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的殯葬風俗
1、殯葬禮儀知識
殯葬禮儀知識
殯葬禮儀知識,人都是會生老病死的,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在安葬的時候是有一些禮儀知識的,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清楚的,我為大家整理好了殯葬禮儀知識的相關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殯葬禮儀知識1首先:你需要明白在哪些日子裡需要祭拜先人
(一)、與先人相關的日子
01、先人每年的生日(重要祭祀日)
02、先人每年的忌日(重要祭祀日)
03、先人去世後的第七天(頭七,相對重要)
04、先人去世後的第十四天(二七)
05、先人去世後的第二十一天(三七,相對重要)
06、先人去世後的第二十八天(四七)
07、先人去世後的第一個月
08、先人去世後的第三十五天(五七)
09、先人去世後的第四十二天(六七)
10、先人去世後的第四十九天(七七,相對重要)
11、先人去世後的第一百天(百日祭)
(二)、傳統祭拜日子
01、農歷年三十,除夕(除夕祭祖,重要祭祀日)
02、農歷年初二(開年祭祖)
03、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節祭祖)
04、公歷4月5日,清明節(清明掃墓、最重要祭祀日)
05、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祭祖)
06、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祖先)
07、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祭祖、掃墓,重要祭祀日)
08、農歷十月初一,祭祖節(上墳、祭祖)
09、農歷十月初一,寒衣節(祭奠先人)
10、公歷12月22日或23日,冬至(祭祖,重要祭祀日)
11、農歷十二月初八,臘八節(祭祖)
民間喪葬風俗習慣
1、指路 ——人死後要舉行宗教事儀、指路,在此期間,同時舉行系列的活動,讓死者到民間認為那裡沒有灰塵,是享福的地方。
2、喪服——死者一般都穿藍褲、白布衫。人們以白為純潔,以藍為民族本色。布用平紋,不穿棉衣。兒女伸手給死者穿衣。死者遺留衣服、生活用品,都將焚燒掉,不能遺留。
3、停靈——在民間停靈時間一般不超過三天,在殯儀館舉行追悼儀式,對死者進行告別,但有些區域根據死者的生辰,讓當地的「先生」選適合的日期進行追悼會。
4、出殯——出殯時,親屬批麻帶孝,靈車上不是死者頭朝前,而是腳朝前。現在隨著殯葬改革均按火化的習俗。火化後,把骨灰碎骨裝入布袋,再裝人壇罐或骨灰盒中,一般將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死牲——死了人,無論窮富都要死牲祭獻,根據窮富不同,大至豬牛,小至雞。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 殺殉、血祭的遺俗,死者如年歲高,供品被視為福物。供品要分給親族人們。祭獻的雞,多留給送靈下葬的人們出殯回來後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其相反)若合葬一起有小輩則在西側,長輩在東側。在西方國家,則以先死先葬在下方,後死者以重疊的方式在上方。在我國的部分地區,夫妻合葬有一方先死亡下葬,待另一方逝世下葬時需將先下葬者挖出,見面祭拜後再同時下葬。
7、朝向——最古老的習俗為土葬,朝向是南北豎向,現骨灰盒是面南背北,如今有些墓穴參照最古老的習俗南北豎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在民間常用百年好合來祝福婚姻永恆,但對逝者所指人生的歸宿——永恆的安祥)
8、焚燒——人們傳統焚燒錫箔、黃紙、相形的`生活用品(如:汽車、房子、電視等);早時蒙古族是燒些死者生前喜歡吃的食品。焚燒食用後的畜骨為死者祝福,焚燒錫箔等是受漢族的影響。
9、服喪——古時有守孝習俗。(北史·室韋傳)載:你父死,男女聚哭三年。近代變為祭七 (首七至五七、或七七 )家設靈堂、祭百日、周年。服喪期間,穿素服、食素食。
殯葬禮儀知識2國人歷來尊崇「死後為大」的傳統觀念,對於故去人們的殯葬儀式都比較復雜。豫北的殯葬禮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報喪:亡故親人的事主,一般都會先請來幾位輩分較高的族人和通曉禮儀的「執客」,共同商定下葬日期。下葬分「逢七」和「逢五」,而且還有「忌土」的避諱。「忌土」按照姓氏稍有不同,有的姓氏忌六月和臘月,有的姓氏忌三月和九月(均是農歷)。如果正好趕上「忌土」的月份,是不能開挖墓穴的,只能在墓地旁邊臨時搭建「丘墳」,到清明節、中元節等「鬼節」時再舉行正式下葬儀式。下葬的日期定下來後,事主會請專門的人分赴親朋好友家報喪,通知下葬日期。
哭路:當收到親人亡故的消息後,亡人已經出嫁的姐妹、女兒、侄女、孫女等要從自己家裡一直哭回到事主家裡。在哭路開始前,還有給家裡的上輩如婆婆磕頭報喪的儀式,上輩會准備黃紙和鞭炮,並派人陪同回娘家。因為邊哭邊走畢竟不怎麼順當,路程較遠的,也沒有那麼多力氣,很多人都是從自己家裡出來哭出自己居住的村子,就不再哭了,直到快進入娘家的村子時再開始放聲大哭。
