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佛教風俗

佛教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06 21:50:43

1、佛教本著善的原則,為什麼發源於尼泊爾的佛教風俗十分殘忍?

 有些人信教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不會干涉行事的。且日本人主要信本土神道教。日本人傳統思想體系是儒家忠君思想與本土神道的結合。忠君思想導致他們會盲目地聽從君主的命令政策

佛教分為很多種,但並不是所有的吃齋念經,做事殘忍,所以才去信佛,正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希望通過信佛來洗去身上的罪孽,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信佛,不是所有的日本日都信佛,不是所有的牛奶都是特侖蘇,做事殘忍的是一部份人,不能代表全部。

現在有的人來不來就輕描淡寫的說一句:佛教發源於(或起源於)印度!這是一句多麼令人可笑但卻又是多麽令人可悲的話呀。看來三藏老人家費盡心血、歷經寒暑、背負磨難苦心纂寫的赴西天取經連沿途集一百多個國家的見聞確確實實是白寫了。當時的釋迦牟尼(公元前2500年左右),也就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成為一名出家苦修的修行者,最後又如何在菩提樹下得道成為佛祖。他當時的出生地就是在尼泊爾境內,而且現在仍然是在尼泊爾境內。

可是剛來到喜馬拉雅山南麓廣大地區的兩眼一抹黑的新殖民者,在不要臉的剽竊了唐玄奘在一千多年前的對喜馬拉雅山周邊國家地區氏族土邦王朝的歷史紀錄後,掩蓋這一地區以喜馬拉雅山麓文明為代表的-

 在宗教方面,佛教輸入了新的觀念、新的教義,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對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響。佛教作為外來的宗教文化,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儒、道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本土傳統文化的影響,

-以釋迦部族的釋迦牟尼承前繼後繼往開來多年潛心總結出的,以梵文文字承寫記錄的佛教典籍(梵文屬於喜馬拉雅山麓釋迦部族)的尼泊爾。

2、佛教的節日和習俗有哪些?

佛教有很多的節日。因為佛教凈土中有千千萬萬數不清的佛菩薩,每個佛菩薩的出生、出家、成道、涅磐都在不同的崇拜群中形成節日,經過歷史的演化傳承,孕育出不同地區不同宗門各具特色的佛教節日。人們在這些佛教節日里,向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敬獻供品、懺悔己過、布施僧貧,以表達虔誠的宗教情懷和慈悲濟世之心。中國佛教的節日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佛誕節。陰歷四月初八是佛教創始人釋牟尼佛出生的日子。傳說釋迦牟尼誕生時有九龍吐水沐浴其身。所以民間在這一天以各種香料浸水洗浴佛像,以各種香、花供奉佛像,這一天也必定齋戒布施,以紀念這個不尋常的日子。佛誕節也叫「浴佛節」,我國雲南的「潑水節」就是由浴佛節而來的。釋迦牟尼佛誕生人間,倡導眾生平等,揭示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之諦理。那麼每一個人都是有佛性的,他們通過佛教的修行都能最終成佛。所以,紀念佛誕節,浴佛也浴己。這一天何不洗個香水澡來凈身,焚香思過以凈心,向寺廟或敬老院孤兒院或自己身邊其他公益事業,布施點滴,幫助一二,可謂身心清凈,情操高雅,不失為一種高雅的養身之道。
二、成道節。陰歷十二月初八,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禪思悟道,從此人間有了佛教,誕生了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佛教徒以百種果子煮粥供佛以示慶典,漸形成民俗,民間稱作「臘八粥節」,所以,成道節又叫「臘八粥節」,簡稱「臘八節」。佛典中記載:粥有十利:一資色、二增力、三益壽、四安樂、五辭清、六辯說、七消宿食、八除風、九除飢、十消渴。在成道節這一天,施粥於人能長養別人的佛性,那麼施粥於己則能長養自己的佛性了,何不齋戒布施,自度度人呢?
三、燈節。陰歷正月十五是佛教徒歡慶釋迦牟尼降魔的節日。主要以各種燈、燭敬佛。燈舞龍蛇,燭花百里,通宵達旦,氣勢宏大。從唐代起定為燈節,歷經演化而形成民間的元宵燈會,又與中國道教的上元節相融合,也叫上元節、上元燈節。
四、涅磐節。紀念釋迦牟尼佛逝世的節日。漢傳佛教定於陰歷二月十五日。「涅磐」是佛教的最高境界。達摩有「涅磐者,涅而不生,磐而不死」之論,不生不死即是佛教「空」的境界。佛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可見不生不死的「空境」相當於道教的「太極」狀態,也類似於中國陰陽學說的「陰陽平衡」狀態。因此,佛教認為世界是空的,就相當於世界是陰陽平衡的,舊的陰陽平衡被打破,就立刻形成新的陰陽平衡,世界永遠處在這種舊新陰陽平衡的破立狀態之中,也就永遠處於「空」的境界之中。萬法皆空,亦即萬事萬物萬情都是處於陰陽平衡的永恆變化之中,所以人不能太執住。執者固執,住者停留不動。
涅磐節這一天,寺廟舉行涅磐法會,人們聚集法會,面對釋迦牟尼佛聖像,誦聽《佛遺教經》,並作各種供奉。不方便的也可在家誦讀《佛遺教經》或念佛、向佛像供奉香、花、果、清水等各種吉祥物品。總之,只要有心,怎麼做都行。正所謂佛法以無門為門,以無相為相。無門無相即是說修行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心誠,方便即是門。
五、盂蘭盆節。盂蘭盆為梵語的譯音,意為救倒懸。據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犍連以天眼觀見其亡母在地獄中受倒懸之苦,求之於佛。佛教他於7月15日以百味果粥供養十方僧,可令七世父母及現生父母在苦厄中得以解脫。梁武帝大同四年據此設「盂蘭盆齋」,唐代盛行民間,是日,人們到寺中敬獻各種食品,廣為布施僧貧,以解救先亡之苦。由此,獻盂蘭盆齋和盂蘭盆節流傳至今。宋代以後,民間以盂蘭盆齋施鬼,漸稱鬼節,又據道教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亦稱中元節。
祭奠亡靈,是人們表達哀思的一種情感需要,願先亡在另一個世界幸福安樂是人們對親人情感的延續,是人間真切的未了情。將物品和紙錢化為灰燼施與鬼神,孰不知陽間做人都有許多過錯罪孽,陰間為鬼亦是帶罪之身,而物品金錢原本就是罪惡之源。所以,不如布施貧困,行善積德,將功贖罪,以感天地鬼神?陽間有德才孝祖和錢財孝祖之分,陰間又何嘗沒有德財之別?否則陰陽怎麼平衡呢?!
六、佛吉祥日。世佛聯定於公歷五月的月圓日、農歷四月十五日為「世界佛陀日」,中國佛協於1990年5月發出告:這一天為中國漢傳佛教的佛吉祥日,將在各寺廟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
附諸佛菩薩聖誕(陰歷):
正月初一日:彌勒佛聖誕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聖誕
二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佛涅盤
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
二月廿一日:普賢菩薩聖誕
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薩聖誕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薩聖誕
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聖誕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盤三期同一慶(即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
五月十三日:伽藍菩薩聖誕
六月初三日: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聖誕
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勝
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廿四日:龍樹菩薩聖誕
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
八月廿二日:燃燈佛聖誕
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九月三十日:葯師琉璃光如來聖誕
十月初五日:達摩祖師聖誕
冬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
臘月初八日:釋迦如來成道日
臘月廿九日:華嚴菩薩聖誕

