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今日有何風俗

今日有何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07 08:23:00

1、唐朝時結婚有什麼習俗?一定要正統

古時婚禮又被稱為「六禮」,所謂「六禮」指的是說媒成功後的六個程序:納采(雙方碰頭)、問名(詢問女孩的名字用以卜算)、納吉(將卜算結果告知對方)、納征(送聘禮)、請期(定日子)、親迎(迎娶新娘子)。
在唐朝,以上規矩基本上被傳承下來。唐朝婚姻習俗多繼承於北朝。在北朝,迎親時,夫家在新郎的帶領下一行人來到新娘家門口,齊聲高喊:「新婦子!」這時候,新娘子家往往是緊閉大門,那意思是要給新郎點顏色看,這媳婦可不是好娶的,於是夫家幾十甚至上百口子就圍成一圈在大門外叫喚,直到把門催開,迎接新娘上車。在唐朝,這被稱為「催妝」。唐朝迎親往往是在黃昏,中唐以後才有人把時間改在清晨。在接完新娘後,事情還沒算完,女方往往集中一大批人,擋在道上,不讓新郎的車子過去,想過去也行,留下買路財,謂之「障車」。在《酉陽雜俎》中記載了唐朝時新增加的婚俗:
近代婚禮,當迎婦,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隻置戶上。婦上車,婿騎而環車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女將上車,以蔽膝覆面。婦入門,舅姑以下悉從便門出,更從門入,言當躝新婦跡。又婦入門,先拜豬枳及灶。娶婦。夫婦並拜,或共結鏡紐。又娶婦之家,弄新婦,臘月娶婦,不見姑。
即結婚前男方必須以粟米三升填石臼,以一張席子蓋住井口,以枲麻三斤塞上窗戶,以箭三支放在新房門口。接到新娘子後,新娘子上車時,得擋上膝蓋,搭上蓋頭,新娘子上車後,新郎需要騎馬圍著車繞三圈。新娘子初入婆家,先拜灶台,以示將來成為操持家務的好手。男方的父母等親屬則從便門出,然後再從正門入,為的是踩新娘子的腳印,以沾喜運。
唐朝時的結婚儀式很有趣,包含了濃重的民俗文化:唐人風俗多春夏迎娶新人,臘月婚嫁則有規矩即新娘不能見姑即婆婆(唐時稱公婆為舅姑)。結婚當天,新人不能住進房子,必須住在屋外用青布幔搭建的帳篷,謂之「青廬」。新人在這裡面完成交拜儀式並過新婚第一夜。在「青廬」內夫婦對拜,各剪發一縷置於錦囊,象徵結發夫妻。新婚後,女婿回門,拜見岳父岳母時,女方家眷親朋皆至,此時有個好玩的游戲,那就是姑娘們用木杖、竹杖打女婿為樂,直到女婿被揍得暈頭轉向才罷休,這可被理解成是女方的示威:我們家閨女可嫁過去了,你看著辦吧!此外,唐朝婚禮還有個新段子,就是「鋪母巹童」,即在結婚前的一天,女方派一名資深的婦女到男方家「鋪房」,展示女方陪送的嫁妝。這並非沒有必要。唐朝沿襲魏晉余風,講求門第高貴。唐人薛元超曾說:「不才,富貴過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進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國史!」在這里提到了「五姓女」,也就是五個有著久遠光榮史的豪門大族:太原王氏,博陵、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隴西、趙郡李氏。以上五姓自恃門第高貴,連皇族(他們質疑李姓皇族非隴西、趙郡的李氏)也不放在眼裡,不肯主動與之為婚。唐朝的士人,以能娶這五姓女為榮耀。如果你不是五姓女,那麼結婚時就要注意了,為了嫁過去後過得舒服些,不受老公家的人的氣,就只能在「鋪房」時顯示一下娘家的實力了。

不知道樓主是否滿意

2、寒露節氣祝福語怎麼說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傳統習俗主要有賞楓葉、吃芝麻、吃螃蟹、飲秋茶等。進入寒露節氣會有冷空氣南下,晝夜溫差較大的變化。在這一天,能夠收到祝福,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啦。

今天,我會圍繞寒露節送祝福,以家人、同事、朋友為主題展開話題表述,祝家人,身體康健幸福暖洋洋;祝同事,精神抖擻事業蒸蒸日上;祝朋友,每天開心,事事順心。下面是我收集和整理的寒露節氣祝福語,一起來看一看吧~

