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傣族的節日和風俗

傣族的節日和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03 16:08:40

1、傣族的節日習俗

一,關門節

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為期三個月。

關門節歷史悠久,相傳佛祖在這一天去給自己的母親講經,後來大家就選這天做關門節,並傳承了下來。

40歲以上的人就可以進奘房誦經、參佛,在節日期間,村裡人須輕聲細語,走路不遠看,不能相互打罵,還不能舉行婚禮、不能建造新房。

二,開門節

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與關門節(入夏節)相對應,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

開門節,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表示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 獻。祭把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

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 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三,潑水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

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節期一般是3天。頭兩天是送舊,最後一天是迎新。

節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裝到佛寺賧佛,並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圍塔而坐,聆聽佛爺念經。之後,婦女們各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塵」。佛寺禮畢,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潑水祝福。接著成群結隊四處遊行,潑灑行人以示祝福。

四,燒白柴節

傣歷年正月十五,為傣族燒白柴節,系南傳上座部佛教節日。

事先由信眾到山中砍鹽霜樹,把砍回的鹽霜樹經水泡、剝皮、曬干後製作成為白柴,堆至寺中備用,節日之夜,將白柴堆架如亭,各寺比丘、沙彌集中念經,最後由長老點燃柴亭,一時間鞭炮大作,烈焰沖天,圍觀者人山人海,徹夜輝煌。

集中念經的比丘、沙彌由長老率至村外林中修行七日。白天在樹下念經,夜晚在樹下露宿。七日期滿,又匯集廣場念經,通宵達旦。日出後節日結束,比丘、沙彌各回佛寺。

 (1)傣族的節日和風俗擴展資料:

傣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和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雲南省新平、元江、金平、騰沖等縣。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傣族人口為1158989人。傣族使用傣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自己的文字。

傣族有九大支系:傣仂、傣訥、傣雅(花腰傣)、傣友、傣端(白傣)、傣艮、傣綳、傣朗(黑傣)、傣亮(紅傣)。傣族源於中國古代百越族群。漢、唐史籍稱傣族先民為「濮」、「越」、「僚」;宋、元、明時稱「金齒」、「茫蠻」、「白衣」、「棠魔」;清代稱「擺夷」。

傣族是水的民族。他們傍水建干欄而居,種植水稻,「一日十浴」。水在傣族美好生活的樂章里是最富色彩的音符。傣族愛水、敬水,他們把土地叫「南令」(水土)。村村寨寨都建水井,並且悉心美化井亭。傣歷年節都要潑水、競賽龍舟、漂放河燈,為的是除穢、祈雨。

自成體系的傣醫把水引入基礎理論,作為「四塔「之一。傣族信仰帕雅納龍神和司水女神朗妥納妮。傣族與水的親近形成深厚的水文化積淀。傣族的性格似乎也滲透著水的特質:晶瑩、透亮、善良、溫和,同時又堅韌。上善若水、水滴石穿、抽刀斷水水長流,是他們的哲學思考。

2、詳解:傣族的三大傳統節日

傣族其實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國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等地區。傣族的節日也有很多,而人們最關注的就是傣族最重要的三大 傳統節日 。
那麼,傣族的三大傳統節日是什麼呢?接下來就讓我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傣族的三大傳統節日

浴佛節
浴佛節,又名「潑水節」,源於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浴佛節成為傣族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浴佛節一般在傣歷六月舉行,相當於公歷四月中旬。浴佛節這一天要用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相互祝願,後來逐步發展到用盆和桶,邊潑邊歌,越潑越激烈,鼓聲、鑼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
在西雙版納地區,浴佛節期間還要舉行賽龍船、放高升、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和各種歌舞晚會。經過西雙版納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動,浴佛節被宣傳成「潑水節」,成了西雙版納傣族最隆重的節日。

入夏節
傣語稱「豪窪」,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出夏節
傣語稱「昂窪」,意為出夏,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歷九月中)。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故人們稱之為「開門節」。忌禁解除後,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3、傣族的傳統節日 傣族的節日和風俗有哪些

