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各地的除夕風俗

各地的除夕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06 22:35:30

1、除夕的風俗有哪些

除夕的風俗有年夜飯、貼春聯、守歲、燃爆竹、祭祖、掛燈籠、吃餃子、吃年糕、壓歲錢等。除夕是新年的前一天,是當年的最後一天。在這一天,人們會准備許多飯菜,還會包水餃,一家人圍在飯桌面前其樂融融。

除夕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貼春聯,春聯也叫做門聯,寓意著人們對來年美好生活的嚮往。通常春聯都是紅色的,一來是增加喜慶的氣氛,二表達了百姓一種驅邪避災、迎接美好祝福的願望。不過,如果家裡有長輩去世的話,就不能貼春聯了,需要連續好幾年不能貼春聯。

除夕這天人們還會燃爆竹,早上起來便能聽見爆竹的響聲,當然,如果當地的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則不能進行放鞭炮,會破壞環境。在很多地方,除夕這天晚上會守歲,就是一整夜不睡覺,年輕人會打牌玩游戲,而年齡較大的人會聊家常。

除夕最重要的就是吃團圓飯,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在除夕這天都會趕回家中,與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團圓飯,當然,有些人由於工作原因,不能及時趕到家裡吃團圓飯。

2、各地區的春節習俗

北京年俗——踩歲:

踩歲有「節節高升」的美好寓意。年三十將芝麻秸鋪於院內,踩踏出入,噼啪作響,稱為踩歲。此舉最早是為了防盜,後來演變成「踩祟」習俗。

東北年俗——龍燈會:

龍燈會意在祈求風調雨順,四季豐收。龍是五瑞獸之首,龍燈會是東北正月十五節慶活動的高潮。扎龍燈、畫彩磷、描龍須、銜龍珠、插彩旗、內燃燭,拿著龍燈跳龍舞,滿城遊行,希望得到神龍保佑。

山東年俗——照虛耗:

照虛耗意在為全家祛除邪惡。虛耗是古代民間傳說中的惡鬼,需要用光照驅散。在山東的龍口、黃縣一帶,女主人在大年初一早晨手持紅燭,先照照炕席,再把家裡角落照一遍,用光明驅逐黑暗和邪氣惡鬼。

浙江年俗——運河燈會:

運河燈會為水鄉增添了許多新年喜氣。運河燈會起源於唐末宋初,浙江一地最為著名,不僅有陸上彩燈,還有水上船燈、船上花燈、河面水燈。每逢燈會,貼心願、看錶演、猜燈謎、品小吃,街上商賈雲集、人頭攢動,河裡流光溢彩、交相輝映。

安徽年俗——嬉與燈:

嬉與燈有「年年有餘」之意。以竹架糊上錦紙,油彩繪上魚鱗,魚頭書「王」,內置花燈,搖頭擺尾,遊走出行。百姓隨其兩側,歡歌笑語,氣氛歡騰。

山西年俗——壘(lěi)旺火:

壘旺火寓意年年興旺。將煤炭壘成寶瓶狀,里添柴火,外披彩花,上貼紅字:旺氣沖天。在除夕夜鞭炮齊鳴之時點燃,火舌興旺,既禦寒,又壯觀,寄託了人們對來年日子紅紅火火的願望。

湖北年俗——采蓮船:

采蓮船是湖北洪湖人民模仿駕船采蓮而創作的歌舞,船用細竹竿和彩紙裱糊而成,行船時樂隊齊奏、綵船緊跟,撐篙大漢、坐船姑娘一唱一和,把船艄婆婆滑稽配合,邊舞邊唱,好不熱鬧。

河南年俗——祭灶:

「二十三,祭灶官」。這天在外的人要趕回家,由男人主祭,做祭灶湯,供芝麻酥,烙火燒,夾在公雞兩翼,供於灶神前,燃香表,放鞭炮,送灶爺騎馬上天,自此神煞上天,百無禁忌,安心過年。

陝西年俗——蒸面花:

蒸面花是家家戶戶過年的大事。通常由家中最年長的婦女製作,是祭拜祖先、走親訪友不可或缺的禮俗食物。棗山饃饃,下托回雲紋,中加大紅棗,祝願家中糧食堆積如山,五穀豐登。

甘肅年俗——社火:

場面震天動地,好不熱鬧。社火源自花燈戲和高山劇,有千百年歷史。傳統社火隊由一個村或幾戶人家推出龍燈、掌燈、鑼鼓、高蹺、小蹺、旱船、獅子、秧歌等。就地或串村、串戶表演,如今規模越來越大,成為整個年節的高潮。

四川年俗——初七游草堂:

秉承傳統,雅俗共賞。相傳早年杜甫與友人於正月初七在草堂故居作詩,互表思念之情。因而每逢此日,四川成都市民便扶老攜幼至草堂弔唁「詩聖」杜甫,吟唱杜詩,賞梅祈福。

雲南年俗——汲薪水:

汲薪水是來自女兒的祝福。在雲南大年初一凌晨,各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都會擔起水桶,手持三柱香火,唱著歌,到河邊,插上香,將包著紅紙的錢幣投向水裡,挑回新年的頭一擔水讓全家人飲用,祈求全家人健康、吉利。

西藏年俗——掛經幡:

掛經幡意在向天求福。新年清晨,藏族人民把印有佛經的經幡掛在樹上或山頂,隨風飄舞,猶如誦讀經文,不停向神傳達人的願望。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全家平安。

廣東年俗——摜(guàn)春盛:

摜春盛表達了娘家對女兒的祝福。所謂春盛,其實是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年初一由出嫁女兒的娘家兄弟送到婆家,內裝桔子和甘蔗等物,意在祝願女兒日子節節高。

3、除夕夜的風俗有哪些

1、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2、貼年紅
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3、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4、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古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

5、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著「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年到來。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古時南北風俗各異,古時北方守歲習俗主要為「熬年夜」(通宵守夜),如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掛燈籠
過年掛燈籠是中國的古老習俗,紅色代表喜慶,圓形燈籠則寓意團圓美滿,紅燈籠象徵著平安祥和、紅紅火火。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據說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4、除夕的風俗有哪些

1、年夜飯

除夕夜的年夜飯也叫團圓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因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飯桌中間設置火鍋,因此也稱圍爐。

北方人年夜飯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餃、魚、年糕、長年菜等。因為水餃狀似金元寶,有富貴之意;魚這道菜不能吃完,因為在漢語中「魚」和「余」同音,有「年年有餘」的吉祥意思;年糕則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長年菜則有長壽的意涵。華南則多有雞、燒肉、發菜、蚝豉等,因為「發菜蚝豉」與「發財好市」諧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飯必有魚,豐盛湯鍋。

按照老禮,除夕夜傳統的座次是「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年宴的首席為輩分最高的長者,末席為最低者。如果是請客,首席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則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餘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動手,大家都不能動手。

2、不汲水

過年有「不汲水」的禁忌,家有水井的人家要在除日黃昏前「封井」,給水井加上木蓋,供奉糕點以後焚香拜祭,三日後方可開蓋復用。

3、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餚,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後,人們才開始享用。
4、壓歲錢

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所用銅錢要大錢、新錢,再用紅繩穿成各種形狀。有的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有的則穿成鯉魚、如意、龍形等吉祥形狀,取「錢龍」、「錢余」之意,以期帶來吉祥如意。除了長輩送小兒「壓歲錢」之外,有的地區還有送「壓歲果」的習俗。除夕夜,長輩會把橘子、荔枝等瓜果放在小孩枕邊,取「吉利」寓意來祝孩子來年大吉大利。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壓歲錢」更為直接純粹,一般都用精緻的紅包裝上紅紅的票子,然後分給孩子,討個紅紅火火的好彩頭。

