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滿族風俗宣傳畫

滿族風俗宣傳畫

發布時間: 2022-10-06 06:04:53

1、滿族的文化習俗

滿族的習俗:
禮節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少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少輩每隔三天要給長輩打千請安,隔五天見長輩得叩頭,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別,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狀,女人雙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路,等長輩過去,再上馬趕路。遠方親友相見,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禮。「
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六,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婚俗
滿族舊時婚姻重視門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齡女。這與旗內男子當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關。貴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結婚對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長指婚的情況。清代宮廷的「選秀」,是為皇帝及親王選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內部遴選。八旗內男女年齡到十六、七歲,即可訂婚,男子訂婚與結婚年齡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辦,男方請媒人到女方說親,先後要去三次。每次都攜帶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話「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禮,豬、酒、櫃、衣服、首飾等。男方送的彩禮,全部作為姑娘的財產。舊時滿族結婚過程較為繁多,有議婚、小定、大定、過禮、送日子、開鎖、送嫁妝、迎娶、坐帳、合巹、分大小、回門和住對月一整套過程。結婚時,新娘要在洞房炕上坐帳一日,稱為「坐福」。晚間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兩個酒壺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後飲酒。炕上點燃一對蠟燭,通宵不熄,房外一人或數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窗戶上撒,熱鬧一兩個小時後自散。三日後新郎新娘回娘家。
喪葬
滿族的喪葬也有一個演變過程。受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滿族先民的喪葬儀式比較簡約、粗疏,曾經有天葬、土葬、獸葬、樹葬、水葬、火葬等形式。入關前,滿族以火葬為主,自順治帝後期起,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影響,滿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並結合本民族特點,形成了滿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駐防旗人由於要將死者及其遺屬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將骨灰裝殮回京。乾嘉以後,允許駐防旗人在當地安葬,也改為土葬。早期滿族貴族有人殉之俗,後改為剪發代殉和焚燒紙扎的奴僕。在農村地區,不準許在西炕和北炕死人,因為門是活人出入的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後,只能從窗戶抬出。人死後,在院子西邊立一桿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掛布幡,幡長九尺,用紅布和黑布做成。幡的頭和尾是黑布,中間四條是紅布。出殯時,親友要搶幡上的布,給自己孩子做衣服,認為可避邪,不做噩夢等。今天廣州滿族保持完整的滿族墳場,仍能看到滿族葬俗的一些特點。

2、滿族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等。
新媳婦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飯。長輩在吃飯時,媳婦在旁伺候,否

則,就視為不敬不孝。大爺伯父輩不得同侄兒媳婦開玩笑。侄兒媳婦不許在大爺面前露胳膊露腿。過去滿族婦女旗袍長至蓋腳背,袖長至手背後,與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徑庭。
滿族有敬老尊上的風尚。青年人見了長者要垂手站立並要和顏悅色地回答長者的問話。有人沖父母狀況,子女必須起立回答。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請安禮,男有"問安"、"打千兒"、"叩頭"。"問安",是請小安,垂手站問好。"打千兒"是請大安,也叫"單腿跪",滿語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撣下袖頭,左腿前屈,右腿後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前傾。"叩頭禮",即磕頭,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請安"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話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柳邊紀略》卷四)。
對神佛、祖先、帝王則三跪九叩。女人禮儀不同於男人,有"蹲安禮",俗稱"半蹲兒",即雙腳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婦女平日相見,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俗稱"撫鬢兒",即手指從眉上額頭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婦女相見,興手拉手之禮,俗稱"拉拉禮",與漢族婦女拜見禮有別。至親久別相見彼此抱腰接面,然後執手問安,是謂抱腰接面大禮。如幼輩見長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老年夫妻相見有"頂頭禮",老夫婦久別重逢,老伴迎上去用頭頂住老頭胸脯,老頭輕輕撫摸幾下老伴後腦勺或後脖頸。
滿族人,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長輩先行。長者也很客氣地說:"謝謝阿哥,請上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馬趕路。

3、滿族的民族習俗都有哪些?

滿族的風俗
滿族的生育習俗與漢族的大體相同,但是由於地理環境、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滿族的生育習俗中又保留了一些本民族特有的風俗。

