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有關北方風俗的古詩詞

有關北方風俗的古詩詞

發布時間: 2022-10-06 18:50:26

1、關於民俗民風的古詩誰有

[編輯本段]【端午節詩詞】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已酉端午 (貝瓊)
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乙卯重五詩 【南宋】陸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葯,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七律 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
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
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
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六幺令.天中節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
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
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
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
感嘆懷王昏聵,悲戚秦吞楚。
異客垂涕淫淫,鬢白知幾許?
朝夕新亭對泣,淚竭陵陽處。
汨羅江渚,湘纍已逝,惟有萬千斷腸句。
滿江紅.端陽前作
千載悠悠,成習俗,天中端午。
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
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
祭聖賢,忠義盪乾坤,傷君去。
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
嘆家亡國破,汨羅歸處。
志潔行廉爭日月,辭微文約傳千古。
子沉江,鶴駕淚淫淫,何其苦。
菩薩蠻 【宋】陳與義
包中香黍分邊角。彩絲剪就交絨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義重。對景承歡寵。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漁家傲【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松等閑驚破紗窗夢。
端午【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音,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編輯本段]【端午節諺語】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櫳。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櫳。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櫳,食過五月粽,不夠百日又翻風。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葯吃三年 。(山東)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寶山)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端午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編輯本段]【端午節歇後語】
端午節賣月歷——過時了
癩蛤蟆躲端午——躲的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端午節的黃魚——在盛市上
端午節後布穀叫——過時了
過了端午節劃龍船——過時貨
端午節吃餃子——與眾不同

2、關於北方唯美的詩句

1.告訴我描寫北方風景的古詩

詩中春/夏/秋/冬/山/水/日/月/風/花/雨/雪/草/柳/樹/鳥/河/江/雲/別/親情/鄉情 詩中春 1.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孟浩然:《春曉》》 2.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3.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 4.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6.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李紳:《憫農》) 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己亥雜詩》) 9.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 10.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 詩中夏 1.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白居易:《觀刈麥))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李商隱:(晚晴)) 3.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 4.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杜甫:《夏夜嘆》) 5.農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復古:《大熱》) 6.人皆苦炎熱,我愛夏日長。

(李昂:《夏日聯句》) 7.殘雲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 8.連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覺夏深。

(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陽陰正可人。

(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詩中秋 1.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李嶠:《風》)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4.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漢樂府?長歌行》)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劉禹錫:《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8.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 詩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2.秋月揚明惲,冬嶺秀寒松。

(陶淵明:《四時》) 3.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4.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

(董思恭:《守歲》) 5.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微:《四氣詩》) 6.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

(陳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8.兒童冬學鬧比鄰,據岸愚儒卻子珍。

(陸游:《秋日郊居》) 9.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杜甫:《小至》) 詩中山 1.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6.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李白:《關山月}) 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歸園田居》) 9.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1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詩中水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曹操:觀滄海》) 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9.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詩中日 1.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漢樂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3.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杜甫:《絕句》) 4.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8.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王安石:《元日》) 9.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0.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李白:《望天門山》) 詩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靜夜思》) 2.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5.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獨酌》) 6.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

2.形容「東北風景」的詩句有哪些

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三峽樓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詠懷古跡五首·其一》杜甫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

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旅思倦搖搖,孤游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謝朓玉衡固已驂,羲和若飛凌。

四運循環轉,寒暑自相承。冉冉年時暮,迢迢天路征。

招搖東北指,大火西南升。悲風無絕響,玄雲互相仍。

豐水憑川結,零露彌天凝。年命特相逝,慶雲鮮克乘。

履信多愆期,思順焉足憑。慷慨臨川響,非此孰為興。

哀吟梁甫顛,慷慨獨撫膺。——《梁甫吟》陸機白馬東北來,空鞍貫雙箭。

可憐馬上郎,意氣今誰見。 近時主將戮,中夜商於戰。

喪亂死多門,嗚呼淚如霰。——《白馬》杜甫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

眉月晚生神女浦, 臉波春傍窈娘堤。柳絲裊裊風繰出,草縷茸茸雨剪齊。

報道前驅少呼喝,恐驚黃鳥不成啼。——《天津橋》白居易《詠懷古跡五首·其一》杜甫譯文:關中兵荒馬亂百姓流離失所,躲避戰亂漂泊流浪來到西南。

長久地停留三峽樓台熬日月,與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雲山。羯胡人狡詐事主終究不可靠,傷時感世的人至今未回還。