3、佛教對本地民風民俗的影響

這個問題很大,要想論述完整,可能一本書都寫不完。
佛教傳入中國2000年綿延不絕,不僅倫理、哲學、文學、藝術深受影響,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日、娛樂甚至是迷信等一些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更。
基於題主列出來的,簡單點說幾個:
1.節日。
因佛教影響的節日在中國主要有: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潑水節(傣族節日),以及各佛菩薩誕日、成道日等。
其中臘八的誕生有較大的爭議,但是臘八節受佛教影響很大無可爭議。
臘月初八是釋迦牟尼成道日。這一天要喝臘八粥是因為世尊成道前實行苦修,餓倒被牧女用雜糧熬粥(一說是奶)救了,世尊獲救後就洗了個澡,在菩提樹下靜坐,於臘月初八成道。
除了臘八,還有中元節,在佛教中,叫盂蘭盆節。主要是為了以盆施鬼,使現生父母和七世父母得以度脫苦厄。
傣族的潑水節,在漢地其實有一個相匹配的節日,南傳佛教認為釋迦牟尼誕生於四月十五(漢族地區是四月初八),了解佛教的人都會知道,佛祖誕生時有九龍吐水沐浴,「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於是,便有了潑水節。
2.信仰和宗教心理。
目前,民間的一些基本信仰理論和學說,有不少都與佛教有關。比如:輪回投胎、因果報應、靈魂、下地獄、許願、鬼神等等。
還有一個,見到神像就合十拜,佛教才是合十,道教是包右。
3.民間習俗。
火葬、茶道、放生、吃素等等。
放生和吃素很容易理解,這里不多做解釋。
茶道很多人並不清楚,跟佛教關系非常大,並不是說是佛教創立的,而是佛教將飲茶這一習俗進行了廣泛的傳播。
僧人因修行的需要,每日需坐禪,坐禪時間久了很容易心身疲勞,就需要清心提神,於是茶就被寺院廣泛接受,很多寺院都有茶園,比如著名的碧螺春和武夷岩茶,最開始就是僧人制茶。而源於浙江徑山的日本僧人茶道,更是讓漢地「禪茶一味」聲名遠播。

4、佛教的節日有哪些?怎麼過的都是?

佛教節日 諸佛菩薩聖誕(陰歷) 具體怎麼過由於字數限制,僅列舉部分!
正月初一日:彌勒佛聖誕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聖誕
二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佛涅盤
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
二月廿一日:普賢菩薩聖誕
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薩聖誕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薩聖誕
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聖誕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盤三期同一慶(即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
五月十三日:伽藍菩薩聖誕
六月初三日: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聖誕
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勝
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廿四日:龍樹菩薩聖誕
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
八月廿二日:燃燈佛聖誕
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九月三十日:葯師琉璃光如來聖誕
十月初五日:達摩祖師聖誕
冬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
臘月初八日:釋迦如來成道日
臘月廿九日:華嚴菩薩聖誕

盂蘭盆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是我國佛教中兩個最大的節日之一,又稱為僧自恣日、佛歡喜日,是佛教徒舉行供佛敬僧儀式及超度先亡的節日。根據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農歷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須結夏安居,即在此動植物生長繁衍期間,定居一處,一者可免傷蟲蟻,二者可專心誦經或禪修。至七月十五日則須各作自我批評或介紹修行經驗,稱為「僧自恣」。經過三個月的專修,僧眾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諸佛歡喜,因此此日被稱為「佛歡喜日」。那麼這一天怎麼又成了盂蘭盆節呢?這還得從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說起。該經說:以神通第一著稱的目犍連尊者於禪定中見其亡母生餓鬼道中,雖使盡神通亦解除不了其母的飢餓倒懸之苦,於是向佛哭述。佛為說救濟之法: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你應在那一天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自恣僧,仗十方眾僧的威神道力救脫你的母親。目犍連依言而行,他母親果然脫離了餓鬼之苦。當目犍連問佛將來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過盂蘭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時,佛說:從今以後,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佛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以使現世父母增福延壽,過去父母脫離惡道。這里的盂蘭盆,為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救倒懸」,意為救度亡靈倒懸之苦;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此經一譯出,立刻受到敬祖先講孝道的中國人的喜愛。南北朝時,梁武帝首次在漢地創辦盂蘭盆會。如義楚在《釋氏六帖》四十五雲:「《宏明》雲:梁武每於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由於梁武帝的極力提倡,各階層人士無不效法遵行。此後的歷代皇帝以及百姓也都比較熱衷於這一佛事活動,並不斷豐富其內容,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盂蘭盆節,不妨稱之為「孝親節」。如在唐代,盂蘭盆供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當時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於殿前鋪設供養,並伴有音樂儀仗,傾城巡寺隨喜,甚是壯觀;入宋以後,盂蘭盆會逐漸由以盆供僧轉變為以盆施鬼、放焰口超度亡靈的佛事活動,由孝親變成祭鬼,寺僧於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後世更有放河燈、焚法船之舉,逐漸變成了一種民間習俗;元明時期,這類習俗仍十分流行,盂蘭盆會亦成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如元明本《紀住庵清規》雲:「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啟建盂蘭盆勝會以濟幽爽,以報劬勞。此會亦須預出經單,請大眾隨意披閱。此會有開甘露門一壇,請依而行之。」明袾宏《正訛集》中曾加以辯正雲:「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為盂蘭盆大齋會,此訛也。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賢聖,一則下濟餓鬼,嚴可得混!」從中可看出明代以後與前說法有別,儀式內容與形式亦有些差別。對此,清代儀潤曾欲兩全其道,謂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渡鬼神。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結夏安居制在我國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實行,僧自恣活動就更罕見了。而隨著僧人素質及地位的下降,道風不振,盂蘭盆會的徒具形式,由敬僧變為祭鬼的佛事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目前,已有極少數寺院開始恢復和實行結夏安居的舊制,有的寺院在盂蘭盆節恢復了宣講《佛說盂蘭盆經》的法會。至於廣大信眾總願在這一天打齋供眾,並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或布施還願,或放生,或求受三皈五戒、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打普佛、放焰口等等。臘八節很早以來,我國老百姓即有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過「臘八節」的風俗,這是由中國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個風俗。相傳當年釋迦牟尼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毅然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他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據此傳說,漢傳佛寺每年的臘月初八都要以各種形式予以紀念。如《百丈清規》卷二中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申供養。」其中熬粥供佛成為常儀。佛教認為食粥有很多好處,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習慣。至於臘月初八煮臘八粥就更講究,通常都用蓮子、紅棗、薏仁、雲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種東西一起煮,稱為「八寶粥」。不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特別多,以滿足前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的需要。有的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過佛的粥特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有時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這樣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值得一提的是,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成道、涅盤都在5月的月圓日並於這一天舉行浴佛等盛大的紀念活動。因此,臘八節吃臘八粥可以說是在中國形成的一個節日風俗。

藏傳佛教節日傳大召是藏傳佛教一種儀式,意為「大祈願」法會。法會從藏歷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拉薩三大寺僧眾及衛藏、安多和康區各地信眾(多至數萬人)齊集大昭寺進行各種宗教活動。正月十五日夜拉薩八角街陳列酥油燈、酥油花,歌舞慶祝,稱為燈節。法會上舉行辯經,考選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法會最後以送鬼儀式結束。傳小召藏歷每年二月下旬,為期十天,進行有關宗教活動。法會期間三大寺僧侶在大昭寺參加辯經,選拔二等格西,由於規模小於傳大召法會,故名。 浴佛節浴佛節,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日,是我國佛教徒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亦名佛誕節。相傳在2600多年前,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於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的誕辰。浴佛節前,佛教徒早已將寺院打掃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凈。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許多善男信女即已雲集佛寺准備參加於次日清晨舉行的紀念法會。只見寺院幢幡寶蓋招展,香花燈燭及各色供品林立。香花叢中的幾案上安放著一個銅盆,盆中注滿了用旃檀、紫檀、鬱金、龍腦、沉香、麝香、丁香等配製成的香湯,湯中立著一尊銅質童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即釋迦太子像。沐浴開始前,寺院住持率領全寺僧眾禮贊誦經,隨後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僧眾和居士們一邊念一邊依次拿小勺舀湯浴佛。浴完佛像後再用一點香湯點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災除難。若參加的人太多,則採取由僧人手持楊枝醮浴過佛的凈水為信眾點浴的方式。整個儀式庄嚴隆重,洋溢著一片吉祥喜慶的氣氛。這一天,僧人在早齋或午齋前都要舉行供佛祭祖儀式。善男信女都願意在這一天來寺院燒香還願,或禮佛誦經,或布施錢物,或打齋供眾,或燒吉祥疏、薦亡疏,或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做佛事等等;而在寺外,各種經貿和文娛活動亦豐富多彩。由於圍繞浴佛節的這類活動往往持續多日,參加的人眾多,以至年復一年,在許多寺院形成了傳統的廟會。

