、鄧城葉宅
周口特色飲食文化
·汲冢粉條·田口大棗·宋河糧液·固牆布郎李·西夏蘆筍
周口地方特產·傳統工藝·名店名品推薦
·明龍鳳紋淺浮雕白 ·翡翠雕《童子觀音·翡翠乾隆款龍紋杯 ·皇帝大婚之吉祥物 ·竹筒形螭虎紋玉杯 ·編結工藝品 ·紙制工藝品 ·植物編織工藝品 ·草帽辮 ·商水玫瑰 ·汝陽瀏毛筆
6、周口風俗習慣
周口市位於豫東南部,臨安徽,轄8縣1市1區,總面積1.19萬平方公里,人口1006萬。這塊古老聖地、歷史悠久、淵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發祥地之一。人類始祖太昊付羲氏都宛丘(今淮陽縣),作八卦,結網置,教民漁獵;中國女神女媧氏都西華,摶土造人,煉石補天,化育萬物;炎帝神農始都陳(今淮陽縣)、嘗百草,藝五穀,教民稼穡,開創中國種植、養殖的新紀元;古代先哲,世界100名人之首的道家鼻祖老子(名李耳),生在苦縣(今鹿邑縣),西出涵谷,著五千言《道德經》,流傳千古,經緯華夏,中國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領袖陳勝、吳廣在陳城(今淮陽)建立「張楚」中國第一個農民政權;中國傑出易學家陳摶亦生在鹿邑縣;包拯下陳州賑災,引出過一段有名的故事;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洪憲皇帝袁世凱生在今項城市;著名的抗日將領吉鴻昌生在扶溝縣;陳、李、謝等十多個姓氏的祖根源於周口。
歷史的長河,燦爛的文化在周口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形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這里是中國古文化旅遊的重點區域。「三皇」之首伏羲氏的陵寢太昊陵,佔地870畝,五門相照,殿宇琉金,巍峨壯觀;伏羲仰觀俯察,作八卦的畫卦台,亭欄溢彩、古柏蒼翠;付羲始作八卦的聖物白龜1984年從畫卦台畔千年靈地重現;距今4600多年的宛丘故城遺址平糧台,是我國日前發掘出土,時代最早的一座古城址。孔子陳蔡絕糧,平淡艱辛的紀念地弦歌台,修葺一新,湖中建壇,紅蓮映日,碧荷接天;老子故里太清宮,仿長安皇宮建造,九龍井,「先天太後之贊」碑依存;老子修道成仙,飄然升天老君台,高壇建築,莊重古樸;「三皇」之一女媧氏之都城,西華女媧城環境優美已成為商貿游覽勝地;扶溝吉鴻昌紀念館記載著英雄不朽的業績流傳萬古;周口市關帝廟,保存完好,是中國古代建築、雕刻、美術、冶煉等工藝薈萃的古建築群;袁世凱故居,典雅別致,頗具中原近代民居情調;南頓故城建設精美,具有古城風貌;淮陽剪枝公園,松柏造型奇異,飛禽、走獸、亭、塔、閣、坊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淮陽環城湖比西湖大一倍的16000畝水面,蒲葦蔥郁,荷花飄香,碧波盪舟,戲水采蓮,垂釣燒烤,樂趣無窮。周口市新建的「中華五千年」旅遊景區,濃縮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仿長城建築,把中華樓、長城各關按1:1的比例建設鑲嵌其中,玉雕、石雕、泥塑歷代君王將相、文人聖賢一萬多尊,分堂設立「長城」之內。
改革開放以來周口市旅遊業有了長足的發展,景點景區加速建設,各種服務不斷完善。交通便利,通訊設施先進,星級飯店四家,設施齊全;三家旅行社,隊伍精良,服務上乘,向外推出老子文化旅遊線,伏羲文化旅遊線,平原風景旅遊線,孔子周遊列國旅遊線等。周口市旅遊局攜全體同仁,歡迎中外遊客來周口旅遊觀光,尋根謁祖。
7、周口簡介
周口市簡介
��周口市位於河南省東南部,東臨安徽阜陽,西接河南漯河市、許昌市,南與駐馬店市相連,北與開封、商丘市接壤。全市國土面積11959平方公里,總人口1065萬人。轄扶溝縣、西華縣、商水縣、太康縣、鹿邑縣、鄲城縣、淮陽縣、沈丘縣和項城市、川匯區10個縣市區。