導讀:傣族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的一個,也是我們能叫出名字和節日的民族之一,因為傣族潑水節享譽國內外。那麼,傣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呢?想知道傣族的節日和風俗有哪些,就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傣族的傳統節日

傣族重大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和潑水節。「關門節」在七月中旬,這時正是農忙季節,佛教節日也大多集中在這段時間,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以食物、鮮花、銀幣、紙幣等獻佛。「關門節」要持續三個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開門節」為止。 傣族最盛大的節日是潑水節。時間在每年四月。按時序計算,陽歷的四月,相當於傣歷正月。

傣族的節日和風俗有哪些

關門節

傣語叫「進窪」,意為佛主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九年十五日(農歷七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三個月。相傳,每年傣歷九日,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三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人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三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秒之為「關門節」。

開門節

傣語叫「出窪」,意為佛主出寺。雲南傣族的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舉行。其活動內容與關門節一樣。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將進窪時擺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和尚出窪,全家男女老幼到奘房拜佛。十七日舉行盛大的「趕朵」活動,因為這天佛到西天講經三個月後返回人間,所以各村各寨都要鳴鑼敲鼓,舉行盛會,迎接佛祖,同時還要在奘房內向佛懺悔一年來的罪過;和尚們趁此時向青年男女宣傳教義。

開門節時,農忙已過,天氣漸冷,佛教活動也不太多,青年們便可談情說愛或結婚,成年人則出外辦事或串親訪友。這時節是傣族文化娛樂活動最多的時候。人們放火花、點火燈、放高升、環游各村寨,十分熱鬧。

隆示

有的地方又叫「隆趕」。傣語「隆」是指一棵樹或一片林,「示」或「趕」都是祭祀的意思,所以,「隆示」就是祭樹神。古代傣族立寨,都要植樹紀念,故傣族人民把立寨種下的樹當作村寨的保護神。

「隆示」的時間在夏歷二月,具體時間各村寨不盡相同。一般都是由立寨人的後裔領頭,全村男性到一棵專門的樹下祭祀,「隆示」期間,相互走親串戚,互致節日祝賀。男女青年串山串寨,對山歌,找伴侶。大順寨一帶在「隆示」的第二天,青年男女邀約到河裡撈魚撈蝦,直至傍晚再將捕獲的魚蝦各取少許,放入江河,意為願來年魚蝦滿江河,捕不完,撈不盡,當晚在河畔共餐,男女青年同吃同樂。「隆示」期間,客人准進不準出,定要留下盛情款待,方能了卻心意。

叫谷魂

又叫「招谷魂」。每年夏歷十月,五穀進倉,傣族人民都要擇月末的最後一個屬龍日叫谷魂。是日,各戶都要到田間殺上一隻母雞,點燃一堆稻草或秕谷祭祀。祭祀後取少量秕谷帶回家,放入倉庫里。以示谷魂已經回家,以後就可開倉用量。

對歌節

每年五月端陽這天,紅河兩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匯集於馬街鄉烏灣村的那丙大龍潭過「對歌節」。對歌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裝而來,開展男女之間和村與村之間的對歌比賽,從太陽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老人小孩帶著干糧來聽唱。對歌節是男女青年交朋友,找對象的極好機會。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佳節,也是傣族最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歷四月(相當於傣歷五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乃帕雅晚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至今,傣族人民中間還流傳著一個十分有趣的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個惡魔,他作惡多端,濫施淫威,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恨透了他,可是想了很多方法都對付不了。後來,惡魔霸佔了七個民女做妻子。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七姑娘從惡魔的話中發現了他的致命弱點,即惟有惡魔自己的頭發才可以置之於死地。

一天夜裡,惡魔酩酊大醉後沉沉地睡去,姑娘們勇敢地從他的頭上拔下一根頭發,緊緊栓住他的脖子。果然,惡魔的頭顱立刻便掉了下來。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惡魔也隨之消失。