泰國的佛教節日佛教的「四齋日」,泰國稱「佛日」。每月有4個佛日,各在泰國陰歷上半月的第8日和第15日,即初八、月望、廿三、月末。全年共48個佛日,其中以瑪迦普差節、維莎迦普差節和阿莎叻哈普差節為最重要的佛日。屆時佛教徒要去佛寺舉行儀式。當日禁止殺生、以及賭博等不良行為。 一、瑪迦普差節 「瑪迦普差節」(MAGHAPUJADAY),也稱萬佛節,在每年泰歷3月15日舉行。如逢閏年,改為泰歷4月15日。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於泰歷3月15日在摩揭陀國王舍城竹林園大殿,向自動前來集會的1250名羅漢首次宣傳教義,故稱其為四方具備的集會。篤信小乘佛教的泰國佛教徒視該次集會為佛教創建之日,進行隆重紀念。泰國的佛教徒早在阿育陀耶王朝時期就開始紀念萬佛節,至曼谷王朝五世王時,官方開始舉行慶祝儀式,並於1913年將這一天定為節假日並成為泰國人民傳統的佛教節。政府也舉行慶祝萬佛節儀式,國王親自參加。萬佛節的早晨,泰國男女老少帶著鮮花、香燭和施捨物品前往附近寺院,進行施齋、焚香、拜佛活動。在萬佛節,有些善男信女還持受五戒或八戒以表示對佛教的虔誠。 1996年3月3日發行的《瑪迦普差節》郵票,泰國曼谷首日紀念郵戳,郵戳圖案為釋迦牟尼半身像,畫面描述的是泰國佛教本生故事畫。圖1一4皆反映了佛的本生故事,如鹿王本生,佛的化身捨身救群,愛護幼小。佛捨身入海救難,不讓惡魚食眾生等。1999年3月1日也發行了該佛節的郵票,展現佛祖端坐廟堂為傳經說道,勸誨眾生的情形。 二、維莎迦普差節 「維莎迦普差節」( VISAKHAPUJADAY)在泰歷6月15日,人們把這天作為崇奉釋迦牟尼誕生、頓悟、涅磐的日子。佛教徒相信輪回,認為釋迦牟尼活了許多世。平民百姓在寺院內進行隆重的施齋並聽僧人誦講佛經。人們將佛像從佛殿里請出,安放在可以移動的小亭子內。佛像放著僧缽,眾僧手捧僧缽相隨佛像之後,列隊而坐的信男善女將施捨的飯食放人僧缽內。人們還要進行奉施僧衣、施放黃布等活動。 1998年5月10日,泰國郵政發行的「維莎迦普差節」郵票,泰國曼谷首日紀念郵戳,郵戳圖案為泰國佛寺和巴壤塔。泰國本生故事裡倡導九個基本道理,主要是和平、犧牲、誠信、平等、無私、克利貪欲、禁戒殘暴等,佛教繪畫里都得到體現。圖7-10展現了釋迦牟尼一生傳經說道,信徒守戒、聽經、誦經的情形。 三、阿莎叻哈普差節 「阿莎叻哈普差節」( ASALHAPUJADAY),在泰歷8月15日,即泰國守夏節前一日。「阿莎叻哈普差」來自巴利文,意為「八月供養」之意。泰國華人稱該節日為「三寶節」,因這一天是佛祖成道後首次講道的日子;有了第一個佛門弟子的日子;世上出現了第一個和尚的日子;也是佛教「三寶」(佛、法、僧)都齊備的日子。1961年,泰國僧伽(僧團)作出決定,要求佛教徒做儀式,並經政府、國王的同意定為佛教的重要節日。全國佛教徒、各佛寺屆時都做舉行守戒、誦經、聽經、講道等儀式。 1997年7月19日,發行了該佛教節日的紀念郵票。其極限片的郵戳圖案為佛祖講道。圖11-13為佛祖勸誨眾生的情形。泰國佛教教義中,妙蓮能驅除群魔,使魔鬼不能近身,寶傘能消除眾生的貪、怒、痴、慢、疑五毒,因此蓮花和寶傘為佛寶物。
http://foli.goodweb.cn/jieri.asp 一、佛誕節(又稱浴佛節、潑水節、花節),是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節日。漢族定於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舉行。傣族定在清明節後十天。 二、佛圓滿節,是紀念釋迦牟尼逝世的節日,為每年五月中旬月圓日(農歷四月十五日)。 三、成道節,是紀念釋迦牟尼成道的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初八舉行。漢族地區的僧尼在十二月八日皆要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俗稱臘八節。 四、觀音的紀念日,在中國主要有三個:農歷二月十九為觀音誕生;農歷六月十九為觀音成道;農歷九月十九為觀音出家。

佛教的節日節日,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浪漫。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乃至不同文化范疇的社會組織都有其不同的節日。人們把對過去美好的記憶賦予節日,也把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寄託於節日。人們通過節日忘掉過去的得失,面對新的開始。人們以昨天的各種「紀念日」承傳和弘揚人間的浩然正氣,人們開創今天的各種「文化節」促進經濟發展,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佛教的節日有一個別於其他節日的特點:那就是每個節日都要敬佛布施。敬佛,是用自己的虔誠恭敬之心向寺廟或家裡的佛菩薩供像敬獻香、花、燈、燭、果、茶等供品;布施則有兩種內涵:一是布施僧眾,二是布施諸己。布施僧眾,即向僧人及其他貧弱眾生布施財物和愛心,也叫外布。佛教的「諸己」是指各種不健康的心念或心理。佛教認為,人有幾種不健康的心理就有幾個不同的自我存在,而形成各種不健康的人格。如果把諸多不健康的心都布施掉了,人們就不會見到自私的人、暴虐的人、狠毒的人、冷酷的人、多疑多妒的人,人就與天地同心同德,有一個健康完美的人格,即是聖人即是佛了。所以「布施諸己」即是布施我們自身的怨恨心、急燥心、妒忌心、貪孌心、淫慾心、偷盜心、欺詐心、陷害心、報復心、仇恨心等等,這也叫內布施。內布施正是佛教修行的根本。因此,敬佛布施的內涵和意義 不外乎助人思過而已。這「助人思過」有著無限的空間供人們去發揮。這是佛教節日的意義所在。 佛教有很多的節日。因為佛教凈土中有千千萬萬數不清的佛菩薩,每個佛菩薩的出生、出家、成道、涅磐都在不同的崇拜群中形成節日,經過歷史的演化傳承,孕育出不同地區不同宗門各具特色的佛教節日。人們在這些佛教節日里,向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敬獻供品、懺悔己過、布施僧貧,以表達虔誠的宗教情懷和慈悲濟世之心。中國佛教的節日主要有以下幾個: 佛誕節。陰歷四月初八是佛教創始人釋牟尼佛出生的日子。傳說釋迦牟尼誕生時有九龍吐水沐浴其身。所以民間在這一天以各種香料浸水洗浴佛像,以各種香、花供奉佛像,這一天也必定齋戒布施,以紀念這個不尋常的日子。佛誕節也叫「浴佛節」,我國雲南的「潑水節」就是由浴佛節而來的。釋迦牟尼佛誕生人間,倡導眾生平等,揭示了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之諦理。那麼每一個人都是有佛性的,他們通過佛教的修行都能最終成佛。所以,紀念佛誕節,浴佛也浴己。這一天何不洗個香水澡來凈身,焚香思過以凈心,向寺廟或敬老院孤兒院或自己身邊其他公益事業,布施點滴,幫助一二,可謂身心清凈,情操高雅,不失為一種高雅的養身之道。 (2)成道節。陰歷十二月初八,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禪思悟道,從此人間有了佛教,誕生了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佛教徒以百種果子煮粥供佛以示慶典,漸形成民俗,民間稱作「臘八粥節」,所以,成道節又叫「臘八粥節」,簡稱「臘八節」。佛典中記載:粥有十利:一資色、二增力、三益壽、四安樂、五辭清、六辯說、七消宿食、八除風、九除飢、十消渴。在成道節這一天,施粥於人能長養別人的佛性,那麼施粥於己則能長養自己的佛性了,何不齋戒布施,自度度人呢? (3)燈節。陰歷正月十五是佛教徒歡慶釋迦牟尼降魔的節日。主要以各種燈、燭敬佛。燈舞龍蛇,燭花百里,通宵達旦,氣勢宏大。從唐代起定為燈節,歷經演化而形成民間的元宵燈會,又與中國道教的上元節相融合,也叫上元節、上元燈節。 (4)涅磐節。紀念釋迦牟尼佛逝世的節日。漢傳佛教定於陰歷二月十五日。「涅磐」是佛教的最高境界。達摩有「涅磐者,涅而不生,磐而不死」之論,不生不死即是佛教「空」的境界。佛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可見不生不死的「空境」相當於道教的「太極」狀態,也類似於中國陰陽學說的「陰陽平衡」狀態。因此,佛教認為世界是空的,就相當於世界是陰陽平衡的,舊的陰陽平衡被打破,就立刻形成新的陰陽平衡,世界永遠處在這種舊新陰陽平衡的破立狀態之中,也就永遠處於「空」的境界之中。萬法皆空,亦即萬事萬物萬情都是處於陰陽平衡的永恆變化之中,所以人不能太執住。執者固執,住者停留不動。 涅磐節這一天,寺廟舉行涅磐法會,人們聚集法會,面對釋迦牟尼佛聖像,誦聽《佛遺教經》,並作各種供奉。不方便的也可在家誦讀《佛遺教經》或念佛、向佛像供奉香、花、果、清水等各種吉祥物品。總之,只要有心,怎麼做都行。正所謂佛法以無門為門,以無相為相。無門無相即是說修行無有固定的形式,只要心誠,方便即是門。 (5)盂蘭盆節。盂蘭盆為梵語的譯音,意為救倒懸。據盂蘭盆經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犍連以天眼觀見其亡母在地獄中受倒懸之苦,求之於佛。佛教他於7月15日以百味果粥供養十方僧,可令七世父母及現生父母在苦厄中得以解脫。梁武帝大同四年據此設「盂蘭盆齋」,唐代盛行民間,是日,人們到寺中敬獻各種食品,廣為布施僧貧,以解救先亡之苦。由此,獻盂蘭盆齋和盂蘭盆節流傳至今。宋代以後,民間以盂蘭盆齋施鬼,漸稱鬼節,又據道教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亦稱中元節。 祭奠亡靈,是人們表達哀思的一種情感需要,願先亡在另一個世界幸福安樂是人們對親人情感的延續,是人間真切的未了情。將物品和紙錢化為灰燼施與鬼神,孰不知陽間做人都有許多過錯罪孽,陰間為鬼亦是帶罪之身,而物品金錢原本就是罪惡之源。所以,不如布施貧困,行善積德,將功贖罪,以感天地鬼神?陽間有德才孝祖和錢財孝祖之分,陰間又何嘗沒有德財之別?否則陰陽怎麼平衡呢?! (6)佛吉祥日。世佛聯定於公歷五月的月圓日、農歷四月十五日為「世界佛陀日」,中國佛協於1990年5月發出告:這一天為中國漢傳佛教的佛吉祥日,將在各寺廟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

