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羅布桑卻丹蒙古風俗鑒的內容

羅布桑卻丹蒙古風俗鑒的內容

發布時間: 2022-10-05 17:17:19

1、民族教育研究的期刊

書 名: 民族教育研究

作 者:寶玉柱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9月
ISBN: 9787811087376
開本: 16開
定價: 32.00 元 自序
民族教育理論篇
關於民族教育及民族教育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
一、民族教育、民族教育研究概念及其學科歸屬問題
二、民族教育的類型、民族教育研究的范圍及主要內容
三、民族教育研究的目的、總的出發點和基本框架
四、民族教育研究的理論基礎、方法論和技術手段
地理環境與民族教育
一、地理環境與民族生態
二、地理環境類型與民族教育
三、地理環境與民族文化、心理
經濟文化類型與民族教育
一、經濟文化類型的一般分類與民族教育
二、經濟文化類型的變遷與民族教育發展
物質生活方式與民族教育
一、服飾文化與民族教育
二、飲食文化與民族教育
三、居住文化與民族教育
四、交通文化與民族教育
社會組織結構與民族教育
一、家族與民族教育
二、部族與民族教育
三、社區與民族教育
民族人口與民族教育
一、世界民族人口分布概況及成因
二、人口構成與民族教育
人口遷移與移民教育
一、人口遷移的多樣性與未來趨勢
二、移民教育的主要類型及相關理論
論少數民族的教育平等權與自主權
一、政治平等是教育平等權利和教育自治權利的基礎
二、民族間全面平等是實現教育平等權利和教育自治權利的最終目標
三、同中有異辯證靈活的教育政策
論少數民族的教育平等權與自主權——民族教育政策的形成過程及執行狀況
一、思想萌芽(1922—1937)
二、政策雛形(1937—1949)
三、基本政策的形成及實行(1949—1956)
四、政策的貫徹執行受干擾(1956—1965)
五、政策實施受到嚴重破壞(1966—1977)
六、政策的恢復和執行(1976—1984)
七、政策的調整和進一步發展(1985—1998)
論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一、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革命領袖們一貫倡導的思想
二、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人類社會及其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趨勢
三、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上層建築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性質決定的
四、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勞動者合作、培養人才的需要
民族高等教育篇
論民族學院改革的宏觀指導思想
一、創辦民族學院的歷史背景及宗旨
二、民族學院教育在整個民族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三、民族學院的一般特點
四、民族學院改革的宏觀指導思想及布局
我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現狀及展望
一、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狀況
二、全國少數民族大學生分布狀況
三、今後15年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的前景展望
蒙古族教育篇
論蒙古族牧業家庭教育特點
一、認知自然界的教育
二、適應社會的教育
三、家庭教育對實施學校教育的影響
蒙古族語言文字與蒙古族教育
喀喇沁蒙古族雙語教育研究
一、舊式教育中的雙語教育
二、新式教育中的雙語教育
三、啟示與討論
《一層樓》和《泣紅亭》中尹湛納希的教育觀
一、雙重教育制度及尹湛納希對清朝不平等教育制度的批判
二、私塾的教育內容和尹湛納希的抱負
三、女性教育的提倡和兩種命運的對比
《蒙古風俗鑒》研究
一、《蒙古風俗鑒》的寫作目的
二、羅布桑愨丹的史觀
三、蒙古族衰敗的社會因素
四、蒙古族衰敗的經濟因素
五、蒙古族衰敗的文化因素
六、羅布桑愨丹的民族振興觀
深切懷念那順巴雅爾先生
學科建設篇
建立語言分析中心。開展現代語言學研究的設想
一、當代語言學研究的趨勢
二、建立語言分析中心的條件
三、語言分析中心的特點
四、建立語言分析中心的步驟
關於成立阿爾泰語文學研究所。加強阿爾泰語文學研究的建議
一、開展阿爾泰語文學研究的條件
二、開展阿爾泰語文學研究的重要意義
三、阿爾泰語文學的研究任務
四、阿爾泰語文學研究所的組建
學術期刊篇
辦好《民族教育研究》雜志。為振興和發展民族教育服務
一、《民族教育研究》的創辦過程
……
學術報告和演講篇
答疑解惑篇
……

2、我們朝陽有哪些名人和明星嗎?

