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風俗
1、雲浮市新興縣有哪些知名特產啊?
蛇肉
新興人食蛇,最早流行於民間,聽聞蛇肉可以去除小孩晚上冒汗的毛病,並且可以美容小孩肌膚,其實蛇乃高膽白食物,吃之對肌膚增白無可厚非。後來由於療效顯著,加之廣州、南海等地食蛇的菜不斷豐富,食蛇的風俗在新興悄然興起,首家經營蛇食餐的是現太平鎮鳳凰水閘的蛇餐館。最初的菜式是將蛇折骨撕肉,加之雞肉絲、火腿絲、豬肉絲、冬菇、木耳等作為配料火文成蛇羹,專供顧客品嘗。後來發展至「三蛇龍虎鬥」、「三蛇龍虎鳳大會」。這些菜式正流行於各大賓館、酒樓,但以原鳳凰水閘的蛇王旺經營的最好,其店址現已遷至冼河橋旁,原店址仍為舊稱,但被他人經營,在冼河橋蛇餐館一般用眼鏡蛇(飯鏟頭)、金角帶、過樹榕這三種蛇匯於一起做蛇羹,其中加入果子狸的蛇羹叫「三蛇龍虎鬥」,加入老貓的就稱「三蛇龍虎鳳大會」,新興人食蛇比起以前已有大發展了,除了蛇羹外,還有炒蛇絲、火文蛇肉、炒蛇皮、蛇湯、燉蛇盅、火局蛇木錄、蒸蛇木錄等,有近百個品種。[28]
簕竹田螺
簕竹田螺是簕竹鎮「好好餐廳」的一道名茶,其選料上乘,味道鮮美,配料獨特,馳名縣內外。簕竹田螺的原料田螺來料來自於簕竹沙涌純粹的無污染的本地產螺類。螺體螺紋清晰,螺殼滿而透明,螺肉肉質肥美。簕竹田螺的烹制方法多用猛火干炒,配以紫蘇、蒜米、蚝油等炒至螺殼紅方可下鍋上桌。新興人食螺多於中秋前後,因為此時的螺肉最為肥美,螺籽少,吃起來比較方便。簕竹田螺現已發展成以田螺為主打的河鮮宴。除田螺以外,河鮮宴會有當地河涌盛產的魚類、肝魚、山斑、河蝦、黃骨魚等。[29]
天堂狗肉
有諺雲:「狗肉滾三滾,神仙企(站)唔(不)穩」,「夏至狗,無處走。」說明新興人非常喜歡狗肉。不過新興人吃狗肉多在冬季而不大夏天了。天堂狗肉的吃法是有一番講究的,首先在選科上,普遍有「一黃二黑三花四白」,認為黃狗的肉最香,白狗肉的肉最猩。烹制狗肉時,將狗殺死後,刮清身上的毛,然後用禾稈(或木柴)燒煨,煨成黃後,洗凈內臟,切塊放在鍋里炒干水,再轉到砂煲用文火火文,拌以油、鹽、姜、陳皮、片糖,用火文熟。
2、雲浮新興有什麼特色小吃
1,新興話梅
新興的話梅主要產於共成區東水、曹田等村莊。明代瑤人在此居住時已有種植,品種以火梅、大肉梅為主。
2,三蛇龍虎鳳大會
新興人食蛇,最早流行於民間,聽聞蛇肉可以去除小孩晚上冒汗的毛病,並且可以美容小孩肌膚,其實蛇乃高膽白食物,吃之對肌膚增白無可厚非。後來由於療效顯著,加之廣州、南海等地食蛇的菜或不斷豐富,食蛇的風俗在新興俏然興起。
最初的菜式是將蛇折骨撕肉,加之雞肉絲、火腿絲、豬肉絲、冬菇、木耳等作為配料火文成蛇羹,專供顧客品嘗。後來發展至「三蛇龍虎鬥」、「三蛇龍虎鳳大會」。
3,新興裹蒸粽
新興裹蒸粽,以軟、香、滑取勝,尤其是味道,在廣東裹蒸粽中無出其右者!其炮製方法靈活多樣,不拘一格,但主流是大同小異。
4,簕竹田螺
簕竹田螺是簕竹鎮「好好餐廳」的一道名茶,其選料上乘,味道鮮美,配料獨特,馳名縣內外。簕竹田螺的原料田螺來料來自於簕竹沙涌純粹的無污染的本地產螺類。
5,天堂狗肉
天堂狗肉的吃法是有一番講究的,在選料上,普遍有「一黃二黑三花四白」,認為黃狗的肉最香,白狗肉的肉最猩。
3、新興本土與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燒雞拜神,貼對聯,走親戚,我記得世個時玩那種電老鼠,J到人家平房的屋頂,跳上跳落
包棕仔,做長誓,
一中的?