入殮:當親朋好友都到齊後,要給亡人穿上壽衣(大部分在去世時已經穿上),抬到棺材裡入殮。棺材裡面會撒入草木灰,一般要找七戶人家的草木灰,並要象徵性地付給這七戶人家幾毛錢。壽衣不能有扣子,如果有扣子,一定要摘下,但不能用剪刀等鐵器剪掉。
送盤纏:亡故的第二天晚上,要給亡人「送盤纏」,也就是在十字路口焚燒黃紙和紙折的元寶等,祈願亡人的靈魂順利升天,遇到難題可以「花錢」打通關節,不會被惡鬼欺負。對於已經出嫁的女兒、侄女、孫女等,黃紙的重量有—個規定:必須是九斤四兩。「九、四」大概是「救死」的諧音,寓有盼望親人能夠活過來的願望。
三天和封口:亡故的第三天,親朋好友會趕到事主家裡進行祭奠。到晚上,要進行封口儀式:封死棺材的蓋子。在封口前,亡人的大兒媳要端上一碗清水,給他「凈面」:用棉花蘸上清水,擦拭臉部。擦一下,扔掉棉花,再用新棉花蘸水擦拭,反復若干次。剩下的清水,大兒媳還要喝下去。「凈面」後進行遺容瞻仰,親朋好友按順時針的方向環繞棺材一周。在這個環節,忌諱淚水灑到遺體上,以確保亡人安心上路。
出殯:按照既定日期,亡故的第七天或第五天,親朋好友會再次來到事主家裡,一同參加出殯儀式。事主家裡會搭建靈棚,擺上亡人遺像,遺像前再擺上五份饅頭(每份五個)、五份葷菜、五份素菜,以及酒壺、酒杯,供人祭奠。靈棚前側兩邊用白紙黑字書寫「慎終須盡三年孝,追遠常懷一片心」等樣式對聯,橫批一般是「當大事」或「祭之以禮」。出殯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下午三、四點鍾,棺材安放到一架由十六人抬的「儀杠」上,男人們在儀杠前面,女人們跟在儀杠後面。這時候,親朋好友以及街坊鄰居還要按照類別,推選一名主祭帶領大家再次進行集體祭奠。祭奠的`形式很復雜,有「二十四拜」「巧十三」等。
下葬:在從事主家裡到墓地的路程上,儀杠是不允許著地的。執客會時不時地大聲吆喝「孝子謝儀杠會{羅」,男人們就回身磕頭感謝抬儀杠的人。棺材安放到墓穴後,亡人的近親還要認真觀察棺材的方向、方位等。都滿意了,才會封土築墳。不過,由於這時候親人們都比較悲痛,墳丘不會築得很大。下葬後的第二天,近親還會再次上墳封土,稱之為「復三」。下葬後第三天,亡人的兒女要帶上禮品,到姥姥家受淚,表明自己對亡人的孝心。整個殯葬儀式基本就結束了。
除了以上主要儀式外,還有「過七」(從去世那天開始計算,每七天上墳燒一次紙,七七也稱為盡七)、「百紙」(去世的第一百天上墳燒紙)、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等。在那些主要儀式中,還包含很多細節性的活動,如:點長明燈、扎社火、縫孝鞋、做孝衣、撕香帽、扯分手布、摔牢盆、撒引路紙斗等。
「人過三年,啥也不啥」,盡管殯葬禮儀如此繁復,通透的人們還是會悟出一些道理的。如果生前對親人盡了孝心,這些禮節,只能是那些不孝裝孝的人們講排場的載體。對這些排場,刪繁就簡也好!
殯葬禮儀知識31、停屍儀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們的守護下度過生命中最後的時刻,這叫做"挺喪"。
2、報喪儀式: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儀式:客死在他鄉的魂魄,找不到歸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聽到那企望著他的聲音,他才能夠循著聲音歸來。
4、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5、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6、入斂儀式:入殮有"大斂"和"小斂"之分。小斂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7、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8、出喪擇日儀式:按照迷信的說法,人在剛日死,應選在柔日下葬;柔日死,應選在剛日下葬,剛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10、下葬儀式:這是死者停留在世間的最後時刻了,一般都非常鄭重其事。
2、我國各地的喪葬習俗
1、做七儀式:人們認為,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結束。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
2、弔唁儀式:一般弔唁者都攜帶贈送死者的衣被,並在上面用別針掛上用毛筆書寫的某某致字樣的紙條。
3、入殮儀式:入殮有大殮和小殮之分。小殮是指為死者穿衣服,大殮是指收屍人棺,漢族民間俗稱為歸大屋。
4、喪服儀式:在喪禮中,晚輩給長輩穿孝主要是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這本來是出自周禮,是儒家的禮制,後來,又被人們引申成為亡人免罪。
5、哭喪儀式:哭喪是中國喪葬禮俗的一大特色。哭喪儀式貫穿在喪儀的始終,大的場面多達數次。而出殯時的哭喪儀式是最受重視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請人幫哭的習俗。
3、傳統殯葬都有哪些習俗?