雪頓節雪頓節是西藏最大的節日之一。雪頓節的主要活動有曬大佛、跳藏戲和過林卡三大內容。拂曉時,在縷縷桑煙和低沉的法號聲中,哲蚌寺眾多喇嘛把巨大的佛像(大型唐卡)徐徐展開,無論開幕式那天氣候是陰是晴,當佛像展開時,太陽都會噴薄而出,照在神聖的佛像上,人稱此為"天神合一"。隨後,人們到羅布林卡,載歌載舞,徹夜狂歡,西藏各地的藏戲團也匯聚到此,進行藏戲表演。雪頓節又稱「曬佛節」、「藏戲節」。
傳統節日:浴佛節凈水浴佛,盪滌己心浴佛節是一個佛教的節日,不信佛教的大多數公眾接觸較少。這里只收集一些資料做簡單的介紹。
夏歷每年四月初八是浴佛節。這一天,佛教寺廟要舉行浴佛法會,為民眾祈福。浴佛,即以凈水為佛像沐浴。漂滿鮮花的凈水香湯中,站立著一尊尊釋迦牟尼的塑像。這種佛像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的形象,稱為太子像。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僧眾以小勺舀香湯浴太子像頭上,沐像三次,再灑上香花。信教公眾兩人一組,依次浴佛。
有一個佛教的問答,問者曰:佛還要我們替他沐浴嗎。答者曰:浴佛是在洗滌我們自己的塵垢,提醒我們時時保有一顆清凈之心。
凈水浴佛,盪滌己心。這就是佛教這一中國重要文明形態充滿哲思的智慧。
浴佛節的產生恭維往昔三千年,花卉爭妍四月天......讓我們回到幾千年前,無憂樹下佛祖釋迦牟尼誕生的奇幻時刻......
傳說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無憂樹下誕生悉達多太子,那時候陽光普照,花卉爭妍,悉達多太子出生的時候,有著種種殊勝的瑞相,他誕生不久,就能行走七步,每走一步,就是一朵蓮花,預兆著將來捨身出家,普度眾生的志願。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時天空中天女散花,九龍吐水,為太子浴身,他就變成一個普通正常的嬰兒了。在悉達多太子十九歲時,一天走出東、南、西、北四城門,看到生老病死的現象,為了探求真理,救度眾生解脫人生痛苦,終於決定出家修行。起先六年他到各地尋師訪道,後來又修六年苦行,最後他覺得苦行無法究竟解脫,於是放棄苦行,步行到菩提場,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靜坐冥想。終於在三十一歲時,夜睹明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佛的覺悟),成為佛陀.
根據這一傳說,於每年四月八日舉行法會,在大殿里用一水盆供奉太子像(即釋迦牟尼佛誕生像),全寺僧人和信徒用香湯為佛像沐浴,作為佛誕生紀念。
浴佛的儀式開始於印度,是從求福滅罪的一種宗教要求演變出來的。在佛教成立以前,婆羅門教早有一種浴像的風俗,起源於印度人使精神清潔的思想。 唐代義凈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灌沐尊儀章》說:佛雖然已經滅度,但是形像仍然存在,所以應該尊敬佛像如佛在世一般。以香花供養佛像,能生清凈心;經常灌沐佛像,能夠去除煩惱。所以,在印度,浴佛是常用的儀軌。每當浴佛時,執事僧便鳴楗椎通知,在寺院內撐開寶蓋,在殿堂的兩邊羅列香瓶。其次,取金、銀、銅、石等的佛像,放在銅、金、木、石盤內,使僧眾唱梵唄音樂,在佛像身上塗香,用香水灌沐,再用白毛巾擦拭乾凈,然後安置在殿堂內,散上各種花。所以,大佛像每半個月或一個月大家一起灌沐,小佛像隨己所能每天都要灌沐。因為印度天氣太熱,僧人既然頻繁沐浴,那麼佛像也需要勤加灌沐。
隨著佛教的傳人,浴佛的儀式很早就在中國流傳了。《三國志·吳書·劉繇傳》記載笮融「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徑數十里,人民來觀及就食者且萬人,費以巨億計」。這大概可以看作「浴佛會」的濫觴。後來這種習俗逐漸流傳到朝廷和仕宦之間,到了南北朝更是普遍流行於民間。
關於佛誕節的日子,東南亞各國的佛教徒以四月十五日為佛誕節,也是佛成道日、佛涅槃日,中國的蒙藏地區也是如此。中國佛典中對佛誕日的記載有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和十二月八日三種。北朝時多以四月八日為浴佛節,自南朝梁開始經過唐至遼初,大多在二月八日浴佛。宋代北方改在十二月八日,南方則在四月八日。元代《敕修百丈清規》規定四月八日為釋迦如來誕辰,此後南北均以四丹八日為浴佛節,舉行浴佛法會,至今相沿不變。
佛菩薩聖誕在漢地各寺院又流傳一些不見於經典的諸佛、菩薩誕日的紀念儀式,如正月初一是彌勒菩薩誕日,二月二十一日是普賢菩薩誕日,三月十六日是准提菩薩誕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誕日,七月十三日是大勢至菩薩誕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薩誕日,九月三十日是葯師佛誕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誕日。特別是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誕日,六月十九日是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觀音出家日。
這些節日的傳說從何而起?已經很難說清。在這些佛菩薩中,除彌勒菩薩、文殊菩薩是和釋迦牟尼佛同時代的印度人以外,但是他們的生卒年月也是不可考證。至於其他佛菩薩都是釋迦牟尼佛所稱贊過的他方世界的佛菩薩,根本不可能用這個世界的時間來推算他們的誕日,何況也沒有歲月的記載。但是,一些佛菩薩的聖誕是根據中國的高僧大德的生日來計算,如永明延壽禪師的生日是十一月十七日,而歷來以永明為阿彌陀佛的化身,所以就以這一天作為阿彌陀佛的誕日;正月初一日是布袋和尚的誕日,而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所以就以這一天為彌勒菩薩的誕日。
至於觀世音菩薩的誕日則是根據妙善公主的傳說而形成的,在北宋時代蔣之奇曾根據當時傳說寫成一部表現觀音成道因緣的《香山傳》。至南宋興隆二年(1164)祖琇所著《隆興編年通論》卷十三,詳細記載了道宣向天神問觀音大士緣起,其中天神的回答講述了完整、曲折的香山成道故事。大致情節是說往昔過去劫,有國王名庄嚴,夫人名寶應,生三女,長曰妙顏,次曰妙音,三曰妙善;妙善喜歡修道,不樂世情,拒婚出家;國王大怒,殺害尼眾;妙善隱神到香山修道,施手目治父親的惡疾;後來,父母和二姐同到香山,妙善示現千手千眼聖像。
釋迦牟尼佛祝儀:香贊後,進行正常的早課。在三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後,唱佛寶贊:「佛寶贊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其次,唱贊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南無娑婆世界,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類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出班繞佛,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最後,歸位,面向佛前,進行拜願,即兩邊分別唱拜,聽引磬拜下與起來,主要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二拜)、南無文殊師利菩薩(三拜,下同)、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彌勒菩薩、南無十方菩薩摩訶薩」。