周口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農氏播種五穀,開創了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周口古屬陳國,《詩經.陳風》赫然在目。戰國末期,為楚都所在地,史稱郢陳。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在此建立張楚政權。兩漢時期,陳為皇子領地,繁榮昌盛,富甲一方。魏晉以來,淮陽歷次設郡置府。周口歷史上英傑輩出。老子(李耳)為道教鼻祖,所著《道德經》流芳千古。還有東晉太傅謝安、文學家謝靈運、現代民族英雄吉鴻昌等名人巨擘。1949年,設淮陽專區,1965年設周口專區。2000年6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周口地區設立地級周口市。
周口交通便捷,公路、鐵路、水路運輸交織成網,四通八達。有國道、省道13條,其中311國道橫穿東西,106國道縱貫南北。有縣鄉公路184條,通車里程4000公里。漯(河)至阜(陽)鐵路與京廣、京九線相接,客運和貨運列車溝通全國各地。漯(河)周(口)界(首)高速公路東可直達寧滬杭,西與京珠高速相連,可直達鄭州國際機場。阿(榮旗)深(圳)高速、周(口)商(丘)高速、許(昌)毫(州)高速正在建設之中。沙潁河自古以來就是通航河道,入淮河、匯長江。沙潁河航運可直達南京、上海。
周口基礎設施完備。全市電話交換機和入網設備容量達102萬門,固定電話用戶80萬戶,可直撥世界21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移動通信用戶發展到70萬戶,中國聯通用戶發展到近12萬戶,年增長速度100%以上。信息化建設卓有成效,開通了周口統計信息網,建立了網上周口宣傳平台。周口能源豐富。已探明有大范圍的煤和煤氣資源,現已經進入開發前的規劃論證階段。國家「西氣東輸」工程途經周口並在淮陽開口,年供氣將達7億立方米。周口電力供應充足。2004年購發電量達25.37億千瓦時,供電可靠率達99.8%,完全能夠保證工業生產和生活用電。市內供水可靠,市第三水廠已經竣工,完全可滿足生產、生活用水需要。
周口農業一度輝煌。這里是全國重要的糧、棉、油、肉、煙生產基地。2004年全市糧食年產量達541.2萬噸、棉花產量17.6萬噸、油料總產量29.9萬噸,肉類產量73.23萬噸,均居河南省前列。周口還是國家重要的黃牛、槐山羊、生豬的養殖及肉類出口基地。所產槐山羊皮為出口免檢產品,遠銷美、英、意、日及東歐各國,歷史上的周口與河北張家口並稱中國南北兩大皮都。周口還是聞名全國的平原綠化先進市,森林覆蓋率達18.26%,素有「平原林海」之稱。
周口工業現已形成以電力、機械、紡織、食品加工、建築材料、皮革皮毛加工為支柱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2004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完成176億元。涌現出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工業品牌。河南蓮花集團生產的「蓮花」牌味精先後獲得24塊國內國際金獎,其生產能力躋身世界同行業四強,單廠產量居世界第一;宋河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高、低度宋河糧液酒獲國家金獎,進入國家名酒行列;河南鞋城皮革集團生產的牛皮革及製品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金絲猴奶糖、賽潮皮鞋、邦傑食品等一批名優產品享譽海內外。