我介紹的是我家鄉雷州半島的習俗。
建國以來,國家提倡殯葬改革,移風易俗,新的喪葬方式漸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過去,半島人遵循先人「入土為安」古訓,對喪葬絲毫不敢馬虎。其有一套繁復的儀式和諸多禁忌,讓人眼花繚亂。時至今日,其中許多特色舊俗已不復見。
治喪
民間認為,凡享年50歲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壽終,稱「喜喪」(亦即白喜事)。對於這種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准備。一確定親人去世,孝屬們便會爆發性地慟哭起來(人未死時忌哭)。此時,要在逝者腳下供一碗「下腳飯」(亦稱倒頭飯);用碟盞盛香油點燃作長明燈(又稱引路燈);用碗盛米裝上香。香火、燈火日夜不斷。而喪屬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著手辦理喪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團成員會集資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親房族人或街坊鄰里便開始義務幫忙打理雜務。
報喪
親人去世後,喪主要盡快給親戚朋友報喪,但其事務眾多,千頭萬緒,無從分身,往往派其親族協助奔走發出訃告。報喪人到對方家不能進門。對出來迎接的,無論長幼皆須向對方叩首,再告知對方某人因何去世,某日某時出殯等。
入殮
分大小二殮。小殮主要是給死者沐浴、穿壽衣。一般在死者咽氣不久進行,因為時間長了,遺體僵直不好穿戴。壽衣的件數有嚴格的規定,男為雙數,女為單數。若是女性逝者,家人會給其戴上生前佩用的戒指、手鐲等,稱之為「壓殮」,日後撿骨重葬時取出給後輩婦女佩戴。還會把珠玉貝米之類放進死者口中,稱之為「飯含」或「含殮」。 大殮即入棺。蓋棺打釘時,土佬會問是否還有人未瞻仰遺容。這是防止有喪屬來遲,不及見親人最後一面而出現鬧喪的情況。 守靈 從死者去世到出殯之前,孝屬要日夜輪流守靈,主要是防止貓、狗等動物的闖入,也表示盡孝。
喪服 喪服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個等級,稱為五服,適用於與死者親疏關系不同的親屬。而斬衰是最重的喪服,主要適用於死者的兒子、未嫁女、兒媳。其用最粗的生麻製成,不縫邊,簡陋粗惡,用來表示哀痛之深。
弔唁 是喪葬禮俗中較重要的內容。與死者關系親疏不同,弔唁的禮數、方式也有許多區別。 出門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親接到噩耗後,首先要哭悼,再問明死因,然後不顧一切上路奔喪。臨到家時,要望鄉而歌(歌者,哭也)。 到家後,先到靈前跪叩、哭悼。而在廉江,則流行一種叫哭奶(不管哭訴對象是誰統稱哭奶)的口頭文學,其內容大致是追述逝者過去的苦境和對死者的懷念。如女兒哭喪母: 母親養我,奶呀;辛苦一世,奶呀! 無食無著,奶呀;艱難度日,奶呀! 捱到今日,奶呀;兒女成群,奶呀! 怎知你去,奶呀;無留半句,奶呀! 丟下女兒,奶呀;(我)肝腸寸斷,奶呀! 哀聲痛切凄婉,聽者莫不落淚。 親友前來弔唁,孝子要迎接、陪同。守靈的孝屬還禮後,弔唁者到靈堂正式舉哀哭悼。經禮賓人員勸慰,即到帳房交禮。其中多為六尺長的白、黑、灰、藍布。屆時用粉筆書上「英名千古」、「典型永在」等字樣,即為挽帳,在出殯時舉出。 出殯 又稱出山。不同的地方出殯時間不同。一些地方在巳時(上午10—11點),一些則在酉時(下午4—5點)。出殯時,先由道士收煞,門楣貼上「煞符」。棺木移出屋外,道士念念有詞,用劍腹連拍棺材頭三下,此即出殯命令。十六個杠夫應聲齊喝,由孝子捧香碗、牌位、靈幡作為前導,駕靈而行。隔數分鍾,杠夫們便齊喝一聲,意是警告路人迴避。 靈柩出村後,一般在村頭或村地堂等開曠地帶舉祭。開祭時,按親疏遠近關系先後進行拜祭。司禮者有大唱先生(負責喊唱並指揮祭喪儀式全過程)、引禮先生(帶領參祭者跪拜)、司尊習爵先生(遵照大唱者所點祭品逐一點獻)、讀文先生(讀祭文)。之後孝屬向先人作永別禮。
下葬 棺木抵達墓地,再次整理墓坑。先平整坑底,抹去腳印,將紙帛點燃投入,意為溫暖墓室,不讓先人感到寒冷。接著,棺木緩緩下放,經陰陽先生用羅盤校正坐向後,由孝子帶頭鏟土掩埋成堆。掩土時,人影忌投入墓坑內。掩好土,送葬人在墓地繞三圈後,各抓一把泥土回家,撒在屋邊。回家時從另一條小路返回(忌從來路返回、忌半路回頭張望)。
4、石家莊市殯葬管理條例(1999修正)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加強殯葬管理,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在本市行政區域內舉行殯葬活動、從事殯葬服務和殯葬管理的,適用本條例。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制定推行火葬的具體規劃,將殯葬設施建設列入城鄉建設發展計劃,使殯葬管理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第四條 各級民政部門是殯葬管理的主管部門,也可以委託殯葬管理機構負責殯葬活動的管理。