5、踩歲活動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6、守歲

除夕夜守歲也是一項流傳久遠的習俗,早在西晉《風土記》中就有明確記載:「終夜不眠,以待天明曰守歲。」傳說守歲是為了防止一種獨角獸的侵害,而這種獨角獸最怕火光、紅色和聲響,所以人們就在除夕夜穿紅衣、點紅燈、貼紅紙、放煙花炮竹,焚香祈禱,徹夜不眠,也就有了「守歲」習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高燒銀燭,暢飲松醪,坐以達旦,名曰守歲,以兆延年。」

許多地方也稱除夕夜叫「吉祥夜」。在這個晚上,無論大人抑或是小孩,都要說吉祥話,不可說晦氣話、臟話和不敬之語,否則一年都要倒霉。因此,歡歡喜喜、和和氣氣、團團圓圓,是除夕夜的最大主題。

7、開燈睡覺

除夕晚上睡覺的時候,是不能關燈的,只能到年初一天亮才能關燈。除夕整個晚上,家裡一般都不關燈,特別是供養祖先的屋子更是不能關燈。

8、忌打碎器物

除夕還有忌打碎器物的習俗。民間認為如果這一天打破碗碟杯盤,則意味著新一年會有「破運」。有時不小心在這天打碎杯盤,長輩會抓緊用紅紙包起來並口念「歲歲(碎碎)平安」等吉祥語來補救。民間認為,將紅紙包起來的碎片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可能的災難。所以,人們在除夕這天為了博個好彩頭,都會慎言謹行,以求得一個吉祥如意年。

9、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屬於楹聯的一種,是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上,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百姓春節貼春聯的民俗從明代才開始盛行,潮流發源地是南京。現在江南地區百姓講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貼春聯。

10、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裡,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11、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12、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春節貼「福」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福」字究竟該怎麼貼沒有統一的標准。

13、零點必須回家

團圓的年夜飯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吃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電視機旁收看春節聯歡晚會,或者到親戚家串門聊天,但必須在零點前回到家。一到零點,一家人要全部在家「守歲」,當鍾表的指針走過12點後,人們就會燃放早已准備好的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

14、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5、除夕夜都有哪些習俗

除夕夜習俗:

1、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准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圓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

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2、貼年紅

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3、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4、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古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鍾鳴鼎食之意。

6、除夕還有哪些習俗

 2021除夕是2021年2月11日,星期四,農歷臘月三十。 除夕,指的是農歷年的最後一天,具體時間是臘月三十(或臘月二十九),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里,各家各戶都要准備美饌佳餚,祭祀祖先,在外漂泊的人也會回到家中和家人團聚。

除夕是什麼意思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夕;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後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除夕因常在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或清掃庭舍,除舊布新,張燈結綵,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歲、團年飯、貼年紅、掛燈籠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受中華文化的影響,除夕也是漢字文化圈國家以及世界各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除夕的傳統習俗

1、燃爆竹

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燃爆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可以營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2、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此外,在漢族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3、祭祖

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祭祖是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數人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

4、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人們准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

吃年夜飯,是除夕夜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二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年年有餘」。

年夜飯後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發壓歲錢環節了。

5、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7、除夕有什麼風俗

1、年夜飯。吃年夜飯,是年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
2、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3、燃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唐代時寫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稱之為「紙炮」、「響炮」。如果把許多單個的爆竹聯結成串,則叫作「鞭炮」、「響鞭」、「鞭」。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4、祭祖。中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5、守歲。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有的地方在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掛燈籠。過年掛燈籠是中國的古老習俗,紅色代表喜慶,圓形燈籠則寓意團圓美滿,紅燈籠象徵著平安祥和、紅紅火火。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7、壓歲錢。壓歲錢,是過年習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可追溯的最早壓歲錢在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8、除夕之夜,全國各地都有什麼習俗呢?