梁代庾信的一生處境最凄涼,到晚年作的詩賦轟動了江關。賞析: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

組詩開首詠懷的是詩人庾信,這是因為作者對庾信的詩賦推崇備至,極為傾倒。他曾經說:「清新庾開府」,「庾信文章老更成「。

另一方面,當時他即將有江陵之行,情況與庾信漂泊有相通之處。首聯是杜甫自安史之亂以來全部生活的概括。

安史亂後,杜甫由長安逃難至鄜州,欲往靈武,又被俘至長安,復由長安竄歸鳳翔,至鄜州探視家小,長安克復後,貶官華州,旋棄官,客秦州,經同谷入蜀,故曰「支離東北風塵際」。當時戰爭激烈,故曰風塵際。

入蜀後,先後居留成都約五年,流寓梓州閬州一年,嚴武死後,由成都至雲安,今又由雲安來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間」。只敘事實,感慨自深。

頷聯承上漂流西南,點明所在之地。這里風情殊異,房屋依山而建,層層高聳,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

山區百姓大多是古時五溪蠻的後裔,他們身穿帶尾形的五色衣服同雲彩和山巒一起共居同住。頸聯追究支離漂泊的起因。

這兩句是雙管齊下,因為在詠懷之中兼含詠史之意,它既是自己詠懷,又是代古人——庾信——詠懷。本來,祿山之叛唐,即有似於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祿山之亂,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亂;杜甫支離漂泊,感時念亂,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賦》,因身份頗相類,故不無「同病相憐」之感。

正由於是雙管齊下,所以這兩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時也起下文。尾聯承接上聯,說庾信長期羈留北朝,常有蕭條凄涼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詩風,由原來的綺靡變為沉鬱蒼勁,常發鄉關之思,其憂憤之情感動「江關」,為人們所稱贊。

全詩從安史之亂寫起,寫自己漂泊入蜀居無定處。接寫流落三峽、五溪,與夷人共處。

再寫安祿山狡猾反復,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飄泊異地,欲歸不得,恰似當年的庾信。最後寫庾信晚年《哀江南賦》極為凄涼悲壯,暗寓自己的鄉國之思。

全詩寫景寫情,均屬親身體驗,深切真摯,議論精當,耐人尋味。作者介紹: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

[1-2] 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1]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

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

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3.關於南北的句子

何兆 贈兄

洛陽紙價因兄貴,蜀地紅箋為弟貧.

【南北東西】九千里,除兄與弟更無人.

吳融 雲

【南北東西】似客身,遠峰高鳥自為鄰.

清歌一曲猶能住,莫道無心勝得人.

蘇軾 蜀僧明操思歸龍丘子書壁

更厭勞生能幾日,莫將歸思擾衰年.

片雲會得無心否,【南北東西】只一天.

王安石 勘會賀蘭溪主

賀蘭溪上幾株松,【南北東西】有幾峰.

買得住來今幾日,尋常誰與坐從容.

陳與義 五月二日避貴寇入洞庭湖絕句

鼓發嘉魚千面雪,亂帆和雨向湖開.

何妨【南北東西】客,一聽湘妃瑤瑟來.

呂本中 採桑子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陳瓘 卜運算元

只解勸人歸,都不留人住.

【南北東西】總是家,勸我歸何處.

去住總由天,天意人難阻.

若得歸時我自歸,何必閑言語.

4.形容女子漂亮的古風句子

1.千秋無絕色!悅目是佳人!傾國傾城貌!驚為天下人!