公安、工商、物價、土地、衛生、民族宗教、市容環衛等部門,依據法律、法規規定的職權,按各自的職責對殯葬活動和殯葬服務行為實施管理。第五條 殯葬管理應當推行火葬,改革土葬,革除喪葬陋習,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禁止大操大辦。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建立喪事服務組織,教育、幫助、監督公民文明節儉辦理喪事。第六條 不能通行汽車或者距殯儀館50公里以外的偏僻深山區,為暫時實行土葬的區域,其它區域為火葬區域。第七條 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少數民族的殯葬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並為少數民族改革喪葬習俗提供支持和便利。第二章 火葬管理第八條 實行火葬區域內的公民死亡後,除國家規定可以實行土葬的少數民族外,必須實行火葬。第九條 公民正常死亡的遺體應當自死亡之日起7日內實施火化。
公民因患烈性傳染病死亡的,死者親屬或者死者所在單位及醫療機構應當即時向殯葬管理機構和衛生防疫部門報告,並在24小時內實施火化。
遺體火化時,喪主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出具死亡證明。第十條 公民非正常死亡需要屍檢的,應由縣級以上司法機關進行屍檢並出具准予火化證明,自出具准予火化證明之日起7日內實施火化。
確需暫時保留遺體的,應由縣級以上司法機關出具暫時保留遺體證明,保存時間一般不超過6個月。
特殊情況需延期保留的,由市級以上司法機關批准,並出具延期保留遺體證明。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12個月,逾期由殯葬管理機構予以火化。第十一條 運送遺體應當使用殯葬服務機構的專用車。暫不具備條件的地方,也可以使用其它車輛,但運屍後應經殯葬服務機構消毒處理。
禁止殯葬服務機構以外的單位和個人經營運屍業務。第十二條 公民異地死亡的,遺體應當就地火化。因特殊情況確需運出的,必須經遺體所在地縣級以上民政部門批准並出具《屍體准運證》。第十三條 死者骨灰盒應當存入骨灰堂、埋入骨灰公墓或者深埋。
禁止在公墓外堆墳、樹碑。第十四條 火葬區域內實行土葬的少數民族公民死亡後,應在當地民政部門和民族宗教部門共同指定的地點深埋。第三章 土葬管理第十五條 暫時實行土葬的區域,由縣(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經市民政部門審核、市人民政府同意、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行。第十六條 暫時實行土葬區域內的公民或少數民族公民死亡後自願實行火葬的,應予以鼓勵和支持。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涉。第十七條 暫時實行土葬的區域,禁止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任何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第十八條 禁止在耕地、林地,名勝古跡區、文物保護區、風景區、水源和水庫保護區,河流堤壩和鐵路、公路兩側設置墓地。
前款所列的禁葬區域內,除受國家保護的革命烈士墓和經縣以上人民政府認定的知名人士墓、華僑祖墓和具有歷史、藝術、科學考察價值的古墓外,現有的墳墓,應當予以平毀或遷移。第四章 殯葬設施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按規劃建設殯儀館和公墓、骨灰堂殯葬設施,並將殯葬設施的遷建、擴建、改建和殯葬服務設施的更新改造所需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第二十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准,不得擅自興建殯葬設施。
殯葬設施的收費標准,按照物價管理部門的規定執行。第二十一條 實行火葬區域內的村莊可建立公益性骨灰堂,暫時實行土葬的區域內的村莊可建立公益性遺體公墓。公益性骨灰堂、遺體公墓應當建立在荒山、荒坡、非耕地或者不宜耕種的土地上。
建立公益性骨灰堂和遺體公墓,由村民委員會提出,經鄉(鎮)人民政府核准後,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並由村民委員會負責興建和管理。
城市市區內的村莊,不得新建骨灰堂和公墓。
5、喪葬基本習俗講究,都有哪些?
在中國,一直都把生死之事看得同等重要,所以在民間辦喪事也俗稱「白喜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傳統習俗被簡化甚至遺忘,特別是喪葬白事,更少涉及,如遇上則讓人很是困擾。接下來我們就探討喪葬的習俗有哪些?
