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台州風俗開年

台州風俗開年

發布時間: 2022-10-06 13:22:58

1、浙江台州的民俗是什麼

1、台州亂彈

原本叫做黃岩亂彈,它形成於明末清初,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亂彈之一,被文化部列為中國318個地方劇種之一。台州亂彈唱腔十分豐富,以亂彈為主,兼唱崑曲、高腔、徽調、詞調、灘簧等,是全國少有的多聲腔亂彈劇種之一。2006年,台州亂彈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黃沙獅子

黃沙獅子以舞、武結合和高超演技名揚四方,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民俗特色,是漢族民間精湛武藝和傳統舞獅表演的完美結合,黃沙獅子的表演由舞獅、武藝、鑼鼓三個部分綜合穿插組成。舞獅表演分上半坦、下半坦二套30多個動作。

3、坎門花龍

源於玉環坎門漁村。是一個具有500多年傳承歷史的民間舞蹈,舞蹈熱烈而奔放。每逢節慶活動,漁民們都會自發地組織花龍滾舞活動,表達祈求幸福平安的美好願景。

4、小人節

是溫嶺市民間信仰的典型代表,被譽為我國民間乞巧文化的「活化石」,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時期,當時福建移民相繼遷徙至溫嶺石塘、箬山一帶,將在閩南盛行的「七夕」習俗也帶來並傳承至今。

5、三門祭冬

是傳承於三門縣各鄉鎮聚族而居村落之中、在冬至舉行的隆重而庄嚴的拜冬祭祖民俗活動。由取長流水、禱告祈天、祭祖、演祝壽戲、行敬老禮、設老人宴及與之伴生的相關民俗文化組成,具有鮮明的地方和區域文化特色,是保存至今的冬至節氣民俗活動的代表。

2014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11月30日,包括三門祭冬等在內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台州過年的風俗

重大節日

先來說春節。春節到來前,一般是從農歷十二月二十至三十日中選一個吉利的日子去祭祖,也叫「謝年」,大都是去祠堂里,擺個豬頭或者公雞來祭祀。豬頭嘴裡要咬著尾巴,公雞要留著尾毛還要翹起來的(這樣做大概是為了顯示公雞的神氣和活力,象徵著新年興興向榮),另外還要在旁邊放把小刀子,以方便神明來享用。

到了大年初一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擺上水果、糖、糕點等,點上香燭,朝南祭祀,到中午放鞭炮後再收回。這天不能開後門,不能拿菜刀,因為後門的地方一般比較陰暗,拿刀不吉利,這些和春節的吉祥和喜慶氣氛是不合的。大年初二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初二是祭拜當年死了的人的日子,如果家裡在過去一年有老人去世的話,初二這天就要在屋子裡擺個靈堂,親戚們就都過來燒紙祭拜,主人還要准備一桌酒菜招待。這天不能走親訪友,包括初四一般也是不走親戚的。

我們習慣把大年初一叫「過年」,過了初一也就過了年了,於是初二就是新的一年了,我們那叫「開年」。各家要在很早,最好是零點的時候弄個年糕做的元寶或羊來在門前祭拜一下,燒香,放鞭炮,乞求新的一年平安。因為是在午夜開年,所以大家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就要過了午夜才睡,這個晚上叫守歲。

過了初四就沒任何禁忌了,大家就都開始了走親訪友了。

3、台州椒江的春節習俗。最好長點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日,俗稱大年初一,是傳統的節日。家家戶戶貼春聯,門口設香案置糕果,具香燭供神,以祈一歲平安。忌掃地、汲水、乞火並動針剪刀斧,禁止傾倒糞便污物。男女老幼,均穿新衫新履,成群結隊去神廟景區燒香、游覽,燃放爆竹。早晨,均以粽子、湯圓或年糕為食,糕取步步登高,湯圓取團圓之意。廠家停工休息,商店停止營業,僅少數服務性行業例外,人們相見拱手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利語。郊區農民成群結隊進城游覽活動或探親訪友。幼輩男女,對長輩行拜年之禮。解放以來,各文藝體育組織於節日之際舉辦各種比賽活動,以豐富群眾節日文化生活。80年代後搓麻將之風盛起,成為普遍的春節家庭消遣活動。

