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長治地區的風俗
1、山西長治的民風民俗
長治過年習俗:
每逢年節,農村的家家戶戶都要備一捆穀草或乾柴,初一五更點燃。熊熊的火光揭開了年節的序幕。長治,古稱上黨。神農嘗百草、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精衛填海等奠定中華文明基礎的神話傳說均誕生於此地,被譽為中國的"神話之都",由此這里的"年"民俗也格外獨特。在長治的大多數農村,大年初一人們起床很早,第一件事就是點年火。相傳古時候,有一種怪鳥叫九頭雉雞。每到大年初一,就會飛出四處覓食。
九頭雉雞頭部破爛,不斷滴血,血滴在哪裡,哪裡就遭殃。後來,人們發現九頭雉雞十分懼怕火光,於是就用燒柴火的辦法防禦它飛來。久而久之,形成了燒年火的習俗,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在這里,每逢年節,農村的家家戶戶都要備一捆穀草或乾柴,初一五更點燃。熊熊的火光就揭開了年節的序幕。
(1)關於長治地區的風俗擴展資料
其它民俗:
山西之名,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全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3400萬人,省內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市、區。
威風鑼鼓:
威風鑼鼓是流行於臨汾地區的一種集體敲擊表演,得名於鼓手錶演時展示的各種勇猛姿態。它常常在慶祝農歷新春,豐收,群眾遊行和其它歡樂的場合表演。 威風鑼鼓最早據說是在古代堯帝時期出現。到現在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堯帝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去看她們的父母時,堯所在的部落的人們敲鑼打鼓為她們送行。當她們回來時,她們村的人們也以同樣的方式歡送她們。從那時起,威風鑼鼓就成了一種習俗。許多大村莊都有他們自己的鑼鼓隊。
2、長治結婚有什麼風俗
山西長治地區的結婚婚俗是不同於其它地方的,但是也存在相同的細節,長治地區的婚俗可以說是具有自己的風味的,下面就來說一說長治結婚風俗。
議婚,議婚都是由男方家長委託媒人或者托親朋好友到女方家中求婚,這又叫做提親。女方家長答應考慮結親。
男方便再次的讓媒人到女方家中去詢問女方的名字以及生辰八字,然後找算命先生合八字。長治地區的特色就是將男女雙方的生年、月、日、時四柱干支寫在絹或者麻紙上,然後請人占卜算。
定親,男女雙方的八字相合兩家就要選擇吉日傳換庚帖,重新的寫明男女雙方的年、月、日、時等等事項,如此親事就算是初步的定下了。
相親,男女雙方當事人還要相親,兩個人要見面,相互的觀察對方的品貌等等,如果說兩個人都覺得彼此很是合適的話婚事就敲定下來。
定婚,訂婚都會選擇在夏歷的三、六、九等吉日,雙方的家長要在選定的這一天分別的宴請親友,主食一般都是面條,有些地方必備餃子,寓意是不要再要討財禮了。
女方宴請的是臊子面表示彩禮少了可不行。定親這一天男方要送麵粉給女方,女方用男方送的麵粉夾上小米煎成油餅再送給男方,男方分給親友意思通知。
過禮,男方送給女方的東西要湊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給男方的東西有十包摻有鹽末的麥麩,這十包麥麩鹽要分別的撒在未來的公婆和妯娌頭上,表示大家有福、有緣分。
當然了,以上所說的長治結婚風俗還不是全部,大家若是想要了解地道的長治地區的婚俗還是應該找專業的結婚網。
3、山西長治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山西長治春節的風俗有:
1、吃餃子: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是新舊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蒼之意。
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2、吃魚:因為中國傳統有年年有餘(魚)的說法,所以魚是年夜飯必備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鯉魚,鯉同「禮」諧音,過年吃鯉魚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鯽魚,鯽同「吉」諧音,過年鯉魚和鯽魚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之意。
3、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窗花、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4、燃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5、每逢年節,農村的家家戶戶都要備一捆穀草或乾柴,初一五更點燃。熊熊的火光揭開了年節的序幕。
4、山西長治婚禮習俗?