4、新興的粽子怎樣包、來歷!!作文
下面都是,你自己做些改動,選擇性摘抄。
================
一直以來,我都是以為新興人過年吃粽子,別的地方的人也是一樣會在過年吃粽子,因為習以為常,所以對此習俗一直也不怎麼在意。最近,看到有肇慶的文人撰文說只有肇慶這個地方,是除了端午節外在春節有粽子吃的地方,我覺得很搞笑。此言當然差矣!在我們兩廣一帶,無論壯族還是漢族,或者是其它別的民族,都是有過年吃粽子習俗的,另外,浙江嘉興、越南等地的人們也有過年吃粽子的。
有一個現象,似乎過年有吃粽子習俗的這些地方,都是過去的百越民族聚居地,這特有的習俗,是否是因為過去百越民族的生活習俗的影響,使到與他們曾經混居,包括漢族在內的族群,最後形成今天只個別地區特有的吃粽子年俗呢?為何廣府地區腹地的廣佛肇及粵西一些地方有過年吃粽子的習俗呢?為何我們過年吃粽子而別的地方過年不吃或不太盛行呢?老人家們沒有說出個所以言來,反正在我的印象里,小時候過年期間除了可以吃上自己家做和油角、年糕、煎堆外,然後就是必不可少的粽子了。
過去,新興人喜歡在過春節或端午的時候自己包粽仔,以前家家戶戶婦女大多會做,現在年輕婦女不太會做,粽子是新興傳統民間食品,用於食用和送禮或奉祀,但外面街市不少地方有賣。新興的粽子以軟、香、滑取勝,尤其是味道,在廣東裹蒸粽中無出其右者!每逢過年,新興人的家門口、小巷道處,時時都可以聞到陣陣粽子的清香。
新興人春節包粽子的習俗不知始於何時,反正是很久就沿襲下來的。或許粽子應該是由肇慶傳入的吧!為何這么說?我想新興粽子與肇慶粽子,就如新興人與肇慶人一樣密不可分。自古以來,新興人外出大多以水上交通為主,新興江在肇慶南岸流入西江,肇慶端州是新興人走出新興到外面江最為主要的中轉站。新興雖然在唐宋時期曾為州郡,但很長時期都隸屬於肇慶府管轄,從唐代六祖惠能至今天,兩地便有著密不可分的地緣隸屬關系,從兩地的交流、河流的走向、人口流徙、文明的傳播等考量發,新興的粽仔應該是由肇慶傳入新興的。
記得在肇慶地中讀高中時,教語文的龍航源老師叫我們寫一篇關於肇慶裹蒸粽子的文章,那時對肇慶的裹蒸粽子就有了初步的認識。(那篇作文俺現在還保留著,高中時的大部份作文也還保留著)肇慶人稱粽子為裹蒸或裹蒸粽,我認為其實就是同一樣東西,據說肇慶的文化學者為了裹蒸能夠申遺,論證出「粽子」與「裹蒸」的不同,還煞有介事地指出粽子是源自於紀念屈原的,而裹蒸是為了紀念包拯的,呵呵!現代人真能作故事,為了申報非遺名錄,一切可以從實際需要出發。只要你沿著肇慶往廣州方向,看看國道兩邊的那些裹蒸廠家、作坊門口,那些在裹蒸後面寫著大大的那個「粽」字,你不要說名字是商家給改了的,一樣東西的名稱,就如一個地方的地名一樣,能夠沿習下來了,那就一定是約定成俗了的,而且也有它的內涵所在,肇慶粽子既然要申報非遺,更加不能將歷史割裂開來,硬是附和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傳說來,也是不可取的。看看那些廣告牌上的粽子圖片,裡麵包的分明就是粽子餡。我也是搞非遺工作的,各地搞非遺的人那個不知道,為了增加歷史、文化內涵,對那些擬申報的項目生造歷史、堆切民間傳說的現象實在是太多了,都成公開的秘密了。一些人將那些所謂的專家論證奉為圭臬,而那些所謂論證卻經不起論證。
我覺得裹蒸就是經過改良後,創新發展了的粽子,是在粽子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製作得適合廣東人口味,採用的材料過去用的是肇慶人稱為野冬葉的芒葉,現在用的則是肇慶人自稱的「只有肇慶獨有的,在西江兩岸才有出產冬葉。」史料記載,冬葉是拿來包角黍的(粽子),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有冬葉者,狀如芭蕉葉,濕時以包角黍(即粽子)……蓋南方性熱,極易腐敗,唯冬葉可持久。」明白了吧,冬葉是用來包角黍,角黍即粽子,那為何要用冬葉包粽子呢?是因為南方性熱,東西極易腐敗,唯有冬葉可讓糯米持久不腐。」就這樣簡單。說起冬葉,其實俺新興農村村邊屋角多的是,不過說的也沒錯,新興也屬於西江兩岸。至於過年吃粽子,那有可能因為「粽」與 「宗」同音,且粽子一直是端午節用來奉祀祖先之物,經過漫長的發展,或者因為過年前有冬葉可以收割,經過冬葉包裹後的糯米可以長時間存放的緣故;又或者沿習了端午習俗,春節也包粽子用以奉祀祖先,同時作節令食物;也許又因為過去西江兩岸的人出門勞作,習慣於不回家吃飯,只用一些冬葉、芒葉、荷葉等包裹一些煮熟了的米飯,久之形成習俗。總之,過年吃粽子習俗由來以久,不是包公時才有的習俗。其淵源還有待進一步考證!肇慶的文人給粽子賦予了許多美麗的內涵與傳說,主觀願望很好,但站不住腳,不是說是紀念包拯「走人」的嗎,難道包公是過年時走的?就形成了春節時吃粽子習俗了,那浙江嘉興、廣西、越南等地春節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包公?呵呵!明明就是粽子,有人以為給粽了子換了個叫裹蒸的馬甲,就不是原來的粽子。
肇慶某些文化人為了證明裹蒸的歷史悠久,很喜歡援引唐代詩人杜甫所寫的《十月一日》一詩,認為民間每年入秋後食裹蒸的習俗在「雲貴高原」由來已久,而漢代古端州與雲貴高原同屬「南蠻之地」,風俗習慣有許多相同之處,後來各少數民族與漢族在此和睦相處,從而推斷肇慶人食裹蒸的習俗大概是從那時候開始的。呵呵!差得遠了,難道肇慶那些文化學者們不聞有 「十里不同風,百里地不同俗」之說法,肇慶與雲貴高原,豈只百里!找論據也找個充分點的好吧!