華林集團、益海糧油集團、隆達發電公司等一批新興工業企業將對周口工業規模的快速擴張起到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周口旅遊資源豐富。全市有太昊伏羲陵、平糧台遺址、孔子弦歌台、老子故里太清宮、女媧城遺址、關帝廟、袁世凱行宮、龍湖風景區等旅遊景點33處。其中,太昊伏羲陵、平糧台遺址、關帝廟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淮陽還有陳姓始祖胡公鐵墓,淮陽是世界陳氏的發源地,每年都有大批海外陳姓華僑來淮陽尋根問祖;太康是謝氏起源地,成立有謝氏文化研究會。全市形成了周口---淮陽---鹿邑「三點一線」為重點的旅遊熱線。
面 積: 全市國土面積 11959 平方公里
人 口: 總人口 1065 萬人
地 形: 周口市屬黃淮平原 ,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 海拔 36 — 64 米
氣 候: 周口市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 年平均氣溫 15 ° , 年平均降水量 750 毫米。
地理位置: 周口市位於河南省東南部,東臨安徽阜陽,西接河南漯河市、許昌市,南與駐馬店市相連,北與開封、商丘市接壤。
行政區域: 轄扶溝縣、西華縣、商水縣、太康縣、鹿邑縣、鄲城縣、淮陽縣、沈丘縣和項城市、川匯區 10 個縣市區。
風俗人情
周口龍舟賽
周口是中州有名的龍舟之鄉,端午鬧龍舟是這里的傳統風俗。周口龍舟與江南龍舟不同,江 南龍舟體長頭尖,而周口龍舟體短頭平,輕捷靈巧,便於掉頭。江南龍舟裝飾較少,周口龍 舟用綢布、花紙濃裝重彩,豪華俏麗。周口龍舟比賽時,每隻龍船上都有一名固定的「拿手」 、「扳棹手」、「鼓手」、和十名「劃手」。大家群策群力,配合默契,雙槳舞動,輕舟如 飛。周口龍舟賽的比賽項目除競渡外,還有拔河、捉鴨等。拔河時,一根繩子連接兩條龍船,雙方奮力向相反的方向劃動。水上拔河比陸地拔河復雜,除力量競爭外,還有技巧、智慧的較 量。劃動的槳板,好似踏地的雙腳,要想立地不動,需奮力劃水,一點也不敢懈怠。如果想 戰勝對方,就需要全船人同心協力才能取勝。
景點導游
太昊陵
太昊伏羲是我國遠古神話傳說中的一個聖明帝王,他「為百王先」,居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他在人類社會從母系向父系,由野蠻向文明進化時期,以自已的聰明和智慧,立下了齊天功績。後人因此稱他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們對伏羲的贊詞,意為伏羲功德無量,向日月那樣光明。為紀念祖先功德,春秋時這里已建伏羲陵墓。當年孔子周遊列國來陳國,陳靈公曾陪同孔子觀瞻陵墓;三國魏曹植曾 < 封思王於陳,拜謁伏羲祠後作《伏羲贊》。唐宋以來,太昊伏羲的陵墓不斷擴建,包括陵地和祭祀的廟宇,佔地廣 875 畝。 今存陵園內建築為明代建築,結構與明代皇宮相仿。它分內外二城,內城叫紫禁城,外城叫皇城。城內古柏夾道、碑刻林立、晨鍾墓鼓、聲聞數里。統天殿又叫大殿、前殿,是整個陵園中最大建築,殿高米,面積 390 平方米;殿內有高大的神龕,內塑伏羲坐像,左右配有神農、黃帝、少昊、顓項塑像。太昊伏羲的陵墓高 20 多米,周長 150 多米;上呈圓形、下有方座,象徵「天圓地方」,陵前有宋代青石碑一座,寬 3 尺,高 15 尺,上鏞「太昊伏羲氏之墓」個大字,據傳此碑為蘇小妹用巾作筆寫成。
太清宮