除夕是春節的前夜,也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作為一個闔家團聚的日子,全國各地的人都會回到家中和家人團聚,關於除夕的習俗,可謂非常豐富。


上古時期,人們在驅趕年獸的時候發現它最害怕紅色和聲響。於是每到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戶戶都會貼紅春聯、燃放爆竹。在除夕夜,長輩會給小輩發放一些壓歲錢,古人對壓歲錢非常講究,要用紅繩將較大的新銅錢穿成各種形狀,有的還會穿上百枚銅錢,取其「長命百歲」之意;在除夕夜,很多孩子會和大人一起「守歲」到凌晨,到了春節來臨後才會入睡。貼福字也是除夕的一項傳統習俗,很多地方還有倒貼福字的傳統,倒貼福寓意福到了。

要問湖北人,過年吃啥?不能繞過的,當然是——藕!

湖北的藕,對於吃的花樣,更是豐富多彩:干煸藕絲,藕圓子,過年桌上少不了的藕夾,鹵制的藕,酸辣或者清炒的藕帶,更還有排骨藕湯。

在冬季,武漢天氣寒冷,人們為了補充熱量、滋養身體,有煨湯的習慣。排骨藕湯也就是湖北人家家必不可少。沒錯,在湖北,家鄉人人都說「煨湯」,並不是南方人說的煲湯或者燉湯呢。

家家都有煨湯陶罐,武漢人常以煨湯待客。

特別在以前的老武漢煨湯呢,就要用「吊子」了,而且還是要用蜂窩煤爐子來煨,才能做出特有的排骨藕湯的味道來。

有朋友肯定很好奇「吊子」到底是什麼?「吊子」通常是指用來煨湯的瓦罐/湯罐子。以前呢,煨湯都是用蜂窩煤爐子,將吊子放在爐子上面,封住爐子下面的風口,然後用小火慢慢地「煨」,一直煨到排骨的肉非常軟爛,藕粉,湯香濃。

煨湯的主料多為排骨、雞、鴨、牛肉等,輔料則有蘿卜、藕、海帶、香菇等。蘿卜以黃陂縣麥地灣出產的最佳,藕因其澱粉含量高,亦人為所喜愛。

湖北人愛喝湯,有「無湯不成席」的說法。

其實最愛喝的,思來想去也只有湖北藕湯了,湖北盛產蓮藕,粉嫩白凈,生吃排骨藕湯就甘甜化渣,聞名全國。排骨藕湯也是湖北接待貴客的必備菜之一,此菜鮮香味美,營養豐富,開胃益血,有補氣補鈣的功效。

湖北人喜歡拿藕和肉骨頭煨湯,文火煨到肉爛脫骨,藕塊吃起來口感粉糯又不失清脆,最絕的湯喝上一口,香濃清甜,不禁要感嘆藕香與肉香的搭檔簡直是天下絕配!

9、你們家鄉除夕有哪些習俗?

河北春節習俗
一到臘月初八,河北人家家戶戶都要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核桃、蓮子、果脯之類熬成一鍋香甜稠粘的臘八粥。當然現在河北的一些城市已很少有人做臘八粥,但吃臘八粥,還是人們過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每當這一天,大人們將剝凈的蒜瓣浸入醋瓶中,泡上20多天,准備除夕夜吃餃子時蘸著吃。
過完臘八,離過年就越來越近了。河北民俗流傳著:娃子娃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里里拉拉二十三。臘月二十三,就是人們說的小年。到了這一天,過年的氣氛已充盈大街小巷,置年貨,賣年貨,或許這是一年中買賣最興隆的時候。祭灶,也是北方人,特別是北方農村必不可少的節目。「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是流傳已久的民俗,現在更多的是人們圖個吉利。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來掃房;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春聯;年三十,合家歡樂吃餃子。
破五,是北方人比較注重的一天,這一天,婦女不許做針線活兒,早晨用喜慶的鞭炮宣告初五的到來。
現在初五也成了人們扭秧歌的日子,一到初五,城市的文化廣場等地方,往往有秧歌比賽,其喜慶氛圍,是一年中的極盛。這一天,休息的大人們都愛領著孩子到扭秧歌的地方湊湊熱鬧,喜慶氣氛彌漫著整個城市。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