不是有意去貶損肇慶裹蒸粽,其實肇慶的粽子還是挺有名氣的,無論以前還是現在。清代詩人王仕禎有詩贊肇慶城鄉除夕熬煮裹蒸的盛況:「除夕濃煙籠紫陌,家家塵甑裹蒸香」。現在更加是名聲在外,傳統的肇慶裹蒸粽用料是糯米、綠豆(去皮)、半肥瘦豬肉作餡,加少許香料,用肇慶冬葉包裹,放在大甑熬煮近十小時即成嫩滑甘香的裹蒸粽。
回到新興粽子上,新興粽子雖然名氣遠不及肇慶裹蒸粽,但風味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除了風味稍有不同而已,口感上我覺得新興粽子味道要比肇慶裹蒸好很多。正所謂青出於藍勝於藍,肇慶粽子傳入新興後,富有創新精神的六祖故鄉人把它推陳出新了。新興粽子吃起來,那味道是十分好。吃過新興粽子,也吃過肇慶粽子,反正新興的粽子我是聞著香,吃著有味道,吃一個不膩,還想吃第二個,新興人包粽子有喜歡將綠豆留皮的,以便保留著粽子的綠豆清香,當然也有將綠豆退衣了的。肇慶市面上賣的粽子,由於綠豆退衣後與糯米同煲的時間較長,使得粽子煲成了豆泥狀,吃的時候,是吃了一個就不想吃第二個,為啥?三個字,「膩」 「滯」 「飽」,我相信作為肇慶粽子製作廠家的人,自己看到了也不想吃了,或許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個人口味習慣,為了試驗一下兩種粽子那更加受歡迎,我曾經試過同時帶兩種粽子給外地的朋友試過,在他們事先不知道是那裡的粽子,只告訴他們是兩家人包的,結果全部都說那些他們並不知道的新興粽子好吃。當然這樣檢驗不一定科學,但還是可作參考的。有個在新興呆過較長一段時間的外地朋友。他在博客文章中提到,說新興的粽子比肇慶的好吃,(鏈接:又逢柑橘豐收時!)新興粽子好吃,那是自不然的,清代著名詩人袁枚還稱贊它「物異河豚稱帝饌,嶺南糯裹沁心脾」。
新興粽仔有糯米粽、粘米粽、灰水(鹼水)粽等;過年則以冬葉包裹的為常見,而以芒葉包制的,味道尤其清香。咸口味粽仔口感細膩甘美。因是用冬葉包裹糯米加綠豆製作而成,因而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香氣橫溢,入口溶化,甘香,是新興人歡度春節的傳統美食。灰水粽在每年的端午節最盛行,因為灰水粽色澤金黃,晶瑩透明,適合冷吃,在夏季可做清涼解渴的食品。沾米粽用粘米包裹,給人的感覺有別於糯米的「滯」。
包粽子是春節的前奏,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時,在過年前的十來天,家家戶戶便開始洗冬葉,淘洗糯米、綠豆,用大盆浸泡好冬葉、糯米,在水井旁淘洗粽葉、糯米,為包粽子做好准備。然後,嬸母妯娌,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會聚集在一起包粽子,一邊包一邊說著家常閑話。其實她們不僅是在包粽子,而是包進了豐收喜悅和對來年的美好憧憬。用現在的話語說那就是:「她們包的不是粽子,是溫馨!」。
5、新興縣的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注意要分點
新興縣的人過中秋有做月餅,煮芋魁,具餚酒飲會,賞月,兒童有燒番塔、舞火鬼之戲等習俗。我國古代在湖廣一帶,中秋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湖廣志書》說,永州府「中秋夜,家家祀月。兒童拾瓦礫為寶塔於門首,有高至丈余者,致亦鱗縐可觀,燃燈設供為戲。」
而在《廣東志書》中則記載,揭陽縣「中秋玩月陳酒饌。兒童多拾瓦片結塔,燃之為樂。」新興縣「中秋作月餅,煮芋魁,具餚酒飲會,謂之賞月。兒童有燒番塔、舞火鬼之戲。」
另外在福建一帶,中秋也有掛幡燈的節俗。《福建志書》說,建寧府「八月中秋夜,置酒玩月,食月餅,近有掛幡燈乞嗣月宮者。」龍嚴縣「中秋為賞月會,各鄉迎土神,作偶人燈,列隊而行,雖無如元夕獅鬼之戲,而諸燈唱鬧如之。」
6、對新興的過年方式的想法
農村的過年最為朴實和熱鬧,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傳統習慣相對於城市保持的時間要長。但隨著我國社會變化的加快,從90年代開始,農村傳統的過年活動在慢慢地變化,有些持續了幾百年的活動慢慢地消失了,傳統意義中的「年」所具有的價值正在被淡化,人們逐漸用新的方式來度過新年。過年越來越被其它因素諸如經濟狀況和文化教育等所左右。
生活好了,吃穿自然不再講究了。家人團聚這一意義仍是十分重要的,無論多忙,外出打工或上學的人總要趕回來吃年夜飯。但最熱鬧的這幾天一過,很多人就早早回去了,氣氛馬上冷清了許多。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但由於社會發展,過年方式也並不再單一,而開始向多元化發展,學生我也對現今人們的過年方式通過網路投票展開了調查,調查數據如下
通過網上統計顯示
a.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過;18(90%)
b.回不了家不能和家人一起過;2(10%)
c.除夕會看央視春晚;9(75%)
d.除夕不會看央視春晚,可能玩兒些別的或睡覺;3(25%)
e.年飯自己家人做,在家吃;11(91.67%)