【寒露節送家人祝福語】

1、「白露」剛走,「寒露」飄來,天氣涼爽,秋高氣爽。小麥播種,急急火火,晚稻收割,匆匆忙忙。我的祝福,綿綿長長,願家人開心,喜氣洋洋!
2、寒露時節,天兒變冷,身體健康是第一,不要為了魅力「凍」人穿單薄。生病之後無人替,遭受病痛是自己。祝家人寒露時節身體健康。
3、寒露時節易傷肺,護肺保陰養在先;早晚溫差較明顯,預防感冒放在前;飲食調養宜滋陰,柔潤食品應首選。今日寒露,祝家人健康。
4、寒露來到,天氣漸涼。白晝漸短,思念更長。心隨你去,情意滾燙。發條簡訊表述衷腸:祝家人寒露快樂,健康幸福暖洋洋!
5、寒氣中彌漫著真情,露華里升騰起友情。每一個牽掛的日子,都忘不了為你送上祝福,願家人平安在手好運常有,寒露快樂。
6、轉眼就到寒露,寒風夾著雨露,好友真心祝福,一起面對風雨。寒露了,出門在外的朋友們要好好愛惜自己,祝家人身體健康,天天開心。
7、寒露使天氣冰涼,問候使內心溫暖,多一句問候,就多一份溫馨,讓我們一起享受屬於我們的「暖秋」吧!節日快樂!
8、問候是信息的始發站,滿載關懷向前;祝福是信息的終點站,讓你目標在美好時節都實現!又到寒露,注意添衣哦!祝家人節日快樂!
9、寒涼的氣息中彌漫著我溫暖的情意,露珠的晶瑩里凝聚著我如春的牽掛,每個日子的流轉之間是我不變的祈禱,每個節氣的變換背後是我依舊的祝福,願家人快樂常有,寒露快樂。
10、寒露到,祝福鬧,祝健康運勢高;早上涼,晚上冷,添衣蓋被不感冒;心態好,不浮躁,精彩每天樂逍遙;寒露時節,祝家人節日快樂。

【寒露節送同事祝福語】

1、寒露到天漸涼,我的祝福像暖陽,草木枯,晨見霜,請你及時添衣裳,秋以去,冬季到,祝你精神抖擻永遠健康,寒露季節,願我的祝福伴隨你左右。
2、寒露一滴沁心涼,百花凋謝余菊香。午睡宜深不宜長,午後紅茶慢品嘗。晝短夜長而且涼,鋪厚蓋軟鎖門窗。躺好微笑聽祝福,祝同事寒露快樂!
3、秋風嘯,寒露到;多喝水,防秋燥;少辛辣,健康繞;落葉飄,添衣袍;宜起早,莫夜熬;常歡笑,莫煩惱;祝同事好運罩,事業蒸蒸日上!
4、寒露時節天漸涼,莫忘早晚把衣添,防寒加被抗感冒,早睡早起身體好,簡訊祝福送溫暖,祝你健康精神爽,快樂開心無煩惱!
5、一場冬雨一層寒,一瓣寒梅一陣香,一層寒霧隔寒江,一滴寒露變寒霜,一句問候去寒意,一聲祝福除寒涼,冬天處處有陽光,願你心情更陽光。
6、寒露時節飲食推薦:雪梨,汁多潤肺,清熱化痰;柑橘:潤肺化痰、止咳醒酒;柿子,止煩止渴,清熱生津;葡萄,補肝補腎,滋陰除煩。祝吃得健康!事業順達!
7、寒露節氣送關懷,天氣漸寒多穿戴,好運連連露出來,事業順利露出來,心情愉悅露出來,祝同事天天都愉快,事業更暢快。
8、寒氣襲人把衣添,露濃月明深秋天,快言快語朋友心,樂送祝福你身邊。寒露時節,為你送上溫暖的問候,祝同事健康平安,事業順心。
9、寒露到,寒氣襲,溫暖關懷送到來。蘋果香蕉多吃好,大棗荸薺不可少,寒露養生做得好,祝同事寒露健康。
10、寒露天涼,厚衣莫藏,天干多喝水,風寒多鍛煉,瀉火茶溫熱湯,時常飲病走遠,作息規律,按時吃飯,願同事輕松健康度嚴寒。

【寒露節送朋友祝福語】

1、氣溫降,降不了我對你的關心,寒氣升,升不過我對你的祝福,露水寒,影響不了我們之間的友誼,朋友,要注意保暖!
2、冷了,大樹發抖了,小草打冷顫了,老牛燒碳取暖了,小白兔穿羽絨了,螞蟻買暖水袋了,寒露了,趕快多穿一件衣服吧!
3、寒氣逼人寒露至,露濃初降空山靜;添衣加褲保健康,勤加鍛煉增抵抗;飲食規律睡覺足,心情開朗勿煩憂;祝福送你福滿多,幸福朋友每天開開心心順順利利,祝寒露快樂!
4、天氣預報:近日思念成災,氣溫從開心降至快樂,伴有關懷降落,局部有大財爆發,凝聚成溫暖露,如意霜,祝朋友寒露節平安愉快。
5、用關心做扣子,用思念做領子,用溫暖做袖子,用健康做袋子,用祝福做里子。祝朋友寒露節有樂子,好日子,幸福一家子。
6、寒露到,吉祥坦露了胸懷,好運連連;快樂露出了笑臉,開心無限;平安裸露了自我,福壽安康,願你開懷,心情愉悅!
7、寒露是一串串相思的山泉,灑下心靈的甘露,牽掛的嫩牙破土而出,長出片片關切之葉,開出芬芳鮮艷之花,結出累累友誼之果,朋友,寒露到了,天涼了,記得加衣裳!
8、寒露到氣溫降,思念牽掛隨風揚,祝福到問候來,注意身體保健康,真摯關心暖心腸,祝願朋友幸福安康!
9、刮一陣秋風,添一分涼意,穿一件衣裳,添一分溫暖,發一條信息,添一分祝福,寒露了,天涼了,只願你一切都好,祝朋友寒露節快樂。
10、寒露來臨燥氣大,多吃蜂蜜和芝麻,滋陰潤肺忌辛辣,平衡心態要豁達,早晚溫差變化大,預防風寒把衣加,祝朋友節日快樂。

3、侗族人結婚怎麼樣的,有什麼風俗么?