首先是指路:需要為離世親人舉行相應的儀式跟活動指路,讓逝者認為這個地方是干凈的,是享福的。其子女要親手給逝者床上准備好的白布衣、藍褲。並且燒毀逝者的遺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
在死者死亡後家人應當盡快地向親友發出報喪帖,或登門通報死訊,對於遠方的親友,要告訴其舉辦追悼儀式日期。其次是停靈:在民間停靈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三天,然後舉辦追悼儀式。在某些地區,會請當地的「先生」,測算合適的時間舉行追悼會。
過去出殯時,親屬都需要披麻戴孝。一般親友要在家屬的陪同下,在靈前舉哀哭悼,直至有人勸慰。如果不是較親近的親友,則可以在靈前燒化幾張紙錢即可。現在因殯葬改革,有所不同,遺體需要火化,所以送葬時一般都是將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在過去,根據逝者的經濟狀況,窮富不一樣,都要有死牲畜祭獻,供品可親戚分食,也可給幫忙的親友出殯後回來食用。按照習俗,還需要焚燒元寶、黃紙、紙制家用品等。最後還需要服喪,近代變更為祭七,所謂祭七指的是頭七至五七或者七七。需要在家設置靈堂,祭百日跟周年。在服喪期間,要穿素服,吃素食。
6、石家莊市殯葬管理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加強殯葬管理,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在本市行政區域內舉行殯葬活動、從事殯葬服務和殯葬管理的,適用本條例。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制定推行火葬的具體規劃,將殯葬設施建設列入城鄉建設發展計劃,使殯葬管理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第四條 各級民政部門是殯葬管理的主管部門,也可以委託殯葬管理機構負責殯葬活動的管理。
公安、工商、物價、土地、衛生、民族宗教、市容環衛等部門,依據法律、法規規定的職權,按各自的職責對殯葬活動和殯葬服務行為實施管理。第五條 殯葬管理應當推行火葬,改革土葬,革除喪葬陋習,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禁止大操大辦。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建立喪事服務組織,教育、幫助、監督公民文明節儉辦理喪事。第六條 不能通行汽車或者距殯儀館50公里以外的偏僻深山區,為暫時實行土葬的區域,其他區域為火葬區域。第七條 尊重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少數民族的殯葬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並為少數民族改革喪葬習俗提供支持和便利。第二章 火葬管理第八條 實行火葬區域內的公民死亡後,除國家規定可以實行土葬的少數民族外,必須實行火葬。第九條 公民正常死亡的遺體應當自死亡之日起7日內實施火化。
公民因患烈性傳染病死亡的,死者親屬或者死者所在單位及醫療機構應當即時向殯葬管理機構和衛生防疫部門報告,並在24小時內實施火化。
遺體火化時,喪主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出具死亡證明。第十條 公民非正常死亡需要屍檢的,應由縣級以上司法機關進行屍檢並出具准予火化證明,自出具准予火化證明之日起7日內實施火化。
確需暫時保留遺體的,應由縣級以上司法機關出具暫時保留遺體證明,保存時間一般不超過6個月。
特殊情況需延期保留的,由市以上司法機關批准,並出具延期保留遺體證明。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12個月,逾期由殯葬管理機構予以火化。第十一條 運送遺體應當使用殯葬服務機構的專用車。暫不具備條件的地方,也可以使用其他車輛,但運屍後應經殯葬服務機構消毒處理。
禁止殯葬服務機構以外的單位和個人經營運屍業務。第十二條 公民異地死亡的,遺體應當就地火化。因特殊情況需運出的,必須經遺體所在地縣級以上民政部門批准並出具《屍體准運證》。第十三條 死者骨灰盒應當存入骨灰堂、埋入骨灰公墓或者深埋。
禁止在公墓外堆墳、樹碑。第十四條 火葬區域內實行土葬的少數民族公民死亡後,應在當地民政部門和民族宗教部門共同指定的地點深埋。第三章 土葬管理第十五條 暫時實行土葬的區域,由縣(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經市民政部門審核、市人民政府同意、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行。第十六條 暫時實行土葬區域內的公民或少數民族公民死亡後自願實行火葬的,應予以鼓勵和支持。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干涉。第十七條 暫時實行土葬的區域,禁止在公墓和農村的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任何地方埋葬遺體、建造墳墓。第十八條 禁止在耕地、林地,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區、水源和水庫保護區,河流堤壩和鐵路、公路兩側設置墓地。
前款所列的禁葬區域內,除受國家保護的革命烈士墓和經縣以上人民政府認定的知名人士墓、華僑祖墓和具有歷史、藝術、科學考察價值的古墓外,現有的墳墓,應當予以平毀或遷移。第四章 殯葬設施第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按規劃建設殯儀館和公墓、骨灰堂等殯葬設施,並將殯葬設施的遷建、擴建、改建和殯葬服務設施的更新改造所需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第二十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准,不得擅自興建殯葬設施。
殯葬設施的收費標准,按照物價管理部門的規定執行。第二十一條 實行火葬區域內的村莊可建立公益性骨灰堂,暫時實行土葬的區域內的村莊可建立公益性遺體公墓。公益性骨灰堂、遺體公墓應當建立在荒山、荒坡、非耕地或者不宜耕種的土地上。
建立公益性骨灰堂和遺體公墓,由村民委員會提出,經鄉(鎮)人民政府核准後,報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審批,並由村民委員會負責興建和管理。
城市市區內的村莊,不得新建骨灰堂和公墓。
7、河北人的信仰\禁忌\婚嫁\壽誕\喪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徵.