f.年飯找人做或出去吃或訂餐送到家裡;1(8.33%)
g.春節不外出了,就在家附近會會親友什麼的;10(90.89%)
h.計劃旅遊、爬山……等外出活動。1(9.11%)
數據表現及其分析
縱觀整體,大部分春節活動仍然並無多大變化,與家人團聚,看春晚,在家吃年飯,走親訪友的去拜年仍為多數,但多元化的活動也逐漸萌芽,一些習慣也將逐漸被取代,人們春節期間的活動也將更為豐富,過年方式也出現了向多元化發展的勢頭。總而言之,人們的過年方式將更為豐富多彩。
在怎樣豐富的過年方式,團聚永遠是其中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一部分。活動也必以團聚作為基礎。但從數據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在以團聚為主旋律的春節期間,雖然回家和父母家人一起過的佔有90%,但仍有10%的參與者因工作各種原因無法與父母家人團聚。團聚的傳統開始有些崩裂。相信因無法回家的人們也會以其他活動(如聚餐)來實現「團聚」,共度春節。
央視春晚即豐富了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豐富了我們過年的活動,自1983年開始,除夕看春晚也逐漸成為了習慣,甚至成為傳統。雖然現在人們對央視春晚褒貶不一,春晚也越來越無法去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仍有75%的參與者堅持收看春晚,除夕不會看央視春晚,可能玩兒些別的或睡覺的人佔有比例25%。雖然看春晚這一新興而傳統的過年方式開始逐漸被其他活動所取代,但仍占很高比例,可以看出人們對春晚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除夕期間,一大家子人圍在一起吃年飯是再愜意,溫馨不過的事了,人們到是也沒有打破共吃年飯的傳統,但是場所方式卻有所改變,在外吃或訂餐的佔8.33%。91.67%的人仍然在家裡吃年飯,在以後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以後不再自己做飯而外出或訂餐的比例會整體增加。
7、每年都有那些傳統節日跟新興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自漢以後基本定型,有一定增減,民國以後,由於
正式西化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民間仍然堅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
定的少數。直至文革,政府更削減了宣傳除春節以外的傳統節日,
即使對於春節,也被宣傳成「過革命化的春節」。改革開放以後,
民間開始慶祝一些傳統節日,報刊上也相應作了些介紹宣傳。目前,
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間慶祝的傳統節日大約占傳統節日的三分之
一。
傳統節日里包含了許多民俗文化和傳統人文觀念,以及宗教因素,
對於研究古代社會的文化、歷史和社會生活,有一定的意義,下面
羅列主要傳統節日,以餉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稱元旦,或稱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個
月起始的一天。《春秋傳》上將正月叫做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因此,正月是從自有歷法以後,上古就有
的節日。
正月有很多習俗,如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這項風俗至今還保
持,飲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體活動
現已廢棄,包括漢晉時期,如周處在《風土記》里所說:「正旦,
當生吞雞子一枚,謂之練形。」《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舉行大朝會,皇帝和百官要舉行大型團拜活動,並宴請各國使節,
特別重視對遼、高麗使團的賜宴待遇。此項活動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法定保留的傳統節日僅有正月,但改名為
「春節」,並將元旦放在西歷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間都更重視春
節,人民共和國政府法定春節放假四日,但目前許多私人企業都不
同程度將春節做了適當延長,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內,延長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農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間,這是古代傳統的祭農節日,按東