寫作文? 我也是剛查完。。。
羅布桑卻丹是中國近代蒙古族早期哲學家、傑出的反帝反封建進步思想家、社會活動家、博學多聞的民俗學家、著名學者。

羅布桑卻丹1875年(光緒元年)出生於卓索圖盟喀喇沁左旗阿日山烏蘇(今凌源市萬元店熱水湯)一個貧苦的蒙古族農民家庭,蒙古名叫寶音陶格陶,漢名為白雲峰,字羅子珍。家中兄弟4人,他排行老三,又從小當喇嘛,鄉親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白三喇嘛」。1921年卒於沈陽。他幼年即聰慧好學,但因家境貧寒,斷斷續續地讀了幾年私塾就輟學了。為了生計,只好到乾隆年間修建的「江善寺下院」喇嘛廟里以看守湯泉為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促使他一邊勞動,一邊自學。也許就是那流淌了千百年的溫泉「神水」賦予了他超凡脫俗的靈性,因此他很快就掌握了蒙、滿、漢文,在家鄉一帶很有名氣,剛滿16歲就被喀喇沁左旗扎薩克任命為蘇木章京,步入政界。從此,羅布桑卻丹被無情地捲入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復雜的社會斗爭之中。1891年(光緒十七年),在他17歲歲時,他的家鄉遭受都會之亂,房屋家產全部被燒毀,母親又染病去世,次年父親也病故。

1894年(光緒二十年)春,羅布桑卻丹被旗扎薩克派往哲里木盟所屬各旗調查本旗人到外旗居住的男丁入冊之事,歷時3年,於光緒二十二年返回本旗。在此期間,他對蒙古地區社會狀況進行了認真考察,不僅開闊了視野,而且還目睹了蒙古地區封建社會制度所帶來的無法挽救的腐朽社會現象。他清醒地看到清朝政府在政治上對蒙古族格外提防,為防止蒙古族形成統一力量,實行「以旗為治」的分而治之的政策,還讓蒙古諾彥娶滿族的公主、格格為妻,「利用聯姻關系控制蒙古的大權」;經濟上,實行「借地養民」的政策,使蒙族人家產逐漸變少,「窮蒙古農民」;在文化教育及意識形態上,清政府明文規定「不準蒙學進入國學」,「不準蒙人參加用漢文進行的科舉考試」,使蒙古族人認為學知識無用,以便對其進行愚化教育。最典型的就是清政府為蒙古人敞開了喇嘛教的大門,鼓勵、誘使蒙古族人修寺廟、塑佛像、當喇嘛,使喇嘛教在意識形態上占據了絕對統治的地位,改變了「古時以當英雄為主的家庭教育」的性質和內容,家庭教育變成了喇嘛的教育,使人們的思想和習俗趨於輕現實世界而重虛幻世界。

這一切的一切,使羅布桑卻丹清醒地意識到,清統治者在政治、經濟、文化及宗教上的一系列政策,其罪惡目的就是要在精神和物質上削弱蒙古族實力,喇嘛教之所以在蒙古族地區盛行是清統治者力提倡的結果。因此他在《蒙古風俗鑒》中這樣描述:「蒙古人是如夢似的生著,如醉似的活著,人人都嚮往成佛,對於別的什麼讀書的好處等均不相信,而且也聽不進去,理解不了。觀察蒙古人,對拜佛祈禱有特別本事,而其他方面就沒什麼本事了。喇嘛的發生和發展,把蒙古人的聰明智慧推回到幾萬年前去了,把人們引導到靈魂離開肉體的道路上去了。蒙古人的十分之七,盼望自己成佛。」同時,蒙古官員們為得到清朝皇帝的青睞,在自己管的旗大建甘珠爾廟,為皇上舉辦祝其萬壽無疆的經會,各旗一個學一個也都建了寺廟。蒙古族統治者由於愚昧無知,目光短淺,為個人私利而置民族利益於不顧,對喇嘛教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當時,每戶若生有幾個兒子,除一個留下來繼承家業,其他幾個都送到寺廟當喇嘛享福,在二百年中,形成了家家出喇嘛的習俗。如果娘家家境較好,就要為當喇嘛的人准備好一年全部生活用品,養活住廟的幾個喇嘛。由於這種開銷,出現了不少變窮的戶。而且蒙古人深信,用黃金塑造佛像功德無量,可消除今生罪過,於是,人們把錢都用在給佛像塑金身上。因此,造成了蒙古各旗蒙古族戶數大減,寺廟和佛像卻越來越多,經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日久天長,人們的思想和習俗轉化成懶惰和軟弱,只知一切皆空、人不永生之理,不知人口繁育和增加財富之道,明明活著卻老想死後的事。