1、議婚。議婚都是由男方家長委託媒人或者托親朋好友到女方家中求婚,這又叫做提親。女方家長答應考慮結親,男方便再次的讓媒人到女方家中去詢問女方的名字以及生辰八字,然後找算命先生合八字。長治地區的特色就是將男女雙方的生年、月、日、時四柱干支寫在絹或者麻紙上,然後請人占卜算。
2、訂婚。訂婚都會選擇在夏歷的三、六、九等吉日,雙方的家長要在選定的這一天分別的宴請親友,主食一般都是面條,有些地方必備餃子,寓意是不要再要討彩禮了。
3、過禮。男方送給女方的東西要湊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給男方的東西有十包摻有鹽末的麥麩,這十包麥麩鹽要分別的撒在未來的公婆和妯娌頭上,表示大家有福、有緣分。
4、哭嫁。女兒在出嫁前,山西長治有「哭嫁」的習俗,人稱「媳婦哭,娘家富」。
5、迎親。新郎來迎親,但新郎要接走新娘沒那麼容易,要沖過兩道門。一道是親戚的門,另一個是閨蜜的門。然後接過捧花才可以出門。
5、山西長治風土人情?
長治 民俗風情之——古會廟會
說到廟會,人們自然就會聯想到寺廟里供奉的大大小小的泥胎和偶像,聯想到無數信徒那種五體投地、頂禮膜拜的篤信與虔誠,並由此而得出迷信的結論。其實並非如此簡單。神是在人類的童年形成的,是人們不能理解和駕馭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時,這些力量以人格化的方式在人們頭腦中的虛幻反映。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神幾乎無處不在,滲透於人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進門有門神,囤糧有倉神,做飯有灶神,上山有山神,過河有河神,種地有小土地神,在天有玉皇,入地有閻王……大至開山破土、婚喪嫁娶,小至出門訪友、更衣沐浴,甚至夫婦之私,幾乎都要選時日、擇方位,迎福避凶。因為神的隊伍巨大而又龐雜,為了便於識別和操作,便產生了寺廟,進一步將神形象化和具體化;在寺廟的節日或神的紀念日舉行祭祀活動,於是就又產生了廟會。
然而,人們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的進程而不斷深化和發展的。經過一次次的實驗,人們終於發現,原來所有的神都是人類自己造出來的,神靈的一切本領都是人類賦予的,是人類在現實中痛感本身不具有才在幻想中安到神靈身上的。於是,神的尊嚴便日漸衰落,人的尊嚴日漸恢復。而寺廟因其獨特的建築藝術和文化價值而被保存了下來,成為人們旅遊觀光和研究探討的對象,廟會則在長久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演變為物資交流會。廟會中,盡管仍然有人焚香禮拜,但其含義已遠離了迷信,而靠近了民俗,成為融商品交易、戲劇游樂、名勝古跡、神話傳說、風俗習慣、特產名吃於一體的大市場。
廟會從唐代開始興起,歷時數千年而經久不衰,自然有其獨特的精神內涵。廟會都有固定的地點、名稱和日期。一般一會一年只舉行一次,但就一個大的區域來說,廟會的次數是相當可觀的。筆者對上黨地區的廟會(古會)進行了粗略研究。僅長治市的245個鄉鎮、3500多個行政村來說,幾乎每個鄉鎮、每個村都有廟會,一年四季會不斷。有些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名會,不僅轟動本市城鄉,而且波及周邊數省,有的甚至在全國都很有影響。會期少則一天、數天,多則數月,其商品成交額相當可觀。即使在商品流通已相當活躍的今天,這些廟會仍然為城鄉的商品交流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傳統廟會是農民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定意義上講,它是農民的節日。因此,志書往往把它與傳統節日一並記入「歲時」之中。