滿族信奉薩滿教,因此,若三十而無子,則要請薩滿求子。婦女懷孕時有諸多禁忌,不準坐鍋台、窗檯、磨台,不準參加他人婚禮,不準侍奉神祖等。孩子出生前,要請薩滿向佛托媽媽禱告。產房不能設在西屋。孩子出生時,炕上要鋪草,孩子生下來,叫「落草」。生的如果是男孩,則懸弧(樹條作成弓形,中間插一羽毛作箭)於門左,如果是女孩,則掛紅布於門右。孩子生下第二天,,要請兒女多、身體好的婦女給他喂第一次奶,稱為「開奶」。然後,在第三天時為孩子行沐浴禮:用放了槐樹枝、艾蒿葉的水給孩子沐浴,並說一些祝福的話。再用薑片和艾蒿給孩子擦身,用新布沾茶水擦嬰兒的牙床,讓嬰兒大哭為大吉,稱「響盆」。用一根大蔥打嬰兒三下,是「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之意。孩子生下第七天,要抱進搖車,稱「上車日」。搖車,也叫悠車。「養活孩子吊起來」,是關東「三大怪之一」。悠車育兒方便工作而且安全,這是由於狩獵生活而遺留下來的育兒傳統。孩子滿一個月後,要做「滿月」,掛上長命鎖,下搖車,取名;滿百日時,娘家送饅頭一百,謂之「蒸(增)百歲」,送錢一百,謂之「百歲錢」。滿族有睡「扁頭」的習俗,即讓嬰兒仰卧,枕內裝小米或高粱米,各為「睡頭」,時間長了,後腦勺就變扁平了。孩子至一周歲時,有「抓周」之禮,以測試孩子將來的志向。往昔,滿族自孩子降生時起,要給他掛上豬牙,以求孩子體健身強,可早立世。孩子五歲前,必須「跳喜神」(家祭)。在這一天,殺雞做糕,祭祀祖先。

滿族還有一個習俗是「換鎖」。孩子降生時,懸於門外的弓矢和紅布條,待其滿月後收回拴在子孫繩上,放在西牆的子孫袋中。向佛托媽媽祭祀求福時,將子孫繩拉到院中柳樹上,薩滿用柳枝給孩子灑水,驅除邪魔。然後,將子孫繩上的五綵線套在孩子身體上,三天後,收回放到子孫袋裡,因五綵線俗稱「鎖線」,所以此俗稱「換鎖」。

滿族是一個重禮節的民族,俗稱「滿族禮大」。滿族先世古風中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等美德,又接受了儒家思想,恪守「三綱五常」的封建倫理道德,因而形成了一整套繁瑣、嚴格的禮儀。

尊上敬老是滿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者必鞠躬垂手而問「賽音」(滿語的「好」之意)。平日里對老人三天請小安,五天請大安。

請大安又稱「打千兒」,滿語稱「埃拉搭拉米」。動作是:先撣箭袖,袖頭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後彎,頭與上身稍向前傾,左手貼身,右手下垂。

請小安就是問安,即垂手站立問好。婦女請安時,雙腿平行站立,兩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狀,俗稱「半蹲兒」。往昔滿族貴族之家,晚輩對長輩每天都要請安,謂之「定省」,分早安稱「省晨」和晚安。

抱腰禮是滿族大禮,也稱抱見禮。行禮時,行禮人右腿搶上一步,兩手張開,左膝著地,雙手抱住受禮者腰部,頭輕輕頂於受禮者胸下,受禮者略彎腰,雙手輕撫施禮人的頭。

擦肩禮是平輩相見時,「打千兒」後,互碰雙肩表示親近,俗稱碰肩膀頭。

叩拜禮是滿族大禮,也叫「叩頭」,一般在重大庄嚴的場合時施此禮,有頭撣袖、跪、叩頭等動作。祭祖跳神燒香時叩三個頭,見皇上則要三拜九叩。

拉拉禮是滿族婦女的常禮。一般兩個平輩婦女相見時,互拉雙手問好,稱「拉拉禮」。

撫鬢禮是滿族婦女拜見公婆或賓客、長者時施的禮。行禮時,婦女以右手指從眉上額頭至鬢角連撫三下,隨後點頭目視。

滿族有重小姑的習俗,滿族未婚姑娘在家中地位很高。

滿族人大方好客,有客人來均熱情招待,盡出所有,東北民間待客上菜仍以成雙碗碟為習,且內眷不避。

在滿族聚居的地方,鄰里之間和睦互助,恪守信義

4、滿族過年有什麼風俗?