羅布桑卻丹一針見血地指出:「抱著好心做錯事,滅亡蒙古族的乃是喇嘛們,蒙古人啊,喇嘛們啊,到這個地步豈不可憐!」他進一步指出:「滿洲官員的政策大致為:對於蒙古官員,必使其成為住在門傍的房主人和只會消化食物的器具,此外沒有其它用處。」他深刻揭露和抨擊了清統治階級利用喇嘛教對蒙古族人思想和靈魂進行腐蝕、麻醉的險惡用心,指出喇嘛教是清統治者進行統治、愚弄蒙古族人的思想工具和精神手段,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子,進而揭露了喇嘛教的反動性、欺騙性和腐朽性。他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興教育必有益於蒙古民族」,他深知,文化是提高民族素質、促進民族覺醒的先決條件,是民族興衰的決定因素,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自立於世界的根本,是一個民族的精髓和靈魂。他認為,「世上的人應當受到一種教育,長大後學會一種對於人類有益的本事去謀生,」試圖用教育拯救蒙古民族。於是,在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冬蒙古王公來北京,他為蒙古諾彥做翻譯時,向喀喇沁公汗如扎卜和蒙古諾彥表達了這個想法,未被採納。這一切使羅布桑卻丹試圖通過清政府振興蒙古族的希望破滅,在思想上他深深陷入苦悶彷徨之中,他只能對其民族「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羅布桑卻丹離家赴藏,途中因路費短缺而滯留北京,他決定先住在雍和宮學習經書,待掙錢後再去西藏。

從塞北蒙古來到北京,羅布桑卻丹的視野大為開闊,意識到這里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於是他打消了去西藏的念頭,在雍和宮拜僧為師。這期間,他虛心求教,在進一步提高蒙、漢、滿文水平的同時,努力學習藏文。經過4年的刻苦鑽研,取得了突出的成績。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冬季仲月,在理藩院應試中獲得了「四種語言固師」學位(喇嘛學位名稱,專門從事喇嘛經翻譯),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被清政府翰林院聘為北京滿蒙高等學堂的教師。

羅布桑卻丹在雍和宮期間,親眼目睹了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的震驚中外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歷史事件,使他原有的僅僅要挽救蒙古族的思想受到很大沖擊。他認識到本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是一體的。他的思想升華到了反帝愛國的階段。因此,他以保衛祖國建築藝術瑰寶、文物古跡和人民生命財產為己任,毅然帶頭與幾位喇嘛一起與日本軍官高橋、川島、俄國軍官亞可夫進行交涉,為保衛京城寺廟和市民安全做出了貢獻。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冬至1904年(光緒三十年)在中國東北爆發了日俄戰爭,他又穿梭於交戰雙方,奔波於木故敦(今沈陽)、昌圖、八虎門等地;為維護民族利益,為保護蒙古寺廟和喇嘛們奔走呼號。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在華的瘋狂角逐,深深地刺痛了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羅布桑卻丹。因而,他在《蒙古風俗鑒》中對沙俄吞噬我國領土,日俄的經濟掠奪等罪行給予了揭露和討伐,這又從反而更強化了他拯救民族必興教育的信念。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至1914年(光緒四十年)間,羅布桑卻丹兩次東渡日本,先後在東京外國語學院和京都板原寺佛學院任教。他學識淵博,教學成績卓著,在日本教育界、宗教界享有盛名。在日期間,他親眼看見到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民族振興的變化。為喚醒民族,振興祖國,改變蒙古族的落後經濟,他根據蒙古歷來的生活習俗,結合蒙古地區經濟實際情況,提出「用科學養牛、馬、羊」的建議,奉天(今沈陽)巡按史張其元和哲里木盟的頭領們都很贊成。因當時日本和中華民國議定,允許日本商人到內蒙東部各盟經商,漢族官員對他這個發展畜牧業的想法都不相信,懷疑是日本的陰謀,因此這一建議亦未被採納,他教育興國救民的熱望也同時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1914年他由日本回國,住在沈陽,經日本知名人士介紹,在南滿鐵路事務部門做蒙文翻譯工作,後定居大連。

羅布桑卻丹懷著救國救民振興民族的愛國願望多次上書,又都以失敗告終,均未被採納。他雖然學識淵博,思想深邃,精通五種語言文字,但他報國無門,於是發憤著書立說,從1915年至1918年,青燈黃卷,埋頭筆耕,嘔心瀝血,花費4年心血,寫出珍貴的蒙古族志書《蒙古風俗鑒》這部蒙文長篇巨著。

《蒙古風俗鑒》共10冊,60章,計約20餘萬字,是這個時期內容繁富的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蒙文著作。其內容包羅極廣,從蒙古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物產以及風俗民情,到蒙古族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宗教、地理、歷史、醫葯、動植物、刑法、婚姻、風俗、習慣及其歷史局長等各個方面的情況,被譽為蒙古族的「百科全書」,是蒙古學研究的珍貴歷史文獻。《蒙古風俗鑒》以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論述了物質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時,無情地揭露了喇嘛教的欺騙性和危害性,提示了喇嘛教與封建剝削制度的關系,從而反映了他反對傳統的宗教信仰的無神論思想。此書表達了他作為一個蒙古族人,一個中國人憂國憂民,振興民族的全部主張,用他自己的話說,「依次列出了我的看法」以寄希望於後人。