湖南大湘西侗族,世世代代把婚事當成配偶雙方一生中的一件大事。這兒侗族結婚有其特殊的婚嫁習俗,新娘新郎結婚時的風俗就盛放著別樣的風情。
侗女出閣時,姑娘沿著充滿神秘、野性的鄉間小道來新郎家。侗族結婚就是把侗族姑娘從新郎家門口接到家,喝三天二夜酒,客人喝完酒回家的風土人情。當新郎一方的關親客陪著正客(陪送新娘到男方家的尊貴客人,又叫皇客,一般是新娘的長輩姑姑、舅舅、叔伯和嬸嬸,同輩的哥嫂、姐姐、姐夫等)和抬挑東西的壯小夥子(大多是未婚帥哥,還要有力氣)一行快到新郎家門口時,新娘留下,其餘人先進屋。到中堂屋門口時,新郎不能自己進去,由圓親娘(主人家請的二位能說會道,模樣好,家裡女兒孝順,人丁興旺,家庭殷實的婦女)指點才能進去。新郎快到家門口,圓親娘就會正式履行職責。首先,給新郎受步(進入中堂的指令),她們說道:「今日皇大人開,首為良日吉時到,此到為恭(我們侗族的酒歌和圓親娘說的話,一般講究押韻,還能結合古今的經典故事和英雄人物說唱,很貼近百姓的生活。圓親娘和大家說的話,我們叫四言八句)。這時新郎才能一邊進入中堂,一邊虔誠地給正客行禮。
接著圓親娘開始為新人鋪床,床和床上的所有東西,都是新娘家准備的(傢具、電器也是新娘家准備),家庭條件好的送二鋪二蓋,一般的就少點。圓親娘一邊鋪(過去給新人鋪床時要在墊被下面先鋪一層稻草),一邊念:
兩腳忙忙走進新房,手拿金草鋪上牙床。
牙床四四方,早生貴子尚員郎。
一草上床一還富貴,二草上床龍鳳成雙。
三草上床三月早眾,四草上床四代出關張
五草上床五子登科,六草上床兒孫滿堂。
帳子掛得高,今年吃燒酒明年吃酒糟(甜酒,生孩子之意)
墊單上床子孫滿堂,被子上床金玉滿堂。
金帳棍銀帳鉤,中間擺起錦絲被,
兩邊擺起落花枕,問你妹妹睡哪頭。
個人睡一頭你不睡,硬要兩個睡一頭。
同時把新娘家帶來的糖、瓜子、花生、熟雞蛋放到床上、被子里、櫃子里、新鞋裡、馬桶里(尿桶是有蓋有手柄的木桶),這實際上是藏而不是放,凡是可藏的地方全放上吃的(我們這叫雜包,新娘從家中帶來的各種吃的東西之總稱)、紅包。圓親娘動作麻利,應了我們這的俗話,口一張手一雙,場景讓人感覺喜慶,忙而不亂且新奇,當然賀喜之類的吉利話是不離口的。鋪好床後,男女老少開始「搶」東西吃,「搶」紅包,這是圖個熱鬧喜慶,同時也可顯示新娘家庭環境好壞,帶來的又多又好和紅包封得多的話,當然就說明她家條件不錯且愛好(客氣之意)。
這時,新郎家早已是熱鬧非凡。鋪好床後該新娘進屋了,如果坐轎子,轎夫會把新娘抬到禾堂中央;如是走來的,那麼由新郎親自去背新娘,有的新娘人比新郎高大的話,新郎背不了時,新娘心疼新郎就自己走,有的好強和有心計的新娘一到大門口就跑,准備在圓親娘和新郎無准備之時,沖進家裡。我們的風俗是說:拜堂時新人誰先到家誰今後就掌管家庭大事,就是誰說了算。可想而知,這可不是那麼容易沖進去的,圓親娘們早已做好了准備。她們首先發蠟,一邊念一邊點了一對大大的喜蠟。
日出東方喜洋洋,今日發蠟大吉大。
來日生男生女多成雙,賀喜他們姊妹白頭到老、富貴久長。
隨後就在大門口等新娘,新娘快到家門口時,她們會跑過去「接住」新娘,這顯然是不能讓新娘子自己跑進家裡搶新郎的先。這時,桌子上早擺了四個盤子的糖果,安排好正客坐好了,在新娘進家前已經吃過三般茶(三道),一班是清茶,二班是薑茶,三班是白糖水茶。這意思是:主人好客和愛好之意。 。
說到這里,我們接著說新人拜堂了,一對新人一定在圓親娘的授意之下才能進中堂屋。圓親娘說:
喜雀門前叫三聲,主東請我來圓親。
並請幾位來升轎(請轎夫抬轎子),接個美女配書生。
於是,圓親娘攙著新娘進入中堂,新娘只能站在中堂的右邊,然後開始拜堂,圓親娘說:
一對蠟燭亮堂堂,新娘新郎請進中堂。
一拜天和地,二拜祖宗王。
一進門二進天,三進四進瓦屋間。
瓦屋裡面生貴子,雙雙貴子跳龍門。
接下來是夫妻對拜,給正客敬禮,沿著堂屋進一圈,走向新房門口。圓新娘一邊說一邊領著一對新人國家統一新房:
新娘新郎請進綉房,一來成對二來成雙。
賀喜你倆姊妹,天長地久,地久天長。
此刻,新娘新郎在一片尖叫聲、歡笑聲中擁入洞房。笑聲會久久回盪在小山寨的上空。這時大家會納悶,到現在為止男方家的家庭成員一個也沒露面。原來,這是我們侗族特有的風俗。在這個過程之前,新郎家所有的人都得躲起來了,不能讓新娘看見的。說是不能撞日臉(雙方不能碰面,如碰見了,說今後會有矛盾,生活不愉快,會經常打架相罵的),等到新娘進入房間後才出來。
新娘羞搭搭地坐在床沿邊上,房子里早已高朋滿座。此刻,新郎家屋前屋後到處都有青年男女的身影。因為是民族特有的風俗,家長對未婚男女管束很嚴,他們很難單獨相處,訂了婚的情侶們也很少有單獨在一起的時間,傳遞信息都要介紹人出面。因此,逢場趕集、喜慶、趕坳集會等等場所就成了姑娘小夥子們的相知相愛相處的重要場所。他們情感的表達也很含蓄,一個不經意、曖昧、多情的眼神,還有接遞東西時的碰手,就會讓他們全身如過電般的幸福。這種幸福會融入他們骨子裡,不易外露。當然小媳婦們也會裝扮精美,面帶淡淡羞澀,欲言又址在忙裡忙外,偶爾也大膽地瞟一眼新娘,更過份的是還會偷看來來往往的帥小夥子;訂了婚的青年男女們,參加喜慶活動是為了增進感情;未婚男女們是不會錯過這種尋找心愛的另一半的好時機,他們都是盛裝出席。他們心中溢滿的興奮和喜悅,如同為自己辦好事一樣做事賣力,走路都帶小跑,真是步履輕雲。你不小心就會被山寨處處彌漫著辦喜事的喜氣和人們幸福、開心的氣息所醉倒。
隨後,就要給一對新人洗臉了。圓親娘當然親自動手給他們洗,洗時規定毛巾擰干兩位新人都洗完後毛巾才能再下水。圓親娘一邊洗一邊說:
瓷盆打水清又清,綉花帕子放瓷盆。
二人洗個和氣臉, 甜甜蜜蜜更恩愛。 。
這個和氣臉,寓意今後他們倆和和氣氣,生活幸福甜甜美美。然後,還要喝一杯和氣茶。專門負責給客人倒茶的大嬸、大嫂或是待嫁的姑娘們,早已准備了二杯熱茶,圓親娘會一邊遞茶給新人,一邊念道:
新娘新郎來喝茶,步步高升踩蓮花。
新娘新郎把茶飲,賀喜家發人也發。
准備開席了。侗族辦喜事時,幫忙的族人分工非常細,分工明確又有互相合作。大家協商定在什麼時候開席如不準時,一定會被管家罵的,所以人人都一定按時完成自己的工作。晚飯准時開始了,是大家鬥嘴、鬥智和拼席才(飯桌上的才華)的好時機,當然村寨有頭有臉的人都會出場,有身份的人是不會放棄這個展示身家和才華的好時機。吃飯也有很多規矩和講究,首先是安席。婚宴的主要原則是:首重皇客,據民間習俗,一般以女皇客尊,親迎之日,圓親娘會安居中堂首席首位。男皇客另屋安之亦同。次日男女皇客易位安席。其餘眾親分別母系和父系血緣親疏序安,姨姑並重,家族論輩,鄉黨論齒,這不能錯。皇客有專人陪的,也是要能喝酒,會唱酒歌,會做轉挽(就是機靈、圓滑、能說會道)的人。席間,主人自己也要敬酒,如不會唱歌,都由圓親娘幫唱歌敬酒、打理,酒主人自己喝。吃飯前還要皇客開令:
一朵鮮花活鮮鮮,一志飛到膀中間。
手拿銀筷子把它掀,二人夫妻永久年。
開令後,開始吃一道用豬後尾部的圓尾做的菜--圓膀,表示開席了。
敬介紹人、皇客和其他的客人的酒都是同時進行的,他們在不同的席位上。現在先說敬介紹人的辛苦酒:
這杯酒來黃又黃,介紹人來有力量。
這回介紹做得好,才子佳人配成雙。
好比牛郎配織女,好比梁鴻配孟光。