我國的傳統集市貿易基本上是因廟興會。境內以「關帝廟會」為名的廟會最多,分布最廣,並且往往一廟數會。其它名稱的廟會,還有因祈雨酬神而形成的玉皇廟會、昭澤王廟會,因祈拜城隍而形成的城隍廟會、因祈禱聖母保佑子女而形成的聖母廟會,北境和南境的煤鐵生產區則流行老君廟會,等等。少數村鎮還有節令會,如清明會、立冬會等。
廟會的盛衰隨著社會的變遷有很大的變化。明清之際,境內規模最大的廟會是四月十九五龍山會,其次是五月十三的新街關帝廟會。清代初期,七月初一迎神賽會產生,其規模逐漸擴大,至19世紀末,成為境內最盛大的廟會。解放後,七月初一迎神賽會演變為一年一屆的物資交流大會,發展為上黨地區規模最大的農歷古會。
民國年間,境內廟會具有鮮明傳統色彩和地方特色。會期一般不長,多數只有一日或半日,大型廟會也不過三天,交易活動充分體現了小生產的特點,普遍以牲畜、農具及農副產品的交易為主。同時,還有一些專門交易土特產的廟會。如蔭城一帶有交易鐵貨的廟會,市西郊有交易皮麻的廟會。進香祈神的香火活動是廟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廟會舉辦的社戲、社火本來都屬於酬神活動,後來,實際上卻成為勞動人民的主要娛樂。
解放後,廟會風貌大為改觀,在黨和政府的組織領導下,廟會成為人民群眾發展生產、促進流通的重要形式。多數廟會廢除了香火迷信活動,同時保留了積極有益的傳統娛樂,真正成為勞動人民休息愉悅的節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各項經濟政策的貫徹落實,傳統廟會迅速恢復和發展。不少村鎮興起一些新農歷會,有的還興起了陽歷會,交易活動出現了建國以來少有的喜人景象。廟會的傳統娛樂活動,也獲得了新生命。群眾自發籌錢請劇團演出傳統戲,是廟會採用的最普遍的娛樂形式。有些廟會,還舉辦獨具特色的傳統娛樂活動,如鬧社火、放煙火、搭鞦韆等。
6、長治縣結婚有哪些習俗呀???
長治縣隸屬於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脈中段西麓,居上黨盆地腹地,東迤壺關縣,西鄰長子縣,南毗高平、陵川縣,北連長治市郊區,為中國人口密集縣份,結婚風俗習慣主要有:
一、議婚、合婚擇日、放(大、小)定這個看各家各戶的習慣和方便程度,比較隨意,至於其他,置辦嫁妝、送嫁妝、請全人、搭喜棚、貼喜字、發轎、上下轎前後、鬧洞房、唱喜歌、拜祖先、報喜(是處女)吃酒、回門、隨禮、喜慶宴會、喜慶禮儀設備這些可有可無,大部分都還是有的,有倒插門,沒有守寡,改嫁,小女婿,童養媳,冥婚這樣的習俗,這些在長治地區要麼不吉利,要麼不像話沒規矩,所一般沒有。婚禮方式都是那樣,看各家各戶怎麼辦了;
二、嫁娶范圍隨意,看各家情況,有的人家願意那就是外國的也可以。同姓的這個也要看各家自己處理了。完全自主選擇。完全自由戀愛,不允許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三、現在基本上不存在姑表親姨表親這些,長治縣沒有山區民眾。結婚前一晚沒有男孩要和新郎在新房睡得規矩。門當戶對現象基本沒有,但是不免除有有錢人看不上窮人的尷尬。貞節牌坊這個說法少。
7、長治風土人情
我是長治人,我只知道長治的物價是全國最低的城市之一。飲食以面為主。根據規定長治最低工資為700元。
8、山西長治農村辦喜事村民拿鍋搶飯,這種風俗有何利弊?