羅布桑卻丹政治主張雖未能被採納,但他一生的追求充分表明他不失為當時 蒙古族的先覺者,他愛國愛民,反帝反封建的精神有如暗夜中的燭光,閃出動人的光輝,給人以希望,給人以啟迪。

3、蒙古族博克的方法與國際摔跤的方法有什麼不同

搏克

摔跤

搏克為蒙古語音譯,意為摔跤,是蒙古族傳統體育活動男兒三項競技之一。

搏克是蒙古族男子比試力量、技巧與智慧的體育娛樂活動。關於搏克最早的紀錄起源於匈奴時期,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技巧和引人注目的蒙古族搏克文化。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紅格爾蘇木境內就有一幅表現搏克題材的岩畫,為鐵器時代作品。此外,陝西省西安市客省庄遺址140號墓所發現的二人角斗紋飾牌亦是一例。牌飾正中飾有二人角斗圖案:二人披發赤肩,下著緊腿褲,相互摟抱作相撲狀,左右各有一匹馬,馬有鞍轡,馬頭上方各有一棵大樹,二人頭上還有一隻鳥,表現了游牧人騎馬在野外悠閑自得進行摔跤游戲。13世紀,搏克盛行於我國北方草原,不僅對蒙古族強身健體起到關鍵性作用,而且與蒙古族人民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也有著密切關聯。搏克不僅是體育競技項目,還是一項頗受大眾所喜愛的文體娛樂活動。以往搏克多在祭祀敖包等民眾集會時進行,到近代成為那達慕大會的主要內容。

搏克不受場地和時間限制,也不受地區、年齡、體重的限制。參加的人數不限,但必須是8乘以2的冪次,如8、16、32、64、128、256、512、1024、2048等。2004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西烏珠穆沁旗「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2048搏克大賽」中,就有2048個搏克選手參賽。搏克比賽採取單淘汰法,一跤定勝負。此外,搏克最大的特點是不允許抱腿。

搏克賽中體現了多種文化元素,搏克手穿著的服飾上身堅固、下身寬大,象徵著朝氣蓬勃與吉祥如意;搏克的出場音樂《邀跤歌》具有蒙古族長調的特點,體現了豪放與氣勢;入場時似雄鷹飛翔般的熱身動作具有蒙古族舞蹈的特點,表現了雄渾與氣魄;景嘎是搏克手獲勝的標志。在多場摔跤中取得名次的選手舉行佩帶景嘎、封號等儀式。據說,最早是由一位活佛親手把撕開的綢布條掛在優勝者的頸後,後來景嘎作為一種象徵符號,沿襲至今。景嘎上的綵帶越多,表明獲勝的次數越多。並且在老搏克手退役的儀式上,要將景嘎傳給具有潛力的新搏克手。搏克的服飾由昭達格(摔跤衣)、浩日枚布其(摔跤裙)、套胡(大套褲)、阪吉勒(摔跤褲)、古圖勒(蒙古靴)等組成。

搏克賽正式進行時,先由一個德高望重的長者安排比賽對手,並負責裁判。在選手上場前,扎蘇爾(指導)要向觀眾介紹自己的選手(在比賽中也可以進入場地作現場指導)。之後,專門的歌手站在場邊高唱《布赫音·烏日拉嘎》(即《邀跤歌》)。歌畢,搏克選手們便跳著獅子舞步或鷹舞步入場,在裁判的指令下雙方展開激烈交鋒,使對手膝蓋以上任何部位著地都被認為取勝。搏克手們在比賽中運用的技巧可分為十八種基本摔法、三十六技、七十二巧,即阿其呼(大別絆)、甘吉格拉(跳勾)、朝赫亞(橫打)、德格勒呼(勾子)、摩斯黑雅(扭拽)、努古斯拉呼(摟腰後壓)、額布德格·努古拉呼(騎腿)、額勒古格(拉)、赫西格(踩拽)、哈西胡(擋腿)等。

蒙古族非常重視博克比賽中獲勝者的獎品。大型比賽取前32名,中型比賽取前16名,小型比賽則取前8名或前4名獲勝者頒發獎品。獎品根據比賽規模而定,多為牛、羊、馬、駝等畜類和綢緞、毛毯、磚茶等生活用品。一般來說,第一名可獲得配有馬鞍的馬、哈達、磚茶等獎品,第二名開始逐次遞減。據羅布桑卻丹的《蒙古風俗鑒》記載,搏克比賽中最高的獎賞是用九九八十一個白色的獎品獎勵第一名,其中還要有一峰配有銀制鼻勒的白駱駝。

4、跪求一首蒙古或內蒙古歌曲歌名

我不明白你的樂府 不過我推薦幾個你聽下 看是不 齊峰的 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高原紅 卓瑪,再有就是為內蒙古喝彩了 這幾首是很受歡迎的 你參考下

5、蒙古族為什麼「以白為先」,「以白為尊」?