介紹飲了杯中酒,龍鳳成雙喜洋洋。
這杯酒來青又青,你做介紹操了心。
走了許多盤山路,過了許多滑田埂
熱天走得渾身汗,冬天北風受寒冷。
冒得什麼來奉敬,吃杯淡酒謝恩情。
介紹人飲了杯中酒,必定以後享安康。
這杯酒來青青,只有介紹人操了心。
一為男二為女,為男為女說終身。
男女雙方同了心,情投意合結成婚。
鴿子不忘梧桐樹,吃水不忘挖井人。
介紹人飲了杯中酒,龍府榜上第一名。
你來我往的吃飯場景是很有韻味的。介紹人當然要回敬主人們的,他們也是能歌善飲的人。聽聽她們的酒歌就明白了:
這杯酒來黃又黃,主東人家真力量。
家勢好來財又旺,介紹佳女配才郎。
今年喝了富貴酒,明年來把酒糟嘗。
主東飲了杯中酒,滿堂兒孫把福享。
這杯酒來甜又甜,雙方戀愛成姻緣。
我穿針來我引線,我做紅葉把書傳。
男女雙方都自願,自由戀愛不包辦。
感謝主東好人家,同偕到老一百年。
這杯酒來青又青,我只做個槐蔭人。
這門好事已完成,早生貴子跳龍門。
主東吃我杯中酒,榮華富貴到百頭。
這一來二去,你來我往,看熱鬧的人在一旁歡笑,起鬨……,現在說說如何陪皇客。開始,圓親娘會說幾句客氣話:
把上客發架,來到舍下,
冒有(沒有)禮信,酒不成酒菜不成菜,先請上客飲杯。
正客回答說:
方方有福,位位是客。
我們大家同飲,齊吃齊發。
陪皇客也不是一般人能陪的,要能說會道,邊說邊吃,邊喝酒,還要會調動氣氛,控制吃飯的節奏。陪客和其他客人也要相互敬酒、唱酒歌的,不會干坐著。敬皇客的酒了。
這杯酒來青又青,皇帝坐在北京城。
今日皇風吹動你,吹動玉生到寒門。
席上無菜簡慢(不隆重)你,雪落高山融在平
上客飲了杯中酒,農夫榜上第一名
這杯酒來粉粉沙沙,今日貴客到我家。
又把酒歌來唱下,開了金口露金牙。
席上唱的真情話,句句說得總不差。
本當想把你陪下,肚內無文打嘩嘩(害怕)。
你要吃了杯中酒,子子孫孫管長沙。
這杯酒來紅又紅,我們吃個喜香紅。
要想長遠為姊妹,細水長流過得冬。
你要吃我杯中酒,子子孫孫坐朝廷。
同樣皇客也會回敬主人和客人。這些酒都得喝,你不喝他們就站在你身邊,手端酒杯繼續唱歌。媒人和圓親娘都是能說會道的,當然也能喝。新郎也是有特殊的席位,我們把新人坐的這桌飯擺在新房裡面,叫富貴飯。在坐的人有圓親娘、新娘新郎、喜歡去的都可以,菜裡面一定有一道雞,雞頭一定要新郎吃,說是鳳冠頭,意思是:新郎成家了,要當家理事了,事事為頭之意。圓親娘會不失時機地敬新郎的酒了。
一杯酒來亮朝朝,胡朝上樹日日高,
我敬新郎一杯酒,賀喜新郎中日朝。
二杯酒來亮淮淮,官家女子配秀才,
我敬新郎二杯酒,榮華富貴自然來。
三杯酒來滿滿篩,梁山配合祝英台,
我敬新郎三杯酒,一年四季都發財。
四杯酒來紅又紅,新郎好比趙子龍,
我敬新郎四杯酒,一年四季在紅中。
五杯酒來黃又黃,每日天天在學堂,
我敬新郎五杯酒,賀喜新郎管田莊。
六杯酒來綠瑩瑩,做個王子招登科。
我敬新郎六杯酒,得個兒孫穿綾羅,
七杯酒來青又青,雙雙貴子跳龍門。
我敬新郎七杯酒,得個兒子上北京。
八杯酒來青又青,八洞神仙呂洞賓,
我敬新郎八杯酒,得個兒子坐龍庭。
九杯酒來亮晶晶,亮到南京與北京,
我敬新郎九杯酒,代代兒孫坐朝廷。
十杯酒來黃又黃,十杯美酒敬新郎,
我敬新郎十杯酒,代代兒孫當帝皇。
早早開席晚晚結束,幾個小時過去了,禮信也到了,客人們也盡興了,大多數的客人散席(吃完了飯)了,還有些客人隨興唱飲。眼看天黑下來了,人們就可開始最有趣的一個環節——鬧新房(洞房)了。
當夜幕徐徐降臨時,激情揮灑的侗族人們,急切地想找點樂子,整整新人的慾望更加在每個人的心中蠢蠢欲動。這時的時間過得好慢好慢,似乎故意要考驗大家的耐心。於是大家起鬨,互相推搡(當然只是輕描淡寫的)。圓親娘看到在新房外等待的人們的焦急樣子,火候到了(熱鬧的氣氛),就請來正客發令。先是圓親娘請正客發令。