開年 正月初二清晨,用糕蹄、酒、肉祭供迎接新財神,稱為開年。

4、台州有什麼民俗民風

1、仙居楊梅節

2002年,仙居縣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楊梅之鄉」。已建成楊梅基地12萬畝,產品暢銷中外,每年由中共仙居縣委、縣政府主辦的6月的「楊梅節」,吸引了中外遊客和中國各地的水果商販雲集仙居。

2、天台山雲錦杜鵑節

華頂雲錦杜鵑所處的天台山風景區在浙江省天台縣境內,雲錦杜鵑節以花為媒、以文會友,結合舉辦攝影大賽、茶道表演、民俗風情表演、杜鵑小姐評選大賽等一系列文化活動。

(4)台州風俗開年擴展資料;

台州夏季受熱帶海洋氣團控制,炎熱多雨,為熱帶氣候特徵。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控制,天氣溫涼,具亞熱帶氣候特徵。氣候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季,高於22℃為夏季,介於10℃與22℃之間為春秋季。夏季始於5月底至6月上旬,止於9月下旬至10月初,長達4個月左右。

冬季始於11月下旬末至12月上中旬,止於3月下旬,持續3—4個月,以西北部丘陵山地為長。秋季始於9月下旬後期至10月初,止於11月下旬末至12月上旬,持續2個月多。春季,西北部始於3月下旬,其他各地始於3月上中旬,止於5月下旬後期至6月上旬,分別達2個月。

5、台州椒江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國人最古老、最喜慶、最溫暖也最令人嚮往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春節,遠方的游回歸故鄉回到父母身邊,出門打工的父親帶回一年的血汗錢與妻兒團聚。與外國的節日相比,甚至與中國普通的節日相比,春節更突出一個家,反映了一個情。家是所有家庭成員的港灣,情是維系家人的紐帶。春節習俗:掃塵、春聯、守歲、拜年、占歲等...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除了這份濃濃的親情之外,春節還代表了喜慶,代表著吉祥兆頭。從家家戶戶放鞭炮、謝年,到舞龍舞獅鬧新春,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整個中國大地都沉浸在喜慶祥和的氛圍之中。正因為傳統,就有著傳統文化的影響。
有道是三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台州雖然地域不大,各地春節習俗可不少。台州人過年過元宵到底有哪些民風、民俗?作為一名台州人可不能不知道。

臨海人過春節、過元宵習俗
春節習俗
在臨海,春節一般從正月初一到初八止。張家渡民間流傳的「拜歲過上八,清湯嘸得喝」就是這個意思。
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連天響。天亮後,各家插燭焚香燒紙錢,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
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關吃湯圓,東鄉都吃糯米紅棗粥,沿海漁鄉則吃「長壽面」,西北鄉山民有的吃豆腐粥。杜橋、上盤等地,初一的早飯男人燒,習慣吃「菜頭飯」。初四,民間備牲醴、燒紙馬貼新「灶司」,稱「接灶神」。
初一這一天,臨海過去還有許多禁忌:如不準掃地,不準將水倒在地上,不準動刀,不動針線,不勞作,不經商,不許罵人,不許討債,不許打架,即使在平時有仇的這一天也要和睦相處。
正月初八俗稱「上八」,過去也是張家渡「開市」之日,各家各戶初八早飯都要煮米飯吃,叫「上八飯」。過了上八,民間新年禮拜活動就算告一段落。但正月活動正式結束的,還應該是過了正月十四,因為人們十四夜「鬧花燈」、「接財神」,財神出街後宣告結束。