太清宮位於鹿邑縣城東 5 公里,是我國古代傑出思想家、道家派創始人老子的誕生地,舊名厲鄉曲仁里。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生於春秋末年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今鹿邑縣太清宮鄉。太清,道家渭天道,亦謂天空,傳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宮觀。老子故 里的紀念性建築,初為老子廟,建於東漢桓帝廷熹八年( 165 年),後改為老子祠。唐朝創始人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起建宮闕殿宇,唐開元三十年( 725 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極宮」為太清宮至今。 太清宮前後兩宮相距一里,中間有一條東西流向的清靜河,取老子「清靜無為」之意,河上有會仙橋,將前後兩宮聯為一體。兩宮佔地 872 畝,各種建築 600 余間,殿閣棋布,雄偉壯觀,極盛一時。「前宮」以太極殿為中心,東有老子牧牛場遺址,西有隱陽山遺址,中有九步井,至今仍存。大殿內供有老子塑像,殿側立有高約 1.5 米,直徑約 25 公分的鐵柱一根,人稱「趕山鞭 」,實為老子「柱下史」職務的象徵。自「靖康之亂」後,太清宮屢遭破壞,後又數度廛修。
購物娛樂
--特產
鹿邑西芹、 蘆筍、湯庄蓮藕、石榴、甜柿、布郎李、凱特杏、太康油桃、沈丘槐山羊、汲冢粉條等。
--工藝品
布絲畫、手工布鞋、布貼畫。
--購物所場
萬果園購物中心 廣大消費者休閑、娛樂、購物的天堂。周口中都購物中心以廣場和商場相結合的經營方式將真正做到購物、休閑、觀光、娛樂、餐飲的有機統一。
美食
--風味美食
悶糟魚、鄧城豬蹄、王三水餃、周家麻花、五香兔肉、中州五香肚、千層豆腐、孔集燒雞、關德功燒雞、紅燒肘子、小雞烙饃等。
8、舉例:中國地名中帶「陰」「陽」二字
山南水北為陽
山北水南為陰
地名淵源解釋,也叫地名語源 ,是指地名得名的由來和它的含義。在我們中國,一般情況下是指漢語地名的由來及其含義;若系少數民族語地名則指其所屬語種,並說明其含義。
古今中外,地名學一直以地名淵源解釋為主要內容。美、英、法、俄、日是世界上走在地名學研究前列的五個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出版的地名學著作非常豐富,而研究地名由來或追溯地名語源成為地名學研究的主流。其代表性著作,美國有H.蓋內特著《美國地名由來指南》 、G.R.斯德瓦特著《名稱:美國地名命名的歷史詮釋》 '、布萊基著《地名由來辭典》 等,英國有E.埃克沃爾著《英國地名語源辭典》 、P.H.李內伊著《英語(國)地名的由來》 等,法國有A.多札著《地名的由來及其演變》 、《法國地名語源辭典》 ,俄羅斯有A.φ.奧爾洛夫著《蘇聯和西歐河流、城市、部落與地區名稱的由來》等,日本有阿部完堂《日本州名解》(1852年)、山中襄太《地名語源詞典》(1979年)、牧英夫《世界地名的語源》(1979年)、吉田茂樹《地名的由來》(1979年)和《日本地名語源事典》(1981年)、楠原佑介《古代地名語源事典》(1981年)、溝手理太郎《市町村名語源辭典》(1997年)、丹羽基二《地名的語源和謎》(1997年)等。
在中國歷史上,從《漢書·地理志》到《大清一統志》,傳統的地名學一直以地名淵源解釋為核心內容;反過來說,地名學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也以一定數量的地名淵源解釋為基礎。地名淵源解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而發展至清代的全盛局面,經歷超百、超千、超萬三個階段。
第一節 超百階段
三國鼎立以前,我國的地名淵源解釋尚不豐富。從先秦時零星的地名淵源解釋到東漢末年應劭的地名淵源解釋達到168處,中國地名學走過了地名淵源解釋從零到超過一百的歷程。