2.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

3.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4.俏麗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5.眉梢眼角藏秀氣,聲音笑貌露溫柔

6.翩若驚鴻,婉若游龍

7.美人既醉,朱顏酡些

8.冰肌自是生來瘦,那更分飛後

9.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10.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11.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12.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3.屆笑春桃兮,雲堆翠髻;唇綻櫻顆兮,榴齒含香

14.嫻靜猶如花照水,行動好比風扶柳

15.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16.裊娜少女羞,歲月無憂愁

17.芳容麗質更妖嬈,秋水精神瑞雪標

18.珠纓旋轉星宿搖,花蔓抖擻龍蛇動

19.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20.花心定有何人捻,暈暈如嬌靨

2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22.脈脈眼中波,盈盈花盛處

2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4.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25.君還知道相思苦,怎忍拋奴去

26.不辭迢遞過關山,只恐別郎容易、見郎難

27.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香。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

28.芸芸眾神贊,飄飄仙子舞

2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30.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31.雲一渦,玉一梭,淡淡衫兒薄薄羅,輕顰雙黛螺

32.鳳眼半彎藏琥珀,朱唇一顆點櫻桃

33.柳腰春風過,百鳥隨香走

34.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遠。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35.笑顏如花綻,玉音婉轉流

36.皎皎兮似輕雲之蔽月,飄飄兮若回風之流雪

37.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38.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

39.溫柔幾許緣何散,愛恨聲聲怨

40.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41.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42.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43.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44.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

45.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

46.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雲

47.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5.關於行走遠方的唯美詩句有哪些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唐)杜牧《清明》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唐)王昌齡《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唐)王維《使至塞》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唐)李白《贈汪倫》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做官別校書叔雲》

獨在異鄉逢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唐)王維《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水調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唐)王勃《送杜少府任蜀州》

既然選擇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宋)王安石《元日》

風雨端陽生晦冥,泊羅無處吊英靈。 ——(明)貝瓊《已酉端午》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唐)王昌齡《出塞》

關於遠方的歌曲:

1. 歌手:郁可唯

歌詞出處:

遠方 - 郁可唯

作詞:譚旋

作曲:譚旋

(電視劇《古劍奇譚》片尾曲)

愛上漫天的星河靜靜流淌

如夢披上了

霓裳

濕了的眼眶

擋不住感傷 此刻該靠著你

肩膀

還記得你最初單純的模樣

如今已歷經

滄桑 哪怕會受傷

我也願永遠

這樣守候在你身旁

看遠方 你指的方向

去翻越 去徜徉

在遠方 清澈的時光

到如今 都難忘

還記得你最初單純的模樣

如今已歷經

滄桑 哪怕會受傷

我也願永遠

這樣守候在你身旁

看遠方 曾年少痴狂

懷著夢 跨越蒼茫

在遠方 尋愛的天堂

我隨你

去飛翔

看遠方 你指的方向

去翻越 去徜徉

在遠方 清澈的時光

到如今 都難忘

看遠方 曾年少痴狂

懷著夢 跨越蒼茫

在遠方 尋愛的天堂

我隨你

去飛翔 勇敢的飛向遠方

2. 歌手:女朋友(S.H.E)

歌曲:《遠方》

寬厚肩膀手指干凈而修長

笑聲像大海眼神里有陽光

我想像你一定就是這樣

還沒出現就已對你愛戀

還沒遇見就先有了思念

要給我的愛如果你還在灌溉

要我等待我就等待

北方南方某個遠方一定有座愛情天堂

我們用愛幸福對方共享一對翅膀飛翔

請找到我到了對的時候

相遇的路口請認出我

屬於我的愛先種在你心中

請感動我等它成熟

北方南方某個遠方一定有座愛情天堂

我們用愛幸福對方共享一對翅膀飛翔

雖然偶爾會孤單雖然等候太漫長

萬一青春太短 woo~

但是只要看遠方就能再堅定信仰

只有最好的你能給最好的愛

我很確定不遠遠方會有我們愛的天堂

心會溫暖笑會燦爛風沙星辰永遠相伴

3、關於傳統民俗風俗的古詩有哪些?