為了避免大火再燃,禍害百姓,姐妹們決定輪流抱住惡魔的頭,每年一換。在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沖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整年的疲憊。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巡田壩節

巡田壩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迎春歌集會節日。農歷正月十三日這天清晨,能歌善舞的傣族男女,穿著節日的盛裝,匯集在村寨中的大青樹下,敲鑼打鼓,喜氣洋洋。歌手們端著香噴噴的米酒,唱起歡樂的迎春歌、四季歌。人們隨著鼓點,跳起對扭舞。

當金色的太陽冉冉升起,一位長者高聲宣布「巡田壩」開始時,陶醉在歌舞之中的人們自動組成一支隊伍,由扛著彩旗的八個青年領先,大家一路吹喇叭、敲鑼鼓、鳴鞭炮、放火槍,浩浩盪盪向田壩挺進……「巡田壩」可謂是傣家人對農業春耕生產的「巡視」,通過這個活動,結合生產實際,村村寨寨還制定一些鄉規民約。

如:全壩子的早稻必須在正月十三日以前栽完;放水灌溉,不得偷水、搶水;任何人不得在禁區內砍一棵樹,違者,一般群眾罰三十碗酒,三十斤鮮肉;村幹部則加倍罰。「巡田壩」體現了傣族人民重視農業生產的傳統美德。

窩巴節

是傣族祈求漁業和水稻豐收的節日,於每年農歷三月初七在大姚灣碧舉行。相傳古時候外族入侵,傣族的祖先綠拜王不幸戰死,傣家在王子青哥和公主紅妹的帶領下,繼續英勇奮戰,但終因寡不敵眾,敗退到金沙江邊。青哥、紅妹也被敵人抓獲,關進江邊岩洞。敵人為把傣家人斬盡殺絕,勾結江崖中一種叫石蛾的妖魔來殘害傣家人。

石蛾興風作浪,黑雲翻滾,江水暴漲,惡浪滔天,山洪暴發,山岩垮塌,眼看受盡折磨的傣家人就要遭受滅頂之災。正在這時,青哥、紅妹奮力沖出山洞,與石蛾展開殊死搏鬥,終於殺死石蛾,使江水退落,穩住了山岩。黑雲散盡了,江水退了,山洪停了,傣家得救了,傣家人在金沙江畔安了家,過上了風調雨順的好日子。

但在與石蛾的搏鬥中,青哥、紅妹中了魔法,變成了青魚和紅魚。為了紀念青哥、紅妹拯救傣家人的功績,每年農歷三月初七,傣家男女老少都要穿上鮮艷的民族服裝,背著佳餚美酒,來到金沙江邊,載歌載舞,舉行紀念慶祝活動,歡慶傣家人戰勝惡魔的勝利。這天一早,人們早早地就來到金沙江邊,當太陽照到江邊的時候,隆重的節日儀式就開始了。

在一名德高望重的傣語長者指揮下,兩名傣族壯漢肩抬兩條木製的大魚,一條是青魚,一條是紅魚,以火槍3響為信號,哨吶引路,吹吹打打把木魚送到江邊沙灘上。眾人尾隨到江邊,在長者的帶領下,用盆去端來江水,在歡歌聲中紛紛向木魚潑去。

然後長者用傣語邊誦唱著祝福吉祥的話語,邊用青松枝蘸著江水,輕輕地灑在眾人的頭上,人們互相潑水,送去良好的祝福。男女老幼在嗩吶、芒鑼、象腳鼓的伴奏下,跳起歡樂的「嘎秧舞」,預祝新的一年中,風調雨順,魚兒滿筐,水稻豐收。如今,窩巴節聚會地還成了楚雄、麗江及川滇毗鄰地區各族群眾進行文化、物資交流的場所,每年前來參加節慶和土特產交易的群眾達萬餘人。