蒙古族的飲食習慣是先白後紅。「白」就是乳及乳製品,「紅」就是肉和肉食品。無論是大小宴席,或者與鄰里間日常往來,蒙古人都以白色食品為先導。不管是冽冽寒冬,還是炎炎盛夏,主人一定要先給客人獻上新煮的奶茶,同時拿出奶製品來招待客人。來客不管是吃飽喝足,還是飢腸轆轆,一定要先品嘗主人准備的熱氣騰騰的奶茶和色香誘人的奶食品,以示對主人的尊重。


茶禮過後,主人會馬上端上噴香肥美的手把肉或是肉製品來款待客人。如果,客人一到,不以白食招待,而是直接端出紅食,那麼來客會認為主人不尊重來客,把來客當成了「餓棍」,客人會非常的不高興。同樣,如果客人不先品嘗白食,看見紅食上來就下手,那會被主人小看,會被認為不懂「規矩」,不懂禮貌,不值得尊重。

在蒙古地區以最高禮節「全羊席」招待客人時,常常會在羊頭上放一塊羊拐大的黃油,就是由此來表示:再高檔的紅色食品仍要以白食為先導,可以說這是「以白為先」的典型例子。


以白為先、以白為尊,是滲透在蒙古人物質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習俗。這與草原人的生存環境與生產、生活方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藍天上的白雲、雪白的羊群、潔白的蒙古包、乳白的奶食品、聖潔的哈達……蒙古人世世代代,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白色的世界裡,他們對白色寄予了無限美好的嚮往。

對蒙古人來說,白色是豐收富餘、純潔高貴的象徵,也是幸福快樂的象徵。蒙語的白色,音譯為「查干」,蒙古人將萬象更新的初春一月稱為「查干薩日」,意為白月,即正月、春節;將聖潔無比的乳製品叫做「查干伊德根」,意為白色食品;蒙古人在人名、地名上也喜歡用「白」字,比如查干夫,直譯是「白小子」,意譯為「吉祥娃」;「查干淖爾」意為白色的湖;還有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後,修建的佛塔都是白色塔;獻給尊長和客人的禮物就是潔白的哈達。羅布桑卻丹在《蒙古風俗鑒》中說到,蒙古族以「白色伊始」。


6、除夕是的熱鬧是喜慶的,閉圓的那麼元旦的熱鬧是?