滿族年三十,要張貼對聯、窗花、掛箋(過去按旗屬分別貼紅、黃、藍、白色)、福字、貼門神(系吸收漢族風俗),戴荷包(過去王宮要行賞賜王公大臣「歲歲平安」荷包,民間也有互相贈予的)。家家院內豎燈籠桿,高挑紅燈,天黑點燈,徹夜不熄。
年三十包餃子,講究有褶子,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忌日子過「禿」了。碼放餃子忌擺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門子。子時煮餃子,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來了嗎?」其他人同時回答:「起來了!」他們把餃子從鍋底浮起來比作日子起來了。然後讓小孩爬上櫃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個高」。
這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頭拜年(舊時女性行跪拜撫鬢禮),家長要給小孩守歲錢。宗族近親也要互相拜年,親朋好友則筵宴相邀,一起敘舊話新。除夕要祭祖、祭天接神。接神在大門口放一橫木以阻鬼魅進來。
除夕子夜風俗要吃餃子,餃子裡面暗放銅錢,吃到者則「終歲大吉」。男孩子成群結隊鳴放煙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興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婦們則身著盛裝,玩耍嘎拉哈(用豬或牛膝關節骨製成的玩具)。
初一凌晨子時,家家戶戶鳴放鞭炮,辭舊迎新。同時,在自家西牆祖宗板下擺設供品、點燃韃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靈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無事,萬事如意。大年初一,各家均早起,穿戴新衣,相互恭賀新春,謂之「拜年」。
初一至初五,人們都相聚一處,唱歌、跳舞、踩高蹺、盡情娛樂,有的地方,年輕人還自發組織演出隊,走村串屯進行表演,祝賀新年,節日氣氛更加濃郁。
春節對於滿族和漢族來說是一個共同的節日,滿族人也將春節稱為「過年」。生活在蘭州地區的滿族大約有3萬多人,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 「臘八粥」和「領牲」:滿族人亦過昔八節(農歷臘月初八)。相傳,早年有卜滿族族長,以勢欺人,常年挨家挨戶侖流要吃要喝,滿族百姓敢怒不敢言。昔月初八這天,一個叫烏津拉的農民想出了個好注意,用糯米、紅糖和幾十種乾果煮成一種粥,請族長去吃,族長一看就生氣了:「這是什麼東西啊,黏糊糊的!」烏津拉便告訴族長這叫「臘八粥」,族長聽了這個很不順耳的粥名後,氣乎乎地走了,此後也不再挨家要吃要喝了。滿族後人為紀念烏津拉,每年臘月初八這天都要煮「臘八粥」喝。過去,滿族人臘八節不但自製「臘八粥」,而且要互送「臘八粥」,以加強親戚和鄰里間的團結。 臘月十五後,滿族人要任選一天殺年豬,祭祀祖先、恩公和本支祖宗。年豬不得有白毛,豬捆好後抬到祖宗供位前,殺前將酒澆進豬耳朵,如果耳朵動為「領牲」了,如不動,需禱告,直到動了方可殺死。殺死後,先要將豬剁成八塊,擺在祖先牌位前,燒達子香,全家磕頭。禮畢,才可以吃肉。吃第一頓肉時,全家人要圍著鍋坐,不用桌子。 祭祖先與吃年飯:臘月二十九,滿族人家家都要貼窗花、掛箋、對聯和大「福」字。過去滿族人在貼掛箋上很有講究,本家是什麼色旗人就貼什麼色掛什麼箋,祖先原是從長白山幾道溝里來的就在祖宗板頂上貼幾張掛箋。臘月三十這天,家家都要豎起一根五六米高的「索羅桿子」(也稱神桿),桿頂上掛方形的錫升,升里盛著豬的五臟供烏鴉、喜鵲去吃。相傳此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挖人參時用的索撥棍。又傳當年明將李成梁害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蒙李夫人相救,騎馬逃跑,途中馬失前蹄摔到崖下,一群烏鴉、喜鵲落在他身上將他護住,追兵以為他已經摔死,便掉頭走了。努爾哈赤脫險逃入山中,以挖參所得置辦兵器、糧草,起兵統一了東北。後人為紀念烏鴉、喜鵲的救祖之恩,在春節豎起「索羅桿」。 除夕,滿族人都要祭祖。祭祖首先要在家中正廳祖宗板前供自製米酒13盞,自製奶油點心13碟,板上貼新掛簽(滿文)。在院內東南角「索羅桿」前,也供著同室內相同的供品。接著,由家中長輩主祭,帶領全家叩拜。之後向祖先敬奉供品,包括供飯、供菜、供酒和干鮮果品、點心等。 祭祖完畢後,全家人要到最高輩分家長屋內行拜年禮。禮畢,全家老幼循序列坐,吃年飯。一般來說,除夕這天滿族人都要吃餃子。擺放的餃子要橫豎成行,意味來年財路順氣。煮餃子時,鍋底需燒「杏條」柴,因「杏」與「興」諧音。當餃子從沸騰的鍋里起來時,煮餃子的人吆喝道:「小日子起來了,小日子起來了!」全家人必須隨喊:「起來了!起來了!」吃完了餃子後,一些人甚至會讓家中小孩在屋內高處跳上幾跳,預示自家的小日子蹦了個高。有一些人還在餃子里包上銅錢或其他一些東西,來測一年的運氣,以此增加節日的氣氛。 燈節與「笊籬姑姑」:滿族人過年,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點燃「索羅桿」上和屋檐下的燈籠後,便徹夜不息,以示紅燈高照。若燈熄了,則意味著不吉利。有的人家甚至將燈點到二月初二。滿族人的燈節也就是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掛各式各樣的彩燈,辦燈會。在農村,這天晚上有的人家還要「驗月份」:用蕎麥面製成12盞小燈碗,碗邊標上月份,在每個碗中放一粒黃豆,然後放在鍋里蒸,碗中的豆粒脹大就意味著那個月份澇,豆粒小則預示著旱,不大不小的為風調雨順。 燈節也是滿族年輕婦女的節日。這天「格格」(姑娘)們打扮得漂漂亮亮來玩「笊籬姑姑」。她們在笊籬上糊上粉蓮紙,畫成漂亮的大美人,再把筷子和笊籬綁成「十」字,豎的(笊籬把)做身子,橫的(筷子)做雙手,然後,給「笊籬姑姑」穿上漂亮的彩色紙做的衣服,讓「笊籬姑姑」在桌子上歡快地跳舞。之後圍觀者還可向「笊籬姑姑」「問卜」,什麼都行,肯滿族 滿族忌諱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在滿族家中做客,不能隨便坐西炕.蒙古族 蒙古族厭惡黑色,認為黑色是不祥的顏色。在飲食上,蒙古族忌食蝦、蟹、魚、海味等。 蒙古人忌諱別人(包括客人)騎著馬在蒙古包門口下馬和騎馬闖進羊群,忌諱手持馬鞭進入氈房。客人不經允許不可擅自進入包內,在蒙古包內不能隨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將腿伸向西北方或爐灶。不能從主人的衣帽、被褥、枕頭上跨過,不能在包房內吐痰,出包房不能踩門檻。蒙古族人還忌諱別人用煙袋、刀剪、筷子等指頭部。 定時「笊籬姑姑」點點頭,否定時「笊籬姑姑」搖搖頭。