花街節

又叫「熱水塘花街節」。雲南省元江一帶傣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七舉行,節期一天。傣雅人也過花街節,活動內容和傣仂人基本相同,但節期是在農歷五月初六。花街節的主要目的是除舊迎新,節日早上,太陽初升之時,男女老少身著節日盛裝,紛紛匯集到元江東岸的熱水塘草坪,歡歌笑語慶賀節日。

老人們世昔話今,青年們唱歌跳舞,小孩子追逐游戲,盡情歡樂。人們還紛紛就熱水塘的溫泉沐浴,以除去舊年的污穢,乾乾凈凈,清清爽爽地迎接的一年。這一天,未婚青年男女還舉行對歌,尋找伴侶。

入夏節

傣語稱「豪窪」,意為入夏。時間在傣歷9月15日(農歷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相傳,每年傣歷9月,佛到西天去與其母講經,3個月才能重返人間。有一次,正當佛到西天講經期內,佛徒數千人到鄉下去傳教,踏壞了百姓的莊稼,耽誤他們的生產,百姓怨聲載道,對佛徒十分不滿。佛得知此事後,內心感到不安。從此以後,每遇佛到西天講經時,便把佛徒都集中起來,規定在這3個月內不許到任何地方去,只能懺悔,以贖前罪。故人們稱之為「關門節」。

出夏節

傣語稱「昂窪」,意為出夏,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時間在傣歷12月15日(約在農歷九月中)。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故人們稱之為「開門節」。忌禁解除後,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

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傣族簡介

傣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美、富饒的壩子--西雙版納,德宏兩州、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孟連等地。 傣族先民為古百越中一支,"傣"意為酷愛自由,和平的人。傣族的民族特色鮮明,突出,人民普遍愛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動,感情細膩,動作多為動物形態的模擬和美化。極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腳鼓舞",特別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優美的舞姿、細膩的情感,把孔雀這種美麗的動物模擬得惟妙惟肖,井加以擬人的美化,把人帶進了詩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觀眾為之而傾倒。 傣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語支。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傣族人民用它記載了豐富的歷史傳說,宗教經典和文學詩歌。傣族人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尤以傣歷、傣醫葯和敘事長詩最為出名。

4、傣族有哪些節日?生活習慣和服飾的特點是什麼?

一、傣族的節日:

1、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

2、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3、潑水節,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約在農歷清明後十日舉行,它象徵著「最美好的日子」。

二、傣族的生活習慣和服飾特點:

1、飲食習慣

傣族主食以大米為主。德宏地區吃粳米,西雙版納等地愛吃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也食昆蟲。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有食花習俗。經常採食的野花有攀枝花、棠梨花、白杜鵑、黃飯花、甜菜花、芭蕉花、苦冷盤花、刺桐花、金雀花、雞蛋花、苦刺花、彎根花、盤藤花和一種傣語稱為「莫謝」的花等,大約30多種。

2、建築習慣

干欄式建築是傣族居住的特點。西雙版納和德宏瑞麗一帶傣族的竹樓別具風格。樓近方形,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地約7尺,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什物,頂為雙斜面,多覆以編成的「草排」。拾級登樓,有走廊、晾台,可以晾物、納涼。

3、服飾特點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男子文身的習俗很普遍,既表示勇敢,又可以驅邪護身、裝飾身體。男孩到11歲左右,即請人文身,文身的圖形大多以虎、豹、獅、龍、蛇、鷹為主。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德宏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4)傣族的節日和風俗擴展資料

傣族的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前,傣族地區的商業十分蕭條,商品極少,價格昂貴,奸商又從中牟取暴利。廣大傣族人民受盡了剝削。

新中國成立後,傣族地區各州縣都建立了百貨、民族貿易、外貿、農具、食品、醫葯和飲食服務等公司。貿易方式由過去的易貨貿易、小額貿易為主轉變為一般貿易、轉口貿易、加工貿易、資本合作、技術合作國際匯兌區域會展等多元化、高水平的形式。