元宵習俗
臨海人元宵不吃湯圓,要吃羹,而且元宵不在十五過,而在十四過。
據《臨海縣志》記載,元末農民起義領袖方國珍,怕朱元璋在元宵節前來襲擊,便把元宵提早了一天。
另有說法是方國珍(一說秦鳴雷)母親每逢朔、望都吃素齋,方國珍為了讓母親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節日的口福,就把元宵改在十四過了。
也有說因為方國珍夫人董氏是正月十四生日,所以把元宵提前一夜。還有人說臨海明代狀元秦鳴雷因為十五齋戒食素而提前過元宵。
甚至也有人說是戚繼光在台州抗倭時因作戰機密被泄露而將計就計把元宵提前一夜,等等。
傳說歸傳說。沒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也無從深挖這個「文化底蘊」,一代代傳下來,認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調」。
做羹,臨海人稱之為「攪」羹,非常形象,一大堆原料攪成一鍋羹,一般有芥菜葉、冬筍、豬肉末、油泡、豆腐乾、川豆瓣、豆面、香菇、木耳、蟶子及其他小海鮮,煮熟後加入山粉,攪和攪和,調味出鍋。由於原料豐富,這種羹往往一攪就是一大鍋,夠全家老少吃好幾頓的。
十五晚上會吃素羹,與十四的咸羹相區別,稱為甜羹。
元宵活動一般在正月十三至十七間,十四夜為高潮。

黃岩正月半風俗
正月十四間間亮
舊時,每到正月十四晚上,黃岩城裡家家戶戶點上燈火,掛上當地特色的橘籃燈、橘花燈、鳳凰橘燈。而城外每片橘林都點上紅燭,遠遠看去,整個黃岩萬燈競放。同時橘鄉百姓還耍起舞獅、舞龍、花鼓、旱船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活動。這種風俗稱為「間間亮」,據說起源於明朝,與戚繼光抗倭有關。
傳說明朝嘉靖年間,有一年的正月十四,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海邊打垮了一股倭寇,餘下的倭寇如喪家之犬向內地逃竄。逃到黃岩時,天色已晚,他們有的躲進橘林,有的闖進民房。戚繼光率軍趕到,兵士和百姓一道,點燈燃燒,搜索殘兵。頓時,整個縣城內外,每間房屋,每片橘林都燈火輝煌。最終,倭寇被一網打盡。為了紀念戚家軍的勝利,「間間亮」的風俗被流傳下來。
不過,自從家家戶戶有了電燈,這幾年城市裡推行亮化工程以後,「間間亮」的效果難以再顯現出來,這種風俗也僅僅局限於一些零星的鄉間舞獅、舞龍表演以及規模稍大的燈會了。

正月十五「放橘燈」
解放以前,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黃岩城外的澄江上都要舉行「放橘燈」的活動。據《黃岩縣志》記載,這種風俗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
傳說,南宋建炎年間,金人南侵,康王趙構從海上逃走,途經台州。那天剛好是正月十五,他晚上登金鏊山觀海,忽然見到椒江(澄江入椒江而出海)上飄來無數燈火,感到十分奇怪。侍從告訴他,這是澄江上漂來的橘燈。趙構來到江邊觀看,並要侍從們跟著湊熱鬧,買了兩船橘子,取出橘肉讓大家吃了,留下橘殼製作橘燈,放在江上漂流。
此後,每到正月十五,黃岩城裡的男女老少傾城而出,澄江兩岸坐滿了看「燈」人,臨時擺的小攤聚集,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仙居花燈
仙居花燈歷史悠久,分布很廣,種類繁多。如橫溪、板橋的板龍燈,高遷上屋村的長旗燈,朱溪、下各的跳跳馬燈,下塘村的鯉魚跳龍門燈、田市鎮水口山村的卷地龍燈,前王村的轎里獅子燈、推蝦燈等等。每逢元宵佳節,仙居山鄉各地花燈競彩,熱鬧非凡。猶為奇妙的是仙居皤灘「針刺無骨花燈」,被人們譽為「燈海明珠」。
「仙居針刺無骨花燈」,起源於唐朝,又稱「唐燈」或「神燈」。傳說唐開元年間,皤灘村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路,被一仙女以一盞「神燈」引路。此燈造型別致,製作精美,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燈身沒有骨架,全由針刺成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粘貼而成。秀才返家後,依樣畫葫蘆進行精工製作。製成後懸掛在自家門口,人見人愛。「神燈」在秀才家落戶後,仙女即變作村姑與秀才結為夫婦,夜夜陪秀才誦讀詩文。大考之年,秀才喜中狀元。後來人們就把這盞無骨花燈稱作「狀元燈」。隨後,狀元又把這種燈進獻到宮里,從此皇宮就有了「無骨小宮燈」。狀元夫人山姑逐漸把這種「神燈」的製作技術傳授給皤灘村的村民,從此,這種神燈的製作工藝就長期流傳在仙居民間。
「仙居花燈」曾先後榮獲縣市花燈大展賽一等獎,「浙江省首屆優秀藝術作品展銀獎」、「浙江省特色燈彩大展金獎」、「1996中國民間藝術作品展金獎」、「1996澳門第四屆國際藝術博覽會金獎」。浙江電視台、上海電視台、中央電視台眾多媒體對「仙居花燈」都作了詳細的報道。仙居花燈還得到了中外遊客的嘖嘖贊嘆,被譽為「中華瑰寶」、「燈海明珠」。仙居縣因此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2月,仙居選送的針刺無骨花燈———「龍鳳燈」入選國家郵政局的《民間燈彩》五枚郵票圖案之一。

