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風俗禪新

風俗禪新

發布時間: 2022-10-06 22:43:18

1、夏至的風俗有哪些

自古以來,夏至是最重要的節日,有些地方到夏至這天還會稱為“夏至節”的,而且“夏至節”的注重與熱鬧可不亞於傳統的端午節,那麼夏至的風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吧

夏至的風俗有哪些

消夏避伏

夏至日,婦女們即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什物。《酉陽雜俎?禮異》:“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藉以生風;“粉脂”,以之塗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後,皇家則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從周代始,歷朝沿用,竟而成為制度。

“夏至”食品

“麥粽”與“夏至餅”:江南食俗,一般有麥粽、角黍、李子、餛飩、湯面等。《吳江縣志》:“夏至日,作麥粽,祭先畢,則以相餉。”不僅食“麥粽”,而且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夏至日,農家還擀麵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等,祭祖後食用,俗謂“夏至餅”,或分贈親友。

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冬至餛飩夏至面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就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江南一帶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南方的面條品種多,如陽春面、干湯面、肉絲面、三鮮面、過橋面及麻油涼拌面等,而北方則是打鹵面和炸醬面。“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

夏至三候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葯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2、二十四節氣特點和風俗是什麼?

1、立春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這一天後,草木復甦,萬物始生,春天到來。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儀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東方的芒神,祈求豐收。

2、雨水

雨水後,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樹梢多了一絲綠意,忙碌的春耕也開始了。出嫁的女兒要帶著自己的丈夫,提著兩把藤椅和「罐罐肉」,回娘家看父母,有孩子的,還要為自己的兒女拉保保(父母給孩子認乾爹干媽的意思)。

3、驚蟄

正如其名中的「驚」,轟轟轟,冬眠的小動物全被春雷震醒,除了要為莊稼防蟲,這一天,還要「打小人」驅走霉運。因為「梨」與「離」同音,驚蟄這天,吃梨成了保留節目。

4、春分

春分一天,晝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會在這一天校對度量衡器具。此外,每年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著同樣一個游戲:讓圓滾滾的雞蛋立起來。這個看似簡單又高難度的游戲延續了數千年。

5、清明

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這日的很多習俗與郊遊踏青有關:盪鞦韆、放風箏、蹴鞠、插柳。清明這個節氣很糾結,既有思念故人的悲傷,又有踏青賞景的愜意。

6、穀雨

穀雨是春季最後一個節氣。巴蜀等地開始下起夜雨。除了農作,古人們在穀雨做的事情還很多:青年婦女要「走穀雨」,即野外散步;南方要采穀雨茶,傳說可以清火、明目,還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提高免疫力。

7、立夏

立夏之後,萬物從初生進入了繁茂。其實,按氣象學意義,立夏並不是就到了夏天。不少人愛吃的茶葉蛋是因「立夏」而來,它可是這天最經典的食物,聽說立夏日吃了雞蛋可以祈禱夏日平安。

8、小滿

「滿」,此時,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已經開始飽滿。不過,又有個「小」字,所以它們還要等段時間才能成熟。小滿正是插水稻的季節,而農民們最重要的,就是保證稻田裡的水的充足。

9、芒 種

芒種很忙,既有大麥、小麥等要搶著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著播種。此時正值梅子成熟,而梅子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從夏朝開始,芒種時節便有了煮梅的習俗,酸梅湯也成了夏季最好的消暑食品。

10、夏至

這一天,北半球的白天達最長,之後就慢慢縮短。雖然如此,夏至卻還不是最熱的時候,不過,由於空氣對流旺盛,尤其是午後或者傍晚,易下起雷陣雨。

11、小暑

小暑的標志是出梅、入伏。過後,就是三伏天。不過,小暑也是個碩果累累的日子。農民勞作半年終於可以嘗到新稻穀了。

12、大暑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極端天氣如旱、澇、風災也十分頻繁,因此,農民們要看準時機,搶收搶種,抗旱排澇。不過,他們也會忙裡偷閑,用吃來犒勞自己。浙江台州人吃薑汁來去除體內濕氣,而福建莆田人卻要反其道而行之,吃熱性的荔枝、羊肉來以毒攻毒。

13、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也預示著豐收的開始。宋代,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這一天的風俗很多,例如摸秋,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可在夜裡到田園摸索摘取瓜豆。

14、處暑

「處」含有躲藏、終止之意,「處暑」表示炎熱暑天結束,氣溫逐漸下降。處暑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就連天上的那些雲彩也顯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時濃雲成塊。

15、白露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白露期間,各地的習俗也有不同。例如,舊時南京人十分青睞「白露茶」,而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

16、秋分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氣溫也一次次下降。正如可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

17、寒露

寒露時節,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此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從中醫的角度講,此時這節氣在南方氣候最大的特點是「燥」邪當令,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應該注重養生,適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品。

18、霜降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這時,養生保健尤為重要。在中國的一些地方,霜降要吃紅柿子,在當地人看來,這樣不但可以禦寒保暖,同時還能補筋骨。

19、立冬

立冬,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漢族民間以冬至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物。

20、小雪

小雪時,腌臘肉是南方人最熟悉的民俗。小雪後氣溫急劇下降,天氣變得乾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候。另外吃糍粑也是南方在小雪的習俗,糍粑最早是農民用來祭牛神的供品。