5、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滿族生活中有許多忌諱,犯忌則被視為無禮貌。滿族不興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諱別族人戴狗皮帽進家來。西炕不許隨便坐人。院中有鎖龍桿,不許拴牲口等等。

拓展資料:

飲食民俗:

(1)滿族餑餑。滿族人喜歡吃粘食,因為粘食耐餓,便於外出射獵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製作精巧,風味獨特的各種點心,統稱為「滿族餑餑」,因此素有「滿點漢菜」之說。滿族餑餑歷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

(2)滿族入關前有一種筵席叫「餑餑席」,每桌使用麵粉80斤,可見規模之大。使用的麵粉多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黃米、小黃米為主,摻入適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餡。主要的品種有薩其瑪、綠豆糕、蘇葉餅、豌豆黃、牛舌餅、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每到冬天,滿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幾鍋粘豆包,凍起來隨吃隨拿。現在沈陽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經常可以聽到粘豆包的叫賣聲。

(3)菜餚。滿族人特別喜歡吃豬肉、酸菜,而且烹調方法很多。比較有特點的菜餚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腸、火鍋、酸湯子等。

(4)遇到喜慶的事情或祭祀時,要設肉食大典。八人為一桌,席間主人端上一方方約十斤左右的豬肉和調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將肉切成塊或片,蘸肉汁吃肉,並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6、居住在東北的滿族家庭春節時供奉的年畫(在萬字炕牆上)好象叫什麼素洋房是什麼樣式的,現在還有這張畫的

應該沒有了~
……
過去的滿族人不過春節。
只有東蒙邊緣的滿族人模仿東北漢人過春節。
閣下所描述的年畫,其實是東洋人的招貼畫(廣告畫),而不是春節的年畫。
……
對於這樣時代姓的作品來說,一般不會留到現在,也許有極個別人收藏的,也不會對外昭示。

7、滿族風俗習慣

滿族是一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個富取博收外來文化並善於融匯創新的民族。滿族的風俗習慣很有特點。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過去,滿族男人冬季穿長袍,有的加外衫,套馬褂,穿皮、棉、氈單臉厚底鞋,戴氈帽頭,三塊瓦狐皮或羊皮皮帽,春、夏、秋三季穿長衫,外套單夾馬褂,內穿汗褟、背心。女子冬穿棉旗袍、套坎肩,春、秋穿夾旗袍,罩坎肩,普遍加絛子(右開襟)襟上,袖口鑲五顏六色的雙絛子。梳旗頭、戴耳套、穿棉、單帶臉勾雲、綉花厚底鞋。滿族姑娘臨出嫁前綉門簾、枕頭頂,做許多綉花鞋。

居住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婚姻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育兒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至今在一些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喪葬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

禁忌 滿族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8、滿族的文化習俗是什麼?

滿族的習俗:
禮節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少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少輩每隔三天要給長輩打千請安,隔五天見長輩得叩頭,打千的形式男女有別,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抬物狀,女人雙手扶膝下蹲。路上遇見不相識的長者,要鞠躬垂手問「賽音」(滿語,好的意思)。如騎馬,要下馬閃在路旁讓路,等長輩過去,再上馬趕路。遠方親友相見,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大禮。「
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六,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婚俗
滿族舊時婚姻重視門第,盛行早婚和娶大齡女。這與旗內男子當兵出征,希望早育子女有關。貴族官宦人家,盛行指婚,多由朝廷指定結婚對象,一般旗人也有由族長指婚的情況。清代宮廷的「選秀」,是為皇帝及親王選妃,一般限定在八旗三品官內部遴選。八旗內男女年齡到十六、七歲,即可訂婚,男子訂婚與結婚年齡可能更小一些。婚姻由父母包辦,男方請媒人到女方說親,先後要去三次。每次都攜帶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所以有句俗話「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禮,豬、酒、櫃、衣服、首飾等。男方送的彩禮,全部作為姑娘的財產。舊時滿族結婚過程較為繁多,有議婚、小定、大定、過禮、送日子、開鎖、送嫁妝、迎娶、坐帳、合巹、分大小、回門和住對月一整套過程。結婚時,新娘要在洞房炕上坐帳一日,稱為「坐福」。晚間在地上放一桌子,桌上放兩個酒壺和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後飲酒。炕上點燃一對蠟燭,通宵不熄,房外一人或數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窗戶上撒,熱鬧一兩個小時後自散。三日後新郎新娘回娘家。
喪葬
滿族的喪葬也有一個演變過程。受自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滿族先民的喪葬儀式比較簡約、粗疏,曾經有天葬、土葬、獸葬、樹葬、水葬、火葬等形式。入關前,滿族以火葬為主,自順治帝後期起,受到漢民族文化的影響,滿族普遍改成棺材土葬,並結合本民族特點,形成了滿族的特色葬俗。乾隆以前,各地駐防旗人由於要將死者及其遺屬送回京中故旗,所以仍保持了火葬,而將骨灰裝殮回京。乾嘉以後,允許駐防旗人在當地安葬,也改為土葬。早期滿族貴族有人殉之俗,後改為剪發代殉和焚燒紙扎的奴僕。在農村地區,不準許在西炕和北炕死人,因為門是活人出入的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後,只能從窗戶抬出。人死後,在院子西邊立一桿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掛布幡,幡長九尺,用紅布和黑布做成。幡的頭和尾是黑布,中間四條是紅布。出殯時,親友要搶幡上的布,給自己孩子做衣服,認為可避邪,不做噩夢等。今天廣州滿族保持完整的滿族墳場,仍能看到滿族葬俗的一些特點。