元旦,即古時農歷新年,每歲的農歷正月初一,今稱過年、春節。《夢梁錄》雲:「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元旦的具體月、日還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夏朝在正月初一,商朝在十二月初一,周朝在十一月初一,秦統一六國後則在十月初一。華夏諸族發展、轉化為漢族後,
漢武帝在恢復夏歷時,定正月初一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襲。
(1)契丹人過元旦的慶賀活動極富民族特色。《遼史·禮志》記載,契丹語稱「正旦」為「乃捏咿」,「乃,正也;捏咿,旦也」。這一天,契丹朝廷要舉行盛大的朝賀儀,參加者有契丹皇帝、臣僚及各國使臣。
契丹人於元旦慶賀還有一項奇特的「驚鬼」活動。《遼史·禮志》載:「正旦,國俗以糯米飯和白羊髓為餅,丸之若拳,每帳賜四十九枚,戊夜,各於帳內窗中擲丸於外。數偶,動樂,飲宴。數奇,令巫十有二人鳴鈴,執箭,繞帳歌呼,帳內爆鹽爐中,燒地拍鼠,謂之驚鬼,居七日乃出。」這是契丹人在元旦節日里的一種宗教活動。此外,契丹人還以正月初七為「人日」,並於是日佔陰晴及食煎餅「薰天」。《遼史·禮志》雲:「七日為人」,「其占,晴為祥,陰為災」,「俗煎餅食於庭中,謂之『薰天』」。
(2)女真人過元旦節是在建立金朝政權,尤其是在入主中原佔領淮河以北廣大地區,女真人與漢人雜居,沐染漢俗之後。這從當時的某些詩人的作品中可以反映出來。如金代著名文人王寂《踏莎行·元旦》即雲:「爆竹庭前,桃樹門右,香湯浴罷五更後,高燒銀燭,瑞煙噴金獸,萱堂次第了,相為壽。改歲宜新,應為納右,從今諸事,願勝如舊,人生強健,喜一年入手,休辭最後飲,酴酥酒。」可見,金代松遼地區女真人過元旦也有燃放爆竹、貼春聯、點蠟燭、相拜祝福及飲酒歡宴等內容,與漢俗相似。
(3)蒙古族人稱元旦為春節,俗稱「過年」,也有他們本民族所特有的慶賀形式。蒙古族人尚白,故而又稱元旦為「白節」。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他們要進行祭火活動。祭火的用品主要是全羊、黏飯、棗、黃油、香、白哈達、蒿草、酒等。祭火時的器皿全用黑色。祭火由男主人主持,全家人向「火佛」上供磕頭。之後,擺桌燙酒,吃小年飯。長輩坐上首,晚輩坐下首,共進辭歲酒。飯後,管家裡事的人要在托盤內放上銀子或銅錢,獻給老人,老人再把銀錢分成若干份,送給拜年的子孫。大年三十這天夜過三更之後(天亮之前)要祭拜蒼天。拜天時向南方、西南磕完頭後,再向西北、東南方向磕頭。院中放桌點佛燈,以祭上天。回到房內面向西磕三個頭後,再放桌擺上新年的茶點。長輩們落座後,媳婦們獻上茶,兒子們手拿哈達,逐輩地拜年問好。拜完年,全家吃新年的第一頓飯。再擺上點心和茶、酒,等候村鄰們來拜年。[1] 正月里,男子們有騎馬、射箭、踢毽子、扔坑、跳嘎拉哈等游戲活動。
(4)滿洲族人過元旦的內容十分豐富,體現出了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徵。滿語稱元旦為「阿涅葉能葉」。遼東地區滿洲族有民諺雲:「廿三,灶王爺上天。廿四,寫大字(對聯)。廿五,做豆腐。廿六,吃豬肉。廿七,宰年雞。廿八,把面發。廿九,貼道酉(掛旗等)。三十,支油(油炸食品)。初一,磕頭。」[2]
為祭神饗人,滿洲族人家年前都要殺豬,俗稱「殺年豬」。年豬不得有白毛,豬綁好後先抬到祖宗供位前。殺前先用酒澆進豬耳朵,如耳朵「動」為「領牲」了,如不動,需禱告,直到「動」了方可殺死,殺時需用左手。豬殺死後,先剁成八大塊,擺在祖先牌位前,燒達子香,全家磕頭,吃頭一頓肉時全家人圍著鍋蓋坐,不用桌子。年前幾日,滿洲族人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庭院,掃掉一年的灰塵,然後用黃米面蒸年糕,烙粘火勺。吃年糕前,先用一根長木桿,用年糕的粘性,將幾個紙條粘在桿頭上,舉至房脊檁上,把紙粘上,然後把年糕擺在祖宗牌位前,燒達子香,全家磕頭後,圍在大鍋蓋四周吃年糕。[3]
為祝新春吉祥,滿洲族人家過年前要貼春聯、窗花、掛旗和「福」字。滿洲族舊俗賤紅貴白,喪事用紅,因此,早期滿洲族人的春聯多用白紙。後來因受漢族文化影響,漸改舊俗,春聯亦改用紅紙書寫。《柳邊紀略》卷四記寧古塔滿洲族人家元旦習俗雲:「歲除必貼紅紙春聯,聯貴四、六,歲易新句,或與舊稍同則不樂。」掛旗亦稱掛箋,源於滿洲族的八旗制度,紅、黃、藍、白,屬什麼旗,則貼掛什麼顏色的掛箋。掛箋多貼在門楣上、窗上及祖宗板上。掛箋一般長二尺,寬一尺,中間有剪字的,如「壽」、「福」等,也有剪花鳥的,如松鶴、鯉魚等,彩紙下端剪成犬牙形,或穗形等。[4]
在遼東地區,年三十這天,滿洲族人家家於院子里豎起一根五米高的索羅桿子,桿頂上放一淺方形的錫升,升下拴一條木頭布尾的龍,也有的放上一條木製的魚或松枝、小三角形紅旗等。升里盛些豬的五臟供烏鴉、喜鵲去吃。除夕夜點燃索羅桿上和房檐下的燈籠,以示紅燈高照,大吉大利。在黑龍江地區,有些滿洲族人家在除夕夜有「懸弓矢門禝間」之俗。在盡情歡樂的除夕之夜,於門柱上懸掛弓矢,是滿洲族人崇尚騎射的一種風俗印記。除夕之夜,在禮佛祭祖之後,滿洲族人家的晚輩要給長輩叩頭辭歲,長輩受拜之後,要給晚輩「壓歲」荷包(內裝銀元、銅錢等)。黑龍江地區的滿洲族人家於元旦有「添財」之俗:「元旦擔水抱柴,扣門戶,問之,答曰:『送財。』(送柴)則入之,而置其水、其柴釜灶中,大喊曰:『添財!添財!』家家如是。」這是他們希望通過吉祥的語言和儀式,預祝新的一年中財源如水。[5]