漢應劭《風俗通義》,祭農本在四月間開展,漢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晉時,再改到立春。立春這天,官員要親自穿戴慶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視開春後的農事,民間也相應有慶祝活動,這個節日
其實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晉傅咸《燕賦》說:「四時代至,敬逆其
始。彼應運於東方,乃設燕以迎至。〔羽軍〕輕翼之歧歧,若將飛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儀形之有似。御青書以贊時,著宜春之
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個傳統節日。
三。元宵燈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熱鬧的一天,因為過了這一天,
絕大部分人們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動盛大在有燈會和煙火活動。舞
龍舞獅,社戲雜耍,從白天起就開始進行,直至深夜。為了保持與
民同樂的姿態,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執金吾,就是守衛皇宮的
近衛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宮門前金水橋一帶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參觀
遊玩。焰火就設在金水橋附近施放,以便於皇帝和嬪妃在皇城門樓
上欣賞。舊時煙火都是由扎在煙火架上的各種爆竹禮花逐次燃燒造
成的效果,我小時候看過,比西式煙火更精彩絢麗,但危險性大。
唐蘇味道詩「火樹銀花合,金橋鐵索開,暗塵隨馬去,流螢逐人來。」
生動地總結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來,許多禁錮在深閨里的青年婦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許
出來觀燈,這就為青年男女的接觸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演出了
許多愛怨的愛情故事,在明代白話小說里多所描述。北宋歐陽修詞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畫,月上柳梢頭,人約
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寫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見,此情何以堪。辛棄疾詞「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上人竟然從天而降,其
激動的心情可知矣。
元夕的慶祝活動至今在北方農村保持著,南方也有所恢復,多數僅
限於電視上觀看歌舞節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這天,按照《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
杯曲水之飲。」,「曲水」就是河流彎曲之處,水流速度減緩,舊
時,遊人乘坐畫舫順水飄流,每至港灣或河流彎曲處,則停下來飲
酒賦詩。這個節日起源很早,晉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摯虞回答
他的疑問說是周公時候就有了,原來是把酒杯裝酒,浮於河流里。
王羲之《蘭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觴」就是這個意思,初讀古文而
不看註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義搞糊塗。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這一天要禁火,從上
到下只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說:
晉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國外,晉公子經過衛國時飢餓乏食,
他的隨從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文公吃。文公回國當了
國君以後,論功行賞時,只有介子推一個人沒有得到祿位。子推於
是作《龍蛇之歌》並隱居起來。晉文公訪求子推,子推不願出來,
於是文公在子推隱居的山上前後左右放火燒樹,希望逼使子推出來,
子推抱住枯柳,讓火燒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後來五月五日在兩漢時候被改到上面寫的時間。
這個故事並不見於《左傳》和《史記》的記載,南宋洪邁的《容齋
隨筆》專門考證過它。元張養浩曲《中呂。兼堯民歌。寒食道中》
「清明禁煙,雨過郊原」似說寒食來源於唐堯傳說。
不知今天山西農村還保持寒食節的紀念否?