9、滿族風俗 有急用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宗教信仰

滿族早期信奉薩滿教。入關後,又信奉佛教。薩滿教同佛教在滿族中同祀供奉。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薩滿」是通古斯語的音譯,意為「瘋狂的人」。漢譯為「巫」。「薩滿」有男有女,並分家薩滿和跳神薩滿。

祭祀時主持禮儀的家薩滿早已不存在了。跳神治病為業的神巫,在一些偏僻鄉村還偶有活動。早在清代就屢有禁令,但屢禁不止。建國後,國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動,但仍有少數人以此為業,騙取錢財。

滿族還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樹神。崇拜以動物為圖騰的鵲神、烏鴉神。至今在一些滿族聚居的鄉村,每逢年節還燒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順利。

現在有的滿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數不多。宗教信仰:滿族早期信奉薩滿教。入關後,又信奉佛教。薩滿教同佛教在滿族中同祀供奉。
薩滿教是一種原始的多神教。「薩滿」是通古斯語的音譯,意為「瘋狂的人」。漢譯為「巫」。「薩滿」有男有女,並分家薩滿和跳神薩滿。

祭祀時主持禮儀的家薩滿早已不存在了。跳神治病為業的神巫,在一些偏僻鄉村還偶有活動。早在清代就屢有禁令,但屢禁不止。建國後,國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動,但仍有少數人以此為業,騙取錢財。

滿族還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樹神。崇拜以動物為圖騰的鵲神、烏鴉神。至今在一些滿族聚居的鄉村,每逢年節還燒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順利。

現在有的滿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數不多。

飲食

滿族飲食品種繁多,風味獨特

(一)主 食

主食最大特點是「粘」。早自清代,滿族人就喜歡粘食。取其易存放、耐飢餓、便於游獵和遠途征戰攜帶之利。

今河北各地滿族家庭,普遍喜歡用粘米面做餑餑、涼糕、切糕、炸糕等食品。

樟欏葉餅:青龍滿族自治縣的一些鄉村,夏季喜歡用粘米面做「樟欏葉餅」。方法是把粘面和好攤在楞葉上,中間放餡,合上後蒸熟,其味清香。

小餑餑:多在冬季以粘米面製作。餑餑小如雞蛋,一做幾缸幾簍,蒸熟後放冷屋凍上,隨吃隨熱。

荷葉餅:易縣西陵滿族鄉滿族家庭有農歷二月吃「荷葉餅」的習慣。荷葉餅用白面做,為扁圓形,裡面放香油、鹽,熟後掰開成兩片(有一面連在一起)、 裹雞蛋、肉片、芥菜等,捲成荷葉形,即可食用。荷葉餅在長城以北和遵化縣東陵叫「春餅」,其做法與西陵大體相同。

(二)副 食

滿族人喜食酸菜。

火鍋:以酸菜、粉條、蘑茹、豬肉或其它禽獸之肉做的「火鍋」,是滿族傳統的飲食風味。自清代以來,一直傳承不衰。

血腸:滿族喜吃豬肉。逢年節殺豬時,都要請客,名曰「吃血腸」。豬血兌上溫水放上調料,灌到豬腸里,煮熟即可食用,名為「血腸」。

鹿尾(yer):易縣西陵滿族鄉忠義村、龍里華村、泰和庄村居住的滿族,還有一種叫「鹿尾」的特殊食品。其做法是將豬肝切成泥,用煮肉湯加東北大松籽、薑汁、香油、麻醬、雞蛋等原料調成糊狀,灌到豬大腸里,煮熟後即可食用。待客時切成手指厚小塊,放到碟里,每碟八塊。吃時必剩兩塊,否則為不敬。

樽(n)菜:選細嫩白菜心,用線繩捆成拇指粗,捆一節切一節,長約二寸,用開水焯後,擺放好,用小米米湯澆在上面,放酸為止。吃時用水洗凈,放入盤內,撒上白糖後食用。其味酸甜可口,又脆又香。

