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風俗
1、香港和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等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政治樓上說了,我就不重復了.香港人曾被英國人統治,整個香港都很紳士很禮貌,這點台灣沒有.香港和台灣都是潮人比較多的地方,但香港更崇拜名牌.如果不穿名牌出街,就好像上街沒穿衣服似的,台灣人雖然也愛追潮流,但更多追求的是時尚感,不名牌也一樣能穿出名牌的感覺.兩個地方都有著名小吃.
港澳台,因為香港澳門是特別行政區,而台灣還在獨立.而這三個地方的政治法律也各與內地大不相同.故把三地的名稱頭一個字作簡稱來與內地區分
2、很多劇組在開機之前都要燒香,這個風俗是從何而來的?
現在的華語影視圈中,但凡新片(劇)開拍,必有開機儀式——也就是選擇個良辰吉日,搞個拜神儀式。一般來說,開機儀式上,用於供奉的案桌都用紅絨布遮蓋,桌上供奉關帝,兩旁是香爐和上供的烤乳豬及鮮美水果。通常將攝影機用紅布蓋住,然後由劇組主創依次上香拜神,最後掀開機器的紅布,宣布開機。
據說,這個程序最早來自於對“劃片”的恐懼。所謂“劃片”,是指早年膠片時代時,攝影機里的膠片在拍攝時被裡面的零件意外劃傷。如果發生“劃片”,將給劇組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但是機器劃片又不可預計也難以預防——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紅布蓋住攝影機“鎮邪”。
拜神是港台傳來的,他們拜的神其實級別都不高,大約也就是關老爺、黃大仙之類。因為老年間的電影人的江湖氣和社團氣很足,拜神基本來自於戲曲界的行規。傳到大陸以後,大陸無神論的氛圍最終使得拜神儀式徒有虛名,基本什麼神都不拜,你心裡想誰就是誰,從孫悟空到盧米埃爾都可以。但是還不能廢除,因為畢竟是一個儀式,有一種安定人心的作用。電影誕生於工業文明時代,故此沒有神可拜。真的要拜的話,有個神,叫攝影機神。那個年代的劇組最害怕的就是機器劃片,所以機器全部用紅布蓋起來辟邪,就是怕這個。但總體上需要一個儀式將這種害怕和禁忌儀式化。今的開機拜神,大部分更像是劇組動員大會,“神秘色彩”沒那麼強烈了,但有幾件事是必須的做到的。首先,良辰吉時不能誤,這時間一般都有專業人士推演。那下雨了怎麼辦?聽過一種說法:真正的良辰吉時一般是不會下大雨的!若是開機之時恰逢細雨綿綿,那也是極好的,就是所謂的“遇水則發”。
所以代表了以下幾點:
第一 這是一種開機儀式;有的是設壇拜祭;相當於奠基禮,引起人們尤其是觀眾的重視
第二 因為拍影視劇有很多人為難以控制的不確定因素,比如演員生病、天災人禍導致停機一日,就會損失不少費用,所以,他們祈求上蒼保佑民間也有窮算命 富燒香的說法,窮算命意味著命運不可把控,而富燒香意味著不出差錯,所以,一般做生意的人都喜歡燒香拜佛,
第三 這種儀式源於香港,因為香港的影視劇商業化運作早於大陸;拜祭的對象沒有一定之規,信佛的拜菩薩,信道教的拜神仙,什麼都不信的,就拜祖宗,甚至拜關公 魯班的都有
第四 有的劇組對開機時辰有講究,跟結婚一樣,圖個吉利
3、香港的文化習俗
香港民俗文化介紹:
香港飲茶習俗
在香港,飲茶一開始是叫做「上茶樓」或者「上酒樓」,後來就叫了「去飲茶」,慢慢「飲茶」就變成了上茶樓喝茶吃點心的代名詞。飲茶主要包括了喝茶和吃點心,而點心中數蝦餃和叉燒包在早期較為廣受歡迎,故此粵語內形容飲茶為「一盅兩件」(一盅茶+兩件點心),而且在某些語境下它還表示「最低消費」的意思。
太平清醮
太平清醮又名包山節(英文名稱 Cheung Chau Bun Festival ),是香港長洲海陸豐籍居民舉辦的一個非常熱鬧的節日,也是香港旅遊發展局推介的一個主要節目。舉行之日為農歷四月初六,會景巡遊為四月初八,同日也是佛祖誕。整個建醮期一連5天,有「迎神」、「走午朝」、「超幽」、「送神」等祭祀儀式。其中飄色會景大巡遊、醒獅與祥麒表演、搶包山最為吸引民眾參與。
吃盆菜