六。清明上墳
清明節祭祀祖先和亡故的親人,大約在南北朝以後才興起的,因為
南朝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未曾記載。北宋時要家家插柳枝在門庭,
官府要舉行所謂「鑽燧改火」的儀式,就是用榆木鑽木取火,還要
舉行龍舟比賽,熱鬧非凡,不是簡單地掃墓活動,所謂:「清明時
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那麼悲滄。
清明活動至今還在上下保持著。
七。四月佛誕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聖誕節,是佛教東傳以後的全民宗
教節日。這個節日大約在唐時才出現。這一天,大小禪院都有浴佛
齋會,和尚以香葯糖水贈送香客,民間則煮酒,吃春季瓜果紀念。
現在,慶祝洋節日聖誕節的絕大多數國內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國還紀念一個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龍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會,非常熱鬧,民間要自發組織龍舟
比賽,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艾草於門庭。這個節日相傳是紀念楚
大夫屈原憂國憂民,奮身投汨羅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葉包
成飯團投入江中作餌,讓魚鱉不食他們尊敬的屈大夫。但據邯鄲淳
《曹娥碑》說:「五月五日,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這
是相傳於吳國之俗,事在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則說這
個風俗起源於越王勾踐,看來,端午節起源於吳越風俗。
喝雄黃酒,掛艾草,采雜葯的風俗可能出自上古,采雜葯,《禮記。
夏小正》:「此月蓄葯,以蠲除毒氣。」早說了。
端午節慶祝活動國內現在仍然很熱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樣萬
人空巷,去看龍舟表演,中小學生上課都坐不住了。海外華人只是
看見商店裡賣粽子時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天上的牛郎織女要從隔開
的銀河上踏過喜鵲組成的橋相會。這當然不是事實,橫跨銀河系兩側的距離長
度是以千萬光年為單位來計算的,即便乘坐與光線一樣快的飛行器,跨過銀河
系也絕對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實現。
十。中元鬼節
中元節在七月十五日,俗稱「冥節」,這天據說要燒紙錢餉亡魂,
寺院要設法會,作道場以超度亡魂。這個節日起源於佛經里的「目
連救母」,所以宋時很熱烈,要在街市上搭戲台唱雜戲「目連救母」,
按佛經,這個故事說:
目連在陰間看到他的亡母親在餓鬼群中,立即盛了一缽飯給他媽吃,
飯沒有吃進口,就化為火炭,這樣目連之母未能得食,目連大聲喊
叫,跑回來稟告佛。佛說:「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個人對付得
了的,需要十方眾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應當為正在地
獄受苦的七代父母備辦各種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
僧大德。我會告誡眾僧都祝願施主的七代父母進入『禪定』,然後
去接受食物。」目連照佛爺講的作了,其母遂解脫了俄鬼的一切痛
苦。目連於是告稟佛說:「以後佛家弟子孝順父母的,也應當設置
盂蘭盆會供養十方高僧大德。」佛說:「說得好!」
所以這個故事實際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經義結合起來,便於佛
教的普及宣傳,故中元節又被稱為「盂蘭盆會」,在《聊齋志異》
里,多處提到盂蘭盆會。我小時候,多次聽見老人說「七月半,鬼
亂竄」,而不知其究里。現在絕大部分留美學生只知道一個「萬聖
節」(Halloween,在陽歷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國的盂蘭
盆會,盂蘭盆會比萬聖節的嬉皮笑臉庄嚴認真多了。
盂蘭盆會可能在東晉時出現,現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復有,太封
建迷信了。
十一。中秋賞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顯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節的紀念活動
就開始了。中秋圍坐吃月餅,然後走出戶外賞月,還有一家人團聚
之意,這可能來自蘇軾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但願
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蘇東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蘇子由寫
下的詞。但中秋望月起源並不在這個意義,就是明擺著賞月,卻來
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葉法善的幫助下遨遊月宮的優美故事,還攜帶
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話傳說,鄙人有帖說明,不贅。
至於中秋夜吃月餅的習俗,則不見於南宋筆記的記載,傳說是元末
農民紅巾軍起事時,以圓餅為號。
中秋節在兩宋時很熱鬧,據《武林舊事》載,南宋時的中秋夜,都
人要燃放十萬羊皮紙做的燈,讓它們順錢塘江水飄流,是夜星星點
點的錢塘江面上,宛如星漢,良多樂趣。
十二。重陽登高
九月九日是傳統的重陽佳節,這一日正逢秋高氣爽,是郊遊登高望
遠的好時候。王維《九月九日登高憶山東兄弟》里寫道:「獨在異
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現他對親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風和日麗的
日子裡,登高坡之頂,飲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渾然一體,
所以想到長壽。
重陽節解放後已經不再有慶祝活動。