(三)糕 點

薩其瑪:滿族傳統糕點。用麵粉、大油、白糖、鮮蛋、麻仁、桂花、果料等製成,色澤金黃,綿軟香甜,軟硬適度。具有百年歷史的保定四美齋糕點鋪製作的「薩其瑪」,至今盛名不衰。

大八件:易縣「大八件」糕點,每種上面都打有紅戳。大八件為:薩其瑪、饊子、大餑餑、雙麻、福壽糕、蜜食、扒拉餅、蓼化。

姓 氏:

滿族姓氏有670多個。清代,滿族人習慣於只出名不冠姓。辛亥革命後,國民政府曾下令滿族人一律冠姓入籍,於是滿族老姓逐漸消失,逐步簡稱或譯為漢字姓。據調查,今河北省境內,有的滿族人上推三代,還稱滿族老姓。今秦皇島市山海關區的滿族,共有七個大姓氏,或按滿族老姓譯為漢字姓,或以本姓的第一音節為姓,其中瓜爾佳氏譯姓關,鈕祜祿氏譯姓郎,愛新覺羅氏譯姓趙,完顏氏譯姓王,伊爾根覺羅氏譯姓趙,章佳氏改姓章,富察氏改姓傅。承德縣滿杖子鄉李氏,原姓薩克達氏,石灰窯鄉白氏系瓜爾佳氏。承德市區佟山和兩家滿族鄉、滿杖子鄉、八家鄉的佟姓系佟佳氏。三溝鎮壯孤山村劉氏系寧古塔氏。崗滿族鄉何姓系赫舍里氏,趙姓系伊爾根覺羅氏。六溝鎮南房申溝黃氏系烏雅氏。太平鄉、十道河鄉王氏系完顏氏。圍場護圍滿洲兵丁後裔有佟(佟佳氏)、 白(巴雅拉氏)、 那(那拉氏)、 安(安佳氏)、 張(章佳氏)、 趙(伊爾根覺羅氏)、富(富察氏)、關(瓜爾佳氏)等八大姓。簡稱或譯為漢字姓的還有易縣的巴氏、戴氏,定興縣的聞氏,邯鄲的葉氏、文氏,豐寧滿族自治縣的海氏、桂氏、那氏等等。

還有的以先輩名字的頭一個音節為姓氏的。定興縣周家莊村的馬氏,其始祖伊爾根覺羅馬離賽。滿驚習俗續家譜時,對長輩稱名不稱姓。從第四代起,就以其始祖馬離賽的馬子為姓,現已傳15代。

在清代,滿族有用數字取名的習慣。該人名字根據出生時其祖父年齡而定。如《直隸易州志》職官姓名中載:「蘭翎侍衛頭等伯六十一。」今青龍滿族張氏保存的地契文書中記載:「正藍旗滿洲佐領四十九。」以數字取名的方式有紀念意義,是滿族的傳統。建國後這種取名方式已經消失。