21、大雪

大雪,顧名思義,雪量大。到了這個時段,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會降大雪,甚至暴雪。凍雨(雨凇)、霧凇等特殊氣候現象也成為該時節的獨特景觀。此時,「觀賞封河」也是北方獨特的景觀。到了大雪節氣,北方河裡的水往往都被冰凍起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22、冬至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點到達一年的最南端,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而南方則是吃湯圓。民間有從冬至日開始「數九」的習俗,宮廷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冬至也是養生的大好時節。

23、小寒

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進入小寒,年味漸濃,人們開始忙著寫春聯、剪窗花,購置年貨,為春節做准備。涮羊肉火鍋、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為小寒時尚。

24、大寒

大寒是最後一個節氣,是天氣寒冷到極點的意思。這一節氣中,比較重要的一環就是「食補」,八寶飯,芪杞燉子雞,羊肉燉白蘿卜,紅杞田七雞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備的佳品。

3、關於蟬的詩句及寓意

1.《蟬》的詩句和詩意是什麼

《蟬》是唐代文學家虞世南所作,全詩原文如下: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白話文意思是蟬垂下像帽纓一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通過寫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蟬用細嘴吮吸清露,由於語義雙關,暗示著冠纓高官要戒絕腐敗,追求清廉。

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能夠「居高聲自遠」,不是由於憑借秋風一類外力所致。這些詩句的弦外之音,它們所隱喻的深層意義是說,做官做人應該立身高處,德行高潔,才能說話響亮,聲名遠播。

(3)風俗禪新擴展資料

這首詩的作者是永興縣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漢族,餘姚(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這首詠蟬詩是唐人最早的一首,很為後世人稱道。 首句「垂緌飲清露」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蟬的頭部有兩根觸須,形狀似官員系在頸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只喝清潔的露水,因而用「飲清露」象徵人的品格高潔。

作者虞世南借蟬詠懷,表明自己立身高潔,不需任何憑藉,自會揚名。三、四句借蟬抒情,蟬聲遠傳不是借藉於秋風的傳送,突出強調的是詩人的人格美,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

參考資料 搜狗網路--蟬 (唐代虞世南詩作)

2.所有關於蟬的詩句

原發布者:杏貓網

關於描寫蟬的詩句1、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五代楚·劉昭禹《聞蟬》2、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3、門柳不連野,乍聞為早蟬。遊人無定處,入耳更應先。——《早蟬》4、蟬發一聲時,槐花帶兩枝。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聞新蟬贈劉二十八》5、一聲初應候,萬木已西風。偏感異鄉客,先於離塞鴻。——《聞蟬》6、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唐·姚合(《聞蟬寄賈島》)7、早蟬孤抱芳槐葉,噪向殘陽意度秋。也任一聲催我老,堪聽兩耳畏吟休。得非下第無高韻,須是青山隱白頭。——《早蟬》8、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唐·孟浩然《秦中寄遠上人》9、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斜陽千萬樹,無處避螳螂。——《畫蟬》10、落日早蟬急,客心聞更愁。一聲來枕上,夢里故園秋。——《聞早蟬》11、一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里。——唐·白居易《早蟬》12、鬢蟬似羽。輕紈低映嬌嫵。憑闌看花,仰蜂粘絮。春未許。寶箏閑玉柱。東風暮。——《垂絲釣》13、新蟬忽發最高枝,不覺立聽無限時。正遇友人來告別,一心分作兩般悲。——《聞蟬感懷》14、火雲初似滅,曉角欲微清。故國行千里,新蟬忽數聲。——《聞蟬》15、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唐·元稹《送盧詩》16、蕭條旅舍客心驚,斷續僧房靜又清。借問蟬聲何所為,人家古寺兩般聲。

3.蟬 在古詩文的寓意

寒蟬 的寓意

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如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是:「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塞讀者心中,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愁別緒的氣氛。「寒蟬鳴我側」(三國人曹植《贈白馬王彪》)等詩句也表達這樣的情思。

古蟬的寓意

古人認為蟬性高潔,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說:"蟬蛻於污穢,以浮游塵埃之外."蟬在最後蛻殼成為成蟲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濁水之中,等蛻殼化為蟬時,飛到高高的樹上,只飲露水,可謂出污泥而不染,倍受古人十分推崇.同時,蟬能入土生活,又能出土羽化.從漢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寓人之再生.如將玉蟬放於死者口中,成語稱作"蟬形玉含",寓精神不死,再生復活.而把蟬佩於身上表示高潔.