十三。臘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禮》說「顓頊氏有子曰黎,為
祝融,祀以為灶神。」,所以對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
東漢劉珍等編寫的《東觀漢紀》說在祭祀灶神時要以黃羊為牲。到
了兩宋時期,祭祀灶神的活動中出現了吃所謂「臘八飯」,就是以
各種果子雜料煮粥而食,此風俗可能來自佛教對中國民間巫神活動
的滲透改造,這一天,和尚們看見大家都在祭祀傳統巫教神祗,恐
於其教義宣傳不利,乃趁熱鬧來個粥會施捨齋飯給貧苦無依的人民
吃,以抵消「邪教」的影響,但老百姓管不了那麼多,照例拿來,
反正是變著花樣吃就是了,於是就發明了「臘八粥」。
佛教抵制「邪教」的動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類活動完全消滅了,
東漢張衡的《東京賦》還說:「每到年末要舉行盛大儺儀,驅趕各
種惡鬼。方相神拿著兵器,巫覡拿著苕帚,上萬個小孩頭戴紅巾身
穿黑衣,手執桃弓和棘箭,向各處無目的地發射。」在《荊楚歲時
記》里還看見有記載,可是到了《東京夢華錄》里,已經看不出有
這樣歡樂的慶祝場面了。
倒是「臘八粥」流傳下來了,至今許多家庭還有此種風俗,有些現
代巧媳婦還做得很有心得。
十四。除夕守歲
除夕是一年中最後一天,這一天,普通人家盡量爭取團圓,全家圍
爐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辭舊歲,迎新年之意,而戶外則是爆竹聲聲。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一年中最後一個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還濃濃的保持著,只不過春節聯歡的精彩節目破壞了溫馨的氣
氛。
在《荊楚歲時記》里,記載有:
家家戶戶備辦美味佳餚,到守歲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來,一家人
在一起開懷暢飲。留下些守歲飯,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
到大路邊或街道旁;認為有吐故納新的意思。
看來那時的人團年和現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歲
8、新興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急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9、中秋新習俗
中國各地中秋風俗
〔福建省〕
浦城縣女子穿行南浦橋,吃求長壽。建寧中秋夜俗以掛 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中秋,兒女多於拜月時請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臨,竹筐會自己搖動,以其搖動的次數來卜吉凶。龍岩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控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來自於月餅中藏有反元殺韃子訊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用做成仙桃型的紅 叫「天公 」。拜月的紅 則做成豬羊的形狀,數目必是九豬十六羊。
〔廣東省〕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山東省〕
慶雲縣農家八月十五日祭土穀神,稱「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
〔山西省〕
潞安中秋節宴節請女婿。永寧中秋夕恭祀太陰星主。大同縣月餅稱團圓餅,大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樓縣中秋祀城隍。
〔河北省〕
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以中秋雨為苦雨,中秋節若下雨,當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
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請邊中秋有吹鼓手沿門鼓吹,以討賞錢,例同端午、除夕。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攜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江蘇省〕
無錫縣中秋夜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樣子就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自十一夜起懸掛通草燈,以鼓樂迎迎之於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安徽省〕
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之器具。夜間則內外皆點上燈燭,光輝可愛。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
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除了吃月餅外,四川人也在中秋節打 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將桔子挖空,點上蠟燭,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
《乳源縣志》還記載,中秋節吃芋頭,可治疥癩。廣東中秋也有兒童提燈的風俗。燈的材料有紅柚皮雕的柚燈,素馨茉莉花結的花燈,明亮的燈火帶著陣陣的花果清香,使人愛不釋手。東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風俗。曳石是戚繼光發明的,以石塊繫上繩索,沿街拖拉,虛張聲勢,用來恐哧敵軍。
〔湖南省〕
長沙中秋月餅習俗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又到一年一度吃月餅的時節,何況今年中秋與國慶同節,更增喜慶氣氛。不禁零星憶起舊長沙的一些關於月餅的舊事來。