5、中國佛教有哪些主要節日

佛教的節日主要包括佛誕辰日、佛成道日、佛涅槃日等。佛誕辰日又稱浴佛節(農歷四月初八),佛成道日俗稱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八),佛涅槃日(農歷二月十五),這些皆為佛教重要節日,其中以佛誕辰日最為重要。此外,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誕辰日,亦多舉行佛事活動。

具體如下:

正月初一日:彌勒佛聖誕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聖誕

二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佛涅槃

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

二月廿一日:普賢菩薩聖誕

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薩聖誕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薩聖誕

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聖誕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槃三期同一慶(即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

五月十三日:伽藍菩薩聖誕

六月初三日: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聖誕

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勝

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廿四日:龍樹菩薩聖誕

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

八月廿二日:燃燈佛聖誕

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九月三十日:葯師琉璃光如來聖誕

十月初五日:達摩祖師聖誕

冬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

臘月初八日:釋迦如來成道日

臘月廿九日:華嚴菩薩聖誕

(5)佛教風俗擴展資料:

在這些節日里,向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敬獻供品、懺悔己過、布施僧貧、持齋念佛,以表達虔誠的宗教情懷和慈悲濟世之心。

無遮會

意思是賢聖道俗上下貴賤無遮,平等行財施和法施的法會。七世紀戒日邀請玄奘參加在曲女城舉行的無遮大會,印度每五年舉行一次,傾竭府庫惠施群有。

大會進行75天,分別向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等教徒以及乞丐布施。中國無遮大會始於大通元年(529),梁武帝於重雲殿為百姓設救苦齋,以身為禱。復幸同泰寺,設四部(四眾)地遮大會,披法衣行清凈大會,素床瓦器乘小車,親升法座為眾開涅槃經題,皇帝設道俗大齋五萬人。

6、佛教的節日有哪些/佛教的節日有哪些

佛教有很多節日,佛菩薩出生、出家、成道、涅槃都在各自的信仰者中形成節日,歷經傳承,孕育出許多佛教節日。在這些節日里,向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敬獻供品、懺悔己過、布施僧貧、持齋念佛,以表達虔誠的宗教情懷和慈悲濟世之心。[1]

諸佛菩薩聖誕(陰歷)
編輯
正月初一日:彌勒佛聖誕[1]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聖誕
二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佛涅槃
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
二月廿一日:普賢菩薩聖誕
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薩聖誕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薩聖誕
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聖誕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槃三期同一慶(即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
五月十三日:伽藍菩薩聖誕
六月初三日: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聖誕
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勝
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廿四日:龍樹菩薩聖誕
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
八月廿二日:燃燈佛聖誕
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九月三十日:葯師琉璃光如來聖誕
十月初五日:達摩祖師聖誕
冬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
臘月初八日:釋迦如來成道日
臘月廿九日:華嚴菩薩聖誕

無遮會
編輯
意思是賢聖道俗上下貴賤無遮,平等行財施和法施的法會。七世紀戒日邀請玄奘參加在曲女城舉行的無遮大會,印度每五年舉行一次,傾竭府庫惠施群有。大會進行75天,分別向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等教徒以及乞丐布施。中國無遮大會始於大通元年(529),梁武帝於重雲殿為百姓設救苦齋,以身為禱。復幸同泰寺,設四部(四眾)地遮大會,披法衣行清凈大會,素床瓦器乘小車,親升法座為眾開涅槃經題,皇帝設道俗大齋五萬人。

藏傳佛教節日
編輯
傳大召

是藏傳佛教一種儀式,意為「大祈願」法會。法會從藏歷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拉薩三大寺僧眾及衛藏、安多和康區各地信眾(多至數萬人)齊集大昭寺進行各種宗教活動。正月十五日夜拉薩八角街陳列酥油燈、酥油花,歌舞慶祝,稱為燈節。法會上舉行辯經,考選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法會最後以送鬼儀式結束。
傳小召

藏歷每年二月下旬,為期十天,進行有關宗教活動。法會期間三大寺僧侶在大昭寺參加辯經,選拔二等格西,由於規模小於傳大召法會,故名。

浴佛節
編輯
浴佛節,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日,是我國佛教徒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亦名佛誕節。相傳在2600多年前,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於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的誕辰。

浴佛節前,佛教徒早已將寺院打掃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凈。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許多善男信女即已雲集佛寺准備參加於次日清晨舉行的紀念法會。只見寺院幢幡寶蓋招展,香花燈燭及各色供品林立。香花叢中的幾案上安放著一個銅盆,盆中注滿了用旃檀、紫檀、鬱金、龍腦、沉香、麝香、丁香等配製成的香湯,湯中立著一尊銅質童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即釋迦太子像。沐浴開始前,寺院住持率領全寺僧眾禮贊誦經,隨後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僧眾和居士們一邊念一邊依次拿小勺舀湯浴佛。浴完佛像後再用一點香湯點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災除難。若參加的人太多,則採取由僧人手持楊枝醮浴過佛的凈水為信眾點浴的方式。整個儀式庄嚴隆重,洋溢著一片吉祥喜慶的氣氛。

這一天,僧人在早齋或午齋前都要舉行供佛祭祖儀式。善男信女都願意在這一天來寺院燒香還願,或禮佛誦經,或布施錢物,或打齋供眾,或燒吉祥疏、薦亡疏,或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做佛事等等;而在寺外,各種經貿和文娛活動亦豐富多彩。由於圍繞浴佛節的這類活動往往持續多日,參加的人眾多,以至年復一年,在許多寺院形成了傳統的廟會。

盂蘭盆節
編輯

農歷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是我國佛教中兩個最大的節日之一,又稱為僧自恣日、佛歡喜日,是佛教徒舉行供佛敬僧儀式及超度先亡的節日。?