先秦時期的地名淵源解釋大多是自發的,也是不成系統的,但猶如江河源頭散亂的涓涓細流一樣,是傳統地名學的發達之源。甲骨文、金文中的地名目前尚未發現有淵源解釋者,但先秦文獻有這方面的記載,如:
《公羊傳》桓公九年:「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其意是說,被周天子選為都城的地方必須以「眾多」、「弘大」之類的詞語來形容才行,也表示首都規模的恢廓廣大和人口眾多,所以才叫「京師」。這就開了地名淵源解釋的先河。
生活時代比屈原稍晚的唐勒 ,著有《奏土論》,該書雖早已佚失,僅存的一條佚文卻是解釋地名淵源的:楚國方城又名萬城,他說:「我是楚也,世霸南土,自越以至葉,垂弘境萬里,故號曰『萬城』也」。
上蔡縣本系蔡國,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於蔡。據成書於戰國末年的《世本》載:「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稱上」。
盡管這些地名的淵源解釋有的已相當透徹,但畢竟都是零星的。一部書中最多也只有兩三處,像《尚書·禹貢》、《山海經》這樣的地理著作中連一處地名淵源解釋也沒有。
從西漢開始,地名淵源解釋逐漸多了起來。例如司馬遷《史記·封禪書》:「齊所以為齊,以天齊(淵)也」,指出了齊國得名的由來。《史記·趙世家》載:趙襄子即位後,派兵擊殺代王並吞其土,又派人迎還其姐代王夫人,代王夫人行至半路山區,哭道:「代國已亡,代王已死,我還能到哪兒去啊 ?」結果,她摩笄(一種金屬頭飾)於山石而自殺。代人很憐憫她,遂把此山稱作「摩笄之山」。
到了東漢時期,誕生了中國地名學史上第一部具有地名學研究內容的《漢書·地理志》;應劭的168處地名淵源解釋大大豐富了《漢書·地理志》)的地名學內容,開創了我國地名淵源研究之風。
《漢書·地理志》不僅敘述了公元2年時西漢王朝103個郡國及其下轄1587個縣級政區的名稱和地理沿革,還介紹了175座山名和361個陂澤湖池名稱,其記載地名超過4500處,很多漢代以前古文獻所記載的地名賴此才得以知其所在,正如清儒王先謙所說的那樣:「班志地理,存前古之軌跡,立來史之准繩,兼詳水道源流,使後人水地相資以求往跡,可謂功存千古者也」。
《漢書·地理志》是我國最早系統地解釋地名淵源的文獻。據筆者初步統計,《漢書·地理志》對六十處地名作了淵源解釋,成為我國地名學研究的開端,如表2-1所示:
表2-1 《漢書·地理志》的地名淵源解釋
類別 地名 淵 源 解 釋 隸 屬
以故國為名 潞
共
溫
密
南燕
許
項
南頓
隨
鄧
舒
蕭
向
郯
繒
徐
吳
無終
肥累
莒
陳
任城
彭城
傅陽
六
蓼 故潞子國
故國
故國,己姓。
故國
南燕國,姞姓,黃帝後。
故國,姜姓,四岳後。
故國
故頓子國,姬姓。
故國
故國
故國
故蕭叔國
故國
故國,少昊後,盈姓。
故國,禹後。
故國,盈姓。
故國,周太伯所邑。
故無終子國
故肥子國
故國,盈姓。
故國,舜後。
故任國,太昊後
故彭祖國
故逼陽國。顏師古註:逼音福。
故國,皋繇後。
故國,皋繇後。 上黨郡
河內郡
河內郡
河南郡
東 郡
穎川郡
汝南郡
汝南郡
南陽郡
南陽郡
廬江郡
沛 郡
沛 郡
東海郡
東海郡
臨淮郡
會稽郡
右北平郡
真定國
城陽國
淮陽國
東平國
楚 國
楚 國
六安國
六安國
以舊邑為名 鄭
葉
郢
班氏
虢 周宣王弟鄭桓公邑
楚葉公邑
楚別邑,故郢。
秦地圖書班氏
虢宮,秦宣太後起也 京兆尹
南陽郡
南 郡
代 郡
右扶風
以山水為名 彭澤
雒
滇池
葉榆
沮
羌道
居延
柳城
吞列
陽城
鬲
《禹貢》:彭蠡澤在西
章山,雒水所出
滇池澤在西北
葉榆澤在東
不狼山, 水所出
沮水出東狼谷
羌水出塞外
居延澤在東北
參柳水北入海
分黎山,列水所出。
陽城山,洧水所出。
平當以為鬲津 豫章郡