漢時期人多以玉蟬作?,寓意非常明了。蟬由地下洞出得生。玉?在亡人口中,無非是要亡人「蟬蛻」復生,靈魂延續。這就是?,它的形象是一隻收斂翅膀的蟬。這里,我要說明,作為?的物件上是沒有孔眼的,個別玩玉的人非要在?的雙目間吻部打眼穿繩佩戴,也不會遭到反對。?是玉蟬,但並非所有的玉蟬都是?,因為有著太多的第一回工藝上就已經打了孔眼的玉蟬,它的作用原本就是為了佩戴。一般玩玉的人和部分研究者都叫它們「漢八刀」。

那麼,何謂(漢八刀)呢?翻查過數種專著,不得其果。討教眾人,不得其論。哪一件玉蟬(或?)是用刀八下子雕刻出來?大概沒有吧。後來,我終於明白了,「八」並非確指,這就如同「一而再,再而三」的「三」,如同「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三」,都不是確指,而只是一個象徵,形容反復其多。這一道理還不算深奧,多數玩玉的人和專家大都能懂。他們也講,這個並非確指的「八」,是用來說明玉蟬(或?)的刀法工藝簡古粗放,是專門為殮葬「減筆」趕制的。可是我要問,中國人傳統習慣的「三」就已經是個大數的象徵了,「九」是極大的數位,「八」能是象徵說明「減筆」樸素嗎?這也就是我不得其論的地方。我知道的,「漢八刀」稱謂是玩玉人的創造。我不知道的,是這一稱謂發明在什麼時候,如何發明。其實,稱謂發明於什麼年份並不重要,本來就是玩家的隨意(總是在宋以後吧)。但是,它的發明總有道理。這道理是一定要弄明白的。前輩玩玉人的貢獻,也許盡都儲存於一個小小的習慣稱謂當中。

漢時許慎的《說文解字》如何釋「八」。他說:「八,別也。象分別相背之形。」再有,習中國書法的人多數知道隸書的發明故事。秦始皇時候,有一個縣令程邈犯了罪,被關了十年監獄。程某才華出眾,在寂寞中不廢創造,將小篆字簡化便於書寫,這就是後來說的隸書。秦始皇的國家軍事政務繁忙,小篆的書寫速度跟不上趟,而隸書的寫法出現,不啻於今天的電腦錄入,很快就流行了。程某因此得到赦免,還做了御史官。隸書的樣子同今天使用的漢字已經非常接近了。再後來,隸書中又出現了一種同今天字更接近的寫法,叫「八分字」。「八」,在這里做何解?它就是「背」的意思,特指一些字左右筆劃相背分開。寫到此,應該清楚了。如若我們將「漢八刀」的「八」理解為簡古樸拙,就錯了。它不是數字的意思,甚至同任何數量都毫無關系。

綜上敘述,可以明確得出結論,「漢八刀」應該特指漢代殮葬玉?僅在蟬的背部施加工藝的那種, 不嚴格地說,背腹兩面用工的玉?也姑且可以算作「漢八刀」,那完全因為無論單面和雙面,玉蟬的背部在雙眼同斂翅的刻工上都應用了「八分相背法」,或許它還寓意著亡者同生人的永別。由此及彼,可以說殮葬玉握豬也叫「漢八刀」,但是作為佩件掛戴的玉蟬,包括漢代的玉翁仲等,雕刻再簡古,也不好胡亂叫「漢八刀」,頂多說它具有漢代殮葬?蟬握豬的「漢八刀」風格。

-----------------------------------------

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徵,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唐詩別裁》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由於蟬棲於高枝,餐風露宿,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喻之人品,自屬於清高一型。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王沂孫《齊天樂》:"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4.搜關於蟬意象的詩句,包括蟬在詩句中的含義

一、對人生如夢的感慨,滲透作者憐惜生命的主觀感受。

元稹《送盧戡詩》中的詩句,「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倍相傷」 ,「紅樹」、「蟬」、「夕陽」、「白頭」這一意象群自然而然地融合為一體。與夕陽、紅樹相伴的蟬恰恰是白頭之人的真實寫照,加上離別之悲,是一種下降凝縮的力的運動,其中蟬這一意象,突出了詩人的主體感受,即天地悠長,人生如白馬過隙,倏忽即逝的悲劇色彩,詞微旨遠,妙不可言。

陳子昂的《感遇詩三十六首 其十二》「玄蟬號白露,茲歲已蹉跎。群物從大化,孤英將奈何。」 該詩表面寫蟬在白露到來時,必死無疑,無可奈何的傷悲之情,實質上是以蟬喻指自我生年不滿百的悲劇情懷,凄冷的人生風雨,字里行間無疑滲透著作者憐惜生命的主觀感受。

二、對自然現實的無奈,抒發作者悲涼哀婉的羈旅情懷

秋天給人的審美感受是一種悲涼的情調,蟬極易渲染出這種蒼涼的氛圍,將孤冷意象融入別離遠游之中。

如許棠的《蟬》「報秋涼漸至,斯夜思偏清。默守疑相答,微搖似欲行。」詩中的「默守」、「欲行」,不但寫蟬,而且寫人,詩人將離愁別恨寄寓蟬身,而蟬的孤單悲涼卻是詩人的化身,而作者把這種羈旅之悲寄託在蟬身上,體現出人作為普通生命體,面對廣漠浩瀚的宇宙,在生離死別時,在宦海失意中,所表現出的那種孤獨無助與無可奈何。

宋代名儒朱熹的《宿寺聞蟬作》中道:「樹葉經夏暗,蟬聲今夕聞。已驚為客意,更值夕陽薰。」 客人聽到蟬鳴為何會驚呢?不難看出,夕陽中的蟬,凄惻哀惋。秋陽西墜,白晝已去,蟬只好在凄寒的夜晚哀鳴,怎不令人感到悲愴。朱熹把羈旅之悲全部寄託在蟬身上,和許棠的《蟬》一樣,體現出了人作為普通生命體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與無奈。同時還具備了哲理思辯:「蟬」、「客」在這一「驚」之中已經合二為一,同在落木蕭蕭、夕陽西下的寒秋發嘆。在讀者的藝術想像里,「蟬」「客」完全可以換位,確實達到了物我感應,主體和意象融為一體的藝術境界。