喜家門前一兜槐,快請皇客把令開,
今日皇客來開令,各位客們講起來。
於是,皇客開令:
一把河傘吹海邊,千里姻緣同線牽。
我家有個嬌嬌女,送在你貴府享福萬萬年。
各位客門要喜愛,請你們大家鬧起來。
這時,不用我細說,大家就知道場景是多少熱鬧,加上侗族人們結婚鬧新房這三天不分大小(不分輩份)。要新娘和新郎說說戀愛史、要他們表演親昵動作、還有各種裝扮的服飾要他們穿…新床上放個生雞蛋、還要想盡辦法整治新娘和新郎、人人都會說四言八句討新娘雜包吃……當然新娘挨整要比新郎多。新娘只好拚命把從娘家帶來的雜包發給大家,發了一次又一次,可大家並不領情,繼續鬧呀折騰……。
夜已經很深了,新人累了,幫忙的人也累了,皇客就出來收另,請客們今天不鬧,准備休息了。
一把黃傘窄是窄,請把黃傘收起來。
今晚小吵吵為止,眾位客們走不冊(贏)。
皇客收了另,新娘呢也發了幾次雜包,慢慢地鬧客們意猶未盡地准備散去。新郎送皇客睡覺時。皇客說:
新郎來送歇(睡),好比天上的龍鐵。
我把龍鐵交予你,賀喜五福又六得。
圓親娘接著是送新郎睡覺,她說:
鞭炮聲響叮口當,送新郎進新房。
解戴脫衣裳,雙手掀開紅羅帳。
一對鴛鴦同上床,生雙貴子一個姑娘。
當然新人都不會安心休息,因為有人會在聽牆根---聽新房裡的動靜。他們一會壞笑,一會你推我搡,躡手躡腳繼續鬧騰……
第二天起床不久,圓親娘帶新娘去廚房熟悉環境(意思是:你來了,這個家的廚房活要交給你了,也是教告新娘怎麼做媳婦),圓親娘會高聲念道:
送新娘進廚房,請二位廚官站兩旁。
新娘看水缸,喂豬就不要糠。
新娘站灶門,四方岩板擺灶塘。
新娘來淘米,一淘金二淘銀。
新娘來燒火,做的飯菜噴噴香。
丈夫吃了好歡喜,親爹媽吃了本喜歡。
隨後,圓親娘一邊念一邊帶著新娘,出廚房。
青菜拍了新娘頭,新娘頭上光溜溜。
青菜拍了新娘身,尼龍綢緞不沾灰。
青菜來拍新娘腳,新娘腳步快動作。
接著新娘要准備拜茶(拜茶,侗族的一種風俗,由新娘家准備糖果,請新郎家親人喝茶---認男方親戚。喝了茶的人給茶錢,錢一律放在杯子里,錢歸新娘)。
新娘拿出從自家帶來的糖果,最少擺四盤糖果、姜之類的。我們侗族拜茶時,家庭和客人會自己坐好位置,圓親娘一邊招呼客人入坐,一邊念道:
茶杯圓圓四季花,今日新娘來拜茶。
眾位客們把茶飲,銀錢來把茶杯壓。
這杯茶可不好喝,喝了要給錢的,茶錢是一定要給的,過去至少給5角以上的數目不等的茶錢。各位親朋好友喝完茶後,准備開席。接下來的二天也是一樣,大家又是敬酒呀,禮信呀,吃飯上餐基本連著下餐,幫忙的族人也是吃三天飯。
皇客人們要在第三天早飯後才回家,吃早飯時還有一個重要的禮節:交盤—即交接、託付之意。就是皇客們在回家之前要對男方的父母辦好新娘的交接手續,即交盤。
第二天早晨,洞房裡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這是男方為交盤特意而擺設的。入席者一般由圓親娘負責召集,除新郎新娘外,女方入座的是男女皇客,男方是新郎的爹娘,還有能作主的哥嫂等。該來的都來了,很快就坐,先由圓親娘說幾句客套話,然後是大家喝酒、敬酒、扯酒和轉杯。酒過三巡,圓親娘就把各位的酒杯團一塊,然後一一篩滿酒。這時男皇客就端杯酒面對新郎爹唱酒歌、敬酒,新郎爹會回敬男皇客。女皇客就一樣敬新郎娘。
吃完交盤席,唱完交盤歌,拜謝了各位親友,送親客在男方家的噼啪爆竹聲中高興地踏上歸途。其他大多數客人也一樣,吃完早飯後會慢慢散去