山西長治農村辦喜事村民拿鍋搶飯,這種習俗有利也有弊。
就在前段時間,網上流傳著一個視頻,在這個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村民拿著鍋碗瓢盆「搶飯」,甚至還有人拿著水桶,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發生了哄搶。那麼,這個視頻中的人是哪裡的?他們到底在干什麼?究竟是不是發生了哄搶?
事實上,這件事情發生於十月八日,地點是在山西長治。事實上,這個視頻中的「搶飯」,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因為當時這里的農村有人辦喜事吃大鍋飯,於是村民們就拿著鍋和水桶「搶飯」。其實,這也是當地的一種習俗,不管是哪家辦喜事,都會這樣做。據辦喜事的陳先生介紹:「我們這里婚喪嫁娶辦事時有搶飯的習俗,這個習俗流傳幾十年了,搶飯的大都是街坊鄰居,搶的人多證明主家鄰里關系處得好、飯菜也香。」
總而言之,這個視頻中並非是「哄搶」,而是當地辦喜事的時候的一種習俗,也是非常正常的。那麼,對於這種風俗,究竟有何利弊?
事實上,這種風俗是從很久之前就流傳下來的,當然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畢竟已經實行了這么長的時間。對於「搶飯」的習俗,其實可以讓街坊鄰居都有很強的參與感,這也可以讓喜事更加的熱鬧。試問,如果我們在辦喜事的時候,沒有人賣面子來的話,當然是非常凄涼的。總而言之,這種風俗還是有非常大的「烘托氣氛」的作用的。
當然,對於這種「搶飯」的風俗,其實還是有很大的弊端的。「搶飯」的時候,是很有可能發生爭執的,而且磕磕碰碰也是在所難免的。我們可以想像,如果在現場「搶飯」的時候,發生了爭執的話,這也是非常不好的,畢竟是街坊鄰居的,這樣對鄰里關系也是非常不好的,而且這種爭執還極有可能演變為打架斗毆事件。除此之外,「搶飯」的風俗也極有可能發生踩踏事件,試問一群人一擁而上,沒有任何秩序,踩踏事件也是極有可能的。
從這里來看,「搶飯」風俗是有利也有弊的。那麼,網友們對這種風俗有怎樣的看法?
事實上,對於這種風俗,大多數網友還是抱著批判的態度,這些網友表示:「這種風俗有點兒低俗,應該摒棄!」也有網友表示:「這個還好,鬧洞房的我都要吐了!」「奇風異俗果然還是很多,應該治一下!」不少網友表示:「這個容易發生意外,幾十年的風俗,那就是在最困難時期發展出來的,現在沒有任何意義。」
總而言之,對於「搶飯」這種風俗,在網上基本上是得不到支持的。
9、長治的社火是什麼?
長治的社火是長治市南垂古鎮在農歷二月十九舉行為期三天傳統廟會活動。
長治的整個社火由旗牌隊、鑼鼓隊、秧歌隊、扛樁、彩杠、古銀樓、上黨八音會和車社火組成。活動中既有地方特色小吃、農具、農家生活用品銷售,也有法制、道德、健康宣傳,更有具有本地本村特色的扛妝、抬杠、秧歌舞、花車(車故事、綵樓)、大戲等社火表演。
社火的意義:
自唐宋以來就流傳有「南垂街三里長,一里一個觀音堂」的說法。其廟會也是由來已久,有確切記載和考證的是南垂村發掘的宋代將軍墓中的壁畫上就有關於廟會社火的描述。隨著朝代的變遷和各個歷史時期文化的交流和演變,社火內容在各個時代有著不同的象徵和意義。
到了今天有了更豐富的形式和內涵,但精髓未變,文化未改。為活躍村民化生活,調動激勵群眾奔小康的熱情和干勁。今年農歷二月十九傳統廟會社火活動,在傳承和保護的基礎上賦予了新的內容,突出了鄉村振興民俗文化藝術,積極引導和組織廣大村民開展文化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