這蟬鳴還曾使有志無成、空懷一腔報國熱情卻無處施展的唐代詩人雍裕之潸然淚下:「一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早蟬》)。蟬本無知,蟬鳴也本不關愁苦,然而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這只不過是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里所說的一樣:「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三、高潔飄逸的人格象徵或暗喻坎坷不幸的艱難身世

古人以為蟬是靠餐風飲露為生的,故把蟬視為高潔的象徵,並詠之頌之,或藉此來寄託理想抱負,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唐朝詩人虞世南在他的題為《蟬》的詩中寫到:「垂委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作為隋朝舊臣的虞世南,由於他才高學廣,為人正直,被唐太宗李世民留用,並深得器重。於是,他筆下的鳴蟬就成了具有高潔飄逸人格的象徵,成了詩人自己是因為立身高潔而不是因為憑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又如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有人說「『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兩句中字字說蟬,也無一字不在說自己。」說得好極了。駱賓王因為上書議政事,冒犯了武則天,被人誣陷下獄。他憤懣至極,在獄中寫下這首詩。「露重」、「風多」比喻環境的壓力大;「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響易沉」比喻言論受壓制;「無人信高潔」喻自己的品性高潔卻不為時人所理解。全詩取譬貼切,用典自然,語多雙關,於詠物中寄情寓興,由物到人,由人到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蟬詩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而晚唐詩人李商隱的《蟬》詩則是這樣寫的:「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詩人滿腹經綸,抱負高遠,然而清高自負的他卻不被重用。後來,又陷入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潦倒終身。因而。詩人在聽到蟬的鳴唱時,由蟬的立身高潔聯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蟬的無人同情聯想到自己無同道相知的悲涼。於是,不由自主地發出「高難飽」、「恨費聲」的慨嘆。

5.有關蟬的詩句

蟬 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蟬》是唐代詩人虞世南的作品,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詩,也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作者通過對蟬青翠叫聲的描述,繼而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蟬 唐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五律。此詩先是描寫蟬的境遇,後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來,直抒胸臆,感情強烈,最後卻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蟬身上,首尾圓融,意脈連貫。全詩以蟬起,以蟬結,章法緊密,對蟬的刻畫與詩人的情意婉轉表達到了渾然交融與統一,是托物詠懷的佳作。詩人借蟬棲高飲露的個性來表現自己高潔的品格,可謂借物詠懷的典型。

早蟬 唐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頭蟬始鳴。

石楠深葉里,薄暮兩三聲。

一催衰鬢色,再動故園情。

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憶昔在東掖,宮槐花下聽。

今朝無限思,雲樹繞湓城。

晚蟬 唐 盧殷

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減昔圍。

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

4、立春有什麼習俗

立春有迎春,祭祀祖先,咬春,踏春這些習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准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正式迎春,目的是把春天和句(gōu)芒神接回來。

2,祭祀祖先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3,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用蔥、蒜、椒、姜、芥五種辛辣食物調和而成)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

4,踏春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5、關於立秋的民俗和詩句

1. 關於立秋節氣的詩句有哪些 立秋習俗

1、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東漢.曹操.《觀滄海》)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唐.李嶠.《風》)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唐.李紳.《憫農》)

4、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5、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南唐.李煜.《虞美人》)

6、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唐.杜牧.《秋夕》)

7、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唐.劉禹錫.《秋詞.其一》)

8、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唐.劉禹錫.《望洞庭》)

9、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樂府詩集.長歌行》)

10、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唐.杜甫.《絕句》)

2. 關於描寫立秋的古詩詞有哪些 立秋習俗

一、《立秋》

杜甫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二、《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三、《立秋》

[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三伏帶一秋,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

四、《秋詞二首》

[唐]劉禹錫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五、《立秋日登樂游園》

[唐] 白居易

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

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

六、《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宋·陸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難望王師又一年。

七、《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八、《秋夕》

唐·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九、《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十、《秋夜曲》

唐·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3. 立秋的由來,習俗,詩詞,飲食分別是什麼

立秋節氣的由來 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

立秋的「立」是開始的意思,「秋」是指莊稼成熟的時期。立秋表示暑去涼來,秋天開始之意。

是一個反映季節的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立秋不僅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也表示草木開始結果孕子,收獲季節到了。

此時我國中部地區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進入重要生長發育時期。古人把立秋當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一直很重視這個節氣。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古代分立秋為三候:「初侯涼風至」,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小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二侯白露降」,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的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侯寒蟬鳴」,這時候的蟬,食物充足,溫度適宜,在微風吹動的樹枝上得意地鳴叫著,好像告訴人們炎熱的夏天過去了。

一候為5天,立秋15天,逐漸變涼。 變涼是氣候趨勢,根據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許處在氣候偏冷周期時,就有這種情況。

立秋節氣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當立秋到來時,我國很多地方仍然處在炎熱的夏季之中。

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天氣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氣溫的早晚溫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