六月六敬穀神 在邯鄲西部,武安、涉縣一帶流傳著農歷六月六敬穀神的習俗。太行山山區種谷較多,且種植時間較早,如果遇到老天關照,春季雨水好,往往到了農歷六月初谷就出了穗。所以當地的農民每到六月六望到自己地里一片片金黃的穀苗,心裡就樂開了懷。農歷六月六這天,當地家家蒸饃,蒸豆包,而最時興吃的好飯是裹卷。敬穀神是為了感激上蒼賜給人們糧食,同時也是因傳說中人們擔心五 穀神收回人們享用的糧食。到了農歷六月六,當時的農民要帶上香和自家蒸的饃,去自家種的田地祈禱,祈求五穀神不收回人間的糧食,祈求五穀神賜給自家好收成。
五月十三送羊 邯鄲漳河兩岸有一個習俗,農歷五月十三這一天,外公和舅舅要給小外甥送羊,古時送的是活羊,現在則送白面蒸的面羊。此習俗與神話傳說中沉香劈開二郎神用來壓住三聖母的華山有關,沉香劈山救出母親,要去砍二郎神的頭,但三聖母顧念兄妹情,不讓沉香去,沉香給二郎神送去2隻羊剝皮吃肉,楊二郎知道此事後,就送2隻活羊給沉香,此時正是農歷五月十三日。此風俗後來就在漳河兩岸興起,送羊還有送陽壽的意思,所以此風俗就一直流傳到現在。
冀南扇鼓舞 在邯鄲、邢台以及石家莊所轄的一些縣市,每逢舉行民間廟會,有以扇鼓舞做為敬神舞蹈的習俗。扇鼓舞又叫打扇鼓,使用扇鼓、馬鞭這2種道具,扇鼓由鼓面和鼓把組成,鼓面是一個圓鐵環,其上張覆羊皮,鼓把是一鐵棍,下端有鐵環,環上掛小銅鈴,其形頗像團扇,故稱扇鼓。打扇鼓時,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隨舞步節奏邊移進邊晃動扇鼓,使把上裝飾的銅鈴發出響聲,同時按音響節奏以鞭擊鼓,作出各種舞蹈動作。打扇鼓載歌載舞,參演人數一般不少於8人,演出者不受性別和年齡的限制,但冀南地區每逢廟會,打扇鼓者多為中老年婦女,她們拋開平日繁多的家務和顧忌一舞開懷,因而打扇鼓又被說成是冀南農 婦的狂歡節。每逢廟會舉行,各種扇鼓的劇目就鋪開來演。劇目一般是情節完整、故事性較強的歷史傳說形成的戲曲故事,上演較多的劇目有《接總兵》、《接天兵天將》、《接九家仙姑》等,均是頗受農民群眾喜愛的劇目。
叢中花會 叢中是古城邯鄲的一個鎮,這里有一個民間花會表演的固定模式。據傳,叢中花會始於明朝太祖年間,距今至少已有600年的歷史。叢中花會有固定的時間,古時多在農歷二月十四至十六這三天,六年一小鬧,十二年一大鬧。叢中花會有20種表演形式,24個班,分為造型藝術5個班,武術4個班,表演藝術9個班,小雜耍6個班。叢中花會以沿街表演為主要形式。全花會分4個組合,各組合互相配合,或分或合均有一條線聯系,使整個表演始終渾然一體。花會的傳統節目均以表現普通百姓的愛憎為主,兼以娛樂,經幾百年來的磨煉已臻化境,演技日趨成熟,現已形成頗具規模的民間藝術類型。每到花會時日,附近百姓總是雲集於此,盡情的娛樂。
元霄節盪鞦韆 邯鄲西部一帶城鄉百姓有過元霄佳節盪鞦韆的習俗。時節自正月初十搭鞦韆架開始,盪鞦韆的高潮卻是在正月十四、十五兩日。每逢元霄佳節前後,邯鄲西部一帶的百姓便家家產戶搭起鞦韆架,老老少少的人們與青壯年人一同盪鞦韆。至此時,每個村鎮還將自行或與相鄰村鎮舉行盪鞦韆比賽,這個習俗倒頗有些象朝鮮民族的習俗。盪鞦韆有單人盪、雙人盪、坐盪、立盪等幾種形式。平常的盪法比較簡便,但此地還有比較特殊的鞦韆,一是盪木驢,一是過梁悠,一是板不煞。過梁悠和板不煞比較復雜,可盪出花樣,鞦韆的架法也與平常不同。由於盪鞦韆既可鍛煉身體,又能增添娛樂氣氛,所以,邯鄲一帶的盪鞦韆活動持續傳到如今,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二月二乞巧節 每逢農歷二月初二,磁州附近山村有姑娘們過乞巧節的習俗。這一天,姑娘們可自由結伴,穿上好衣裳,帶好小米、白面、油、鹽及鍋、碗、盆、勺等工具,一起上山野餐,這就是磁州古時流傳下來的"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飯"習俗。姑娘們上山後,找一野餐的合適地點,然後壘灶、安鍋、煮飯,燜小米飯、包水餃、熬米粥均可。飯煮好後,姑娘們還需到山坡的灌木叢里摘回一種野生植物的紅色圪針尖兒,然後就或五、六人或十幾人合圍坐在野餐鍋邊,進行乞巧儀式。乞巧 儀式很有韻味,合夥而來的姑娘們每一個人都必須進行,大家用布遮好某一個姑娘的眼睛,讓她把七個圪針尖兒丟在飯鍋里,再讓她用筷子在鍋中攪三攪,然手用筷子夾起飯吃,只能吃七口,每人均如此進行,每人夾飯吃前都要補足七個圪針尖兒,以示公平。在這種儀式中,凡是能夠吃到圪針尖兒的姑娘,就成為巧姐或巧妹,會備受村裡人的贊賞,上門求親的人就多。當乞巧儀式結束後,姑娘們才開始正式的野蠶和一天的娛樂。
經過數千年的文化積累,在河北大地上出現了豐富多彩的民俗藝術形式。
其中有富有民間特色的各種畫派,比如:武強年畫、布糊畫、土坷垃畫、蘭印花布、內畫、辛集農風畫等