廣漢郡
益州郡
益州郡
牂柯郡
武都郡
隴西郡
張掖郡
遼西郡
樂浪郡
潁川郡
平原郡
以
方
位
為
名 因
山
得
名 華陰
汧
山陽
蒙陰
山陰 太華山在南
吳山在西,古文以為汧山
東太行山在西北
《禹貢》:蒙山在西南
會稽山在南 京兆尹
右扶風
河內郡
泰山郡
會稽郡
因
水
得
名 杜陽
晉陽
汾陽
盪陰
鄱陽
旬陽
涇陽 杜水南入渭
晉水所出
北山,汾水所出。
盪水東至內黃澤
鄱水西入湖漢
北山,旬水所出。
《禹貢》:涇水所出,東南至陽陵入渭。 右扶風
太原郡
太原郡
河內郡
豫章郡
漢中郡
安定郡
人
物
地
名 霸水
新蔡
長子 古曰茲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視子孫。
蔡平侯自蔡徙此
周史:辛甲所封 京兆尹南陵縣
汝南郡
上黨郡
物
產
地
名 藍田 山出美玉 京兆尹
部
族
地
名 陸渾 春秋遷陸渾戎於此 弘農郡
由上表可知,以故國為名是《漢書·地理志》地名淵源解釋最多的一類(26處),表明地名的繼承性是相當明顯的;以山水為名類中,僅「陽城」一處表示山,其餘十一處均表示水,以方位為名類全都由山、水的相對位置而命名的,其中因山得名僅五處,因水得名卻有七處,這些事實均表明在中國歷史的早期,我們先民對水的依賴比山更為強烈。
《漢書》中除《地理志》之外,別的篇章也有地名淵源解釋的內容。《武帝紀》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東巡,來到左邑桐鄉,聽到攻下南越國都的好消息,遂將桐鄉改置為聞喜縣;次年,武帝巡遊至汲縣新中鄉,臣下匯報說已捕斬南越國丞相呂嘉,於是把新中鄉改置為獲嘉縣。這就是今天山西聞喜縣和河南獲嘉縣縣名的由來。
《漢書·地理志》以後,地名學研究的著作如雨後春筍般地大量涌現,僅東漢時期對地名淵源的研究即不乏其人,其中著名的有圈稱、應劭等人。
圈稱字幼舉,東漢末年陳留郡(郡治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南)人 ,《後漢書》無傳。《隋書·經籍志》著錄《陳留耆舊傳》二卷,漢議郎圈稱撰;又《元和姓纂》卷二引錄圈稱撰《陳留風俗傳》。可惜此二傳早已亡佚,亦向無輯本。
好在酈道元《水經注》等書中有它的佚文,共凡四十餘條,涉及的地域雖僅有東漢陳留一郡之地,但其中不乏地名淵源的解釋。比如長垣縣(今河南長垣縣),《水經·濟水注二》引《陳留風俗傳》:「縣有防垣,故縣氏之」;浚儀縣(今河南開封市),《水經·渠水注》:「《陳留風俗傳》曰:『縣北有浚水,像而儀之,故曰浚儀』」;尉氏縣(今河南尉氏縣),《水經·渠水注》:「圈稱雲:「尉氏,鄭國之東鄙弊獄官名也,鄭大夫尉氏之邑」;襄邑縣(今河南睢縣),《漢書·地理志》顏師古註:「圈稱雲:襄邑宋地,本承匡襄陵鄉也,宋襄公所葬,故曰襄陵;秦始皇以承匡卑濕,故徙縣於襄陵,謂之襄邑」;雍丘縣(今南杞縣),《水經·睢水注》:「圈稱曰:縣有五陵之名,故以氏縣矣」;己吾縣(今睢縣東南),《水經·陰溝水注》:「《陳留風俗傳》曰:縣,故宋也,以成、哀之世戶至八九千,冠帶之徒求置縣矣。永元十一年陳王削地,以大棘鄉、直陽鄉十二年自鄢隸之,命以嘉名曰『己吾』,猶有陳楚之俗焉」;酸棗縣(今河南延津縣西南),《水經·濟水注二》:「圈稱曰:昔天子建國名都,或以令名,或以山林,故豫章以樹氏郡,酸棗以棗名邦,故曰酸棗也」;扶溝縣(今河南扶溝縣東北),《太平寰宇記》卷二開封府扶溝縣:「《陳留風俗傳》雲:『小扶亭有洧水之溝,因以名縣」;圉縣(今河南杞縣南之圉鎮),《太平寰宇記》卷一開封府雍丘縣下「圉城」條:「《風俗傳》雲:舊陳地,苦楚之難修,干戈於境,以虞其患,故曰圉」;考城縣(今河南民權縣東),《水經· 水注》引《陳留風俗傳》:「章帝東巡過縣,詔曰:『陳留菑縣,其名不善,高祖鄙柏人之邑,世宗休聞喜而顯獲嘉應,亨吉元符,嘉皇靈之顧,賜越有光,列考武皇,其改菑縣曰考城」。可見,圈稱《陳留風俗傳》今存佚文,已解釋了十個縣名的由來,占東漢陳留郡所轄17縣 的一半以上。
