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風俗春節
1、蘇州的風俗有哪些
蘇州的風俗有曬書、乞七節、戲劇、元宵節和燈節等。
1、曬書。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習俗。在這一天,圖畫書在法庭上曬太陽,昆蟲和蟑螂被腐蝕,這是特別有效的。修道院和寺廟將西藏經文移到陽光中暴曬,僧侶們藉此機會給村裡的婦女開「翻經禱告」。他們在炎熱的太陽下,聲稱「經文可以翻過十次,世界可以回歸世界」。
2、乞七節。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乞七節,又名女兒節。民間傳說今晚,喜鵲成群地飛到銀河系,他們建造了一座橋梁,讓牛郎和織布工在銀河橋上相遇。民間習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織女,並懇求她的智慧和技巧,被稱為「乞巧」。
3、戲劇。蘇州是昆劇和蘇劇的故鄉,昆劇是中國首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興起於元末明初時蘇州的崑山、太倉一帶,自明代隆慶、萬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慶年間,昆劇由於得到革新而迅速興盛,其時在蘇州城鎮、鄉村,人們對昆劇迷戀到了如醉如狂地步。
4、元宵節和燈節。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吳中舊有「鬧元宵」習俗。人們敲擊鑼鼓鐃鈸為戲,不同節奏有不同的箔稱,如「跑馬兩夾雪」「下西風」等。或三五成群,各執一器,邊擊邊行,兒童嘻笑環繞,滿街鼎沸,謂之「走馬鑼鼓」。
2、蘇州有哪些風俗?要全面點的
正月初一,農歷新年。歲朝,男子開門放爆竹三聲,叫作開門炮仗,象徵「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粉圓茶食糖果於祖先神位前,長幼依次而拜,稱為「拜喜神」。之後,幼輩依次向尊長叩頭拜年,尊長率幼輩向左右鄰居賀年;早餐吃年糕、春餅、湯團、圓子,取高興團圓之意。
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兒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
初五,財神(或稱路頭菩薩)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財神。從初五起,多數商店開門營業。
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吳中有「鬧元宵」舊俗,寺觀廟宇鼓樂獻新,人聲鼎沸。街頭巷尾,鑼鼓鐃鈸聲不絕,稱為「走馬鑼鼓」。正月十三夜上燈,十八日落燈,各街市店輔出售各式花燈。「蘇燈」精奇百出,聞名遐邇。燈節之時,懸彩,雜引流蘇,大街通跟,燈彩遍張,夜則烯燈,火光燭天,光怪陸離,爭奇斗研,遊人如潮。燈節還有打燈謎的習俗,人們將謎面粘諸花燈,任人猜射,中者,以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為贈。
正月底,二月初,光福鄧尉冊梅花盛開,冷艷清香,花團錦簇,迤邐數十里。蘇州仍有「探梅香雪海」的習俗。
二月初二,稱龍抬頭日。要吃油煎年糕,吃了腰腳輕健,稱「撐腰糕」。
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又稱花朝。凡種花果樹的,都要給樹枝扎紅綢條,或插紅紙小旗,名為賞紅。農家以為這一天如天氣晴朗,則百物成熟。諺雲:「有利無利,但看二月十二。」這朋黃河以北,漸次解凍,周期性釋放冷空氣南下,因而有二月初八「張大帝吃凍狗肉」,二月十九「觀音暴」,二月二十八「老和尚過江」等諺謠,前三後四必有風雨,十分應驗。
清明節,有上墳祭祖之俗。祭畢,挑新土壓墳頭,並掛白紙。凡新娶媳婦必同行,稱作上「花墳」。人們往往藉此踏青游春。
立夏日,家家備多種應時食品和鮮果,如櫻桃、青梅、元麥等供祀祖先,稱作「立夏見三新」。飲食則有酒釀、海螄、麵筋、芹菜、鹹蛋等,蠶豆也在這天嘗新。各酒店過免費贈送酒釀和燒酒給老主顧,稱饋節。這一天家家要用大秤稱人重量。