還有豐富的制陶藝術,例如:古陶、黑陶、磁州瓷、定州瓷、德州瓷等。
文房四寶類有:易水古硯、衡水毛筆等。
手工藝類有:草編、泥人、面人錦人、涿州地毯、花燈風箏、曲陽石雕、蔚縣剪紙、秦皇島貝雕等。
藝術類劇種有:評劇、秧歌、豫劇、漁家樂、河北梆子、唐山皮影、保定老調、武安洛子、石家莊絲弦、東路二人台等。
石家莊一帶的廟會歷史悠久,最早產生於祭祀活動。據考證,早在漢代,封龍山就有祭山活動,這是封龍山廟會的淵源。隨著宗教文化的發展,寺廟祠壇大興。諸如關帝廟、葯王廟、觀音廟、奶奶廟、聖母廟、三官廟、真武廟、呂祖廟、城隆廟、五道廟、土地廟、山神廟等,逐漸遍布各地,祭神敬仙活動也隨之頻繁和普及,廟會隨之盛行。欒城西宮大廟會就是祭祀南海觀音的活動,井陘雪花山廟會起源於祭神。也有的廟會,是群眾為了悼念他們崇敬的人而設立的。如靈壽城關農歷二月初一的「成官」廟,是為了紀念靈壽知縣成肇麟而設的。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德法聯軍追擊西逃的慈禧和光緒,路經靈壽時,脅迫成知縣提供糧草、車馬、婦女。成知縣斷然拒絕,被法軍系於馬後,繞城飛跑。成知縣不甘受辱,又難逃魔掌,便於深夜投井自盡。靈壽百姓便將他的殉難日定為廟會日。
舊時,廟會的內容較為復雜,既有大型的祭把儀式,也有群眾自發的求神拜仙活動,如拴嬰許願、問醫求葯、求雨乞福、驅魔修德等等。一些祭祀活動,有隆重的儀式,伴以唱大戲。廟會上,武術、雜耍等各種民間藝術也盡展風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廟會和集市相融合,便出現了集祭祀、娛樂、貿易於一體的空前繁榮景象。現在,各地廟會的宗教祭祀內容己淡化,廟會逐漸演變為物資交流大會,商
品交易、群眾文化娛樂活動和旅遊成了各地廟會的主題。
雪花山廟會起源於祭神。早在明嘉靖年間,雪花山建有碧霞元君廟,為祭祀碧霞元君遂起廟會,時間為農歷四月十六至十八三天,由井陘舊城所在各村組織,周圍四五十個村莊參加。其廟會有很嚴格的儀式,從准備起會,到正式過會,都有一套程序。
「傳鑼會查」:會前會首派人到各村敲鑼通知,共三次。三月初一首次傳鑼,鑼聲一個點,意為開始起會,各村准備;三月十五,二次傳鑼,鑼聲兩點,示意廟會期近;四月初一,三次傳鑼,三個點,鑼聲急促,示意會期在即,各村做好一切准備,要按時赴會。「傳鑼人」身著黃色對襟梅花麾,腳穿軟底抓地虎靴,頭戴紅綠雞毛纓荷葉頂子。第三次傳鑼時,傳鑼人將一張「四月十八,聖母大會,朝山進
香,風調雨順」的會帖分送各村。
四月初一,四路會首聚會商議各項安排,抓鬮排定抬杠次序,中午「傳鑼人」在東聚門城樓、會源門覽秀樓、北關閣、東巷子閣高呼三聲「會轉查了」,鑼聲不斷,以示「會查」結束。
「請駕」:四月十五,廟會前一天,香頭帶領八名轎夫鼓樂喧天,到雪花山頂廟里頂禮膜拜,「請神接駕」。
所謂「駕」,是一頂八抬殿式敞轎,斗拱飛檐,雕刻精細,金(銅)頂黃幃,玲瓏華麗,周嵌水銀玻璃,檐角懸寶葫蘆,絲穗飄拂,鋒鈴叮擋。駕中供奉聖母走像(專供抬的像),駕前全副執事,有龍虎八旗、肅靜牌、退避牌、吊封、萬民傘(傘周圍綴滿歷年施主姓氏的小綢條)。三聲鐵炮響過,起駕鑼響,再配上輕、重樂隊,各種打擊樂器和吹奏拉彈樂器齊全,一時鼓樂齊鳴,駕起緩進,淌過綿河,經蔡庄,把「神」駕供於西關。「演駕」:其意是為神演出,亦即敬神,是正式過會。
「演駕」進行三天,十六、十七先後在周圍村莊沿村演出,十八是正會,在城街演出。「演駕」隊伍的順序排列是:最前面為顛扛,顛杠後為各種演唱及舞蹈節目,然後是社火,社火後是神駕前的執事、樂隊,最後是神駕。十八日演駕上午九點鍾從西門開始,向東經城街、東關、北關、河東、南關,最後到雪花山。
「演駕」開始,九聲鐵炮響過,「馬子」赤膊上陣「開路」。最初為揮鞭開路,30年代改為舞流星開路。開路之後,即是顛杠。36抬杠箱,或48抬杠箱,排列成隊。顛杠人或著肉色紡綢排扣上衣,燈籠褲,或著武生裝束,或著奇裝異服做丑角打扮。顛杠表演從上午九時一般要進行到下午二、三時左右,場面宏大,表演精彩。
跟著顛杠表演的是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秧歌、絲弦等劇種的摺子戲,拉花、說唱、啞劇等各種形式的節目。再接著是約有20多隊的武術社火隊表演。演出沒有固定場所,邊演出邊行進,至雪花山腳,已近黃昏。點燃燈籠火把開始朝頂。在聖象前焚香後,抬杠、節目、社火大表演,隨後是跑陣,陣式有梅花陣、八封陣、陰陽陣、五虎陣……,變幻無窮,意謂「神靈捍衛,佑我黎民」。跑陣時,《龜馱碑》特許進殿,在「聖母」像前的大筐籮里蹲著團團拜舞,演員盡量摸取筐籮里的「油錢」(制錢、銅元),裝歸己有。龜亦為長壽聖物,裝取油錢算是「神」的特賜。演駕結束,住持道人接「駕」,將聖母走像安置廟中。整個過程,鼓樂鞭炮聲聲,香煙繚繞,直至次日晨,廟會方告結束。