應劭字仲瑗,東漢末年汝南南頓(今河南項城市西南南頓鎮)人。年青時刻苦學習,博覽多聞,靈帝時舉孝廉,嘗為汝南主簿,中平六年(189年)出任泰山太守,後為冀州牧袁紹的軍謀校尉,建安初年卒於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後漢書》卷四八有傳。著有《漢書集解》 、《地理風俗記》、《十三州記》、《漢官儀》、《風俗通義》等,其中不乏地名研究的真知灼見。在《漢書集解》中,應劭對248處地名作了注釋,其中對152處作了淵源解釋,比《漢書·地理志》地名淵源解釋多出一倍以上,大大豐富了《漢書·地理志》的地名學內容;《漢官儀》也有15處地名淵源解釋;另據《水經注》所引,《地理風俗記》有關地名淵源的解釋有26處,《十三州記》有3處。以上除去相互重復者之外,為應劭所解釋淵源的地名達168處。大體說來,可以歸納為以下14類(凡《漢書集解》一律簡作「應劭注」,其餘標出具體書名):
(1)方位地名 這類地名共有49處,以陰、陽地名居多。如南郡襄陽縣,應劭註:「在襄水之陽」;太原郡陽曲縣,應劭註:「河千里一曲,當其陽,故曰陽曲也」;涿郡中水縣,應劭註:「在易、 二水之間,故曰中水」;河間國,應劭註:「在兩河之間」。方位地名指出了地名的相關位置,可以了解當時山脈與河流的走向及其相互關系和城邑、聚落的位置,也可探索古今河道變遷。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類帶「陰」、「陽」字眼的44個地名中,帶「陰字的僅有平陰、灅陰、雕陰3處,帶「陽」字的多達41處,根據應劭的解釋,這批「陽」字地名全都因位於河流之陽而得名。
(2)山水地名 在《漢書集解》中有37處、《地理風俗記》中有4處山水地名的淵源釋名。例如江夏郡,應劭註:「沔水自江別至南郡華容為夏水,過郡入江,故曰江夏」;涿郡「其南有涿水,蓋氏焉」 ;酒泉郡,應劭註:「其水若酒,故曰酒泉也」;常山郡井陘縣,應劭註:「井陘山在南」;南郡夷陵縣,《水經·江水注二》引應劭曰:「夷山在西北,蓋因山以名縣也」。這41處地名當中,因水得名25處,比因山得名的11處多出一倍以上。
(3)故國舊邑地名 戰國、秦、漢時代,去古未遠,有相當數量的政區地名常常以該地的故國、舊邑命名,應劭解釋了17個這類地名的來歷,如代郡,應劭註:「故代國「;九江郡鍾離縣,應劭註:「鍾離子國」;泰山郡萊蕪縣,《十三州記》:「魯之萊柞邑」 。汝南郡南頓縣是應劭的家鄉,他在《漢書集解》中說:「頓迫於陳,其後南徙,故號南頓,故城尚在」。類似「故城尚在」之類的言辭,在其它地名釋名中找不到,可見應劭對家鄉的地理狀況是非常熟知的。
(4)人物地名 應劭在《漢書集解》中有13個人物地名的由來釋名,如代郡靈丘縣,應劭註:「(趙)武靈王葬此,因氏焉」;長沙國羅縣,應劭註:「楚文王徙羅子自枝江居此」;南陽郡冠軍縣,應劭註:「武帝以封霍去病,去病仍出匈奴,功冠諸軍,故曰冠軍」,等等。
(5)地形地名 這類地名主要是依地形的高下命名,共有8個,如右扶風雍縣,應劭註:「四面積高曰雍」,道出了雍縣(今陝西鳳翔縣)的地理景觀;河內郡平皋縣,應劭註:「以其在河之皋,處勢平夷,故曰平皋」,簡明扼要地刻畫了平皋(故地在今河南溫縣之東黃河北岸)所處的地理位置;「丘」是平原上的小山包,應劭指出山陽郡之瑕丘縣、魏郡之斥丘縣都是因「丘」而得名的史實。
(6)氣候地名 今西北地區,古為涼州地域.《水經注》卷四0引應劭《地理風俗記》:「漢武帝元朔三年改雍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
(7)對稱地名 《漢書·地理志》中不少地名的詞義是對稱的,如東與西、內與外、上與下等,應劭解釋了10個對稱地名的來歷,如;內黃,應劭註:「陳留有外黃,故加『內』雲」;下邽,應劭註:「秦武公伐邽戎,置有上邽,故加『下』」。