天台詞調
「天台詞調」是天台一個古老的劇種,早在清朝嘉慶、道光時期就在全縣各地盛傳,僅城郊一帶就有36個戲班,鄉間則以石嶺、左溪、靈溪、坦頭、榧樹最為流行。「天台詞調」曲牌豐富,共三十來個。有快節奏的像「三五七」,唱起來如行雲流水,適於敘事交待;有慢節奏的像「金鍾慢」、「二樊」,委婉清麗,擅長抒懷陳衷。探其淵源,可以看出它廣泛吸收江西與弋陽腔、東陽的高腔與浙西、南的婺腔和永腔,有南腔風格。
詞調的角色行當與古老的崑曲相同,生、旦、凈、末、丑全部由男演員擔任。小生、小旦以假嗓子念、唱,功力可與京劇相捋。樂器也是管弦絲竹齊全,以適應演出宮廷大戲的需要。「天台詞調」的看家戲有《龍虎鬥》、《姣姣斬獨角龍》、《伐子都》等,還演一些兒女情長的戲,如《拾鐲玉》。建國以後曾演出過《紅燈記》。
以前天台縣城有十大戲台,分別是東門大舞台、妙山佑聖觀舞台、也是園、前殿舞台、東岳宮舞台、映台廟舞台、三井殿舞台、金庭舞台、鏡中花舞台,此起彼落地演出天台詞調節目,深受觀眾歡迎。可惜目前這一劇種只有榧樹、亭頭等村尚能演出。有的山村則與越劇混合演出,只帶些詞調味而已。

大年初一五味粥
春節早餐,各地風俗不一。天台城鄉則是一律吃五味粥。
所謂「五味粥」,就是白米、紅棗、豆腐、番薯、芋艿五種食品合煮的粥。推究起來,原出於佛寺僧侶,新年祈禱「五福」降臨人間,煮此雜羹。天台素稱「佛地」,士民多信佛教,這種習俗也就浸染開來,以此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年到頭,百姓能安居樂業。不過,關於五味粥的來歷,天台還傳誦著這樣一個故事:
元朝末年,朱元璋部將陳祥率領農民起義軍自臨海攻打天台城,在東橫嶺下設營寨。天台百姓痛恨元人殘酷野蠻的統治,紛紛響應,主動幫助義軍探聽軍情,籌糧運草。元至正廿七年(1367)底,義軍包圍縣城,與城裡士民約定於除夕之夜,里應外合,聚殲元兵。時值雪夜,城外積雪足有尺把厚。守將烏黑爾烈估計義軍不會攻城,自去衙門飲酒作樂。到了半夜,三聲鞭炮,殺聲四起。義軍除掉守兵,打開城門,經過一場激戰,殺死守將,收復了縣城。
第二天正是春節,城裡老百姓挨家挨戶湊集了米、番薯、芋頭,商店、作坊送來了紅棗、豆腐,煮成了香噴噴、熱騰騰的大米粥,慰勞義軍將士。軍民同吃一鍋粥,五味齊全,人人臉上綻開了笑容。大家高興地說:「吃了五味粥,就會招來『五福』。」
從此,天台人民每逢春節早晨,不論貧富家家飽餐一頓美味芳香的「五味粥」。