廟會期間,在城隆廟演四天大戲;清代、民初可以「拉官戲」。在本縣境內演出的戲班若被會首和官府看準議定,便派人至演出地點,登台將鼓板反轉,意即「拉了官戲」,四月十五起到城隆廟演出四天,不給演出費,但供應好茶,演員住所舒適,且「犒台」豐盛。每日三開箱必有兩搞台,大商號犒賞饅頭、豬肉,動翱數十斤,或有點心。有時是「雙犒台」(賞雙份)。
不拉官戲,就得「寫戲」(預約演出),經費只能靠布施。正豐煤礦是大「施主」,其次是各大商號,再其次是礦上的煤司、師爺、管帳先生及衙門里的「頭面人物」。不搞按戶攤派。
廟會期間雪花山頂最少有一台戲,有時唱對台,若沒有某村或某大戶許願獻戲,就靠善男信女們的油錢了。一應開銷,廟會後黃榜公布,誰也不敢吃黑錢,怕「神」給報應。
節目沿街演出,也可獲得犒賞。若抬杠穿堂(即在舊衙大堂前廣場穿過),衙門里的「達官貴人」也得自掏腰包,幾任知縣都出過賞錢。會首、管事的准備廟會,都是白盡義務,支派人去聯絡會事,登門化緣也是義務性質,那個村也有很多熱心人。演員們自帶干糧,在演出間隙蹲在攤旁啃吃。只是給扭拉花的小演員們買些糖果梨糕,這就是酬勞了。
廟會又是井陘最大的物資交流大會。商品以農具為多,廟會的牲口市成交常達二三百頭。日用雜貨、兒童玩具、婦女用品、粗布花布也極豐富。風味小吃、炒麵茶湯也搶時上市。糖人、面人、團扇、汗傘,吸引了許多兒童婦女。
8、喪葬習俗有什麼?
喪葬習俗流有圓墳、燒七、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1、圓墳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燒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3、燒百天、燒周年、燒三周年
死者亡故後100天,孝子要上墳燒化冥紙冥錢,或將死者亡靈請回家中祭奠。此亦為小祭,也稱「百日」。
周年分頭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頭周年、二周年皆為小祭,三周年最為隆重,一般都要過大事,搭設祭棚,請鼓樂手、陰陽班子打醮念經、呈獻紙活、花圈等。
(8)石家莊的殯葬風俗擴展資料:
喪葬中,所有人手握牽引靈車繩索的人一起合唱輓歌。漢代田橫的門客寫的輓歌的歌辭有《薤露》、《蒿里》二章。當時田橫自殺,門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來了。歌辭的意思是說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曬干滅亡,又以為人死了靈魂回歸到泰山南邊的蒿里。所以有這兩章。
9、喪葬基本習俗講究,都有哪些?
第一,穿喪服。
在整個喪葬儀式期間,所有的家屬和親人都要穿喪服。直系親屬比如女兒、兒子,還有孫子孫女,是要披麻戴孝,穿麻衣。其他的親戚朋友,要根據身份和輩分的不同,穿著不同的喪服。
現在各個地方的喪服顏色各有不同,一般是藍色、黃色、白色為主。各個地方的習俗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地方可能不同的人家,穿著的顏色也有講究,因為有喜喪和普通喪事的區別,這要根據每個喪主家庭的實際情況而定。
第二,出殯。
在過去,出殯就是將棺木抬到山下下葬。親人在送葬的途中,需要三跪九叩。但是現在已經取消了土葬,都改為火葬。所以就是將遺體火化之後,將骨灰盒取回,葬在墓地里。
第三,死牲。
一般來說,喪葬時都要准備一些死牲。根據家庭的經濟條件不同,比較富有的人家會准備豬,窮苦的人家就會准備小隻的雞鴨。這些死牲就是傳統意義上的供品,被認為是非常有福氣的東西。
在喪葬儀式結束之後,這些供品就會分給親戚朋友帶回家。還有一些會把這些供品用於舉辦宴席,因為很多農村在出殯回來之後是要辦宴席的。
第四,焚燒。
在入棺的當天晚上,要指將死者的衣服、被褥等東西都燒掉。意思就是燒掉了這些東西之後,人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連同他曾經的痕跡都一同燒掉了。就像是一個儀式一般,不帶什麼來,也不帶什麼東西走。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還會燒紙房子、紙錢、紙車子等,希望死者到了下面也能夠有錢花,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
第五,服喪。
現在服喪已經變得越來越簡單了,可以在家裡設靈堂。同時,在服喪期間要吃素食,穿素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