根據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農歷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須結夏安居,即在此動植物生長繁衍期間,定居一處,一者可免傷蟲蟻,二者可專心誦經或禪修。至七月十五日則須各作自我批評或介紹修行經驗,稱為「僧自恣」。經過三個月的專修,僧眾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諸佛歡喜,因此此日被稱為「佛歡喜日」。

那麼這一天怎麼又成了盂蘭盆節呢?這還得從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說起。該經說:以神通第一著稱的目犍連尊者於禪定中見其亡母生餓鬼道中,雖使盡神通亦解除不了其母的飢餓倒懸之苦,於是向佛哭述。佛為說救濟之法: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你應在那一天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自恣僧,仗十方眾僧的威神道力救脫你的母親。目犍連依言而行,他母親果然脫離了餓鬼之苦。當目犍連問佛將來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過盂蘭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時,佛說:從今以後,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佛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以使現世父母增福延壽,過去父母脫離惡道。這里的盂蘭盆,為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救倒懸」,意為救度亡靈倒懸之苦;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此經一譯出,立刻受到敬祖先講孝道的中國人的喜愛。南北朝時,梁武帝首次在漢地創辦盂蘭盆會。如義楚在《釋氏六帖》四十五雲:「《宏明》雲:梁武每於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由於梁武帝的極力提倡,各階層人士無不效法遵行。此後的歷代皇帝以及百姓也都比較熱衷於這一佛事活動,並不斷豐富其內容,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盂蘭盆節,不妨稱之為「孝親節」。如在唐代,盂蘭盆供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當時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於殿前鋪設供養,並伴有音樂儀仗,傾城巡寺隨喜,甚是壯觀;入宋以後,盂蘭盆會逐漸由以盆供僧轉變為以盆施鬼、放焰口超度亡靈的佛事活動,由孝親變成祭鬼,寺僧於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後世更有放河燈、焚法船之舉,逐漸變成了一種民間習俗;元明時期,這類習俗仍十分流行,盂蘭盆會亦成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如元明本《紀住庵清規》雲:「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啟建盂蘭盆勝會以濟幽爽,以報劬勞。此會亦須預出經單,請大眾隨意披閱。此會有開甘露門一壇,請依而行之。」明袾宏《正訛集》中曾加以辯正雲:「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為盂蘭盆大齋會,此訛也。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賢聖,一則下濟餓鬼,嚴可得混!」從中可看出明代以後與前說法有別,儀式內容與形式亦有些差別。對此,清代儀潤曾欲兩全其道,謂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渡鬼神。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結夏安居制在我國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實行,僧自恣活動就更罕見了。而隨著僧人素質及地位的下降,道風不振,盂蘭盆會的徒具形式,由敬僧變為祭鬼的佛事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

目前,已有極少數寺院開始恢復和實行結夏安居的舊制,有的寺院在盂蘭盆節恢復了宣講《佛說盂蘭盆經》的法會。至於廣大信眾總願在這一天打齋供眾,並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或布施還願,或放生,或求受三皈五戒、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打普佛、放焰口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目犍連救母的故事十分感人,文人們將它改寫為小說,甚至編成《目連救母》等戲劇搬上了舞台。因此,在盂蘭盆節前後上演《目連救母》等劇目,就成為了以往寺院和民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此外,我國盂蘭盆節的風俗還傳播到日本,已成為該國的一個很有影響的節日。
臘八節

很早以來,我國老百姓即有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過「臘八節」的風俗,這是由中國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個風俗。相傳當年釋迦牟尼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毅然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他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據此傳說,漢傳佛寺每年的臘月初八都要以各種形式予以紀念。如《百丈清規》卷二中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申供養。」其中熬粥供佛成為常儀。佛教認為食粥有很多好處,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習慣。至於臘月初八煮臘八粥就更講究,通常都用蓮子、紅棗、薏仁、雲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種東西一起煮,稱為「八寶粥」。不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特別多,以滿足前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的需要。有的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過佛的粥特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有時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這樣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
值得一提的是,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成道、涅槃都在5月的月圓日並於這一天舉行浴佛等盛大的紀念活動。因此,臘八節吃臘八粥可以說是在中國形成的一個節日風俗。

7、佛教節日和習俗

一、無遮會

意思是賢聖道俗上下貴賤無遮,平等行財施和法施的法會。七世紀戒日邀請玄奘參加在曲女城舉行的無遮大會,印度每五年舉行一次,傾竭府庫惠施群有。大會進行75天,分別向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等教徒以及乞丐布施。

中國無遮大會始於大通元年(529),梁武帝於重雲殿為百姓設救苦齋,以身為禱。復幸同泰寺,設四部(四眾)地遮大會,披法衣行清凈大會,素床瓦器乘小車,親升法座為眾開涅槃經題,皇帝設道俗大齋五萬人。

二、藏教節日

1、傳大召

是藏傳佛教一種儀式,意為「大祈願」法會。法會從藏歷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拉薩三大寺僧眾及衛藏、安多和康區各地信眾(多至數萬人)齊集大昭寺進行各種宗教活動。正月十五日夜拉薩八角街陳列酥油燈、酥油花,歌舞慶祝,稱為燈節。

法會上舉行辯經,考選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法會最後以送鬼儀式結束。

2、傳小召

藏歷每年二月下旬,為期十天,進行有關宗教活動。法會期間三大寺僧侶在大昭寺參加辯經,選拔二等格西,由於規模小於傳大召法會,故名。

三、浴佛節

浴佛節,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日,是我國佛教徒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亦名佛誕節。相傳在2600多年前,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於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的誕辰。

浴佛節前,佛教徒早已將寺院打掃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凈。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許多善男信女即已雲集佛寺准備參加於次日清晨舉行的紀念法會。只見寺院幢幡寶蓋招展,香花燈燭及各色供品林立。

香花叢中的幾案上安放著一個銅盆,盆中注滿了用旃檀、紫檀、鬱金、龍腦、沉香、麝香、丁香等配製成的香湯,湯中立著一尊銅質童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即釋迦太子像。

沐浴開始前,寺院住持率領全寺僧眾禮贊誦經,隨後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僧眾和居士們一邊念一邊依次拿小勺舀湯浴佛。浴完佛像後再用一點香湯點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災除難。

若參加的人太多,則採取由僧人手持楊枝醮浴過佛的凈水為信眾點浴的方式。整個儀式庄嚴隆重,洋溢著一片吉祥喜慶的氣氛。

這一天,僧人在早齋或午齋前都要舉行供佛祭祖儀式。善男信女都願意在這一天來寺院燒香還願,或禮佛誦經,或布施錢物,或打齋供眾,或燒吉祥疏、薦亡疏,或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做佛事等等;而在寺外,各種經貿和文娛活動亦豐富多彩。

由於圍繞浴佛節的這類活動往往持續多日,參加的人眾多,以至年復一年,在許多寺院形成了傳統的廟會。

四、盂蘭盆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是我國佛教中兩個最大的節日之一,又稱為僧自恣日、佛歡喜日,是佛教徒舉行供佛敬僧儀式及超度先亡的節日。

根據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農歷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須結夏安居,即在此動植物生長繁衍期間,定居一處,一者可免傷蟲蟻,二者可專心誦經或禪修。

至七月十五日則須各作自我批評或介紹修行經驗,稱為「僧自恣」。經過三個月的專修,僧眾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諸佛歡喜,因此此日被稱為「佛歡喜日」。

五、臘八節

很早以來,我國老百姓即有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過「臘八節」的風俗,這是由中國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個風俗。相傳當年釋迦牟尼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毅然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

後來他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據此傳說,漢傳佛寺每年的臘月初八都要以各種形式予以紀念。如《百丈清規》卷二中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申供養。」其中熬粥供佛成為常儀。

佛教認為食粥有很多好處,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習慣。至於臘月初八煮臘八粥就更講究,通常都用蓮子、紅棗、薏仁、雲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種東西一起煮,稱為「八寶粥」。

不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特別多,以滿足前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的需要。有的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過佛的粥特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有時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這樣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

值得一提的是,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成道、涅槃都在5月的月圓日並於這一天舉行浴佛等盛大的紀念活動。因此,臘八節吃臘八粥可以說是在中國形成的一個節日風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佛教節日

8、佛教的習俗

對佛要尊敬。不要罵佛用手指著佛, 燒香時一定要心成,家裡擺菩薩的不能吃牛肉,因為牛很辛苦,最後被殺死。 我們要對佛心誠,普渡眾生。 不能幫人,也不要害人

9、信佛的人有什麼規矩

一、飲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規定出家人飲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條。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葷」和「腥」。「葷」是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蔥、韭菜等。《楞嚴經》說:葷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