「吃盆菜」是香港的九龍、沙田、大埔、元水和深圳一帶最有民俗特色的傳統宴席。每逢喜慶及紅白喜事需要宴請賓客,主人家便請專業廚師製作盆菜供客人享用。每桌只有一大木盆,盆內按預先燒熟菜餚的貴賤依次層層疊放。
底菜一般是蘿卜及其他蔬菜,接著是大塊豬肉、肉皮、雞、鵝、魚、蝦、蟹、蚝等。湊齊10人吃一盆,傳統是從高到低,一層層吃;象徵合家團圓、滿堂吉慶,加上盆菜盤滿缽滿的形態,盡顯繁榮興旺之寓意。
燒黃紙
又叫「斬雞頭」,是曾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種民間發毒誓的形式。儀式開始,雙方跪在神案前,面對神像,點燃香燭,頂禮膜拜。然後,雙方各執一張黃紙,高聲吟誦誓言,多為「清心直說,並無虛言」、「若有戲言,不得好死,斷子絕孫」之類。
接著,廟內執事取出早已准備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雞一隻,一刀斬下雞頭,讓雞血灑在寫有毒誓的黃紙上,再將黃紙焚燒,方為了結。後來法庭處理一些無頭案時,利用民眾愚昧的民俗心理,也採取這種形式,土洋結合,「斬雞頭,斷疑案」。
搶包山
香港長洲的習俗。據說18世紀的清朝,長洲發生了瘟疫,導致不少平民死亡。後來得到玄天上帝的指引,瘟疫得以制止。居民為了酬謝神恩,便扮成神祇在大街上遊行驅趕瘟神,並且在長洲北帝廟前豎起三個包山,作為祭祀之用。每個包山高約13米,用竹棚搭成,每個包山掛上了約一萬六千個包子。包子名為「幽包」,是一種曾被供神的印有紅色「壽」字的蓮蓉包,又叫「平安包」。摘得包子越多,福氣亦越多。但自從1979年發生包山倒塌意外事件後,相隔了26年,2005年才首次復辦這項傳統習俗。
打小人
流傳於香港地區民間的一種小型祭祀儀式。該習俗在香港地區分布頗廣,儀式都在三叉路口、橋底、路旁及山邊等地方進行。此外,部分廟宇內的廟祝也有替人「打小人」服務。每年驚蟄是「打小人」盛行的日子,「專業打手們」手操舊鞋爛鞋,打殘打爛放在磚頭上的紙公仔,代客痛打「小人」。其目的就是希望能夠通過這種儀式驅除小人,迎來貴人。港島寶雲道一段、鵝頸橋都是「打小人」的有名地點。
香港煲蠟
香港人所指的煲蠟專指中秋節期間,利用月餅鐵罐作器皿、焚燒報紙或使用蠟燭等雜物用作煲蠟的火源,大量蠟燭(正確地說應該是高溫液態的蠟)造成火團的玩火行為。蠟液燃燒得最猛烈之時,而向火團噴水、使之產生高大火焰。煲蠟極為容易引起火災,滾燙的蠟液接觸到皮膚可能造成第三級燒傷。
這是南方的一種風俗習慣,比較危險,每年中秋都會有人給燙傷。「煲蠟」就是將兩支蠟燭點著,然後拿一支蠟燭在上面燒看燭淚往下滴。香港年輕人尤其流行於迎月、中秋節正日和追月三天在公眾場所煲蠟,一般伴隨玩燈籠和點蠟燭等中秋活動進行。過去歷年於香港皆有人因煲蠟而受傷入院。
香港春節習俗
踏入新春佳節的第一刻,香港人多半會前往黃大仙廟,爭先恐後地要插上「頭炷香」,以祈求新的一年裡平安順利、財源廣進。所謂「頭炷香」,指的是每個人在新一年第一次供奉的香,但不一定要當日零時插,任何時候都是好時辰,最重要是心誠。
在香港的慶年活動中,一向重頭的戲是舞龍舞獅,而且都要裝飾得五顏六色,風采歡騰。舞獅也稱為「獅子舞」,在香港不僅是傳統的舞蹈項目,而且也是民間的體育及慶典活動。香港人舞獅大多是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不同於北方的舞獅——由兩人合舞一隻大獅子,只露雙腳,不但有雌、雄之分,還分文獅、武獅、成獅、崽獅等。
香港人年前也都要清潔一下家中環境,取「除舊布新」之意。繼而是置辦年貨。除夕是團圓的日子,一家人要吃團圓飯。香港人十分注重吃,連菜名都要起個好彩頭。團圓飯後,要去逛花市,買年花回家,增加家裡的過年氣氛。
當然,紅包壓歲錢是不能少的,但香港人一般不包 「大紅包」,身上所帶的以備不時之需的成迭紅包,多數都是裝著10~20港幣。大年初一人們會拜親訪友,正式拜年。許多人家都於桌上擺設年糕、油角、煎堆、蛋散等過年應景之食物。
香港樹中秋習俗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
(3)港台風俗擴展資料:四大傳統節慶,十分地道香港。參加「香港傳統文化匯" ,逛小島、游古剎,看小孩打扮成古今人物凌空飄起巡遊,健兒攀包山搶包子……在繽紛熱鬧的氛圍中,體驗這個「亞洲國際都會"富有民間色彩的節日風俗!