當然,由於全國各地氣候不同,秋季真正開始時間也不一致。

在現實中,秋季開始的劃分有幾種:在二十四節氣中以四立中的立秋為秋季的開始;在天文學上根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軌道把「秋分」作為秋季的開始;在氣候統計上,因一般以1月為最冷月,7月為最熱月,故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的開始;在日平均氣溫上,把連續5天,每日日平均氣溫在≤22℃~≥10℃時,首日作為秋季開始的日期。由於我國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異、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異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秋天。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華北(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天高雲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區在9月中旬方感秋風送爽;10月初秋風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嶺南炎暑頓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來到達雷州半島、海南島北部;而當秋天的腳步到達海南省三亞市的「天涯海角」時,己經快到元旦了。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

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後雨;秋後北風干河底」的說法。

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穀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穀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颳起北風,立秋後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後刮北風,則本年冬天可能會發生乾旱。 立秋節氣的飲食習俗1、吃西瓜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

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2、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

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3、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裡,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

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

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4、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台灣龍眼的盛產期。

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5、食小赤豆 從唐宋時起,還有在立秋,必須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

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6、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

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7、懸秤稱人 清朝時,那時嘉興的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再將體重與立夏時的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叫「苦夏」。那時的人們認為,既然瘦了就需要「補」,也就是立秋時俗稱的「貼秋膘」。

8、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後,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慾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

不過,許多網友表示,現在的生活不比從前,平日里已經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養,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別食補。

4. 立秋的資料,詩,習俗

立秋【作者】劉翰 【朝代】宋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立秋,又稱7月節,是在每年的8月7號或者7月8號的開始。

立秋這天太陽達到黃經135度,天氣開始轉涼。1.貼秋膘:由於夏天天熱難免會影響人的食慾,所以會瘦下來。

瘦了當然就要補了,人們會選在立秋這一天吃美味佳餚,大家一般都會選擇吃肉(燉的、烤的、燒的、煮的、鹵的等各種做法的肉)意在象徵著「以肉補膘」,這就是所謂的「貼秋膘」。2.咬秋:有些地方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者香瓜,一家人一起啃西瓜,大家認為這樣既可以預防秋痱子又可避免冬天和來年春天的腹瀉,這就是「咬秋」。

3.喝立秋水:由於夏季流汗較多,人們會在立秋這一天全家人喝一杯立秋水,寓意消積暑,免秋來腹瀉、鬧肚子。4.秋社: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每逢立秋,人們會在這天「煮灶粥」「做灶」來祭祀神仙,表示感謝。

5.吃秋桃子:在有些地區立秋日當天每人都要吃一個桃子,把桃核留下來,等到除夕夜那天扔到火中燒為灰燼,這樣象徵著來年無災無難。6.喝秋水:在立秋正刻,每個人都喝一杯涼白開水,意味著秋來身體健康,不鬧肚子。

5. 關於「立秋」的詩句有哪些

立秋日登樂游園 【唐】白居易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

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秋詞》【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行》【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御街行·秋日懷舊 【宋】范仲淹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

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

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 【宋】晏幾道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飛雲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

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鷓鴣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宋】李清照 寒日蕭蕭上鎖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

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6. 關於立秋的詩句有哪些

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秋思【唐】白居易病眠夜少夢,閑立秋多知思。

寂寞餘雨晴,蕭條早寒至。鳥棲紅葉樹,月照青苔地。

何況鏡中年,又過三十道。【唐】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便引詩情到碧霄秋日曲江憶元九徐鉉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版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立秋日登樂游權園白居易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

蕭颯涼風與衰,誰教計會一時秋?立秋日司空曙律變新秋至,蕭條自此初。花酣蓮報謝,葉在柳呈硫。

澹日非雲映,清風似雨餘。卷簾涼暗度,迎扇署先除。

草靜多翻燕,波澄登乍露魚。今朝散騎省,作賦興何如。

立秋日劉言史商風動葉初,蕭索一貧居。老性容茶少,羸肌與簟硫。

舊醅難重濾,新菜未勝鉏。才薄無潘興,便便畫偃廬。

7. 關於立秋的詩句

《立秋前一日覽鏡》李益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唯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立秋日》令狐楚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詞如惜別,柳意已呈衰。事國終無補,還家未有期。

心中舊氣味,若校去年時。《落葉》 齊己落多秋亦晚,窗外見諸鄰。

世上誰驚盡,林間獨掃頻。蕭騷微月夜,重疊早霜晨。

昨日繁陰在,鶯聲樹樹春。《落葉》王建陳綠向參差,初紅已重疊。

中庭初掃地,繞樹三兩葉。《紅葉》吳融露染霜乾片片輕,斜陽照處轉烘明。

和煙飄落九秋色,隨浪泛將千里情。幾夜月中藏鳥影,誰家庭際伴蛩聲。

一時衰颯無多恨,看著清風彩剪成。

8. 關於「立秋」的古詩詞有哪些

一、《立秋》 杜甫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二、《立秋前一日覽鏡》 [唐] 李益 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 三、《立秋》 [宋] 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三伏帶一秋,還有二十四個秋老虎。

四、《秋詞二首》 [唐]劉禹錫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五、《立秋日登樂游園》 [唐] 白居易 獨行獨語曲江頭,回馬遲遲上樂游。 蕭颯涼風與衰鬢,誰教計會一時秋?。