所謂「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種動物的肉,甚至蛋。對此類食物,出家二眾也不能吃。不過素食的范圍也比較廣,例如:辣椒、生薑、胡椒、五香、桂皮、蕪荽、芹菜、香菇類等都可食用。豆製品、牛奶和乳製品,如乳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

佛教還要求僧人不飲酒、不吸煙。不飲酒也包括不飲一切能麻醉人的飲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麥酒、啤酒等。

二:佛教在個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結婚,不蓄私財等。

拓展資料:

對佛的定義:

所謂佛者,梵語佛陀之簡稱。譯言覺者,或智者。即真正圓滿覺悟宇宙人生之真相,亦即了悟諸法之事理的一切智人。因眾生由無明所覆蓋,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不覺,而流轉生死。出世聖人,歷劫修因,行滿果圓,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朗然大悟,妙契宇宙之真理,如頑雲開,故稱覺者。

覺有正覺、等覺、無上覺三義。正覺簡別凡夫不覺和外道的邪覺而言,凡夫對於事物的真相不明,起種種顛倒,所以名不覺。外道依於有限的定力和通力,見事物的某些部分道理,執為真實,建立種種錯誤理論,自命為覺,實際上仍是有漏分別的錯覺。

等覺即遍覺義,簡別二乘聖人,他們雖然是正覺,而未遍覺。佛陀興運大慈悲,以自覺遍覺一切有情,所以是遍覺者。

無上覺簡別菩薩,登地菩薩福慧尚未圓滿,唯佛悲智行願皆已究竟圓滿,無有過上,無有與之可比,所以稱無上覺者。如佛地經論雲:「於一切法一切法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佛。」

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者,察知煩惱,如人覺賊,對治煩惱障;覺悟者,照了諸法,如睡得寤,對治所知障。

覺復有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悟性真常,了惑虛妄,即自覺真理為自覺,運無緣慈,度有情眾為覺他,窮源極底,行滿果圓為覺行圓滿。大乘義章雲:「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總之,所謂佛者,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先覺,先知,大覺,無上正等正覺者。

佛又有十種稱號,即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應供,應受人天供養;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明行足,三明圓滿,三業無失;善逝,自在入於涅槃;世間解,洞達世間一切事理;無上士,至高無上的智人;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天人師,一切天人之導師;佛世尊,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10、佛教有什麼節日和習俗

佛教節日

諸佛菩薩聖誕(陰歷)

正月初一日:彌勒佛聖誕
正月初六日:定光佛聖誕

二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出家
二月十五日:釋迦牟尼佛涅盤
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聖誕
二月廿一日:普賢菩薩聖誕

三月十六日:准提菩薩聖誕

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薩聖誕
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佛聖誕
四月十五日:佛吉祥日——釋迦牟尼佛誕生、成道、涅盤三期同一慶(即南傳佛教國家的衛塞節)

五月十三日:伽藍菩薩聖誕

六月初三日:護法韋馱尊天菩薩聖誕
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此日放生、念佛,功德殊勝

七月十三日:大勢至菩薩聖誕
七月廿四日:龍樹菩薩聖誕
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

八月廿二日:燃燈佛聖誕

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九月三十日:葯師琉璃光如來聖誕

十月初五日:達摩祖師聖誕

冬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

臘月初八日:釋迦如來成道日
臘月廿九日:華嚴菩薩聖誕

無遮會
??意思是賢聖道俗上下貴賤無遮,平等行財施和法施的法會。七世紀戒日邀請玄奘參加在曲女城舉行的無遮大會,印度每五年舉行一次,傾竭府庫惠施群有。大會進行75天,分別向佛教、婆羅門教、耆那教等教徒以及乞丐布施。中國無遮大會始於大通元年(529),梁武帝於重雲殿為百姓設救苦齋,以身為禱。復幸同泰寺,設四部(四眾)地遮大會,披法衣行清凈大會,素床瓦器乘小車,親升法座為眾開涅盤經題,皇帝設道俗大齋五萬人。

藏傳佛教節日
傳大召
??是藏傳佛教一種儀式,意為「大祈願」法會。法會從藏歷正月初三至二十四日,拉薩三大寺僧眾及衛藏、安多和康區各地信眾(多至數萬人)齊集大昭寺進行各種宗教活動。正月十五日夜拉薩八角街陳列酥油燈、酥油花,歌舞慶祝,稱為燈節。法會上舉行辯經,考選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格西。法會最後以送鬼儀式結束。
傳小召
??藏歷每年二月下旬,為期十天,進行有關宗教活動。法會期間三大寺僧侶在大昭寺參加辯經,選拔二等格西,由於規模小於傳大召法會,故名。

浴佛節

??浴佛節,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日,是我國佛教徒紀念教主釋迦牟尼佛誕辰的一個重要節日,亦名佛誕節。相傳在2600多年前,釋迦牟尼從摩耶夫人的肋下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於是大地為之震動,九龍吐水為之沐浴。因此各國各民族的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紀念佛的誕辰。
??浴佛節前,佛教徒早已將寺院打掃一新,殿堂佛像搽拭一凈。一般在四月初七日,許多善男信女即已雲集佛寺准備參加於次日清晨舉行的紀念法會。只見寺院幢幡寶蓋招展,香花燈燭及各色供品林立。香花叢中的幾案上安放著一個銅盆,盆中注滿了用旃檀、紫檀、鬱金、龍腦、沉香、麝香、丁香等配製成的香湯,湯中立著一尊銅質童子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即釋迦太子像。沐浴開始前,寺院住持率領全寺僧眾禮贊誦經,隨後持香跪拜、唱浴佛偈或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僧眾和居士們一邊念一邊依次拿小勺舀湯浴佛。浴完佛像後再用一點香湯點浴自己,表示洗心革面,消災除難。若參加的人太多,則採取由僧人手持楊枝醮浴過佛的凈水為信眾點浴的方式。整個儀式庄嚴隆重,洋溢著一片吉祥喜慶的氣氛。
??這一天,僧人在早齋或午齋前都要舉行供佛祭祖儀式。善男信女都願意在這一天來寺院燒香還願,或禮佛誦經,或布施錢物,或打齋供眾,或燒吉祥疏、薦亡疏,或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做佛事等等;而在寺外,各種經貿和文娛活動亦豐富多彩。由於圍繞浴佛節的這類活動往往持續多日,參加的人眾多,以至年復一年,在許多寺院形成了傳統的廟會。