4、2017年春節是幾月幾號?立春有什麼習俗禁忌

春節是每年的農歷初一。2017年春節是農歷2017年正月初一日,公歷:2017年1月28日星期六。2017年立春是公歷:2017年2月3日,農歷:雞年 正月 初七日 。
立春的習俗: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准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
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臨穎縣志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 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 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 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 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 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 示春雨少。其他地區則貼」春風得意」等年畫。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 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 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另外還有採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 龜子報春活動。現如今,在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
浙江地區迎春牛有其特點。迎春牛時,依次向春牛叩頭。拜畢,百姓一擁而上,將春牛弄碎,搶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欄內。由此看出,鞭春牛還是一種繁殖巫術,即經過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欄內就可以促進牛的繁殖。
立春時節,民間藝人還要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後來人們根據歷象推算當年立春的時間,在春牛圖上表示出來,幫助農民了解立春的早晚。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 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裡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躲春」其實就是「躲太歲」,多數是當年犯太歲之人需要躲春。比如2015年立春這一天上午11點59分,正式進入乙未羊年,以神話色彩來講,就是 2014馬年太歲星君章詞大將軍正式卸任,以及2015羊年太歲星君楊仙大將軍正式上任的交替時間。民俗認為,比如羊年生肖屬羊、牛、鼠、狗等犯太歲之 人,就是必需「躲春」之列,就是為了躲開與羊年太歲正面的沖突,緩和與太歲星君的關系,於是年運更有利。
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之日陽氣將出地 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發,有驅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則更蘊含著平安成長的美好祝願。「燂春」儀式結束後,孩子們會 吃「春茶」,「春茶」是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等6種配料燒煮而成的。按照民間的習俗,過了立春,孩子又長了一歲,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裡,不僅祈盼生活紅紅火火,而且也能護佑孩子們健康成長,平安吉祥。
祭拜太歲
台灣道教總廟·玄義宮指出:原本南北朝有六十位甲子神,因為太歲與甲子之間關系密切,大概在明朝晚期到清代初期,六十甲子神就被六十位太歲所取代,成了現在各地有安奉太歲的廟宇裡面的六十太歲。
太歲文化自古以來便與八字論命、風水、生肖相融合。如宋代《淵海子平》記載:太歲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則凶。明代《三命通會》說:「真太 歲,又名轉趾煞,要大運日主與太歲相和相順,其年則吉;若值刑沖破害,與太歲相戰克則凶。」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凶。又說「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 神之領袖。太歲當頭有災禍,刑沖破害鬼推磨,流年若還逢忌神,頭破血流難躲過。」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樹珊說:「夫太歲,至尊,非煞也」。在江南也有安奉 太歲之俗,主要為改善家中風水。俗話說「太歲頭上不動土」多見於風水學等書籍上。由於漢人對太歲降禍的畏懼,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屬該生肖及其相 對生肖者,唯恐觸怒太歲於己不利,便於當年祭拜太歲神,以祈福消災,此活動便稱為安太歲。
官方在每年立春日會在迎春禮的時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歲。民間重視立春也會祭拜太歲,如浙江地區在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 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八字風水等術數領域也認為要在立春日拜太歲,每年媒體多有報道。當然,民間也會在正月 初一過年、初八、十五等時候祭拜太歲。

"農歷2017年正月初一日"查詢信息如下:
公歷:2017年1月28日星期六寶瓶座
農歷:雞年 正月 初一日
四柱:丙申 辛丑 乙卯
節氣:五九第3天
生誕:新年
二十八宿:牛
甲子納音:大溪水
距今:還有33天

"公歷2017/2/3"查詢信息如下:

公歷:2017年2月3日星期五寶瓶座

農歷:雞年 正月 初七日
四柱:丁酉 癸丑 辛酉
節氣:立春 五九第9天
生誕:
二十八宿:奎
甲子納音:石榴木
距離今日:還有39天

5、我們的傳統節日之中秋手抄報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大全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各朝代的中秋節

宋朝

 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觀,即錢塘觀潮。由於錢塘江口地形類似一漏斗,每當海潮湧至,受到漸進漸狹的地形影響,波浪便重重疊疊堆積成一道水牆,聲勢極為壯觀。蘇東坡在杭州任佑府時,曾作過一首《中秋夜觀潮》,描述觀潮人數之眾多,及潮水洶涌之氣勢: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鎖,夜潮留向月中看。

萬人鼓噪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武林舊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則更具體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礴氣勢:

「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直至今日,錢塘觀潮仍是浙江省中秋節特色的觀光據點。

元朝

 元朝雖以異族入主中原,但所受漢化甚深。節日習俗也大半沿襲漢人舊制。到了明朝,賞月、祭月、吃月餅的風俗大盛。

 田汝成(約一五四○前後在世)的《西湖游覽志余》「熙朝樂事」記載明人多於中秋節以月餅相饋贈,取其圓形的「團圓」之義。夜晚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游賞。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卷之二則詳細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餅必須是圓,所供的瓜果則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偏照菩薩,下繪月輪桂殿,有一兔人立搗葯於其中。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一成員。中秋節又是團圓節,所以縱使有歸寧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團聚。

明朝

 至於明人賞月的盛會,則有張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一?)以其生花妙筆,為我們作了下面這段極其風雅記述。《陶庵夢憶》卷五的「虎邱中秋夜」:

 虎邱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遊冶惡少、清客、幫閑、僮、走空之輩,無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鶴澗、劍池、申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江上。天暝,月上,鼓吹十百處,大吹大擂,漁陽參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皆「錦帆開澄湖萬頃」同場大麴,蹲踏和鑼絲竹肉聲,不辨拍煞。更深,人漸散去,士夫眷屬皆下船水嬉,席席徵歌,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弦迭奏,聽者方辨字句,藻鑒隨之。二鼓人靜,悉屏管弦,洞蕭一縷,哀清綿,與肉目引,尚存三四,迭更為之。三鼓,月孤氣肅,不雜蚊虻。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然此時雁比而坐者,猶存百十人焉。使非蘇州,焉討識者。

6、今天有一個婆婆給米給我這是什麼意思?