1、《端午》

浴蘭包粽念忠臣,千古不亡湘水身。

當日楚王憎逆耳,隨將一國殉靈均。

2、《同州端午》

鶴發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

兒童見說深驚訝,卻問何方是故鄉。

3、《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

君家玉女從小見,聞道如今畫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4、《清》

櫻桃桑椹與營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5、《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端午三首.其一》

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

嘗聞求福木居士,試向艾人成祝呵。

4、求與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有關的古詩

元宵節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元宵節在古代又稱元夕、上元節,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是春節後的第一個節日,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自古以來就備受人們關注。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詞作《生查子·元夕》的時間、場景設定就在元宵之夜。詞中用今夕對比的方式,來展現物是人非的傷感之情,「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相愛的人趁著月上柳梢,暗暗約定好在黃昏之後想會,情真意切。而在今年元夜,月與燈還似去年一般好,只是「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節日里,歡笑是別人的,詞人只剩傷感。

古風插畫

花朝節

蔡雲《詠花朝》

花朝節,紀念百花的生日,是中國傳統的民俗活動之一,在東北、華東、華北、中南等地較為流行,一般在農歷二月份舉行。清代詩人蔡雲的《詠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綉,尚勞點綴賀花神」,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的熱愛與崇拜。

古風插畫

清明節

蘇軾《望江南·超然台作》

在古代,寒食節之後兩日便是清明節,而寒食節又稱為禁煙節、冷節,因為在寒食期間要禁煙禁火,只吃冷食,所以寒食之後的清明節便可以重燃「新火」,這一習俗在蘇軾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就有提到,「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清明掃墓祭祖之時,蘇軾被困居異鄉,這是自我寬慰之語,徒勞思鄉,不如燃新火、品新茶,好詩好酒不應辜負這大好年華。

古風插畫

端午節

蘇軾《浣溪沙·端午》

端午節是在農歷每年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主要紀念戰國政治家、文人屈原。蘇軾的詞作《浣溪沙·端午》中有寫到端午節的一些節日習俗,據說,這首詞是蘇軾被貶惠州的第二年端午,思念侍妾朝雲所作。「明朝端午浴芳蘭」,「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這幾句始終涉及的蓄蘭沐浴、手臂上纏五彩絲線、發髻上掛驅邪保平安的符錄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

古風插畫

七夕

楊璞《七夕》

七夕,又名乞巧節、七巧節等,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本土傳統的情人節,在神話故事中,牛郎與織女被銀河隔開,只能在七夕這天渡河相會,是一段凄美的愛情傳說。「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鎖。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宋代文人楊璞的《七夕》一詩將七夕佳節的傳說寫得趣味十足。

古風插畫

中秋節

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中秋節,又名月夕,追月節等,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月圓之夜,親人團聚,飲桂花酒,共賞明月。而文人們則喜歡借月圓之兆,寄託思鄉懷親之情,其中最經典的就要屬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了,但願世間的人都可以平安健康,長長久久,及時與親人相隔萬里,也可以共賞這美好月光,寄託了千古以來的美好祝願。

古風插畫

除夕

高適《除夜作》

除夕,原意是「歲除」,取「除舊布新」之意,每年農歷的最後一天,家人歡聚,共迎新年。唐代詩人高適的《除夜作》,寫除夕之夜,遊子與家人的兩地之思。「故鄉今夜思千里,雙鬢明朝有一年」,詩人既悲嘆除夕夜與故鄉遠隔千里,可思可想不可見,又有感於新年將至,年華易逝,也從另一方面襯托出了「年味」。

5、關於民俗的詩句大全(中華民風習俗的古詩集錦)