四月十四日,軋神仙。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呂純陽的生日,他是民間信仰中很有影響的神仙。蘇州閶門內中市下塘的福液觀奉祀呂祖,俗稱神仙廟,據說呂純陽生日那天要化身乞丐、小販,混在人群之中濟世度人,因而逢此盛日每個人都可能是他的化身,軋到他身邊,就會得到仙氣,交上好運,這樣你擠我擠的,叫作「軋神仙」。
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家家裹粽子,飲雄黃酒,門懸蒲劍、艾葉、蒜頭,堂內掛鍾馗像,婦女簪艾葉、榴花,小兒額頭用雄黃書上王字,戴虎形帽,空虎紋衣,腕五色絲線,胸前掛上網袋,內盛蒜頭、咸鴨蛋,穿虎頭鞋,庭院四周灑雄黃水,據說可以辟邪,避蛇蟲之害。
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浴貓狗的風俗,「六月六,狗淘氣浴」,據說可治蚤癩。寺廟在這天曬經,各戶也在這天曬書籍圖畫,曬衣被,可以不生蠹蟲。
二十四,荷花生日,有泛舟賞荷的風俗,其時葑門外的黃天盪和洞庭西山的消夏灣是觀荷納涼勝地。
七月初七,傳說是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民間有乞巧之說。這一天每家以面和糖調勻,捏成蝶形油炸,名為巧果。女子用碗盛河水、井水,攪和。入夜在庭中陳瓜果、蓮、藕等,木料香禮拜祝告「牛郎織女」,同時揮扇乘涼,仰看天際銀河,盼見「鵲橋相會」。
十五日,中元節。這天俗稱「鬼節」,舊時和尚道士在街頭搭高壇,建盂蘭盆會。入晚簫管歌吹,飛鐃走鈸,各顯神通,形同雜技表演,技藝可觀,或行舯河上,作法事,放河燈,祈謝鬼在暑天不為癘為災。
三十日,地藏王誕辰。入晚,家家門前地上遍插棒香,名燒「地頭香」,又叫「狗屎香」,是為了紀念吳王張士庄。士誠小字九四,諧讀「狗屎」。
八月十五,中秋節。晚,家家置供桌於月下,案上置香斗,供菱、石榴、柿子、栗子、白果等時令瓜果及月餅,焚香點燭,叫「齋月宮」。中秋節有吃月餅、糖芋艿的習慣,月餅形如滿月,象徵親人團聚。中秋夜,蘇州婦女還有「走月亮」的風習,其時,皓月當空,金桂飄香,清風送爽,婦女們三五成群,盛妝出遊,一路賞月談笑,興盡方。虎丘乇夜笙歌,遊人如潮,稱為「虎丘踏月聽歌」,為一時勝景。
十八日,蘇州有游石湖的風俗。石湖在蘇州城西南郊上方冊東麓,湖廣二十五里。夜半,滿月西偏,杏春橋九個環洞的水面上都有一月影,金波明滅,九月成串,蔚為奇觀,這便是聞名遐邇的「石湖串月」。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節,家家戶戶煮五色米糕,名為重陽糕或花糕。舊俗,這天父母都迎女兒回家吃花糕,故重陽節又稱女兒節,同時這天市民都往北塔和虎丘登高。
十月初一,俗稱十月朝,下元節。舊俗,要燒冥衣祭祖先,又稱燒衣節。
十月底,城西天平山霜後丹楓,紅艷如火夕陽在山,縱目一望,彷彿珊瑚灼海,蔚為奇觀,市民多往游賞。其時,西風乍起,菊花競放,湖蟹肥美,有「九雌十雄」之語,相沿成俗。
十一月,冬至節。冬至前夕,叫冬至夜,全家團聚吃冬至夜飯。凡出嫁了的婦女必須回轉夫家,倘留在娘家,將不利於親人,會窮得「十隻飯籮九隻空」。夜飯菜餚特別慧豐盛,喝冬釀酒。飯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須回鍋燒,否則吃了會喪失記憶力。家人有外出者,也要給他們放副碗筷。各種菜都有吉祥名稱,飯內預放兩只熟荸薺,吃飯時夾出來,稱「掘元寶」。
冬至當日,晨起,吃圓子和南瓜團子。這一天開始起九,叫「連冬起九」,數至九九八十一天而寒盡。民間有「干凈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凈年」的說法,可以冬至陰晴來預卜歲末天氣。
十二月為臘月
初八為釋迦牟尼成佛日,寺院煮粥,內雜棗栗果仁,施散結緣,謂臘八粥,後傳入民間,據說食之可以祛病延年。
二十日後,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戶,俗稱「撣埃塵」。
二十四日送灶君上天,請他向玉帝奏好事。除夕夜,換新灶燈,算是接灶。
除夕。大門上貼春聯,都為吉祥語。是晚,俗呼「大年夜」,家家祭祀祖先,舉行家宴,稱為「合家歡」,雞鴨魚肉,無不畢陳。蔬菜必有青菜,叫「長庚菜」;黃豆芽,叫「如意菜」。這一餐中,魚都不動筷,取「年年有餘」之意,置福桔、荔枝一盆稱為天賜洪福、吉利。
這一晚,長者以朱紅繩綴百錢,或以紅紙包好錢幣給孩童,稱為「壓歲錢」,大人圍坐暢談,小孩玩耍嬉笑,稱為「守歲」。全家人睡時,放爆竹三聲,稱為閉門炮仗,即所謂「爆竹一聲除舊歲」。