10、滿族有什麼習俗

滿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服飾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並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於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後,「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於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釐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後,「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後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旗袍的外面還習慣套一件圓領、身長及臍、袖長及肘的短褂。因這種短褂最初是騎射時穿的,既便於騎馬,又能抵禦風寒,故名「馬褂兒」。清初,馬褂兒是八旗士兵「軍裝」,後來在民間流行起來,具有了禮服和常服的性質,其式樣、面料也更加繁多。滿族人還喜歡在旗袍外穿坎肩。坎肩一般分為棉、夾和皮數種,為保暖之用。樣式有對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種。
而作為有清一代「時裝」的滿族女式旗袍,則多有發展。當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鑲」的做法,即鑲十八道衣邊才算好看,樣式也變成寬袍大袖;辛亥革命後,旗袍樣式由肥變瘦;在20世紀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30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並突出曲線美;40年代又縮短,出現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後,衣片前後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用料廣泛,棉、毛、絲、麻和各種化纖衣料均可。旗袍除有長、短袖之分之外,還分皮、棉、單、夾數種,便於在不同季節穿用。經過不斷改進的旗袍,一般樣式大致為:直領,窄袖,右開大襟,釘扣絆,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講究做工和色彩搭配,大多在領口、袖口和衣邊上綉有各色圖案的花邊。如此既襯托出女性身材之美,又顯得文雅大方。具有東方色彩的旗袍現已成為中國婦女普遍喜愛的中式服裝。
旗袍和「旗頭」、「旗鞋」等搭配起來,就構成了滿族婦女典型的傳統服飾裝束。
「旗頭」指的是一種發式,也稱發冠。類似扇形,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長約30厘米、寬約10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上即可。上面還常綉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旗頭」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發冠,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身體挺直,顯得分外端莊穩重,適應於隆重場合。
「旗鞋」款式獨特,是一種高木底綉花鞋,又稱「高底鞋」、「花盆底鞋」、「馬蹄底鞋」等。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鞋由此而得名。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穿這種高底鞋走起路來顯得姿態優美。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滿族的帽子種類較多,主要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過去,滿族人常戴一種名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稱「帽頭兒」,其形狀上尖下寬,為六瓣縫合而成。底邊鑲一約3厘米寬的小檐,有的甚至無檐,只用一片織金緞包邊。冬春時一般用黑素緞為面,夏秋則多用黑實地紗為面。帽頂綴有一個絲絨結成的疙瘩,黑紅不一,俗稱「算盤結」。帽檐下方的正中釘有一個「標志」,稱「帽正」,有珍珠、瑪瑙的,也有小銀片、玻璃的。相傳這種帽最早始於明代初期。因其為六瓣縫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統一」之意,故盛行起來。滿族入關以後,受中原文化影響,也取其「六合統一」之意,開始戴用此帽,而且頗為流行。現在,在有關清代和民國時期的電視、電視劇中,我們仍能經常看到它的影子。
早期滿族男人多穿雙脊臉的叫做「大傻鞋」的一種便鞋。鞋面多用青布、青緞布料。鞋前臉,鑲雙道或單道黑皮條。鞋尖前凸上翹,側視如船型。婦女除「旗鞋」和平底便鞋(平底鞋鞋面上皆綉花卉圖案,鞋前臉多綉有「雲頭」)外,還有一種「千層底鞋」。「千層底鞋」用多層袼褙做鞋底,故得此名。鞋面多為布料,一般不綉花卉等圖案,多在勞動中穿用。
還有一種很有特點的鞋,叫烏拉(靰鞡)鞋,多為滿族百姓冬季穿用。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絮靰鞡(烏拉)草,既輕便,又暖和,適於冬季狩獵和跑冰。
住行
滿族早期多依山傍水而居,以方便和適應他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滿族農村房屋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坐北朝南便於採光,均在東端南邊開門,形如口袋,俗稱「口袋房」,便於聚暖。東西各有廂房,配以門房,這便構成通常所說的四合院。房屋多為起脊磚瓦房,俗稱「海青房」。房柱皆插地,門向南開,高大寬敞。房內正對門一間謂堂屋,又稱外屋,設廚灶鍋台、水缸,灶通西內室火炕,火炕,滿語稱「土瓦」。從堂屋西牆開門為裡屋,為南、北、西三面構成「萬字坑」或「蔓枝炕」。滿族尚右,西牆供祖宗牌位。西炕為窄炕,不住人,下通煙道。南北對面炕。上鋪炕席,或糊炕紙刷油。炕梢置衣櫃,櫃內裝衣物,櫃上疊置被褥、梳妝用品。夜間長輩居於西屋南炕,北炕分居兄弟子媳。就寢時,頭朝炕外,腳抵牆,對防寒和呼吸新鮮空氣頗為適宜。牆壁多貼有紙畫。為御北方寒冷,有的還建有火地。屋外西山牆頭砌有圓形煙囪(滿語稱為呼蘭),高出房檐數尺。煙囪根底有窩風窠,以擋逆風。南北牆上有窗,窗戶紙糊在窗欞外,多「高麗紙」,紙上淋油或鹽水,免得為雨雪淋濕脫落。窗欞及門上亮子窗欞構成各種圖案,美觀牢固。窗戶分上下兩扇,上窗可用棍支起通風。房樑上常懸有悠車,嬰兒放在悠車里。炕上擺有長方形的炕桌,吃飯時圍桌盤膝而坐,暖和方便。桌的左右鋪有氈褥子以待賓客。房欞、椽、棟多有雕花油彩。廂房則設碾房和倉庫(滿語稱哈什)。房外四周環砌圍牆。院內東南豎「索倫桿」,桿上有錫斗,桿下放三塊石,稱為「神石」。桿後是一面用磚砌成的壁牆,牆頭飾有雨搭。