      1.中華民風習俗的古詩集錦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杜牧《清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蘇東坡
      「江上冰銷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蘇轍(踏青)
      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端午節:
      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描寫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的古詩詞精選
      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內容來自用戶:霍88816
      描寫中國傳統節日的古詩詞精選_1、春節
      王安石《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2、元夕(正月十五)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火闌珊處。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3、清明
      杜牧《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
      輕煙散入五侯家。
      4、端午
      和端午
      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
      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
      只留離騷在世間。
      五月五日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七夕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3.習俗,詩句大全 各地重陽節習俗有哪些
      賞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
      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 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放紙鳶 放紙鷂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
      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鷂亦現在的風箏。
      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嶺南地區一個特色。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
      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4.中國傳統節日的時間、習俗、詩句
      一、端午節
      1、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2、習俗: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掛艾葉菖蒲榕枝。
      3、詩句: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作者:張耒
      朝代:北宋
      出處:《和端午》
      釋義:龍舟競賽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載哪裡還能回還啊。國破身死現在還能有什麼呢,唉!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二、中秋節
      1、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2、習俗:吃月餅、賞月。
      3、詩句: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作者:米芾
      朝代:宋
      出處:《中秋登樓望月》
      釋義:用眼看盡淮海,漫漫海上像銀子一樣白,千萬道彩虹般的光芒下,蚌孕育著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沒有人修治,桂樹枝就會一直長,會撐破月亮的。
      三、春節
      1、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2、習俗: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
      3、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出處:《元日》
      釋義: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送走了舊年迎來了新年,人們飲美味的屠蘇酒時,又有和暖的春風撲面而來;千門萬戶瞳瞳日,家家戶戶都取下了舊桃符,換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四、清明節
      1、時間:公歷(陽歷)四月五日前後
      2、習俗:掃墓祭祖、踏青郊遊。
      3、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杜牧
      朝代:唐
      出處:《清明》
      釋義: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五、冬至
      1、時間: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2、習俗:祭天祭祖。
      3、詩句: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出處:《邯鄲冬至夜思家》
      釋義:我居住在邯鄲客棧的時候正好是冬至佳節。晚上,我抱著雙膝坐在燈前,只有影子與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親人今天會相聚到深夜,還應該談論著我這個遠行人。
5.關於春節的詩詞、民俗、春聯
      春節的詩句 1、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____ 王安石《元日》2、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____ 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3、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____ 高適《除夜作》4、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____ 王安石《元日》5、十年舊夢無尋處,幾度新春不在家。
      ____ 吳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6、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____ 陸游《除夜雪》7、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____ 薛道衡《人日思歸》8、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____ 戴復古《除夜》9、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____ 文天祥《除夜》10、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____ 蘇軾《守歲》11、衣懶換,酒難賒。可憐此夕看梅花。
      ____ 吳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12、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____ 陸游《除夜雪》13、鶯啼燕語報新年,馬邑龍堆路幾千。
      ____ 皇甫冉《春思》14、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____ 劉長卿《新年作》15、一年滴盡蓮花漏。
      碧井酴酥沈凍酒。____ 毛滂《玉樓春·己卯歲元日》16、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____ 文徵明《拜年》17、陪都歌舞迎佳節,遙祝延安景物華。____ 董必武《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18、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____ 孟浩然《田家元日》19、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____ 董必武《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春節的習俗大年初一,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再拜年。
      一般是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孩子壓歲錢,壓住邪祟大年初二,出家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一同回娘家拜年。正月初三,走親訪友,留客吃飯,大擺筵席。
      正月初四,祭祀財神,灶王回人間查戶口。正月初五,五路迎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並進。
      (戶神、灶神、門神,土神、行神)正月初六,馬到成功。送窮,把窮送走,把財富帶進來,招財進寶。
      正月初七,人壽年豐。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攤煎餅吃七寶粥,安頓身心,生養生息。正月初八是穀日,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這年稻穀豐收。
      正月初九是天日,玉皇大帝的生日,人們舉行祭奠,求天公賜福。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祭石感恩。
      正月十一祭拜紫姑,她是弱女子的保護神。正月十二搭建燈棚,為元宵節做准

6、關於端午節風俗的古詩詞

關於端午節風俗的古詩詞如下:
1.條脫閑揎系五絲。——宋·李清照失調名《端午》
2.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3.幽歡一夢成炊黍,知綠暗,汀菰幾度。竹西歌斷芳塵去,寬盡經年臂縷。梅黃後,林梢更雨。小池面,啼紅怨暮。當時明月重生處,樓上宮眉在否?——宋·吳文英《杏花天·重午》
4.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揚_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_鬣動,__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唐·劉禹錫《競渡曲》

7、描寫中國傳統習俗的詩句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2、《元日》

宋代: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著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3、《清明》