盂蘭盆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是我國佛教中兩個最大的節日之一,又稱為僧自恣日、佛歡喜日,是佛教徒舉行供佛敬僧儀式及超度先亡的節日。?
??根據戒律的要求,僧尼在每年農歷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必須結夏安居,即在此動植物生長繁衍期間,定居一處,一者可免傷蟲蟻,二者可專心誦經或禪修。至七月十五日則須各作自我批評或介紹修行經驗,稱為「僧自恣」。經過三個月的專修,僧眾的功行必然大有提高,令諸佛歡喜,因此此日被稱為「佛歡喜日」。
??那麼這一天怎麼又成了盂蘭盆節呢?這還得從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說起。該經說:以神通第一著稱的目犍連尊者於禪定中見其亡母生餓鬼道中,雖使盡神通亦解除不了其母的飢餓倒懸之苦,於是向佛哭述。佛為說救濟之法: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你應在那一天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自恣僧,仗十方眾僧的威神道力救脫你的母親。目犍連依言而行,他母親果然脫離了餓鬼之苦。當目犍連問佛將來佛弟子是否也可以通過盂蘭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時,佛說:從今以後,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於七月十五僧自恣日、佛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以使現世父母增福延壽,過去父母脫離惡道。這里的盂蘭盆,為梵文的音譯,意譯為「救倒懸」,意為救度亡靈倒懸之苦;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此經一譯出,立刻受到敬祖先講孝道的中國人的喜愛。南北朝時,梁武帝首次在漢地創辦盂蘭盆會。如義楚在《釋氏六帖》四十五雲:「《宏明》雲:梁武每於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養,以車日送,繼目連等。」由於梁武帝的極力提倡,各階層人士無不效法遵行。此後的歷代皇帝以及百姓也都比較熱衷於這一佛事活動,並不斷豐富其內容,由此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盂蘭盆節,不妨稱之為「孝親節」。如在唐代,盂蘭盆供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當時長安城中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各競奇妙。常例皆於殿前鋪設供養,並伴有音樂儀仗,傾城巡寺隨喜,甚是壯觀;入宋以後,盂蘭盆會逐漸由以盆供僧轉變為以盆施鬼、放焰口超度亡靈的佛事活動,由孝親變成祭鬼,寺僧於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後世更有放河燈、焚法船之舉,逐漸變成了一種民間習俗;元明時期,這類習俗仍十分流行,盂蘭盆會亦成為寺院每年重要行事之一。如元明本《紀住庵清規》雲:「七月十五日解制人事。此夜分啟建盂蘭盆勝會以濟幽爽,以報劬勞。此會亦須預出經單,請大眾隨意披閱。此會有開甘露門一壇,請依而行之。」明袾宏《正訛集》中曾加以辯正雲:「世人以七月十五日施鬼神為盂蘭盆大齋會,此訛也。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賢聖,一則下濟餓鬼,嚴可得混!」從中可看出明代以後與前說法有別,儀式內容與形式亦有些差別。對此,清代儀潤曾欲兩全其道,謂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渡鬼神。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結夏安居制在我國未能得到全面有效地實行,僧自恣活動就更罕見了。而隨著僧人素質及地位的下降,道風不振,盂蘭盆會的徒具形式,由敬僧變為祭鬼的佛事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了。
??目前,已有極少數寺院開始恢復和實行結夏安居的舊制,有的寺院在盂蘭盆節恢復了宣講《佛說盂蘭盆經》的法會。至於廣大信眾總願在這一天打齋供眾,並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或布施還願,或放生,或求受三皈五戒、聽法師講經,或請僧人打普佛、放焰口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目犍連救母的故事十分感人,文嗣牆??男次?∷擔?踔簾喑傘賭苛?饒浮返認肪綈嶸狹宋杼āR虼耍?謨劾寂杞誶昂笊涎蕁賭苛?饒浮返染縋浚?統晌?艘醞?略漢兔竇淶囊幌鈧匾?疃?4送猓?夜?劾寂杞詰姆縊諄勾?サ餃氈荊?殉晌?霉?囊桓齪苡杏跋斕慕諶鍘?br>
臘八節

??很早以來,我國老百姓即有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過「臘八節」的風俗,這是由中國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一個風俗。相傳當年釋迦牟尼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毅然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他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據此傳說,漢傳佛寺每年的臘月初八都要以各種形式予以紀念。如《百丈清規》卷二中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饈,以申供養。」其中熬粥供佛成為常儀。佛教認為食粥有很多好處,因此寺院一般在早晨都有食粥的習慣。至於臘月初八煮臘八粥就更講究,通常都用蓮子、紅棗、薏仁、雲豆、白果、黍米、白糖花生等八種東西一起煮,稱為「八寶粥」。不僅粥煮得好,而且煮得特別多,以滿足前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的需要。有的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過佛的粥特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有時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這樣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
??值得一提的是,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成道、涅盤都在5月的月圓日並於這一天舉行浴佛等盛大的紀念活動。因此,臘八節吃臘八粥可以說是在中國形成的一個節日風俗。

佛教的教旗

??目前我們在許多寺院的法會上看到的佛教教旗是美籍波蘭人奧爾高特根據佛陀成道時聖體放出的六種光色設計的,並在1952年舉行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二次大會上得到確認。
??六種光色為藍、黃、紅、白、橙及前五色的混合色。其構圖,縱橫均為藍、黃、紅、白、橙等色,象徵人類的各種膚色。其中,橫的表示全世界人類的和睦相處,縱的表示世界的和平。從佛教立場看,教旗的六色(包括混合色)象徵佛陀的庄嚴法相和佛教的博大精深。藍色代表佛教慈悲和平的主旨;黃色寓示中道了義;紅色象徵成就福德;白色表示清凈解脫;橙色象徵佛法的根本——智慧圓滿;五色的混合色寓示真如不二之義。
??因此,佛教教旗是佛教的象徵,是智慧、平等、慈悲、和平的象徵,一切佛教徒乃至全人類都應團結在這一神聖、偉大的旗幟之下。

中國佛教的宗派思源

佛教大約在公元一世紀中葉傳入中國。到公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中國佛教達到極盛時期。這時期,大乘各宗派先後興起,呈現著百花爭艷的景象。現將主要的幾個宗派簡介如下:
三論宗??依據鳩摩羅什(343—413)傳譯的《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而研究講習而形成的學派名叫「三論宗」。它的宗義,是以真俗二諦為總綱,從真空的理體方面揭破一切五蘊諸法虛妄不實,徹底破除三毒(貪嗔痴)迷惑,以建立一切無所得的中道正觀。隋末的吉藏大師系統地闡發了這一理論。這一宗,實際就是印度中觀系統的流派,龍樹、提婆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瑜伽宗??依彌勒講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時論》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名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600—664)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解釋世親《唯識三十頌》之作為《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宗旨是廣泛分別萬有性相皆不離識。闡述諸法因緣體用,修唯識觀行以轉識成智(轉依)。此宗由玄奘法師譯傳而成立,是印度無著、世親學說的直接繼承者。
天台宗??天台宗是以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538—597)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它的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一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
華嚴宗??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根據,對《華嚴經》有深入的研究和精闢的闡發,是在前人(三論、天台、慈恩、地論師、攝論師等)學說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一個思想體系。創始人是七世紀末的賢首國師(法藏),所以又名賢首宗。此宗以五教來判攝整個佛教,以六相、十玄、三觀為中心思想,著重闡明法界緣起的道理和觀行的方法。
天台、華嚴的宗義雖說導源於《法華》、《華嚴》,而實際上為中國所獨創。天台的一心三觀圓融三諦的學說和華嚴的法界緣起,一切無礙的學說都大大發展了印度傳來的大乘思想,展現了中國獨創的大乘精神。
禪宗??禪學方面,在中國有一支異軍特起,那就是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這個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相傳此宗的禪法是五世紀初的菩提達磨由印度傳來。雖有單傳心印,不立文字之說,實際上禪宗是以《楞伽》、《金剛》和以後出現的《六祖壇經》以及許多的「語錄」為依據的。在八世紀,它又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約606—706)一派主張漸修,盛極一時,但不久便衰歇;南宗慧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為六祖,弘傳甚盛。從唐至宋,南宗的禪師輩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出了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臨濟下又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稱為七派,都曾盛極一時,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尤為興盛。
凈土宗??凈土宗是依據《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所以名為凈土宗。五世紀的慧遠是它的創始者,六世紀的曇鸞和七世紀的善導是它的重要的弘揚者。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靜坐專修,只要信願具足,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凈土。由於簡便易行,不拘形式,能攝受廣大群眾,因而使凈土在中國得到特別廣泛的流行。
律宗??在戒律方面,依據曇無德四分律而加以大乘教義的解釋,在中國形成了一個「律宗」的學派。它的重要人物是與玄奘同時的道宣。由於這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習大乘三學中,仍注重上座部戒律的止作二持的遵行。
密宗??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637—735)、金剛智(669—741)、不空(705—774)等傳入中國,形成密宗。此宗依《金剛頂經》、《大日經》建立「金剛界」、「胎藏界」兩部三密瑜伽。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這便是中國漢語系佛教的八大宗派。此外還有專宗俱舍論的俱舍宗,專宗成實論的成實宗,以及專宗攝論、地論、涅盤經的各宗派,於東晉南北朝時期興起,盛行一時,便不久便失去傳承,或並入他宗了。
??總觀諸宗歷史,隋唐是各宗興起和極盛時代,會昌法難(844)後,除禪宗外,是諸宗衰亡時代。稍後有天台、賢首的復興和禪宗的大發展,這可算是佛教復興的時代,但也沒有初唐、中唐那樣的盛況。自元代起西藏佛教傳入內地,很受朝廷的崇奉,但未普及民間,而漢地原有佛教則不及宋時興盛。有清一代,漢地佛教沒有什麼起色,僅可保持原有的余緒。清末以來,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講學,有復甦的趨勢。這便是從公元一世紀佛教初傳到清末我國佛教宗派的大致脈絡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