過去,城中的富貴人家多住四合院。四合院大門多為三間屋宇式建築,正房三至五間,東西廂房一般也是三至五間,四周圍以磚牆,門房兩側設有石礅,稱為上馬石。有的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滿族的這些民間居所式樣,大部分保留在東北的滿族聚居區。但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除很少一部分人建房仍保留傳統建築方式外,絕大部分已建造成更為寬敞明亮的現代式房屋。
為適應山區和林海雪原居住環境,滿族聚居地區的傳統交通工具主要有馬車、爬犁、獨木舟和樺皮船等。爬犁(滿語稱法喇)是雪上交通工具,將兩根樹干用火烤後彎成弓形,上端翹起,貼地部分寬約1米半,上面鋪板或做成箱式,駕以馬、牛,載人載物極為輕便。目前只在較寒冷的北部山區偶爾使用。滿族的水上交通工具最早是獨木舟(滿語稱威呼),由粗大原木鑿空而成,可容數人。還有一種樺樹皮船,製作較為麻煩。先做龍骨,里外附上樺樹皮,一人可以扛著行走。相當輕便。現在已經不多見,被現代船隻所取代。
禮儀
滿族是一個十分注重禮節的民族。滿族人見面或拜見客人,有各種禮節,其中有打千禮、撫鬢禮、拉手禮、抱見禮、半蹲禮、磕頭禮等。其中,打千禮、抱見禮、磕頭禮主要為男人所用,其他則用於婦女。打千禮用於晚輩對長輩、下屬對長官,形式為彈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彎,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並問安。抱見禮是平輩之間用,晚輩對長輩也可用,不過晚輩要抱長輩的腰,長輩撫晚輩的背,等等。現在,有些繁瑣的禮節已被簡化。
滿族尊老敬上的傳統更為明顯。晚輩每日早晚要向父、祖問安,途中遇長輩人要讓路,吃飯時長輩先坐先吃。滿族重感情講信義,對賓朋真誠相待,有客人必設宴招待,所允諾之事必全力去做。
滿族傳統的婚姻儀式較為復雜,大致經過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門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請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兩家都同意後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贈如意或釵釧諸物為定禮。然後是定婚,即選擇吉日,男方家及其親戚往女家問名,女家設宴款待,男方家長致辭求婚,女方家則推謝再三,男方家堅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後,才算定下婚事。此時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長輩。定婚後要過禮,也是選擇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綢緞、羊、鵝等禮物。男方家還要贈銀兩錢財。此時要議定婚期。進入迎親階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妝,俗稱「過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謝。迎親時,新郎在迎親隊伍的陪伴下趕著彩車迎親,在途中兩車相錯時,新娘的哥哥將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車,俗稱「插車」(由於各地區滿族風俗不同,也有新郎與迎新隊伍直接到新娘家迎親的。還有的地方有"旗俗不親迎"之說)。新娘至新郎家,換車乘轎,花轎落地,新郎要虛射三箭。新娘蒙紅蓋頭下轎,與新郎站在事先擺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即拜天地。拜完後撤天地桌,新娘進入臨時搭的帳篷,謂之坐帳。坐帳時「開臉」,換頭型。坐帳後,新娘跨過馬鞍進洞房,新郎用秤桿揭去蓋頭扔到房檐上。夫妻飲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孫餑餑,眾人鬧洞房。在婚日當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婚後第一天,新娘給夫家親戚裝煙敬茶,拜宗族,認明輩分,謂之分大小。一般在結婚三日之後,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見娘家人並拜祖宗。婚後一個月,新娘回娘家住一個月,謂之住對月。到了這時,婚娶儀禮乃告結束。
這些繁雜的婚娶程序在今日滿族聚居地區已經簡化,並且融合了現代形式。比如插車,演變為男女青年騎自行車或摩托車,各自由婚慶隊伍陪伴,從自己的家裡出發,行進至中途相遇時,兩人交換自行車或摩托車,再一同到新郎家。還有拜祖宗,有的地方演變為新人拜雙方父母。雖然有變化,但仍然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另外,滿族的婚姻儀式因居住地區不同而略有變化,並非完全一致,但主要程序大致相同。
滿族的育兒習俗比較特殊。生男在門左掛弓箭,生女在門右掛彩色布條,娘家送一個悠車。生兒三天時,親朋送賀禮,俗稱「下奶」。並舉行洗禮,稱「洗三」。滿月時要請客人來「做滿月」,並將弓箭或布條取下掛在「子孫繩」上。百日時,要用從各家要的彩布條編成鎖,稱掛鎖。周歲時要舉行較為隆重的儀式,讓孩子「抓周」。一般在16歲時,男孩剃發,女孩盤發髻。至今在東北滿族聚居區仍然保留「下奶」、「洗三」、「做滿月」、「抓周」等傳統習俗。
葬俗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土葬和火葬歷史都很久遠。在滿族入關前以火葬為主,這主要是由於他們經常遷移。另外,八旗將士在清初戰死較多,屍骨不便送回故里,所以多用火葬。滿族入關後逐漸發生變化,從火葬與土葬並用發展為以土葬為主。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屋內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靈幡用3尺左右的紅布製成,上綴以黑穗,懸掛在院中高桿上。滿族人用的棺具形狀特別,上部隆起,上寬下窄,稱「旗材」。
停靈期內合家舉哀,舉行祭奠。入殮時棺內放金銀等物,貧者用金銀箔元寶代替,口含銅錢或玉器,靈具放在院內靈棚內。出殯多選陰歷單日,抬靈有16杠、32杠、64杠之分。出殯後要感謝幫忙的人並請吃飯。下葬後,每7天到墳上燒一次紙,連燒7次。百日時要燒百日,周年時要燒周年。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清明節要上墳,燒口袋和插佛托。近30年來,滿族的喪葬又改為火葬為主。但祭奠親人的儀式仍然保留了許多古老傳統,如清明節燒口袋、插佛托、燒七、燒百日、燒周年等,都依然如故。
禁忌
滿族禁忌較多。不允許褻瀆神靈和祖宗。比如滿族以西為貴,祖宗匣放在西炕上,西炕不許住人和放雜物,不能有各種不敬行為。不許打狗,更禁忌殺狗、食狗肉、戴狗皮帽子,也不允許外族人戴狗皮帽子進家。傳說努爾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獸,盡可以打來吃,但是,今後不準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義犬。"從此愛犬、敬犬便成了滿族的習尚。另外,滿族人不僅不食烏鴉之肉,還有飼喂烏鴉、祭祀烏鴉之俗。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