唐代: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4、《青玉案·元夕》

宋代: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譯文:焰火像是東風吹散了的千樹繁花,紛紛落下彷彿星星如雨般墜落。豪華的馬車滿路飄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回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舞動魚燈、龍燈不停歇,笑語喧嘩。

美人頭上都戴著華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只有衣香猶在暗中飄散。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5、《蜀中九日 》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譯文:重陽節登高眺望家鄉,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只感無限煩愁。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無法歸去,鴻雁又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8、春節習俗古詩文

民間有一首流傳很廣的《過年歌》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豬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大年初一蹶著屁股亂作揖。

小年

俗稱「小年」,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每到這一天,各家各戶還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燒餅,名曰『祭灶火燒」,或者備灶糖,灶王爺要在這個時間上天,去向天皇人帝匯報工作。

給灶王爺吃了嘴甜甜的,人們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臘月二十四

撣塵掃房子,這日是約定俗成的掃除日。除舊迎新不可不做哦。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臘月二十五

推磨做豆腐。傳說玉帝會下界查訪,吃豆腐渣以表清苦。明年會有好事情降臨的。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舊俗還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窮苦人家只在一年一度的年節中才能吃到肉。也是辦年貨的開始。

民間諺語稱:「臘月二十六,燉豬肉」,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臘月二十六這一天,各地有「臘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 臘月二十六,洗凈禽畜屋」之說,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也就是說,從這一天起要開始置辦年貨了。在各地鄉村,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邊各村的百姓紛紛前往趕集買年貨。

臘月二十七

宰年雞、趕大集,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

民謠中有「臘月二十七,殺只雞」的說法,為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取得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

因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圓滿。另外,因為老理講究初一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當然也就要提前准備好了。

臘月二十八

打糕蒸饃貼花。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後被紅紙代替。這天要貼窗花了啊。

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的說法,是說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准備主食過年的前奏。

「貼花花」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後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

上墳請祖上大供。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稱「小除夕」,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且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中國農歷有大小月之分,所謂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臘月為小月,二十九這一天就是這一年最後一天。那麼臘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過年的各種准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在整個年節中,二十九這天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籌備年節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大年三十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在傳說中,每到除夕年獸都會出來為害,人們經過一夜的守歲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嚇跑年獸。要是不守歲第二天見不到你了可怎麼辦呢?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的習俗,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守歲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包餃子。

正月初一

傳統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長輩或者左鄰右里,一般不出遠門去拜年。除夕守歲後,初一早上人們開門互相道賀「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等。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餃子,還有湯圓,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大年初一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這一天嫁出門的閨女是要帶著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婦走娘家的規矩多。比如說帶的禮物都要是成雙成對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時,還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

傳統習俗中,正月初三被認為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擾到老鼠嫁女兒。老鼠大有「誰不讓我過好這一天,我讓誰難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驚擾了老鼠嫁女兒,老鼠就要禍害這一家。為了地里的收成,早早的睡覺吧!

農歷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

相傳大年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因此也不宜遠出,准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並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

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同時,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

正月初六

大年初六,馬到成功。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初五剛把財神迎進門,初六就要送走窮神。送窮神這一天,要在家裡面進行大掃除,掃出來的垃圾,還有沒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還要喝一種素菜湯,這種湯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

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是祭送窮鬼、窮神。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有《送窮文》。唐代詩人姚合寫有詩《晦日送窮三首》,其中第一首雲:「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人壽年豐。攤煎餅吃七寶羹,安頓身心,休養生息。

亦稱「人勝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後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綵為花、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

道教認為:「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漢代東方朔的《占書》也說:「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八日佔谷。」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寶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寶羹,來年大豐收。

正月初八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一寸光陰一寸金。

道教和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又傳說初八是穀子的生日。這天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天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依照道教和星象家的說法,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九星輪流值年照命)。

人的一年命運如何,完全操在這位值年星宿手裡,而每年正月初八日為諸星君聚會之期,又傳為「諸星下界」之日,故在這天祭祀星君(即順星),便有可能獲得星君的垂佑。因此,人們有的到白雲觀星神殿(即元辰殿)去燒香順星。但不論是否去廟里進香,是日晚間,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