參考資料:香港傳統文化匯網路4、港澳台地區為什麼一直是我國主要的海外旅遊客源地?
1、港澳台地區與祖國大陸有著相同的文化傳統、親近的民族血緣關系,同時,三地經濟都很發達,又是在祖國大陸投資總量最大的地區,與大陸有著不可阻隔的經濟聯系。
2、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後,隨著「一國兩制」和SEPA框架貫徹實施,必將繼續推動港澳入境旅遊客源市場的發展。
3、香港經濟繁榮、居民生活消費水平高,提供著祖國大陸大部分的入境旅遊客源
4、世界金融貿易中心和著名旅遊城市,擁有世界一流的交通、通信設施,是世界重要的旅遊中轉客源市場,使亞太地區的國際旅遊中心和進入祖國內地的重要通道,每年會有大量的國際商務旅遊者和工商人士通過香港入境到內地旅行。
(4)港台風俗擴展資料:
外國遊客華旅遊,其目的包括觀光休閑,探親訪友,服務員工,會議商務及其他目的。在所有的外國遊客中,男性歷所佔比例較大,是我國客源市場的主體,大多數遊客的年齡集中在25~64歲。
客源入境方式以2008年統計數據為例,中國的所有海外客源中,在對入境方式的選擇上,徒步所佔的比重最大,佔56.48%,這其中主要的一部分遊客於我國的香港及其他邊境國家和地區。排在第二位的入境方式是以汽車為主的交通工具,佔25.13%,接下才是飛機和船舶,選擇火車的入境遊客最少,佔1.24%
5、為什麼港台地區的人,大多都信風水鬼神呢?
港台地區的人信奉風水鬼神有可能是因為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在古時候遠離中原地區,所以從古代以來,戰火就很難觸及到這些地方,因此這些地方的傳統習俗就保留的比較完整。而古代的人一般都是靠天吃飯,並且對大自然的力量沒有一個很好的認知,所以他們對於大自然的一些現象就會產生一些恐懼的心理,這是從遠古以來就已經有的一種習慣性想法。久而久之,對大自然的恐懼就會催化產生一些用於不可理解的事情的替代品,也就是鬼神之類的。所以在,在相對和平的台灣、香港地區的人會比較信奉風水,鬼神之類的,其實也是對於一種超脫自然能力之外的事物的敬畏之情。
特別是從香港、台灣地區人的一些語言習慣性表達當中可以看出來,相信風水鬼神的傳統是自古以來就已經產生了的。香港人大多數會講粵語,台灣人講的大都是閩南語,那麼粵語跟閩南語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相比與普通話來講,保留了一些文言文的特點。而語言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很容易的將傳統文化當中的一些習慣性的表達延續下來,那麼隨著習慣性表達的延續,之前那些祖先相信的風水鬼神也會隨著這些傳統語言的延續而傳播到下一代。一代一代地相傳下來的話,大多數港台地區的人都會比較相信風水鬼神了。
另外,由於香港和台灣地區距離古代的戰爭中心會比較遠,很多逃難的難民就會往南方地區涌過來,所以處在南方地區並且較少受到古代戰爭沖擊的台灣和香港,就成為一些文化人的避難所了。一些傳統的文化也自然而然地從中原地區也會帶到港台地區,保留相對比較完整。因此香港和台灣人信奉風水鬼神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是最後需要提及一點,風水鬼神並不存在,咱們還是要相信科學,這也是青年人應當肩負的責任。
6、港台的端午 港台怎麼過端午
端午 是中國人的節日,港台地區自然也不例外,同樣吃粽子,賽龍舟。除此之外,港台人民還有哪些別樣的習俗呢?那麼,就讓 老黃歷 帶大家了解,港台的端午,港台怎麼過端午的。
港人上茶樓,台灣更傳統