(5)朝鮮民族也有過元旦(春節)的習俗。其慶賀內容也有不少地方與漢俗相異。除夕的前幾天,朝鮮族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清整房間,製作過年用的食品、服飾。掛「福笊籬」,貼年畫。笊籬是用細柳條編成,平時用於淘米撈飯。朝鮮族人認為元旦前夜將新笊籬用紅線懸於牆壁,可以使全家人一年幸福無災。年畫內容多以山、水、石、雲、太陽、松樹、不老草、龜、鶴、鹿等「十長生」物為主。
大年初一清晨,雞叫三遍之後,全家老幼立即起床,穿上節日新衣服,一齊去堂屋行「茶禮」。先是擺設香火,祭祀祖先,然後向長輩叩首拜年。元旦早餐很豐盛,一般人家都吃打糕或大黃米飯,菜餚有各種山珍素菜,還有魚肉等葷菜。男人喝一種用桔梗、防風、山椒、肉桂等中草葯特製的「屠蘇」葯酒。元旦日的午餐和晚餐一般吃一種稱「德固」的食品,即一種片湯,做法是把大米面蒸熟後,搗成大粘團兒,再把它搓成圓條,切成薄片,放在雞肉或牛肉湯里煮,吃時再放些紫菜和香油,味道十分鮮美可口。
元旦日白天,朝鮮族人多以村屯為單位進行拔河、射箭比賽,婦女們則玩跳跳板,盪鞦韆,兒童們放風箏。到了晚上,又有「熏鼠火」、「燒發」和「趕夜光」等娛樂活動。熏鼠火,「聯炬曳地」,「燃炬成群」,[6] 不僅可以增強地力,還可除鼠滅蟲,以保豐年。燒發,是將一年來梳落的頭發於元旦黃昏時在門外燒掉,俗信如此可以避瘟。趕夜光中的「夜光」是朝鮮族傳說中的一種相貌醜陋的惡鬼,喜歡穿小孩子的鞋,並使失鞋的孩子不吉。所以,朝鮮族人便在元旦夜將小孩子的鞋大人先穿上,並於牆上懸掛篩子,因為「夜光」有數篩孔的嗜好,這樣便可轉移「夜光」的注意力,使其忘記穿鞋之事,俟至天明,「夜光」便只好赤足而遁。
(6)達斡爾人過春節也很熱鬧有趣。他們先於臘月三十白天進行祭祖、掃墓,當晚在大門外放「煙火」,並在所有的神位前點蠟燒香。大年初一,人們一早就梳妝打扮起來,然後大家向長輩請安、敬煙、磕頭。男女老幼都穿上新衣服,逐戶拜年。每家都要准備蒸糕,拜年者一進門就打開鍋蓋搶糕吃。婦女們互贈禮物,她們把最好的煙葉一份份包好,同奶皮、糕點、凍肉等物一起送給老人和親友,以示恭賀新年。[7] 正月里,少女們聚在一起擺玩「哈聚卡」(紙人)或擲抓「嘎拉哈」。男子進行角力、賽馬、射箭等活動。達斡爾人的春節娛樂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六日。十六日那天叫「黑灰日」。一清早,人們互相往對方臉上抹黑。據說,誰若是不往臉上抹黑,這一年就不吉利。所以,青年人手上都沾滿黑鍋煙,彼此爭著向對方的臉上抹,年輕的媳婦和姑娘們的臉上往往被小夥子們抹得黑乎乎的。
(7)漢族稱元旦的頭天晚上為「除夕」,又叫「年三十夜」,他們一般是將元旦與除夕放在一起,俗稱「過年」,故俗語有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一進入臘月(農歷十二月),松遼地區漢族人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先是殺年豬,蒸粘豆包,磨豆腐,置辦年貨,采購各種食品衣物。臘月二十三日俗稱「小年」。當日晚,家家戶戶在灶神牌位前放一張桌子,也有的人家不設桌,在鍋蓋上擺秫米、穀草、凈水和麥糖(粘糖)各一碗,再用高粱秸編制鞍馬、雞、狗等物,然後將灶神的像撕下,男主人焚香三柱,叩首,隨後將灶神像及用秫秸所做的鞍馬、雞、狗等一並燒掉,並放鞭炮於門外,俗稱「送灶王爺升天」。
大年三十(除夕,小月為臘月二十九)臨近前兩三天,家家戶戶打掃室內衛生,俗稱「撣塵」。還要貼年畫,寫春聯,俗名「掛錢紙」。除夕前一日,張貼門神、灶王神像。到了除夕當日,於堂屋擺設全神大紙香案或財神桌,用銅錢成串分陳於諸神位及祖宗牌位前,名曰「壓神錢」。日過午,設豬頭、香、供、酒、燭於祖先龕前,是謂「上供」。家裡的男主人親自焚香叩首,與祖宗及諸神「辭歲」,然後燃放鞭炮。晚餐後,燃燭點燈,包水餃,准備半夜「接神」。夜至子時(半夜),全家人都換上新衣服,到神位(天地、灶、祖宗)前依次燃燭、焚香、燒紙錢、跪拜,還要燃放鞭炮,俗稱「接神」或「發紙」。幼輩向長輩叩首,長輩給幼輩「壓歲錢」。然後要煮水餃吃。有的還要按「皇歷」所記喜、財、福、祿各神方向出行,到附近祠廟焚香燒紙,謂之「上廟」。回家後,玩各種游戲,徹夜不眠,曰「守歲」。是夜,俗信諸神下界,言之吉凶關繫到一年之內是否安順,所以,長輩都事先叮囑小孩要說吉利話,忌說「惡語」。
大年初一黎明要早起,晚輩再一次向長輩跪拜一叩首(磕頭),謂之「拜年」。天大亮後(早飯前後),村鄰、親友們開始挨門挨戶拜年,見面即言「過年好」、「新春大喜」或「恭喜發財」等吉利話。一般人家元旦(初一)早飯亦吃餃子(或煮或蒸)。至正月初五,將除夕日於各神位前所供物品,於焚香燃盡後一並撤去,謂之「破五」。初六日晚,再將所供「家堂」送至三代墓前,謂之「送家堂」。後幾日,城鄉均舉辦各種游藝、戲劇如龍燈、旱船、秧歌、高蹺等,以盡節日之娛樂。[8]