正月初九

大年初九,玉皇天誕。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稱」天公生「,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每逢玉皇大帝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道教和民間主要習俗有祭玉皇、道觀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時,婦女備清香花燭、齋碗,擺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蒼天,求天公賜福。

舊時的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樹下(最好是桂花樹)唱歌,請玉皇大帝最寵愛的小女兒七仙女下凡,所唱歌曲必須歡樂吉祥,讓七仙女高興,她一高興,父皇玉帝就會保佑人間一切順利。

正月初十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有天還有地,人畜房米麥百穀都生於地。

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夥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大年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深受壓迫的女性,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

正月十一日,俗稱「請紫姑日」(有的地方為正月十四)。最早記載「紫姑」的文獻是南朝宋人劉敬叔的《異苑》。大致說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並在正月十五這天被害死在廁所里,天帝憐憫,封她為廁神。但民間敬奉紫姑並非因為她是廁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壓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為弱女子的保護神來祭祀。

同時正月十一還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建燈棚。元宵節將近,開始做元宵賞燈的准備工作。

從新年到正月十一,人們吃的食物中大多豐富且多油。因此,從這天開始,人們開始飲食清淡,清腸潤燥。更重要的是,由於三天後將是元宵節,從這天開始就要准備。家裡將會買燈籠,搭燈棚。

民間俗稱「正月十二搭燈棚」。意思是元宵節將近,村莊中的管事人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壯年准備花燈,做元宵賞燈的各種准備工作。

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點灶燈。各家試點制好的燈。扎彩燈,吃湯圓。

今天是農歷正月十三。元宵節的准備還在繼續。在中國南方,這天要欣賞燈籠。絡繹不絕的中國人會在這天去城隍廟賞花燈。而這僅僅是元宵節的序幕。除了傳統的紅燈籠外,還有許多不同樣式的花燈。燈展通常從今天開始到正月十八結束。

在正月十三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被稱為「燈頭生日」。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其實是因為正月十五鬧花燈的日子臨近了,各家都試點制好的燈,才被說為「燈頭」之日。

正月十五鬧花燈,一般要從正月十三紮彩燈開始。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為「罷燈」。從正月十三這天起,人們就開始張燈結綵扎彩燈啦!

正月十四

正月十四,拜臨水娘娘,保佑婦女孩子健康。試花燈。

農歷正月十四。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十四這天所有的事都是為了第二天的元宵節。這天,燈會正是開放供市民購買燈籠。為了元宵節,像舞龍和舞獅的表演開始在大街上演習。也有人寫燈謎猜燈謎來增加節日歡樂氣氛。在中國,燈謎是非常傳統的字謎游戲。大人和孩子都喜愛解決這些問題。

民間將正月十四這一天稱為「臨水娘娘」(又稱「順天聖母」)的誕辰。傳說臨水娘娘姓陳,是唐朝大歷年間的人,後來成為了拯救難產婦女的神仙。於是民間立祠奉祀,稱為「臨水娘娘」、「順天聖母」。其實,是婦女們在沒有地位、科學不發達的時代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護神,也是她們畏懼難產而鼓舞自己的一種方式。

為了准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綵,並做一些游藝節目的預習活動,成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准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准備販賣,成為「燈市」。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節,觀燈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漢末道家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天官、地官、水官,認為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說天官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至南北朝時「三官」與「三元」相結合而為三位天帝,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亦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又成了中國的「情人節」。

相傳,正月十五日正是蠶神嫘祖的生日,因此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蠶神」的日子。祭蠶神用白粥加上肉脂為供品,同時用一桿竹竿挑著燈燭插在田間,謂之「照田蠶」(據說觀察燈火顏色可以判斷一年的豐歉)。這項活動逐漸成為了後代元宵節觀燈習俗的一種源頭。

9、9首關於民俗風情的古詩詞

元日
(宋)王安石
杜牧《清明》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五月五日
(梅堯臣)
《水調歌頭》
《賣痴呆詞》
(唐)范成大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上元夜》(唐)崔液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