新中國成立後,傣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大力開展以興修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推廣先進生產技術,實行科學種田,積極推進農業機械化等等,從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大發展。

5、傣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傣族的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花街節,傣族的風俗:主食以大米為主、食花和昆蟲、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民間故事豐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

傣族分布在中國、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國等國家。2000年,傣族在中國境內共有115.9萬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和孟連兩個自治縣。

其餘的散居在景東、景谷、普洱、瀾滄、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個縣。邊疆傣族地區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

中國傣族按分布地區有傣泐、傣那、傣亞、傣綳、傣端等自稱。西雙版納等地自稱「傣泐」,德宏等地自稱「傣那」,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稱「傣亞」,瑞麗、隴川、耿馬邊境一線的自稱「傣綳」,瀾滄芒景、芒那的為傣綳支系。

6、傣族的風俗和節日是什麼?

一,關門節

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為期三個月。

關門節歷史悠久,相傳佛祖在這一天去給自己的母親講經,後來大家就選這天做關門節,並傳承了下來。

40歲以上的人就可以進奘房誦經、參佛,在節日期間,村裡人須輕聲細語,走路不遠看,不能相互打罵,還不能舉行婚禮、不能建造新房。

二,開門節

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與關門節(入夏節)相對應,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

開門節,象徵著三個月以來的雨季已經結束,表示解除「關門節」以來男女間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開始自由戀愛或舉行婚禮。節日這天,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把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

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唱歌跳舞。青年們還將舞著各種鳥、獸、魚、蟲等形狀的燈籠環游村寨。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故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

(6)傣族的節日和風俗擴展資料:

傣族的服飾特點:男女不同。

男子服飾: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飾物,偶爾也會發現他們的手腕上有一隻閃閃發亮的銀鐲。鑲金牙、銀牙是他們的喜好。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都比較朴實大方,上身為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寬腰無兜長褲,多用白色、青色布包頭,有的戴毛呢禮帽,天寒時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

女子服飾:傣族婦女講究衣著,追求輕盈、秀麗、淡雅的裝束,協調的服裝色彩,極為出色。

青年婦女將長發盤於頭頂,是傣族服飾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傣族女子上身著各色緊身內衣,外套淺色大襟或對襟窄袖衫,下身著花色筒裙,裙上織有各種圖紋,傣族女子喜將長發挽髻,在發髻上斜插梳,簪或鮮花作裝飾。

傣族婦女都喜歡戴首飾,首飾通常用金銀製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和圖案傣族婦女一般都長得身材苗條,面目清純嬌美,看上去亭亭玉立,儀態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稱。

7、傣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一、節日

傣族的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花街節等。

1、關門節、開門節

關門節,傣語「毫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9月15日(公歷7月中旬)。開門節,傣語稱「翁瓦薩」,時間固定在傣歷12月15日(公歷10月中旬)。

2、潑水節

傣歷年——潑水節是傣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或「楞賀桑勘」,意為六月新年。時間在傣歷6月下旬或7月初(公歷4月中旬)。

3、花街節

花腰傣最隆重的節日要數農歷正月十三的「花街節」。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從周圍的村寨匯集到花街。

二、婚姻

傣族家庭與婚姻在歷史上的鮮明特點是等級內婚。土司之間實行嚴格的等級內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還憑借權勢,隨意凌辱農民妻女。廣大農民實行父權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員為父母與未婚子女。於各地在社會發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態上也有差異。

三、喪葬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顯的階級差別,貴族與貧民的葬地是嚴格分開的。和尚、佛爺死後,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於寺後。

(7)傣族的節日和風俗擴展資料

傣族的歷史沿革:

抗日戰爭期間,傣族人民與全國人民一道,投入了反對日本法西斯的武裝斗爭,為保衛祖國邊疆神聖領土作出了貢獻。

日軍佔領滇西後,各民族的抗日游擊隊與敵人進行了頑強的斗爭,其中有楊炳南為首的傣漢青年救國團、傣族土司刀京版領導的滇西邊區自衛軍、耿馬土司罕裕卿組建的耿滄支隊等。

抗日戰爭中,滇緬公路是中國接受外援物資最重要的通道,被稱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大動脈」,傣族人民多次參與對滇緬公路的搶修,保證了道路的通暢。1944年,滇西抗戰轉入大反攻,終於在1945年1月20日,將日寇逐出國門畹町,最終奪取了滇西抗戰的勝利。

滇西抗戰被譽為「創全殲守敵之典範,開收復國土之先河」,為全國抗戰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傣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至今共成立了2個自治州、7個自治縣。

8、傣族的傳統文化和風俗是什麼?

傣族的傳統文化和風俗主要分為語言文字方面,節日方面、飲食習慣方面和服裝方面。

1、在語言文字方面,傣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

現通行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兩種傣文,系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巴利文演化而來。

2、在節日方面,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

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3、在飲食習慣方面,傣族大多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是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主食則是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傣族人民還習慣用手捏飯吃。

4、在服裝方面,傣族男子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

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衣,外罩緊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

傣戲

傣族有傳統的傣戲。以前西雙版納有一種以舞蹈為主兼唱戲詞的形式,這是傣戲的雛形。其情節比較簡單,主要表現持刀的獵人與化了裝的龍、鳳、龜、鶴進行斗爭。傣戲的發展和完善主要在德宏一帶。因此傣戲又稱「滇西傣戲」。大約在19世紀初產生於德宏盈江的盞西和干崖。

較早的劇目有《公孫犁田》、《冒少對唱》、《十二馬》等。到20世紀初,盈江土司成立了第一個傣戲劇團,於是傣戲迅速風靡各地。

傣劇的唱腔、道白均用傣語,唱腔以男腔、女腔為主,劇本多根據傣族民間故事改編,表演以本民族歌舞及民間武術為主,也借用其他劇種表演的程式,形成自己的戲曲風格。

9、傣族的節日習俗有哪些?

傣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特色文化的民族,在我國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區。

傣族的節日很多,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關門節、開門節和潑水節。

¤開門節和關門節

這是兩個緊密聯系的傣族傳統節日。

關門節從七月中旬開始,大約要持續三個月,而開門節時間約在十月中旬。

關門節期間,不嫁娶、不蓋房,村寨內不舉行大的娛樂活動。三個月後,關門節期滿,傣族人就會舉行開門節慶祝活動了。

開門又被稱為「出窪」,節日這天,將關門節時擺在佛座後面的東西拿出燒掉,表示佛已「出窪」;節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廟拜佛;第三天,便要舉行盛大的「趕朵」活動,就是集祭祀、集會、百藝、商貿於一體的廟會。

開門節期間,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鮮花、臘條、錢幣敬獻。祭拜完畢,舉行盛大的文娛集會,慶祝從關門節以來的安居齋戒結束。主要內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點孔明燈等。

這時,正逢稻穀收割完畢,所以開門節也是慶祝豐收的節日。青年們可以在這時談情說愛或結婚,成年人則可出外辦事或串親訪友。

¤潑水節

除了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最有特色的節日,節期在公歷的四月中旬。

潑水節這天,人們要拜佛,姑娘們用漂著鮮花的清水為佛洗塵,然後彼此潑水嬉戲,互相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潑水,後來便用盆和桶,越潑越激烈,鼓聲、潑水聲、歡呼聲響成一片。期間還會舉行賽龍船、放飛燈等傳統娛樂活動。

節日期間去西雙版納,除了感受歡快的節日氣氛,還可以看看傣族人居住的特色竹樓:近似方形的竹樓以數十根粗竹子支撐,懸空鋪樓板,茅草排覆蓋屋頂。在這里還可以吃到噴香可口的竹筒飯,欣賞到傣家姑娘美妙絕倫的孔雀舞。

不過,去之前了解一下傣族人的禁忌也是很有必要的:他們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等。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