9. 有什麼詩句與立秋有關

詩經 瓠葉 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詩經 匏有苦葉 匏有苦葉,濟有深涉。

深則厲,淺則揭。 有渳濟盈,有鷕雉鳴。

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 雝雝鳴雁,旭日始旦。

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

人涉昂否,昂須我友。 早秋客舍 杜牧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

獨夜他鄉淚,年年為客愁。 別離何處盡?搖落幾時休? 不及磻溪叟,身閑長自由。

落葉 孔紹安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 翻飛未肯下,猶言惜故林。

和杜錄事題紅葉 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葉一時新。 似燒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連行排絳帳,亂落剪紅巾。 解駐籃輿看,風前唯兩人。

一葉落 白居易 煩暑郁未退,涼飆潛已起。 寒溫與盛衰,遞相為表裡。

蕭蕭秋林下,一葉忽先委。 勿言微搖落,搖落從此始。

醉中對紅葉 白居易 臨風杪秋樹,對酒長年人。 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

槐葉冷淘 杜甫 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 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

經齒冷於雪,勸人投此珠。願隨金騕褭,走置錦屠蘇。

路遠思恐泥,興深終不渝。獻芹則小小,薦藻明區區。

萬里露寒殿,開冰清玉壺。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

月夜梧桐葉上見寒露 戴察 蕭疏桐葉上,月白露初團。滴瀝清光滿,熒煌素彩寒。

風搖愁玉墜,枝動惜珠干。 氣冷疑秋晚,聲微覺夜闌。

凝空流欲遍,潤物凈宜看。莫厭窺臨倦,將晞聚更難。

一葉落 李存朂 一葉落,搴珠箔。 此時景物下蕭索。

畫樓月影寒,西風吹羅幕。 吹羅幕,往事思量著。

蓮葉 李群玉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在君塘下種,埋沒任春浦。

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柳宗元 宦情羈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紅葉 羅隱 不奈荒城畔,那堪晚照中。 野晴霜浥綠,山冷雨催紅。

遊子灞陵道,美人長信宮。 等閑居歲暮,搖落意無窮。

落葉 齊己 落多秋亦晚,窗外見諸鄰。 世上誰驚盡,林間獨掃頻。

蕭騷微月夜,重疊早霜晨。 昨日繁陰在,鶯聲樹樹春。

落葉 王建 陳綠向參差,初紅已重疊。 中庭初掃地,繞樹三兩葉。

紅葉 吳融 露染霜乾片片輕,斜陽照處轉烘明。 和煙飄落九秋色,隨浪泛將千里情。

幾夜月中藏鳥影,誰家庭際伴蛩聲。 一時衰颯無多恨,看著清風彩剪成。

岳州看黃葉 張說 白首看黃葉,徂顏復幾何。 空慚棠樹下,不見政成歌。

霜葉飛 方千里 塞雲垂地,堤煙重,燕鴻初度江表。露荷風柳向人疏,台榭還清悄。

恨脈脈、離情怨曉。相思魂夢銀屏小。

奈倦客征衣,自遍拂塵埃,玉鏡羞照。無限靜陌幽坊,追歡尋賞,未落人後先到。

少年心事轉頭空,況老來懷抱。 盡綠葉紅英過了。

離聲慵整當時調。問麗質,從憔悴,消減腰圍,似郎多少。

6、立秋節的由來與風俗

節日名:立秋

時間:二十四節氣立秋當天,公歷大約在每年8月7日或8日

立秋是秋季開始的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 黃經 135度時為立秋。

立秋在古代曾經是個法定節假日,《唐六典》以及《文昌雜錄》均有一記載,立秋在唐代和宋代都要放假一天。

節日由來

秋天是個收獲的季節,《說文解字》里說:秋,稻穀成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註解,立秋是七月份的節日,秋是收斂的意思,萬物到這個時候結實成型,要收獲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七月節……秋,揫(jiū)也。物於此而揫斂(liǎn)也。」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這時,一年已經過了一半。

南北朝的《荊楚歲時記》中沒有關於立秋節的記載,在南北朝時立秋是不是個節日?是不是要放假?不好做判斷。

唐宋時期,立秋和春、夏、冬三個季節的開始均為節日。

節日習俗

@ 那立秋有什麼習俗呢?

據《後漢書·顯宗》記載,自漢顯宗孝明皇帝永平年間開始,有迎接五個節氣(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的官方儀式。立秋這天,由皇帝帶領大臣到西邊的郊區,離城九里的地方去迎接秋天,祭祀主管西方的神:白帝、蓐(rù )收。

《後漢書》·志第八·祭祀中立秋之日,迎秋於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hào)》,八佾(yì)舞《育命》之舞。

在唐代,立秋節已經是個法定節假日,但是唐代的《歲華紀麗》並沒有立秋節的記載。

宋朝的時候,在皇宮里種了梧桐樹,立秋這天,太史官 [1] 穿隆重的禮服而手裡拿著朝笏(hù),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就高聲報奏「秋來了」,這時,梧桐樹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表示報秋的意思。

《夢梁錄》: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於禁廷內,以梧桐樹植於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

《東京夢華錄》記載,滿大街都有賣楸(qiū)葉 [2] 的,婦女和孩子們買來楸葉剪成各種花樣,插戴在鬢角的兩邊。

《東京夢華錄》:立秋日,滿街賣楸(qiū)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

立秋,也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民間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立秋以後,天氣慢慢轉涼,秋後下一次雨就會涼快一些,漸漸天就要變涼了。