香港只有在端午節當天放1天假,市民會想辦法充分利用。在假期一大早,一家大小就會陸續到港式茶樓「飲茶」,來個「一盅兩件」,喝上一壺茶,配上兩件點心,共聚天倫。如果害怕茶樓「人滿為患」,也可以在家飲茶食粽。吃完了粽子,香港人喜歡去沙田河畔看龍舟競賽或者去海邊游泳、曬日光浴。
台灣由於地處亞熱帶,古時多有瘴癘時疫,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的節日也就受到重視。端午節一到,家家戶戶都清掃一新。節前人人都要理發,端午那天,婦女們頭上佩帶艾葉,孩子們身上掛著香囊,也叫「香荷包」。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
粽子比拼的是創意
香港的粽子五花八門,最基本分為鹹肉粽和甜粽。近年來,香港的茶樓或是酒店都推出更多款式的粽子,以滿足香港人愛吃的特性。有的粽子講求健康,會用富有纖維的紫米及原粒粟米;有的粽子講求豪華,用瑤柱蚝豉製成,是送禮的佳品。
台灣粽一直有「北部粽」、「南部粽」之爭,北部粽主要是將糯米事先調入醬油炒過燜過再加配料包起來,吃起來粒粒分明;南部粽是將生糯米及生花生用水泡開加入配料,再將整個粽子放入鍋中用水煮熟,糯米因此軟而綿密。在台灣的傳統市場里,可以買到客家粽子、廣東肇慶粽子、浙江湖州粽子、福建福州粽子等等。
五星級飯店出售的高檔粽子包括鮑魚粽、麵包粽以及以烏龍、普洱、龍井等名茶入粽的茶粽等。為挑戰端午節的粽子新意,台灣一家粽子店突發奇想,做出了「腳臭味」的臭腳棕。臭腳棕形狀酷似古代三寸金蓮,包著香菇、泡菜、干貝、瘦肉和黑暗料理之神——臭豆腐。有人形容:「聞起來又酸又臭,吃起來美妙無比。」
特有風俗
香港民間流傳著「游過龍舟水,百病衰氣除」的說法。端午節正值夏天,烈日炎炎,市民都會趁假日在「龍舟水」里游泳,希望洗去霉氣,祛除邪佞之氣、衰氣,帶來好運,祈求身體健康。
在台灣過端午節,還有一個富有神奇色彩的習俗,就是取「午時水」。每到端午節這天中午12時,人們會湧向村中的井邊提桶、挑擔取水,家家戶戶唯恐過時不正,排的長龍陣也就蔚為大觀了。午時水在古時又名為陽水,可避邪去晦氣,來灑凈房宅有清凈效果;另外有很多人覺得「午時水」可以經年不腐,喝了或拿來泡茶還有強身健體、美容的功效,所以台灣有「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的說法。
7、廣東汕尾陸豐結婚的習俗是怎樣的?
在婚姻嫁娶上,廣東各地基本上是按照「三書」、「六禮」的習俗程序進行。
「三書」指男女雙方正式締結婚約訂親的「聘書」,過聘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的「禮書」,結婚當日(迎親)的「迎親書」。
「六禮」指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婚禮前的六個步驟:一曰納采,由男家請媒人攜帶禮物向女家提親;二曰問名,提親後,交換男女雙方「生辰八字」;三曰納吉,實際上是訂婚儀式,要請酒祝賀。
(7)港台風俗擴展資料:
中西方婚禮不同之處:儀式差異
在中式婚禮中父母環節是很重要的,需要新人雙方給父母行叩拜禮,敬茶等,這傳揚的是中國的孝道,結婚是感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以及新人互相講過對方的父母,正式認門,是非常重要的儀式。
而西方國家是沒有叩拜禮敬茶這些環節的,人們在婚禮上能看到的關於父母的環節其實就一個,而且還只能看到父親,就是父親在進場的時候,女兒挽著父親的手,父親親自將女兒待到新郎面前,將女兒交給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