夠詳細了吧
3、蘇州春節的習俗~
除夕之前,蘇州有送年盤的習俗,據蘇州文士顧祿記載,里巷門牆之間,百姓互以豬蹄、青魚、果品等饋貽,稱為饋歲盤,俗呼為送年盤。那幾日,仆嫗成群,絡繹道途,受盤之家,賞賚亦稍稍豐盈。清人潘際雲《饋歲》詩曰:"門巷相連意氣親,送將微物亦情真。略如佳節詢親友,聊比盤餐洽比鄰。
蘇州自古文風昌盛,民間貼春聯的習俗盛行不衰,傳統春貼是由人手以毛筆書寫。春聯不僅滿足了人們辟邪的心理,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貼春聯的同時少不了貼「福」字,對於這個「福」字,有人正貼也有人倒貼,用倒貼來諧音「福到」。老蘇州人一般不倒貼「福」字,而將「福」字正貼,寓意著順當。
4、蘇州市過節風俗
蘇州習俗:春節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春節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春節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庄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5、有關蘇州春節習俗的書有什麼
蘇州春節習俗的書有清嘉錄,過年瑣記,蘭生講蘇州。蘇州春節習俗,臘月二十起,打掃衛生,買年貨, 臘月二十四,送灶上天,臘月二十五,喝口數粥,除夕之前,送年盤,討債躲債,臘月二十九,小年夜。
除夕,接灶,年夜飯,做年糕,壓歲錢,守歲,燒頭香,年初一,開門炮仗,吃小圓子,年初三,小年朝,年初五,接路頭神,正月十五,上元節。
春節習俗年初五接路頭神
財神,俗稱路頭神,財神統財,人人有關,尤商家開業為財,故他們的慶祝最為起勁,正所謂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願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清朝吳中才子顧祿總結的非常到位,從初五開始,商家也都恢復營業。
6、蘇州的春節有什麼習俗?
蘇州習俗:春節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歷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並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春節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准安人傳說,吃湯團可以接財神,所以從大年初一清晨就開始下湯團,直到元宵,天天都有湯團吃。武進縣婦女春節剪松柏枝,繞以紅絲,戴在發髻上,據說可以長壽.
老北京
臘月家家事兒多
自進入臘月以後,就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掙些銀子過年。祭灶之後,新春聯漸次粘掛,千家萬戶,煥然一新。有的人家用朱箋,有的用紅紙,只有內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紙,鑲以紅邊藍邊,不是宗室者不得擅用。
臘月將梅束起放在一個腹大口小的器具中,放置於地下五尺左右的地方,燃火,讓地微微有些溫暖,梅花就回漸漸放白,用紙籠之,到市上去賣,小桃、郁李、迎春都可如此。繁盛之區,支搭席棚,售賣畫片。婦女兒童爭相購買,以為樂。
臘月初一,大街上賣粥果者排成市場。更有賣核桃、柿餅、棗、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貯,叫而賣之。其次則肥野雞、關東魚、野貓、野鶩、腌臘肉、鐵雀兒、饊架果罩、大佛花、斗光千張、樓子庄元寶。初十以後則賣衛畫、門神、掛錢、金銀箔、錁子黃錢、銷金倒酉、馬子燒紙、玻璃鏡、窗戶眼。廿日之後則賣糖瓜、糖餅、江米竹節糕、關東糖。糟草抄豆,是廿三日送灶時供給神馬用的。又有賣窯器者,銅銀換瓷碗,京城之香爐燭台;悶葫蘆,小兒籍以存錢;支鍋瓦,灶口用為助爨。至廿五日以後則賣芝麻秸、松柏枝、南蒼術以供「煨歲」之用。臘月諸物價錢都比平日貴些,所以才有「臘月水土貴三分」的諺語。老年人到了這時,總要勸後輩謹慎花錢,於是又有「二十七八,平取品抓」之諺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只找到這些,把分給我吧!!