民間還有「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的說法,實際上,秋後的天氣變化,與立秋時間的早晚沒有任何關系。

你知道嗎?在滿清時期,立秋還是學生暑假後開學的時間。滿清《帝京歲時紀勝》說,京城的小孩子不喜歡上學,冬天天冷要放假,夏天天熱又要放假。立秋是暑假後開學的日子,立秋這天學校在校門口寫「秋爽來學」幾個大字,意思是說:秋天來了,天氣涼爽了,來上學吧。

《帝京歲時紀勝》秋爽來學。京師小兒懶於嗜學,嚴寒則歇冬,盛暑則歇夏,故學堂於立秋日大書秋爽來學。

@我知道了,原來9月1號開學也是有來歷的。

現在九月一日開學應當與滿清時期立秋開學沒有關系。

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唐) 白居易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城中江曲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愁思,應同此日情。

[1] 太史官是記錄歷史的人 ,

[2] 楸樹是落葉喬木,葉子很大

7、蟬別稱的由來

蟬」又名「知了」。在古人的眼中,蟬是一種神聖的靈物,有著很高的地位,寓意著純潔、清高、通靈。史記中有:「蟬蛻於污穢,以浮游塵埃之外。」蟬的一生雖然大多時間都在泥土中度過,但待其蛻變為蟬時卻攀於枝頭遠離浮塵,只以樹汁露水為食,正可謂出淤泥而不染,所以用其來比喻人之清高、高潔的品德。

蟬從生到死的生命歷程十分特別,其幼蟲生活在土中可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之後才會爬上枝頭結蛹,破殼而出化為飛蟬,而飛蟬的壽命卻十分短暫,抵不過一個夏天,蟬的生命歷程象徵著重生,也代表著對生活的無限執著和對信念的奮不顧身,所以在古代葬禮中,人們會把玉蟬放入逝者口中以求庇護和永生。
據考證,最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已出現了蟬的形象。商代殷墟「婦好」墓中,曾有玉蟬出土,同時出土的玉墜、玉琮也有一些飾以蟬紋。可見蟬的形象作為一種裝飾,已經問世好幾千年了。人們雕琢玉蟬,作為帽飾,這就是「冠蟬」的來歷。除此之外,早年的蟬還因其蛻殼變化的特殊性被人們賦予了脫胎換骨、復活再生的神秘寓意,「玉琀蟬」就源此而生。以「玉琀蟬」隨葬的風俗,在漢代最為流行。

商代前期出土的玉蟬較少,大量商代玉蟬出土在商代後期的殷墟各個墓葬中,雕工粗簡造型頗為誇張。該時期的玉蟬造型多為雙翼收攏、靜態匍匐狀,形態呆板。漢代的玉蟬刀法犀利簡潔、鋒棱畢露、線條挺拔,製作精美規矩、造型飽滿生動,是中國古代玉蟬製作的最輝煌階段。明代玉蟬明清兩朝的玉蟬更加趨於寫實。

對蟬,中國古代文人似乎總有一種別樣的情愫。在他們眼中,蟬性情高潔,不食人間煙火,且有出土蛻變重生等特徵,而這些,都與文人們所追求的潔身自好、尋找新生的樸素願望相符。蟬的形象,由此也變得愈發神秘而富於人文色彩。

8、夏至習俗有哪些?夏至三候又是什麼?

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二候:蟬始鳴

三候:半夏生

所謂鹿角解,到了夏至,鹿角就會自然脫落。然後第二年再生,鹿角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每年都會生長、脫落。

所謂蟬始鳴,意思是樹上的蟬感受到了夏至的炎熱,開始「知了、知了」地叫個沒完。

所謂半夏生,半夏是中草葯植物,夏至前後開始出苗生長,正好是夏季一半的時間,所以叫「半夏」。

夏至來,杏子熟,稻花開,正所謂:

《夏至避暑北池》

唐代 韋應物

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裡,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於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夏至有什麼風俗?

1、夏至面
夏至節吃涼面的*俗是周代最為流行的漢族風俗,有一句諺語是「冬至餛飩夏至面」,為什麼要吃夏至面呢?那是因為夏至的時候,新麥剛剛登場,新磨的麵粉也剛剛上市,因此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而且夏至的新面是最香的時候。
在民俗回歸的當下,夏至這天,北京各家面館人氣都很旺。無論是四川涼面、擔擔面、紅燒肉面還是炸醬面等等,各種面條都很「暢銷」。因為按照老北京的風俗*慣,每年一到夏至節氣就可以大啖生菜、涼面了,這個時候氣候炎熱,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開胃,又不至於因寒涼而損害健康。
2、祭神祀祖
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飢餓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麥收之後,農人既感謝天賜豐收,又祈求獲得「秋報」。夏至前後,有的地方舉辦隆重的「過夏麥」,系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