6、【高分】求浙江台州的椒江過年有什麼習俗

椒江春節活動和全國各地大致相同,相同的部分不外乎貼對聯,放爆仗,互相拜年直至正月十五鬧花燈。

據《海門鎮志》記載,「舊歷正月初一日,家家戶戶均貼春聯。門口設香案,置糕果供神。男女老幼,都換新衣,紛紛到各神廟燒香,鞭爆之聲,轟隆盈耳。各家均以粽子、年糕、湯團充食;糕取高升、團取團圓之義。」因為正月初一忌動刀,故糕須於除夕夜切好,初一早上吃年糕喻「高升」,中午吃湯團喻團圓,晚上吃粽子喻脫去衣服睡個囫圇覺。而嗜賭者卻最忌這一天吃粽子,他怕今年賭運不濟,被剝個囫圇精光。

椒江也和台州各地一樣,從清末民初開始興起春節這天去祖墳上「拜墳歲」的風氣,這大約取自於過去的拜祖先畫像之俗吧。這一天,合家老小帶上祭拜祖宗之物件去郊外或山上的祖墳去向祖宗拜歲。這天野外遊人比肩繼踵,陸繹不絕,蔚成大觀,這活動既對祖宗表示懷念尊敬之情,又去郊外山上活動筋骨,吸取新鮮空氣,真是一舉兩得。

「正月初二日早晨家鄉均用粉蹄酒肉祭供,謂之『開年』,表示迎接新財神,皆爭先恐後,甚有於夜半行之,爆竹之聲,徹夜不絕。新年以後,新親外戚,例須親往叩歲,主家置酒相待,並須還叩」(《海門鎮志·歲時》)。

不過,商家大多以正月初五日祭財神的,相傳正月初五日為財神誕辰,到了初五,凡希望財源亨通的人們,例必備牲接神,商號尤鄭重其事,特於是日開市,金鑼爆竹,牲禮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而迎之。過去,椒江被譽為「小上海」,商業發達,商家特多,故初五日祭財神特旺盛,是日,香案滿街,爆竹震天,人人拱手道賀,句句吉利之言,街上充滿了喜慶祥和希冀之色。

春節最後一項重大活動便是十五夜的燈會,亦即是鬧元宵。正月十五日,俗稱上元,與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合稱三元。又稱為元宵元夕,都含有第一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張燈始於唐而盛於宋,傳至今日實乃一千餘年矣!

椒江正月半夜的燈會與各地大致相同,商家在門口掛上各式各樣爭奇斗艷的花燈以酬神和娛民,並在屋檐下蒙上各色布幔,以保護花燈。椒江地處港口,有大量的碼頭工人和漁民,他們好動,喜鬧,於是,是夜活動重點便是「鬧花燈」,而其中最鬧猛便是「綽小老爺」。過去椒江人把廟里的神像稱為「老爺」,小神像便稱為「小老爺」。椒江百姓向有在正月半夜張燈迎神的習俗,即是所稱的「綽小老爺」活動。

為了正月半夜的出迎,椒江每個寺廟都備有出迎用的小神像。出迎的坐椅是兩支大竹杠中間綁一隻坐墊,像一隻抬人用的過山滑桿,神像就坐在這只墊上,由一名壯健的青年扛在肩上,在一群該廟所在地青年的衛護下參加游迎活動。正月十五晚上一到,大街上的商家戶戶張燈結綵,處處大放光明,把整條大街照得白晝似的。吃罷元宵的老百姓,扶老攜幼紛紛上街,街上則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興高采烈,萬民空巷。