7、羅布桑卻丹的介紹

羅布桑卻丹(1883—?),蒙族。凌源縣(今凌源市)萬元店鄉熱水湯村人。近代蒙古族哲學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兩次東渡日本求學、考察。1919年寫成近20萬字的《蒙古風俗鑒》。該書涉及蒙族文學、經濟、政治、文化、婚姻和宗教等諸多方面的內容,被譽為蒙族的網路全書。

8、凌源的歷史名人

羅文
羅文(1913—1996.10.29),四官營子人,中共黨員。1933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參加中國留學生組織的「東北青年解放社」。1938年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1934年後,歷任冀中軍區十七團參謀長,冀東十六軍分區副參謀長,第三、四、五縱隊副參謀長,第四野戰軍後勤部參謀長,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司令部副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檢查局長、車管部副部長、運輸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
羅布桑卻丹
羅布桑卻丹(1875——1928),蒙古族,蒙古名巴彥陶格濤,漢名白雲峰,學名羅布桑卻丹,俗稱「白三喇嘛」,萬元店熱水湯村人。著有《蒙古風俗鑒》。
郭俊卿
郭俊卿(1931——1983),全國特等女戰斗英雄。戰爭時期,她女扮男裝5年之久,和男同志一樣,沖鋒陷陣,鏖戰疆場,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出生入死,屢建奇功,被譽為「現代花木蘭」。

9、羅布桑卻丹的羅布桑卻丹

羅布桑卻丹生於公元1875年(光緒六年),清末內蒙古卓索圖盟喀喇沁左旗人,他自小聰明好學,利用農家閑暇時間,或求師或門務學通了蒙古語文。
公元1890年,羅布桑卻丹被指派為旗佐領章京。公元1894年,他又被指派到哲里木盟各旗普查由喀喇沁左旗遷往他鄉的從員及戶口。這個工作他整整進行了3年時間。3年間,他深深地體驗到蒙古族勞動人民身受層層剝削,過著極度艱難的生活,同時也了解到當時社會的狀況和蒙古族社會生活的變遷。為其後來撰寫《蒙古風俗鑒》這部巨著提供了最原始的資料。羅布桑卻丹極力主張普及文化知識,並希望以此來拯救蒙古民族的命運。
公元1898年,羅布桑卻丹想到拉薩去學習。但由經費不足,便留在北京雍和宮拜師學習蒙、滿、漢、藏4種語言文字。公元1902年冬,羅布桑卻丹參加清朝宮廷翻譯考試,曾獲四種語言固師的稱號。同年,羅衍桑卻丹借駐北京蒙古王公府的機會,遞交了一份廣譯各種書丈,普及蒙地文化的建議書。並為此東奔西走,花掉了一千多兩個人積蓄的銀子,但沒有收到任何結果。
羅布桑卻丹非常熱愛家鄉,公元1903年,他聽說東北地區發生了日俄戰爭後,便從北京返回家鄉,為蒙古族地區和喇嘛寺廟等不遭受戰火的洗劫而四處奔波。
公元1906年,羅布桑卻丹應學部邀請,任北京滿蒙高等學 堂的蒙文教師。
公元1907年11月,羅布桑卻丹又應邀東渡日本。執教於東京外因語學堂。羅在日本生活、工作的4年間,接受了西方新文化思潮的影響。原先利用普及文化來拯救民族命運的決心變得更加堅定了。於是,羅布桑卻丹回國後,又一次呈文,重申自己的主張。可是他的建議如泥牛入海,沒有任何迴音。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