7、蘇州特色的過年方式
舊時蘇州人過冬至也似過年,要掛「喜神」(即祖先的遺像),供齋祭祀祖先。「一如元旦之儀」,「必更鮮衣以相揖」,「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此乃「拜冬」習俗,出門拜賀尊長。有吳中竹枝詞為證:「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紛紛衣帽鮮,畢竟勾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冬至節前,蘇州家家戶戶磨粉制團,以糖肉、菜果、豆沙、蘿卜絲等物為餡,名為冬至團。冬至團有大小之分,大者俗稱稻窠團,冬至夜祭先品也,小而無餡者稱粉團,冬至朝供神品也,故蔡雲《吳歈》「有大小團圓兩番供,殷雷初聽磨聲旋」之詠。從那時其,蘇州人家紛紛制糕做團,有年節糕、謝灶團、春朝粉圓、年朝粉圓等,直至歲暮,里巷間磨聲不絕。
寒冬來臨之時,寒景蕭條,無論大街小巷,酒簾盡偃,故諺語有」大寒須守火,無事不出門」。富貴人家以花戶油窗避寒,以新裝紙閣通明,以深護綉幃聚暖。團坐圍爐,淺斟低唱,大蟹肥魚,分曹促席,詩牌酒箋,排日為歡,前人稱之為暖冬。暖冬席間,最得宜的是暖鍋,葷素雜陳,吃得熱氣騰騰、酣暢淋漓。寒冬時的吃食,實在很多,最有時令特色的,大概就是乳酪和餳糖。《吳郡歲華記麗》卷十一記道:「《吳郡志》『稱牛乳出光福諸山,田家畜乳牛,冬日取其乳,如菽乳法,點之為乳餅。其精者為酥,或作泡螺、酥膏酥花』。莫旦《蘇州賦》注『吳縣顧搭村,出乳餅最佳。』《吳門補乘》:『北街安雅堂(酉包)酪,為郡城第一。』寒冬農家畜乳牛,取乳汁入瓶,日擔於城,X於富家,呼為乳酪。」餳糖,也就是麥芽糖,以麥芽熬米而成。冬時風燥糖脆,利人齒牙。寒宵擔賣,鑼聲鏗然,凄絕街巷,夜作人資以療飢。兒童聞聲,啟戶而買,入口甘甜,歡然語笑,也是西風篝火中一景也。汪豐玉《賣餳鑼》詠道:「擔行鉦且擊,鏗爾昏黃衢。寒食簫已古,聲換江鄉吳。歲豐市弛禁,煎制貧家爐。燈凄風閃紙,屨滑冰穿蒲。遠鳴漸漸近,開戶人相乎。所得嗟有幾,兒女拋青蚨。雕盤絲互結,事記繁華都。畫灰但清話,好句司空無。」常熟嚴公祠畔茶肆出的剪松糖,常熟直塘出的蔥管糖,崑山出的麻粽糖,都是餳糖的名品。另據《盛湖志》記載,吳江盛澤產的飴餳,以米為之,用以練綢,潔白甘鮮,食之絕佳,而他處都用雜糧,故皆不及。沈雲《盛湖竹枝詞》詠道:「米制飴餳異雜糧,練細光潔為甘芳。初非養老兼粘牡,惠(足庶)何勞論短長。」
~~~~~~~~~~~~~~~~~~~~~~~~~~~~~~~~~~~~~~~~~~~
附蘇州各地《九九歌》:
一九膩九,伸不出手;
三九四九,凍死貓狗;
五九六九,隔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寒盡,春暖花開。
吳江版《九九歌》:
頭九二(讀「膩」,下同)九,相拱不出手;
三九四九,凍碎石缽頭;
五九四十五,窮人街上舞;
六九五十四,沿河看柳絲;
七九六十三,被衣兩頭摜;
八九七十二,盪里挖河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太倉《九九歌》:
一九二九,出門搓手;
三九四九,凍殺黃狗;
五九六九,冰開船走;
七九八九,相花看柳;
九九出九,使喚黃牛。
8、江蘇的新年風俗
1、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維讀者。
2、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攀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3、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裡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裡掃。
9、求教蘇州地方風俗廿四夜的由來?
就是過小年,民間傳說,每年小年,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廿四夜吃團子」是江南許多地方的風俗,寓意著一家團團圓圓、幸福美滿。在蘇州,每年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做團子、送團子、吃團子是必備的一道年味。
撣檐塵
在祭灶之後灶神上天,便可以掃除屋中一切塵穢了。家家戶戶一定要灑掃房舍,去塵垢,凈庭戶,俗稱為「撣埃塵」或「撣檐塵」,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在過年之前進行一次徹徹底底的大掃除。
糖年糕
年糕是蘇州人過年必不可少的節物,祭祀眾神、歲朝供奉先人,新年饋贈親友,都少不了。因為年糕里加了蔗糖,所以又叫「糖年糕」。蘇州人愛花,尤其是桂花,在年糕上放上一些桂花,好看又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