我們這邊風俗中沒有這個說法,應該沒什麼的,可能婆婆理解錯了什麼

7、中秋節起始於什麼朝代啊?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什麼風俗么?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 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 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 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中秋 節也稱為 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除了吃月餅還有的風俗有:

賞月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台,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台亭閣上賞月,並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

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

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

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台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8、什麼是中國傳統節日?

由傳統習俗而形成並一直遵循下來的節日可以稱之為「傳統節日」,主要有: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3、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4、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
5、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
6、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
7、清明節(公歷4月5日後);
8、」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9、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10、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11、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12、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13、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
14、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
15、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

9、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什麼?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清朝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著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10、"聖誕節"跟"中國年"有什麼區別

聖誕節在中國流行有些不可思議,據我所知大部分中國人並不信奉基督教;而中國傳統節日的概念在年輕人中漸漸淡化,甚至在最重要的春節,人們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時間也越來越短。 新年將至,這個時候,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慶祝節日的到來。 全球一體化不僅促進了國際商業貿易往來,也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人們的傳統和風俗習慣。以美國的餐飲為例,美國的每個城市都有中餐館,我相信沒有哪個美國人不曾吃過一頓中餐,而義大利、希臘、泰國、墨西哥或其他各個國家口味的餐館也遍布全美。 聖誕節在中國流行 有些不可思議 就像美國人接受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一樣,中國的年輕一代也在吸收著西方文化,比如他們熱衷於慶祝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 任何事物都會因為時空的轉變而發生變化,文化也不例外,尤其是當它需要融入另一種文化時,必然會使本來面目有所改變。比如,在美國出售的中餐,味道會跟它在中國的有些區別,那是因為它要適應美國人的口味。同樣地,根據我在中國的親身經歷,中國人慶祝西方節日的方式也跟美國人的傳統慶祝方式有很大區別。 4年前,我曾在中國的一所大學教過兩年書。執教期間,我發現,慶祝聖誕節在學生中非常流行。 學生們不僅互贈卡片和禮物,還會在聖誕前夜或聖誕節當天舉行舞會。此外,還有許多商店用聖誕樹進行裝飾,甚至請人裝扮成聖誕老人。這些和美國人慶祝聖誕節的方式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但無論如何,我都覺得聖誕節在中國流行有些不可思議,因為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日,而據我所知大部分中國人並不信奉基督教,也不明白這個節日的真正內涵。聖誕節是基督教徒為了慶祝耶穌誕生而舉行的慶祝儀式,因此最初,在美國以及其他一些西方國家,只有基督教徒才慶祝聖誕節。不過時至今日,聖誕節已經變成了宗教和傳統文化的混合體。在聖誕節期間,人們不僅會像過去一樣去教堂並互贈禮物,還會豎起聖誕樹,在壁爐邊掛起長襪,等待聖誕老人的禮物。如果將這一切都看作是聖誕節傳統慶祝方式,那就錯了。事實上,大約200年前,聖誕樹才開始成為慶典的一部分,而聖誕老人的出現甚至只能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而與中國年輕人的慶祝方式截然不同的是,西方國家的聖誕節並沒有大型的派對和舞會,因為在西方傳統里,聖誕節是一個與家人團圓的日子,就像中國的春節。一家人會聚在一起,享用一頓大餐,然後在聖誕樹下拆開禮物,然後一起去教堂。 眼下中國人熱衷慶祝的西方節日不僅有聖誕節,還包括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等等,只不過,中國的年輕一代都將這些節日進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將其視為一種與朋友聚會的機會。 不要因為「洋節」 使傳統日漸沒落 就在這些洋節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同時,中國傳統節日的境況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曾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在這一天,全家會一同賞月並享用美味月餅,古代也有許多名士為此作詩賦詞。然而如今,「中秋」的概念已經在年輕人中漸漸淡化。甚至在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人們回到家與親人團聚的時間也越來越短,通常還沒等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人們就已經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工作中了。 節日是文化的一個方面,而文化則是隨著世界脈搏的跳動不斷變化的。我們每一次慶祝節日,都是在有意無意地幫助這種節日傳統在文化中得以延續,或者使其發生變化以達到與時俱進。正如人隨著年齡增長外貌會發生變化,人生經歷也會有所不同,文化以及傳統的變化也是理所當然的。隨著全球相互聯系日益緊密,文化傳統也成為世界各國共享資源之一。而外來文化想要在某處落地生根,也必然需要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環境。 就文化本身來說,並沒有好壞之分。但無論如何,古老傳統的喪失的確令人痛心。如今,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流行說英語,穿牛仔褲,聽英文歌曲,甚至連聖誕節這樣的宗教節日在很多非宗教地區都開始盛行。我並不是說這樣不好,但它的確意味著,很多地方的傳統文化日漸沒落。每一種文化和傳統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它不應該隨著現代化和全球化的進程而被我們遺忘。很多人都認為現代和傳統互不相容,但實際上,文化傳統是能夠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生存的。就像處 於傳統耕作方式的農民能夠適應手機片刻不能離身的現代生活一樣,古老的傳統和節日文化也一樣能夠得以在這個發達的現代社會發揚光大。但這歸根結底都要取決於人,如果人們決定拋棄傳統,那它勢必逐漸沒落;如果傳統得到人們的重視,那麼它必然會在現代社會煥發新的光彩。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