9、與昆蟲有關的民間習俗

1拜蠶神
據《清史稿》載,清代祭祀先蠶的禮儀要持續數日,先於蠶壇由皇後拜先蠶之神位,行六肅、三跪、三拜之禮,從祀妃嬪在壇下跪拜。第二天,再行躬桑禮,由專人向皇後進筐、鉤,內官們揚彩旗、鳴金鼓、歌採桑辭,樂聲中,皇後於桑畦北正中開始,東西三采。妃嬪公主各五采,命婦九采。採下的桑葉由蠶母跪接,授蠶婦拿去養蠶。蠶結繭後,蠶母、蠶婦從中選取上好的蠶繭獻上,擇吉日,皇後到蠶壇後的織室行治繭禮,繅三盆,交於蠶婦,至此,祭禮才宣告結束。今北京北海公園中還留存有明朝所建的先蠶壇,壇為方形,徑四丈,高四尺,四齣陛,壇東為採桑台,廣三丈二尺,高四尺,三出陛,觀桑台前為桑園,三面樹桑柘,有具服殿、繭館、織室、親蠶殿等。後為浴蠶池,池北為後殿,宮左右為蠶婦浴蠶河。南北有二木橋,南橋之東為先蠶殿,其左為蠶署,北橋東為蠶所。周垣為一百六十丈,尺中建築均用綠琉璃瓦,意通蠶桑。
2鬥蟋蟀
鬥蟋蟀是一項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動,在中國具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蓋自唐帝以來以迄於今,於凡王孫公子,至於庶人、富足豪傑,無不雅愛珍重之」可見當時不僅用鬥蟋蟀游戲取樂,還用鬥蟋蟀進行賭博活動。宋代鬥蟋蟀之風日盛,陸佃《爾雅翼》載蟋蟀:「好吟於土石磚甓之下,尤好鬥,勝輒矜鳴。」南宋末年奸相賈似道酷愛鬥蟋蟀,因鬥蟋蟀而誤國,後人戲稱「蟋蟀宰相」,還寫就了我國古代第一部蟋蟀著作《促織經》,書分二卷,分論賦、論形、論色、決勝、論養、論斗、論病等,對蟋蟀進行了詳盡系統的論述,展示了當時人們鬥蟋蟀的水平。由此可見在宋代鬥蟋蟀已經形成為一種較為特殊的文化形態,而後逐漸被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系。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曾以明宣德朝皇帝鬥蟋蟀之戲的真實故事為題材,寫成小說《促織》,描寫主人公成名一家圍繞進貢蟋蟀而發生的悲劇故事,揭露了皇帝的喜樂造成的嚴重社會問題。
3養鳴蟲
畜養鳴蟲(善於鳴叫的昆蟲)也是古代一種民間的精神娛樂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最遲不晚於唐天寶年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載:「每至秋時,宮中妃妾輩皆以小金籠提貯蟋蟀,閉於籠中,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也。」宋陶谷《清異錄》也載唐代的長安城裡有人養鳴蟬取樂,「唐時京城游手,夏月采蟬貨之,唱曰:『只賣青林樂!』婦人小兒爭買,以籠懸窗戶間,亦有驗其聲長短為勝負者,謂之仙蟲社。」宋代人開始畜養鳴蟲莎雞(即紡織娘),清代人畜養的鳴蟲種類有油葫蘆、蛐蛐兒、蟈蟈、金鍾兒、紡織娘等。鳴蟲畜養這一具有千年歷史的民俗娛樂活動在現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養蟲聽叫仍是人們生活中的一大樂事。
4火把節
現在西南民族的一些少數民族的火把節,實際上就是用火來燒蝗蟲留下的習俗
5蟬的高潔
早在新石期時代晚期,人們就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玉蟬,以祈死者身體不受邪魔侵擾,同時凈化身體而能順利到達仙界。另外 , 古人還認為金蟬脫殼預示著生命的再生。參禪打坐的「禪」即源於此信仰。含蟬體積都比較小,一般不過一寸余長 , 以便壓舌。中國農業大學收藏有漢代和田青玉製做的巨型玉蟬。該蟬體長 32 厘米,寬 11.6 厘米,厚 7.8 厘米,重 4 公斤。正面弧形凸起,頭部上端刻有兩只復眼,下端刻有略尖的嘴巴,前翅合攏緊護腹部 , 前胸背板和兩前翅上刻的陽文翼脈長短彎曲自然,兩翼邊斜磨,翅略超過腹部末端,腹部下端以陰文琢刻。整體造型基本准確,刀法簡練,線條粗曠流暢,形象生動,立體感強。
6綉蝴蝶
每當春暖花開、萬象生煙之際,美麗的蝴蝶雙雙對對在花間款款飛翔時,不免使人浮想聯翩,感慨萬千:要是能像蝴蝶那樣自由自在該有多好!舊社會那些自由戀愛但又不能結合的青年們對蝴蝶更是無比羨慕,他們生不能結合,死後化作雙蝶相伴而飛,現世的大悲變成了「來世」的大喜!僅作者所知中國民間流傳的殉情化蝶的傳說與記載就有五例,其中家喻戶曉者為梁祝化蝶 。幸福是人們共同的追求與心願。蝴蝶作為喜慶、吉祥、幸福的象徵頻頻出現於中國傳統吉祥圖案 ( 圖 1~2) 中。吉祥圖案用人物、蟲魚、花鳥等形象和文字,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諧音等表現手法,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禍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平安、吉祥的願望。這種藝術形式源於商周,始於秦漢,發育於唐宋,成熟於明清;長期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