長沙南食坊製作月餅,其實在開春之後就已動手作準備。在那個帶有濃厚的農業味的社會里,生產的節奏總不會太快。南食坊先要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對月餅的原材料進行加工儲備。諸如果料中的五仁:瓜仁、麻仁、橄仁要去殼,桃仁、花生仁去殼之後還要去皮;及至中秋要來前的一段時節,新鮮豬油要煎好,火腿、瘦肉條要切成丁,還有豆沙、蓮蓉、棗泥都是要煮好或炒制好的。從農歷七月起,在暑熱漸退之時,月餅在長沙就上市了,且眼見著一天比一天生意紅火,一直做到八月十五月圓千里共嬋娟的時分。節後的月餅如同今日一樣是「秋扇見捐,無人問津」在上個世紀30年代前,長沙還只有「油月」、「麻月」、「薄酥月」三種應市,以九如齋的「蘇式」和三吉齋的「紹式」最為有名。月餅花色,也只有「麻仁」、「水晶」、「五仁」、「乾菜」、「火腿」等簡單幾種。
到了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粵菜館南國酒家在長沙開業,廣式月餅才在長沙大顯身手,因其皮薄餡多,用料獨特,尤以「蓮蓉蛋黃」等品種,滋潤爽口,頗受長沙食客的青睞,外來的「廣月」自此與「油月」在長沙月餅市場中秋色平分。
過中秋長沙除吃月餅之外,還興吃菱角與藕,賞月時也佐以綠豆糕和薄荷餅。中秋時節,仕宦之家也有掛對聯的。猶憶年幼時過東茅街,曾見一公館前懸聯一副,雲:「瓊宇高寒,捧出一輪月影;冰壺朗徹,平分五夜天香」。
10、新興的節日風俗
比起春節、聖誕節、萬聖節、中秋節、端午節等世界人民都要過的各自傳統佳節眼下有一些另類節日就鮮為人知了卻也受到一些新新人類、特定人群的追捧。尤其是標新立異的年輕人鬼點子多總會想出一些意想不到匪夷所思的節日來過說他們叛逆也好反傳統也好嘩眾取寵也好。在他們看來過新興節日是一種另類生活方式無論如何開心就好。
女生節
據說每年的「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高校女生不願稱自己為婦女又不想放棄女性的節日特權不知何人提議從此以後就有了女生節。根據一句廣為流傳的一句話「女生和婦女只差一日」大家都把3月7日也就是3月8日的前一天稱為「女生節」。一般高校每年到了這一天都會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由於女生節性質很特殊一般在高校中才有這個節日所以女生的一生中最多隻過四個女生節顯得格外重要。在全國幾乎全部的高校校園都會受到女生節的沖擊相信女生節會讓大學生活更加絢麗多彩。 女生節為女大學生們提供了學習和鍛煉的平台。許多大學生認為舉行女生節意義深遠。不僅可以豐富校園生活體現學校尊重女生、關愛女生的風尚促進男女同學間真摯地交流和展現學生的青春風采。又能從中獲取有益的知識。20世紀90年代中國婦聯號召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全國部分高校響應婦聯號召舉辦「女生節」為大學生提供了展示自身形象的舞台。通過一系列女生節的活動發掘了女生的不少才幹活動辦得既生動有趣又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受到女生們一致歡迎。 而女生節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引導廣大女生更多地關注自身的道德修養、文化內涵心理健康從容自信等綜合素質的提高幫助女生正確看待和審視自己幫助女生們走成長、成才、成功之路在未來的路中洋溢自信與熱情、希望此次活動帶給她們一些創新的有價值的收獲讓校園里因為有女生的存在變得格外絢麗。
國際左撇子日
1975年8月13日美國堪薩斯州托佩卡市的一群「左撇子」建立了一個名叫「左撇子國際」的組織他們設想把全世界的「左撇子」聯合起來共同爭取「左撇子」的權益。一年後該組織舉行慶祝活動並將8月13日確定為「國際左撇子日」。1992年英國倫敦「左撇子俱樂部」也將8月13日確定為「國際左撇子日」並於當年舉辦他們的第一屆「國際左撇子日」慶典。 在左撇子人群中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外號「左左」。據了解在這一群體中名人眾多拿破崙、歌德、尼采、畢加索、達·芬奇、愛因斯坦、米開朗基羅、卓別林、瑪麗蓮·夢露、甘地……簡直不勝枚舉有這么多大腕兒捧場助陣你說這個節日牛不牛 「國際左撇子日」只是眾多國際節日其中的一個而這些節日的設立往往帶著苦澀甚至是苦難。一些受盡不公正待遇的人們為爭取自己的權益而組織起來作為某種非戰爭的斗爭有時會演變成可怕的戰爭。這些國際紀念日是人類對利益認識的不斷升華對利益分配關系的不斷調整。比如「五一國際勞動節」這是無產階級奮斗的結果而發展到今天成為調整勞資關系的一個重要切入點。
世界鐵哥們日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祭上一人一碗烈酒或一個豬頭燒上幾炷香„„在電影里這樣的場面屢見不見完事後也就成了「拜把子」兄弟從此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於是一個年輕人自發創立的節日也就應運而生了———4月17日4·17就是「死一起」的諧音是「世界鐵哥們日」表達兄弟義氣與感情意寓鐵桿兄弟。這雖不是什麼國家的法定節日更不是什麼傳統節日可以這么說就像11·11光棍節一樣這也是大學生們自創的節日。不說其合理性但在一些大學生的心目中很有市場。 時代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正如同我們要過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節日一樣也許我們現在的新興節日也將成為我們子孫後代的傳統節日。人類需要創新創新能推動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發展而這些新興節日就是人類在不斷創新的具體表現這並不亞於科技的創新。「光棍節」「萌節」「女生節」這樣的新興節日越來越受青年人歡迎一定程度上能豐富青年人的娛樂形式還能反映社會需要推動小商品業的經濟發展。 對於網路節日的頻繁出現不少網友認為有創意但也有人對此表示反感。網友「緣來如此」就在貼吧留言說這些節日莫名其妙。對此重慶尚悅心理咨詢所首席心理咨詢師羅練認為現代人生活節奏感強職場壓力大他們希望通過節日放鬆心情緩解壓力。 新興節日與傳統節日最大的差別在於底蘊傳統節日流傳千年蘊含了古代人愛恨情仇的豐富情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節日所具有的倫理道德和審美內涵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社會與人生意義。不可否認的是新興節日經過一定時間的發展也許會留下一些底蘊但目前過新興節日的人群主要是青年人很難在整個社會中推廣。所以我認為新興節日經不起風浪占據主導地位的還是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