綽小老爺的前導是兩條龍,隨著喧天的鑼鼓聲,兩條大龍在耀目的燈光和震天的鞭炮聲中飛舞,然後是出迎的神像隊伍。不知是什麼年代,也不知是準定下的定例,全海門寺廟中只許十三尊神像可以進入這支隊伍,而第一尊必定是楊府廟的楊府爺。其餘則依次是武聖廟、天後宮、龍翔廟、南門殿、後晏宮、前晏宮、財神廟、石公廟……。按各地一般習俗,武聖廟所祀的關羽已經封為「關帝聖君」,稱帝了,應該是第一尊,然而在椒江,即便是「帝」,在老百姓眼中,還得屈尊讓給保境安民有功的楊府爺。關帝廟的周侖爺為第二尊,為什麼呢?因為關羽已是「帝君」了,帝有帝的尊嚴,故自己不出門,只派他的馬夫「周倉」代他出迎,聊表與民同樂的意思。

抬神像和護神像的都是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大家都不願自己的伸像落後,每年常常為誰先誰後鬧得不可開交,有時還會發生爭斗,然而,「楊府爺」的首席位置卻誰也不敢來爭,足見楊府爺在海門人民群眾心中的威望。綽小老爺還有一個習俗就是開鞭炮戰。背小老爺和衛護小老爺之人均須赤腳穿草鞋,而沿街的所有鞭炮均不朝天放而往他們的腳下扔,一時炮聲震耳火光陣陣,熱鬧非凡。他們都要以經得起鞭炮炸而保持迎神隊伍之井然而顯示自已是好漢,即使雙腳被炸得鮮血淋漓亦在所不顧。整個行程的高潮是隊伍最後停留在楊府廟前供群眾觀賞的時間,整條南北新椒街這里最闊,觀眾集中得也最多。十三尊披紅戴綠的小老爺在海門主要街道迎游一圈後到這里結束了,這里所有的小老爺均依次排好,供群眾觀賞,街中間是舞龍、舞獅、花鼓、大力士等活動,各廟的鑼鼓隊在這里一起吹打,老百姓把早已准備好的鞭炮集中往這里放,街上掀起一陣陣高潮。行程結束的標幟是楊府爺回廟,則其餘的小老爺亦各自打著鑼鼓回各自的家,整個行程才告結束,楊府廟前鞭炮紙屑可以平到街沿,足見鞭炮數量之多。

正月半夜活動之後,商家正常營業,農民准備春耕,各業小販小手工業者亦都開始了各自一年生計的准備,一個春節的活動才最後宣告結束

7、台州過年風俗是什麼?

台州過年風俗:

一、廿三送灶神

這個習俗已經很少見了,土灶基本不見了,都用煤氣灶了,除了偏遠的山區農村還有,其他地方基本上找不到,所以這種風俗也就消失了。

二、廿三四撣蓬壅

家家戶戶都撣蓬壅,從里到外,將房子打掃得乾乾凈凈,迎接新春的到來,這個習俗在農村還流傳著。

三、廿六殺豬割年肉

這個習俗不是全台州有,有些地方是廿六請老師,臨海大田叫廿六大田市,溫嶺是廿六克(去)趕市等等。這個習俗還能見到,但也很少見了。

四、廿七搗麻糍

這個是溫嶺和三門的習慣。麻糍很香也很好吃,這是麻糍的做法:燒火,然後加工,放在石臼,人工加工、加工好後,放上松花、最後切成一小塊一小塊就可以了。

這里的年糕和平時所說的用機器做的年糕以及超市裡賣的是不一樣的,這個年糕搗好後則放在桌板上用手揉,揉到實心為止,溫嶺的嵌糕還保留這種手藝,製作各種形狀的小動物之類。用於謝年及擺三界。