(8)部族地名 《漢書》中記載的不少部族地名,應劭給予了明確的闡釋,如牂柯郡夜郎縣,應劭註:「故夜郎侯邑」;玄菟郡高句驪縣,應劭註:「故句驪胡」;雁門郡樓煩縣,應劭註:「故樓煩胡地」,高密國夷安縣,應劭註:「故萊夷維邑」。為應劭所釋的部族地名還有僰道、豬道、句町等。
(9)詞義地名 即從詞義本身探索地名的淵源。《水經·夏水注》:「應劭《十三州記》雲:江別入沔為夏水源,夫夏之為名,始於分江,冬竭夏流,故納厥稱,既有中夏之目,亦苞大夏之名矣」。《太平御覽·州郡部》引應劭《漢官儀》:「京兆,絕高曰京,京,大也,十億曰兆,欲令帝都殷盈也」;馮翊「馮輔翊蕃,故以為名」;而弘農郡則是「弘,大也,所以廣大農業也」的意思。另為應劭所釋詞義者尚有益州、江都、敦煌、張掖等處。
(10)避諱地名 東郡壽良縣,應劭註:「世祖叔父名良,故曰壽張」;河內郡隆慮縣,應劭註:「避殤帝名,改曰林慮也」。
(11)帝意地名 專制時代君權高於一切,有些地名折映著帝王的心境,如中山國苦陘縣,應劭註:「章帝更名漢昌」;蜀郡青衣縣,應劭註:「順帝更名漢嘉」;武陵郡索縣,應劭註:「順帝更名漢壽」。漢昌、漢嘉、漢壽三個縣名,反映了東漢皇帝希冀漢朝昌盛長久的想法。東郡清縣,應劭註:「章帝更名樂平」;零陵郡鍾武縣,應劭註:「今重安」;清河郡信鄉侯國,應劭註:「順帝更名安平」;勃海郡千童縣,應劭註:「靈帝改曰饒安」。這些地名又反映了帝王希望社會安定、平安無事的心理。
(12)物產地名 應劭注釋《漢書》涉及四處物產地名。金城郡,應劭註:「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潁川郡長社縣,應劭註:「其社中樹暴長,更名長社」;珠崖郡,應劭註:「郡在大海中崖岸之邊,出真珠,故曰珠崖」;巨鹿郡,應劭註:「鹿,林之大者也」。
(13)移民地名 為應劭詮釋的移民地名有新豐、新秦、新鄭、陽都四處。京兆尹新豐縣,應劭註:「太上皇思東歸,於是高祖改築城寺街里以象豐,徙豐民以實之,故號新豐」;新秦,應劭註:「秦始皇遣蒙恬攘卻匈奴,得其河南造陽之北千里地甚好,於是為築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應劭的釋名,合理地揭示了新豐、新秦城市創立和地名產生的歷史過程。
(14)總稱地名 《漢書·高帝紀上》中,韓信力陳項羽可圖、三秦可並之計,應劭註:「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分王秦地,故曰三秦」。《漢書·景帝紀》:「三輔舉不如法令者」,應劭註:「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共治長安城中,是為三輔」。
以上14個類別是為了說明應劭對地名淵源研究貢獻而作的大致分類。盡管應劭解釋地名時曾發生過一些錯誤,像零陵郡泠道縣「泠水出丹陽宛陵」之類的解釋還錯得太離譜,但總的說來,應劭《漢書集解》等著作與《漢書》相映成輝,開創了我國地名淵源研究之風,為後世對地名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礎。
綜上所述,歷史上地名淵源解釋數量從先秦時零的突破到應劭的超過百數,是地名淵源解釋的超百階段,也是中國傳統地名學奠基的主要標志之一 。
9、我們這里有一個風俗:孩子12歲過生日時,需要爸媽的朋友們送12雙鞋子。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道理是有的,送的人多,說明爸媽的朋友多、門路廣,對小孩也是有好處的,但這種風俗只是一種風俗吧,沒有必然聯系,謝謝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