五、廿八謝年

謝年廿四開始到三十都可以,在黃歷上選一個合適的日子,圖個吉利。「謝年」活動十分莊重。儀式放在廳堂舉行,供桌由兩張八仙桌拼接而成,點上一對大紅燭,香爐上插上敬香。主持儀式的長輩首先向祖先跪拜,口中念念有詞,合手祝福,然後由小輩們依次跪拜行禮,還要向天地敬香站拜。

六、除夕夜,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的時候,男女老幼穿新衣服,成群結隊去廟宇燒香、游覽,燃放爆竹。第一餐吃炊飯,也就是用糯米做的,糯米放在上面,下面放水炊。取意蒸蒸日上。人們相見拱手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利語。郊區農民成群結隊進城游覽活動或探親訪友。

8、浙江過春節的習俗?

1、臘八粥

吃是過年的一項重要內容。農歷臘月初八,也稱臘八日,浙江先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蓮子、棗子、芡實、桂圓和荔枝做成臘八粥,並饋贈親友,這是過年的前奏。這碗粥起源於南宋寺廟,原本為僧家齋供用品,稱之為「七寶五味粥」。

2、燒八寺香

過年時節浙江香火旺,除了宗教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避難功能。早先有句揶揄躲債人的老話,叫做「年廿七,勿著急;年廿八,想辦法;年廿九,有有有;三十一日不見面,初一見面拱拱手。」

3、給菜蔬起個吉利口彩

大年三十夜,以前浙江人家裡一般都備有幾只口彩吉利的菜蔬,比如豬大腸叫做常常順利;魚圓肉圓稱為團團圓圓;鯗頭煮肉就是有想頭;春餅裹肉絲暗指銀包金絲;黃豆牙叫如意菜;落花生叫長生果;黃菱肉、藕、荸薺、紅棗四物並煮美其名曰有富。

4、城隍山與梅花碑

過去浙江可供人遊玩娛樂的場所,只能用「螺螄殼里做道場」來形容。浙江百姓終年勞作,只有過年才有閑暇。雖說「錢塘自古繁華」,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參差十萬人家」新年公認的游樂的場所只有城隍山和梅花碑兩處。

一方水土釀就一方習俗。浙江的過年習俗,反映了浙江人隨緣、達觀、仗義、機敏、幽默以及熱愛生活、知書識禮、樂趣自取的一方民風,這實在是浙江人的福氣。

9、台州民族風俗作文

先來說春節。春節到來前,一般是從農歷十二月二十至三十日中選一個吉利的日子去祭祖,也叫「謝年」,大都是去祠堂里,擺個豬頭或者公雞來祭祀。豬頭嘴裡要咬著尾巴,公雞要留著尾毛還要翹起來的(這樣做大概是為了顯示公雞的神氣和活力,象徵著新年興興向榮),另外還要在旁邊放把小刀子,以方便神明來享用。

到了大年初一這天,一大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擺上水果、糖、糕點等,點上香燭,朝南祭祀,到中午放鞭炮後再收回。這天不能開後門,不能拿菜刀,因為後門的地方一般比較陰暗,拿刀不吉利,這些和春節的吉祥和喜慶氣氛是不合的。大年初二也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初二是祭拜當年死了的人的日子,如果家裡在過去一年有老人去世的話,初二這天就要在屋子裡擺個靈堂,親戚們就都過來燒紙祭拜,主人還要准備一桌酒菜招待。這天不能走親訪友,包括初四一般也是不走親戚的。

我們習慣把大年初一叫「過年」,過了初一也就過了年了,於是初二就是新的一年了,我們那叫「開年」。各家要在很早,最好是零點的時候弄個年糕做的元寶或羊來在門前祭拜一下,燒香,放鞭炮,乞求新的一年平安。因為是在午夜開年,所以大家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就要過了午夜才睡,這個晚上叫守歲。

過了初四就沒任何禁忌了,大家就都開始了走親訪友了。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